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五年级说明性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3:43 字数作文
五年级说明性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性文章”主题范文

本文作者:郭泽

在21世纪,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东西就是电脑,但是,如果这个电脑上的文件

要传到另一个电脑上的话,那就不得不用这件物品了——U盘。

U盘的形状通常是长方形的,一般的U盘长4.3厘米,宽1.7厘米,颜色有黑

色、黄色、白色等等。

U盘的特点是它小巧、便于携带、储存容量大、价格便宜、性能可靠等。

U盘的体积很小,重量极轻,一般在15克左右,人们可以把它挂在胸前、吊

在钥匙串上、放进钱包里等。

一般的U盘容量有2G、4G、8G、16G、32G等,8G的U盘30至50元就能买到,

16G的U盘60至80元就能买到。

U盘的存盘中无任何机械式装置,抗震性极强,而且它还具有防潮、防磁、耐

高低温等特性,既安全又可靠。

至今,主流U盘的容量发展为8G至16G,相当于2—4张DVD光盘的容量,最

大容量已达到了1T,相当于240多张DVD光盘的容量。

看来,U盘的特点真是多又多呀,其实,它的构造也很简单——外壳与机芯。

U盘的外壳的材料有ABS塑料、竹木、金属、皮套、硅胶、PVC软件等;它的

机芯是由PCB、USB主控芯片,晶振,贴片电阻,电容,USB接口,贴片LED和闪存

组成的。

U盘的用途是用来存储资料的,现在又研发出了加密U盘、启动U盘、杀毒U

盘、音乐U盘等。

使用U盘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U盘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放置的文

件的总容量超过了U盘的总容量的话,U盘会直接崩溃,并且U盘里所储存的文件

会全部消失;第二,不能把U盘吞进肚子里或者放到火中,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文作者:王梓伶

什么东西愈洗愈脏呢?让我告诉你们吧,它就是水。

水的作用可多了,它可以洗衣服、洗澡、洗蔬菜??还可以浇花,最重要的一

点,就是它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但是却牺牲了自已,真是伟大之极呀!因

此,我为水编了一首小诗:流水灌万田,清溪润人家,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只留

干净在人间,岂不伟大!

说到了水,我就想起了和水有一样品质的消防员战士。

有一次,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一则新闻,内容是:某大楼着火了,一位消

防员战士为了救一个未满7岁的孩子,勇敢地冲进了熊熊大火中,过了一会儿,只

见那个孩子从里面爬了出来,但是却不见了消防员战士的踪影。原来,消防员战士

在救这个孩子时不幸被屋顶掉下的一根柱子砸住,失去了生命,但他在临死前把孩

子推了出去,自己却葬身在了火海之中??

消防员战士就和水一样,都是那么的无私。他们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是那

种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苹果

本文作者:刘斌

苹果,人们都知道,可是大家却没有注意这些红彤彤的小玩意。以为它们很普

通。

其实,苹果是“四大水果(葡萄、柑橘、香蕉、苹果)”之一,号称“温带水果

之冠”。苹果,古称柰,又叫滔婆,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老幼皆宜的水果之一。

它营养价值很高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大夫第一药”。许多美国人把苹果成为瘦身必

备,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吃苹果,号称“苹果日”

苹果中的维生素C是心血管的保护神,心脏病患者的健康元素。

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苹

五年级说明性作文

果的人感冒几率少。所以,有的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称为“全科医生”。

多吃苹果可以改善呼吸系统,保护肺部免受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苹果中的胶质和向量元素铬能保持血糖的稳定,所以苹果不但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小吃,而且还是一切控制血糖人的必不可少的水果,苹果还能防癌,防止铅中毒。

祖国医学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生益气等多种功效。 苹果是落叶乔木,树高达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到5米,喜光,喜微酸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壤深层,富含有机质、心土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其实还有比苹果树低级很多的水果树,那就是核桃树,核桃树在任何地方都能只有两个条件,土层较深和排水良好就可以了,苹果树和核桃树那个相比,哪一种树低级呀?当然是苹果树高级,核桃树低级了。

所以,大家以后别觉得苹果普通了,世界上喜欢苹果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有些人却不知道苹果的好处和坏处,看完这篇作文以后,你应该懂了吧。

西红柿

本文作者:杜欣然

西红柿,又名番茄、圣女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成熟后的西红柿颜色火红,头顶戴着一个绿色的小星星,犹如一个个圆圆的小红灯笼可爱极了。盛夏的午后,拿上一个西红柿,咬上一口,又酸又甜,又面又沙,既解渴又消暑。可是你们知道吗?关于西红柿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却不敢吃它。1830年,一个叫罗伯特的人为了证明它是无毒的,当众吃下了十个西红柿,并大声称赞它的味道,人们消除了疑虑,西红柿终于成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喜爱的食物。

现在由于有了科学的栽培技术,我国的年产量在800多万吨,所以我们一年四

季都能吃到美味的西红柿。夏天,我们一般都是生着吃,或者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吃。生西红柿营养价值非常高,人类食品的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它无一不有,尤其是维生素的c的含量非常高。它的功效既可预防感冒,治疗牙龈出血,还可以治疗坏血病??西红柿还可以和鸡蛋炒着吃,也可以做紫菜蛋花汤,美味无比。据说做熟的西红柿里番茄红素的含量很高,番茄红素的作用就更神奇了,它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再生,美容去皱,延缓衰老,还可以增强免疫力,降血压、血脂。并没有任何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保健服用。

总之,西红柿的好处我可能一天也说不完,大家是不是已经很想回家吃西红柿了呢!

篇二:五年级阅读、作文要求

《课标》中对五年级语文阅读、作文的要求:

(一)阅读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

3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辩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信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

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18 篇(段)。

1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二)习作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 、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 、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 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400 字的习作。

篇三:说明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

(一)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中从哪两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3.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4.第⑤段中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

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 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 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

C,汉语可以治病 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B.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3.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人第三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4.第四段中两个加线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正确的选项是( )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5. 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得超过2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

么关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7.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五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六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七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三、 我们翘首望天,似乎高不可及。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它的高度不过十几公里,宇宙火箭很容易就穿越了这个高度,这时再回顾地球,蓝天却已跑到我们的脚下,似轻烟,似薄雾,更仿佛是一层蔚蓝色的软纱裹在地球的表面。

大气圈看起来仿佛空若无物,实际上是壁垒森严,将地球重重包住。岂止是面纱,简直是屏障,是铜墙铁壁,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落了一场陨石雨,成为自然界罕见的珍闻。假使没有大气,这种从天而降的陨石将成为家常便饭,给地面造成极大毁坏。正是由于大气圈的保护,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剧烈摩擦,减慢了速度;并因摩擦产生的高热影响,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从天外向地球袭来的还有强烈的紫外线。假使没有大气,过多的紫外线将使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生存,是大气圈保护了我们。在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这一带含臭氧较多。

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但这点臭氧已足以使大量紫外线被吸收,才使得地球上各种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伤害;剩下少量的到达地面,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作用,反而变得无害而有益了。

那些极其稀薄的为地球磁场所控制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高层大气,也有保护地球的作用。它能使宇宙中那些以高速冲向地球的粒子流偏转方向。

地球大气圈的存在,不仅保护了我们,还是生命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假使没有大气,就没有灿烂的云霞,更没有生命的喧嚣,而将是白天酷热,夜晚严寒,天上是黑洞洞的,地下是一片荒凉。

1.文中的加线词语删掉后不影响原意的一项是( )

A.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

B.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

C.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D.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

2.下边说法不符合文中原意的一项是( )

A.没有大气圈,地球将经常被陨石袭击。

B.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的臭氧被紫外线吸收。

C,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摩擦而减速并产生高热。

D.紫外线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的作用。

3.不属于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的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正确的一项是(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对全文整体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一分一总 B.总一分一分 C.分一分一总 D.分一总一分

3.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瑰丽多姿的自然界的对称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B.生物界的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

C.自然界是一个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的统一体。

D.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4.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句中的“至少”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目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

①在新兴的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生物自毁塑料。②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0多家公司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③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的设想。④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的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⑤德国哥丁根大学的微生物专家最近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的细胞内部生成聚酯。⑥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⑦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⑧因此,这种塑料垃圾可以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的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⑩这种农用薄膜不仅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 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以被水冲洗掉的无害物质。

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自毁塑料。这种塑料内

篇四: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尝试性作文

1、以单元主题为主,灵活变通。

如,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在生活中悟到启示”。但我们只找准一课的作文教学点《珍珠鸟》。原始考虑是:《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学过后,在“接力作文”中不断地涌现出本文的思想精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如学生习作《生动的一课》。

生动的一堂课

今天老师说:“明天有人要来学校检查,我们明天要和六(3)班共用一个教室”,这使本来还算宽敞的教室又变的挤了一些,所以我们今天要把柜子里的书全搬回家。听了这些话,我犹如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瘫在地上。我心里郁闷极了,心想:“老师为什么不早点通知让大家早点准备呢,这么多的书我可怎么搬啊!”想到这里,令我联想到了我拿着一大堆书回家的情景。这时我心里灵机一动,可以用垃圾袋呀!我不禁夸自己聪明,到了傍晚我悄悄的拿了一只垃圾袋装了起来。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整理竟弄出一大堆垃圾,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我跑到楼下买了点东西而且还拿了一个大大的包,没错就是我用来装书的。当我上楼时,经过三楼,一个女老师把我拉了过来,霎时我的头上淌下了滴滴冷汗,好象有一个如同晴天霹雳似的坏事降临到了我头上,我那黑黑的小脸刷地白了。我看清了那老师的样子,原来是以前教我们音乐的柴老师,她慈祥的面容另我想起了朱老师,我心里的恐惧感减轻了不少。她对我说让我去图画室拿螺丝刀,听了这话我的心就像被一阵凉风吹过一样,原先的恐惧感一下子没了。可我那筋疲力尽的身子又在暗自叫委屈,但也没办法呀,只好照办。

我使出全力跑向一楼的图画室,拿了螺丝刀,又像风似的奔向三楼,本以为任务已经完成,可柴老师又给了我一个艰巨的任务,让我把它送到四楼方老师那儿。到了四楼,只见汤老师在,我找了大半天可是没个方老师的人影,只得向汤老师求援,汤老师说他去了一楼,我又气喘吁吁的跑到一楼,终于不负众望的把东西交到了方老师的手上,我身体已经很累,但是我还是很高兴。

通过这事我深深体会到朱老师教我们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意思。今天我就在这样一个“是”与“非”的门槛前犹豫了半天,但我还是选择了“是”。

由此可见,《钓鱼的启示》一课研讨得还比较成功。

《落花生》的启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启示:条条大道通罗马,即一条走不通时,可以换一种思路考虑,或许还能找到出路。《珍珠鸟》的启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从这几篇文章的“启示”看,相对而言,“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个启示难以理解,难以悟到。于是,选取了这一个作文教学点作挑战性的尝试。换句话说,单元作文并非要尊重教材安排的顺

序及内容,这就是“灵活变通”。我这样做,只是想抛砖引玉,当然可以与“习作园地”中的“看漫画”相结合。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不懈地开展作文教学工作。

这里指的“现有资源”特指学生的“预备作文”。顾名思义,“预备作文”是正稿的前期工作。“预备作文”常常呈现三种现象:第一,一般般的;第二,有很大的修改空间;第三,较优秀的。对正稿作文来说,这三种现象就是很好的资源,特别是“有很大修改空间”的一种对指导写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在这一种现象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内容的笼统与具体的对比;写话的序遵守没有;修辞方法运用的恰当如否等等。如第一单元写“读书”主题的文章,一篇《午夜惊魂》,文章结尾的原话是:同学们,看来书令人痴迷,但也让人惧怕啊!然后,我帮它改成了“那次,虽然让我惧怕,但看书还是令人痴迷。”为什么要这样改?细细一琢磨,马上清清楚楚。按原意写,文章的主题突现了“惊”字。而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再嚼细些,就是热爱读书,痴迷于读书。结尾修改后,就符合“主题”了。这短短一句话,就涉及到了不少的作文相关的知识:① 如何扣题;②文章的前后语句要思想统一;③前后两句话顺序倒置意思就改变。

又如,就是这一次作文,有一位学生写得非常空泛,于是,就把它当作一篇典型的修改文,研讨后,大家一起来写这位学生的命题作文《书比海洋大》。见原件。

3、在方式方法上属于“点评兼指导”(不忘二次作文)。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作文教学有的放矢,生动活泼,附合实际,利于开发学生的写作源头。因为这样的备课始终是个动态过程,而且是正真把握以突现本作文的主题为目的的教学。

以《书比海洋大》为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尝试性作文例文选登

第一单元以“读书”为主题,例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

听到这个题目,你肯定很奇怪,“黄金”那么看书不就发财了。那你就错了,我觉得书比黄金更有价值。

就拿世界一百自然奇观来说吧!我知道了云台山的温盘峪峡谷,这种红色峡谷在中国并不多见,峡谷夏季凉爽似秋,冬天温暖如春,一年无四季之分,再加上云台山的峭壁石崖经过大自然的精心打造,鬼斧神工,去了就让人流连忘返。埃特纳火山可以说是两面派,平时,它露出积着白雪的山头,秀丽宁静,然而,它在发怒时却有另一种面目,喷出的熔岩高达数十米,浓密而巨大的的岩柱直冲云霄,狂暴而迅猛。 童话故事也会让你如醉如痴,《海的女儿》叫你同情伤感,《白雪公主》又叫你心惊胆战,《卖火柴的小女孩》会让你泪落如珠。怎么样,童话世界让你陶醉不已吧。

《课外美文》也很好哦!其中《夏天》就是一个例子,作者先写到了夏天动物有什么变化,然而写环境,人物,最后再写自己对夏天的感叹。学这种写法到自己的作文里头,写作文就省心又省力,加上妙词佳句,稍稍修改一下,就变成了自己的文章了。

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书的价值了吧!

寿涵锐

必不可少的东西

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书,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书,是让我们活在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有一次,妈妈叫我去书店看书,我连声答应,可是我心里却很不愿意,我心想:我还要玩电脑,看电视呢!没空去看书,看电视玩电脑比看书有趣多了!可我不想让妈妈太失望,也就勉强地答应了下来。 我们刚到书店,妈妈说:“你慢慢看,我出去一下,过两个小时再回来接你。”“啊?!两个小时?!那么久?!”我脱口而出,不时觉得说出这句话有些后悔。因为妈妈立刻变了脸色,说:“你怎么可以不喜欢读书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们班写作文好的,他们也不是读了很多书后才常常写出出人意料、优秀的文章吗?”我听了既有羡慕的心理又有一丝想超过他们的想法,我急忙说:“妈妈,你去吧!我看书!”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下子消失在人海中。这时,我突然看见一本书叫《红狐狸》,但仔细一看,却有二厘米左右厚,可我一想,这书名有点新颖,我就给你一次“机会”吧!我急忙打开书,细细地看着,哇!好好看!好生动!我看了第一章,惊奇的想着。

这时,我已看得入迷了,连妈妈在附近找我、叫我,我都没听到,妈妈找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我,我也只能知趣地、恋恋不舍地离开??

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阅读那些故事书、作文书、小说书,当然我还有一向是喜爱看的漫画书。 我读了很多书,终于领悟出了一点道理: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赵恬妤

篇五:说明性文章

说明文知识归类

河头店镇中心中学 曲智勇 2009.10

一、说明文的概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功能或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就叫做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事物的特征,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理,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所谓平实说明,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所谓生动说明,就是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对事物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引出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前两段就用了生动说明。第一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其作用是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为下文引出并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渲染和铺垫。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说明文一般是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如《苏州园林》的语言既平实又生动。

三、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说”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如《中国石拱桥》是“总--分--总”式结构,《苏州园林》全文是“总--分”式结构,3、4、5、6、8、9段都是“总--分”结构,而3—6段这四个段落之间又是并列式结构。《大自然的语言》首段是“分—总”式结构。《向沙漠进军》第5段说明抵御风沙进攻的两种方法就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2.层进式:指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文章的层次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层次间是不能随意调换顺序的。事理说明文多用层进式结构。如《向沙漠进军》就是层进式: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的前途如何。

四、说明文三要素:事物或事理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本质才能说明白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死海不死》第6段“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句中“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主要”说明除了约旦河这条最大的河源外,还有其他河流;去掉后就变成了死海的源头只有约旦河一条河流了,与实际不符,表达不准确,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又如2009年青岛中考语文阅读题《保暖的冰屋子》文章第2段写道,“据了解,刚开始点篝火的时候,屋里的墙壁和天花板会融化一些,但融化的只是一小薄层而已。”其中“据了解”一词不能去掉,为什么?因为“据了解”说明了“点篝火时屋里的变化”。这一情况是经过调查得知的,是依据别人的述说而来的,是有依据的;如果去掉,就会变成直接述说,混淆事实的来源(不能说明事实的来源),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应该用确数说明,否则,就应用约数。约数是一种力求全面、精确的估计和推测,也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和调查的基础上的。如《中国石拱桥》第5段“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句中三个数据用的是确数,语言准确严密。第4段“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句中用了“左右”,是因为对赵州桥的确切修建年份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作者也不能肯定,但接近605年,所以只能用约数。用约数正是尊重客观事实,也显示了说明的科学性。

说 明 顺 序

1、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语言标志为表示时间的名词。包括:由早到晚,由春到冬,有古到今等。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就使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也采用了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向沙漠进军》第三段也是时间顺序:明末清初——清朝乾隆年间——解放以前。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等依次进行说明。说明实体事物(建筑物)或者介绍名胜古迹,常采用这种顺序。说明建筑物,常采用下列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前到后,从外到内,东-南-西-北,由远及近,由中央到四周等。例如:《故宫博物院》按照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介绍。介绍名胜古迹,一般按照游踪或者居高临下,做俯瞰式解说。

3、逻辑顺序(逻辑,思维的规律):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①由主要到次要:《向沙漠进军》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两个方法,《中国石拱桥》第9段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三个原因 。 ②由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向沙漠进军》第4段。《苏州园林》第5段①句——②-⑥句。

③从整体到局部:《苏州园林》全文结构(第2段总说,3—9段分说)。 ④由特点到用途:《向沙漠进军》第12段,前两句说明沙漠地区日照的特点,后三句说明日光的用途。 ⑤由原因到结果:《死海不死》第8段(①句是“因”②③④句是“果”)《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化石——大陆漂移。

⑥从结果到原因:《死海不死》1—4段是“果”,5—6段是“因”。(人浮在海面上不会被淹死——海水浮力大——海水咸度很大——海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死海源头约旦河含有很多盐类。)

⑦从现象到本质:《死海不死》前三段说明现象,第四段讲本质。

⑧由内因到外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⑨从一般到特殊 ⑩从简单到复杂

说 明 方 法 及其 作 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说明方法。

1、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增强说服力。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本句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又如《死海不死》第4段,用三个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很高的原因,富有说服力。第6段在说明说明死海的地形特点时举了四个数据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死海的长、宽、深。又如《向沙漠进军》第12段“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 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突出了沙漠地区日照时间特别长的特点。

2、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真切,便于读者理解。

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有“如”“例如”“比如”等。 如“晕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晕就代表将要下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的说明了晕能预示天气的特点。又如《 向沙漠进军 》11段 “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都是著名的风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两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从大小、数量、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其作用是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增强说服力。例如,“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体重多达170吨,相当于300头黄牛的体重。” 将人们熟悉的黄牛与不熟悉的鲸鱼进行体重对比,突出强调了蓝鲸体重之大,增强了说服力。

作比较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纵向比,也可以横相比。同类比较,如:太平洋所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异类比较,如: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 。又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图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通过一般图书与缩微胶片进行了数字上的对比,突出说明了本段中心句“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打比方 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深奥的事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明白、浅显易懂。通过比喻,可以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即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给人以美的感受。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比较和打比方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相似来联系两事物。比较下面两例:

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

一般来说,作比较与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异。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突出的显示出来;而打比方则是通过描写的方式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从而了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5、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其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有“(一)、(二)、(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四)”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等。如《中国石拱桥》第5段说明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以及第9段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三个原因时就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的说明了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和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三个原因。《向沙漠进军》第4段,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为“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条理清楚的说明了沙漠进攻的两种方式。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其作用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本质特征),使说明更严密。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又如“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揭示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7、作诠释 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用通俗的语言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通俗易懂、清楚明白。如《看云识天气》中对“虹”的解释:“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这句话用通俗的语言对虹的特征进行解释说明,使说明通俗易懂、清楚明白。 又如:“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体长15至20毫米左右,具有一般昆虫的所有特征:一对长长的丝状触须,一对油黑发亮的翅膀,三对强健善跳的足。”

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尽管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