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住楼房要有公德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18:32 体裁作文
住楼房要有公德心体裁作文

篇一:“让公德心住进我心里”主题班会主持词

“让公德心住进我心里”主题班会主持词

“让公德心住进我心里”主题班会主持词

首先每人发一张小学生社会公德调查问卷

一、李老师宣布活动开始。(主持人一起上台,两人行队礼)

(合):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翦):同学们,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遵守最基本的社会公德。

(果):我们少先队员更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守公德的好学子。

(翦):李果你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吗?

(果):知道。简单点说社会公德就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翦):是的,社会公德就是我们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那我问下同学们社会公德包括哪些内容呢?

(果):有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

(请举手的同学回答,如果回答不完整可请两到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翦):非常正确,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呢?请知道的同学举手。 (每人请四位举手的同学回答)(乱抛垃圾倒污水,随地吐痰擤鼻涕,大声喧哗、 干扰他人,践踏花草,骂街,闯红灯,挤公车,抢座位,桌面墙面,乱涂乱画, 积水开快车,乱开远光灯,乱停乱放,公共场合抽烟??)

(翦):通过大家的列举,相信大家已经明确了,哪些是属于不文明行为。

(果):同学们你在心里是否自问过“我有公德心吗?”我们青园学子,都是品行优良的孩子,但是近期,校园内却出现了一些不讲公德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播放不文明行为图片)

(翦):通过观看这组图片,大家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回答。

(果):是的,细心观察还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

(翦):有的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

(果):有的同学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

(翦):有的同学在玩闹时弄坏了校园里的桌椅、栏杆和垃圾桶。

(果):在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

(翦):这一切都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公德心的体现。

(果):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翦):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果):社会公德还体现在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声谢谢,等于一次情感的交流,一句对不起,能化解剑拔驽张的冲突。

(翦):以礼待人,把笑脸常挂,你会发现天很蓝,花很红,其他的人也都很友善。 (果):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整洁的青园小学(视频)

(翦):观看了这段视频,大家又有什么感想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想。

(每人请两位举手的同学回答)

(果):让我们一起做一名明礼诚信、遵守公德的小学生,那校园将成为我们成长的美丽花园。

(翦):同学们,做一个有公德的人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让我们把”讲公德、懂礼貌”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行为准则,并把它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果):文明礼貌,重在表现,良好习惯,重在平时,社会公德,重在你我。

(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做一个讲公德的人,让公德心住进你我心里。

(果):相信同学们已经立志要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公民、好学生,那么,让我们拿出勇气,庄重地许下诺言!全体起立!跟我们一起宣誓。

翦(果):“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遵守公德,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勤俭自强,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果):谢谢大家,请坐下。

(翦):只要我们全体同学共同努力,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更加整洁宁静有序,健康奋进的青园小学。

(果):现在请我们敬爱的李老师为这次班会做总结。

(翦):谢谢李老师!通过这次班会,相信我们每个人对社会公德都有重新的认识。 (果):现在请大家做做你手中的“小学生社会公德调查问卷”,并对照自己平时的所做所为想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呢!

(翦):三(1)班“让公德心住进你我心里”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合)谢谢大家!(两人同时鞠躬,走下讲台。)

篇二:高三理科寒假作业答案

高三寒假作业语文答案 第一天

一、诗歌鉴赏

参考答案

1、(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参考答案】

2、(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4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B(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B.萍飘蓬转: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C.寅吃卯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D.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

一。)

2.C(A.结构混乱,改成―还有城管人员执法过程中做法粗暴‖。 C.重复累赘。―达到‖―实现‖删除一个。

D.成分残缺,在―扩大‖后加―等问题‖。)

3.A(⑤承开头,①解释⑤,④承①,④③相连,⑥②相连)

4、【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析】①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要注意前有“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既然感恩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学校一方就很难做得很好了,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了。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 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 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 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 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 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 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 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第二天

诗歌鉴赏

1.(1)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1)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3分。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分。3种答法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

1、C 解析:C惊世骇俗:指人的言行出奇,使世人惊骇;此处可以用―惊天动地‖。A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B. 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D. ―美不胜收‖意为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使用是恰当的。

2、A (C项―推进‖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作者之手‖;D项成分残缺,在―对这部‖前加―观众‖。)

3、C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③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④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

4、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审题立意提示: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 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 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 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 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 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第三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2、【参考答案】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C(A―鳞次栉比‖指房屋多且有次序地排列。B 不合语境,―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语义表达刚好相反。D―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2、A(B句中―万一‖和―若‖重复错误;C句中应为―针对……情况‖,所以应改为―针对国际原油步步攀升的情况‖;D句中应改为―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一歌唱组合成员平均年龄仅20岁。‖)

3、D

4.【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句式变换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按照要求,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示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第四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2、【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 选D项。 ―似是而非‖意为好像对,其实不对,用在A句中不合适;―人心所向‖褒义词,是指民众所拥护的,用于肯定性的事件。―以暴易暴‖是贬义词,用来指警察对付流氓不合适;―登堂入室‖指由浅入深,逐步取得较高的成就,用在这里很恰当。

2.D(A―塑造和影响‖应改为―影响和塑造‖,语序不当带来逻辑关系不清。B―尽管穆雷‖应改为―穆雷尽管‖,

语序不当。C―购房者‖应改为―购房需求‖,搭配不当。)

3.B(―本是‖呼应―现在‖,可以确定③是排序的首句,这样可以排除AD两个选项。BC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⑥的位置的不同,①②的衔接有些突兀,改为①⑥衔接则更为合理,①讲―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⑥句是其―重要的位置‖具体阐述,而⑥句也统领②⑤两句,和④句呼应构成局部的―总一分一总‖结构形式,故选择B选项。)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答案示例】

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三、作文身体立意及素材积累

1、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第五天

一、诗歌鉴赏

1、答案示例

(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参考答案】

(1).壮美、壮阔、开阔等,秀丽、秀美、柔美等(答对一点得1分)、

(2).①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②前面的―渡口‖―江口‖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口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王献之就是在秦淮河渡口一别爱妾桃叶,白居易也有―浔言江头夜送客‖的诗句。)(一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B

B、―鸟枪换炮‖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

A、―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要办的事,和前面的―当前‖重复。

C、―耳濡目染‖ 指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可改为―耳闻目睹‖。

D、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2题A

B项成分赘余,应删去―于‖,―增多‖与―风险‖搭配不当,应将―增多‖改为―增加‖。

C项不合逻辑,应把―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改为―不仅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而且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D―过高‖与―奢‖语义重复。

3. B 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涵盖的范围。③④句先从正反两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句―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

举例说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4.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才能被植物吸收 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三、作文审题训练及素材积累

1、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

参考立意: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第六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2、【参考答案】

(1)、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B【解析】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B: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贬义。符合语境。

C:考―罪不容诛‖与―罚不当罪‖的区别。应替换为―罪不容诛‖

D:考感情色彩。舞文弄墨:贬义。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现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A【解析】B:―展出羌雕、羌绣和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作品‖呈包含关系,并列不当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住楼房要有公德心)

C:―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动宾搭配不当D: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3、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结合语段中的问题,我们发现材料还是侧重第二层意思—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写作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应落到―面包‖即―物质生活‖ ﹑―水仙花‖即―精神生活‖上。 第七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篇三:立意训练答案

1、【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这个小故事启示我们: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因此,我们不妨时常提醒别人:“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也更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自己的窗子擦了吗?”这个“灰尘”,可能是猜疑、误解、成见、偏见等等,只有擦去了自己心灵这扇窗子上的“灰尘”,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看待外部世界,而不至于因自己眼不亮、心不明而使自己的认识扭曲。因此有人说,黑白的胶卷拍出黑白的照片,彩色的胶卷拍出彩色的照片,我们也该为自己的眼睛装上彩色的胶卷,摄下世间动人缤纷的瞬间,留下我们心间永久的感动。 2、立意

蜗牛最后死了,但死并不可悲,所有人最后都要死的;问题是蜗牛最后死在了“草丛中”,它生前没有任何行动,这才是可悲之处。

蜗牛没有行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大目标自知做不了,便不做;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小目标根本不屑做,最终什么也不做。究其根源,蜗牛的悲哀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此则含蓄类材料告诉世人一个普遍道理,一切成功者都有这样的共性:有适宜自己的理想,有实现理想的坚定行动。反之,生活中的一切失败者,失意者,也常有这样的共性:不能正确自识自我,目标不切实际,懒于行动。

可以这样表述立意:

(1)目标要合适,行动须切实; (2)不能好高骛远;

(3)清醒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 (4)做好小事,就是大事;

(5)做永远比想重要。

3、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你。”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 四、11、什么人(物)?树。

? 第一种人的观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深山里

的一棵大树,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园里,受到人们的赏识。

? 为什么?因为改变了环境。

? 观点:1、要成功就要善于改变环境;

? 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得到如下写作角度:

? 2、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 3、要灵活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4、给自己创造一个舞台

? 5、给自己创造机会

? 6、酒香也怕巷子深

? 7、学会推销自己

?

? 第二个人、、什么人(物)?树。

? 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离开原来的环境,被修剪

了枝叶,得到了人们的赏识。

? 为什么?改变了自己。

? 观点:1、要成功就要善于改变自己。

? 利用这个方法还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 2、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 3、生活中,要善于取舍

? 4、谈代价、谈付出等等

?

? 第三个人、不离开自己的家乡,一样能得体现自己

的价值。

? 为什么?因为自己是金子

? 观点:1、是金子在哪里都能闪光

?

? 从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 2、坚守我心(坚持自己的本性)

? 3、修养自身,练好内功

? 4、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 5、酒香不怕巷子深

?

? 综合立意:

? 1、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自己的心

中要有一把尺。

? 2、不管在哪种环境,要想成功,自己首先要成为一

颗金子。

五、参考标题:

1、 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 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 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 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 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六、

横向立意: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反向立意: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

类比立意: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7、提示:

三位科学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研究领域也各自不同,但他们有着相似点:那就是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抓住三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求同概括”,便会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了。

参考命题: 《可贵的执著精神》 《成功者的启示》

八、提示: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试将三个材料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九、规矩总是老的好,老的好规矩便是老规矩。老规矩是民族的,中国人以忠孝传家,以礼义为本,以廉耻为界,以勤俭为德,很多老规矩恰恰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比如:“忠厚传世勤俭持

家”,“首孝悌、次见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等等。老规矩是历史的,先王之道,圣人之德,任何一条老规矩都不是慢慢积累而形成的,任何一条老规矩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老规矩的形成是首先是一个演化过程,其次是一个累积过程,更是一个历史过程。老规矩是实践的,这是老规矩最重要的特点,当一条规矩被创立,它必然要经过实践,而实践恰恰是检验规矩的唯一标准。一条规矩行不行的通,能不能被人们熟悉、记住并广泛遵守,这需要实践来证明。而老规矩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结果,许多老规矩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原因便是因为这些老规矩经过实践检查被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否则早就被淘汰了。所以说,规矩都是老的好,留存下来的老规矩是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老规矩中有新规,老规矩是新规矩产生的基础,老规矩之中孕育新规矩,没有老规矩也就没有新规矩。新规矩是老规矩的传承,更是老规矩的发展,当老规矩与时俱进,当老规矩顺应时代,这样的老规矩就变成了新规矩。老规矩叫“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规矩则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规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规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齿话不高声”,新规矩“举止得体”、“请勿喧哗”??规矩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规矩是随着时代进步的,规矩不是一呈不变的,不论什么样的规矩,只是符合以人为本、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这样的规矩就是好规矩,这样的好规矩就是老规矩。

有了新规矩,忘了老规矩,有了新规矩,有了新感受,有了不同的存在方式,老规矩被放弃了,被遗忘了。新规矩接地气,新规矩适应发展,对老规矩愈发不平,愈发摒弃起来,于是,对老规矩也就忿忿不平了。新规矩慢慢地变成熟规矩,熟规矩最终成为老规矩,一个轮回就是这样。偶然,回到老规矩,却发现事如昨,意不同。曾经的事物,蓬勃盎然中,自有一番生机,曾经的经历,踽踽独行里,舞蹁跹任逍遥。新规矩变老了,老规矩变新了,或者规矩本没有新老之分,有的只是人心之分。

世上本没有规矩,遵守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规矩。是耶?非耶?有的规矩,只有开始却没有结尾;有的规矩,还没有形成就到了终点;有的规矩,平顺易行;有的规矩,阻力重重;有的规矩,通向天堂;有的规矩,通向地狱??。多少人遵守的规矩,对你来说也不一定就是规矩。你遵守的规矩,不论是否有人遵守,这都是你的规矩。选择自己的规矩遵守下去,不后悔,选择自己的规矩向前进,不回头。规矩在心,方圆天下。

十、(对于他们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 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2.纵恶削减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 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

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国格”也无损人格。

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篇四:立意练习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100题

1.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 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 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 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 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 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 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 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3.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提示: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 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 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 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 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 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4.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5.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

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他想,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

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请你以上述故事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本材料可以采用多角度立意法:一是从孙子这个角度,可立意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 “要批判地继承” “经验主义要不得”等;二是从猴子这个角度,可立意为: “吃一堑,长一智” “要进行创新”等;三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可以从模仿与创新﹑ 经验与创新 ﹑守旧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等角度立异,论证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但重在论证要敢于创新.

6.阅读下面一组材料,结合实际情况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一: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提示:

三位科学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研究领域也各自不同,但他们有着相似点:那就是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抓住三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求同概括”,便会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了。

参考命题: 《可贵的执著精神》 《成功者的启示》

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儿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拮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提示】写作时要注间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领会材料精神。不仅要诠释“友善”的重要性,还要拿它与“愤怒”“暴力”作比较。

第二,可以小处着笔,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可以大处着眼,谈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善相待,不要战争,不要恐怖等等

8.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参考论据:

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也出生寒门;明代大学士宋廉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于鞋匠家庭;居里夫人刚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参考文题: 《贫困是一笔财富》 《自古雄才多磨难》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篇五:作文立意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1.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 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 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 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 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 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 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 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