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立木为信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5:30 作文素材
立木为信图片作文素材

篇一:“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智慧小语: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二:从“立木为信”谈起

从“立木为信”谈起

从"立木为信"谈起

今天,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立木为信"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诚信重要性!"立木为信",立的不仅是木,还有诚信;赢得的不仅是信任,还有支持和力量。正是树立了诚信,才有了广大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商鞅变法才得以实施,秦国才得以强盛。所以说,诚信是人际关系最宝贵的财富,守信能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信任。任何人要想获得人们的赞誉和信任,都必须随时随地想办法加强自己的信用。

大家还记得"一诺千金"这个故事吗?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帮助。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实际上却毁了自己的信誉,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因为信誉比物质要重要得多。

记得小时候听过"狼来了的故事"。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 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当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面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

立木为信图片

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一声声"狼来了",喊出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喊掉的是自己的诚信,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它告诉我们要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故事大家都知道,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对诚实守信不以为然,不肯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和心血。这种人肯定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即使偶然获得了成功也会很快失败。因为他的根基不牢。

所以,朋友,请你记住,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如果人是一朵花,那么诚信就是花的根。花无根,不能活;人无信,亦不存。

朋友,请带上诚信上路,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著,踏出一路风光!

篇三:历史 教学案例

在历史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或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往往觉得自己距离历史太遥远或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与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我想通过精选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如何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历史老师备课的重点。学校进行了一次公开课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承担执教任务,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时代》,我试图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二、案例的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事先制作了课件,出示了该课的插图,大量地运用直观的图片来展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避免成人化倾向,选择图片能够体现时代性,比如我选择了“立木为信”图片展示和故事导入,学生和我的距离就拉近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投影]出示“立木为信”的图片,[导入]:

(师微笑)谁知道“立木为信”的故事?

(生答)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故事。

(师)是啊,商鞅为了博得秦国人民的信赖,支持变法,通过“立木为信”的举动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威信,掀起了著名的“商鞅变法”运动,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代掀起变法运动,这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说起。

[投影]出示课题:7《大变革的时代》

(二)、自主学习:

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呢?是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框题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适当表扬)

(师微笑)同学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学过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的耕作工具是什么?

(生答)耒耜!

(师)耒耜的材质是什么呢?

(生答)骨耜、木耜。

[投影]展示骨质、木质耒耜图象。(师问)如果用铁制成耒耜用来翻地会怎样呢?

(生齐答)会很快了。(那时候开始,我发觉和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学生自读铁农具的出现的相关段落,进一步了解。

(师)假设一个人用铁质耒耜翻地,另一个人用牛耕犁地,效果会如何呢?想不想表演一下?

(生)纷纷举手。

我任意选了两人上讲台表演,两人的表演立刻引来一阵哄笑,学生从中立刻发现使用牛耕的效率会更高。自然而然得出这一框题的重点: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教师进一步指出,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各国竞相变法图强。同时,战国时期,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相继出现了郑国渠、都江堰等重大水利工程,最为著名的要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投影]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李冰塑像图片。(学生看到这里对都江堰工程产生亲近感)。

(师)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岿然不动,至今任然发挥着作用,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李冰依据什么原理设计修建了如此浩瀚的工程?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著名的都江堰”。学生读框题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都江堰为什么会如此坚固呢?

这时因为学生熟读了课文,了解了都江堰的设计原理,我就叫一名学生上讲台指着图讲述有关都江堰的建造背景、设计者及设计原理,学生不仅介绍了其设计者李冰,还强调了“鱼嘴”中流作堰分洪,“宝瓶口”引流灌溉的原理。由学生讲述,其他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接着教师归纳总结:都江堰水利工程消除水患、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从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师)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成为奴隶主私有财产,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封建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生)自读框题三“商鞅变法”。

(师)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投影]: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指派官吏治理。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商鞅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得到秦孝公和人们的支持。[投影]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学生了解了商鞅为了博得秦孝公的支持而采取的这场辩论,进一步感悟到商鞅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大胆改革的创举。学生将这种创新精神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受到了改革创新,复新中华的思想教育。

(三)、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生)讨论后归纳: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师)进一步明确:以上也是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大变革的历史意义。

(师)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同学们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成功了,也有的说失败了。

经过讨论,大多数同学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评价商鞅变法带给秦国的巨大变化,也想到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得出了“商鞅虽死,但变法是成功的”的结论,还有些同学谈到了商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高风亮节,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练习检测

(师)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生)概括展示

学生在概括时条理非常清楚,说明这堂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活动与探究

(师)分析材料:把文献资料与出土的文物结合起来,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文献记载与出土的战国墓葬“牛尊”说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将驯养的家畜——牛,作为耕作的劳力,牛耕在当时已经得到进一步推广。

三、案例反思与提升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分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做到这些,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我就假设、如果让你们用耒耜和牛耕两种方式种地,那种耕作方式效率高呢?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耒耜。”“牛耕。” 当我叫两名同学表演时,同学们都从中看出了端倪,使用耒耜不仅慢,而且费力多了。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牛耕的使用比较先进。”有人补充:“生产力提高了。”真是一语道破了“玄机”。

(二)、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体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我在这堂课利用了典型的历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体验。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死了。请同学们讨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讨论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商鞅变法失败了,因为变法不被秦王室贵族认可,没有得到新秦王的支持,导致被处死。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变法带给了秦国巨大的变化,强大后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认为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虽死,却换来了强大的秦国,死得其所;还有一部分学生谈到了商鞅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体现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三)、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事实上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立木为信”的故事导入,“都江堰工程”的巧夺天工,还是“商鞅舌战群臣”的恢弘气魄,“舍身取义”的壮举,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受到了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

篇四: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像鼎一样活着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人分两种。

鸿毛.飘无信者,犹如乎人间,随风逝去,被人所不屑,所遗弃。

诚信者,恰如方鼎,时雨侵浊,鼎立不倒,受人敬仰,被人赞誉。

古语有云:”一言九鼎.”,”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不诚实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更有太多的古人把诚信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无怨无悔,曾子杀猪.商鞅变法 诚信.被古人演绎的无可挑剔.诚信,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闪闪发光.

但,不知何时起,诚信的光芒渐渐消逝,取而代之,泛滥整个社会的,是种种的下诚信,制造商制假售假,企业偷税漏税,各种假文凭,假证件??

试想一下,某天早上,你睁开眼睛,想想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担心穿的睡衣会不会含黑心棉,会不会引起过敏,睡的床会不会结实,生产商会不会用锯末充替良木.棉被中会不会是医用药棉,含大量病菌,慌忙起床,想要洗脸刷牙,却担心生产商会不会制假,牙刷牙膏会不会不合格,想吃早点,却担心买家会不会用有害蔬菜冒充绿色食品,吃了会不会生病??又忽然想到房地产商会不会偷工减料,房子会不会突然塌了??

这样的生活,长此下去国将不国了!

作为大学生,更应懂得国家培育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造就高等人才,而高等人才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文化,而是诚信。民无信不立,诚信才是硬道理。

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把诚信作为为人之本,不断追求,不断努力,当我们向别人提起我们,当别人向别人提起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问心无愧,让别人心悦诚服的竖起大拇指:我是一个有诚信的人!

若干年以后,也许诚信者早已不再,但其诚信定会如鼎,稳稳站立!

做个诚信之人,像鼎一样活着!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实比一百棵樱桃树更宝贵

这是一个美国的故事。

不过,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个地方还不能叫美国,只能叫英国的北美殖民地。 在一个种植园主的家里,有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

这一天孩子的父亲带回来一把小斧子。他把斧子放在家里,自己有别的事情出去了。 这孩子觉得那把斧子很可爱,就把它拿在手里玩起来,斧子闪着光亮,究竟快不快呢?他想试一试。

他家房子后面有一个樱桃园。在孩子的眼中,这就是一个树林。樱桃树也是树,和别

的树一样。孩子看见过大人用斧子砍树,他也要学样。砍哪一棵呢?他选了一棵最细的,用力挥动斧子砍下去,想不到一下子就把那棵树砍断了。

孩子感到自己可能是闯了祸,赶快把斧子放回原处。

父亲回到家里,发现樱桃树被砍掉一棵,这一棵正是一个好品种,是他最喜爱的。 正在父亲发怒、查问是谁干的错事时,孩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爸,是我。” 父亲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没有责罚孩子。他把孩子搂在怀里说:“我为你的诚实高兴,因为这是比100棵樱桃树还要宝贵的东西。”

这孩子名叫乔治 华盛顿。他后来成了北美起义部队的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华盛顿被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现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华盛顿的父亲希望儿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确很有道理。诚实是一切有道德的人都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靠社会才能生存并且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才能。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和社会上其他人打交道。互相都讲真话,这个交道就比较好打,就比较容易团结一致,事情就比较好办。如果大家都是你骗我,我骗你,谁也不知道哪一句话是真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所以历来社会上的公正舆论都赞扬那些讲真话的人,谴责讲假话的人。

有的人因为做了错事,怕被别人知道丢面子,或者会受处分,因此不敢讲真话。他们觉得讲老实话会吃亏。

其实,从长远看,不老实才会吃大亏呢。无论一个人怎样会花言巧语,顶多只能暂时欺骗少数人,而不可能永远欺骗下去。事情的真相总是会被别人了解的,那时候,这样的人就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

讲真话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人,也是勇敢的人。明明有了错误,还不敢承认,岂不是胆小鬼!敢承认错误,也就是改正错误的开始。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别人的信任。 有的人,为了自己能得到某些好处,讲假话骗人,叫别人上当。这是损人利已的行为。这样的人,最后总是要被社会唾弃的。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张假钞的故事

- 昨天是星期天,我和妈妈坐出租车去奶奶家。

下车时,妈妈付给司机100元钱。司机找钱给我妈后,妈妈随手将钱装进兜里。 我们在路边摊位上买水果,准备送给奶奶。买好水果,回到路边,只见那位司机还没有将车开走。我以为他在等坐车的人。

那司机一见到我妈,就打开车门向我们跑过来。他对着我妈说:“大姐,对不起!我刚

才找给你的钱是假的。对不起!我被别人骗了,不能再拿它骗您了。”

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了刚才司机给的找钱,司机指着那张50元的钱说:这就是假钞。他将另一张50元真钞递给我妈,收回了那张假钞。

此刻的我非常感动。出租车司机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拉一天客不过挣到一两百元钱,收到一张假钞对他来说肯定是很大的损失。我想,他之所以停在那儿没有离开,一定是在思想斗争:辛辛苦苦做了一天,还收到一张假钱,现在总算用出去了;但他那诚实善良的本性最终还是战胜了私心。于是才会有眼前不愿骗人的他??

现在很多人会把贫穷作为一种理直气壮的借口,从事一些违背良心、出卖信誉的事,但也的确有人在任何状态下都不会放弃善良。诚实与否,守信与否,有时就体现在一念之间。我想,假如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文明之光就会被一点点擦亮,现代文明也一定不会是一句空话。

篇五:大变革的时代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清河五中 梁增春

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中的首席。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整理相关历史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 “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代,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本课内容进行任务分配,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去学习;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他们刚刚接触中学历史课程,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由现象到本质归纳总结法,人物评价法,对本课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过程说明: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分组预习、集中展示、思维拓展、总结归纳、反馈提升六个步骤。

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商鞅“立木为信”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出生产力的发展。(目的在与用小故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出商鞅变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2、分组预习

首先分小组进行任务分配 1、2组负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3、4组负责都江堰;5、6组负责商鞅变法。学生进行预习准备工作,教师进行指导。(任务的分配使小组明确自己的职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5分钟

1组的主要任务是铁农具,要通过出示图片展示、比较、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生产力发展主要通过劳动工具的进步来体现,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比较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生产力的变化。)教师为学生准备图片素材。

2组的任务是小故事表演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让学生分析这个故事说明的现象。(通过学生的表演增加学生对牛耕的直观认识,并且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3组进行进行李冰父子事迹的介绍,都江堰的示意图的讲解。 (通过图表的讲述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4组进行都江堰建造的意义及对今天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学习他们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5组进行商鞅变法背景介绍和舌战守旧陈臣的表演。(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商鞅变法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6组进行商鞅变法内容和意义的分析,分析封建社会的形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3、集中展示

各组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展示的目的在于交流自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15-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点评)

4、思维拓展

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却死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之下,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5、总结归纳

学生写出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6、反馈提升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重点内容的回顾)

(2)评价商鞅和商鞅变法(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奴隶战俘平民等 农民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变法运动。

土地国

土地

私有 奴隶主

地主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