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鲁迅斗士时件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7:32 体裁作文
鲁迅斗士时件有哪些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的斗士

中国的斗士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

笔名鲁迅闻名于世。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超人哲学和博爱思想的影响。先

生先学医后从文,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作品较多。作品包括杂

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如今提起鲁迅先生,犹如英国人提起的莎士比亚,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

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鲁迅先生和英国人心目中的莎翁一样,成为一个国家,一

个时代的标志。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憎恨黑暗如憎恨魔

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

鲁迅先生到日本仙台学医时,一场“电影事件”让先生意识到“中国人的病

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

的中国人,与黑暗做斗争。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

害的武器,先生是与黑暗斗争做勇敢的战士。”

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以笔为武器。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

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做剑,寸笔为枪,划破漫

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他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

文学上的巨人,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因此,还被誉为“民族魂”。先生对传

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都给人很深的启迪。先生永远是中华民族不

可多得的伟大哲人,更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先生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 对先生文章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先生自我的

了解,是先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精彩写照。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

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

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

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报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

为爱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捉襟见肘,

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

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灵魂。先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他,不但朴实,而且伟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道

不尽道对先生的可亲、可敬。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

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这就是先生。

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篇二:走近“寂寞斗士”鲁迅

走近“寂寞斗士”鲁迅

走近"寂寞斗士"鲁迅

赵小犇

把文字放进他手里,传奇之花在那一刻绚丽绽放。

一个叼着烟沉思的作家走进我们的脑海里,他被称为"寂寞斗士",原因无它,只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什么狂热的支持者,只有在身边缓缓消散的环状烟气,不离不弃。

他的生平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却洗涤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心灵,唤醒了一个又一个走入迷途者的真知。他的作品仿佛清酒一般,一饮清淳,二饮留恋,三饮释怀。

他便是鲁迅,用粗糙的双手创造传奇的人。他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也同样做到了,一部部人物特点鲜明的作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感染了多少人。他或许没有在身体上帮助你,可却使你的精神得以升华。帮助你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一种极其顽强的意志力存活下来,或许比在身体上帮助你更可以使你存活下来。

例如他的作品《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他頂者重重压力,无所畏惧,大声疾呼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其英勇的行为及鲜明的作品,使中国青年觉醒,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把传奇放在我们手上,花朵在那一刹那绽放。

篇三:风趣率真的斗士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风趣、率真的斗士 作者:郝晓春 学校:三门峡电大 年级: 学号:指导老师:高娓娓 职称: 答辩组成员: (主持人) 职称: 职称: 答辩日期:2012年 月 日 申请学位:学士

风趣、率真的斗士

郝晓春

2010年11月

摘要: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一体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鲁迅的人格和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革命家”的形象根植于当代中老年人的内心。鲁迅先生是一位“风趣、率真的斗士”。

一、横刀立马的“独孤”斗士。

二、幽默、风趣、率真慈爱的长者。

三、童真、童趣、率性任情,由“虫儿”洞悉人生的玄机。

关键词:鲁迅 风趣 斗士 论争 启蒙主义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一体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鲁迅的人格和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鲁迅的作品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毛主席他老人家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鲁迅斗士时件有哪些)鲁迅一生著作丰厚,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己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其中《狂人日记》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鲁迅一生涉猎甚广,除文学及文学批评外,涉及版画、考古、医学、宗教研究诸领域,皆有一定的建树。但影响最远、作用最大的依然是“杂文”。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具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为一座光辉的丰碑。

从鲁迅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浩繁的杂文中,不难看出鲁迅是有创新意识的、幽默、风趣的斗士。

一、横刀立马的“独孤”斗士

鲁迅一生写过的许多杂文,被革命知识分子称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而鲁迅先生也认为自己的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的血路的东西”。【1】先生的论敌颇多,有复古派的章士钊,胡先啸,梅光迪等人,有现代派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有左联的郭沫若、钱杏邨、田汉等人,还有高长虹、顾颉刚等无派系人士,几乎整个旧中国文化界人士都与鲁迅有过大大小小的论争。其论战时间之久,论争范围之大,论敌之多,令人匪夷所思。

鲁迅先生与他人的论争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新思想、新思潮无情的冲撞着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再加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先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政治的黑暗,文化的腐败,民族“劣根”性的可悲可恶。所以毅然拿起手中的犀利的如椽巨笔,用诙谐,幽默,犀利的笔锋承担起民族现代意识的启蒙者。鲁迅与他人的论争,派系之间的论争居多,也有与个别人的短兵相接,这些论争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与复古派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以及左联内部的论争。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与复古派之间的论战,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复古派中的甲寅派还是学衡派,都是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守成主义,是保守势力的顽固堡垒,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这

确实让鲁迅坐立不安。1925年,甲寅派主张尊孔读经,鲁迅立马写了《十四年的读经》,《学界之魂》和《“碰壁”之余》等文章,抨击复古派是开历史的“倒车”。

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只是短兵相接式的笔战,而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则是大规模的论战。引发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缘起于“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事件,鲁迅写下了《我的“籍”和“系”》《并非闲话》和《不是信》等文章,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保持警惕,并在《并非闲话(二)》中说道;“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这是鲁迅作为现代启蒙主义文化战士对“狂热”“迷茫”者的警示。【2】

鲁迅在左联时期,还与左联外人士乃至左联内部人士进行激烈的论争。在这一时期的论争中,鲁迅即对攻击左联的梁实秋、傅彦长、陶愚川等人进行了有力反击,也对左联文坛内部人士所犯的机械化、简单化、左倾关门主义等错误倾向进行了批评,梳理了文学的阶级性、何谓革命文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对梁实秋之流的批驳,更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事物独到的判断能力。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文章作于1930年4月19日,刊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副题是“社会杂观之一”。

1930年2月,《拓荒者》第二期刊载了冯乃超的《文艺理论讲座(第二回)。阶级社会的艺术》,文中对梁实秋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吧?》一文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驳,文中说:“无产阶级既然从其斗争经验中已经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存在,更进一步意识其历史的使命。然而,梁实秋却来说教——所谓‘正当的生活斗争手段’。‘一个无产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那么,这样一来,资本家更能够安稳得加紧其榨取的手段,天下更太平。对于这样的说教人,我们要送‘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的”。【3】对此,梁实秋于1929年11月《新月》第二卷第九期发表了《“资本家的走狗”》进行辩驳。

鲁迅则就梁实秋的辩驳发表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批驳,把梁实秋等人喻为“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走狗。针对梁的“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的话,鲁迅巧妙地加上一个“丧家的”;对于梁实秋所说的他怎样辛苦,好像“无产阶级”的辩驳,鲁迅则顺水推舟地说:“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到‘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决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4】同时鲁迅还指出梁实秋为献媚当局,竟不惜在文章中采用诬陷的手段:“很巧妙的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4】并暗示“得罪了梁先生得人,都是在做‘拥护苏联’,或‘去领卢布’的勾当。”【4】由此可见鲁迅非同一般的思辨能力和斗争智慧及勇气。

文章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层层递进的证明和有理有据,一针见血的反驳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事物独特的判断力。也正是因为这样,赋予了这篇文章强烈的战斗性和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读来让人酣畅淋漓,拍案叫绝。

当然,鲁迅先生还有与其他人等的激烈论争,如围绕《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和是否应该劝青年人读《庄子》《文选》与袁小虚、施蜇存等人展开论争,只是属于中西文化之辩。

纵观这些大大小小的论争,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的勇气和智慧,他俨然像一个横刀立马在旷野中的“战神”,用自己的身躯和灵魂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冷箭,又以自己的智慧和救赎之心帮助论争者认清自身的偏见和旧思想的流毒,这就是鲁迅特立独行的一面。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是一个横刀立马、孤独求败的文化战神,一个屹立于旧文化废墟之上的斗士,一个新文学阵地上的建设者。

二、幽默、风趣、率真慈爱的长者

鲁迅的幽默风趣不仅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如回答侄女周晔诘问“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的原因时自嘲为“碰壁”,而其文论作品中诙谐、幽默、冷峻、犀利俯拾皆是,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以疯癫之态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

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是一种“冷幽默”;《孔乙己》中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们;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故乡》里,少年时聪慧、勇敢、伶俐、博识的闰土,被封建社会压迫转变成一个木讷、胆小、老是、狡黠的农民,还有令人好笑、生厌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5】他的作品令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内心无比沉重。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动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16部杂文集。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杂文《推背图》中引用的笑话、新闻;《大观园的人才》的隐喻、嘲讽??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文论,真如武术家手中的“飞刀”“短剑”可谓是“例无虚发”【6】切中论敌,怨敌要害。鲁迅先生的文论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效果和尖锐的批判锋芒,他常常运用贴切的比喻寓锋锐的讽刺于深邃的幽默之中,以令人信服的语言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令论敌“理屈词穷”。

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而《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鲁迅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也映现出鲁迅个人的率真和童趣。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从鲁迅先生的文论中不难看出,他对于黑暗势力,民族败类,怨敌是冷峻的、无情的,有一股“痛打落水狗”的狠劲,正如杂文《死》中所说:“一个都不宽恕”。正如其诗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7】。但先生对文学青年,底层人民却充满挚爱,诚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7】。培养文学青年不遗余力,壮大左翼文联殚精竭虑。从先生《致颜黎民》里,我们看到他对后辈晚生的热切期望,他教诲文学青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都优点。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8】;从《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先生对左联青年文学家惨遭屠戮时的无限愤激,他喊出:“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9】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鲁迅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作为一代伟人,鲁迅先生的胸襟是博大的,作为一个凡人鲁迅先生的情感是细腻的。有对黄包车夫的救护、关爱和牵挂;有对保姆的体谅和照顾;更有对子侄辈的无限呵护、关爱和激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那个不丈夫”【10】正是鲁迅先生细腻情感的写照。赏读鲁迅的作品,我们眼前映现的是一位风趣、率真慈爱的长者。

三、童真、童趣、率性任情,由“虫儿”洞悉人生的玄机

近代许多著名的文化人,他们都富有童心,如孩童般喜欢花草虫鱼,如孩童般对自然无限热爱。譬如老舍先生爱猫,喜养花;冰心爱动物,尤喜小鸟;巴金醉心山水,关爱儿童??而鲁迅先生也极富童心,喜欢动物,喜欢以动物为“自画像”,比如牛、虎、蛇、鹰等,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状。而在他的作品里最喜欢和最多写到的莫过于蟋蟀了。

鲁迅的怀旧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作品共10篇,有趣的是其中4篇文稿出现了“蟋蟀”的意象,可谓匠心独运。我们先欣赏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杆,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11】

这百草园是童年的乐园,园中的孩童无比地快活自在,他们放纵天性,自由玩耍,同三味书屋里的古板戒律形成强烈的反差。蟋蟀的天籁之音远胜三味书屋中“学究”的吟诵。园中的孩子仿佛成了“弹琴”的蟋蟀,鲁迅在这里演绎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颇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我们的花季童年也是如此过来的。

封建私塾式教育,束缚了多少孩子的天性。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现今的基础教育亟需破旧立新,让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孩子愉悦成长的乐园吧。

我们再来欣赏《五猖会》里的情景描写: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11】

封建家长制家教,如此缺乏人性,束缚着孩子心灵的自由,孩童就像可怜的蟋蟀,在深秋中孤独无助地悲鸣。封建家庭家规、家教的严酷和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令读者唏嘘不已。由此,我们应该反思媒体热炒的“狼爸”“虎妈”式家教有多少可取之处。

鲁迅先生的诗作里也不乏以动物为自画像的诗题和以“虫儿”入诗的讽喻诗。如大家熟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先生甘为人民“孺子牛”的博大胸襟;“野菊性官下,鸣蛩在悬肘。”

【7】“蛩”即蟋蟀。此句最早出自《准风月谈》集中的《新秋杂识(三)》一文,鲁迅说:“??昨夜闲逛荒场,听到蟋蟀在野菊花下鸣叫,觉得好像是美景,诗兴勃发,就做了两句新诗——野菊的生殖器下面,蟋蟀在吊磅子。”

郑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文中对此句做了确切诠释:“此由新诗翻译而得,一面嘲文人悲秋之无病呻吟,一面刺古雅文言之实在难以索解。”【12】鲁迅文风的幽默、风趣、辛辣可见一斑。

在《父亲的病里》蟋蟀为治父亲的病而殉葬,令先生对中医产生极大偏见;在《狗·猫 ·鼠》中动物们的“适性任情”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的虚伪和做作,同时也映照出鲁迅先生的率性任情。他以儿童的眼光,通过“虫儿”的意象,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悄悄的投射在读者的心灵上,让人动情,发人深思。我们不由不惊叹,由鲁迅作品中的“虫儿”可以洞悉人生的玄机。到此,我的眼前仿佛站着一位幽默、风趣、率真、慈爱的老者。

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10】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犀利的。然而,鲁迅毕竟不是天生的战士,他自有内心柔情的一面,像战士一样在末散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鲁迅的作品注意到情绪冲动对认识的重要性,情感与趣味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于是蕴含其中的浪

篇四:读鲁迅《一件小事》所想

读鲁迅《一件小事》所想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想必不少人读过吧。讲的是严冬早晨的一场“车祸”,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故事中,“我”一直坚信跌倒的老妇人装腔作势,所以不以为然;而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扶起妇人,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车夫在那时的社会,是属于最底层的角色,他的社会地位低微,无论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和涵养一定远远不及“我”。

然而现如今,又是怎样一番姿态。新闻媒体频频报道,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渣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他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吃油机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在红灯高悬、测速器狂闪的公路上,醉醺醺地邪笑着,由魔鬼牵引着奔向地狱。

而一旦出了事故,不是逃逸,就是找人顶替。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伤者的生命安危,掏出的手机也不是坚定的拨打120,而是找找上头有没有人能够“帮个忙”。奥迪、三菱、保时捷,这些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车,俨然成为了夺命狂徒。它们优异的性能,似乎只能体现在能将受害者撞飞多高、多远。 “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鲁迅先生如是说。一些不被察觉的社会弊病确实令他痛心。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这般善良的人,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他不一定要用辛辣刻薄的语言嘲讽着愚昧的人们,刺伤他们,让他们从沉睡中觉醒。那些可怕的事故发生以后,总是有热心群众第一时间赶到抢救伤者,叫救护车,报警,拍下现场照片并指认肇事者。

身在他乡,迷路,落魄街头。总会有根本没有印象的面孔对着你微笑,拉着你疾步穿行于陌生的城市,把你安顿下来,然后风一样的消失。让刚才还在抱怨这个地方无趣冷漠的你心中油然一股暖意,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 是的,我所描述的美好并不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篇五:鲁迅教案

人教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乐东中学 杨育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一、导语: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

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

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研读课文。思考回答: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子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2、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3、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4、 人之主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5、 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五、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