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林黛玉与薛宝钗谁聪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2:08 作文素材
林黛玉与薛宝钗谁聪明作文素材

篇一:红楼梦解析——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知府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自云守拙;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

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

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

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篇二: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对比

姓名:廖晰遥 学号:77 年级:2010级 班级:机自1004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1、黛玉是张扬个性的真女子,而宝钗把真性情泯灭,失去了率真

宝钗和黛玉无疑是大观园的美女,但她们的美有所不同。黛玉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宝钗则是美丽而不可爱。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因为可爱而美丽”的第一人。她美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魅力,真正活出了自己。首先,黛玉很有女人味。传统的女性都不敢张扬自己的性别特征,不敢舒展自己的身体,更不敢舒展自己的灵魂。充分展现自己的女性魅力,这在古代是决不被允许的。其次,黛玉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活得很纯粹。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功利色彩。黛玉并不爱世人所爱,当世人都拼红了眼睛去抢那个叫做“功名利禄”的东西时,她却根本无动于衷,并且绝尘而去。她对读书中举不屑,她对出将入相不屑,她对人情虚假也不屑。就是喝茶,也是和“琴棋书画茶”,而不是“油盐酱醋茶”。她更看重美,也更看重爱。黛玉的生活是最纯粹的,她把人生最纯粹的东西演绎得淋漓尽致。

宝钗虽然美丽却不可爱。黛玉是要舒展自己的性格特征,表现自己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宝钗则正好相反,她就是要把自己的性格特征都磨灭掉,她和那些美好的东西、充满活力的东西都格格不入。相反的,她就是生怕自己可爱。还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地让自己不可爱。最典型的就是吃“冷香丸”,“吃”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性别魅力都消灭掉。

宝钗的内心还很冷,这正是她最不可爱的地方。如王夫人逼死金钏后, 也掉下几滴眼泪, 想要黛玉的两套衣服为金钏装殓又不便出口。这时, 宝钗相时而动, 劝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 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 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 失了脚摔下去的。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 十分过不去, 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 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宝钗还是并不在意,反而提醒他们应及时酬谢家中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宝钗的“冷”与“无情”正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理之上。

2、从学识和做人来看,二人也有所不同

首先,黛玉是当之无愧的才女,但宝钗的学识却是黛玉所不及的。薛宝钗有着不凡的学识与才华。宝钗出身世家,生来美貌聪明。从小受父之爱,“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生存环境中,宝钗凭借后天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智慧。

其次,薛宝钗为人处事得体。宝钗注重对社会规范的服从,讲究礼节礼数,善以他人的意愿待人接物,多克己而少任性。在家中,父亲去世后,一心为母亲分忧解劳;她的准嫂子香菱因为她而得到生命中虽短暂却难得的呵护与快乐;她的婢女莺儿说到自己的小姐是发自内心的赞美与骄傲。在贾府,她对长辈极尽尊崇与孝顺,屡屡受到贾母、王夫人的赞扬,她是同辈姊妹兄弟的好友,最典型的有她为湘云出谋划策请客事宜,看望病中的黛玉,对邢岫烟的照顾。她还是众多下人的拥戴者,从袭人对她的多次称赞和赵姨娘感叹她会做人等无不显出她待人接物的周全。和宝钗相比,黛玉是懂世故而不屑于世故。香菱住到大观园之后,宝钗教她的第一件事是“做人”,黛玉教她的第一件事是“做诗”,这就体现了二人的不同。

3、二人对爱情的态度不同

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表现出很多差别 ,也反映了她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薛宝钗严格遵循封建社会为人处事的规范。她想力争做一个封建淑女,这是她的性格,因而在感情上必然是深藏不露的。黛玉对宝玉的关心,对宝玉的爱就不像宝钗那样。薛宝钗的爱偏重于功利 ,而宝黛之间则心心相印,无纤无尘。

春尽花魂无觅处,人间再无潇湘子。有道是:万般磨难皆因痴。古今情场中,还不尽的风月债,都只因太过执著。但普天之下,痴男怨女之中,却总有这样一群人,因执著而被流传,比如世外仙姝林黛玉。她以一个少女全部的青春演绎了一段传世的绝恋。干净、纯真、绝望,黛玉的吸引力也正在此。黛玉是一个完全活在爱里的美女。黛玉一直反对仕途经济的科举制度,所以一往情深地爱着宝玉,绝不是仰慕对方的财势和才貌,更丝毫没有“夫贵妻荣,博得个五品诰封” 的鄙俗观念。黛玉是宝玉叛逆道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 ,鄙弃功名利禄思想基础之上的心灵契合。纯真的爱是黛玉一生最大的追求,

她把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所爱的人及他们的爱情。黛玉与宝玉生活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思想认识上蔑视世俗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 ,因而产生了如胶似漆的爱情。鲁迅先生也说:“宝玉与黛玉爱最深。”黛玉敢于追求纯真的爱情。《红楼梦》 中最动人的篇章是对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描写。

对于宝玉,宝钗的感情可能更为复杂一点。因为在宝钗的价值取向上, 她认同于儒家的“经世治国之道”, 她理想中的男子是应该 “读书明理” 能够 “辅国治民”的。所以看见宝玉成天只想着做个“富贵闲人,她当然是有所不满的。于是她屡屡规劝宝玉去关心仕途经济, 希望宝玉能够担气男人的分内之事,去做明理的读书人。但是宝玉却并不同她的价值观, 这对她来讲未尝不是一种缺憾。 她也喜欢宝玉,但她有她自己的道德操守, 并已将其纳入了礼法的范畴之内。她也深知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妹妹, 并不爱自己, 这个自尊的贵族小姐,却愿意李代桃僵,恪守礼教, 奉母命嫁给了宝玉。虽然尴尬的婚姻并没有带来幸福,她还是自觉地依“理”而行,竭力去维系她的不幸的婚姻。宝钗的一生都在极其自觉的道德自修中规范着自己, 维护着外在的和谐。最终赢了婚姻,输了爱情和幸福。

4、从二人的象征意义来看,也有很多不同

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象征了具有道家思想的士子形象;宝钗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象征了具有儒家思想的士子形象。

薛宝钗是一个由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完美世俗形象,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格端方,稳重和平。她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都涉猎广泛。同时孝顺,由责任心。她放弃对“书字”的爱好,承担起家族的“家计”责任, 具有儒家“克己复礼”的品格。

薛宝钗对人性看得很透彻,她是冷静理智的。而且她对自己也有比较深刻的体察,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儒家的信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是并举的。薛宝钗既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又有圆通的理家才能,成了具有儒家内外兼修品格的士子形象,象征了具有强烈进取心和治国才能的士人。 但由于儒家价值论、等级观念本身有所欠缺,“礼”脱离了内在的精神,“德”就沦为虚伪。薛宝钗表面上安分平和,清心寡欲,骨子里却时刻追求着显身扬名,青云直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宝玉的态度上。她对整天无所事

事的宝玉不怎么看得上眼,称宝玉为“无事忙”,很有点不屑。但对有一个皇妃姐姐的宝玉提供的宝二奶奶的位置是暗中窥视的。薛宝钗为了家族的利益名声,调适了个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她对黛玉也存在两面性,在人前对黛玉的性格很是宽容,但背后就不知怎样了。同时她身上也存在令人心寒的冷酷无情。她根本就不重视一个生命,更不去想她的尊严。因此,宝钗象征的是封建社会士子的理性精神,是政治的,社会的,物质的,群体的。

林黛玉在精神境界上与庄子一脉相承,她的性格精神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神实质,在险恶的生存环境里,彻底否定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将人的生存境界诗意化,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精神的永恒。他们都热爱生命,情趣高远,将人生的痛苦转化为对大自然的诗意融入,对现实既茫然又清醒。林黛玉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人,她有丰富的精神境界,率真坦诚,折射了一个没有强大家族势力做后盾的清贫世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映射出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变的世人面对难以把握现实的痛楚。林黛玉虽然“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却非常谨慎,从她进贾府起,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步路”。此后她在贾府小心翼翼的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养护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林黛玉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她非常清楚自己在贾府的依附地位。

林黛玉的身世之感也非常强烈,这既是一种永恒的宇宙和短暂的个体生命的迷惑,也是一种文化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冲突。而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好使小性,正是激愤与焦虑情绪的外在表现。体现出她对生命的期望,即使受到外在的挤压,仍然希望保持生命的本来状态。作者通过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抒发了世子共有的对个体生命生命价值的追问,从而获得普遍永恒的感发力量。

林黛玉是几千年来清贫的才子士人在政权的夹缝生存的尴尬艰难形象,既希望能在统治者面前“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实现人生的价值,又希望能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但往往事与愿违,更的时候是“未得展其抱负”。林黛玉是一个性灵已通的博学之士,她是一个饱读诗书之人,她的闺房就像一间上等的书房。她在贾府的人际遭遇就是文人在朝廷政治生活的缩影。她面对高层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但由于性格坦诚,终不能深藏而谨慎言语,落得杜鹃啼血,泪尽而逝。林黛玉虽注重精神生活,但也关注现实人生,并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人。她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不逃避现实。总之,林黛玉象征的是士子的情感世界,她

是天性的,自然的,个体的,精神的。

结语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钗黛形象。以上所述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参考了一些大家的思想和观点。《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大书,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来。黛玉是性灵女子,宝钗是世俗生活中高超的艺术家。对此王昆仑先生曾有一段精彩评论:宝钗在解决婚姻 ,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 ,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 ,黛玉任性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 ,黛玉代表当时闺阁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果说林黛玉让我们感到那一时代的压抑,那么薛宝钗让我们看到了封建主义虚伪的本来面目。林黛玉在精神境界上与庄子一脉相承,她的性格精神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神。总之,黛玉是个性解放、反封建的卫道士,而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卫道者。

篇三:《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艺术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是达到了一种超高境界。全书共塑造了男女形象600多人,尤其是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女子形象为最,而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十二钗正册之首,更是塑造得极为成功。她二人都是才貌双绝的美女,却都以悲剧收场。她们的美虽不分伯仲,却各有千秋。黛玉性灵纯真,以爱情为生命;宝钗沉稳端庄,以现实生活为主题;黛玉多愁伤感,孤高自傲;宝钗随分从时,上下皆喜;黛玉最终香消玉殒,魂归天外;宝钗虽得与宝玉成婚,却也落得个独守空闺。本文主要从黛玉和宝钗的外貌才情、出生背景及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为人处事方法、爱情观念及结局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林黛玉 薛宝钗 形象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s Image Compare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bstract]: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is that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previous resplendent bright [earl, whose artistic achievement can be termed as being unique. Especially in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is to achieve an ultra high level. The book is shaped more than 600 men and women image,Is headed by the Twelve Beauties of Jinling Women's image as the most, but Lin Daiyu and Xue Baoochai as the first of Twelve hairpin Zhengce, more is to create a highly successful. They are endowed with Shuangjue the beauty, but had ended in tragedy. Their beauty, though not sub-par, but each has its advantages. The Daiyu spirit and innocence, love of life; Baochai calm and dignified, as the theme in real life; Daiyu sentimental, aloof and arrogant; Baochai with points from top to bottom are hi; Daiyu and final certain death, Soul days outside; Baochai was married Baoyu, but also end up jealously guarding Konggui of. From Daiyu and Baochai, the appearance of talent, birth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ersonality traits, method of dealing with others, notions of love and the outcome of its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words]: Lin Daiyu;Xue Baochai;Image

《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部著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无论是它的思想内容,还是文化意蕴都是极其丰富的,尤其是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更是以鲜活的生命力存活于广大读者心间。而林黛玉和薛宝钗又是作者用笔最多,也最具光彩、深入人心的两位女主角。她们都与贾宝玉关系密切,而且也都以悲剧收场。但两人的性格乃至待人处事的方法都各有其特点。可以说,她们两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一个娇弱似弱柳扶风却又聪慧过人,天真浪漫,超脱现实,超凡脱俗;另一个则是大家闺秀的典范,沉稳内敛,做事体面,顾全大局,是作为贤妻良母的不二人选。

林黛玉和薛宝钗做为贾府众多女性中的佼佼者,两人各有特色,不分伯仲。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加以对比。

一、从二人的外貌和才情来看

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十二钗之首,她们的外貌是其他女子所不能企及的。虽没有具体的写出她二人究竟有多美,美到何种程度,但仅从文中的寥寥数语就分别写出了她们各自的美丽。先看对黛玉之美的描写,在文中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眼中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个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反观宝钗则是: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容貌丰美,品格端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第二十八回)

而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签为牡丹,并题着“艳冠群芳”而黛玉抽到的是题着“风露清愁”的芙蓉。由此可见黛玉的美,是一种清丽脱俗的瘦弱纤细的美,而宝钗的美是属于富贵成熟的美。

黛玉和宝钗在才情方面也是不相上下的,她们先结海棠社,又赛菊花诗吃螃蟹吟诗,秋风秋雨下雪赏梅都要吟诗联词,在这种诗赛中黛玉和宝钗均显示出了她们超出别人的才情,黛玉魁夺“菊花词”,宝钗榜首“螃蟹咏”,均称为绝唱。

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的诗作更胜一筹,她不仅心思细腻,才思敏捷,而且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是大观园中其他姐妹所不及的。她的《吟菊》诗里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她的《问菊》诗里说“孤标傲世偕谁怨?一样花开为谁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蜇病可相思?”还有她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在元妃省亲时所作及平日里的联诗联句,均可看出她的才情可谓是首屈一指的了。尤其是她的灵魂之作《葬花吟》至今仍令许多读者感动的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句子每每读来,都令人感动不已。

宝钗的诗写的也很好,她是大观园中文采仅次黛玉的女子。她的诗吟咏工细,但缺乏超逸的意境。她的才情多用于生活的细节之上,属于现实主义之流。如其《柳絮》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再如她的《咏白海棠》诗,李纨对其的评价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第三十七回)由此可见,黛玉之诗,是从她幽美绝俗的意境生活升华而来,首首含情思、蓄幽怨,风流别致,意境优美,极具个性与灵性,有浪漫之感;而宝钗的诗则含蓄浑厚,注重实际,有现实之美。

二、从出生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来看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林如海仅是一个扬州的盐政官,且膝下无儿,只有黛玉一女。再加上其母亲去世早,而父亲无法照顾她,并且也过世较早,黛玉又天生体弱多病,身体不好,孤苦伶仃,只能长期寄住在外祖母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深处仍然是孤独无依的。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她与人疏离,孤高自诩,多愁善感的性格。

而薛宝钗出生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与贾、王、史三家齐名的皇商薛家。薛家原是“现依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讲的是生意上的人际交往,跟人打交道,在利益面前勾心斗角。而宝钗由于父亲早逝,哥哥不成器,过早的接受了家庭的重担,被当做进宫入选的秀女来培养。这就养成了她做事不能随心所欲,须得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在无形中形成了她圆滑世故,人情练达的处事风格。

在生活环境方面,林黛玉从小生活在扬州,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父亲因她聪明绝顶,姑且当她是男孩子来教养,因此她博览群书,生活充满了文艺情趣。后来,她到了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得看人眼色生活,谨小慎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第三回)。而离开贾府,她别无去处,因此使得她不善与人交往,又因她自幼多病,多愁善感,就更加的融入不到贾府的大家庭中,所以她的生活范围多在自己的潇湘馆中,生活主题也就多为看书读诗词和关注宝玉了。

再看宝钗,她从小就生活在利益之争的皇商之家,凡事利字当先,又加之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秀教育,而且过早地接触社会,再加上她是待选秀女的身份,使得她所接触的事物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自然比黛玉仅仅只读诗词要懂得多。所以她才有“凡事一问三不知”“自云守拙”的处事态度,这些多是她在家中耳濡目染的结果。此外,宝钗她还有母亲、哥哥和薛家,就算她离开贾府,她也仍然有自己的去处,并非如黛玉般一无所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完全没有无依无靠的悲惨,在她的眼中所看到的,她心中所想的大多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对她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观园上上下下都对其交口称赞的主要原因了。

三、从性格特征方面来看

林黛玉与薛宝钗谁聪明

作为《红楼梦》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有着明显的不同。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才思敏捷,孤高自诩,目下无尘,却又伶牙俐齿,天真坦率;宝钗品格端方,随分从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沉稳内敛而又有些冷漠无情。

先说黛玉,可谓真正是一个水做的人儿。她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爱哭,爱使小性儿。这主要表现在她的哭上,她的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她珍爱生命之美,却为生命之短暂而哭。《葬花吟》的主要内容就表达了她的这种情怀。第二十三回写黛玉独自一人来到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林中,“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在“扫花”“葬花”。当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水里时,黛玉却说“撂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在黛玉的眼中花儿是美丽的,它是一次生命的绽放,美丽的生命不该受到“糟蹋”。

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黛玉在花冢前一面哭一面诵她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

寻见。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清楚地表达了黛玉对生命之美、生命之短暂的伤怀情绪。她由“花谢花飞花满天”联想到人的生命之美和生命之短暂,伤怀之情更进一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古人曾云:“人心感于境遇,而哀乐情动,诗意顿生,达其意而成章”《葬花吟》因花而情动,因情而成章。①

其次,她是为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而哭。黛玉从小失去母爱,又没有兄弟姐妹,再加上远离父亲,使她幼小的心灵上有一种孤苦伶仃之感,所以她常为自己的身世不幸而哭。在第二十七回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借花的经风沐雨写出自己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感受如同“风刀霜剑严相逼”。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将黛玉的“别离”之痛写的凄楚动人。她的《秋窗风雨夕》给人带来浓厚的思乡情绪。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写薛宝钗将其兄薛蟠从苏州带来的土特产、小玩物等分送众姐妹,使得黛玉睹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又伤起心来了。”可见尽管她现在的生活如何的富足,都无法代替她的孤苦伶仃之感,无法拂去她心头的无限惆怅和思念。

第三、她的爱使小性儿,多愁善感还表现在她对所爱之人的过分在意上。她常常与宝玉使小性子,耍脾气,怄气,都是因为她太过在意。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因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吵;为宝玉在外将身上的配饰给人而使脾气剪荷包争吵等,都可看出她的这些小性儿都是源于她太过在意宝玉,害怕失去宝玉而产生的。

当然了,黛玉也不仅仅是一味的孤高自傲,目下无尘,对于意趣相投,情趣相合的姐妹,诗友乃至丫头、婆子,她也有谦和、尊重、友好和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对于紫鹃,虽是丫头,她却能姐妹待之,而且紫鹃可以直接的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也可以建议她“趁早坐定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对于晴雯,她也是格外厚待的,就连宝玉写芙蓉诔祭奠晴雯,她反而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不仅如此,还建议宝玉改词为“茜纱窗下,多情公子”(第七十八回)。而对于香菱,她更是耐心细致地教其学诗,为她挑选合适的诗词,解释她不懂的地方。由此可看出,黛玉是一个敢爱敢恨,天真坦率的女子。

宝钗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颇具淑女风范的“冷美人”。她被作者誉为“山中高士”,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有才貌,有学问,有头脑,修养极高,功夫很深的闺秀。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宝钗是一位“冷美人”,她虽“艳冠群芳”但却“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吃“冷香丸”,住的屋子“雪洞一般”,穿的是“家常”旧衣裳,对人不疏不亲①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又有几分冷漠。如她在第三十二回中,金钏儿投井后,王夫人心下有些不快,宝钗就劝说道:“姨娘是慈善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顽,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可见她内心的冷漠与无情了。再有一次,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出走,连偏袒儿子的薛姨妈都为之叹息,薛蟠为了此事放声大哭,悲伤不已。宝钗却是并不在意,反而提醒他们应及时酬谢家中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均可看出她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与“无情”。

其次,宝钗是一个随分从时,识大体的贤女子。她的识事、识时务、识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件事来看。第一件是第三十回中宝玉无意中说出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下面写到:

宝钗听说,不由得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

来,便冷笑了两声,说到:“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一个“不由得大怒”之人,却能忍得住怒,这需要多大的定力?但她忍住了,回击的也非常巧妙得体。第二件事是第五十六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这一回当中重点写探春,李纨,宝钗三人联合治家,宝钗与探春对话谈到《不自弃文》和姬子之文时,说的一段话尤为精彩: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明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时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由此可见,宝钗之识。

再次,她还是个有城府的女子。在第二十七回中,宝钗在滴翠亭中展扇扑蝶,显示的是一种少女的青春情趣。但是她无意中听到了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她便用计嫁祸颦儿,结果让小红真以为是林姑娘听了,走漏了风声,宝钗眼看得逞,“心中好笑”,由此可见,宝钗的这招“金蝉脱壳”的法子是有多么的成功,可见其心性深沉与城府之深了。

四、从二人的人际关系及为人处世方面看

黛玉对人不设防,并且也毫不在意自己对其他人的态度。她言辞犀利,不在乎是否得罪别人,以至于湘云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对于刘姥姥,大家都苦于无以名之,黛玉叫她做“母蝗虫”。在第八回中,黛玉说李嬷嬷,宝钗听了直说“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浑说!”可见她口才换得的只是别人沉重的反感,她随口撕裂了别人的脸色,也撕裂了别人和她的关系。而她的对人不设防,则表现在她当众引用《西厢记》《牡丹亭》的词句,被宝钗抓了现行后,她不仅没反问宝钗为何知晓,从哪知晓那些词句,反而虚心听取宝钗训诫,可见她是对人毫无心计的。

相比于黛玉的无心计和不谙世事,不善交往,宝钗可谓是人情练达的高手了,她的为人准则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己,自云守拙”,宝钗的人格本

篇四:薛宝钗林黛玉性格比较论

薛宝钗、林黛玉性格比较论

曲靖师院小教文专 0501班 学号:20056011914 姓名:卢小朴

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两个绝顶聪明的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她们同属千金小姐,且各自都才貌出众,只因身世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让她们性格迥异。一个大度,一个小性;一个安分随时,一个任性孤高;一个倍受推崇,一个倍受冷落。分析她们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性格的复杂性,是多种性格的统一体。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薛宝钗 性格

一、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

“冷美人”薛宝钗出身于“真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世家,而“病西施”林黛玉则出身于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的文人家庭。出身于两种不同环境的两个女孩所受的教育又是什么样 的呢?

皇商家庭出身的社钗从小也曾淘气过。七八岁时也够顽皮的。她和兄弟姐妹在一处也怕读正经书。因祖上有许多藏书,他们经常偷看《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书。后被家人发现,骂的骂,打的打,烧的烧才丢开了??家人不准看所谓的杂书,在家人的打骂声中,淘气顽皮偷看杂书的宝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核心教育的宝姑娘。虽然宝钗冰雪聪明,知识面甚广,但她只专心于女红,一天大半时间是穿着家常衣服在炕上做女工。对于姐妹们的作诗联,句她不过是出于应酬略作一二。薛宝钗聪明灵慧,幼时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教养,成就了她博学多识,浑厚深入的修养;培养了她眼于现实,用心于经济仕途的才能气质。针织女红,管理应对,无所不能。但她自己不以展现才思为然,而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处事金针,因此,在其判词中不言其才,而以“可以停机德”来形容,强调其贤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黛玉的第一任老师非我辈可比,其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其母贾敏是史老太君最钟爱的小女儿。黛玉的老师贾雪村说:“我这女学生言谈举止另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个凡方得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个足罕矣。”那么贾敏到底不凡到什么地步呢?我们可以先从史

太君身上找一下贾敏的影子。据史太君回忆她年轻时比王熙凤还能干,而大观园里最出类拔萃的丫头——晴雯,袭人都是贾母一手栽培出来的。而贾母对自己最爱的小女儿贾敏的教育不用想就知道一定十分了得。据王夫人回忆当时贾敏的丫头不是现在迎、探、惜姐妹的丫头可比。那么文化程度如此之高的林如海夫妇对她们爱如珍宝的女儿如何教育,他们的教育在黛玉身上又如何表现出来呢?黛玉父母专门为黛玉请了个老师。因黛玉身体怯弱,功课不限多寡。可见林家对女儿的教育十分宽松。后来贾敏生病而死,黛玉虽小小年纪却十分孝顺每日侍汤奉药,守丧尽哀。母亲死后本来就怯弱的黛玉哀伤过度,触犯旧症,连日不能上学。林如海在黛玉守丧期间也不放松对女儿的教育令黛玉守制读书。黛玉幼年的读书生涯不如宝钗那样伙伴众多,没有宝钗等人因偷所谓的杂书看被打被骂的经历,应该说黛玉所受的教育是很好的非一般女子可比。林如海不仅关心女儿的教育也十分关心女儿的身体,他曾教女儿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完,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只因后来寄居贾府规矩不同家里,黛玉又一一改过来。黛玉进贾府时她的良好教育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体现。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当贾母,邢王两位夫人,宝玉问她话时,也回答得十分恰当。只可惜颦儿五岁丧母,复又丧父;又无兄弟姐妹,身世凄凉如此。如果不是如此的出身黛玉不寄人篱下,就不会产生诸如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而在林妹妹身上应是,命运决定性格,性格又决定命运。

二、薛林处世待人的态度及表现

宝钗、黛玉的性格为人,在《红楼梦》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宝钗会做人的例子很多。而黛玉呢,也不总伶牙俐齿,她也有懂人情事故的时候。但是,宝钗、黛玉二人性格为人上的差异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其相同之处,这里就不说了,对其差异的方面,则作上点简单的列举。

先说薛宝钗。《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红宝钗过生日,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之,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的爱好说出来。《红楼梦》三十五回宝钗当着众人的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宝钗之乖巧,宝钗之世故于此二例可见一般。老练,精明的贾母也被她哄得高高兴兴,并

当众人赞扬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子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红楼梦》中对宝钗的衣服,居室等描写都突出“淡”。例第八回宝钗穿一件半新不旧的衣服,看上去一点也不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第四十四回写宝钗的屋子似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母亲也说:“宝丫头怪着呢,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薛家的宫花都拿了到处送人,薛宝钗自己不留着戴,但贾妃所赏的红麝香珠串,却第二天就戴着,这就矛盾了,其实这是她的性格使然,一般的花粉她不屑戴,但贵妃所赏的东西是何等荣耀,所以她就戴了。

现在把宝钗、黛玉对下人的态度做一下比较。

(一)对待上层奴才

《红楼梦》第七回写周瑞家的到梨香院找王夫人,因见王夫人和薛姨妈说家常话,遂至里间找宝钗。宝钗见周瑞家的情景《红楼梦》是这样描写的。宝钗见她进来,满面堆笑说:“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又问“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多懂人情世故的宝姑娘,言谈举止十分得当。

可当周瑞家的送宫花,到黛玉那就没好脸色看了。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近路,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林黛玉全无世故,伸手打了笑脸人,把别人的一番好意给埋没了。

(二)对待下层奴才

有一次听戏时宝玉说话得罪了宝钗。宝钗冷笑两声,说道:“我倒是杨妃,只是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作得杨国忠的!”两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吧。”宝钗指道:“你要仔细!我何时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

该问他们去。”说得靛儿跑了。在这里平时那个宝钗不见,露出的是一副凶神恶刹的嘴脸。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佳蕙跑进来对红玉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我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她们的丫头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还有一次宝姑娘打发个老婆子去给黛玉送燕窝。黛玉忙留婆子吃茶。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黛玉听着笑道:“难为你了,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他几百钱,打酒吃,避避雨气,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说着,磕了一个头,外面接了钱,打伞去了。黛玉对待下人体贴入微,深切的同情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心而不做作。

(三)对待贴身丫环

有一次贾环有梨香院和莺儿玩掷骷子玩,贾环骗人。茑儿便说:“分明是个幺!”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茑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了?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茑儿虽满心委屈,见宝钗说,不敢则声,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一个爷们也这样,上回宝玉和我们玩;剩下的钱被几个小丫头抢了,他也一笑了之”宝钗不等说完,连忙喝断,并安慰贾环半天,又骂茑儿。还有一次茑儿去怡红院给宝玉打络子,袭人们给茑儿让坐茑儿却不敢坐。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宝钗平时对丫头是很讲:“规矩”的,她骂茑儿是越来越没“规矩”,而宝钗的“规矩”是一般人难学会的。

黛玉对紫鹃却情同姐妹。紫鹃也对黛玉忠心耿耿,对黛玉多病的身体虚心照料,黛玉伤心时也耐心开异。当黛玉和宝玉闹别扭时紫鹃指责黛玉小性,常歪派宝玉,黛玉也不恼,反而心生感激。紫鹃甚至为黛玉的终身大事操心专门去试探宝玉,请薛姨妈帮忙等。试想如果黛玉平时也跟紫鹃摆主子驾子,紫鹃敢越“规矩”吗?

三、王熙凤、兴儿对她的评价。

《红楼梦》第五回就拿她们两个作对比。如今忽来了个宝钗,年纪虽大不多,

然品格端正,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高许多,目无下尘。而王熙凤对他两人的评价是“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但都是亲戚,况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个干已事个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第六十五回兴儿在龙氏姐妹跟着说薛林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林黛玉的面庞和身段跟尤三姐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一吹就倒了。他们叫林黛玉为多病西施。而光儿形容薛宝钗是:“雪堆里”出来的。他们无意里憋见两人,竟鬼使神差的不敢出气。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暖了,吹化了薛姑娘。

从以上两侧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兴儿对林黛玉的评价都侧重于身体多病、才华出众。对薛宝钗的评论则侧重于处世态度和容貌给人的感觉,特别是兴儿形容薛宝钗“雪堆里”出来的真是传神到了极点。

四、从两人对宝玉的感情看她们的性格

薛林两人对宝玉感情的流露最明显的一回,也是最能说明宝钗和黛玉性格为人例子的要数《红楼梦》三十四回,宝玉被痛打,卧床不起。宝钗和黛玉都去探望。宝钗去探望时的情景,书上是这样描写的“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情散开,可以就好了。”又向宝玉问道:“这会子可好些了”?宝钗见宝玉能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另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

林黛玉来探望时,天色将晚,众人也都退出。“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她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叹了一声道:“又做什么来了!虽说太阳落下,那直余热未散,走了来倘或又受了暑呢?我虽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也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不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信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出口,半日方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

篇五:林黛玉与薛宝钗

林黛玉与薛宝钗 看完红楼梦,虽有林妹妹忧郁惹人怜爱,但抛开个人情感,我们还是得出违背感性的结论。“金玉良缘”也许比“木石前盟”更加合适。林黛玉与薛宝钗就像是一个贫贱而通达世故的乡下老妪和一个富贵而有闲情的贵族老太太,准确地表现了两种身份、两种地位和两种性情的差异,可谓形神兼备,维妙维肖。

对于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与小性,尤其是贾宝玉与别的女孩好的时候,书中多次借助人物语言进行刻画;例如第二十二回宝玉看戏时听宝钗讲《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黛玉极大不满,巧借戏名,讽刺得十分文雅:“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第二十八回当宝玉问黛玉为什么不拣他的由贾元春从宫里赏出来的东西时,黛玉脸一撂:“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当宝玉看宝钗的红麝串子觉得宝钗“肌肤丰泽”、“酥臂雪白”不觉发呆时,黛玉立即杜撰一个故事进行嘲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难怪第八回李嬷嬷感慨:“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薛宝钗则恨得牙痒:“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恼不是,喜欢又不是。

除人物对话、内心独白外,《红楼梦》还大量运用抒情言志的诗词曲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追求,书中每个人物的诗、词、联句,都和他们的对话语言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

例如同是咏白海棠,宝钗与黛玉有明显区别,一个含蓄庄重,一个风流别致。“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宝钗自写身分,反映了她严守封建礼法,不肯越雷池半步的生活态度。“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等,可以看出宝钗喜欢素洁无华,对生活永远保持着冰雪般冷漠的态度,装愚守拙,罕言寡语,并以此博得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香”,则表现了黛玉的聪明智慧,有着超尘拔俗的“咏絮之才”。史湘云所吟又是另一种风格:清新、疏朗、洒脱。“也宜墙脚也宜盆”,赞美了白海棠随地而宜的特点,又是湘云乐观放达性格的自我写照。同是咏柳絮,林黛玉吟得凄恻、悲愤、缠绵,“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则显得得意忘形,踌躇满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这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表现出她们思想与性格的尖锐对立,从而使她们的性格特征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

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再来看看薛宝钗,(1)有德行:在《红楼梦》第5回对宝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这句话出自典故《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这充分说明了宝钗的相夫教子之才,世之罕有。从她与黛玉的那段话:“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和婚后规劝宝玉读圣贤书,明经邦济世之道,就可看出,此媛德行非同一般。(2)有才学:宝钗的才学丝毫不逊于黛玉;宝钗写了七律、七绝等4种体裁,9首诗词。虽然在数量上不及,但并非说宝钗在才学上不及!(3)性豁达:宝钗生性豁达,为人宽厚,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在《红楼梦》34回,当宝钗疑宝玉挨打是薛蟠说话不留心给惹出来的,埋怨了几句,反被薛蟠抢白,哭了一夜。第二天,黛玉见宝钗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宝钗也不予还击。(4)好家世:

当今社会,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宝钗出身高贵,家世显赫,财力庞大,紫薇舍人之后,富家皇商之女,京营节度使之亲。如此大家闺秀,使得财政很有保障,不怕随时闹经济危机。

如此“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贤媛,夫复何求也。“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对宝钗,除了钦羡,别无所言。

参考书目:

1、《八十回石头记》,周汝昌校,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林黛玉与薛宝钗

计算机1203班 120210330 巨凯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