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陈独秀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6:14 字数作文
关于陈独秀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关于青年节的作文:陈独秀:五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

关于青年节的作文:陈独秀:五四运动仍在进行之中

五四运动固然直接由巴黎和会引发,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没有呈现出"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狂热,不能不说与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开放的世界视野有关 陈独秀天生是一个具有叛逆性的知识分子,向来不惮以异端的姿态表现其自由精神。

这种叛逆性格,使陈独秀的一生富于悲剧传奇的色彩。五四时期,他的声誉和影响力达到顶点,此后,从个人遭遇而言,陈独秀为他的作为付出了代价。 新文化运动意在革新中国传统文明,为中国带来了各种学术思潮、思维方法,以及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观念;新文学运动提倡口语写作,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平民化道路。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是前两个运动合乎逻辑的突发形式。陈独秀之于五四,若以"精神教父"相称,应属恰当。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以文化革新为宗旨:"惟属望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巴比伦人往矣,其文明尚有何等之效用耶?"1912至1914年间,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公民权利的法律和政令,舆论空间其实有限。正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几乎唯一的堡垒,五四新学人通过《新青年》发表社会、文化主张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对学生界具有影响力的思想集团。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如果说《新青年》是新知识分子的舆论基地,北大则是新知识分子的聚会所。在北大期间,陈独秀似乎经历了一次思想转变,《新青年》逐渐脱离避免直接开展政治批评的轨道,越来越多地批判北洋政府,主张开展群众运动。次年冬陈独秀与李大钊教授显示出了更深的投合,一起创办了时评刊物《每周评论》。在此前后,陈独秀和李大钊还协助北大学生创办了《新潮》月刊。这份学生刊物以"批判的精神、科学的主义和革新的文词"为原则,它的创办证明新知识界对学生的思想影响。 陈独秀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种种主张,招致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压力之下,陈独秀于1919年3月辞去北大文科学长职务。陈独秀去职,隐约传达出五四前夕社会紧张而充满硝烟味的气息。

五月四日学生游行所以发生,固然直接由巴黎和会引发,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没有呈现出"义和团"式的民族主义狂热,不能不说与新文化运动开创了开放的世界视野有关。陈独秀1914年曾说:"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乎?"他一直批判"浅薄的自私的国家主义和爱国主义"。 学生抗议活动高潮阶段,有资料说陈独秀、李大钊等教授力劝学生们不要过于激烈。但6月11日,陈独秀在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逮捕。这

份宣言提出罢免亲日分子、撤销北京警察总部、保障市民集会和言论的绝对自由等要求,号召若政府不能满足,市民应"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此前两天,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了"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的随感。这些情况显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态度其实相当激进。

学生停止罢课以后,五四运动进入新的阶段。新知识界开始分化,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社会信仰。陈独秀认为知识分子应采取各种行动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开始致力于"为新政治建立一个社会基础"。至1920年,陈独秀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总书记。

陈独秀对五四运动的理解,与众不同。他认为从拒签对德和约看,五四运动成功了;但五四的实质是要求民主和民族独立。1938年他在《五四运动过去了吗》一文中提出,五四运动应被视作自1911年辛亥革命起一直持续到"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也就是说,民主尚在争取之日,五四运动就仍在进行之中。

篇二:陈独秀的新闻思想

陈独秀新闻思想研究综述

200806020009 新闻学专业 谢琰

[摘 要]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上的一位报刊活动家,陈独秀一生投身于新闻事业,创办了多家影响深远的刊物。其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鼓吹民主与科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其二,倡导白话文、发动文学革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其三,追求新闻自由,也要重视社会舆论、尊重新闻事实。而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陈独秀的新闻思想既推动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些许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陈独秀;新闻实践;新闻思想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他一生创办和参与编辑的刊物多达十种以上,所办刊物如《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办刊风格在报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尤其是《新青年》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擂响了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战鼓,点燃了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线,在中国现代新闻文化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有鉴于此,对陈独秀的新闻实践及新闻思想都有其探求的必要,本文拟对此略作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陈独秀的新闻实践

作为一个具有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化人,远在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就在以他的家乡安庆、芜湖为中心从事办报刊为主的革命活动:1903年5月17日,在安庆藏书楼拒俄演说时拟办的《爱国新报》,1903年8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办的《国民日日报》,1904年3月31日在安庆创办的《安徽俗话报》,1911年12月中旬在怀宁驿口创办的《安徽船报》。如此等等。

而陈独秀真正投身新闻事业,应始于在上海协助章士钊创办的的《国民日日报》。该报刊载时论、学说、思想介绍以及中外、地方等新闻,尤其重视登载揭露清廷腐败和社会不公等文章。为安全起见,时论文章大多不具实名,所以很难界定哪些文章出自陈独秀手笔,但署名“由己”的两首诗,可以确定出自陈独秀,即《哭汪希颜》和《题西乡南洲放猎图》。前诗有:“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历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颠连。??说起联邦新制度,又将遗恨到君身。”后诗是:“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驰骋甘入荆棘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从诗中不仅能够看出青年陈独秀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感情,而且彰显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革命气概。然因经费困难, 《国民日日报》仅存3个月零23天就被迫关闭。

陈独秀独立开展新闻实践,是从创办《安徽俗话报》开始的。他明确表明了两个办报宗旨:“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及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一件不知道,况且现在东三省的事,一天紧似一天,如有什么好歹的信息,就可以登在报上,告诉大家也有个防备。我们做报的人,就算大家打听消息的人,这话不好吗?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也可以长点知识,好叫我们安徽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知识。为这两种想法,想大家多是喜欢的,大家只管放心来买看看。”他身体力行,用“三爱”的笔名在《安徽俗话报》的第1至第19期上,撰写并发表时评约50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救亡图存的道理。《安徽俗话报》政治色彩鲜明,是安徽最早的富有革命色彩的进步刊物,在对安徽地区思想启蒙教育、积聚革命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独秀新闻活动的高潮,是创办并主编《新青年》杂志。《新青年》高举“民主”、“科

学”大旗,擂响了继戊戌、辛亥之后又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虽是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但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它一直是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从创刊到休刊,共存在7年。这7年是新旧思潮澎湃激荡的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年代。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党的纲领、方针的发布,《新青年》都是一个重要刊物。因此,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新青年》造就了陈独秀。创办和主编《新青年》是他新闻实践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新青年》创办之初,旨在输入学理,宣称“不谈政治”。“五四”革命风暴席卷之时,其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为此,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创办了《新青年》的姐妹篇《每周评论》。陈独秀常用笔名“只眼”撰稿,奋战顽固派,鞭挞旧势力,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明星”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活动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领导了党的全部新闻工作。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正式创刊,并由其撰发刊词《本报宣言》称:“本报同人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仅以统一、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之于国民之前!”陈独秀创办的最后一样刊物是《热潮》。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陈独秀在该刊发表大量文章,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揭露英美袒护日本侵略中国的卑劣行径,主张“对日绝交”、“对日宣战”;抨击蒋介石集团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实行媚日外交的罪恶勾当;号召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二:陈独秀的新闻思想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颇具政治色彩,主张新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疑是陈独秀新闻实践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陈独秀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鼓吹民主与科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

民主和科学一直是陈独秀报刊宣传内容的主题。这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宣传中尤为突出。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形成了顽固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社会上一些复古分子,更是大肆诋毁共和制度,诽谤民主思想。在新的革命风暴来临之际,解放人们思想,深化民主意识,就成为那个时代改造旧中国的突破口。《青年》杂志一创刊,就疾呼民主,树起了民主的大旗。陈独秀指出:“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1科学是民主的近邻,它的对立面是迷信。陈独秀在传播民主思想的同时,又响亮地提出了科学的口号,并为此摇旗呐喊,要求国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一切社会问题。“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2本着科学思想,在陈独秀的带动下,文化界发起了批判鬼神迷信思想运动,并进而将斗争引向深入,开展了反宗教运动,特别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旧礼教运动。陈独秀及《新青年》向封建礼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国中:“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生活背道而驰。”3

与此同时,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思考近代中国为什么不断衰落,苦苦探求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的道路。最初,他信奉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血的惨痛教训证明社会改良此路不通。现实使陈独秀迅速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与同时代人相比,陈独秀无疑是先行觉悟

者中的一个。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感到用传统的古老的“夏商周”三代作为楷模而往回看,无法挽救行将就木的沉舟,必须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来启蒙广大的中国人。他深感当时“我中国人如在梦中,尚不知有灭国为奴之惨,即知解而亦淡然视之,不思起而救之。”4在《安徽俗话报》中,他就开始宣传科学与民主了。到了《新青年》时期,更是大量刊载欧洲文明、欧洲科学技术以及欧洲文学的有关材料,他试图以此来作为一个参照系,对比中国的落后与危机的沉重,为迷茫中的人们点燃起一座灯塔。当他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他又非常关心工人思想觉悟的提高,自觉地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工人群众。在1920年初,他主张办工人刊物,并明确指出,新文化运动将影响到各个方面,“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到他们自己的地位。”5

2、倡导白话文、发动文学革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就创办了众多白话报刊,开始了白话文的提倡和使用,虽颇有成绩,但尚未蔚为潮流。1904年陈独秀主办的《安徽俗话报》也只是把白话报当作开通民智的工具,并不是为了改革文学。事隔10年,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时便把改革文学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旧文学与旧道德,有相

6依为命之势。”因此,正当批判封建礼教的斗争方兴未艾之际,他便与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

以白话文为传播科学民主的工具,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青年》从第1卷第1号起,即连载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第2号登载了用白话文翻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第2卷第5号刊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紧接着在第2卷第6号发表《文学革命论》。他把文学革命作为开发文明、解放思想和改造国民性的利器,同政治革命密切结合起来。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理论是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报刊活动的重要内容。1920年3月,陈独秀决计将预备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6号编辑成“劳动节纪念号”,他对产业最集中的上海的劳动状况分外关注,有托朋友调查的,有登报征求又派人亲自调查的。“劳动节纪念号”内容丰富新颖,共约400页,相当于原来《新青年》一期的两倍多。有孙中山、蔡元培等16人的题字,其中有9人是名不见经传的劳苦工人。刊登了13幅工人劳动的照片。工人的题字和照片刊登在举国闻名的大型刊物《新青年》上,这使《新青年》越发显得光彩夺目。本期第一篇文章是李大钊写的《五一运动史》,全文刊登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对国内劳动状况调查的文章,约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二,刊登了陈独秀的两篇文章《劳动者的觉悟》和《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1921年上半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受到了两方面的阻挠和反对,一是来自右面的资产阶级代言人力图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是来自左面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极力宣扬不要任何纪律约束的绝对自由,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精髓———无产阶级专政。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上海发起组,以《新青年》等刊物为阵地,对于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反社会主义言论,展开了两场激烈的争论,使更多的人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首先必须创立中国共产党。

3、追求新闻自由,也要重视社会舆论、尊重新闻事实

陈独秀曾指出:“言论思想自由,是文明进化的第一重要条件。”7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根本谈不上有多少新闻自由,扣报刊、检阅函电、封报馆、杀记者的事件,层出不穷。进步报纸往往中途夭折,正直记者常常横遭监禁,严酷的环境使得新闻事业只能苟延残喘,此时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要求和呼唤也就显得格外的急切与必要。陈独秀猛烈抨击当局对进步新闻事业的迫害,指出不受一切拘束是言论自由的本性,利用政府权势,来压迫异己的新思潮,乃是古今中外旧思想家的罪恶,也是他们历来失败的根源。他在论述法律与言论版自由的关系时指出:法律是为保守现在的文明,言论自由是为创造将来的文明。言论自由是人类文明

创造之母。现在的文明和现在的法律,也都是从前的言论自由,对于它同时的法律文明批评反抗创造出来的。法律只应拘束人民的行为,不应拘束人民的言论。如果没有言论自由,社会发展就会停滞。因此,社会要对人们的言论自由以格外的宽容:“一方面不但要尊重人民法律以内的言论自由,并且不宜压迫人民法律以外的言论自由。”8

陈独秀对社会舆论也极为重视。1919年初,他在《为什么要南北分立》一文中说:“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根本要点,不在南北分立与否,而在能否合舆论的内力和友邦的外力,铲除这南北军阀的特殊势力。”9他认为社会改革活动必须顺应民意,违反民意就要失败。难能可贵的是,陈独秀同时认为对舆论要进行分析,因为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形态,“舆论就是群众心理底表现,群众心理是盲目的,所以舆论也是盲目的。”10它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文化和道德的传统对它的影响相当巨大,另外各种偶然的外界因素也会经常不断地引起它的波动。“古今来这种盲目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不合理的也造过许多罪恶。”11在需要社会变革之际,社会舆论常常表现出它的守旧性,这时,就格外需要冷静和理智而非盲从,需要大胆地反抗舆论。另外,舆论也有真、伪之分:“舆论每每随着多数的或有力的报纸为转移,试问世界各共和国底报纸那一家不受资本家支配?有几家报纸肯帮多数的说话?资本家制造报馆,报馆制造舆论,试问世界上那一个共和国底舆论不是如此?”12

毋庸置疑,报刊宣传最基本的是要尊重新闻事实。陈独秀认为,新闻记者要有诚实的美德,要忠于事实本身:“浮词夸诞,立言之不诚也。”131919年2月,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日益深入,守旧派人物向新思潮发起了种种反扑。其中北大学生张厚载,两次在《神州日报》上发表《半谷通信》,胡说陈独秀、胡适等人因思想激烈,受政府干涉,陈独秀已去天津,态度消极云云。3月间又在《神州日报》发表《半谷通信》造谣:“北京文科学长近有辞职之说,记者往访蔡校长,询以此事,蔡校长对于陈学长辞职一说,并无否认之表示。”14这个谣言被各报转载,流传很广,影响颇坏。陈独秀痛斥道:“身为大学学生,对于本校的新闻,还要闭着眼睛说梦话,做那‘无聊的通信’,岂不失了新闻记者的资格吗?若说是有心传播,更要发生人格问题了!”15

三:对陈独秀新闻思想的评价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上的风云人物,其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同任何历史人物一样,陈独秀的新闻思想也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推动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些许历史局限性。

1、以政治为本位的新闻观

陈独秀的报刊实践活动是其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新闻思想是典型的以政治为本位的新闻观,他对报刊有着明显的政治功利色彩。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近代此起彼伏的救亡运动使得包括报刊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以救亡为中心。陈独秀主编《安徽俗话报》“暗中鼓吹革命”。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宣传西方的学理和思想,对民众进行思想文化启蒙。对陈独秀来说,思想文化启蒙的最终目的是唤醒民众、实现救亡的民族主义任务。在机关报时期,陈独秀在报刊上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把报刊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陈独秀在传播手段、传播策略的选择上,无不以政治为考量标准。这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迅速变革,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2、注重报刊的功能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下,从早期的王韬,到维新派的康梁,再到陈独秀、胡适等,大多数报人、学者希望利用报刊干预政治,、推进文化思想革新,他们视报刊为“工具”、“武器”和“手段”,强调报刊的大众传播工具属性和作用。陈独秀的报刊活动与政治紧密

相联,他尤其注重报刊的政治传播、宣传战斗、舆论监督等功能。他的传播思想的内容侧重于报刊职能,强调报刊对于中国政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对报刊功用的考察和理解,不仅有继承维新派的办报思想,如变骇为习的宣传手段的运用,还结合自身在办报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认识。因此,他的报刊职能观多为实用性的经验总结,缺乏抽象的理性和思辨色彩。

3、爱国主义价值取向

陈独秀的新闻思想中时刻体现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帝国主义国家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陷于亡国灭种的境地。尖锐的民族危机激发了陈独秀的爱国意识,1904年,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试图“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还在报刊中对于国民的缺乏国家观念、听天由命思想以及愚昧迷信等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陈独秀把中国衰亡主要原因归咎于国民的劣根性,这个观点有失偏颇,但是他创办刊物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力求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唤起民众觉悟、鼓舞人民斗志的积极作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报刊思想中的爱国主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爱国,而是从民主科学、个性自由出发的现代意义的理性爱国。

4、片面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

总的来说,陈独秀新闻思想的缺陷主要在于其片面强调报刊的政治功能,要求新闻传播活动为政治斗争服务,忽视了对新闻学本身和新闻规律的探索。新闻学本身是一门学术,由于陈独秀办报理念的政治功用的倾向,以及中国救亡革命任务的急迫性,导致他不注重对新闻学本体的研究,对新闻规律的认识停留在经验的总结。新闻是报纸的主体,在二十世纪初,西方新闻业己跨越政党报刊的阶段,进入到大众商业报刊的阶段,强调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对新闻价值的追求,而中国正处于政党报刊时期,其政治功利性掩盖了对新闻本体的关注。

综观全文,在陈独秀从事新闻报刊活动的近三十年里,他始终把报刊视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有力工具。陈独秀的新闻思想与历史变迁、政治理念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联系紧密。我们既要发现其新闻思想的善变,也要看到他办报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不变宏旨。总而言之,陈独秀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政治家,他的新闻思想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2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9页。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8页。

3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711页。

4 任建树.陈独秀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6页。

5 吴晓明编选,德赛二先生与社会主义———陈独秀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141页。 6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571页。

7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560页。

8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406页。

9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616页。

10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616页。

11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373页。

12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403页。

13 吴晓明编选,德赛二先生与社会主义———陈独秀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14 朱洪.陈独秀与中国名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15 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548页。

篇三: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期 末 论 文

题 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姓 名:徐梦园

年 级:2013级思政二班

学 号:2013040097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 12月

论 文 提 要

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

关于陈独秀作文

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徐梦园

摘 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

关键词:陈独秀 晚年民主思想 新“二次革命”论 苏联经验 反对法西斯

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劝告,继续走下坡路,1929年11月,被开除了党籍。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决13年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陈独秀是一个生前和身后都引起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廖盖隆先生曾评价他:“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也有人认为他的错误大约功绩,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正确的思想和地方。

在面对反动派压迫和贫困生活的折磨下,陈独秀并没有思想和意识上消沉,反而继续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民主思想。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把1929年11月至1942年5月这一时期称为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到1942年5月病逝这个期间。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不仅与他自身非凡而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也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及其外部环境有关。下面,我就从总体角度阐述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

一、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阐述

陈独秀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他对待民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早年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唤起了民众向封建堡垒冲锋陷阵的号角。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所宣传的民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性,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实现独立民主之人格,自由平等之人权。在后期,他又对民主的真正内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吾人第一须知民主之定义,即为由大多数人民管理即治理国家。”“以言民主,其一即由大多数人民管理的政治,亦即由大多数人民代表政制行使国家统治权,此乃君主一人统治及贵族少数人统治之对称也。”总的来看,他的民主理论观点主要是有民主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制与独裁制、社会主义与民主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1)、关于民主的历史发展

陈独秀认为:“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个特殊时代历史现象,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是的,民主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旗帜,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特权和腐败的良药。他指出:“我认为以大众民主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进步的。”可见实现广大人民的民主是陈独秀想要达到的目标。

陈独秀正确的指出民主是有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但是他进而又认为民主将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时候,把民主看成了超历史的范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关于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

陈独秀在晚年的书信中常常会提到“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问题,并且将无产阶级民主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联系在一起。他不仅将“民主”与“制度”联系在一起,也把它与“阶级”联系到一起,没有把民主制理解为是超阶级的范畴。

(3)、民主制与独裁制

陈独秀认为:“以德俄的独裁制代替英法美的民主,是退步的。”对于这个观点,我在第三部分的苏联经验和斯大林现象的叛逆者中有详细的说明。

(4)、社会主义与民主

陈独秀认为:“我认为非大众政权固然不能实现大众民主;如果不实现大众民主,则所谓大众政权或无级独裁,必然流为史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柏乌政制。”这就是陈独秀所表达的“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生素”的思想,也是陈独秀总结苏联经验得出的最有价值的见解。最后,陈独秀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政治加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他说:“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社会主义,是相成而相反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民主社会主义。

以上就是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评述,接下来就是就陈独秀的理论思想具体分析他的晚年民主思想。

二、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曾说过:“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在八年的监狱生活中,陈独秀得到了许多的精神反思,其中他通过对托洛茨基主义的反思,使原有的民主主义思想不断上升,导致他对托洛茨基主义和整个苏联经验发生了根本的动摇。但是使他最终动摇突破托洛茨基主义条框的是抗日战争对他的深刻教训。这也成为陈独秀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并与托洛茨基主义决裂的实践基础。

陈独秀的新“二次革命”论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对时代环境的考察;一个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还有一个就是对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归纳起来陈独秀想要实现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帝国主义的统治,完成中国的独立和统一;清除封建残余,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获得解放;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改革政治制度,建立一个法制和民主较为完备的近代国家。简言之就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近代国家。陈独秀认为只有实现了上述的人物,才可以把社会主义的任务逐渐提上日程。但是根据中国当时内外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遥远未来的事情。上面就是陈独秀新“二次革命”论,比较旧“二次革命”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新“二次革命”论中他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大有发展余地的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因之,这一理论必然减弱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严重性。

对于陈独秀的新“二次革命”论,我认为,他存在一些优点,比如他提出了反帝反封的任务是建设国家的前提,解决土地问题和发展工业是基础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他认

为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所以对于陈独秀的新“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我们要客观辩证的认识和分析。

三、苏联经验和斯大林现象的叛逆者

陈独秀在晚年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以中国抗日战争为实践基础,重点否认了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形成了新“二次革命”论的理论观点,在晚年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在以往长期思想酝酿的基础上,集中考虑了苏联经验,从而形成了他的最后见解。1940年9月陈独秀在谈及他的晚年民主思想的时候,曾明确写到:“我根据苏俄二十年的经验,深思熟虑了六七年,始决定了今天的意见。”

陈独秀对苏联经验和苏联制度的明确否定是在苏联内政和外交方面发生可三大事件推动之下最后完成的。第一个事件就是举世关注的莫斯科审判案;第二个事件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第三个事件就是苏芬战争和苏联“东方战线”的建立。这三大事件促使了对苏联经验沉思了六七年之久的陈独秀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写了6封信和3篇文章,分别对苏联与世界大战、苏联经验与民主问题、世界大战与未来大势等问题,逐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核心的问题还是苏联经验与民主问题的关系,他曾说:“应该毫无成见的领悟苏俄多年的教训,科学的而非宗教的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不能一切归罪史大林,例如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民主制问题。”他一在的告诫人们:“苏联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后十年的苦经验,应该使我们反省。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找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史大林倒了,会有无数史大林在俄国及别的别国产生出来。”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陈独秀不是不反对斯大林,是因为斯大林早就被他否定了,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的主要批判点不是斯大林,而是苏联无产阶级政权下的民主制,而且在他看来斯大林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也是苏联无产阶级政权下的民主制。他曾说:“明明是独裁制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产生了独裁制。”

陈独秀在揭露斯大林现象的同时,也把注意力转向了苏联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有远见的,并且在当时也是有胆识的。他用“无产阶级独裁制”形容斯大林这个领导政权,表明他认为这个政权用独裁代替了民主,已经不是无产阶级政权了。他认为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即反对资产阶级的,也是给广大人民带来民主的政权。这个“独裁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陈独秀重新审视历史的目光就自然转移到了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他说:“不幸十月以来,轻率的把民主制和资产阶级统治一同推翻,以独裁代替了民主,民主的基本内容被推翻了,所谓‘无产阶级民主’‘大众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一种抵制资产阶级民主的门面语而已。”就是说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的时候,不要将民主制一同推翻,要保留人民一些自由和党派的一些自由。

陈独秀在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现象的时候,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党外无党,党内无派”的问题。这句话最早是在他1927年12月所写的《国民党四字经》中:“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同样,他也用这句话证明了苏联的独裁制。陈独秀后期的民主思想已经不是单纯的宣传民主和要求民主问题,而是要从制度上铲除萌发专制独裁的祸根。

陈独秀的终生都是在为民主而奋斗着,无论是备受赞誉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是非繁多的最后见解。我们的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国家也在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人物,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会随着时间,更加被人剖析。无论他的晚年民主见解是对的胜过错的,还是错的多过对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正确民主思想,他的思想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和人类思想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

篇四:陈独秀对联集

陈独秀对联集

一切无常;

万物不空。

——赠汉阳归元寺某法师 山头化石岂无时。 ——狱中自题

气概居贫颇招逸; 文章垂老溢纵横。 还师自西旅; 祖道出东门。 ——赠罗宗文 推倒一时豪杰; 扩拓万古心胸。 ——题芜湖科学图书社 金尊银烛销春雨; 象管鸾笙护紫云。 ——赠幼卿 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赠刘海粟 海底飞尘终有日; ——赠朱灿枢 美酒饮到微醉止; 好花看在半开时。 ——赠陈里鸣 坐起忽惊诗在眼; 醉归每见月沉楼。 ——赠台静农 先生已死无乡长; 小子偷生亦病夫。 ——挽方守敦 失一执信,得一广州,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挽朱执信

篇五:优秀作文

2011年江苏苏州中考满分作文

1.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一声渺远却嘹亮的鸡啼中,熟睡的小镇打个哈欠,揉揉惺忪的睡眼,渐渐地苏醒过来。小镇繁忙而又安适的一天开始了!

我背上书包,蹑手蹑脚地下楼,生怕吵醒了仍在熟睡中的邻居们。

楼下阿婆依旧在烧她的煤炉。阿婆用蒲扇轻轻地一扇,那烟啊,就“倏”地冒了出来,在空中绕出柔曼的弧线,再绕着那棵老歪脖树盘上三圈,恋恋不舍地散去了。“哟,囡囡,这么早啊。今天要考试了吧,细心点,一定考得好的! ”阿婆见到我就笑开了,那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得愈发像绽放的菊花,笑得呀,连袖口,裤管,肘弯都起了皱。“小心点,别呛着喽!”阿婆那用了几十年的蒲扇轻轻一挥,就把烟雾扇离了,我便在清新的空气中前进。

阿婆的煤炉和蒲扇是一道清新的风景。

远远地,我就望见那扇铁门打开了。那扇斑驳的铁门是个忠贞的卫士。岁月在它身上毫不留情地刻下痕迹,但它依旧矢志不渝地护卫者居民的安全。看门的老公公坐在歪脖树下喝茶呢,那个熟悉的紫砂壶该比我年纪都大了吧。碧绿碧绿的茶叶儿转着圈,跳着柔美轻盈的华尔兹,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公公今天怎么愈发早了,天还没全亮呢! ”“这不是为了给囡囡开门嘛,囡囡要中考了,公公给来个开门红!呵呵! ”公公也笑开了,露出了被烟熏黄的牙齿,连口里的茶都险些笑出来了。

公公的铁门和茶壶是一道温馨的风景。

早点铺的阵阵甜香充斥了整个小巷。早点师傅忙得像个陀螺似的,看到我,却停了下来:“小姑娘,今天中考了是吧,师傅给你准备了中考必备早餐!糕粽!祝你高中头榜哦!”师傅递过来早已准备好的早餐,厚实的手板在油腻腻的围裙上擦了擦,脸上便笑开了,连那憨厚的笑也是油光可鉴,亮闪闪的。我正准备掏钱,师傅叫住了我:“这次算我送的,可算为你考试出一份力了! ”说完便转身掀开蒸笼,热气腾腾的蒸气冲上屋顶,一股暖流也蓦然浸润我的心田。 早点师傅的油油的憨笑是一道温暖的风景。

一路走来,一路熟悉的风景,我把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风景涂抹成一树自开自谢的桃花,虽没有耀人的光华,可也自有一种温暖人心的深意和优雅。 我把这熟悉的地方,温暖的风景裁剪成美丽的图画驻于心间,奔赴茫茫前程也不害怕。

鸡啼三声,小镇在温暖的朝暾中,苏醒了。

轻轻地从书橱中抽落一本淡黄色纸页的书,封面上赫然写着《红楼梦》。抖落纸页上的灰尘,翻开书页,和着淡淡檀香,步入了那个曾经多么熟悉的地方——大观园,望见多少风景。

葬花吟

风中,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下,终于落成了一地的残花。你担着花锄,瘦弱的身子在风中似乎要倒,单薄而又无助。你也多想化成这一地落花,去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那里没有寄人篱下的痛苦,没有孤单与落寞。你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道尽了你清高而短暂的生命;你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说尽了你叛逆而孤傲的性格;你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抛珠滚玉却为谁”诉尽了你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对宝玉的无边思念。杜鹃啼血,可是你千年未变的咏叹词?

柳絮词

青石上沉酣的倩影惊飞花无数,你挽一髻蓬松松的青丝吞吐你心中的豪气。你没有悲天悯人的长吁短叹,亦没有世故圆滑的左右迎合,你永远保持着一份,超然,一份诗意。琉璃世界的割腥啖膻彰显你巾帼红颜的豪情,你心直口快的性格为这冷清清的园子平添几分妩媚。但坎坷的命运依旧抚不平你嘴角漾开的笑意,你微笑着,面对昨天与今日,柳絮翻飞,你童真的歌谣摇开了一方新的天地。 螃蟹咏

冷香丸的清香压低了你上清苑的傲骨,你不得不莲步微移,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滚滚而来的骂名使你不得不讥讽螃蟹却依无济于事。你许是一朵紫红色的牡丹,高贵而华美,繁花尽谢之时,你在那里张扬地开放,芳香弥漫。你的平易近人被说成是世故圆滑,你对宝玉的爱被说成是从始至终在成就婚姻。你亦是无奈的,背负着滚滚骂名却依旧款款地微笑。牡丹的华美,许是你一生的写照吧。

合上书本,徜徉在这雍容美丽却又异常熟悉的大观园中,我再一次看到许多的风景,黛玉葬花、湘云沉酣、宝钗讽蟹,伴着我长大,亦伴着我无数次的落泪。红楼女儿的迷梦谱成了一首新歌,这泪的痛血的痴可有钟子期在听? 这个熟悉的地方,风景很烂漫。

轻轻推开久掩不开的柴门,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恣意流过。我从城市的桎梏下仓皇出逃,来到了这儿——每天穿往的古巷。

古巷是静谧美好的,斑驳的柴门,青苍的地面,湿湿的乌黑的檐。沉黄的太阳的影子苏苏掠过久睡的白墙,在这里,时间被凝住了,千百年来它将美好沉淀下来,留给我们追思、感悟。

我每天要轻轻走过的古巷,仿佛没有人细细地鉴赏过她。她低调地注视着,寂寞地期望着。时间如流水一般划过。

我漫步在古巷中,她固执地在城市浮华中,守住了自己的清雅。但我之前走得匆匆,未留意到这掬熟悉而陌生的美好。

我听到了虫鸣,听到了鸟啼,没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请不要遗憾。因为无意中传来的胡琴声漫住了我,它像张爱玲《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唱着远古的传说。老墙后一捧鲜翠欲滴的蔷薇静静开放着。圣洁而清雅地开在天地间,素面朝天地笑着。美得让千百年前的李清照也嗟叹“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它开放着,幽幽地带给这古巷青春的美好。

熟悉的气息袅袅绕着周围,我沉醉了。这从远古飘来的古典之气,何时在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丧失了方向?我不知,我不过问,我微笑着看着,想着,忆着。

潺潺的流水逝过,我听到了多年前的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一想又释然了。生命,在这里与自然渗透着,交流着。“年华似水从匆匆一瞥”般的闲意,我在这熟悉的巷内迷了路。

古巷是低调的。她一直留在岁月长河中,痴痴待着,诗人戴望舒见到的那个像丁香一样的女子,会不会是巷中的一个美好记忆呢?

尽头是闹市。但我不想离开。我迷醉于这古典的气息,一分一秒,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都不重要了。我惊奇于在世界的一隅里的这个角落,感谢这里,让我忽悟美景的无处不在。

三两个老者持着扇在门口凝望,他们定也是古巷的陪伴人。就好像淡淡的茶,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沉,不浮。从从容容,淡泊致远。是低到尘埃里的素颜,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浅斟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氤氲的水雾,缠绵,消散。

无意中一瞥,古巷的墙上爬着满满的爬山虎。也许,年轻的臆想和古老的张力是不可分的吧,爬山虎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而老墙依旧。

熟悉的古巷啊,你藏着的美丽令人追思嗟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就是这样含蓄而内敛地展示给我这惊鸿的感慨。

这世界的美是亿万年沧桑创造的,所以它永恒。它带给我这熟悉处新奇的震撼,又怎“美景”二字了得!

贤人说的对:世界不缺美,缺了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擦亮双眼,看到了这熟悉处的美景。

胡琴还是咿咿呀呀地拉着,响着??

有谁曾注意过,我们头顶上这片再熟悉不过的蓝天。

——题记“梅子金黄杏子肥”,就在前一些日子,姑苏古城入梅。肥润的雨滴从蓝蓝的天际而落,落在那古老的青石板上,那黑青的瓦片间,顺着园林亭台的飞檐,流入苏州老农们的心田。它将梅子染黄,杏子涂红。这刚刚承受过七十年一遇干旱的鱼米水城,无论哪里都在享受这温柔的天赐,这蓝天的恩赐。 然而习惯于低头耕作的人们,习惯于在写字台上低头耗尽人生的人们,不肯抬一下头或者说是“无暇”抬头看一看我们头顶的蓝天。我便是这些人中的典型。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趴在书桌之中进行无穷尽的复习,像一个囚徒被囚禁在书房之中,无法自拔。有意倾听这“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发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但抬头望天的习惯,早已从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就像我们逐渐失去空灵明净的内心,就像这日益失去安闲而不断加速繁忙的社会。蓝天这片原本最熟悉的地方,这大片的天际,居然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

告诉我,你是否有躺在松软草坪上展望天际的习惯?那空灵的天空,曾给过人们多少美妙的幻想。苏轼“不知天上宫阙”、“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豁达,岳飞“仰天长笑,壮怀激烈”,韩愈“小雨润如酥”的天街,甚至于郭沫若理想中那美妙的天上的街市,在他们眼里,天空承载着幻想,而在我们这里为何不可?于是我抽闲看了那片天,仔细地用文化之心观察了它。重新领略那“熟悉不过的风景”——无云,有雾,树木枝影挡住了一些,透过叶隙的生命源头的阳光,明亮了我的心灵。城市里蝙蝠的魅影,在天空画出一道优美的“S”,无名鸟的飞过,平添了无限生机??

那片蓝天,再熟悉不过,充满幻想与童年,充满回忆与韶光,纵然平日的天空已不再湛蓝,地上再没有茸茸的绿地,只因为这些原因,又怎么能辜负这天赐的良辰美景?请记得生命在蓝天下孕育,我们来自那里。

请不忘在我们繁忙之际,抬头看看我们熟悉的地方,生命诞生的地方。这会给你一丝休息,一丝惬意,一丝诗情,一丝久违——那是熟悉的地方也有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5.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灵动的生命绕着你跳转,灯火阑珊处,那最熟悉的地方,一首关于生命的

乐曲正悄悄地拉开序幕。——题记

又是个雨夜,我如同往常,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公交站。

在这个城市里,过得起夜生活的人似乎不怎么需要公交车这种廉价的交通工具,我便一个人坐在车站里,希冀那最后一班车。阵阵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尽管是夏天,雨夜还是冷,我拉紧了衣领。婆娑的树影在风中变换剪影,是了,这

树啊,醉了。我细看,却发现暗处,也有人与我一同在车站里??

一只麻雀?是为这雨所困,而不能高飞?我好奇地审视这位沉默的同伴,却发现它也在审视我。对于一只麻雀来说,在黑暗中,似乎不能分辨事物,它把我当成一棵树了!这只夜盲麻雀竟跳到我脚上,大腿上。我屏着呼吸,尽量装成一棵树,它便对我叽叽喳喳地耳语。我才知道,麻雀的叫声在夜晚却是如此动听。

渐渐地,我似乎成了树。我张开双臂,供它栖居,它便在“枝头”上与我聊天谈情。它说雨淋湿了它的双翅,它的羽翼无法张开飞翔;它说大风趁它迟钝,试图将它送往远方,它不愿,便逆风翱翔;它说闪电嫉妒它的坚强,妄想将它打落,它便傲视闪电,驰骋于空中战场。它没有战马,却拥有无限力量,它虽娇小,却铁骨铮铮,不折不挠??我崇拜它的英姿,便予它赞美的目光;我向往它的坚强,便握着它的手,感受那柔软与坚强。这让我熟悉的公交站里,成了我俩相遇

相知的地方。

车终究还是来了。我在树的剪影下站起与它道别。它歪着头看着我,不懂我为何会动,为何能离去。我与它相约,下个雨夜再见。我留恋它的灵动、坚强。 回身遥望那熟悉的地方,麻雀踏着树影离去。那片风景,将永生难忘。

6.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这条街你熟悉吗?熟悉。

你有聆听过这街的声音吗?没有。

你有欣赏过这街的美景吗?没有。

老街是小镇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小学六年的必经之路,这条不长的街上留下了我由小到大、慢慢成长的足迹。有人说老街是不多的还保留着小镇特色的地方,可我却觉得不然,在我的印象里这里总是充满着车鸣声,狭窄的街被一辆辆送孩子上学的车所挤满。从内心上说,我是讨厌这街的窄,因为它总害我迟到,若不是必须,我决不会再经过那里。

可奶奶却独独爱这老街,每每疑惑地问她为什么,她总是慈爱地摸摸我的头,笑着不语,这?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鹗且桓黾蟮拿孛埽谔襞业男摹?/p>

那时恰逢爷爷心脏病发住院,我回家时便与奶奶手挽手拿着饭盒,去医院看望爷爷,巧的是去医院的路也经过老街,走到这儿我便想起那个奶奶从不告诉外人的秘密,便扭过头想去询问,却见奶奶的脸上写满了怀念,她闭着眼睛,嘴角挂着醉人的微笑,那笑甜美得似乎让那原本碍眼的皱纹都显得别有一番韵味,时不时地深呼吸,似乎沉迷于那若有若无的桂花香,看到这一幕我原本准备的满腔话语都咽下了,都不见了。奶奶似感受到我凝视的目光,睁开眼,笑着对我说:“囡囡,你不是老早想知道我的秘密吗?来,我告诉你。”我有些激动,有些迟疑地跟了上去。

原来,这老街是两位老人初次相逢的地方,本没什么,可奶奶却一直觉得不好意思便从不对我说起,我看着奶奶指着这儿对我说起,这是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这儿,是第一次说话的地方??那一刻的奶奶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那脸上幸福地似要溢出蜜来,我的目光似乎穿越了几十年,恍惚间看到那扎着麻花辫的青衣姑娘羞涩地笑着向我走来。

从医院出来再次踏上老街,奶奶的表情便不似刚才那般喜悦,显得有些忧伤,有些沉重,我明白她在想什么,便指着对面的老夫妻让她看,夕阳西下,落日的光辉照在那对年逾九十的老夫妻身上,雪白的发散着金光,老人间挽着的双手似更坚定地握在一起,彼此间淡淡的谈笑显得何其温馨。梧桐树下我第一次理解了爱的真谛,我看着奶奶说:“你们也可以这样。 ”奶奶又笑了,那口金牙在夕阳下耀眼地闪烁。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