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歌声带走最后一个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1:57 作文素材
歌声带走最后一个我作文素材

篇一:夜声带走最后一个我的歌词

夜声带走最后一个我

词/曲/唱:渔圈

打开了抽屉翻出斑驳旧相机 镜头里 照片里 也只能是过去 拉开了窗帘下着相同的大雨(曾想让我的爱情像阳光一样)

眼圈里 回忆里 曾厮守的结局(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可是真的能做到吗) 会记得那时 誓言青涩很懵懂 该如何忘记曾经天真浪漫承诺 那天起 分两地 看不清没结局

因为心 因为你 破碎在雨中 可是你不懂 躯壳也会心痛 我给你的温柔却放纵你背叛落为空

原谅我不懂 时间流窜的痛 萤火虫满夜空 很朦胧 让夜声带走最后一个我 打开了抽屉翻出斑驳旧相机 镜头里 照片里 也只能是过去 拉开了窗帘下着相同的大雨

(我曾痴恋执迷你给我的一丝温暖 我曾想若此生) 眼圈里 回忆里 曾厮守的结局(与你白头偕老会是怎样的幸福 你知道吗)

会记得那时 誓言青涩很懵懂 该如何忘记曾经天真浪漫承诺 那天起 分两地 看不清没结局

因为心 因为你 破碎在雨中 可是你不懂 躯壳也会心痛 我给你的温柔却放纵你背叛落为空

原谅我不懂 时间流窜的痛 萤火虫满夜空 很朦胧 让夜声带走最后一个我 可是你不懂 躯壳也会心痛 我给你的温柔却放纵你背叛落为空

原谅我不懂 时间流窜的痛 萤火虫满夜空 很朦胧 让夜声带走最后一个我

篇二: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

歌声带走最后一个我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个个伟大的时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2.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3.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郝叟(hǎo 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惩罚(chéng fá) .....

祈祷(qǐ dǎo) 诧异(chà yì) 挟(xié)着 .....

2.解释下面词语。

哽住:声气阻塞。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责备:指责过失。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督学:旧时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思量: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群众的文件。

3.作者链接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

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4.背景链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5.文体链接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将文章分为哪几个阶段?

【交流点拨】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上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我真永远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上课中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后

3.作者通过写“我”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人物赏析

1.赏析小弗郎士的形象

从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阶段:

⑴“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小弗郎士怕提问。

⑵觉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第二阶段: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弗郎士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平时上课:(1)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2)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3)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小弗郎士的心情:疑惑、诧异。 第三阶段: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⑴“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交流点拨】这句话,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交流点拨】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3)“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交流点拨】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4)“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交流点拨】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点拨】这个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第四阶段: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交流点拨】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悲愤、懂事

2.小结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名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

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萌醒。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特别的打扮表达韩麦尔先生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无比热爱。“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

动作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书写这几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体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

2.请概括韩麦尔老师的形象。

【交流点拨】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著信念。

3.“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请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交流点拨】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没有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他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其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他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总之“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1~6) 幼稚、怕提问

课上(发展11~23)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24~29)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四、拓展延伸

请你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对联。

小弗郎士:曾经贪玩,曾经怕师,竟想逃课看操练;

【交流点拨】如今悔恨,如今怜师,方悟苦学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身为师之表率,严格要求,一心一意教母语;

【交流点拨】生当国之将亡,悲愤难抑,一字一句是爱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哪些艺术魅力呢?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禁止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极端愤慨和讽刺。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隐喻用“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用“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一致,打败敌人,获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交流点拨】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感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二)手法探究 1、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交流点拨】“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的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交流点拨】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句中的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篇三:乘着歌声的翅膀歌词

寂寞的冬爷爷带走了美丽的雪花姐姐,让她去和冬爷爷做伴了。春姐姐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准备带给我们一个惊喜。天气渐渐变暖了,阳光洒在人们的身上,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春风微微地吹着,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们的面颊。

小山岗换上了翠绿的新装,田野里的麦苗也喜欢春姑娘。每当早春即将来到,他们都急急忙忙穿好嫩绿的新装来迎接。春姑娘身着彩色的长裙来到时,他们在春姑娘的身旁载歌载舞,心里多么开心、激动啊!无忧无虑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

柳树姐姐站在河堤上舞蹈,那柔软的的柳条随风摆动着,身边的小草小花都摇摆着自己的身体。

桃花开了,花瓣散发出淡淡清香。桃花坐在枝头上。一阵微风吹来,就像下起了花瓣雨。人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衣,

穿上了轻便的衬衫。小朋友们在草地上活蹦乱跳。

清晨的空气原来是这么清新啊!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滴在小草的身上,给它洗了个澡;滴在小花身上,给它喝了口水。

春天真的来啦!在池塘里,在田野里,在天空中,在草地上,到处都充满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我热爱春天,我喜欢闻花儿的芬芳,看大树的翠绿,听鸟儿的歌唱。春天真是五彩啊!花儿红的,草儿绿的,天空蓝的。一切都活了。我爱春天,爱春天的五彩缤纷,爱春的勃勃生机

篇四:最后一个匈奴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转载)

(2010-02-22 15:39:36)

转载▼

分类: 阅读天空(转载)

作者:赵琅

黄河裹挟着陕北高原的泥沙滚滚而下,冲刷淤积造就了黄河中下游千里大平原,也成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是从这里一路顺流而下,后来的周、秦也是从这里、沿着这条路线创造了辉煌的伟业。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回过头来遥望那块神秘的高原,她的脚下一律是厚重的黄土,岁月的刀剑已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黄河肆意奔流,带走了丰富的营养。她的背后是一望无尽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在昏黄落日的照耀下,枯黄的衰草点缀着苍凉的戈壁,我们的耳畔仿佛回荡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悠远哀婉的歌声。

这是一块神秘的高原,隐藏在她身后的是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玄机四布。在我的记忆里,这里始终与悠扬苍凉的信天游,奔放欢快的腰鼓,高亢嘹亮的唢呐以及有着巨大隐喻意义的窗花连接在一起的。清廷御史王瑞芬在视察陕北高原这片神秘的高原后,给慈禧上的奏折中说到:“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这是十分经典的一句话,我们似乎找到了解读这块神秘高原的一把钥匙。

从地理位置上看,陕北高原正处在我国西北的一个制高点上,对中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鸟瞰之势。这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带。数千年来,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民族冲突、融合成了这块高原上的主旋律。从严格意义上讲,延安以北黄土丘陵区和长城沿线风沙区,很难找到纯正的某一民族的人。公元2世纪,强悍的匈奴人在东汉汉人政权的打击下,又分化成南北两部分,南匈奴最后归附东汉王朝,匈奴十数万人内迁到长城以内定居,从而也完成了这块高原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这块高原上的人们骨子里分别流淌着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血液,两种血液融合激荡,造就了他们

迥异于他处的性格。他们既钟情于土地,勤于耕作,留恋故土,同时又不安分守己,勇于冒险,游走四方。陕北高原上的滚滚泥沙带给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丰厚的营养,而陕北高原则是块贫瘠的土地,荒疏的植被,干燥的气候常常使这里的人们食不果腹。没有优越的农耕条件,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外面宽广的世界。

少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束缚,多了些原始的野性。这里是躁动不安的土地,如果遇到动荡的年代,这里则成了风云际会的高地。就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中国红色根据地丧失殆尽的情况下,是这片神奇的高原,独自撑起中国革命的大旗,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共和国成长的摇篮,这里的人们与中国的历史相遇,谱写出绚丽的乐章。

我庆幸终于能有这样一部作品来反映陕北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在我眼里,陕西作家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分明就是一部高原史诗。

小说的开头以两个风流罪人所演绎的故事为楔子,这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一支令我们十分敬佩的匈奴人的队伍,在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接壤地带行走,他们是最后一批匈奴。他们在某个年代里,在神秘的中国北方原野上消失了,从此他们也神秘地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中。本来故事应该戛然而止,再也没有发展下去的必要。可偏偏有那么一个年轻的匈奴士兵,当匈奴的队伍行进到“吴儿堡”,这个匈奴人专门用来安置俘虏来的汉人的村寨时,他悄悄地离开了队伍,同“吴儿堡”赶牛踩场的姑娘演绎了一场奇异的爱情故事。当他们的孩子,带着小拇指光滑的匈奴人的特征降生时,第一声啼哭便带着“高原的粗犷和草原的辽阔”。于是,“吴儿堡”便世世代代演绎着人间悲喜剧。

时光流转,到了上个世纪初,“吴儿堡”那两个风流罪人的后代杨作新,靠着父亲积攒了多年本来打算用来盘窑的血汗钱,开始了求学之路。从此,这个“吴儿堡”的匈奴娃走向了外面广阔的天地。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动荡年代,杨作新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溪,欢快地投入到时代的汤汤大河中,投身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后来,杨作新却死在了自己人的牢狱里,历史又一次将诡谲的面容呈现给我们。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