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28:40 字数作文
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徐志摩,我心中的一首诗

我心中的徐志摩

走 看 听 回 着 着 着 头 走 看 听 发 着 着 着 现 ,就 散 了 ,回 亿 都 淡 了 ; ,就 累 了 ,星 星 也 暗 了 ; ,就 醒 了 ,开 始 埋 怨 了 ; ,你 不 见 了 ,突 然 我 乱 了。 只 因 你 乱 了 ,从 此 便 烙 印 与 我 心 。 诗,语言的产物,情感的载体,心绪的释放。它就犹如一曲静谧的夜曲,望不到隔岸的琴弦,悠悠回荡的琴音却令人不忍离去;它就犹如一枝遗世独立的莲,触碰不到亭亭的朵儿,远远飘散的芬芳却令人不忍玷污;它就犹如一段纯纯的情,等不到最后的相偕,久久萦绕的回忆却令人不忍遗忘。徐志摩,诗一样的男子。他静谧却不失气息,孤傲却不失柔肠,感性却不失理性。他是感性、自由与美最完结的化身。他用他诗意的文字吸引我,用他诗意的情感感染我,更用他诗意的思绪伥然我。我只恨不能早与你相识。茫茫人海中,我总在寻找最令我心动的那个人,可寻寻觅觅,到头来看上我的我看不上。难能可贵遇上了你,却还要跨越万水千山,面临种种磨难,即便这样,也难与你相识相知。终是逃不过安排好的命运。你我天人相隔,从此,你便成为我心中的一首诗。你的哀宛伤感,你的崇尚自由与美,你的珍爱如生命,你的浪漫情怀,怎能不让我为你倾心?让我追随你的脚步来感受你的气息吧!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如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辫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史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英、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携》,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的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记》《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 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协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深思飘渺,富裕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德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我心中那首理想的诗。你理想的方向就恰似那《雪花的快乐》,你似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你认清你的方向,你从不去那冷清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簏,也不到荒街去惆怅。你不停的飞扬,飞扬,飞扬,在半空里涓涓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你盈盈的飞扬,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最终消融,消融,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寻着方向你看到希望,希望在《再别康桥》。你轻轻地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康河的柔波里,你甘心做一条水草!为了寻梦,你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你又不忍心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凝望希望便毅然前行,你对理性的守护就恰似母亲对《婴儿》的守护。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苦,但她不曾放手,因为她知道这忍耐是有结果的,因此她忍耐着,抵抗着,奋斗着。这三首诗清晰的脉络,正如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

徐志摩,我心中那首凄美的爱情诗。如果把你的爱情写成一首诗,你的“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仅你的乱了,便让我潸然落泪,你对爱情的执着,仅一句“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便打动了我。你对爱人的思念仅一句“思念很无力,那是因为我看不到 思念的结果。”便让我为你心痛。你对爱情的绝望,仅一句“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便让我对向往的爱情从此绝望。你对爱人的告白,仅那“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便注定我从此追随你的脚步。但你早已离去,只留我一人在原地独自黯然神伤,庆幸的是,我依然有你诗的作陪,慢慢的舔噬着爱情遗落的伤口。

徐志摩,我心中那首美好自由的诗。胡适先生说:“他的人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是啊!除了爱情,他所苦苦追寻的也有美和自由了。他不喜欢俗世的喧嚣,所以打破封建的礼教。他不看重世人的评论,所以向“这是个怯懦的世界”发起爱的宣言。他是自由的,是寂静的,就如他自己所说:“三潭印月,我不爱什么九曲,也不爱什么三潭,我爱在月光下看雷峰塔静极了的样子,我见了那个,便不要性命。”这轰轰烈烈、义无返顾的自由之路能否让我与你同行?

徐志摩,诗一样的男子。他匆匆向世人宣告他的存在,却又匆匆离去。他那略带忧郁的眼神和那份给人清新的面孔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最后,以一首李煜的《长相思》来祭奠我心中那首诗。

篇二:我眼中的徐志摩

爱情的诉说

——我眼中的徐志摩

最早接触到徐志摩是从他的那首《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当时只觉得这首诗很美,很有意境,对于其中的咬文嚼字和情感抒发一概没有深究。

其实后来我对他也没有很深的认识,只知道他是我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是《再别康桥》的作者。对于他的其他作品也只有一点了解,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康桥再会吧》。

想要写一写徐志摩完全是因为他的爱情故事,在上网查阅资料的时候看见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文章里将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分别作了比喻,我觉得很贴切。

一把秋天的扇子——张幼仪

一把秋天的扇子,意味着可以随手拿来驱热,也可以随手放或扔。在徐志摩所有落册的女人中,原配张幼仪便是这个角色。

他与张幼仪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也使得徐志摩对于这桩婚姻始终心存疑虑,进而在遇见林徽因后无法自拔的爱上她。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她恪守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即便在她心里很清楚的知道他爱的不是自己。

很难想象当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与林徽因共伞并肩站在康桥上谈笑时会是怎样的心境。或悲伤,或凄凉,或自嘲?很难想象当她决定成全他去追求自由时,自己仍旧照顾着他的家人,或许这是爱情?她真的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眼里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男人身上?她明明知道在徐志摩看来,她就是一个“乡下土包子”、她明明知道,他形容他们的婚姻是“小脚与礼服”??

当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时,她的回答是——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把照顾徐志摩和他家里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是徐志摩最看不上眼的女人,却又是最爱他的女人,这就是爱情的不等式。

一朵别院的玫瑰——林徽音

24岁的徐志摩开始写诗便是因为她——他眼中的“唯一之灵魂伴侣”——林徽因。是她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条天河,她也自然成了诗人河里的那条水草,终其一生在心中荡漾。

在我看来,她恰似一朵娇艳的玫瑰,却开在了别人的园里。徐志摩也只好徘徊在花园的院门外,探着头向里张望,这一看就是几年。

可以说,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是林徽因,当然后来他也爱陆小曼。但是因为林徽因让他伤得很深,而最终他们又错过,这就造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始终怀有深刻的印象。不是有句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贵的”嘛。他为了她背弃无爱的婚姻、反驳自已的老师、放弃家庭的支持,也得罪了不少朋友。

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林徽因十七岁左右的时候,另一段是徐志摩遇难前,林徽因在香山修养的时候。前一个阶段就像是热恋,充满激情与狂热;而后一个阶段已经失去了狂热,取而代之的是理智,是爱情的蜕变升华。

再来说说林徽因,我相信她是爱过徐志摩的,但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她又怎会不顾一切和徐志摩再一起呢!况且那时候的她还小,对于爱情她了解的夜不会很深,那时候的她,没有思想也没有胆量反抗家里,反抗社会,和一个大她7岁并已结婚生子的男人共度一生;后来的她变得成熟,理性,对于爱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那时她已有了梁思成,他也有了陆小曼,此时的他们才真正相互理解,相互惜存的。

她在徐志摩去世后对沈从文写信说:“他若没死,我待他是仍不能改的,这可能是他说的我爱我的家我的丈夫胜过爱他的缘故。”可见林徽因承认对徐志摩的感情,曾经也略微后悔过没有选择他,但是即使重新来过,林徽因仍会理智地选择。

一束璀灿的烟花——陆小曼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可以说他们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

徐志摩把对林徽的那份爱和盘托给了陆小曼,陆小曼也最终获得丈夫给她的自由,两人突破层层阻力终于走进了婚姻。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像童话故事一般“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下去”也算是老天对徐志摩的一点点恩赐。

但是宿命里的爱情有时往往弄错方向,当身体近了爱情却远了。婚姻并没有按徐志摩的推算在理想中落定,而是似烟花般在空中漫散,美丽了,也沉寂了。婚后的陆小曼抛弃了原本非常丰厚的物质生活,婚后却又始终得不到徐志摩家人的认可,精神上十分忧郁。她沉浸在各种社交活动中,真正做到了“视金钱为粪土”,而徐志摩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讲学,写诗,此时的他已经疲惫不堪。

在他们作了最后一次激烈的争吵,徐志摩搭乘邮机飞往北京,为的是去赶一场林徽音的重要演讲,因飞机遇上大雾坠毁在山东上空。至此,这场恩怨宛若在黑夜里燃放的烟花的样子,一片一片飞散,一簇一簇坠落。他也跟着烟消云散??

徐志摩,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170906009

高玉洁

传媒092班

篇三:我眼中的徐志摩

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徐志摩及作品赏析》论文

论文题目:诉说爱情——我眼中的徐志摩

作者姓名:周小菲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通信10408班

学号;021040815

指导教师;史锐红

完成时间;2012-11-6

诉说爱情

——我眼中的徐志摩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

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徐志摩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他的其他作品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康桥再会吧》。

想要写一写徐志摩完全是因为他的爱情故事,在上网查阅资料的时候看见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文章里将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分别作了比喻,我觉得很贴切。

一把秋天的扇子——张幼仪

一把秋天的扇子,意味着可以随手拿来驱热,也可以随手放或扔。在徐志摩所有落册的女人中,原配张幼仪便是这个角色。

他与张幼仪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也使得徐志摩对于这桩婚姻始终心存疑虑,进而在遇见林徽因后无法自拔的爱上她。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她恪守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即便在她心里很清楚的知道他爱的不是自己。

很难想象当她看见自己的丈夫与林徽因共伞并肩站在康桥上谈笑时会是怎样的心境。或悲伤,或凄凉,或自嘲?很难想象当她决定成全他去追求自由时,自己仍旧照顾着他的家人,或许这是爱情?她真的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眼里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男人身上?她明明知道在徐志摩看来,她就是一个“乡下土包子”、她明明知道,他形容他们的婚姻是“小脚与礼服”??

当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时,她的回答是——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把照顾徐志摩和他家里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是徐志摩最看不上眼的女人,却又是最爱他的女人,这就是爱情的不等式。

一朵别院的玫瑰——林徽音

24岁的徐志摩开始写诗便是因为她——他眼中的“唯一之灵魂伴侣”——林徽因。是她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条天河,她也自然成了诗人河里的那条水草,终其一生在心中荡漾。

在我看来,她恰似一朵娇艳的玫瑰,却开在了别人的园里。徐志摩也只好徘徊在花园的院门外,探着头向里张望,这一看就是几年。

可以说,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是林徽因,当然后来他也爱陆小曼。但是因为林徽因让他伤得很深,而最终他们又错过,这就造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始终怀有深刻的印象。不是有句话说“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贵的”嘛。他为了她背弃无爱的婚姻、反驳自已的老师、放弃家庭的支持,也得罪了不少朋友。

他对林徽因的爱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林徽因十七岁左右的时候,另一段是徐志摩遇难前,林徽因在香山修养的时候。前一个阶段就像是热恋,充满激情与狂热;而后一个阶段已经失去了狂热,取而代之的是理智,是爱情的蜕变升华。

再来说说林徽因,我相信她是爱过徐志摩的,但是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她又怎会不顾一切和徐志摩再一起呢!况且那时候的她还小,对于爱情她了解的夜不会很深,那时候的她,没有思想也没有胆量反抗家里,反抗社会,和一个大她7岁并已结婚生子的男人共度一生;后来的她变得成熟,理性,对于爱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那时她已有了梁思成,他也有了陆小曼,此时的他们才真正相互理解,相互惜存的。

篇四:我眼中的徐志摩 (2)

书香经管 阅读人生征文

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作文

姓名:张庆慧 系别:文法系 班级:11新闻一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句,如此轻灵飘逸的文字,散发出作者的依惜与不舍,很普通,但又很特别,他的浪漫是多少对爱情向往的少男少女们所争相推崇的方向。其实他的文字并没有多华丽,但细细品味后总能感受出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独特魅力。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徐志摩。

曾经在周黎明所著的《徐志摩图传》看到过一幅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西装笔挺,衣领雪白,颈下的领带都那样骄傲地突显着,此时的志摩是一副才子的模样。后来又陆续拜读了有关他的文字,也相信了胡适先生对他的评价:“他有着‘单纯的信仰’:爱、自由、美。”其实,我想,志摩的生活用一个“理想”足矣。

徐志摩的一生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诗文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尤其是爱情,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并且不顾一切地执着追求,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离婚,在当时是要受到众人唾弃的行为,为此他和梁启超师生关系僵化,为此他的父母曾与他断绝关系,在给梁启超的最后回信中,他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诗人始终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嫁给梁思成而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后来又有陆小曼不懂珍惜闹出的绯闻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这让我想起在一篇文章中读到的一句话:“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或许在志摩的心中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坚决抵制别人强塞给他的爱,比如张幼仪;他放恣地追寻过自己的爱,比如陆小曼;他始终忘不掉自己内心的爱,比如林徽音。他自始至终都不吝啬自己的爱,因为他浪漫。

从你的诗里,我看见了你,活在动荡的年代,可生活的窘迫并没有摧残你对诗的固执,就像那清风残月,也溟灭不了那熊熊燃烧的爱的火焰。爱,在你眼里是那么的沌净不容亵渎,而你要的爱,是最软的柔情、是纯纲似的强,流动在生命里,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而即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心中“爱”的自由。这才是你留给世人的毒药,像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你笔下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大海在说话、蝴蝶在起舞、夏虫在沉默、月亮在倾诉、梅雪在争春、就连眉头都在用紧锁的方式诠释着惆怅。如你的妻陆小曼所说:别人写东西,都喜欢在人静更深时动笔,你则不然,最喜欢人多的地方!原来这才是你灵感的起源,看着世间百态,在平淡里找出它悠然的美、在安宁里找出它背后深藏的罪恶。像一阵落花,暗示着季节的变更。

因为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气质。

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的这位“新月诗人”,当然在他的手上我们也经常可以看见一本厚厚的英文书,闻到印刷油墨淡淡的馨香。徐志摩的这种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些绅士风度,使得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我们的文学史长时间以来一直用“阶级分析”的有色眼镜来看徐志摩,但即使是最激进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志摩的才情。

徐志摩是一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诗人,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诗人。就像闻一多先生说的,“他的一生都是浪漫的故事”。徐志摩是一个真正用自己的一生的故事写了一首传奇的诗的人。有人责他轻浮,但他执着于信仰,执着于爱;有人责他浮躁,故一生无甚成就,但浮躁的人怎能完成那么多的译著,那么多的诗歌散文,若无致力于文学之心,谁能为此?他是一个把心放在外面的人,所以才会容易受人攻击。他一生都在追求爱,美,自由,他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诗人。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34个春秋,他最终融化在满是云彩的天上,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喜欢在一个残破的意识里,重兴一个残破的天地。

这即我眼中的徐志摩。

篇五:徐志摩

曾经的浪漫永不褪去

———读《徐志摩诗集》有感

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拥有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些绅士风度,这可能是我心中的徐志摩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形成是受了他的诗的影响——谜一样的形象。后来能更了解他的是他出色的才情,他的诗,他的散文以及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也许是这样复杂的情感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让我们得以在诗中窥见他的无奈和忧伤。“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偶然的相遇,注定的陌路。徐志摩与林徽因纠缠不清的爱情往事,我们在诗中不难看到些许志摩的无奈与放手。

徐志摩,是我国远近闻名的诗人。出生于浙江的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所以,他写得诗多半是以悲伤、哀愁的主题。给人一种悠悠、飘飘然的感觉;他也是金庸的表兄,曾经拜梁启超为师,但他的一生并不如意,被情所困。1931,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

一代伟大的诗人,戛然辞世,虽然饱受争议,但他的诗作无疑是众人皆知的。36岁的志摩离开了这里。但他的诗,一直流传下来。

再别康桥,再别志摩。熟悉的笔调还是难以让人忘怀,因为你是我们熟悉的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有着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维不见得完美,有时只是一种多余。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却不能传给后世,也是一种无奈吧!对自己的无奈!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虽说,志摩的诗中满是哀伤,总是又说不完,又说不尽得愁与绪。虽说,他很爱歌颂爱情,诉说自己的思恋。但,他的诗依然不缺完美。从他的诗中很难读出太多的忧国忧民,但那种细腻的情怀还是让人如痴如醉。徐志摩被称为“诗哲”,他的诗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

诗人中的忧愁种子、情场上的矛盾、为爱而牺牲的痴子;虽然他才在世了35年,一直无休止的议论,来势汹汹的批判。但是他的诗无疑是值得欣赏的。那样的他,才是徐志摩!他写得诗多半是以悲伤、哀愁的主题。给人一种悠悠、飘飘然的感觉;如果你是他的拜读者,那你的心灵也避免不了有些空虚了。

一开始时,他的生活在社会及婚姻的压迫中度过,让他的诗毫无光彩,很冷漠。后来在他二十多岁时,与陆小曼相识到相爱,而变得甜蜜了;慢慢地,也随着妻子的吸毒,而着急不安了,更多的是:惋惜和不舍。

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者,追求婚姻的自由。但在情感方面,他又是一个矛盾的人。在他生命中经过的女人,要不就是家庭婚姻的压迫而结;要不就是匆匆路过的;要不就是相爱却不被人理解,最后在他人的冷眼下结下姻缘的。因为,他的无奈和惆怅的心理,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失去了对幸福的向往和珍惜。他很矛盾,前后经过的女人,他都犹豫不决,没有做出清晰的表态,使得他白白失去了几年的青春。 徐志摩的一生就是热烈而又执着地追求理想的一生。他的诗文中最出色的也就是那些歌颂理想和爱情的作品。尤其是爱情方面,古今中外执著不渝终身高颂爱情的人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敢把浪漫的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中来不顾一切地追求,并不惜承受世俗的压力。徐志摩为追求浪漫的爱情而离婚,为此和恩师梁启超师生反目,为此父母和他一度断绝关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众人的唾沫星海里仍固执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然而,他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那种浪漫的带着唯美的色彩,由于脱离了客观现实,犹如空中楼阁,每一次总是以诗人终于没有找到他理想中的灵魂伴侣而告失败。康桥美丽的初恋随着林徽因出嫁而成永远的心痛,后来的陆小曼不知珍惜闹出的绯闻更让诗人愁肠百结。在人间追寻理想屡遭挫折的诗人,最终没有逃脱把自己融入五彩缤纷的云彩的命运。

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那种欧化的贵族气息使得他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相比于西装革履的徐志摩,我更喜欢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头中的扮相,那才是我心目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徐志摩的感觉。他在读者中从来就不乏追随者,眼下,徐志摩也是“小资”一族青睐的中国作家。尽管在他身上也浑身散发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旧文人那种脱离现实超理想主义的气息,但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徐志摩是一个天才。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态度需要有徐志摩的浪漫情怀。一篇《偶然》如盛夏的一缕柔风飘荡起我的思绪。“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便消失了踪影”这首轻快浪漫的小诗无疑打动我的心,我承认,我爱上了这首小诗。浪漫的诗人以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作比传达诗人高洁不染得天性,显示自己动荡飘摇的心,“偶尔”是不期而遇的,就如在江南水乡邂逅一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花一样的女子;又如在西子湖领略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闲趣;由于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诗人自己自然而然“投影在你的波心”抱有这种期待与追求的实现了。“天上漂浮着美丽的白云,给地上的

知己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热切的情感,他心波荡漾,激动不已。诗人的高妙处是极力抑制心奋的势头,劝喻知己:你不要为期待的突然实现而惊讶诧异。更不必为它欢呼欣喜。因为它“转瞬间消失了踪影”前一句与后一句互为因果关系。全因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所以飘忽不定,这一句又是上一句的原因,“为什么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因为这知己的相遇并不永久,这种美并不永恒。表面上看,这节诗叫人们淡化情感,漠视际遇。而实际上却包含了更深的含义。任何的事物都是相当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都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永恒的笑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加倍珍惜“偶尔的美,方能把片刻体验化为隽永记忆。

在第二节的诗歌里“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也忘掉,在这交会互敬的光亮。诗人巧妙设置了相逢在黑夜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大海之中的航行寂寞又悲凉,正需要朋友和伙伴。友情和欢乐。在这“特殊境遇”中,你的突然出现驱散了黑夜的寂寞。我们相逢相知辉映“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竟然注定不能停留,擦肩而过,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殊途同归,却承受着海上航行的寂寞,又都获得了友情的寄托,这是多么难以忘怀的相逢!但也只是片刻的过眼云烟。于是诗人不得不又劝解自己“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显然,这句语气上以退为进,以轻实重显示这豁达的诗文强调的不是“忘掉”而是“记得”自己对偶然邂逅的一段美好时光魂牵梦绕,自己希望对方铭记心怀。”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无重复。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了的爱,又有多少能可以重来?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便跋涉天琼的时日也无法达到彼岸。只有如诗人达到宠辱不惊,不悲不亢的境界,方能悟出人生之精华。

正如志摩先生所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我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首《再别康桥》。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水的柔波,水的涓涓流淌,是最容易打动诗人心扉的。不仅康河是灵感的载体,他山他水也常令作者触动。在作者一篇寄情文章中,就这样写,“流、流、流、流到阿诺河去。”显见在多情的作家眼里,河水好像是能通情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悄悄的他终于要走了,就像他悄悄地来了。淡淡的忧伤如同迷蒙的轻雾打湿了诗人的心情,他甚至有些贪婪地望着眼前美好的一切,他多想带着这里的一切归去啊。但他却连天边的一片云彩也不忍带走。那么,就让他满怀着对康桥的眷恋作最后的告别吧!“那榆荫下的

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全篇诗,文行流水,自然流畅,寄情寓景,含蓄隽永,片片云彩,片片痴情。和谐的句式,美妙的比喻。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意境。我想,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诗的美感吧! 人类的精神中永远有永恒的东西,唯如此,才有如此多的文学艺术经典;也唯如此,我们在捧读先贤经典作品时,仍能遥远地回应作者,重拾昨日的感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代表作中最优秀的诗作,研究徐志摩的学者多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建筑美和图画美,对诗人写这首诗时怅然的情怀却所述甚少。重回康桥(英国剑桥大学)时的诗人早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徐志摩了,曾经的理想都如肥皂泡般一个个破碎了,剩下的只是追忆,而重回曾留下最多回忆的康桥,怎不让多情的诗人怅然!也许他想起了在此求学的昨日,也许他还想起了和林徽茵欲说还休的昨日,也许…… 因此,这首诗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既有故地重游的喜悦,又有物是人非的感叹。

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 放,一种灵魂的洗涤。徐志摩的诗文拥有黏稠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浓得化不开啊!如果我会谱曲,我愿意为徐志摩的文字配上最优美的曲子,拥有最深沉情感的曲子。

徐志摩已经死在永远的35岁,但是他的文字穿过时间的海洋流传至今,就像他的浪漫永远年轻,永远停在我们每一个看过他文字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也应会因看着他穿越时空而来的感动而有所震撼吧。感怀在心间的那个他,飞去的志摩……

也许你没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让世俗蒙蔽你的眼睛,睁开眼,看看诗的世界。诗歌不是一种任务,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对自身的觉醒,一中参透。诗人并不少,只要想,人人都是诗人,诗人不必伟大,写出所想,写出所愿,就行了。就像饱受争议的志摩,诗歌没有什么,只要有那颗向往的心就行了。

再别了康桥,在再别了志摩。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