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活到老学到老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2:41 字数作文
活到老学到老的例子字数作文

篇一:活到老学到老

关于“活到老学到老”的资料

一、这句话的来源

说法一:“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梭伦早年就赢得“雅典第一诗人”的桂冠;在实行摧毁氏族制度的“梭伦改革”前后,四处游历考察;晚年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经常吟咏“活到老学到老”以自勉。著名传记 作家普鲁塔克在《梭伦生平》中引用了这句名言。18世纪法国启蒙家卢梭在晚年的著作《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又加以引用和发挥,从此,梭伦的这一名言得以流传至今。

说法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1 9 5 7 年5 月2 6 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 6 0 页

二、从古至今“活到老学到老”的例子

⑴ “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

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

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诚然,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与时俱进”跟上步伐,女儿都要向她讨教几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红花地社区方树霞老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

通过4年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

有人说,退休了要文凭干啥?60岁的她说,她只是想学习。就连当会计的

女儿,还经常向她讨教呢。

高数考了两次 如今已能指导别人

一杯冷开水,一台电风扇,一堆会计专业书籍,两支不同颜色的水笔??虽然已经拿到了会计专业的本科文凭,可记者见到方奶奶时,她还在认真看书呢。“我学习,并不完全是为了拿文凭。”方奶奶说,从小母亲就教育她,人要活到

老学到老。

“财会学60分,应用文写作79分,基础会计学87分??”拿起成绩合格单,方奶奶逐张念着通过的科目及成绩,不时向记者描述当年考试的情形。当被

问起哪门功课最难时,她想都没想,冲口而出:“高等数学。”

方奶奶说,她以前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只得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一切重头开始。她还报了一个培训班。老伴孙长兴说,无论刮风下雨,方奶奶都会准时去学校听课。可是,一学期只有28节课,每次都讲述大量知识,方奶奶基础比较薄弱,根本接受不了。但她并没有气馁,她把女儿高中课本翻出来,每天晚上在家自学。一遍看不会,她就再看一遍。习题做了一道又一道,一年下来做了厚厚5

本。

“第一次没有考及格!” 老伴孙长兴说这话时,声音有些颤抖,因为他很心疼老伴。方奶奶可有恒心、毅力了,她继续学习。去年,她以66分的成绩,

成功闯关!

孙长兴为老伴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他说大女儿也是做会计的,如今还不时向母亲讨教呢。社区主任王照怡说,社区里有人高等数学不懂,也托她请方奶奶教。

4年不懈努力 终于圆了一个梦

退休前,方奶奶是舜天集团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主任,资历算是深厚。可是,方奶奶一直对自己不够满意。她说自己只有高中文凭,干会计全靠在实践中摸索,她很希望增强理论知识。那时,她的一双女儿都在上大学,她要上班,

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她们,根本抽不出时间。

2001年,方奶奶正式退休,时间空闲了很多,她便果断地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她说,上大学是她心中的一个梦。方奶奶的父母很重视教育,在衣食紧缺的年代里,还是勒紧了裤腰带,给6个孩子上学了。“一天只能吃几两饭,饿得头昏眼花的。”方奶奶说,她多次在课堂上晕倒。营养缺乏影响了学习,加上那个年代录取率很低,高考时方奶奶不幸名落孙山。后来,方奶奶一直想弥补这个

缺憾,可惜当时的时代不允许,再后来她结婚生子,心愿就更难完成了。 报了自学考试,方奶奶格外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每天处理完家务,她就认真看书。“年龄大了,记忆力衰退了。”方奶奶说,她经常背了两个小时书,然而一转身能忘得干干净净。她的办法是,多看几遍。这次考试通过,方奶奶还领悟出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说,年轻人也应该这样,做事要有

恒心、毅力。

活到老学到老 夫妇结伴一起学

方奶奶家十分简陋。房子没有装修,屋内更没有豪华的陈设。炎炎夏日,他

们把窗户打开通风,很少用空调。不过,他们舍得在学习上作投资。

方奶奶除了参加自学考试,每个月都到书店,买一些未读过的书回来看。“我现在看的就是老子。”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老伴孙长兴天天读书、看报,练习

书法。书房内的一张凉床上,堆满了他的书法草稿。

“我以前学的是俄语,现在想学英语,就是底子太差了。”方奶奶说,老伴

说的是英语,她很想学会了,天天跟老伴交流。

在别人的眼里,方奶奶夫妇的物质生活真的太贫乏,可记者发现他们的精神很富有。方奶奶自我陶醉在书中,她说以前自己是凭经验在办事,现在学了理论

知识,可以把以前的工作作个总结,收获非常大。

一位老先生去报名参加日语班课程,初习班小姐以为老先生是帮别人报名,没想到是老先生自己要学,于是好奇地问:“伯伯,您多大年纪了?

老先生回答说:“六十八岁。”小姐告诉老先生说:“要学会,需要两年的时间,到时候您都已经七十岁了。”老先生笑着对她说:“如果我现在不学,两年后会是六十六岁吗?”

上进是不分年龄的,一旦订立了目标及方向,就必须实施行动,勉励自己时时努力。学问大多都是经由日积月累的学习、努力、成长而堆砌出来的,只要有心永不嫌晚,有什么比“起而行”更为重要的呢?

在绍兴县柯岩街道埠头村73岁毛兴久老人的家里,200多本故事集垒成高高一叠,近300则小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乡土气息。这些故事都是毛大爷用毛笔亲手写成的,每则故事都讲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总字数已在10万字以上了。

据毛久兴大爷介绍,他小时候才读过四年书,喜欢上写毛笔字也只是7年前的事情。他告诉记者,60多岁时,他从业务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回到厂里的食堂工作,闲暇之时,他发现厂里的很多废纸都被当垃圾扔掉了,觉得怪可惜的,于是就开始利用废纸练起了毛笔字。一支毛笔、一瓶墨汁、一只搪瓷碗,靠着这3样家伙,老人把毛笔字从工厂废纸上练到日历本上,最后连一张香烟纸都不放过。

篇二:李吉林老师成长案例的启发------活到老学到老

听完李吉林老师的成长案例后,自己突然觉得有一种深深的惭愧。李吉林老师总结出了成功教学的基本法则,首先是她学习的四条经验:抓住一个早字;贵在一个爱字;注意一个宽字;重在一个用字。接着,又讲述了思,行,著,三个言简意赅却意义深远的字,让我们从这些简短的词语中体会到了李吉林老师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对教学的热爱。

想想自己也已教学十余年,相比之下,却是浑浑噩噩地度过。现在我认识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多么的浅薄,在随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立志做到终身学习。 第一:学习越早开始越好。趁早学习,学习得越早,获得的新知会越多,也不会闭塞,就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于教师来说,有助于教学,对于孩子来说,有助于成长。岳飞在《满江红》里说“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别等到白了头,到那个时候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每天注意自己的文学积累。不光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系统学习教育专业的一些最新的知识和系统的理论等。 第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事业,爱学生,爱文学。让自己的爱心深深地扎根于语文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用自己的爱心将学生心里求知的种子培育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李老师讲“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这里主要讲“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比如给他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抚摸,一句热情的问候……我们只有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幸福的成长,同时也能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

第三,拓宽自己的学习范围。不光学习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涉猎美术、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当老师的才华足以折服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当学生很崇拜一个老师的时候,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了,而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当学生觉得老师的课枯燥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了。所以教师的学习不但是终生的,还应该是宽泛的。

第四,对自己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要不断地去实践和应用。李老师的成长案例使我领悟到: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要善于反思,并且这种“思”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去磨练和反思,就边反思边学习、求教,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拿自己来说,很多时候,自己也想实践,但总是担心,害怕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所以总是一拖再拖,总害怕万一实践结果不好,教学成绩受到影响怎么办,总是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怕失败,要勇于实践。最后,虽然我们还达不到著书的境界,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对自己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将自己努力的成果写出来,和同行的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总之,听了李老师的成长案例,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唯有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继续努力走专业发展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身体力行的去印证“活到老,学到老”的箴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三:活到老学到老

8旬老人大学蹭课6年 被称为“学霸爷爷”(图)

昨日,袁东湘在书房里整理画稿。重庆晨报记者胡杰摄

袁东湘的老伴龙婆婆告诉记者,他家书房里的画稿堆了一大摞。 ◎2011年,时年69岁的李文超北漂蹭课清华,他给自己编写课表,从经济学原理到哲学研究,一周10门课,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每学期旁听笔记20万字。

◎2011年,时年79岁的退休工人赵玲“拾”起课本,在华东交通大学和其他学生一起上国学课,被大学生们亲切地封为“最可爱的国学老太”。

◎2012年,为了考研究生,时年71岁的寇学东每天5点半起床,7点左右就坐进武汉大学的教室里,与年轻大学生们一起早自习。最忙的时候,他要从早上8点一直学习到下午4点半。

◎2012年,时年81岁的张仁鹏在武汉体育学院旁听法语课,还和学生们一起打网球。那年,是他在武汉体院蹭课的第6个年头。

八旬老人大学蹭课6年 同学都叫他学霸爷爷

看到袁东湘画画,西南大学学生觉得很催人奋进;其老伴也希望能为他办场个人画展

“哦,你说袁爷爷啊,这个点他肯定在画室里画画。”昨日上午,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门前的草坪上,几名正在写生的学生用画笔指了指教学楼的方向。

学生们口中的袁爷爷,名叫袁东湘,今年81岁了,他算得上是西南大学年龄最大的“旁听生”。原来,从2009年起,袁东湘就来到美术学院的画室练习画画,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

学生们叫他“学霸爷爷”

昨天上午9点多,记者见到袁东湘老人时,他正坐在美术学院6楼一间研究生专用的画室里画一幅肖像画。他画得很认真,眼睛紧盯着画纸。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一位老教授正在授课。

得知是专门来采访他,袁东湘赶忙把记者带出教室,并轻声关上门。“他们正在画画,我们去楼下说,不能耽误人家的正常秩序。”袁东湘说,自己不是“正规”学生,连学费也没交,能来画画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袁爷爷穿着一件黑色外套、戴一顶黑色帽子,银白色的头发在帽子的反衬下格外显眼。看到袁东湘,有学生会主动上前打招呼:“袁爷爷,您现在就回去啊?”、“袁爷爷,您下楼慢点。”

美术学院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来画室蹭课的老爷爷,有学生还给他起了个“学霸爷爷”的外号。

不过,袁东湘表示自己并不是蹭课,他很少坐在教室里听课,只是在画室里练习绘画。有时候,老师和学生也会来指导指导他。

每天坐10站路的车去旁听

绘画,应该是袁东湘从小的兴趣爱好。“当时的条件不允许的嘛。”袁爷爷回忆,小时候只有小学和初中学过一段时间的画画,算不上系统学习,却培养起了他对画画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袁东湘入伍。1957年,回到地方两年的袁东湘考取了重庆大学电机系(现电气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重庆某军工厂上班,一直到1994年退休。儿女出国学习工作后,给父母在北碚状元府第小区买了套房。随后,袁爷爷和老伴龙文华婆婆从观音桥搬到西南大学附近。

为了学画画,袁爷爷也曾想过报个绘画培训班或者去老年大学。可听了几节课,袁爷爷始终觉得没有那种学习的氛围。于是,他有了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旁听的念头。

2009年底,龙婆婆陪着袁爷爷一道去美术学院。一听说来意,接待两人的马遥教授很是佩服,当即同意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来画室画画。

从此,袁爷爷就像个大学生一样,每天8点多出门,坐10站路,再爬上6楼。有时来得早,画室还没开门,袁爷爷就站在门口等。不管风吹日晒,只要画室开门,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看到他就有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油画技法与理论研究方向研二学生刘艺入学第一天到画室,就碰到了袁东湘。起初,她还以为袁东湘是学校的老师。问了师兄师姐,刘艺才知道袁东湘的故事。她说:“袁爷爷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相比之下,我们更不能荒废自己的青春。”

经过近两年的接触,刘艺发现袁爷爷的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他对人物造型的把握、对明暗关系的处理,都比刚认识时好多了。

刘艺的同学杨文空说,袁爷爷坐在那儿画画,就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她很庆幸有这样一位“爷爷辈”的同学做榜样。

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李健对袁爷爷的坚持也很佩服。他说:“这么大的年龄,还能从零开始学。我想,每个人都能从袁爷爷身上学到点什么。”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活到老学到老的例子)

“单从作品来看,袁东湘的绘画水平只相当于学生参加艺考前的水准,只能说是入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付念屏说,但把他的年龄和对绘画的热爱程度、纯粹的动机考虑进去,就很不容易了。

现在,袁东湘主要是在付念屏的研究生画室里练习素描。付念屏清楚地记得,去年有一周左右的时间,由于他要带研究生筹备一个画展,画室一直没开门。中途,袁东湘找到付念屏,问他可不可以去本科生的画室学习。“我当时就被老人的执着感动了。无疑,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经常拿老人的例子勉励我们的学生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老伴希望为他办场个人画展

昨天中午,记者跟随袁爷爷回到家中。在书房门口,就立着一块画架。 龙婆婆指着一摞约20厘米厚的画纸说:“他这几年画的画都在这儿了,基本上都是肖像。他画的王刚,我觉得最像。”对于老伴每天去学校学画画,龙婆婆很理解,也很支持。龙婆婆身体不好,经常要去医院。为了不耽误老伴学习,她经常要求一个人去医院。

学画6年,也给袁爷爷带来了不少改变。以前袁爷爷的性子急,没说几句就要发火。现在,龙婆婆能感觉到老伴有耐心了。此外,老师和学生对他俩都很好。龙婆婆住院时,画室的学生时常去医院探望,帮他拿东西、扶他下楼……前天,还有画室的学生打电话来报喜,说自己考上了南京一所高校的博士。

6年来,袁爷爷送走了一届届的研究生,也结识了一个个新面孔。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袁爷爷的画架还在那,学生们对他的敬佩和关心也始终没变。

龙婆婆有个愿望,虽说老伴的画作远远达不到展出的水平。她仍然希望老伴再努把力,争取以后有机会办一场个人画展。

@永川朱沱:追求梦想永不晚。

@7号转弯豆:爷爷真是棒棒哒。

@嘿嘿斌仔: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江南霡霂:我看了看自己画的素描,默默的撕掉扔进了垃圾桶。

篇四: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激励。

人生苦短,区区几十年。可是,人类社会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球上的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我们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既是精通某一方面,也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何况自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的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突显自己的价值。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也是少得可怜,何况多数还是陈旧的知识。如今社会,要求我们与时俱进。那么,就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个中国古老的教育家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既是人的本能也是做人的瑰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所以有差异,多数是因学习的原因,人后天的知识成果皆是学习的结果。

比尔盖茨也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防范于未然。

我来到商院已有四余年,在育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带着功利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赢得更好的生活。其实这也无可厚非。现在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即使想生活得好,也会很难了。所以我觉得“活到老,学到老”应该转换一下顺序——“学到老,活到老”因为我们的“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琴棋书画歌舞花”;这个“学习”,也不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社会经验、生活经验,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学习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不要以为,几本书就是世界的尽头,不要以为,几场争论就是哲学家的辩论,不要以为,我就是永远的自我,一切的行走,只是为了永远的行走。所以,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一句平凡的话,更是是做人的大意境。

最后,我盼望自己可以带出一批批更为优秀的学生!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企望自己能学到更多让教学更高效、让师生更和谐、让人生更美好的东西。

篇五:活到老 学到老

活到老 学到老

作者:陈志芳 小美

来源:《荣誉杂志》2013年第03期

温鑫盛先生的专业是药剂师,根据处方为病人配药物、给建议是他的职责所在。他不同於操刀手术或把脈问诊的医生,亦或料理病患、关爱生命的护工,但与他们一样,都身处一个医疗系统,肩负心怀仁慈,服务大众的使命。他说,服务到人就是他最大的快乐。他喜欢学习,推崇“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工作之餘,曾通过不懈地自修和完善,成为中国法律学士、寿险管理学院学士。如今,他依然再接再厉,好学不倦。

职业目标:治病救人

温鑫盛先生是香港本地人,很早就对医学产生兴趣,1969年他离开出生地,前往台湾,在当地的“国防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四年,初步达成目标。“国防医学院”建校於1902年,是当地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军事学校。温鑫盛先生进校时,药学系亦已成立多年,逐渐完善。这一时期,药剂师尚为朝阳行业,包括温鑫盛先生在内,同期毕业的学生仅为18人。

作为当地医疗、药材研发的一大主要力量,“国防医学院”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医疗、教育、事业单位,荣民製药厂就是其中之一。1973年,刚刚毕业的温鑫盛先生留在该厂,前後工作了五年,才回到香港。

那时,香港只有两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且尚未开设药学系,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学成归来的温鑫盛先生因此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专业人士,待遇从优,发展顺利。通过应聘,他很快进入屈臣氏药厂,並考取药剂师牌。

温鑫盛先生回忆说,“在药厂工作,时间久了,容易陷入模式化,因为一个处方一旦得到肯定,就会成批生产,以後就不再更改。”为真正走入市场,获得第一手资料,直接服务患者,他於1993年进入药房。当时的药剂师依然有限,一个药剂师或要同时为多个药房工作,配处方、研究、开发、开单,他在此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每年,他都要根据药房规格、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

温鑫盛先生认为,作为一位专业过硬的药剂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还要具备广泛的实践。因此,他不仅曾在药厂製药,在药房当药师,还曾在医院做过配药员。这是他与其他药剂师最大的不同点:他熟悉行业的整个流程。

职业态度:认真负责

在温鑫盛先生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件事尤其令他难忘,“那是我在医院的时候,有一天,我根据医生的处方,为一位糖尿病人配了一副药,快下班时才发现,处方中有种药物分量加重

了一倍。”问题很严重,温鑫盛先生赶紧找到病人地址,到石硖尾“补救”。经过一番不易的查找,这位病人终於被他找到。

病人告诉他,“吃药以後,确实感到头昏,而且血糖下降许多。”对於特地赶到家中悉心解释,为他换药的温鑫盛先生,病人自是满怀谢意。距今,这件事已过去很久,但温鑫盛先生依旧记忆犹新,因为这件事时刻提醒他:作为医疗工作者,一定要对患者负责。

实际上,这个问题亦反映着另一个诉求,“医药分家”。“医药分家在西方已成功实行,但香港尚有待进一步推动。”温鑫盛先生如是说。前几年,这个议题已被温鑫盛先生所在的药剂师公会反复提过,但仍在爭取和讨论当中。

据有关资料了解,国际上,医药分家是医师和药师的细化分工,指医师拥有诊断权,药师无诊断权,但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权、审核医师处方、调配权。具体表现为门诊病人凭医师处方,自主选择社会药店购药。如此一来,药品佔医院收入的比例微乎其微,利益的一环得到缓解,不仅科学,而且规范。

显然,如果合理、有效地实现了这一点,温鑫盛先生以上经历的那件事也许不会发生。 医药行业的其它问题,同样受到他和行业人士的关注。例如,假冒伪劣。“这样的情况有,比如私自製药,偷工减料,盗用著名商标,但尚在少数,因为香港在这方面其实相当严格,一经发现,商业调查科会予以严厉的抓捕。”温鑫盛先生对香港的医药环境的欣慰之心溢於言表。

职业态度:好学勤勉

温鑫盛先生介绍,目前,全港约有一千多名药剂师,在时代的需求之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亦已开设了药学系。前者每年培养三十名学生,後者每年培养五十名学生。每年共八十名学生学成,正在逐步壮大药剂师团体。

身为前辈,温鑫盛先生对年轻人有期许亦有担忧,“这些年轻人毕业後可到药厂、药行、药房、医院、诊所就业,他们年纪小、经验不足,但只要经过锻炼,表现还是不错的。只是,有的人出去读博士,但读完以後,就留在海外做事了。”

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但凡力所能及,温鑫盛先生都会提携、指导年轻人。不过,他始终认为,年轻人最好不要拘泥於一个领域,应该多多尝试,扩大知识面。温鑫盛先生自己就曾利用业餘时间自修充电,比如法学和寿险管理。

1981年,温鑫盛先生曾往AIA(友邦保险)工作三年;1985年,温鑫盛先生曾自行开办了一间仁源有限公司,後因结婚生子,无暇顾及而关闭;期间,他曾花费多年考取寿险管理学院院士;1987年,他曾在深圳上课,自学中山大学法学系,取得中国法律学士;最近,他又前往香港工联会上课,学习中医、香薰疗法。

温鑫盛先生已六十二岁了,这样的精神可谓好学不倦,与时俱进。和他一样,他的儿女如今也在努力学习,往会计师方向发展。

温鑫盛先生是一个懂得平衡生活、工作、家庭的人,有空时,对家人同样照顾有加,不久前,他就曾带一家人到东欧旅遊,增进感情的同时,扩大视野,见识多彩的世界。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药剂师也穿着白大褂,他们与医生、护士不同,不负责看病,但精通药理。他们看处方、抓药,抑或研究、化验,他们与患者面对面,给出建议,提出指导,虽然不甚显眼,但不可忽视,因为他们服务人民的心是相同的——敬业、认真、好学、勤勉的温鑫盛先生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温鑫盛先生,药学士,中国法律学士,寿险管理学院院士,药剂师公会会员、香港执业药剂师协会会员。1973年考上台湾“国防医学院”,1978年回到香港,在药厂、医院、药房都曾有工作经历。他喜欢学习,富有热忱,是一位勤勉好学的药剂师。】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