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历史名人类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2:18 体裁作文
历史名人类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历史文化名人类作文资料

历史文化名人类作文资料,主要是筛选四篇优秀作文。从而体会

历史文化名人在作文中的运用。

【佳作示例1】

贝壳 划痕 记忆

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海水将一枚枚贝壳送到沙滩上,又收回到她那浩渺的胸怀。

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风将巨岩刻划得千疮百孔,又用多情的手把那些痕迹抚平。

然而,总有几枚贝壳,在亘古的海滩上鸣响着历史的悲风,总有几笔划痕在诉说着记忆的不朽。

惶恐滩头,零丁洋里,涛声依旧,叹息不再。然而,时间只侵蚀了一个人的物质存在,却无法风化那煌煌诗句中的记忆,谁能忘记文天祥的辛苦遭逢,干戈寥落?谁又能忘记那个闷热的雨夜,矮小的地牢中挥笔走龙蛇的高大身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正是借天地正气哺育自己,“睨柱吞嬴,回懿走旗”,用一颗丹心书写青史,翻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每一个人都会从记忆深处被这个踏过七百六十年的生命所震撼,时间或许淡褪了文字,磨损了书卷,却无法抹去那一片回忆。

翻开《史记》,看秦王一统天下,项王自刎乌江,廉颇负荆请罪,屈原怀石投江??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在眼前浮现,那些故事也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正如《世说新语》所言“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犹凛凛有生气”。这便是一部伟大史书的不朽。时间只能销毁一本又一本《史记》的版本,却永远风化不了那宏伟的气魄,机敏的谈吐,磊落的人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这本书能传之后世,绽放其应有的光辉,而今,他的梦想已然实现。时间风化掉了那些卑俗的记忆,却让一位史官的不朽愈发凸显。

时间或许会让历史蒙上尘土,但却不会风化那些鲜活的记忆。王选,一位柔弱女子,拂去那一层尘土,只为还原历史真相,让记忆苏醒。奔走二十年,耗尽全部家当,她一如既往地搜集材料,寻访证人,因为她相信,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良知会让记忆永存,她与身后数十位白发苍苍的原告,构建出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记忆,而在海的对面,眉毛都已发白的日本律师尾山宏也用他的努力为我们开启那段记忆。在滚滚时间之河中,王选和尾山宏共同为我们守护那段记忆,时间永不能将其风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人能阻止时间的脚步,然而,时间不会风化一切。漫步岁月,采撷几枚朴拙的贝壳,抚摸那巨岩上的斑斑伤痕,便是在回味那没有被时间风化的记忆。

【佳作示例2】

感悟消逝

“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久别阳光的午后,她就像一个精灵,毫无任何的预告,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我的整个头脑,占据了我的整个思考。

记得史铁生曾经在《活着的事》中这样写到:世界上唯一你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永远是流逝的。

是的,也许你曾惊叹夕阳的无限美丽,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倩影;也许你曾流连于昙花的娇姿,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生命;也许你曾迷失于月光的朦胧之美,可是你却永远也抓不住她的光芒。生命是美丽的,生命是令人惊叹的,生命是令人敬畏的。但,生命却也终将逝去,徒留下一派繁华,一声惊叹,一句感慨。这也似乎在预示着我们终将行走在消逝中。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在历史的消逝中行走。就如史铁生呐喊的一样:“啊!这些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内在的千年如此古远!”已经记不清是哪一位历史学家了,只是一直很清晰地记得这样的一句话“历史是在破中而立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就有了商鞅、欧阳修、王安石那石破天惊的一举,将旧时的制度应着历史而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于是也就有了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的英雄胆略,从而将新的皇朝屹立在历史的一隅。我敬仰陈胜、吴广的胆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自己连同他们的气概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也许这就是“皇权至上”的没落的开端,也是皇权在历史中消逝的开始,可是,我们在千年之后,却依然在感慨着这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生命是消逝的,我们也在生活的消逝中行走。“人生唯一不能掌控的就是时间,而最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却唯有时间。”依稀还记得孩提时在人群中紧紧拽住父亲的衣角;依然还留恋着在深夜母亲身上特有的气息;当然还有外婆手中为了哄我喝药而准备着的那红得分外妖娆的冰糖葫芦。那时候的你呀,也许会因为母亲的一个眼神而停止哭闹;也许会因为父亲的刺刺的下巴,而拒绝父亲的亲近;更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赌气而放弃自己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当然等生完了气,还是可以再闹着要吃。可是,可是这样的一切随着你的长大,所有的那些美好却也只能是当作回忆,你要学会去承担,学会去分享,学会向生活学习。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你不可能再拽住父亲的衣角,你也没能再像孩子一样耍着自己的小脾气,只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

生命在消逝中行走,生命在行走中富有。也许你的确无法抓住时间,可是你却可以在行走中仔仔细细抓住每一个你可以抓住的瞬间。也许某一天,在你低头翻阅记忆的书签时,你会发现之于生命之于自己,始终是无怨无悔的。

【佳作示例3】

必须跨过这道坎

急流跌宕险滩,潮汐遭遇暗礁,雄鹰卷进长风??造化注定给生命以劫难,没有坎坷崎岖的人生不能谓之完美充实的人生,而饱经磨炼愈挫愈勇的人才有机会飞上天空,拥抱云蒸霞蔚或是电闪雷鸣。

选择跨过人生的门坎,也就选择了一条勇敢无畏又充满挑战的人生之路。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劫难时,应握紧拳头,对自己说:“我必须要跨过这道坎,一定能。”

挚爱的丈夫不幸死去,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李易安的头上炸响。从此再没有夫妻比翼双飞共修《金石录》,新婚时娇问丈夫画眉深浅的幸福时刻也一去不复返。面对人生这一道门坎,李清照没有化作明日黄花在西风中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凭着对另一扇翅膀的美好回忆,在人世间单翅飞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在飘零的南宋活出了一个顽强美丽的易安居士。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每当读到这里,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目光炯炯坚毅果敢的伟男子形象。是放弃尊严还是放弃先父遗愿,在这个人生的门坎上,司马迁明白他必须勇敢跨过。他跨过了宫刑之痛,跨过了君王之恨,跨过了亲人之怨,用带着血的双手捧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面对人生的门坎,李清照和司马迁都勇敢地跨过。无论是夫君离去,国破家亡,还是尊严受辱,事业遇阻,他们都明白必须跨过这道坎,最后迎接他们的是人生的高峰。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难道不应该从古人身上汲取到奋斗的力量吗?“必须跨过这道坎”应是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誓言,成为人生永远不变的坐标。

跌落险滩,让我们在险滩后激起更绚丽的浪花;遭遇暗礁不要怕,让我们仍奔腾着流向大海;卷进长风不要怕,让我们在旋涡中奋勇挣扎,一定能重新翱翔在蔚蓝的天。

那么,面对人生的坎,让我们握紧拳头,笑着对天空说:“必须跨过这道坎,才是真正的强者!”

【佳作示例4】

必须跨过这道坎

长路漫漫,又有黑夜相伴,我走在羊肠小路上,找不到方向,带着畏惧我问自己,是否还要继续?是放弃,是执著,是坚持,还是改变?每当遇到挫折与不顺,我心里这道坎就巍然挺立,貌似坚固不倒的古城墙。

遥望历史的隧道,来自历史的先贤们照亮我前进的路,向我发出了他们心底的呐喊:“必须跨过这道坎!”

我看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你的内心也一定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你的国家被颠覆,你的荣耀被剥夺,可永存的是你执著而不动摇的灵魂。你十年聚财,十年生育,二十年后重登九五之尊。这是怎样一颗顽强不屈的心啊!你成功跨过心中这道坎,你不畏黑暗,不畏长路,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你用执著告诉我,在我心中那道坎不是什么坚固的古城墙,而是用纸膜做出的假象,你告诉我,必须跨过这道坎!

阴暗潮湿无法将你击倒,腐刑折磨没有使你倒下。司马迁,你不仅大度包容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你还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你心中的坎早已被你轻轻跨过,它显得那么渺小,你显得那么伟岸。你跨过这道坎,忘却了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你跨过这道坎,幽愁发奋,吟出无韵之《离骚》。你的坚毅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你的直上霄汉,照耀尘寰。你用最有力的呐喊告诉我,必须跨过这道坎!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地傲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你永恒的纪念。王昭君,你内心经历了复杂的斗争,你巧妙地跨过了心中那道坎,你选择的是另一种辉煌。你看似柔弱的心灵原来如此的坚强,你看似傻傻的举动原来充满智慧,你,令人叹服。你用轻柔却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必须跨过这道坎!

我完全被折服,全身涌动无限的力量。我要努力营造优等的心,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必须足以随时准备给予我“跨过这道坎”的力量。在人生的挫折与不顺中,我带着力量支撑身体,我会百折不挠,我会再接再厉,选出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乘上坚定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翅膀,即使这道坎再高再大,我都会有足够的力量跨越。

准备好了,必须跨过这道坎!

篇二:名人历史作文材料

历史娱乐化

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论战,到崔永元炮轰“庸俗历史剧”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国耻娱乐化”争论,中国历史随各人喜好而转变,在不同的人手中变出了不同的“花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史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过由历史评说”等都彰显了中国人历史感之重。于是,当今天历史遭遇“戏说”甚至“恶搞风”的时候,人们纷纷感叹中国人历史感的丧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与赵文卓结婚”的笑话,也让人们怀疑,当“历史和娱乐联姻”之后,“崇拜皇帝和喜爱格格,也许会从一种好奇好玩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历史观”的忧虑会不会成为现实?

正方:“戏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相关的书永远不愁卖。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永远不是严肃的,二十四史搁到灰尘满身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有的是“戏说历史癖”。所谓的“戏说”绝非中国人近两年才有的爱好,更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所言,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带出的坏毛病。假如说“戏说”是“戏”剧的“戏”,那么古已有之。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京剧里的哪一出不是从历史中脱

胎出来的?戏剧以外,说书的话本以及话本演变成的小说,又有几个不是历史题材?四大名著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历史,也没条件到学校去学历史,他们全凭戏说。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开篇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了。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戏说一定是不严肃的。

专家观点:

顾晓鸣:面对大众,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仅仅死记硬背的灌输并不能触摸到历史的灵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学理依据,“趣说”“妙说”都是不错的传播手段。毕竟好看、有共鸣,才会有人乐意去读、去品。

而且“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

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反方:“戏说历史”会误导观众

历史与娱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为什么娱乐就一定

要背离历史真实呢?史书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野史遗闻也不足以支撑起历史的全貌。因此,历史剧的虚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历史剧作为文学不是也应该遵循文学虚构的原则吗?这虚构的原则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虚构要合情合理。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应该根据已有的现实真实来虚构。如果超越真实来虚构,又要打着历史剧的旗帜,那未免让懂历史的人倒尽胃口,不懂历史的人了解错误的历史。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打着娱乐的旗帜而远离历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历史剧的批评标准——历史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历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远离了历史真实,高度娱乐化的历史剧,也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最终也就使历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学者观点:葛红兵:“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国,应该是品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钩心斗角的智慧,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

给读者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

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对历史的信念,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秦桧设计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遭唾骂。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白了,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历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这种历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它内在于人,它更朴素本真。 认真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然而此言之前提在于我们学习的是准确的历史,是基于正确的历史观的历史。如果不是准确的历史,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历史,那么学习这样的历史,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可能会使后人重蹈前人的覆辙,甚至可能犯下更大的错误!

名人庸俗化 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杜甫《登高》一诗的人物配图是这样的,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着头,面带沧桑,呈现倚石忧思的神情。然而这则插图“惨”遭涂鸦。在孩子们的手中,历史上过得苦兮兮的“诗圣”形象完全被颠覆,从1200多年前的唐代,“穿越”到现代。

杜甫插图被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

过得苦兮兮的杜甫,一下子快活了起来。这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在微博上广为流传,转发量难以统计。

篇三:“走进历史名人”作文指导

“走进历史名人”作文指导

(撰稿:姚海勇)

【题目展示】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到一座座精神的坐标:跋山涉水、舍身求法的玄奘,“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寂寞的鲁迅,“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的布鲁诺,“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的特蕾莎嬷嬷??贴近他们的身影,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请以“走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

题目中的材料对写作的范围作了明确的限定,一是写历史人物,二是这一历史人物应该是可以作为后人的精神坐标的,三是既要走进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更要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或者说是精神世界,而且侧重点是落在历史人物的心灵或者精神世界上,因此还应该明确两点,一、写历史人物的生活或者是事迹最终还是要与写人物的精神世界相勾连,二、既然是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那么,还应该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感受、看法,以及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对于当代的影响,而且是积极的影响。

总体思路是把叙写人物和评价人物精神世界融合起来,采用叙议(或抒情)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既可以运用第二人称,也可以运用第三人称,相比较而言,第二人称的运用应该更有利于作者和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而第三人称的运用则更有利于冷静地评析。

【范文展示】

走进庄子

诸暨市湄池中学 徐亦伟

时空的坐标定格在两千年前的战国,在这剑拔弩张的多事之秋,极不相称却又极其适时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时间,各种思想犹如秋日里随风散落的树叶,缤纷而绚丽。有一位时代的歌者,他乘驭着冲天的羊角之风,拍振着鹏鸟的遮天巨翅,吟唱着自然清幽的曲调来了。他,就是庄子。(以百家争鸣作为背景,引出庄子这位时代的歌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俗的利益,不知蒙蔽了多少原本晶莹澄澈的人心,而庄子这位时代的歌者却从不逐利。他出身贫寒,可贵的是他甘于贫寒,因为他有一颗富裕的心。庄子满足于自己的生命,满足于自然所给予他的一切。曾有弟子在庄子弥留之际说:老师身故后要风光大葬。庄子听此平静地论述道:我本就属于自然,若将我的遗体置于棺椁之中,那蝼蚁这些小生灵又以什么为生呢?况且风光的葬礼也只是一种浪费。可以如此淡看世间利害,豁达面对生死,庄子,有一种人存在之初才具备的自然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尊重自然的规律,遵守自然的法则。(以庄子出身贫寒却又甘于贫寒作比,突出其精神的富裕,对于生死的态度,以极端化的言行表现出庄子的自然思想,运用材料精当,有四两拨千斤之力)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驾驶着他那轻盈、无为的思想,在战乱纷纷、尔虞我诈的时代,完美地做到了“善其身”。多少次受君主之邀却始终不肯出山辅佐。庄子不屈于权贵,固守自己的心灵。他的固守并非拘泥陈规,他的固守是怀揣对自然生灵的怜悯,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然而,庄子与世隔绝却又心系社会,既出世又不避世,他以一种近乎“疯癫”的状态穿梭于现实与精神世界。他的思想犹如嘈杂中的一曲清幽叹词,宁静得分外引人注目,在浩瀚之溟中自由翻腾,在高远之空里自由飞翔。(写庄子不肯出仕但是又心系社会,既是承接上文,进一步表现庄子的自然思想,而且从更高的层面表现了庄子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庄子犹如一口古井,无论井外的风雨有多大,他永远是那样的平静与深邃。井中的自然之水滋润着井边的花草,这亘古的思想之水,也穿越千年温润着时空这边的我们。饮一瓢井中之水,倍觉轻盈与高远,宁静致远之感油然而生,仿佛我们也长出了大鹏之翼,遨游于天地之间。(古井之比堪称妙喻,深邃、宁静,滋润花草,虽经千年而生机焕发,彰显庄子思

想对当今时代的灌溉之用)

时空的坐标早已移到了现在,我们走在了历史前进的最前沿。庄子和他的思想闪耀着光辉,在前路茫茫的黑暗里,指给我们最自然的方向,最平静的方向。(呼应开篇,言简意赅,以前瞻的眼光再次评价庄子的思想)

【可圈可点】

本文集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熔人物的事迹、心灵(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于一炉,既有形象的描述,又有深刻的思考。

结构严谨,文思绵密。一开头劈空一句“时空的坐标定格在两千年前的战国”,为庄子这一历史人物展示了宏阔的背景,而后又以百家争鸣作为庄子思想独树一帜的衬托,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子,其人必是人中之佼。第二段引用太史公名言继而叙写庄子的自然思想和不逐名利的高贵精神。紧接着第三段写庄子不接受君主之盛情相邀,坚决不肯出山,进一步表现庄子的自然精神,同时又写庄子出世而不避世,在新的高度刻画了庄子的形象,表现了庄子的人格魅力。第四段以古井为喻,表现庄子的思想对时代、对后人的润泽,转向写庄子的影响,行文自然而不生涩。结尾段以“时空的坐标早已移到了现在”一句开头,呼应开篇,使文章的结构圆融、浑然一体,最后以高蹈、铿锵的语言,预示了庄子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卒章明志,戛然而止。

善于选材,详略确当。庄子的事迹可写的内容实为繁富,而作者能够从繁富的材料中巧妙选取,为文章所用。譬如第二段中庄子师生之间关于庄子死后如何安葬的问题的讨论,确乎是表现庄子自然思想的极佳素材。“未知死,焉知生”,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这一材料足以以一当十。在详略方面,本文也是处理得很妥当的,庄子不肯接受君主之邀这一素材,固然也是很恰切的材料,不过还是比较为人所知,故而不同于前面庄子师生的讨论,只用三言两语叙述。

语言老到,时有妙喻。作者的语言具有一定功底,行文流畅而不失睿智,深刻而不失文采,特别是比喻,如“他的思想犹如嘈杂中的一曲清幽叹词”“ 庄子犹如一口古井,无论井外的风雨有多大,他永远是那样的平静与深邃”等,尽管也可以见出借鉴之痕迹,然而能够如此吸收语言,其不正说明作者是把握住了语文学习之骊珠吗?

【更上层楼】

庄子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其著作《庄子》更是传世经典,如果能够多引用一些庄子的论述或者妙喻,文章的内容会更丰厚,对庄子的刻画也会更丰满。

个别词句也还值得进一步斟酌,例如“时空的坐标定格在两千年前的战国”中的“定格”,这是一个人们喜欢滥用的词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用得也不是很恰当,尚需推敲。又如“指给我们最自然的方向,最平静的方向”中的“最平静”修饰“方向”也显得不够熨帖。

篇四:历史名人的作文素材

对历史名人的描述

用在作文里很不错哦

天问千声悲故园,江咽万人到斯人。——屈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尽情。——诸葛亮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文天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诗史教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衡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

译著尚未完成,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泪语,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篇五:2014作文素材集锦--历史名人篇

屈原

1.。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2.。他用他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

3。“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为了这一信仰,他受到谗言的中伤,由一个三闾大夫沦为被放逐的落魄诗人,但是灵魂的高尚足以震慑那些卑鄙的政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诗人的志向,更是一位爱国人士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愤恨抱石沉入了汨罗江。作为一个诗人他是不用死的,作为一个心怀祖国的政治家,但当他知道国家灭亡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死。屈原,带走了自己的肉体,留给人们一个永不泯灭的高尚灵魂.

4.。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5.。他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

司马迁

1.。废寝忘食,他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2.。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还能镇定日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拼搏。男儿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是他记录下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3。谁,能忘却自己的荣辱,弹响“史家”之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引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他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

王昭君

1.。大漠的沙石曾聆听过她对国家不舍的琴音;塞北的寒风曾见证过她对民族和谐的期盼。她仅仅是一个女子,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牺牲自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女性最伟大的光芒。这光芒,让所有的男儿汗颜,让堂堂的东汉愧色。

历史名人类作文

2.。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傲世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你永恒的记忆。

诸葛亮

1.。他,六出祈山,只为国家能早日统一;他,七擒孟获,只为民族能和谐共处。中军帐里,他实践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五丈原前,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2.。不出门便能洞悉天下大事,一双慧眼穿透时空,将天下大事分析地丝毫不差。他没有神力,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胸怀天下,将复兴大汉江山视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他的宏图伟业没有得到实现,但他已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一代忠臣良相的楷模。

3.。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白

1.。有人说,他是一个酒鬼,终日与酒共眠;有人说,他是一个侠客,执剑行走千岳;有人说,他是一个诗人,惊天地泣鬼神;有人说,他是一个仙人,被贬谪过人间。其实,他已不是他。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宏大豪放的不朽精神;他成了一座丰碑,一座永远耸立不倒的丰碑。

2.。他自由,豪爽,不受名利与富贵的羁绊,他逍遥自在,四处行走,仿佛世间的种种纷争与摩擦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的朋友,他的诗,他的酒。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诗仙。

3.。一星升起,他灿烂的是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苏轼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这一句,就让无数后人享用一生。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豪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他让我们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2.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3.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辛弃疾: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他随时间的长河大起大落:辉煌时立马横刀指点江山,失落时如墙角之花般寂寥。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自惭形秽。皇帝可以冷遇他,朝廷可以冷遇他,人民也可以忽视他,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可以冷遇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要用万丈豪情点燃熊熊大火,烧退来犯的贼寇,烧毁那纸醉金迷的繁荣,用心灵无限的光芒照亮世间黑暗的角落。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

李清照

1.纵观古今,唯有你是真正氤氲在水墨之间的婉约女子,柔情似水,盈盈一掬。但是,你那看似浅浅的豪气也在柔弱中发酵壮大,令世人更增一分敬仰。

2.一位女子名垂青史,本已不易,再看这位女子的一生,又是那样的不易,生活的打击,爱人的逝去,从此,一副重担放在了这位女子的肩上,她也曾叹息,也曾无奈,然而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着一切。巾帼不让须眉,外表柔弱的她在精神上永远都是强者!

3.她是婉约派的代表,却有着豪放的阔大胸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是一个女子,却有着男子一样的报国热情:“至今思项雨,不肯过江东。”面对丈夫的逝去,面对家园被蹂躏,她和所有的女子一样哀婉而悲痛。但不同的是,她把个人的小悲情融入到国家的大悲情之中。她因此也更加动人。

文天祥

1.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国家危亡时,他毅然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他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的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是人民的楷模。他的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写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