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寻找失落的爱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1:44 字数作文
寻找失落的爱心字数作文

篇一:寻找失落的成年礼

寻找失落的成年礼

作者:蒹葭从风

来源:《视野》2012年第11期

冠笄礼——成长的

责任和美丽

有人说过:我们是悄悄长大的一代。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间那条分水岭好像就在懵懂中被跨过,也许某一天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相信不少人都有在广场上国旗下集体宣誓的经历,但是,大多数人对它的意义是很模糊的。

前几天在网上无意中看了一组图片,是韩国和日本年轻人的成年礼。鲜明美丽的民族服饰、稚气未脱但庄重认真的脸让我深深震撼,震撼之后就是嫉妒了——我突然明白:原来成人礼可以是这样的,那我的成人礼哪去了?

日韩都曾是中国的学生,熟悉历史的人会从日韩的传统礼仪中看到中国的影子,然而那些美丽的礼仪在中国本土早就无处可寻。当年清朝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汉族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丢失了很多可以承载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传统——比如我们飘逸美丽的民族服装,比如我们丝毫不亚于日韩的优雅礼仪。

我们的华夏民族当然有传统的成人仪礼,男孩子的叫作“冠礼”,女孩子叫作“笄礼”。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过去来讲,是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虽然,冠笄礼如今被称为人文遗产,但它们并没有作古,沉睡三百年后,也许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重见天日,带回一份感人的美丽和亲切。

笄礼对女孩子的意义

笄是一种发簪。笄礼的方式非常优美,因为它是专为女孩子设计的成人礼: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

虽然笄礼的古义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不过,我们可以摒弃时代的局限,只将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意义释放出来,赋予它时代的新意。笄礼和男孩子的冠礼一样,是对人生责任的提醒——当然,这个责任的范围要比古代女子的责任宽广多了。

女性的自强是我们今天积极宣扬的内容,但自强不等于要像男人一样。我们曾经走入过误区,以湮灭柔美为代价,仿佛男性化才能彰显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女孩子的成长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笄礼正是暗示了女子将以不同于男子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什么时候行笄礼?

古人早婚,女孩子大多都在15岁左右行了笄礼,不过待字闺中的,最迟也得在20岁行礼——多少有点截止日期的味道。现在的女孩要和男孩一样读书完成学业,这个时间就要推后了,放在高中毕业后比较合适。古时行笄礼的良辰吉日多用占卜得来,今天就没有必要了,可以放在一些有意义的日期。建议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同时也是我们失落的节日之一——“上巳节”,也叫“女儿节”,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女儿节”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并且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

篇二:寻找失落的自我

寻找失落的自我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我在一天一天的长大,玩儿过了总角,走过了豆蔻,默默回首,在外人眼中我应该不是个小孩子了。可是那些游戏,那些玩笑,仿佛只是昨天才发生,为什么再回忆时却好像已将过去好久了呢?

翻着手中的《苔丝》,我仿佛看见在深色的丛林中,树和草都古老得不愿开口,几个人围着几个高高的石柱站立,静止的好像和这些树木似的,本就该在这里等待。阳光透过重重晨雾照在柱子上,照在柱子旁偎依的睡美人上。我既感动又悲伤,但是我知道我的眼中没有泪水。

曾经我为了《海的女儿》久久不平,当泡沫破碎了,我的泪也如断了线的珠子滴落在琉璃上碎成花瓣,曾经我为了

《飘》久久叹息,每次读到白瑞德转身离去,泪水都会淹没他真情的告白。总是不敢读《苔丝》怕会像《高老头》那样让我的心承受潮水的冲击。可是当看到苔丝在古老的神庙中安睡着等待死亡,泪水却没有如期而至。我不知道,不敢问,倘若在更小的时候我会不会痛哭流涕。庄子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我忽然好茫然,好害怕,难道我熟悉的我真的有所改变了么?

随着时针的周期轮转,我们也必然会从小孩子长大,这种长大不是单单指形体的长大,还有别的。可是是什么呢?大家都明白却通常都不会说的?长大?。我居然恍惚的觉得自我的失去正是这种长大的见证!

仿佛好多孩子都是希望快快长大的,所以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小大人,他们或是做的很乖巧,让大人们夸赞不已,或是伪装的很拙劣,让大人们嗤笑——幼稚!可是或真诚或玩笑,谎言说久了连自己都会相信,或说他们本来就是相信的。就这样小孩子就慢慢?长大?了。来不及回头品评,就匆匆跑进了?大人的世界?,从此沉浮漂泊,可曾想过回头,即使望断天涯又能否找到曾经?机关算尽?而丢掉的自我!?我不知道这是轮回的必然,还是无奈的悲哀。

高中的时候,放学常常是我自己回家,我不是个急性的人,所以常常不紧不慢的边走边玩。这样的看着微黄的路灯,闪烁的广告牌,我总是觉得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不适应这种匆忙,不适应这种竞争。我渴望慢慢的做我要做的事情,我渴望真诚善良的生活。我以为我不曾改变,但是又怎能不发现,我居然偶尔也有了着急浮躁的感情,我好像也会匆忙了,忙得我看不到我的脚印。

曾经有人慨叹?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是种怎样的茫然和悲伤呀。抓着心中的道路,欢喜或悲伤,微雨或烈日,都不停的往前走,相信前方会有自己所寻,不敢停下,不敢分心,终于到了某个高地,会心地喘了口气,回头眺望,竟只是苍苍翠树,早已看不到来时的路,心中顿时茫然,总是以为前方才是自己的支柱,回过头才知道自我才是根基,可是想起回眸的时候已找不到来时的路,从此只有飘荡江湖喟叹浮萍。

《中庸》中说?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说?人与生俱来的禀赋称作‘天性’,遵循善良的天性做事叫做道,按照道德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按照善良的本性做事,这就是自我吧。

塔列斯的那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虽然简单,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人类匆忙的行走于苍茫大地之上,不断的认识别人,不断的改变自己,是不是也该偶尔回头看看?认识自己??

社会有它自己的脚步,我们不能改变它的规则,可是在规则之外的,我们能否把握善良的本性,不因权势而动摇,不因繁华而浮躁。在得与失之间守护着该守护的自我。圣·德克旭贝里在把《小王子》献给列翁·维尔特时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是只有很少的大人记得这一点。那么找回失落的自我吧,给自己个真诚从容的微笑。

篇三: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 著,朱子瑜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4、如何营造积极的城市空间,消除失落空间?

如果分析的结果是仅仅停留在批判阶段,任何思想的意义都会打折扣。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办?

罗杰·特兰西克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见解,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实践:在单个建筑竖立之前制定公共空间的规则。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建筑不是任性的实验场,必须要有一个游戏规则。有一个同学跟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允许失败,允许不同观点的展示,允许激进的实验,允许有批评。我说这是偷换概念。当我说需要有规则的时候,我说的不是要清一色。我说的是起码的社会规则。你可以关起门来搞实验,但你不能把有毒的气体释放到公共的空气中。你可以在家里听摇滚乐唱卡拉OK,但你不能把声音传播到邻家,影响邻居的睡眠和学习。你可以在家里享受天体的乐趣,但你不能在你家的门外,即使是你家的草坪上天体,这有伤风化。你可以穿着新潮的衣服来上课,但你不能露点。你可以在课堂上想心事走神,但你不能把脚翘到前排的桌子上。你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可以尽情地表达自我,但不可以伤害到别人。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照料。这就是规则。

规则之一就是消除单体建筑的意识,把单体建筑放在群体中去考虑,强化街道的属性,营造良好的图底关系。

把城市的外部空间想像成有形的实体空间而非缺乏结构的空场,可能会彻底改变现代城市建筑与开敞空间之间难以运作的“图—底”关系。??,环境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单体建筑应融入其外部的公共空间之中,以使城市的空间形态不会因为城市用地区划和主观的交通系统的分隔而沦为牺牲品。??,街道应当成为一个空间实体,而不是建筑完成之后剩余的空间。

西方有一句谚语:凯撒的属于凯撒,基督的属于基督。建筑设计不应该被孤立地视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个体。脱离开街道、居民视线和城市生活孤立地谈论建筑的立面设计是没有意义的。建筑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设计应该严格地将低层部分与高层部分区分开:高层部分着重于城市天际线的营造——这对于城市居民的自豪感的树立是有帮助的;低层部分则完全取决于街道的视线和生活氛围。 规则之二是小街段和窄街道。除有特殊需要的公共建筑(比如剧院、大型博物馆、中小学校、医院等)之外,不能够允许单体建筑或者内向封闭式管理的建筑群体占据较大范围的城市街区。街道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朝向小街段发展,街区范围尽量控制在60米~100米之间。太长的街区容易让行走在其中的人产生疲倦,小街段才有生气和活力。

不仅如此,小街段意味着加大路网密度,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行人和车辆的选择机会,使人流不至于集中到个别路段。现代城市拥堵的原因除了功能分区设计不合理之外,偏爱长街段规划也是主要原因。长街段导致车辆和人流集中分布,于是造成拥堵。而一旦出现拥堵,城市的规划者不是将其归咎于功能分区和长街段设计,而是归之于街道不够宽,红绿灯太多。于是就拓宽街道,封闭路段,

于是车辆更多地被引诱到拥堵路段,造成更加的拥堵。这已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实在是头痛医脚,南辕北辙了。

规则之三是不得建设沿街停车场。街道两侧的建筑都应该尽量贴近人行道,以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不可以随意后退,除非后退的空间被用来作为完全属于公众的公共广场。不能够允许建筑将其内部停车场将在街边,街边停车场可以说是对城市街道氛围杀伤力最大的因素。停车场应该建造在建筑地下,或者建筑的背后,或建筑内部的院子中。下图中的院子为意大利总理府,建筑紧邻街道,照片中可以看见停放在院子中的车辆。

规则之四是城市应该尽量少建大广场,取而代之的是小广场。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或少建可以容纳成百上千人的大广场,如果实在为了某些大型活动需要要建,一座城市有那么一两座就可以了。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大广场多数时间人流稀少,平添冷清的气氛。一定要控制兴建大广场彰显气派的欲望。城市最适合兴建小广场,宽度在十几米到二三十米的广场,广场周围有住家、小商铺,这样的地方只要很少的一些人活动,一天到晚都会显得很热闹。热闹的商业和生活中心区,可以建设稍大一些的广场,五十米左右就很大了。但广场宁可小而多,不要大,大则冷清。小广场可以通过个别建筑适当后退或倾斜形成,形式灵活多样。下图是伦敦市内最受欢迎的皮卡迪利广场,连四周人行道在内,最大宽度不过30米。 规则之五是尽量把沿街建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通道或入口外向设置,避免内向的设计,以增强外部人流和人气。

罗杰·特兰西克引用了一位研究者的一番话:“当代的城市室内购物中心是强加于人和反城市的,破坏了沿街尺度和城市格网系统的完整性。其主要入口与街道的简单联系,以及将街道置于室内、破坏城市肌理连续性的做法,与联系洛克菲勒中心的错综复杂截然不同。”购物中心的繁华不能仅仅表现在内部,不能把最糟糕的停车场留给城市,而应该恰恰相反。

不仅仅购物中心应该如此,其它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居民楼,应该允许和鼓励底层住户每家每户直接将房门开向街道,而不是像楼上各层一样开向内部的楼梯间。还要允许和鼓励他们把底层的住家改造成各种小商店或者小花园。除必须封闭式管理的中小学校等特殊情况以及小型私人住宅的花园外,街道两侧不应该出现大段的围墙。想一下,我们觉得热闹、有人情味的那些街道,是不是门特别多?而相反,那些走半天也看不见一扇门的街道,是不是特别的让人觉得凄凉冷清?

规则之六是城市绿地设计应本着集中和顺其自然的原则。城市绿地不比自然环境,需要的养护费用非常高。如果零零散散的小块设置,特别是放在那些阴暗的地方,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美化效果,而且所造成的环境和社会负担所失远超所得。那种见缝插针式的绿地不如改以盆栽,省下的土地好歹还可以让人活动。只要回想一下去过并喜欢的那些老城老街,哪有那么多绿化啊?现在很多时候是技术迷信,指标迷信,好像绿化指标达到了,环境就会好。大多时候,事情恰恰相反。即使是集中绿地的建设,也应该本着顺其自然的原则,自然的才是最美的,那些过分人工干预的绿地,总是有些气氛异常的。

城市规划原理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院 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土木104班 姓 名: 杨允晰 学 号: 2010800193

篇四:如何找回数学学习中失落的自信心

说课材料

如何找回数学学习中失落的自信心

李世耀

片段一:频繁考试和高度的解题训练,造就了较多学生的“失落心态”、“一次赶不上趟,以后就次次都不行。”据此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今后考不上大学。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

片段二:老师希望学生吸取教训,向比他做得好的同学学习,与别人比,使他产生挫折感,反而使他觉得不如其他的同学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片段三:青春期的学生性别、家庭等原因使学生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造成心理障碍显现出内向;被教师和同学冷落、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

针对上面现象,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心谈点感受。

一、 提高心理素质

1、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发挥自己展示平台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是停步不前,萎缩退后。其结果必然是在困难面前遭到失败。由于自信是由习惯性占据心中的想法而产生的。如果他们一心只想自己会失败,就无论如何度会觉得自己已经输了。

在教学中首先告诉他“要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只是付出得早,收获的晚而已 。”上数学课时首先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面带微笑、看着数学课本大声说:“数学,从今天起,我要喜欢你了。”“可爱的数学,我要对你产生兴趣”“数学,我会满怀信心的学好你。”这样暗示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提高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设计教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想要学好数学并不难:将课本知识与相应的游戏结合,适当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从游戏中吸取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轻松提高成绩,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上课时教师的讲话不要太直接,要适当风趣、幽默,让学生放松。

2、要求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足

对自己充分自信,在自信的基础要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报负水平”,过低不利于激发斗志,过高易遭受失败,扬长避短;信心不足时要他好好看待自己的优点;找朋友倾诉从他们中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他们那里是如何得到肯定的;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优点这样也会尊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安排设计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提问“谁能背诵《题西林壁》这首诗;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内容?”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接着播放课文《画杨梅》录音。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语文也密不可分,学生就会全面正确的评价自己达到消除自卑的目的,尊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注重感情倾斜

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第一步:学会大声说话,没有自信心的性格孤僻往往伴随着胆怯腼腆,寡言少语,因此,学会大声说话是冲破孤僻的第一步。在回答问题时你应该提醒他:大声些、爽朗些。第二步:尝试抛头露面课堂提问时,要他勇敢的举起手臂。第三步:主动关心他人,使长期封闭的心灵就开始与他人的心灵融合。第四步:积极投身数学,逐步培养对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达到战胜孤僻的目的。在完成这四步时,教师要与学生之间有

暗示,要仔细,并且做到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提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等他们完成这项任务以后,脸上多么兴奋的发着光。这一点一滴对尊长学生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

三、 让他们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

寻找失落的爱心

李西镇说:“让学生不断亲身体验‘战胜自己’的喜悦,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关爱,信任与鼓励中充满信心,心情舒畅。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大胆地讲,使他们满怀信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挖掘生活资源,生活中的数学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搜集、稍微加工就是数学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图案欣赏”时,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用品,要求物体上有很多图案,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要他们将自己收集的展示给大家。通过简单的收集使他认识到原来数学也有可爱的地方,也有轻松获得的机会,从而向他们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领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回自己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 关注学习的价值

运用《数学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名人的故事》使他们明白学习好数学考大学不是唯一的目的;生活中去去需要数学,学好数学是为将来生活的需要。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告诉学生科学家、名人都有相同的特点: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和善于合作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来源于数学。这时就应该告诉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有一般学习习惯:预习、专心、服从指挥、文明礼貌、尊重别人、认真独立完成;课程习惯:善于质疑、良好思维、合作学习。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最基本的保证。

总之,学生失落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因素很多,教师应该做到以人为本,要时刻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学生每天都要反省:今天上课注意力集中没有;上课提问没有;今天功课预习复习没有;今天战胜自己没有;今天还有什么困惑。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教育,就不会失落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爱心与教育》漓江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期刊社

单位:万寨乡白果中心小学

通讯地址:万寨乡白果中心小学

电话:13593618046

篇五:寻找失落的爱

寻找失落的爱

——单亲家庭孩子的“早恋”情结

一、案例背景:

小伟,男生,初三上半学期(本学期)转入我班。父母离异,判给父亲,父亲做生意,较有钱,寄放在一个老师家,长期对孩子不管不顾,只提供给孩子优越的物质享受。因此,小伟成了我班没父母管的“富翁”,出手阔绰,慷慨大方,经常请客。小云,女生,成绩优秀,宣传委员,活动积极分子。父母离异,判给母亲,一个人和外婆生活。本学期两人“谈恋爱”,导致两人学习不专心,学习成绩明显退步。

二、案例过程:

本学期,一次改周记时,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反映我班有早恋的现象,最明显的是小伟和小云。一次我班的一个学生看到他们一起上网吧,跟进去一看,他俩搂在一起看网上电影;还有一次,看见他们手拉手逛公园。这还了得?俨然像社会青年一样在谈恋爱,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全班都传开了,如果不采取措施,必然“早恋”成风。

我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我给他俩下了禁令,今后不许单独接触,否则告诉家长。我还在班会课上给全班学生敲了警钟:“中学生应以学业为重,不允许“早恋”,男女生保持距离。如有早恋,找家长。希望个别学生迷途知返,悬崖勒马。否则我严肃处理。”

此后的几天,我特别注意他俩,一切正常。但我没高兴多久,我慢慢发现,班级里的男生和女生都不敢讲话了,都怕被同学、老师认为是“早恋”,弄得男女生有隔阂,互不理睬,班级没有以前那么和谐、活泼了。而小云和小伟则表现出上课心不在焉,作业丢三落四,测验成绩一塌糊涂。有一次,历史老师向我反映,小伟竟然在课上用手机发短信??。按当时的心情,我真恨不得把他俩找来狠狠地训斥一顿。但冷静下来,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隔离”政策是彻底失败了。这不但没隔开他俩,反而破坏了班级的和谐气氛。 看来要另想办法。要从根本上医好他俩的早恋,得寻找“早恋”的症结。决定把小云作为突破口,先找她谈谈。因为我一向赏识她,重用她,师生感情好,容易交流。我先向她道歉,承认自己上次说话语气过激,然后像朋友那样和她交流。谈话很顺利,她很坦白地告诉了我一切。其实,是小伟主动接近小云的,经常送东西给他,例如发卡、玫瑰、洋娃娃??,经常打电话和她聊天。小云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和外婆有代沟,觉得一个人很孤独,所以很需要小伟在电话那头的陪伴。觉得小伟对她很好,甚至比父母都关心她,所以就慢慢地“恋”上了他。后来,我又找了小伟谈话。他是新转来的,和我陌生,有隔阂,不愿说。我想了想,温和地对他说:“你大概不好意思说,是吗?那就写下来吧。给我写一封信,写一些心里话,我绝对帮你保密”他在信中写到“刚转学过来,没有一个朋友,父母又不在身边,觉得很孤单、苦闷。自己成绩又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觉得很自卑。有一次,我数学不会做,又不敢问老师,同学又不熟悉。作为四人小组长的小云

看到了,主动教我。我觉得她不但成绩好,而且又温柔,不像其他女生凶巴巴。所以经常问他题目,和她说说话??就这样喜欢上了她”。经过谈心,我终于找到了他们俩“走到一起”的症结了。小伟和小云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比较孤独、寂寞,自卑,更渴望爱。当亲情缺失的时候,他们拿“爱情”来填补,因此陷入“早恋”的旋涡。

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我用委婉的、朋友式的口吻给他们分别写了一封信。在给小云的信中我写到:“??你们还小,不懂爱情,你们之间的情感只是因为孤单、寂寞时需要陪伴、关心,这只是友情。??你是个优秀的女孩,成绩好,能力强,你有着花一样美好的未来,你应该懂得为了美好的未来暂时放弃些什么??你是个聪明的女孩,应该懂得怎样选择”我给小伟的信中写到“既然你知道她是个好女孩,你喜欢她,那你肯定希望她将来有美好的未来。而现在因为你的影响,她成绩明显退步,这样下去她是考不上高中的,你这不是害她吗?你如果真的为他好,就应该让她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当然你也应该认真读书,和她共同进步??”我还在他俩信中夹了一些少男少女因为早恋而酿成恶果,终身后悔的事例。

其次,是争取家长的配合。我打电话把他们的父母都请来,作了深入的交谈。我指出孩子的早恋与家庭的不完整,父母不在身边有着密切关系;强调了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并给家长一些关于早恋案例分析及处理方法的资料。并订下“三不两要”的口头规定,即对孩子不打、不骂、不限制自由,要关心,要过问。要求家长尽可能的在家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给孩子多一点的关心。家长配合得很好。小云的母亲非常自责,决定留在家里陪着女儿;小伟的父亲说要多回来看看儿子,多打打电话。

再次,我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课,班会课的主题是:“男女同学怎样交朋友?”我预先做好了关于早恋的课件,通过图片、影象、文字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早恋的危害。然后让大家自由发表意见。开始同学们有点愕然,也有点羞涩,冷场了一阵。但坦率毕竟是孩子们的天性,经过一二个大胆的同学带头发言,场面马上热闹起来。我静静地听着,末了,我才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加以分析,指出:“男女生之间交朋友是无可非议的,但应掌握分寸。”“学生时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应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方面,不应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中,这样既影响学习,也不利于健康。”我问:“大家同意我这个看法吗?”“同意!”同学们的反应基本一致。我特别注意小伟和小云的反应,尽管他俩都没有发言,但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俩是赞成我这个看法的。

接着,我设法让小云和小伟更多的融入到集体中,用友情来冲淡他们对彼此的依恋。小云是班干部,活动积极分子,我就让她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表演课本剧,“红五月”文艺表演,运动会,让她主持班队会,让她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女生结成“一帮一”??各方面她都完成得很好,我表扬了她,她很高兴,对班级工作更积极了,学习态度更认真了。而小伟,我让他参加校科技兴趣小组,校足球队,并让一位成绩好的男生和他组成“一帮一”,我叮嘱那位男生既在学习上帮助他,也要在生活上关心他,多和他交流,做他的朋友。慢慢的他开朗了,和那位男生成了朋友,学习进步了,还在科技比赛中获奖了。

经过一段时间,他俩虽然还是好朋友,但不像过去那样单独交往了,他们和同学广泛接触,亲密相处。他俩能够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努力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工作也越干越出色了。现在初三了,他俩都说要努力读书,争取考上理想的高中。

三、案例反思:

中学生早恋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物质生活的提高,饮食的改善,造成了孩子生理上的性早熟;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电视、网络、书籍让孩子接触到大量的性信息、性画面??等等。而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早恋除了以上一般原因以外,更有它特殊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寻找“失落的爱”。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长辈宠着,生活条件比较优裕(与上一辈相比)。丰厚的物质条件会催化出强烈的欲望,其中更包括对情感的欲望,他们对“爱”的需求量远比上一辈的人大。而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长辈慢慢有了代沟,缺少交流,心灵慢慢疏远。如果再加上父母离异,远离孩子,空间的疏远必然进一步加深了心灵的疏远。势必让孩子感觉亲情的缺失,爱的失落——从童年时的呵护依偎到现在形单影孤,这种失落感,造成了严重的被遗弃的感觉。所以这样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被爱,也就更容易陷入早恋,以平衡他们对情感的欲望,对爱的需求。

因此,作为老师,一旦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早恋”,切不可粗暴责骂,横加隔离,这样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增强了他们接近的欲望。更不能排斥、鄙视他们,增加他们的被遗弃感,当他们觉得父母、老师、同学都不“爱”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视对方为“唯一”,更加依恋对方,更有甚者会做出过激、越轨的行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回“失落的爱”:引导他们的父母回归到孩子身边;把他们带入到更多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加深同学的友情;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理解。

“爱”是教育最好的方法,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爱的教育。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