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3:40 作文素材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作文素材

篇一:苹果里的五角星_说课稿

苹果里的五角星

一、教材

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注意“魅”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

情感目标: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其中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和难点,上课前布置学生带几个苹果到学校,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亲手操作一下,亲自感受一下。把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打印出来。

三、教学程序

本课篇幅不长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为主线,采用三个层面的朗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自主形式正确朗读有关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通过初读,再读,感知读等形式来理解课文。用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买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评价,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句子读通顺。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魅”。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感知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切苹果展开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前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时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后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采用同学间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接下来,我将重点对一下第二课时做如下说明。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抓重点段动手操作,练说解读,研究研究,布置作业4个环节来学习课文。

在复习导入时,我通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第一段我抓住重点词:两个“新”字,展开教学。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直奔重点段——第二段来教学。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关照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然后请学生汇报刚才切苹果的情况。估计到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我事先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在苹果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所以等他们汇报完后,我让他们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拦腰切。

接下来我就直奔第5自然段,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一句话,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并且这一句话用红色显示,引导学生多读。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什么是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不急于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

段来理解这个词。同时“魅力”这词用红色显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加以点拨指导。

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学生一定能够自己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了。在研究研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同学们,老师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来解决“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两个问题。可以吗?用这一富有鼓动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从刚才观察学生切苹果中估计到学生会回答:不拦腰切好看,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所以我设计这样一番总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关于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这一问题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就布置学生课后借助计算机上网查找这一活动性作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以上所说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预案,但我的教学设计很难预见到课堂教学的全部,我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所有的细节,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法,新的知识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的,我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力求有所突破。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首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时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予启迪,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编排了3篇课文,即《苹果里的五角里》、《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都组成了创新思维,编者之所以把《苹果里的五角星》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是因为学懂了这一篇,使学生懂得一种创新思想的意识,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另一种方法,所以本单元学懂了第一篇再编排后两篇,让学生懂得学会创新的理念。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价值,为继续学习后2篇起到了开山铺路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这样确立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同一教学过程互相动手,共同探讨完成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小学语文《大纲》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创新能力,以及结合本组课文的后面联系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一样。

重、难点: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二、说学情

本课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在导入时,我创设了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求知欲望的心情地看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读、找、实践、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思考的能力。

(1)创设情境:本课的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展示操作情境中让学生学习。

(2)以读促解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本课文质感动,语言清新,采用以读促解法,让学生从中读从中领悟,从而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课文中的问题。

四、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效果。我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和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学中注意主

体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引起学生用读——思——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感悟等学习手段,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班学习实际情况和本课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段学习的方式来解读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本课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动手创作的能力,感触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二课时。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这一导入教学环节,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有一种求知欲望的心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心情,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引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学生初读课文,逐步做到正确、流利了解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识字,读中感悟,通过读内化语言,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有感情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理解悟情。

1、学习第一、二自然的

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从这两段中你们读懂什么?从哪里看出小男孩是我空的常客?他来干什么?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

②真的像我想的那样简单吗?

③交流: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读出意、读出来,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这个小男孩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的特点。]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他的新本领是什么?请女同学读,男同学认真听。让学生画出文中描述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而产生图案的句子,再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切苹果的不同种方法,观察苹果的图案进行对比,在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这样切长感到惊奇的事。

思考:

①小男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②小男孩切苹果的方式和人们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

③反馈交流

在反馈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品词析句,感悟小男孩的创新思维,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拦腰切——五角星

见过……总是……从未见过……更没有想到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研究发明,老师自己说十遍,做十遍,抵不过学生自己说一遍,做一遍更有效果。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取知识,亲眼所见的体验,并让学生了解到什么叫拦腰切。]

3、趁着学生高涨的情趣,接着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段。通过多种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

思考:

①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魁力?“魁力”一词怎样理解。

②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

篇二: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稿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从而告诉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一篇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2)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3)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五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该段结尾“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第二课时预设时我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画画、说说、议

议、写写的情趣氛围中有效内化文本,同时让学生“有序表达”、“有感情地朗读”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也能得到扎实的训练。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突破法进行教学,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以 “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及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以“魅力”为催化剂,引领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质疑激趣、联系生活、画画说说、品品读读等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语感、理解、表达、朗读等方面将会得到有效的促进。

四、说教学过程:

实施教学时,我将采取五个教学环节来引领学生学习,其步骤依次是: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二、由句扣词,联系生活;

三、比较做法,初悟“创造”;四、读悟魅力,深悟“创造”;

五、活用板书,名言励志。

第一个环节“由题导入,质疑激趣”其实就是复习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简洁方式——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以课题质疑激趣,同时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在第二个环节“由句扣词,联系生活”

的教学中,我紧跟着第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作者也觉得特别新奇,因此他有这样的一番想法——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循规蹈矩”一词的意思并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属于“循规蹈矩”的做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 “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激活生活经验,同时作为实施后续读悟环节的“药引子”。第三个环节是“比较做法,初悟创造”。我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同时初步感悟“创造”。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循规蹈矩”与“不循规蹈矩”不同做法的相关语句,并以苹果示意图指名让学生用红粉笔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单调机械的讲解式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法来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同时检测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接下来,借交流评议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切法的其他不同说法。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这两种不同的切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画的两种切苹果的图示方法为载体,促进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化文本,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弄清楚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我就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真

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这个句子为载体,进行品词品句及朗读训练。接下来稍作小结后,相机进行有序表达的训练,即“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这个词。”学生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再出示文中相关语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演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直面文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情趣性训练交织于读悟的各环节,扎实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内化文本及有效读悟的能力。如果说上面的教学环节是铺垫,那下面的环节则能有效渗透,引领学生初悟创造。我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相机引导渗透“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扩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借机提炼文章的主旨。因为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我在“读悟魅力,深悟创造”这一环节以“魅力”为催化剂,逐步引领学生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首先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魅力”的理解,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

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学生自由练说的基础上,教师追问:“那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渗透:创造力,往大处说其实就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并以亲身经历进一步促思,以写话交流进一步促悟,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最后一个环节我将借助板书,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齐读三则有关“创造”的名言,以此为基础,再激情谈话励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不言而喻,就是以情趣性板书为载体,总结全文,以名言强化文章主旨的价值引领,激励学生积极创造。

篇三: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稿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稿

姚李中心校:时宏云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从而告诉我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一篇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2)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3)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五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该段结尾“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第二课时预设时我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有效促进学生

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画画、说说、议议、写写的情趣氛围中有效内化文本,同时让学生“有序表达”、“有感情地朗读”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也能得到扎实的训练。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突破法进行教学,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以 “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及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以“魅力”为催化剂,引领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质疑激趣、联系生活、画画说说、品品读读等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语感、理解、表达、朗读等方面将会得到有效的促进。

四、说教学过程:

实施教学时,我将采取五个教学环节来引领学生学习,其步骤依次是: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二、由句扣词,联系生活;

三、比较做法,初悟“创造”;四、读悟魅力,深悟“创造”;

五、活用板书,名言励志。

第一个环节“由题导入,质疑激趣”其实就是复习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简洁方式——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以课题质疑激趣,同时作为精读铺垫环

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在第二个环节“由句扣词,联系生活”的教学中,我紧跟着第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作者也觉得特别新奇,因此他有这样的一番想法——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循规蹈矩”一词的意思并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属于“循规蹈矩”的做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 “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激活生活经验,同时作为实施后续读悟环节的“药引子”。第三个环节是“比较做法,初悟创造”。我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同时初步感悟“创造”。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循规蹈矩”与“不循规蹈矩”不同做法的相关语句,并以苹果示意图指名让学生用红粉笔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单调机械的讲解式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法来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同时检测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接下来,借交流评议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切法的其他不同说法。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这两种不同的切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画的两种切苹果的图示方法为载体,促进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化文本,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弄清楚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我就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两种切苹果的

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这个句子为载体,进行品词品句及朗读训练。接下来稍作小结后,相机进行有序表达的训练,即“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这个词。”学生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再出示文中相关语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演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直面文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情趣性训练交织于读悟的各环节,扎实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内化文本及有效读悟的能力。如果说上面的教学环节是铺垫,那下面的环节则能有效渗透,引领学生初悟创造。我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相机引导渗透“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扩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借机提炼文章的主旨。因为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我在“读悟魅力,深悟创造”这一环节以“魅力”为催化剂,逐步引领学生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首先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

“魅力”的理解,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学生自由练说的基础上,教师追问:“那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渗透:创造力,往大处说其实就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并以亲身经历进一步促思,以写话交流进一步促悟,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最后一个环节我将借助板书,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齐读三则有关“创造”的名言,以此为基础,再激情谈话励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不言而喻,就是以情趣性板书为载体,总结全文,以名言强化文章主旨的价值引领,激励学生积极创造。

篇四:《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稿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前门小学 钟辉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二单

元第一课的内容。

苹果里的五角星 说课

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

考,给人启迪,让学生们树立创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本课文所处的单元是围绕“探索发现”展开的教学内容,《苹果里的五角星》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为后面的《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这两篇课文的学

习做了铺垫。

二、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归纳两种切苹果的方法,通过品读文中主人公对话,了

解他们的内心所想。

2. 明确“创造”的真正意义,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

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基于教材的内容设计和学生的理解水平,重点二也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使用具体事物操作来协助思考。

在语文学习能力上,他们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的实际了解文中的词语意思,并

对感兴趣的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乐于与他人交流。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

印象 。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同时着力培养学生

明确有序的表达能力。

2、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创造意识。 教法学法

学法:

自主阅读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探讨法

教法:

品读感悟法、设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夯实基础,设疑激趣

二、直观演示,分析归纳

三、读思结合,比较交流

四、以词扣句,逐步探究

五、课内升华,课外延伸

下面具体地说:

一、夯实基础,设疑激趣。

用生词卡片的形式出示本篇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有针

对性地进行正音,为本课时阅读课文打好基础。

请学生对于课文题目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解疑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作

为精读课文的铺垫。

二、直观演示,分析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分别总结出通常的苹果切法和小男孩的苹果切法。

ppt模拟演示

根据板书和ppt,进行说话练习,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三、读思结合,比较交流

比较交流:“你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 教师相机引导渗透。

四、以词扣句,逐步探究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

再次细读“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

法。”在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教师追问:“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

五、课内升华,课外延伸

出示三则关于创造的名人名言,学生齐读,了解创造的重要性,树立创造

意识。

布置实践性作业:

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寻找一则关于创造性的故事,准备下堂课进行交流。

篇五: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套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说课稿

目 录

1、《走,我们植树去 》说课稿 1

2、《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3

3、《燕子》说课稿 7

4.《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10

5.《最佳路径》说课稿 14

6.《人类的“老师”》说课稿 23

7.《三顾茅庐》说课 27

8.《祁黄羊》说课稿 32

9.《公仪休拒收礼物》说课 37

10.《永远的白衣战士》说课稿 42

11.《第一次抱母亲》说课 48

12.《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稿 54

13.《鸟语》说课稿 59

14.《天鹅的故事》说课稿 62

15.《生命桥》说课稿 66

16.《特殊的葬礼》说课稿 69

17.《沙漠中的绿洲》说课稿 73

18.《云雀的心愿》说课稿 77

19.《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82

20.《黄河的主人》说课稿 86

1、《走,我们植树去 》说课稿

教材分析:

《走,我们植树去》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 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创设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 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 “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 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

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2、《第一朵杏花》说课稿

教材分析:

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格内的1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