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子曰君子不器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14:16 体裁作文
子曰君子不器什么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文/陈康太

子曰:“君子不器。”其言出自《论语·为政篇》,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使人大为不解。“君子不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从“器”字的含义着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是把“器”字作“器具”解,视之为名词,所谓“君子不器”即指:君子不应像器具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其一,器具一般只有一种用途,因而孔子所说的“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才能和用途,而应该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如朱子就是这样认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①

其二,器具通常更多指的是容器,凡容器均有一定容量,所以“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容器一样,容量有限,装不了更多的东西,而应该宽容大度,海纳百川。

其三,器具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易将之改变,所以“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思想僵化,不懂变通,而应该为人处事的过程中灵活应变。 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的影响最大,也最为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更多的不同见解,研究者包括国外的一些著名汉学家,如法国学者安德烈·莱维提出“君子不器”应该译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皿对待。②等等。

在这里,笔者斗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 “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以“成器”为目的,而应该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那么,“成器”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器”跟前面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器”字作动词解释更为合理。“器”本意即器皿,因其具有用途的性能而引申为“才能”,即可用之才,所以有成语“大器晚成”,即用的是其引申义。故“成器”指的是成才(尤指谋得安身立命的才能)。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便是。

显然,大部分人对孔子“君子不器”的理解都局限于君子不应该只成为一个专业,而要成为一个通才,笔者的观点与之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论专才或通才,笔者从根本上否认了要求君子以成才为目的的观点。照此理解,孔子主张不以成才为目的,似乎有些不可理喻。细细一想,却在情理之中,孔子反对以成才为目的,是反对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目的性的学习。

庄子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惠子种出一个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却觉得这个葫芦没有丝毫的用处,因为若用它来盛水的话,坚硬程度又不够,若将它锯开

来作瓢的话,又没有可容得下它的水缸,于是惠子很生气,就把这大葫芦给砸碎了。庄子知道后就笑道,你有容量达五石那么大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只轻舟浮于江湖之上呢?这个故事使我们看到,惠子之所以看不到葫芦可作轻舟的用途,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抱着一个使葫芦长大后可装水或作瓢的目的性,这个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性,遮蔽了他的眼睛。

一只葫芦对于惠子来说,装水或作瓢是其本该具有的实用性,如果它不具备这个属性,留着它又何用呢?这就是惠子的观点,也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否也有它的实用性呢?古人读书最直接最实用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读书人之间广为传诵的一句至理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谓“黄金屋”,实际上代指的是金钱,所谓“颜如玉”,无非就是指的美女。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说,读书能让你捞到金钱,读书能给你带来美女。这就是读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取仕制度,已经完全用书读得好坏来衡量,而书生十年寒窗,也不过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好借此步入仕途,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的学习显然与孔子的主张相违背,遗憾的是后人一直把他曲解了。

事实上,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要求其在人格上、在修养上达到比常人更高的境界,因此他认为君子学习应该是“学以修其身”,而反对学以成器。他曾批评时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荀子解释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④他指出,孔子所说的“为己”就是“美其身”,是人格和修养的提升;而“为人”就是“为禽犊”,只为追名逐利,但求安身立命的技能。正因为如此,有人笑孔子,称他“博学而无所成名”。试想,圣人如孔子,其博学又怎么可能是为了成名而已呢?他的博学,更多的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只有以此为目的,才配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所以朱子曾曰:“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⑤

而《论语》中最能体现出孔子不以“成器”为目的的一章,就是《先进篇·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和子路等几个学生坐到一块聊天,谈各人的理想和志向。子路第一个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同时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的话,花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人民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又问冉求。冉求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花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讲到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于是孔子又问公西赤,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怎样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在同别国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又问曾点,曾点正在弹瑟,弹完之后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于是曾点就说了:“我希望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听了曾点的话之后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这个故事是《论语》中难得的一个长篇,当前面三人描述了自己的志向时,为什么孔子表现出不以为然的神情甚至哂笑子路呢?显

然,他们的志向无非是成就一段功名,而曾点的志向却只是去春游,这也正好和孔子的想法一样。这表明,孔子并不赞成前面三个人功利性的理想,却对曾点的理想大为赞叹。这就是“君主不器”。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子提出“君子不器”,提出“学以修身”,提出“古之学者为已”,并非字面上所理解的“为已”或“自私”,只顾自身人格和修养的提升,不顾他人不顾社会责任,如果是这样,就完全曲解了孔子的意思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待,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生命的超脱。因此,孔子在提出“学以修其身”的同时,又强调“修身以安人”。他认为修身的根本是“安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为了获得“君子”的虚名而去做一个君子的,而是希望调养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安顿别人,即朱子所言的“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但他又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乎。”⑥意思是说,修已以安百姓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连尧舜都要发愁,还做不到呢。可见,他认为即使是古之圣人在修己以安人这个方面也还有所欠缺。

附注:

①、朱熹《论语集注》

②、安德烈·莱维《试论〈论语〉》中一个四言句的翻译》

③、《论语·宪问》

④、《荀子·劝学》

⑤、《朱文公文集》

⑥、《论语·宪问》

2007年7月18日

篇二: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此话虽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让人受益匪浅,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从“器”字来说,“器”有多个用法,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从另一个意思来说也就是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在个人品行修养时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了各种才能,虽然受人讥讽,但他确非常的坦然,可以看出他的胸襟非常宽广,孔子自身就完美的解释了君子不器的道理。

篇三:关于“君子不器”的理解与思考

关于“君子不器”的理解与思考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短短四个字,但对它的解释却有多种,一种是直译,“君子不能够成为器物”。另一种是意译,“君子应该有多种的才能”。第二种似乎是说出来了它的言外之意。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把这句话译为:“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并在注释中讲到:“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说:“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所以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若是把“君子不器”理解为无所(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子曰君子不器什么意思)不通,那么“术业专攻”难道不是君子?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若以仍无所不通来考察挑选真正的君子,怕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挑不出真正无所不通的君子了。我认为,如今的社会国家本是一个大机器,我们若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在一定的领域内深入钻研,成为大机器中的一个个合格的小零件,也可应称得上是君子。相反,了解广泛如蜻蜓点水反而会在当今社会丧失竞争力,成为无用之人。

器与不器,博学于专一也许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知识都很渊博,但他们的博在内容上却完全不同,这是他们专长不同造成的,我们只需要以专为主,以博为辅,通过点的深入,达到面的扩展,日积月累,触类旁通,便可循序渐进,达到博与专相容。

我们或许可以着重从以下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

从“器量”之“器”来看,“君子不器”可以理解为君子不像是器皿,容量有限,而应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仁”是儒学的第一原理,而宽容又是仁学思想的应有之义。如此来看,做到“君子不器”便要求我们要有容人只量,这与能够做到贵“和”中“宽”,“和而不同”。

从“器物”之“器”来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到底君子的人生使命才是最重要的。器是用来载道的。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钱穆和李零等人,也看到了君子的生命本体的这一要求,钱穆说,在一切智识与学问后面,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学问若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李零则说,知识不能沦为工具。器是用来载道的。君子追求的是道,不是器。

有所追求,而非把自己当做社会的器具或许是我们当今最缺少的精神,我们的时代可以毫不惭愧的担当起“技术时代”这样一个桂冠。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一切便利,却同时把自己奉献给了技术。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把自己也发展成了工具,,我们的社会要求你从一开始就为学会某种技能为目的,它不把人当人而当成工具,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把自己当人了。

当我们开始羡慕郭美美,当社会上开始发表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单车

上笑的言论,当我们的官员贪污了自己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当我们开始怀疑知识改变命运,相信出身,相信美貌,相信钱和权能带来无上荣耀的时候,我们已经把人当做了赚钱的工具,当做器物。人之为人,没了信仰,没了希望,没了尊严,没了追求,只是心心念念如何损人利己,如何假公济私,如何利用自己的小聪明骗来最大的利益,那便连器物都不如了。

或许我们需要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或许我们需要些傻傻的坚持与梦想。有所追求,坚持不懈,即使明知道那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远方。所以,每个热爱自己、并在意自己在其生命面前的尊严的人,都应该反思这样的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避免只是纯粹的工具和走肉。

我想这就是“君子不器”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把人把人重新当成人,而不是工具,“不器”。

篇四:论君子不器

论“君子不器”

——读《论语》有感

杨勇根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细品之,颇有意味。 “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从“君子”说起。 君子,非凡夫俗子,在古代中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们担负着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外交有节、从容应对,不辱君命。

为政的君子,他是领导者,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

我们着重说一下“器”。

《易经·系辞》上这样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象、用。一个人若被形象与用途束缚其中,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物也,所有有形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器者,形也。君子心怀天下,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

整体来看,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感悟、去领悟众人所不能把握的道,有信仰,追求天道与本心合二为一,从而拥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在器中悟道,在器中运用!

结合当今形势,君子不器,是告诉世人,不以其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而是不论其在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岗位,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都要干一岗,爱一岗,敬业,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近、从内心完善做起。

当今社会,没有人在一个岗位干到退休的,岗位在变,职责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职业道德。比如在日常接待工作中,送客不妨晚10秒钟再关门,送客不妨将客人送到项目部大门外直至看不见为止。

篇五:对“君子不器”之解读

对“君子不器”之解读

摘 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

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

“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

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那么在”君子不器”中的”器”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不器”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君子不器”之含义,何晏在《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这是目前已知的对”君子不器”的最早文本解释。)又引邢疏:”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路,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其用,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2] 朱熹则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讲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3]

何晏、邢昺和朱熹对”君子不器”之解释对后来的学者影响甚大,多数人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即便有所阐发,也皆以此为本,把”

器”字理解为有形的、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含义。把”君子不器”理解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现举出几例为证。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把这句话译为:”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并在注释中讲到:”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4] 。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中说:”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所以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5]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此句释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并写到:”这句话今天可以读作人非robot(机器人),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6]

在主流释义因其信者众多而无所顾忌地大行其道、肆意蔓延之时,不免让人产生这样一种疑问:”这种主流的说法真的权威吗?”带着这种疑问,我特意在下文中介绍几种非主流的说法。

有人把”器”解释成”东西”,于是”君子不器”这句话就可译

成”君子不是东西”。但这在汉语里面是一句骂人的话,孔子显然不是要去骂君子的,所以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前段时间我读毛起先生的《论语章句》,他对”君子不器”的解释很有意思。他把”器”字理解成通假字,即通”气”。他说:”君子不怒者,以一切事物皆有其繁杂之成因,非可仓卒而变动,若一不如意,辄对之发怒,则非特于事无补,且于己身有大害也。孔子不怨天,不尤人。”

[7] 或许,在毛起先生看来,当时孔子讲的就是生气的”气”,而《论语》的编撰者在编撰此书时,却出现了笔误,把”气”写成了”器”,后学之人误以为孔子说的就是”器”,故皆从”器”字而释之。

法国学者安德列·莱维(andre levy)在其《试论〈论语〉中一个四言句的翻译》一文中列举了一些法国汉学家对”君子不器”这句话的解释。例如玻狄耶(g.pauthier)(1845):”哲人说:’高级的人不是一个被用作日常用途的无足轻重的工具。’”顾赛芬(s.couvreur)(1895):”大师说:’智慧之人不象器皿或工具,(只有一种用途,他是什么都能干的)。’”奥托(h.otto)

(1896):”孔子说:’智者无局限性,(他一切皆善长)。’”莱斯利(d.ijeslie)(1962):智者说:’一个高贵的人既非器皿,亦非工具。’”程艾兰(a.cheng)(1981):”大师说:’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的工具。’”利柯曼(p.ryckmans)(1987)”大师说:’一个有教养的人并非一只瓦盆。’”对于这些解释,安德列·莱维认为它们并不够好,他认为”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

不把任何人当器皿对待”。[8]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思想似乎更接近于一种积极进取的道德观念,而非防御思想。我认为他说得有一定道理。

记得杜维明先生有一次来四川大学讲学,在谈到”君子不器”时,他把此句与康德的道德哲学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君子不器”应理解为君子不以人为手段而以人为目的。丁纪先生在理解杜维明先生的这种解释时认为:”他人(’民’)非我之手段、工具而为其自身之目的,我(’君子’)亦非我之手段、工具也,我于任何意义上一旦为工具,他人亦无时不有堕为工具之危险。”[9] 这种讲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前而罗列了一些学者对”君子不器”的解释,究竟何种解释正确,我认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皆为正确。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谁也不敢肯定孔子当时就是在此种情形下而非彼种情形下说出这句话的,大家所做的只能是揣测而已。不过,虽然不存在谁对谁错这一说,但对于一种解释,毕竟有着孰优孰劣的问题。《论语》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于《为政》篇之下必然意有所指。若仅从是否为通才来作为君子之判断标准似有庸俗化之嫌。而毛起先生将”器”解释为”气”,由于笔者在其他古籍文献资料中尚未找到”器”通”气”之佐证,因此这种解释实难让人信服,即使它能够说得通,也不免让人觉得此种释义之境界似乎过低了点。安德列·莱维把”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皿对待”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