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鲁迅拿笔拯救中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35:24 作文素材
鲁迅拿笔拯救中国作文素材

篇一: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无情唯君 虽鲁而迅

从小到大我们学到过很多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或传记。对于我们来说,鲁迅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的确,在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他无疑是个巨人,在每一篇课文的插画里,他那一头刚硬的短发、一撇浓密的短髭、一副冷峻的面容——横眉冷对,这是大多数人一提到鲁迅就能联想到的标准形象。

写到鲁迅,心就突然柔软下来。他是一个时代的战士。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是京城的大官。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这样一个富家少爷,虽然平日里生活受束缚,但并不影响他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和日后爱憎分明的性格的培养。年少读先生的文,只嫌艰涩难懂,实在是因为不谙世事,如今再想,这泱泱中华大国,有几人能像他呢?也全是因为他历经波折的一生才因此给世人留下了那么多稀世文学和民族精神。

如果岁月无忧一生平淡,那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是多了一位受父母包办婚姻约束的富家公子,而不会出现大文豪鲁迅。13岁,家道中落,父亲病重,鲁迅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体会生存的艰辛,担起生活的重担,从天堂坠入地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摘自《呐喊》自序)。不过,也正是从他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某些未来的可能性。

毕业于南京矿路学堂后鲁迅就奔赴日本留学医,准备卒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他想得很好,但往往事与愿违。他在日本所经历的一切改变了他从医的想法,在日本,但凡是中国人就会被歧视,弱国无强民,然而更让他绝望的是国人的麻木和事不关己的冷漠,也是在那个时期,他放弃了医学。

陈独秀在1937年《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是的,鲁迅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他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光是1932年到1936年这几年间,鲁迅就用了八十几个笔名,他认为,一个战斗者不值得“以真名去招致无聊的麻烦”,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一个文化战士的智慧。很多人不屑于读鲁迅,也有很多人建议中小学的课本中可以“剔除”鲁迅了。确实,他的思想和文章确实不如科学技术,也不能增强我国实力,但是如同孔孟之道,文章天生就不是用来拯救世界的,却也是不可缺少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一个国家的人民,除了外乱,仍然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精神的问题不解决,空有物欲,将不战自败。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鲁迅?众所周知,鲁迅是以对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国民劣根性进行一针见血、深入骨髓的批判而闻名的,他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摘自豆瓣网友)。时至价值渐趋多元的今天,鲁迅虽然饱受争议,但他作为民族劣根性的首先发现者、严肃批判者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他的批判在今天仍然对症,仍不过时。在日益喧嚣迷茫的当今社会,我们再来认识鲁迅,有着更深一层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在读这种批判,在读我们这个民族,在读我们自己。所以说,鲁迅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从中读到不同的鲁迅,更会映照出不同的自己,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清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病根,从而找准未来的方向。

毛泽东还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很多人眼中的鲁迅就是一个横眉

立目,不知疲倦、不近人情,日以继夜、年复一年战斗着。我们只看到鲁迅刚毅的一面,而他作为普通人,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在他生前死后,“汉奸”这个骂名一直如影随形。日本人内山完造在上海经营书店,鲁迅在那里购买了大量书籍,并通过书店代为收转信件以及会友、座谈,还曾在此避难。鲁迅与内山完造的友谊成为别人攻击他的口实,据此骂他是汉奸。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内山完造曾多次营救中国革命志士,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内山完造曾四次帮助鲁迅安全转移、脱离危险。那些污蔑鲁迅人格的行为都是可耻的,鲁迅的一生事业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尊敬的。

公平而论,鲁迅绝对是有大抒情和大悲悯之人,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也没有。许广平曾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是的,这就是鲁迅。

篇二:自考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提示考点精解记叙文课文《灯下漫笔》鲁迅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考点精解

《灯下漫笔》

鲁迅

1.作冢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集《坟》,是针对当时复古思潮的一篇文艺性论文。鲁迅,浙江绍兴人,原

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l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

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

者。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短篇小说集3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1部

(《野草》),散文集l部(《朝花夕拾》)。其中,杂文集就有16部,如《坟》《南腔北调集》等。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是从民族心理角度来剖析历史,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实际 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如何

运用巧妙的统治术,即先“将人不当人”,然后“给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要人们心悦诚服地

接受其统治。作者指出正是封建专制的愚民统治造成了百姓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而这种心理

也使得百姓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于是作者号召青年不要上复古主义者的当,要向前看,去开

创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是从民族文化角度揭露中国黑暗落后的现状,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所谓 中国的“固有文明”实为用中国人的“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给殖民者不断奉

献“人肉筵席”是封建统治阶级卖国投降“同化”政策所致;所谓的中国就是安排这一筵席的厨

房。帝国主义者称赞中国“固有文明”是出于反对中国现代化的用心。于是作者再次号召青年

“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才能创造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本文两部分是并列结构,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开创新时代 的思想。第一部分是剖析历史,揭示问题的根源,第二部分是对现状的揭露和批判。第一部分剖

析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认清现状,明确其选择。而对现状的揭露也是更清楚地理解历史。 前一部分是采用古今对比,后一(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鲁迅拿笔拯救中国)部分是中外对照,两部分在结尾处都提出了创建“第三样时代”

的号召,突出本文的主旨。

3.三种时代的内涵

本文揭示了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在 这两个时代里,中国百姓是处于被封建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奴役的奴隶地位的。作者对这两

时代是持否定态度的。而“第三样时代”指的应该是不同于前两个时代的新时代:人民将不安于

奴隶的地位,起而反抗,推翻旧制度,争取到做“真正的人”的地位,主宰自己的命运,真正当家

做主。

4.青年的使命

本文两次提出了“现在青年的使命”,其具体内涵是号召青年要向前看,要勇往直前,推翻旧 社会,创建一个勃勃向上的、过去从未有过的崭新时代。

5.形象化的手法

本文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以形象性、文艺性与高度的理论概括相结合来说理论事。作者 在议论和说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善于运用形象性、文艺性与高度的理论概括相

结合的方法。如他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一乱”的历史形象地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殊享受和权利,比

作统治者用子女玉帛做成的“人肉筵席”,把旧中国比作安排这一筵席的厨房。运用这些贴切、

生动的形象化比喻可以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令人触目惊心。

6.修辞方法

本文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议论的气势和讽刺性。如作者把 中国几千年的“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比作是给洋人享用的“人肉筵席”,对中国固有文明的讽刺

十分尖锐。此外作者还运用排比结合反语来说理议事,如“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

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

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反语如“古人的良法美意”“皇

恩浩荡”“天下太平”等。这些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议论的气势和讽刺性。

文章来源:/p/zk.html 更多自考资源资料下载 完全免费

篇三: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篇四:《鲁迅自传》(第一课时)

篇五: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广州图书馆前的鲁迅与许广平雕像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鲁迅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求学时期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于社会科学的伦理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

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

65

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鲁迅后来作有《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画像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

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

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政府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周树人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

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画像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

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

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9张)

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阿Q正传(12张

)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