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生第一课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8:22 体裁作文
人生第一课阅读答案体裁作文

篇一:人生第一课 阅读答案

人生第一课阅读答案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

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 家写

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

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

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

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

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

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封面上,

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

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

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1分)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2分)

①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3、读第⑦自然段,根据提示,请从第②至第⑥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

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3分)

提示:①上课开始了,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问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

了这一点?(2分)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2分)

参考答案:

1、特制强调

2、使描写更具体

3、略

4、写书并不难 讲故事和插图 5、和蔼可亲、责任心强、循循善诱

篇二:哲学与人生第一课练习题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5.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6、下列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条件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7、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8、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9、“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二、理解说明

1、曾经有一只蚂蚁和一头大象,他们是好朋友,经常再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洗澡。

有一天蚂蚁与大象之间有了一点误会,大象就去追蚂蚁,蚂蚁撒腿就跑,跑啊跑啊,跑到一堆沙前,蚂蚁钻到沙里了,只露出一条腿,一只老鼠看见了,就问蚂蚁,说:"蚂蚁,蚂蚁,你为什么还露出了一条腿?大象会看到你的。你真的很笨。"

蚂蚁没好气的说:"你才笨呢!我露出一条腿是想把大象拌倒,你这只笨老鼠,别管我,等着看好戏吧!大象怎么爬起来吧!"说完之后还坏坏的笑了几声。

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说明这个故事,这个成语说明了说明哲学问题。

2、有一位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平时除了参禅悟道之外,还对武术颇有研究。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

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骛远。”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会了什么方法?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有一个青年人和一位老人一起去钓鱼。鱼竿抛出去后,老人每钓一条鱼,都要用尺子量一量:如果鱼小于七寸,他就放入桶中;如果鱼大于七寸,就 放回海里。青年越看越不懂,就问:“为什么不要大鱼要小鱼?”老人回答说:“因为我们家的锅只有七寸大,鱼太大没法煮,所以只要七寸一下的。”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按照某些人的思维,捉到越大的鱼越好,才不会管锅有多大,胃口有多大呢。实在因为吃不了而坏了的,那就扔掉,反正鱼有的是。

也有人认为,老人这种取自己够用的,不贪求的做法,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 你赞成那种观点你赞成那种观点你赞成那种观点你赞成那种观点?

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请列举事例分别加以说明。

4、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 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今年年成挺不错,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 老人没好气地回答:

人生第一课阅读答案

“三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 周处第一次听到“三害”这个名称,就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

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吗?”

周处吃了一惊。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会,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处,只听见一阵虎啸,从远处窜出了一只白额猛虎。周处闪在一边,躲在大树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额,结果了它的性命。

周处下山告诉村里的人,有几个猎户上山把死虎扛下山来。大家都挺高兴地向周处祝贺,周处说:“别忙,还有长桥的蛟呢。”

又过了一天,周处换了紧身衣,带了弓箭刀剑跳进水里去找蛟去了。那条蛟隐藏在水深处,发现有人下水,想跳上来咬。周处早就准备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那蛟受了重伤,就往江的下游逃窜。

周处一见蛟没有死,紧紧在后面钉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往下沉,他就往水底钻。这样一会儿沉,一会儿浮,一直追踪到几十里以外。

三天三夜过去了,周处还没有回来。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下子周处和蛟一定两败俱伤,都死在河底里了。本来,大家以为周处能杀死猛虎、大蛟,已经不错了;这回“三害”都死,大家喜出望外。街头巷尾,一提起这件事,都是喜气洋洋,互相庆贺。

没想到到了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人们大为惊奇。原来大蛟受伤以后,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动弹不得,终于被周处杀死。

周处回到家里,知道他离家三天后,人们以为他死去,都挺高兴。这件事使他认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决心,离开家乡到吴郡找老师学习。那时候吴郡有两个很有名望的人,一个叫陆机,一个叫陆云。周处去找他们,陆机出门去了,只有陆云在家。

篇三:人生第一课

人 生 第 一 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 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 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3、读第⑦自然段,根据提示,请从第②至第⑥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提示:

①上课开始了,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② ③ ④

4、请问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

参考答案:

1、特制强调

2、使描写更具体

3、略

4、写书并不难 讲故事和插图 5、和蔼可亲、责任心强、循循善诱

篇四:我的人生第一课

我的人生第一课

很惭愧,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很早就知道央视的这个节目,但因为觉得自己教的孩子太大了,高三学生的学习很忙,所以对这方面的关注度较低。今天,在学校的提醒下,我以一名母亲的身份和儿子一起看了这个节目,我才了解到自己曾经错过了什么。原来发现美、探索美、感受美、创造美没有年龄的界限,无论你是咿呀学语的婴儿,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也更不要因为学习、工作等诸多原因而走得过于匆忙,匆忙的不曾驻足停留,就算美丽正在发生着,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都体会不到。

2012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美就在身边”。是的,美就在身边,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拥有一个正确的视角,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的美好。 当我们放了一个长假,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看到故乡的美景,吃着久违的家乡菜,感觉到久别亲人们的热情,美就在那里,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

当我们假期结束,回到忙碌的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我们会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了一种充实的美。

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回到家里,抽出时间与儿子靠在一起读读书,聊聊天,会获得一种悠闲安逸的美。

当我们走在路上,为问路的人指引方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没有座位,起来给他们让个座,是一种平凡的美。

美与物质无关,更不能用财富衡量,钢琴可以弹奏出优美的旋律,水管和木梳同样可以演绎出美妙的音乐。 美可以伟大、隆重,也可以在无声无息中传递着爱,在平凡中创造着奇迹,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孕妇,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就像于丹说的那样,“将自己融入社会中传递美,敞开心灵,带给社会自己的能量。像茶叶,成全自己,改变别人。”

其实美的一切,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忙于奔波,忙于抱怨,没有察觉。美就在身边,美在生活中传递着,我们也见证了美的瞬间,点滴的美给我们带来了

快乐、幸福与欢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动人。2012年开学第一课为儿子,也为我!更为大家! 2012年9月6日

篇五:哲学与人生第一课1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吴士宏事迹的讨论。

“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

人生处处有选择。如:下课,去东街口,就是选择,有了方向。。。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大家应该学了很多了,我就学过好几遍,首要的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是哲学首先要分清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物质决定意识。就要讲求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

“王强踢足球”的故事,首先考虑的具备什么条件。引导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

再看,“张仲景诊病”的故事,得出以下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再看“存奶请客”的故事,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

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

“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设计>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随堂练习>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答案:1.C 2.B 3.D 4.A 5.C

<课后作业>

1.教材体验与探究:第1题,第2题。

2.我们国家有很多成语,请同学们查一查以下一些成语的意思和出处:自知之明、不自量力、量力而行、妄自菲薄。请列举说明这几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指出这几个成语的异同,并谈谈这几个成语与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哲学观点的关系。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