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贾志敏作文课三年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3:28 作文素材
贾志敏作文课三年级作文素材

篇一:贾志敏作文教学校园一角实录

贾志敏作文教学<<校园一角>>课堂实录

贾老师:我们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告诉别人,让别人也分享幸福,是十分有意义的。怎样写景呢?首先要去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有时还需要用嘴去尝一尝。其次,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做到情景交融。

我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

(贾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一棵大松树下)

贾老师:这是一棵雪松。我们一起对它进行一番考察吧!它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甲:它位于操扬的西北角。

贾老师:它像什么?

学生乙:它像一座宝塔。

学生丙:它像一把收拢的大伞。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乙:墨绿的。

贾老师:你们用手去碰碰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甲:要扎人,扎得手心很疼。

贾老师: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们可不要碰我呀!如果把它当作人,它像谁? 学生乙:像哨兵。

学生甲:像慈祥的老人。

贾老师:让我们去看看美丽的花坛吧!

(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花坛前)

贾老师:我们的校园里一共有四个花坛。我们先看这个大花坛吧!花坛里栽着些什么花,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丙:我认识,这是月季花。

贾老师:颜色呢?

学生丁:有粉红的、深红的、朱红的??

贾老师:让我们再去看看喷水池吧!

(贾老师带领同学来到喷水池边)

贾老师:喷水池呈什么形状?

学生甲:像梅花的形状。

贾老师:水池里的水怎么样?

学生甲:水很清,清澈可以见底。水里还有几条金鱼在戏水。

贾老师:三座假山各像什么?

学生乙:有的像要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盘坐着的老和尚。

学生丙:有的像一条竖着的鳄鱼。

贾老师:像什么全凭自己的想像。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校园一角”,让我们写作文,有兴趣写吗?

众学生:有。我们有材料写的。

贾老师:我们先要看清题目,看懂题目的要求。既然是“校园一角”,那么绝不是要我们写校园的全部,只是要我们写校园的一个局部,一个角落。

至于写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选择你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因为你熟悉它,因为你喜爱它,你就比较了解它,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比如,怎样写校园里的那棵大雪松呢?可以先交代一下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这是写它的静态。也可以写它的动态,即当风轻轻吹过,松树是怎么摇动的,发出什么声响。你如果想像丰富一点的话,可以把它比作一个人,他怎么跟你说话的?说了些什么???如果你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是一段美好的文字。你们试着写一写吧!

(学生习作后交流)

学生甲:许多人一跨进我们的学校,都会惊讶地说,“这个校园真美丽,真整洁。”的确,我们的学校有高大的教学大楼,有昂首挺立的松树,还有花坛。花坛呈L形的??

贾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他写得很努力。可是他这么写有什么缺点?

学生乙:他先写了教学大楼,再写了松树,然后写花坛。我认为前面话可以都不写,开门见山地指出: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

贾老师: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平时说话要简明扼要,写文章更要这样,不要绕弯子,绕了半天才说到正题上去。建议你采纳这位同学的意见。

学生甲:校园的南边是一排美丽的花坛。花坛不高,用白底红花的瓷砖砌成?? 贾老师:砖头一块一块地向上垒叫“砌”。这里该这么说,“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

学生甲:??花坛不高,四周贴着白底红花的瓷砖。第一个花坛里栽着菊花和一串红。秋天,一串红开了??

贾老师:如果这么说,似乎更贴切些:“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 学生甲:现在正值秋天,一串红开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火红火红的,胜似春光,真是名副其实的一串红。菊花也争相开放??

贾老师:应该是“竞相开放。”

学生甲:??菊花也竞相开放,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形态各异,绚丽夺目。第二个花坛里栽的是蔷薇,有些是粉红的,有些是深红的;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则含苞待放。当你凑过近闻一闻,顿时芬芳扑鼻??

贾老师:“当你??”这是假设。不如改成“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

学生甲:??我凑近它一闻,啊,芳香扑鼻,香气袭人。第三、第四个花坛里相继种着白玉兰??

贾老师:将“相继”改成“分别”。

贾老师:为什么第三、第四个花坛就这么一笔带过

学生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贾老师:对。作文还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继续念下去。

学生甲:??我们校园的花坛,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花草欣欣向荣,群芳斗艳?? 贾老师:冬季的花坛里也能“繁花似锦”吗建议你这样改,“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

学生甲:??我们校园里的花坛,像个万花筒,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初春,欣欣向荣;盛夏,群芳斗艳;深秋,繁花似锦;即使到了隆冬,它还是那么生机勃勃。花坛只是校园的一角,它却把咱们的校园点缀得异常美丽。

贾老师:“点缀”用在这里十分恰当。结尾很好,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学生乙:我写的是“喷水池”。

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个喷水池??

贾老师:点出喷水池的位置。

学生乙:喷水池呈梅花形??

贾老师:写出了喷水池的形状。

学生乙:许多高低不平的假山耸立在里边??

贾老师:马路可以说“高低不平”,假山也能这么用吗?这四个字中须换一个字就行了。换哪个字?另外,“耸立”用在这里也不妥。

学生乙:高矮不平。

贾老师:不对。

学生甲:高低不一。

贾老师:比原来好一些,但是还不贴切。

学生丙:高低不等。

贾老师:对。一字之差。意思迥异。这样写可以使假山显得高一些。把“许多”删去,“耸立”改成“竖立”。前面要把假山写得高一点,后面要把假山写得低一点。

学生乙:高低不等的假山竖立在里边,假山表面凹凸不平,上面有些小洞?? 贾老师:“小洞”改成“小孔”。

学生乙:上面有些小孔,左看假山是一个样子,右看假山又是一个样子,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贾老师:这句话引自哪首诗?

学生乙:是《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贾老师:“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请你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假山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并且放了几盆美丽的花??

贾老师:两个句子没有递进关系,因此不必用“并且”;“放了”改成“凸出的地方放着”。

学生乙:假山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凸出的地方放着几盆美丽的花。池中的水清澈透亮,水里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贾老师:把“水里”改成“水底”。

学生乙:??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大小各异,颜色不一。小金鱼在这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其中有一条特别可爱,在金黄色的小身子后面长着一条大尾巴??

贾老师:“长着”改成“拖着”。

学生乙:拖着一条大尾巴,在水中甩来甩去,游动起来,一摆一摆,好看极了?? 贾老师:这部分写得有些口罗嗦,建议你改成:“那些金黄色的小金鱼甩着大尾巴在清澈见底的水里游来游去,可爱极了。”继续念下去。

学生乙:有时候,喷水池里的水会像一股清泉喷出来??

贾老师:“有时候”指代不清。能不能换个说法,讲得清楚一些!

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

贾老师:这样一改,意思清楚多了。“喷水池里的水”会喷出来吗?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喷出水来的?看清楚了吗?

学生丙:是从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来的。

贾老师:对呀,请你改一下。

学生乙:??当贵宾光临我们学校的时候,从三个假山顶上的喷水管里喷出的水形状不一,有的像凉亭,有的似柳枝,有的如瀑布??

贾老师:三个比喻句,用上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像”“似”“如”,词语有变化,很好。

学生乙:??同学们都喜欢在喷水池前欣赏美景,交谈玩乐??

贾老师:“同学们”改成“我们”,这样一改,把“我”也放进去了。前边交代过喷水池呈梅花形,因此,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了,得将“前”改成“边”;“欣赏美景、交谈玩乐”改成“逗留、交谈、玩耍。”

学生乙:??课间,我们都喜欢在喷水池边逗留、交谈、玩耍。

贾老师:很好,写得有声有色。还有谁要交流?

学生丙:我写的是雪松。

贾老师:请你念吧

学生丙:在我们校园的西北角,有一棵青翠挺拔的雪松。树干是灰褐色的,树皮斑斑驳驳,好像一位百岁老人额头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

贾老师:把“爬满了”删去,“一位”也删去。

学生丙:好像百岁老人额头上深深的皱纹。雪松的树干笔直,有三层楼那么高,树冠下面大,上面小,顶是尖尖的。近看像一座绿色的宝塔,远看像一把收拢的大伞;再远点看,它像一支绿色的、笔尖朝天的笔。它的树叶是针叶,又短又尖,硬硬的,针叶长得非常茂盛??

贾老师:把“长得”圈去。

学生丙:针叶非常茂盛。你知道它的针叶有什么用处吗???

贾老师:这是设问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使文字严谨,语气连贯。

学生丙:原来针叶是用来储藏水分的。据说,雪松可以活到一百到三百多岁呢?? 贾老师:把“一百”删去。

学生丙:雪松可以活到三百岁呢雪松虽然没有擎天树那么高大,也没有梧桐树那么粗壮,可是无论在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它总是昂首挺胸,郁郁葱葱。每当微风吹过,它就发出一种亲切的声音??

贾老师:“亲切”改成“沙沙的”。

学生丙:它就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说:“舒服,舒服。”

早晨,同学们来到校园里时,雪松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双臂?? 贾老师:“伸出”改成“张开”。

学生丙:张开双臂,热情地说:“小朋友欢迎你们来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傍晚,同学们离开校园时,雪松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张臂举手,谆谆嘱咐:”孩子们,做完功课,早点休息,明天还要学习呢”

贾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小朋友的文章真是一篇比一篇好。听了你们念的文章,我很感动,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十分高兴。

小朋友,“校园一角”是属于写景的文章。要写好它,首先要观察景物。因为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必须要审题。“校园”是范围,“一角”是对象。你选哪“一角”要先考虑定当,然后确定观察的角度——即位于什么地方看这“一角”,有时候,你可以移动,有时候,你可以不动,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记叙。当然,文章写好以后,还得反复诵读,认真修改,直到把文章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篇二: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课时一:

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谁知道?哪十大人物?你说。

生:王百姓。

师:对了,王百姓。还有吗?

生:黄舸。

师:少年英雄黄舸。还有吗?

生:雷英雄。

师:不是雷英雄,是排雷英雄。丁晓兵一个手臂都没有了,被炸飞了。他走上台领奖的时候,我看他用左臂,慢慢地抬起来,抬到了额前向全国观众行了个军礼,我看到这儿潸然泪下。还有吗?

生:还有华益慰。

师:对了,好军医华益慰。慈善家霍英东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以他们的模范行为,感动了所有的人。所以感动就在我们身边,读(教师指板书:感动) 生:感动。

是:读得快一点,“感动”读!

生:感动。(有所改变)

师:感动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师板书:在一瞬间)谁把这几个字念一下,你念。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不错,读得还可以。你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显然你读得比他好,谁再来读?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哎,太好了。你读呢?

生:感动在一瞬间。(读得有底气有感情)

师:一起读。感动在一瞬间,起!

生:感动在一瞬间。

师:往往因为人家的一个眼神,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肢体也能让人感动。感动自己的什么?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很多。懂得感动的人,才会知道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的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这个人是谁呢?姓夏,夏天的夏,夏衍哪。他是个老作家,生前写过许许多多一流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孩子,到了晚年他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是想着别人。特别是在他弥留人间的那些日子里,谁知道弥留人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的意思。

师:还生活在人世间,就是即将离开人世的意思。有一天,突然他的病情恶化了,在旁边的护理人员看了,着急得不得了。下劳你别急,我马上去找医生。就在这时,几度清醒几度昏迷的夏老,突然自己清醒过来,他猛然坐起身,瞪大了眼睛,伸出手,张大了嘴大声地说了一句话:“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倒在床上,死了。这是他一生当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意思是,你不是去叫医生,是去请医生。一个字之改足见他的人格。他始终想着别人,所以他说这句话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件事传开了,整个的医院上上下下,从医生到病人,从病人到护理人员,从护理人员到家属都感动不已。这件事被新闻记者知道了,写文章报道出来,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感动不已。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周围很多,你在电视上看到的,

报纸上看到的,课本里面学到的,以及我们耳朵听到的,周围自己碰到的,到处都是。想想看看感动你的人和事有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的了脑瘤。脑瘤占据了他的整个脑子,他失明了,他快死的时候他就说我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给别人……(哽咽)我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师:表扬他。(师沉重的)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死去了还要把自己的眼膜捐给别人,把光明从给别人,光明是可以传递的。还有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女孩也是失明了,他说他想到天安门看升旗。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多人都来帮他,配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安门,是在一个学校的操场。

师:我问一下,你知道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吗?

生:忘记了。

师:忘了我告诉你,叫新月。发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女孩就要死了,他唯一的心愿是到天安门广场前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它是不可能去的。结果整个的城市都知道了这件事,整个的城市都编造谎言,说我们带你到天安门去,于是就把他送到车上,用北京话报站名,模仿许多各地的方言,让他觉得现在是到北京了。然后在操场上,学生走起了军乐、国歌,升旗啦。他眼睛虽然看不见,嘴角却露出了微笑。这个节目我看过很多次,感动!还有吗?

生:四年级的时候。(师纠正:读四年级的时候)课文里面写的第九课是罗盛教,他是抗美援朝上的一个志愿军。他看到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面了,就不顾一切跳进去把那个孩子就上来,最后自己牺牲了。

师:你知道这个孩子是中国的孩子吗?

生:他是朝鲜的孩子。

师:对,朝鲜的。还有吗?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叫做《暖春》。里面有一位老爷爷,他抚养了一个孤儿,把他养成人,(师:不叫养成人,他本来就是人,培养成人。生:谢谢)培养成人以后,他有抚养了一个小女孩,自己的钱不舍得花,都用来抚养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最后就成了那各乡村的老师。

师:乡村女教师,好的。我们讲了电影里的,新闻中的,现在说说生活周围的。 生: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我的脚不小心跌伤了,我走楼梯的时候一直脚一跳一跳的,我们班的陈益明看见了,背我上了三楼。 师:哪一个叫陈益明?请这位英雄站起来。我们为她鼓掌,(师过去同他握手)同英雄握手无上光荣。请坐。还有吗?

生:其实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生哽咽)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走不出这个阴影,后来是妈妈帮助了我,他说你一定要坚强, 师:现在妈妈跟你生活在一起吗?

生:对。

师:你回去带去老师对她的问候,说老师支持你,谢谢你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 生:谢谢。

师:好还有谁?

生:这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天我(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贾志敏作文课三年级)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学校,看见了一个老婆婆在那边讨饭,我们就去问她,她说他来找儿子,我们就打电话110,110来的时候说他已经送过很多次了。

师:感动的人和事就在我们生活中。你看电视会为之感动,看报纸会为之感动,

你这正开眼一看,大家都在帮助人关心人,令你感动,如果你把感动的人和事写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有了这个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好?不一定。那还得讲究谋篇布局,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的作文,把片子打开。则篇文章的题目我请小朋友来读读好吗? 生:诚实比金子更重要。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当过播音员吗?生:当过。

生读。

师:你读得更深情。大家一起读。这篇文章大约700个字,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他看完。开始,注意读写的姿势。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此处有空缺,谅解。)

学生课下自由作文。

课时二:

师:文章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写好了可以交给老师了。可以吗?

生:可以,不可以。

师:不,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黑板上有一句话谁来念一下?第一句。

生:文章不厌百回改。

师:什么意思?

生:……

师:理解完全正确。这个百是虚指,是多次的意思。另一句话,谁会读?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这小朋友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告诉大家,这句话至少有五个地方错了。 生:应该是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为什么是端?

生:应为……

师:搬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说,(指一学生)我们一起把桌子搬一搬。(师生搬桌子)把桌子搬到原来的地方。这是重物叫搬,老鸭汤碗需要搬吗?他没用扛那算好着呢!(众笑)教师用修改符号改搬。

生:妈妈扯下两条腿,是老鸭腿……

师:多恐怖啊,妈妈扯下的两条什么腿啊?(鸭腿)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 师:标点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最喜欢的老鸭汤端上来了。这里都好改为句号。

师:对,意思变了,逗号改句号。看第一句话,漏了一个字。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碗老鸭汤。

师:那倒没有关系。漏了一个字。

生:我最喜欢后面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

师:哎,对了。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气味?是滋味。(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有两个不明显的老师来改。一条放在我的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你

说妈妈应该先放在谁的碗里?

生:奶奶。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尊重老人。

师:对了,先老的再小的。奶奶跟我位置得换一换。这一个词换一个可以突出晚辈尊敬长辈。

(教师模拟礼让场景。)这叫怎么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盛在。

师:盛在,不对。

生:我觉得应该是夹在。

生:推。

生:按在。

师:对,按在,你不吃也不行,这是晚辈对您的孝敬。这样一改意思完全变了。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修改之前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随即评价)

师:修改之后呢?

生读。

师小结:这样一句话,通过咱们思考,品味,动一动,改一改,位置换一换。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说,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把自己的文章改一改,谁来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感动……

师:这个写作改成作文。为什么,写作是属于创作的,是作家写文章叫写作。咱们小朋友叫作文。

生:……我获得了全市特等奖的好成绩。

师:这个好成绩不要了,再读。

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

师: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你表示惊喜,你加上呢,你试试看。

生:还获得了一百元奖金呢!

师:这个获得应该是得到。

生:我怕妈妈发现被没收……

师:没收加引号了吗?

生:没有。

师:没收是指你不应该得到……

生:便随手加在一本……

师:这里一个词用得好,随手用得好。随手时不经意的。

生:回家后放在抽屉里。

师:回家后把草稿本放在抽屉里。要表达清楚。

生:……当时我眉开眼笑,打算……

师:等一等,眉开眼笑这个词儿不错,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恰当吗?我心里暗暗高兴。这就够了。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评价)

生:……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师:泪珠在眼眶里直打转。加上个直。

生:……我怎么不好好看看

师:这个好好改成仔细。

教师适时插入辙的解释。

鼓掌,鼓励。

生:……一位一大一小的母女……

师:等一等,母女有一大一小?这里母女就可以了。

生:……母女展现在我眼前

师:不是展现,站在。

学生继续读,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

教师教学生打分,送给学生礼物作为奖励。

另一个学生读文。(单亲家庭的那个孩子)

生:那一刻,我……

师:那一刻,我……这个题目好!

生:……妈妈把全部希望全寄托给了我

师:不是寄托给了我,使全寄托在我身上。

生:……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

师: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用“只有……才能……”句式说。

生:……那是相当地悲哀。(众笑)

师:……看来你要获取知识,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

生:……头发有些乱,像个鸟窝

师:头发有些散乱,鸟窝不要了。

生:……我们是收废品的

师:“我们”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对,只有母亲收废品,女儿不收,所以用词要非常的精到。

生:……现在交给你

师:一百元是很重要的事情,怎么还给你,你得交待……

学生读完,教师带头鼓掌。老师送给学生一支笔。

教师出示例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统一修改。

……

师:这样一来,文章就通顺了,说到底还是这句话,一起读。

生:文章不厌该会改。

师:你们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读,不断的思,不断的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下课。

篇三:贾志敏作文指导课《一个橘子》

作文指导课“这个桔子真可爱”

一、 谈话导入,训练思维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讲几小段话,看看老师分别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说的:

1、小明真是个粗心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酱油,他却买回了一瓶醋;老师叫他写作文,他却把“老大娘”写成了“老大狼”;连穿衣服,他也能扣错了扣子??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2、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有一次它在水里打了个哈欠,这时正巧有一条鱼跳进了它的嘴里,它就像吃韭菜叶一样地把这条鱼吃了下去??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河马的嘴比一般马的嘴大。”)

3、我是个集邮迷。在学校里,我经常向老师索要邮票,请同学帮忙找邮票;在家里,我发动全家人为我收集不同的邮票;我自己一旦有了零花钱,便到邮市上购买喜欢的邮票??(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我是个集邮迷。”) 师:作文就是这样的奇妙。短话长说叫“展开”;长话短说叫“概括”。

二、 朗读标题,培养语感

师:(拿出一个桔子)这是什么?预设:一个桔子。

师:(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得好。(反复指导学生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声读这一句话。生:(齐读)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三、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一)初步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好这个桔子呢?我们要进行仔细地观察。观,就是看。察,有思考的意思。——那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个桔子呢?

(教者带领学生初步观察这个桔子:颜色、形状、大小、重量、香味。)

(二)继续观察

师: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呢?——还需要想象,需要合理的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教者指导学生继续观察,适时板书) 颜色:黄中带绿——黄中透绿

形状:椭圆——圆溜溜的(光滑)——像个网球——像个南瓜??

大小:差不多有掌心大——有拳头大(比一比)——有小孩拳头那么大?? 重量:(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有一二两重??

香味:(香味不是味道,味道是尝出来的)清香——淡淡的清香

师:这个桔子还有它的个性,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大家看看在什么地方? 预设:还有一片叶子。

师:叶子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预设:是椭圆形的;像个汤勺。

师:你还能想出什么来?预设: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很新鲜;吃起来一定很甜。

(三)亲身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来吃这个桔子。

(教者剥开桔子,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1、剥开皮以后,桔瓤像什么样子?(像几个小娃娃坐在一起;像棉花一样好看;像个刺毛球??)

2、数一数,有多少片?

3、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来吃一吃,吃过以后一定要把这个桔子的味道说出来。(很好吃;味道很甜;酸中带甜;甜中带酸)

(四)练笔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把我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和品尝到的用笔写下来。 要求:

1、齐读题目。

2、空两格写题目: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3、要写具体(10分钟)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片断读一读,看看效果怎么样。(指名上讲台读,逐句指导学生修改。)

四、 加入情节,扩充成文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天已经很晚了,可是爸爸妈妈他们一个也没有回来,“我”的肚子已经饿了。这时爷爷回来了,他给我带回了一个桔子。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我”边吃着桔子边想:“平时爷爷总是把好吃的让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吃一回好东西吧。”??这个故事的许多细节老师都没有说,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学生练习口头编故事)

情节提示:哟,都七点了,爷爷怎么还不回来,我的肚了都饿了??爷爷,您怎么才回来呀?我都饿坏了!??啊,这个桔子真可爱!??平时,爷爷总是把好东西留给我吃,今天就让爷爷也来尝尝这好吃的桔子吧。??爷爷真坏!爷爷真坏!??这个桔子太酸了,不好吃!??呀,爷爷上当啦!??

学生写作文――交流

修改提示:

1、天晚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2、爷爷是怎么拿出这个桔子的?

3、“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桔子给爷爷吃?

4、“我”是用什么办法让爷爷吃桔子的?

(学生思考)——改作文

师:让我们给作文取一个题目吧。(板书:“记 的事”)

1、如果我们按地点定题目,该怎么说?(记家中的一件事)

2、如果我们根据时间定题目,该怎么说?(记晚上发生的一件事)

3、如果我们根据事情的大小定题目,该怎么说?(记一件小事)

师:作文就像是兰州拉面,由一句话可以扩展成许多句话;倒过来,很长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文章的题目。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篇四: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贾志敏老师教作文

在三尺讲台上,我一站就是50年。

教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了一辈子孩子的作文。其间,甘甜多于辛酸,收获大于劳累。

我喜欢孩子,我喜欢课堂,我更喜欢在课堂里教小学生学习母语。

50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间。

今天,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和青年教师说说一些肤浅的认识和零星的记忆。

小时候,我特别怕作文

我小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也害怕作文,也写不好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我口咬铅笔头,眼瞪天花板,熬过了两节课,草稿纸上只开了个头:“今天,天气很好,我起了个大早??”

眼看别的同学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却被先生留下“关夜学”,留在教室里一边哭一边继续“咬铅笔头”。

作文簿发下来了。别的同学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我看着老师批着的那个红红的、大大的“劣”,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教书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父亲说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就去拉黄包车。

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说话也很风趣。记得,他从不轻易批评、指责同学,更不见他发火训人。大家都爱上他的课,我特别喜欢他。

上课时,我从不走神,作业也会做了。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以后,我就经常到图书馆去阅读报纸杂志和世界名著。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 “快乐的星期天”的题目要我们作文。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叔叔去竹林打鸟的事。

那是一个晴朗的天,叔叔提着汽枪带着我走了许多路,来到一个竹林里。林子好大,鸟儿也特别多。叔叔告诉我,这是画眉,那是黄八郎??。他的枪法很准,不多时间,就射下了许多鸟。他只管射击,我就管捡鸟。我的手直痒痒,也想摸摸枪。后来,经不起我的央求,他答应让我放几枪。哈!我居然也射下一只小麻雀!我喜不自禁,扔下了汽枪,蹦着、跳着赶去捕捉那只还在地上扑腾着的麻雀,此时,我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因为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作文本发下

来了,我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个“优”!这位吴先生还将我的作文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他边读边评,说这里写得具体、细腻,那里写得生动、形象,还说什么感情的流露真实、可信,是一篇写得较成功的好作文。那时候,我的感觉好极了。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逐渐懂得,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记录下来。它既不神秘,也不可怕。打这以后,我就树立起信心来了。我发现自己并不愚蠢,我也是一块“读书的料”。我喜欢上语文课了,而且更加用心,作文也越写越通顺了。我要感谢这位让我喜欢上作文的吴先生。

一位好老师,能把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转变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2006年教师节的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课毕,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何谓表达?为什么**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

表达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肢体,更多的则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书面表达就是作文。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技术的一种载体。因此,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

由谁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毋庸置疑,主要是由咱们语文教师来担当。课程中设置的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主渠道。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助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

语文这门学科分阅读、作文和写字。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表达、也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阅读课上,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讲“字、词、句、篇”,要练听、说、读、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讲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课要做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不真实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朴实,是教师的教风的具体体现,课要上得实在、朴素,让学生真的“有所得”,不要玩弄花样,不要追求剧场效果,不要哗众取宠,表现自己。课堂上要突出学生、服务学生,淡化自己,甘当绿叶;

扎实,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打个比方,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因此,说“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一点也不为过。

从“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说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写字是不可忽视的轻点。

重点要加强,难点要突破,轻点则需要时刻关注,千万不能视它为可有可无。

小学生作文,说到底,是儿童作文。它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他们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教小学生作文,就是教会他们做人。因此,对教师而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对学生来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除了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懂得做人的道理外,还要培养他们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习惯。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作文与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作文,是孩子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创作则是作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不要“硬逼”学生作文。

要顺其自然,要启迪孩子。设法让孩子愿意写、乐意写,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教孩子作文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层楼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三句话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句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颇受启发。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

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述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

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用“滴水石穿”“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也需要这样。

我教孙女学作文

孙女读三年级。前年,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写的《会动的门牙》一文获小学组首名。全家为她高兴,我更感到一丝欣慰。

她获奖以后,同行同事、亲戚朋友纷纷询问我是怎样调教她的。其实,我没有刻意去要求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一个快乐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让她在学中玩,玩中学。她的兴趣广泛:溜冰、游泳、剪纸、绘画、弹钢琴等。我还让她参加舞蹈、歌唱、手工、表演等活动。这一切对她以后的健康成长不无好处。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认识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学过的字一下子就能记住了,而且她还有迁移的本领。比如,教她“明天”“东西”两个词之后,有一天,我们在大街上散步,她看到路牌上的路名,就高兴地说,“东明路”。我们十分欣喜。以后她妈妈给她洗澡时,跟她玩“汉字接龙”的游戏。再之后,教给她不少成语、古诗。词汇积累得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说的有趣的话记录下来,每天记一两句。比如,“今天爷爷来看我。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今天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今天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第一八百伴去玩。我玩了‘过山飞龙’和‘滚滚球’。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我坐上车子,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我指着记录的稿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书的本领越来越强。

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报刊上的文章了。于是,我们带她逛书店,为她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有时候大人们在说话,而她在一边吵向闹不休,影响了我们的交流。此时,只要丢给她一本书,她就会高高兴兴地躲到一边,静静地看起书来了。对她来说,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儿。

那么,她是怎么会作文的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两遍??当她讲得通了,讲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再读给我听。夕而久之,在她读二年级的时候,便能写上好几百字的作文了。

当她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我就教她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篇五: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

贾志敏作文教学札记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一)

在三尺讲台上,我一站就是50年。

教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了一辈子孩子的作文。其间,甘甜多于辛酸,收获大于劳累。

我喜欢孩子,我喜欢课堂,我更喜欢在课堂里教小学生学习母语。

50年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间。

今天,就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和青年教师说说一些肤浅的认识和零星的记忆。 小时候,我特别怕作文

我小时候,跟许多孩子一样,也害怕作文,也写不好作文。老师出了作文题,我口咬铅笔头,眼瞪天花板,熬过了两节课,草稿纸上只开了个头:“今天,天气很好,我起了个大早??”

眼看别的同学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却被先生留下“关夜学”,留在教室里一边哭一边继续“咬铅笔头”。

作文簿发下来了。别的同学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我看着老师批着的那个红红的、大大的“劣”,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教书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父亲说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就去拉黄包车。

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说话也很风趣。记得,他从不轻易批评、指责同学,更不见他发火训人。大家都爱上他的课,我特别喜欢他。

上课时,我从不走神,作业也会做了。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以后,我就经常到图书馆去阅读报纸杂志和世界名著。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快乐的星期天”的题目要我们作文。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叔叔去竹林打鸟的事。

那是一个晴朗的天,叔叔提着汽枪带着我走了许多路,来到一个竹林里。林子好大,鸟儿也特别多。叔叔告诉我,这是画眉,那是黄八郎??。他的枪法很准,不多时间,就射下了许多鸟。他只管射击,我就管捡鸟。我的手直痒痒,也想摸摸枪。后来,经不起我的央求,他答应让我放几枪。哈!我居然也射下一只小麻雀!我喜不自禁,扔下了汽枪,蹦着、跳着赶去捕捉那只还在地上扑腾着的麻雀,此时,我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 后来,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作文。因为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个“优”!这位吴先生还将我的作文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他边读边评,说这里写得具体、细腻,那里写得生动、形象,还说什么感情的流露真实、可信,是一篇写得较成功的好作文。那时候,我的感觉好极了。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逐渐懂得,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记录下来。它既不神秘,也不可怕。打这以后,我就树立起信心来了。我发现自己并不愚蠢,我也是一块“读书的料”。我喜欢上语文课了,而且更加用心,作文也越写越通顺了。我要感谢这位让我喜欢上作文的吴先生。

一位好老师,能把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转变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2006年教师节的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听了一节高年级的语文课:《新型玻璃》。课毕,他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

更要学会表达。”

何谓表达?为什么温总理把“表达”看得那么重要?

表达指的是,把脑子里固有的印记,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或向他人流露。表达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眼神,用表情,用肢体,更多的则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就是说话,书面表达就是作文。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技术的一种载体。因此,它对社会的进步以及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表达能力要从小培养。 由谁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毋庸置疑,主要是由咱们语文教师来担当。课程中设置的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说话和写话的主渠道。语文课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借助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

语文这门学科分阅读、作文和写字。阅读是作文基础;作文是表达、也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写字则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

要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阅读课上,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讲“字、词、句、篇”,要练听、说、读、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讲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课要做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课堂不真实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朴实,是教师的教风的具体体现,课要上得实在、朴素,让学生真的“有所得”,不要玩弄花样,不要追求剧场效果,不要哗众取宠,表现自己。课堂上要突出学生、服务学生,淡化自己,甘当绿叶;

扎实,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打个比方,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的话;那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

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阅读是积累,是体验,也是亲近作者的唯一途径。“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因此,说“阅读是作文的父亲”一点也不为过。

从“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说起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写字是不可忽视的轻点。 重点要加强,难点要突破,轻点则需要时刻关注,千万不能视它为可有可无。 小学生作文,说到底,是儿童作文。它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他们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教小学生作文,就是教会他们做人。因此,对教师而言,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对学生来说,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除了让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懂得做人的道理外,还要培养他们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习惯。

小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作家,作文与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作文,是孩子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练习;创作则是作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

不要“硬逼”学生作文。

要顺其自然,要启迪孩子。设法让孩子愿意写、乐意写,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一方面,叶圣陶先生教孩子作文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层楼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三句话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理应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自己决定。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句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颇受启发。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

孩子需要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述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用“滴水石穿”“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也需要这样。

我教孙女学作文

孙女读三年级。前年,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她写的《会动的门牙》一文获小学组首名。全家为她高兴,我更感到一丝欣慰。

她获奖以后,同行同事、亲戚朋友纷纷询问我是怎样调教她的。其实,我没有刻意去要求她做什么、不做什么,只是留给她一个快乐的空间,由她快快活活地玩。让她在学中玩,玩中学。她的兴趣广泛:溜冰、游泳、剪纸、绘画、弹钢琴等。我还让她参加舞蹈、歌唱、手工、表演等活动。这一切对她以后的健康成长不无好处。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认识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学过的字一下子就能记住了,而且她还有迁移的本领。比如,教她“明天”“东西”两个词之后,有一天,我们在大街上散步,她看到路牌上的路名,就高兴地说,“东明路”。我们十分欣喜。以后她妈妈给她洗澡时,跟她玩“汉字接龙”的游戏。再之后,教给她不少成语、古诗。词汇积累得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宽,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之后,我把她说的有趣的话记录下来,每天记一两句。比如,“今天爷爷来看我。我一看,吓了一跳,爷爷今天怎么怪怪的?原来,爷爷戴了一副假牙。”“奶奶烧的鱼真好吃,一条鱼都让我吃了。大人们说,孩子爱吃鱼,聪明。”“今天吃好晚饭,妈妈带我到第一八百伴去玩。我玩了‘过山飞龙’和‘滚滚球’。我最喜欢玩‘过山飞龙’。我坐上车子,车子开动了,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吓得我直叫。”我指着记录的稿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因为句子是她说的,所以她更感兴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读书的本领越来越强。

还没上学,已经能阅读报刊上的文章了。于是,我们带她逛书店,为她买新书,让她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一来二去,书成了她的好朋友。有时候大人们在说话,而她在一边吵向闹不休,影响了我们的交流。此时,只要丢给她一本书,她就会高高兴兴地躲到一边,静静地看起书来了。对她来说,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儿。

那么,她是怎么会作文的呢?

她爱听故事,我便讲故事给她听,讲完了,让她复述,一遍,两遍??当她讲得通了,讲得顺了,便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再读给我听。夕而久之,在她读二年级的时候,便能写上好几百字的作文了。

当她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我就教她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我见她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我见她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便她说,把这记下来,别人一定爱看。有一次,她来探望我,我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眼镜还架在鼻梁上,手头还捏着报纸。她没有吵醒我,只是吻了一下我的额头,便端坐在一边看起书来。我知道了,便让她把这一生活情景描述下来。没花多大工夫,她就写下了《深深的吻》。

她的父亲整日地忙,天南地北地跑,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面,父女俩只能通过电话聊上几句。她埋怨道:“我的爸爸在电话里。”我听了,感到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了《电话里的爸爸》。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我让她每天写日记,把一天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日子长了,养成了习惯,记日记成了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像她所说:“作文就像玩一样。”对孩子来说,作文是一种游戏;对青少年来说,作文则是一种需要。每个人仅有一个短暂的童年,抓住了,什么都有了;抓不住,则可能会铸成“千古恨”。

她还是个孩子,还需要教育与关爱。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我这个当爷爷的。 附:

深深的吻 贾立歆

放暑假了,很少休息在家的爷爷打电话要我去玩,我高兴极了。

虽说,爷爷在金苹果学校教书,我也在金苹果学校念书,但是我俩见不上几次面,说不上几句话。吃过午饭,妈妈带着我,急急忙忙到爷爷家去。

是奶奶开的门,我问:“爷爷呢?”奶奶连忙把手指往嘴上一竖,说:“小声点,爷爷睡着了。”我轻手轻脚地来到爷爷的房间,只见爷爷正躺在床上,手里拿着报纸,鼻梁上的眼镜也没摘下来,眼睛紧紧地闭着,显然他刚刚还在看报。“啊,爷爷太累了!不要叫醒他,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吧!”

我轻轻地摘下爷爷的眼镜,抽走爷爷手里的报纸,在他的额头上深深地吻了一下,然后坐在爷爷边上,拿起了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二)

改变作文教学的“三无”状态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的结果是无效。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

我认为,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倒过来操作:先教会他们如何表达,然后指导孩子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 即课内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

语言训练的目标要明确,还要讲究实效。这一点,教师的心中要清楚,明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的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段落分明,语句通顺,用词准确,不写错别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标点符号基本正确。

训练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听到说、到读、再到写,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

1.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要求字要写工整,格式要规范,标点符号要加在指定的位置。

2.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学生基础不太好的,则读一句,让学生听一句,写一句。反之,则可以把一段话、一篇文章仅读一两遍,即让学生记住并写下来。

3.视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文字写下来。

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向学生提供一个素材(可以利用让他们听写、视写的材料),组织学生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等。

5.读后修改,誊清作文。

课例一:

1.听写一段话。

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一天,她坐的车翻到山下去了,死了好多人。她的命大,死神没有光顾她,但是却被毁容了。她的心情坏极了,母亲送她去医院整容,她极不配合医生,整天站在窗前以泪洗面。一天,她在窗前意外地发现一个漂亮的男孩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微笑。以后,凡是经过她窗前的人们,都会这样做。她的心情好多了,还配合医生做了整容手术。她又像先前那样美丽了。出院的时候,她猛然发现她那熟悉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