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5:49 体裁作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体裁作文

篇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正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 导入】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 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 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 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198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 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 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公元 759 年岁末,杜甫一 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 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 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 》这首不朽的诗篇。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 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 府诗的一种体裁。

【走进茅屋,吟诵感悟】

1、听读品味: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提示: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出了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深情诵读:朗读点拨:a 抑扬顿挫(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 b 想像画面 c 揣摩感情(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发自肺腑的祈盼,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3、跟随画面齐读

【深入茅屋,整体感知】抓情节,悟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 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小结: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诗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亲近茅屋,品读赏析】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词、好句) 。

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 全班交流、共享互评。

第一节赏析: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段意: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用比拟。 “怒号”状风势之猛; “卷” “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怒号: 大声吼叫。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 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分析: 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侯,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

3、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三: 表多数。“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 “飞”——“洒”——“挂”——“飘 转”——“沉”等动词。细致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 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 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 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5.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稍”。“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茅草挂高树之巅,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坳’是洼下的意思。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洗盘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南村群童?? 6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急(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第二段: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段意: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 制止不住, 叫得我唇干舌燥, 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赏析二节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 “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老” 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群童为何抱茅?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 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四海困穷的社会现实。

2、 “盗贼”一词怎么理解?(抱)杜甫的激愤之词,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 是建得太艰难, 显得太宝贵了, 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3 “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叹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第三节赏析:

第三节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赏析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

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3.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里,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

是“冰”? “铁”既写出了天气寒冷,也写出了布被又破又旧且无法拆洗。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 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5.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 ,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 ,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 “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 “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 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4.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铺垫。

5、 “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作者从眼前艰难窘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和天下人民的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他盼雨停,盼天亮,他一声长叹:这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6、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忧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 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 皆大欢喜, 风吹不动, 雨泼不进, 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赏析第四诗节 1、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安得”能换为“愿得”吗?

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忧国忧民

3、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愿

4、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 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呜呼: 呵。突兀: 高耸。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 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 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

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 ,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 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提示:1,用词 2,气势 3,思想内容 4,境界 (仔细揣摩,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赏析: “广厦” “千万间” “大庇” “天下” “欢颜” “安如山”等词掷地有声,意境开阔, 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 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最后一句强烈的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 至死不悔的决心,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结: 诗人的大声疾呼, 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 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 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拓展延伸:你还能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完成下面组对联的下联吗? 上联:范希文处庙堂心系四海布衣。

下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相关链接,知识迁移:杜甫同主题的诗知多少?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倾听杜甫,解读诗圣】名人名言:

1.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 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

篇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诗歌 。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品味诗歌语言。

4. 诗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及教法设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是指导训练,因此,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去品味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具使用:

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43岁的时候,,唐朝发生了一场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 灾难,田园荒芜,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了血泪的伟大诗篇,如,“三吏”,“三别”,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成都,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了一间茅屋,总算结束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是,这茅屋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卷走了茅草,吹破了茅屋,夜里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熬过了一个风雨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不休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介绍作者:杜甫

三、释题 被动句式 歌,古代的一种文体,铺陈,记叙

四、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2:注意节奏,抑扬顿挫;3:要读出感情。

五、教师范读,学生读,诗歌的感情——痛

听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评价优劣

六、诗歌欣赏

第一节:1:作者用哪几个词语描写秋风?(怒号)

2:卷和吹相比较,哪个更好?(卷,形象而有力度) 3: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描写了什么情景?(茅草飞扬) 4:给本节加个标题:秋风破屋

第二节: 1: 群童为何抱茅?

(1):顽皮(2):拿回家当柴烧

2:杜甫叹息什么

3:给本节加个标题 (群童抱茅)

第三节:1:茅屋被秋风所破后最怕什么?(下雨)

2:文中那两个句子表达了作者痛苦艰难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给本节加一个标题(夜雨湿屋)

第四节:1: 杜甫无法入眠,此时他想些什么呢? 用原句回答 (安得------亦足)

2:给本节加个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忧国忧民)

七、总结全诗

1:主题:学生自行总结

2:表达方式:记叙,抒情。

3:顺序: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己及人

八、畅所欲言

1:学完这首诗,你一定感触颇深,我们跨越时空,再访杜甫,见到他老人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四川 成都杜甫草堂景点的一名导游,你会对游客如何介绍杜甫?

3:杜甫忧国忧民,为后代所景仰,再现实生活中,也有和他一样和不一样的人,你想给他们说些什么?

九、拓展延伸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穷年忧黎元,叹息畅内热。

2.其他爱国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3):僵 卧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篇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篇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

冯群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出诗歌;

2、能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本诗的内容;

3、能说出诗中一些表现力强的字词的含义;

4、能说出杜甫在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中一些表现力强的字词的含义;

2、能说出杜甫在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其中说到了一人一物,谁能最快说出这是何人?何物?

(杜甫,草堂)草堂即茅屋,那么,大家知道这所“茅屋”的由来吗?

公元760年,杜甫终于结束了10年客居生活,4年颠沛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一所草房,全家安顿下来了。

此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了6年,第二年秋,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杜甫一家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诗人感慨万分,写下这首著名诗篇。

二、读诗韵

1、 简介“歌行体”。问:茅屋都被秋风吹破了,诗人为何还要歌呢?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略求押韵而不无断句,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2、读准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

请大家大声朗读诗歌,你能发现它在朗读节奏上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请同学指出把握不准的句子。

估计难读的: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

三、描诗境

清人陶虞开在《说杜》中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那么,在本诗中你读到了哪些画面?

小组合作完成:

1、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可用第一或第三人称)

2、为本段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派一位同学到黑板写)

四、说诗韵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而诗圣杜甫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来细细咀嚼一下诗中的语言,看哪些字词用得精炼,哪些词语蕴含丰富。

请用“‘ ’词用得好,我从这个词读出了 ”的句式回答。

五、悟诗志

1、说说杜甫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

2、 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我们学过或听说过的忧国忧民的名人有哪

些?(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愿天下无饥寒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 ——别林斯基

六、作业自助餐

以下有三个作业套餐,请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一项来做。

A.1、熟读课文 2、默写第四段。3、口头复述诗歌内容。

B.1、背诵全文 2、不看课本凭印象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概内容写下来。

C.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一段或两段文字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板书:(根据学生板书调整)

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苦

长夜沾湿 (忧国忧民、悲悯天下)

期盼广厦 忧

篇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汤集九年制学校 宋 敏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诵读 体味 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web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明】: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的氛围。

二、作者追踪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草堂听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

【说明】: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帮助他们把握读音,感知内容。

四、品味探究

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

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

形象、更有力。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秋风破屋)

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

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

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

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

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

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群童抱茅)

C、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

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

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

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 (夜雨湿屋)

D、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 (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五、拓宽训练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