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30:26 高中作文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高中作文

篇一:廉颇蔺相如对联

廉颇蔺相如对联

写蔺相如的:

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 横批是“一心为国”

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升上卿 横批 “汗马功劳

渑池会以死护国面 小巷遇凭德换将心

持璧睨柱叱秦王,智勇双全;引车避匿让廉颇,心怀天下

斗秦王智勇双全靠的是一张利嘴;让廉颇大局为重凭的是一腔热情

完璧归赵,以神勇胜秦;将相和欢,凭德厚传世

会渑池,少足智怎得秦王击口入赵史;避廉颇,乏旷怀何留将相和欢传后人

智勇双全,留完璧归赵美誉;虚怀若谷,传将相和欢佳话

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

写廉颇的:

攻城拔寨,赢得威信镇帝国;负荆请罪,留得美名传千古。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真是常胜大将军;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实乃坦荡大丈夫

渑池胜归,幕后英雄凭谁属?负荆请罪,心系祖国胸何宽!

附:

合写蔺相如廉颇的:

将相齐心抗强敌 谱千秋佳话 ;文武协力保国家 传万代美名

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戍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

文相如顾全大局国为先,武廉颇勇改过错和为贵。

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

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

将军背上可负荆,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

完璧归赵观相如之智勇;负荆请罪察廉颇之谦虚。

完璧归赵相如显神威,负荆请罪廉颇亦大勇。

智勇双全,完璧归赵赞相如;心胸坦荡,负荆请罪歌廉颇。

相如舍己,文将比武将,终能完璧归赵;廉颇爱国,官场如战场,遂成刎颈之交。 丞相有勇有谋完璧归赵,名垂青史;将军能伸能屈负荆请罪,万古流芳。

将相和而安家邦,文武并而治天下。

完璧归赵,神勇盖世,威震千古;负荆请罪,心胸坦荡,名扬九州。

无足智神勇,怎能完璧归赵护国威;非胸怀坦荡,何言负荆请罪将相和。

廉颇神勇设兵宴,相如拼命保国尊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联)

1、有肚量 能忧国 将相有和 社稷定

具胆识 善机变 人壁无恙 赵国安

2、智勇双全 秦王曲 完璧归赵

宽容大度 廉颇悔 负荆请罪

3、审时度势 入险境 临危不惧

胸襟宽广 在相位 忠君爱国

4、出入生死写丹心 留待千秋骚人酹君子

运移国祚传青史 引得万古名士慕贤臣

5、有勇有谋 为国家身先士卒

有志有忠 我天下虚怀若谷

5、一文一武共担国家重任

一将一相同保社稷安康

6、大肚能容 容常人难容之事

袒背负荆 负将军应负之过

7、壁立千仞 须眉敢犯虎狼险

海纳百川 大度能容无稽言

8、大相无形 深谋如海明似镜

大忠有魂 虚怀若谷和如风

9、勇者无畏权威势 赤胆忠心 出生入死铸美名

仁者博爱家国民 虚怀若谷 将相言和成佳话

10、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寸灵舌 完璧归赵 点点心思辩强秦 王侯将相 四海乾坤五洲神将六尺长鞭 负荆请罪 滴滴血汗守乱世 风云江山

11、完璧归赵 一片忠心照史寰

忍辱退让 一颗诚心铸英魂

12、计穷人穷国弱赵王唯唯喏喏难应付

有勇有谋才大相如从从容容易解决

横批:主遇贤臣

13、无礼无信 秦王诈求无价宝

有勇有谋 相如巧取和氏璧

篇二: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材料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材料积累

要善于从教材课文中寻找写作素材每年高考,都有不少取材于课文的优秀篇章,

同一篇课文,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取,就可以整理出不同的论据材料,只要

我们会定向转述。

具体操作训练:我们可以选取内涵丰富的课文,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读,

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定向转述,概括出不同的论据材料。

我们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

不拘一格用人才。论据材料:赵王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他在人才的使用上不拘

一格,并没有因为蔺相如出身卑贱而弃之不用,相反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

用人之明。

观点2

宽容才能赢得下属的忠心。论据材料:赵王是大度的,他有容人之量,即使属

下讲出要叛逃这样重女的事情,他也原谅了,正因为他对属下的宽容,属下才会对

他吐露真情。

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

位卑未敢忘忧国。论据材料:蔺相如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

家有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并且不辱使命。

观点2

智、勇,成功的双翼。论据材料:完璧归赵,渑池会,蔺相如都成功了,其成

功的背后,个人的能力是基础,可以说,智、勇,正是其成功的双翼。

观点3

面子问题。论据材料:什么面子该争,国家的面子,国家的尊严一定争,渑池

会蔺相如针锋相对,争得好;什么面子不该争,为了大局,个人的面手可以不要,

因此身为相国蔺相如对廉颇一忍再忍,蔺相如是非分明。

当然缪贤的为国举贤,甘做人梯,廉颇的忠心报国,知错就该,也都可以提炼

成很好的论据。

一、立意角度

①任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 ——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

②要提倡顾全大局 ——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 ——赞廉颇“负荆请罪”

④时势造英雄 ——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

⑤大智出大勇 ——秦王蔺相如强弱辨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举荐贤才,功不可没

⑦合作就是力量 ——从双方角度

二、话题举隅

爱国、忍让、宽容、诚信、表现与沉默、双赢的智慧、和等

三、文段示例

1、渑池之会,廉颇与王计划,连立新君的话都敢说,说明了廉颇是一个忠君爱国的

有勇有谋的大将;令秦王击缶,怒斥秦大臣,则展示了蔺相如的的无限的爱国与忠

勇。

2、 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们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

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决不

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

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

3、蔺相如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

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

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

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4、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

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

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

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

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

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

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5、蔺相如,赵国的大臣。他善于言辞,长于计谋,勇于献身。当秦国以势欺压、索

取和氏璧时,他敢于前行,无畏秦暴,凭借机勇使“完璧归赵”。他敢于表现自我,

为国为君效命。当廉颇出言相对,公开挑衅时,他却称病回避,引车躲避廉颇,不

愿和廉颇针锋相对,只为保存赵国的安宁,才最终传诵成“负荆请罪”的美谈。这

时,他又是沉默的。蔺相如的表现与沉默,何尝不皆是一种大智慧呢?

6、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

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

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

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

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

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7、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

“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

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而“和”的生动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因为心中有“和”,廉

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才会一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

我们它的含义;因为向往和平,宫女王嫱才会千里迢迢穿过无边的沙漠远嫁匈奴,

尽管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但这些又让“和”的含义上升了一个

高度。

8、 廉颇、蔺相如互相忘记对方的恩恩怨怨,铭记各自肩负的重任,才有了永垂史

册的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国效力的历史佳话

9、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它使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使不少心灵的隔阂被冲

破。赵国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

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用意。这句话

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刎颈之交。正是因为

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了沟通,使廉颇了

解到蔺相如的高尚人格,化解了误会。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

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够被冲破。

10、厚厚的史册中,从未缺少痛苦记录:杜甫是痛苦的,因为他失望了;柳宗元是

痛苦的,因为他被贬了;李煜是痛苦的,因为他被囚禁了。然而,请读一读司马迁,

看一看<<史记>>吧,你会发现蔺相如是幸福的,因为他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

是幸福的,因为他直率坦白,勇于改错;屈原是幸福的,因为他正大光明、至死不

渝。可见,幸福与痛苦直接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11、在我看来,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心中的天空就应如此辽阔。

12、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13、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怒发冲冠,警告秦王将“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无疑是一种

勇气,是一种在强权面前不屈服、不弯腰的勇气;廉颇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

罪,这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的勇气;列宁打碎了姑妈家

的花瓶,不敢声张,后来写信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这同样是一种勇气,是诚实

带来的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是面对不可预测结局的勇气;科学探索是人类战胜未来

的勇气。勇气能最大限度地让生命焕发光彩。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其中,难道就没有勇气吗?

篇三: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 缪贤 ( miào)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 tǎn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 (fǒu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mǐ )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篇四:廉颇负荆请罪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篇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案

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掌握出自本文的成语。3、分析人物性格并积累写作素材。

二、积累链接:知人知时知世知本

1、史学圣人——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陕西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20岁左右)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时年38岁,41岁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是古代酷刑中最为耻辱的惩罚。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便放弃了,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正因为一生经历坎坷,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项羽??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2、史学圣典——《史记》

(1)内容:《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按年代记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政绩),30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叙人臣),10表(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共计52万多字。

(2)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书——典章、书籍,表——大事年表。

(3)评价:《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这部书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4、时代背景: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5、课文重要人物:

(1)历史名将廉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自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担任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2)历史名臣蔺相如——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长了赵国的志气,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6、历史名石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字音字形:

缪公(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àn) 可予不(fǒu )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皆靡(mǐ) 传舍 (zhuàn ) 甚倨( jù)

不怿(yì ) 衣褐 (yì ha ) 睨柱 (nì) 燕王(yān)

三、自学内容: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积累注释中重要的字词及用法,熟悉课文。

2、根据情节概括课文内容。

3、思考我们应向蔺相如、廉颇学习什么?这两个人物的可用作哪些作文的写作素材?

第二板块:探究学习案

一、导入: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文化是依靠文人和文章进行传承。我们通过这些载体可以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感受史学巨著《史记》中所光彩精神。

二、进一步了解史记、司马迁。

三、把握课文内容(归纳概括)

1、根据自学情况,进一步明确课文内容: 文中写了几个故事?请分别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并找出相应的起止段落。

明确: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写了三个故事:

第1~2段:廉蔺简介。

第3~13段:完璧归赵。

第14~16段:渑池相会。

第17~21段: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2、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与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

明确: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四、分部分学习探究

学习探究重点:

1、文言知识的理解积累(基础知识的积累)。

2、情节结构的探究。(理解能力)

3、人物性格的理解。(鉴赏评价能力)

(一)完璧归赵

1、梳理叙事脉络

(1)赵君臣举棋不定(“三难”:予璧?不予?求人未得)有何作用?

①反映赵弱秦强的现实 ②为蔺出场做好准备(不同凡响)

(2) 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借他人之口(侧面描写),为蔺出场做铺垫。

(3)第5段从蔺相如的对话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出场便不同凡响,见事深刻、决断明确, 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3)用几个词语评价蔺相如跟秦王的斗争?

2. 在这场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二)渑池相会

1、结构简单明了——

会前计议

会上斗争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2、但却展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

比较:秦、赵两国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3、蔺相如的形象又添光彩:

凸显了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

过渡:然而赵国在“渑池相会”中获得的胜利,不是仅靠外交上的斗争就能够成功的,军事上的配合也相当重要,即它的胜利也是蔺相如和廉颇相互合作的结果。

4、分析廉颇的形象:

析“与王诀”感受他的深谋远虑

引用李晚芳的点评作总结: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转:可见廉颇是值得我们赏识的!但当渑池相会之后,赵王再次提拔了相如,使得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生气了,挑起了一场人民内部矛盾。

(三)负荆请罪

1、思考:①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提示: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廉颇)

分析原因:①军事贡献看得比外交贡献大②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一个妄自尊大、胸襟狭窄的廉颇跃然纸上!

②廉颇负荆请罪有没有必要呢?

提示: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坦率爱国、知错能改的真勇士!

2、 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怎样的特点呢?

原文当中有一字最妙:“宽”——可理解为宽容、宽恕、大度或者宽宏大度等 (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