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56:46 字数作文
篇一:从地球到月球
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等著名小说。其小说收录于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系列作品集。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从地球到月球》全书共28章。主要描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的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切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十二月一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这三位冒险家的命运如何呢?据剑桥天文台的观测,只有两种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这颗炮弹,三位旅行家最后到达目的地;另一种可能是炮弹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永远环绕月球运行。
在续集《环绕月球》中,还写了他们环绕月球所见及最终返回地球的过程。 现在飞船上的返回舱,和凡尔纳在19世纪所设想的十分相似!应用至少经过充分研究的科学背景,是凡尔纳有别于早期作家的基本要素。凡尔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喜欢作准确的科学叙述,而这样的叙述在玛丽·雪莱或爱伦·坡和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中是缺少的。凡尔纳的小说情节不一定十分有趣,但他的科学想象却总是引人入胜的。他是一位不讲究文学色彩、完全靠科学叙述取胜的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向19世纪的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奇迹”成为现实的理想世界,而20世纪,他的一些科学幻想真的成了现实。例如,阿波罗登月.
作品中的问题凡尔纳的想象力确实给了后人极大启发,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篇小说在科学方面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炮弹飞船的可行性。后世的物理学家证明,发射炮弹要达到如此速度,炮膛的长度要超过20km!而且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炮弹在一瞬间达到如此大的速度,尽管小说家设计了减震装置,乘员也会当场身亡。
其次是关于月球的认识。小说中认为月球上是有空气的,甚至可能有生物。只是空气比地球稍稀薄一些而已,和高山的情况相似。
另外,他还认为地球有另一颗卫星——一颗小小的火流星。正是它影响了飞船的轨道,使得它没有飞上月球,也使得乘员们幸运回到地球。
当然,其它的问题也不少,但这只是白璧微瑕,无损于作品的伟大。
篇二:最远的距离不是从地球到月球
《通天塔》亦称为“巴别塔”,记载于《圣经》第11章中,诺亚方舟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的祖先是诺亚的三个儿子,所以人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发着同样的声音。他们决定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举引起了上帝的不满,他弄乱了这些狂妄自大的人们的语言,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文化发生差异,思想难以统一,分歧、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于是人们无法交流,最后筑塔的梦想成为泡影,而人们也从此不再沟通、交谈与倾听??影片《通天塔》正是借用了圣经这一经典桥段作为隐喻。没有了共同语言,人们就无法通力合作,想要见上帝的想法也就自然搁置,“巴别塔”即由此得名。“巴别”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混乱”,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以《圣经》中的词汇命名影片 《通天塔》可以叫做“一杆猎枪引发的血案”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类似,只是所阐发的事件的根由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的种族偏见,而更为宏大开阔: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明文化背景下,一个偶然事件竟然牵引出那么多的冲突与哀伤,你不能不哀叹在这样一个强权横行的世界里,弱小的永远是个人,无论美国人、墨西哥人、摩洛哥人阿拉伯人、母亲孩子、保姆......隔膜和差异是难以消解的,
可能是一次偶尔的狩猎,一次表示感谢的赠与,偶然的点射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环的反应, 枪,只是一个工具,在影片当中也是被沦为剧情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却是必备的工具,所谓整个剧情支撑的导火索,它的出现就展示了戏剧性的一面,从侧面也反应了人生不过也就是一场戏剧而已,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或事因为这次偶然事故的发生都串联在了一起,一切真的都是偶然的吗?偶然只是 一个主观创造的过程,而必然却是客观体现的一种结果,偶然的背后定是必然,主观创造的过程必然是客观的结果,辩证关系总是看似错综复杂,其实不是。
一,关于影片的剪辑手法:有人指责这部电影剪辑手法有问题,超级乱。但每个故事都有开头和结尾,但是不一定非得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这是电影的奇妙所在,也是电影的艺术所在,电影用什么样的剪辑手法是由内容来决定的。在通天塔倒塌之后,人们开始操不同的语言,奔赴不同地域来生活,于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于是这个世界越来越乱,影片的剪辑手法正是真实再现了这个世界的问题所在。值得一体的是导演在此前的两部作品(《爱情是够娘》、《21克》)也是用这种多主线交叉叙事的手法,但是《通天塔》显然更复杂、更深刻。在《撞车》之前,阿加多曾经凭借这种手法起的家啊。但是是否不及《撞车》,或者哪个更优秀,但是两部作品让我选,我选择《通天塔》,起码它给我的感动更多一些.
二,关于内容:“通天塔”这部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生存与选择,野蛮与文明,爱与性,法律与道德,尖锐的讽刺,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诩为文明的世界里,究竟有多少是我们真正寻求的?摩洛哥兄弟,开了那一枪之后,在媒体上就变成了劫匪和恐怖分子!还有政府办事的拖沓,如果不是一个兽医的“拙劣”止血手法,女主人公能否活下来都是个问号,究竟什么是政治?政治家究竟要干些什么?是想把问题简单化还是复杂化?政治是否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玩地最傻的游戏?一个老太婆被逮捕之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关押起来才能确保她不会反抗?这里,美国警察显然不及《撞车》里的美国警察更“懂事儿”一些 日本....导演倒是了解日本人,知道治疗创伤需要使用BT的方式......
三,关于生活的本质和人性:许多年前一个日本人遗留在摩洛哥的一杆猎枪,却引发了蝴蝶效应,从而牵动了许多人的平静生活,这其中有日本人、摩洛哥人、美国人、墨西哥人等等,职业如商人、游客、警察、平民等等吧,生活的本质大抵如此吧! 《通天塔》[电影] - 影片主题
十二个人、三个国家、四种不同的命运、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于那一声无意的枪响??命运交织的罗网将不同种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灵魂纳入其中。
导演在影片里的意图很是明显,是让大家关注、重视影片所宣扬的理念,可是我们看到,美国人、日本人的结局是相对美好的,而其他两个国家的,却是被批判的对象--尽管导演本人就是墨西哥人,但他需要迎合的是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中产观众。导演试图将整部电影控制在一种轻柔的气氛中,大喜大悲来之迅疾,通常是一种周遭境界的直描。
世界上的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论。他认为,只要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与任何一个陌生个体建立联系。可是这种关联的丝线是多么的微弱,即使我们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但我们还是听不见对方的挣扎呼喊,就算听到依然无法理解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在电影结束后显现出了一段字幕:“The brightest lights in the darkest night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显然,这绝非一部绝望的电影,而是一部在绝望世界里挣扎的故事,并将孩子视为未来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将由他们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将由他们建成,愿未来的世界不再有误解、隔阂和悲伤。
结束语
最远的距离不是从地球到月球,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
撞车 导演是在讨论种族的问题,却是把人性放在种族问题中影射出来探讨,表面上看,影片处处渗透着种族歧视的现象讨论,实际上也是人性的探讨,人性的矛盾笔笔皆是, 影片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转折的处理,无论是整体情节的转折还是人物心理的转折。导演把事件的顺序打乱,再重新编排,其中进行区分的逻辑性就是影片的各种转折。像是议员妻子和家里保姆间的友谊,从之前的态度轻蔑,到后来的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一天之内发生了本质性的转折。再者看修锁匠与波斯人间的矛盾,波斯人对着小女孩激动之下扣动了扳机,当观众甚至片中人物都心痛不已的时候发生了戏剧性的扭转,当时自己的女儿胡乱选择的一种子弹居然是空弹,大家都完好无事。在波斯人回家后,他对着女儿说“她是我的天使”,其实也暗示着自己的女儿也是他的天使。
最后,我对电影的剖析 所展现的也只是个人认为的影片中最能表现出其特性的一些片段,两个小时看下来,觉得导演对时间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同样打乱时间顺序却因此出彩的《记忆碎片》,好电影都有相似之处,却又各有特点。
篇三:地球到月球有多远
地球到月球有多远
现在知道科普常识的人越来越少了,例如有没有人知
道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呢?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 384,400千米 ,月球离地球近地点距离 为 35.7万 千米 ;距离地球最远的远地点距离为40.6万千米。
月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平常月亮距离地球大概是40多万公里,由于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是一个以一个轴心为主的椭圆形的轨道,因此,月球距离地球最远比最近时多5万公里。同样是满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比最远时,月亮的视直径大14%,视面积大30%。月光从月球传到地球的时间只要1.3秒,也就是说只眨了下眼的功夫。可是这么短的时间,它的路程却有38万多千米。并且月球轨道以
3.8cm/a的速度向外偏移,也就是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而去。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
当于地球体积的?9。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篇四:20、地球的近邻——月球
“135互动课堂”统一电子备课格式
课题: 地球的近邻——月球 课型:新授 课时:2 累计课时:1
1
2
3
第二课时
一、提出任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关于月球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是怎样运动的。 师:我们把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叫做月球的公转。月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月。月球除了公转,还自转,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也是一个月。
(一)模拟实验:月球的公转和自转。(两名学生扮演地球和月球) (二)在一天中,月球怎样运动?在一个月里,月球怎样运动?
(在一天中,月球东升西落。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一个月里,月球向东运动。因为月球的公转。) 二、明确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观察月球运动的方法。(幻灯片出示)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如晚上8点、9点、10点,观察月亮的位置。可知月亮向西移动。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如每天晚上的8点,观察月亮的位置。 可知月亮向东移动。坚持观察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观察月球运动的方法,请大家回家后观察月球在一个月里的运动规律。
具体的观察方法及观察内容如下:
(一)选择晴朗的夜晚,坚持观察一个月。
(二)记录观察时间,试着记录月出、月落时间。 (三)把观察到的月相画出来。 (四)记录月球在天空的方位。
(五)根据记录进行分析、研讨、总结。 三、阅读资料
师:那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月相!
从地球上看,月球的形状经常发生变化,有时像一块圆饼,有时又像一把镰刀。把月球的不同形状叫做月相。(或:把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情况叫月相。)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图片:一个月内完整的月相图)我们每天看到的月亮都叫月相。(教师示意)这是农历十五的月相,这是农历二十二的月相。
4
生:月相不同、?? 师:(出示月相形成示意图)请大家看99页月相形成示意图。仔细观察,试试能看懂多少。
学生看图后,汇报。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一)图片中间的是地球:
(二)周围是围绕地球公转的月球,方向是自西向东,能看到月球运动到不同的位置;
(三)在阳光的照射下,地球和月球都有一半是明亮的,一半是黑暗的;
(四)外面的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 师:仔细阅读图中文字,思考: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师:球公转时,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而月亮总是以明亮的部分对着太阳。从地球上看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有时多有时少,就形成了月相。所以,月相是在月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
师:每个月的农历十五都是满月,那么,每两次月圆之间相隔多长时间?(一个月)
四、模拟实验
师:下面我们做实验模拟月相的变化。(学生活动) 五、交流评价 师:请大家思考假如几位同学站在月球公转轨道以外,还能看到这种月相的变化吗?试着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加以说明。
5
篇五:你知道吗?月球正在远离地球
你知道吗?月球正在远离地球
导语:由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类似潮汐),月球正在远离地球。 “阿波罗”号登月时,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面镜子(测距仪)。此后,科学家从地球上向这面镜子发射激光,并通过激光往返时间测算地月距离。结果显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
月球远离,“真凶”是谁?
1695年,埃德蒙·哈雷开始埋首于彗星轨道的研究。这是一件极端需要勤奋与耐心的工作,不光是因为惊人的计算量,还有从卷帙浩繁的故纸堆里一点点搜寻相关记载的水磨工夫。直到十年后哈雷才发表了关于那颗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的计算,但在那之前,他先发现了一件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事: 从历史记录中的日月食时间来看,月球的运行速度似乎发生了变化。
要是再退回去两百年,恐怕根本不会有人相信月亮居然会有什么改变。幸好在哈雷那个时代,科学刚刚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为人类提供了分析和认识宇宙的武器。如果没有证据表明历史记录出了错,那么记录下来的事不管有多难以置信,都应该先认为它发生了。于是天文学家们摩拳擦掌地向这个谜团扑了上去:首先是计算出了月球运动的变化量,每一百年多移动了10角秒。10角秒是多大的距离?它仅仅是1度的1/360。这样的变化真是太微乎其微了,难怪直到17世纪末才被察觉。天文学家由此计算了月球的轨道,这个发现意味着它正在远离我
们。没人对此感到恐慌,牛顿已经告诉了大家,引力挥舞着控制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指挥棒,一定有什么东西的引力影响着月球,只需要找出它是谁。太阳是第一个“嫌犯”:它的质量最大,引力作用想必也最大。其次是金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不过接下来的计算就让天文学家们有些挫败:太阳的影响——专门术语叫“摄动”——顶多只能解释月球运动变化量的一半,而金星的摄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至于火星,比金星更小又更远,那就更不能指望了。解释这个现象的最终可能落在了地球身上。在哈雷发现月球变化的一个半世纪之后,人们确定了导致月球远离地球的“真凶”:那就是地球自己。
地月相吸,为何越来越远?
假如地球和月球都像高中物理习题集的描述那样只是一个质点,那地球的引力是绝不可能反而把月球推走的。但它们在真实世界中不但是个巨大的球,而且是个会变形的巨大的球。要是你曾经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在海边漫步,就会对这种变形有着深刻的感受。同一个地点的海面每天会经历两次高潮——月球吸引着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海水,形成一个椭球形的“水球”,水球的长轴方向
从地球指向月球。长轴方向的海面在一天中达到最高,这是“潮”;短轴方向的海面在一天中最低,这是“汐”。
潮和汐的产生,是因为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受到不同大小的月球引力,所以物理学上用“潮汐力”来称呼由于引力差异而产生的力。地球在月球的影响下产生潮汐,月球虽然表面没有海洋,也照样会在地球的影响下产生非常微小的拉伸变形,不妨把这看作是固体的“潮汐”。
现在你退到海岸的高处,海面不断升高,浸湿了沙滩。别忘了,与此同时地球在自转,而月球在绕着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比月球公转快得多,所以海面的最高点根本来不及恢复原状,马上就会被地球的自转带到月球的前方:瞧,月亮不是渐渐偏西了吗?这一大团凸出的海水可以近似地和月球单独“结算”引力,前方的海水和落在它身后的月球互相拉扯。先进带动后进的结果是月球在轨道上获得了加速度,来自地球的引力不能让它安分待在原来的轨道上,于是月球窜到了能量更高、离地球更远的轨道,这就是“潮汐加速”。而地球呢?原本好好的自转着,却被一团向后的海水拖了后腿,自转的速度不得不稍微放慢一点。这样的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地球的海面上发生,日积月累,后果终于变得不可忽略。
要是你觉得地球的变化似乎很难有切身体会的话——过去 10万年累积下来,地球的自转周期一共变慢了1.5 秒,这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没啥影响。那么我们不妨抬头看看月球,月球并不是天生这样痴心一片朝向我们的,它当初也有自转,只是它的质量比地球小,自转已经被来自地球的潮汐力“消灭”了。月球表面的固体潮最后被牢牢地锁定在正对地球的方向,永远只能用同一面朝向地球,这就是“潮汐锁定”。
质量较小的月球已经被锁定了,质量较大的地球也正前进在被锁定的路上。月球在潮汐的帮助下,不断地“偷走”地球自转的能量,一直要到地球的海潮也被锁定在正对月球的方向,潮汐的这种“吃里爬外”的行为才会结束,科学家估计这需要好几十亿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潮起潮落和月升月落将变成远古的历史名词,历法也必将面目全非:一天和一个月长度相等,都是现在一天(24 小时)长度的47倍,一年只有不到 8天。我们太阳系的近邻里就有这么一对儿榜样: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冥卫一。这两个天体的质量差异更小、彼此距离更近,早早地就达到了彼此的潮汐锁定,面对面地绕着共同质心旋转,?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鹛拍醯乃?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华尔兹一般。天体质量差别太大的系统就不太“公平”了,小天体不但被单方面“锁定”,还要被大天体的潮汐力捏圆再捏扁,甚至可以把它捏出喷泉来,比如木星和土星的某些卫星的遭遇。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