电影观后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13:36 体裁作文
篇一: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少年阿超》
星期三,我们有幸观看了电影《少年阿超》。随着电影情节的不断拓展延伸,把阿超这个少年的一举一动、前后变化,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情节曲折、十分感人。
其实,阿超就像雄鹰向往蓝天、搏击长空;也像浪花向往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去寻找自己的梦想。目睹这部影片,更加坚定了我那份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加坚定了我对信念的执着、对梦想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虽然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但在老师、家长朋友的支持帮助下去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人生是做得到的。
至于阿超与那小女孩的悲欢离合,也十分扣人心弦。我总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只有有诚信才能办得到,确实令人感慨。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应该面对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吸取营养,不断积累,去铸造人生的辉煌。
安云晟
2005.3.6
观后感
——电影《少年阿超》
对于电影、童话、小人书,我都喜欢看,总感觉到从它们那里能学到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非常有趣。
这次我们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少年阿超》。我自始至终,认真观看,细细品味,从而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影片中的主人公阿超和那位小女孩的故事。在我看来,非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就拿阿超来说,他的表现及其转变与我比起来,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不禁问自己:阿超做到的,我能吗?再则、阿超与小女孩间发生的事多感人。我似乎感到他们之间总有“诚信”这根纽带联系着。而我在平时生活中,总搞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尽人意。最主要的还是诚信问题。所以我体会到:生活是老师,也是一面镜子。而这镜子,主要是照自己,找到不足,托起诚信,让世界
变得更美好。实现自己的理想零距离。
王文雅
2015.3.6
篇二:电影观后感作文
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一:旗帜电影>观后感
暑假期间,我观看了大型文献片《旗帜》,《旗帜》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各部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片。《旗帜》共有《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和《阔步前行》10个篇章。看了这部记录片我很受教育。
以前,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不是很了解,看了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
90年前,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国家、人民是怎样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辱,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四化建设突飞猛进,克服了许多困难,取的了巨大的成就,让中华民族在全世界扬眉吐气。短短90年,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就使一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落后中国,变成世界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抓紧时间,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用自己掌握的本领,来回报社会,来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牵挂电影观后感
“牵挂”一词似乎只眷顾一对夫妻,那就是我们的父母。
电视剧《牵挂》再现了一对父母为三个儿女操心一生的真实情景。这使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顿感爸妈的伟大付出与不易, 不理解我们的调皮究竟是为什么。正应一句俗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在简单、平凡的日常生活里,爸妈叮嘱的言语总是萦绕耳边,而我们大多数子女却把它们当做耳旁风,从未或者很少认真对待过。自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的心思随即就落在我们身上,牵挂之丝由此拉开,它将长期甚至永远系在我们儿女身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牵挂之情无论何时何地将在,体现在无数件小事上。
“多穿点,别感冒!”“钱够不够花!”“好好学习!”类似这样简单、温馨的话语,时常被听到,可它却都是出自父母之口。很少甚至没有几句关心的话语出自儿女说向父母,这牵挂之丝何时能折回到父母身上啊!简单一句“注意身体”会让父母深深感动,打从心窝里热乎!总是牵挂别人突然被别人牵挂,父母的>幸福之感便会溢于言表。
让我们用心做事,让牵挂成为相互的吧!
篇三: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学校组织去电影院观看《第一书记》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
《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 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篇四:红色恋人电影观后感
起初是怀着一份期待静静幻想生平第一次观看的话剧《红色恋人》,直到演出结束一直处于激昂状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精彩感人的画面挥之不去??
《红色恋人》以红色革命为背景,反衬特殊时期那不平凡的爱情。话剧采取倒叙的方式,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回忆整个故事。解放前期有众多革命分子活动在地下组织,刘国志曾子霞在工作中擦出火花。胜利在望,不料出现内奸,他们完全暴露被敌人抓捕。最后刘国志不幸遇难,曾子霞侥幸逃出。刘曾二人的定情信物是条红围巾,曾子霞永远保留着他们的信物以及永远的思念。
为他们伟大的爱情而感动,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震撼。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深深的为出生在这和平美好的时代而感到幸运,处于和平的环境,享有安逸的条件。但这一切一切都是革命先烈和时代先驱换来的,他们的牺牲付出换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用为战乱担忧,不用为饥饱发愁。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好好生活,奉献社会。
同时,也深深地感动于纯真的爱情。他们毫无杂质的感情打动每一位在场的观众。然而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的今天纯洁的感情也成了稀缺品。时代进步的同时,一些东西也悄然腐蚀着人们的心理。爱情友情甚至亲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往往不堪一击。
社会进步不仅需要物质的发展,良好的品德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真诚真心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篇五:岁月神偷电影观后感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是最大的小偷。”
看完《岁月神偷》很久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每待下笔却觉困顿。心脏仿佛被无数柔软细密的银针穿透,是绵密且持久的痛。时光,抑或岁月,这是多么美好却又残酷的词。
李志廷低沉却又清澈的声音中缓缓流淌出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殖民下的香港。残破逼仄的街道,言语粗鲁心理龌龊的英国警察,医护冷漠草菅人命的医院??诚然,黑暗、压抑是这个时代的主色调,但这并妨碍在黑暗里会透出的一豆灯光:邻里街坊围坐在一起吃着晚饭,谈着家长里短,小孩子走家串户地去吃别家的饭菜,追逐打闹,这是已远离我们多久的图景;落雨的屋檐下吱吱呀呀的录音机里传出的梦幻与憧憬,这是我们已失去多久的诗意;青涩岁月里略带苦涩的甜蜜初恋,只是淡淡地,缓缓地,吟唱着一曲命运的骊歌,纵然结局令人唏嘘,这是多久以前消逝的纯真。是啊,但这些令人无限伤感的日子已经再也不会有。
时光,这个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小偷,就这样光明正大地偷走了一切的曾经。不管是甜蜜还是忧愁,不管你是珍惜抑或挥霍。就算进二舍得将他真爱的偷来的一切东西,包括鱼缸和国旗都投入水中,他也不可能再在时间的洪流中换回哥哥年轻的生命。进一,罗家的长子,进二的哥哥,学习体育均优异的学生,还是女孩心仪的恋人,终究还是像老照片一样,发旧,泛黄,在多年之后,化为蛀纸,消失。该说这是残酷的命运吗,世人悲惨甚此的比比皆是,那么还能说什么呢。作为一个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被时代的河流裹挟,奔腾向前,其间起伏跌宕,其实都由不得自己。因而看着进一的死,看着罗记鞋铺在台风中被摧毁,我们唯有给予深重的同情和朴素的希望。
影片中每个人都奉献了精彩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抒发,但最让我感动的是吴君如。洗尽铅华,朴素隐忍。就像蒲公英,不华丽,但却坚强。她有两句话是这个影片的灵魂,虽然时光残酷,世情无常,但“做人总要信”,人生在世,总是“一步难,一步佳”,晴路总会有风雨相伴,但我们却不能因一点死的胁迫就放弃生的理由。她是支撑整个家庭的桥梁,是凝聚人心的光芒。只要有她在,有她笃信的东西在,这个家就不会垮。
面对被偷走的时光,我们不惧。因为有爱的力量,信的坚忍,只要希望还在。
篇六:辉煌六十年电影观后感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电影观后感作文)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国人民无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飞跃式的进步感到骄傲自豪。
这部影片中,中国共产党尤其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启发很深。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明确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一战略蓝图的绘就,给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13亿华夏儿女,9亿在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完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实现。
蓝图绘就,前程辉煌。我们坚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征途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不断开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三:作文指导__如何写电影观后感
作文指导:如何写电影观后感
(一、什么是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那么要写好一篇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写观后感的方法)
第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1 要“会看”电影
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
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2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3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4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第二、曲径通幽,挖掘要深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第三、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那如何写出真情流露的观后感呢?)
一、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2、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
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
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方法是作比较: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1、
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三、循序渐进写出特色。
初学观后感的同学可按照常见的“简介-评论-感受”三段式顺序谋篇布局,这样容易上手。有时,“评论”和“感想”可合二为一,边点评边写感受。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突破固定结构,采用边叙边议边抒情等方式,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篇四:电影观后感
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撬开了无数青春少年懵懂的少年思绪,不少人,后悔当初蠢蠢的爱情,可更有不少人遗憾那缺失了的青春萌动。
方茴,虽然整个剧情中凸显的是她那淡淡的表情傻傻的行径,可她那句话确实很经典:“所有男孩子在发誓的时候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违背承诺,而在反悔的时候也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做到,所以誓言这种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曾经真诚过”。曾经包括现在,我对那种永久绝对的承诺,总是持不屑的态度,或许是因为,没有曾经真诚过。
一般来讲,对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大多是乐观、积极、大方印象,可方茴在《匆匆那年》完全颠覆了我对女一号良好固有形象。从一开始,我期待看到方茴绽放出甜美笑容、太阳般的脸庞,可整个剧中,多半是喃喃细语,低头羞涩,没有几分喜气。我并没有完全弄明白陈寻怎么突然对方茴有好感,大概是心理学中的“锚”吧,起初对她印象太坏,突然看到方茴为他们隐瞒了学校拉闸断电的事,心理反差太大。
高中三年,方茴和陈寻在一起确实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陈寻一次次承诺,比如“我永远不会跟你说对不起”“我们一定会一辈子在一起”“我们肯定会结婚的”“我的爱情格言就是:我不会让你一个人的”。也为方茴写了一首动听的歌谣——匆匆那年。一开始,方茴都不相信,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吧,离异家庭对孩子影响之大已不用言语。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考上同一所大学,为此,方茴从学校
233名到了前面,陈寻放弃三道数学大题不做,他们果然走到了同一个人生最美好的摇篮——大学。
说真的,一开始我就没看好方茴和陈寻,因为,他们并没有很多共同的爱好、语言、目标、价值??一个活蹦乱跳,一个文静孱弱,实在难以同拍。
方茴说,如果分手了只能说明爱的不够。其实,这话对,也不完全对。进入到大学,陈寻很快就成了新生美女眼中的明星,参加了自己的社团了,把心思都放到了音乐,为了方茴能够现场观看张国荣的演唱会,陈寻翘课、熬夜到酒吧做工,也因此慢慢和沈晓棠接触多起来,慢慢心生爱意。起初,无论如何,陈寻还是深爱着方茴的,可方茴的三个行为对陈寻和沈晓棠走到一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方茴没有花心思关注陈寻的生活,导致她不知道陈寻整天干嘛,也不能及时触及陈寻的心理动向;二是多疑和拒绝沟通,方茴立场不坚定,听到风言风语就疑心重,开始质问、怀疑,陈寻说“能不能别绕来绕去,直说好吗”,没错,都说女孩是心思你别猜,可正因为无法猜才会让人累,让人排斥,加之,如果一个男人没有的另一半的信任,他也就失去了安全感;三是对亲密接触拒之门外,或许我这点总结会遭到很多人反对,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确实,总是保持距离感也容易让情感出现裂缝,从而让人有可乘之机。
我认为《匆匆那年》剧情属“悲”,接着方茴没有挽回陈寻,也接受一直爱着他的乔燃,而是因为陈寻移情别恋将初夜献给一个叫邝强的无赖,并且怀上了孩子,陈寻或许真的是深爱着方茴,可也或许
是愧疚和忏悔,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那是他的孩子,以此确保方茴是干干净净的,并因此伤透了沈晓棠,从此分手。即便这样,也挽回不了什么,伤透的心有如破碎的水晶,即便缝合也充斥着瑕疵。最终,没有最终??
关于乔燃与方茴,一个默默付出,一个永不接受。方茴也只能感慨,如果一开始我就跟你在一起该多好,是呀,如果,如果我们生活允许如果,该多美好。如果你是方茴,我觉得不必愧疚,总有那么一个人,会不计得失为你付出,可他真的只希望你能好好过,看着你,很幸福!
关于赵烨和林嘉茉,一开始赵烨就对林嘉茉很来电,可林嘉茉对学长来电,赵烨只能默默付出,最终总算感动了林嘉茉。这叫什么呢,应该是付出,总会有回报吧。如果还有要说的,那就是,也请留意一下你身边默默为你付出的人吧,或许有一天,你会后悔醒得太晚。
不再年轻,爱情,随心!
篇五:电影观后感
关于《后会无期》
其实一直都很排斥看国产电影,特别是国产文艺片,总感觉很“作”,为了文艺而文艺。没看之前我很好奇,到底韩寒能拍出什么样的惊世之作。
我相信有许多人跟我一样,看完后会无期,第一感觉是“完了?”“高潮在哪?”“主题是什么?”细细想来,曾经出现过的人物最后都没有再出现,这大概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吧!许多人许多事,都只是我们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
《后会无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部公路电影,公路本身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公路——人生之路,所以与其说是在路上,不如说是在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电影中塑造了许多角色,胡生、浩汉、江河、苏米、周沫…他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强烈的时代印记。但是瞬间抓住我眼球的只有一个人——阿吕。他幽默、豁达,身上背负着千山万水的情怀。他行程十几万公里,心中有着不为人所知的遗憾。他生里来,死里去,看着最亲爱的人离开自己,又用自我的方式将她铭记——即便那不是真的。但是最终他却
用高超的骗术,印证了歌词里那句“当一部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直到现在。你仍然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我却宁愿相信,他说的话都是真的。也许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好过一点。我们永远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遇见“阿吕。”一次计划之中的转弯,一次计划之外的停泊,每一个转角都有可能遇见未知的旅人,但又未必就是他。“阿吕”被赋予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真善美下的残酷无情。最后,或许他死了,和可笑的nt3m5p卫星一样没升空就炸了,因为在高温环境下,汽油车是吃不起柴油的;或许他没死,和旅行者1号一样冲破太阳系,运气好驾着骗来的车,回到了东莞。总之,在他放下马达驱车飞驰那刻起,就走上了荒凉的平凡之路,同所有人,后会无期。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