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苗族姑娘沐浴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5:48 初中作文
中国苗族姑娘沐浴图片初中作文

篇一:中国传统沐浴和洗浴木桶

中国传统沐浴和洗浴木桶

中国洗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要从沐浴先谈起,早在3000年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浴”、“沐”、“澡”、“洗”、“盥”这些字了。当时,这些字有着不同的含义。“浴”是洗澡,“沐”是洗脸,“澡”和“盥”是洗手、洗脚。

古代,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着。譬如上朝谒见、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论语 宪问》说:“孔子沐浴而朝”。孔子的***思想是推崇礼治的,所以他严格遵守,洗好澡再去朝见诸侯,或者去祭祀祖先和神灵。老子也很讲究卫生,《庄子 田子方》记载:有一次,孔子去见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披着长头发,简直不象个人,把孔子吓了一大跳。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卫生传统和风俗习惯。古代早有规定,上下身浴巾应该分开。《礼记 内则》说:“外内不共井,不共浴。”在这里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也有清洁卫生的含义。

在甲骨文当中有许多单体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的字,即象形文字。前面谈到的浴、沐、洗、盥这些有关个人卫生的字,便属于这一类象形字。就拿“浴”字来说吧,它象一个人,立在盘子里,身和头上面有水滴落下,这说明了一个人正站在“盘子里洗澡”。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相传是夏禹时所作,当中也记载了有关药浴的方法。《山海经 北山经》中记载了薰草,佩之可以已病。《山海经 西山经》中有记载了黄颧“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肿”。

在《礼记 内则》中记载:“头有创则沐,身有病则浴”。

在唐朝的《外台秘要》、《千金翼方》中记录了大量美容的配方。可以让脸发白生光、去皱、去黑点、生发、护发、乌发、薰衣、香体。在这些配方中,运用了大量的香料,除洁身、香体、防虫外,还有空气消毒的作用。

周朝时,由“卜官”掌管,规定了一年中的特定月份——五月为沐浴的时间,大家都以香薰草药沐浴。屈原《离骚》中的词句“治兰汤兮沐芳”,就是对民间人们在沐浴节的一种形象描述。唐宋以后 ,约定俗成把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浴兰节”。在这一天,人人进行药浴,以祛秽,预防疾病。

十六国的时候,后越的国君石虎的沐浴十分讲究。他将各种香料药物,装进丝织袋中,泡在池子里。到了严冬季节,将几十条铜制的龙,每条重几十斤,烧红后放进池子里,使水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种浴池,名叫“焦龙池”,又称“清婷浴室”。

除了宫廷浴室外,寺院浴室也得到了发展,僧人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崇敬,沐浴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寺院的浴室被称为“浴堂”。

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公共浴堂。《能改斋慢录》记载:“所在浴堂必挂壶于门”。当时的浴室,又称为“香水行”。

到了明代,公共浴室更为普遍,有了和现代男浴室差不多的“混堂”,用大铁锅烧水,热水与大池子相

通,门上还挂一块“香水行”的牌子。

近百年来,西风渐盛,中国传统洗浴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公共浴场,都已鲜见。在一些农村还残存一些木盆洗浴,但已经没有传统的文化和内涵了。电影《洗澡》就是一个缩影。其中一个情节是在一滴水一粒黄豆的陕北,一个敦厚的老农托了一驴的黄豆换回了两桶清水,让第二天出嫁的女儿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洗澡。女儿的母亲一边担心着下半年的口粮,一边祝福着孩子,专著地添柴草为女儿烧洗澡水。女儿小心翼翼地泡在桶里,惟恐撒出了一滴......说不清是对出嫁的憧憬或是感伤还是对洗澡的渴望,女儿噙着泪微笑着。

现在的人们对沐浴越来越重视,从花洒热、冲浪热、按摩热再到现在的木桶热,追求家庭“SPA”的趋势不可阻挡,木桶浴在日本和东南亚已流行了许多年,现在复古风又刮回了中国。整个日本传统文化中对中国唐朝文化复制占有很大比例,木桶洗浴文化也不例外。我国的台湾省在日据时期,更是将木桶洗浴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光台北地区就有三十多个木桶作坊。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价格低廉的塑料业的冲击,木桶行业才逐渐萎缩。

作为中国传统木桶洗浴的延承,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木桶主要是两个类型。

一是桧木桶,产地在台湾,桧木含天酚多精,台湾桧木品质最好,但在台湾早已被禁止砍伐,因此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台湾桧木桶多以回收的旧木桶或以南亚或美国产的桧木为原料,极少数会使用一些台湾本地库存原料,但价格一定会相当昂贵。

辨别优质桧木并不难,一般来讲,台湾桧木的芬多精在放入水后特别浓郁,而美国桧木则带点甜味,南亚的桧木香气则稍淡一些。

当然,选择木桶不一定只要桧木,柏木和优质杉木同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另一种就是柏木桶,产地在四川,柏木含多种树脂,纹理疏密自如,质地坚硬,耐腐蚀抗菌。柏木枝叶就是柏香,中国历代宫殿、寺院、府邸熏香多用此物,今天的西藏地区寺院大典还在沿用。四川西北部山区的柏木为上品,味道浓郁,又称香柏木。因长江上游禁伐,只有少量占道树和库存原料,价格较其他柏木昂贵。

另外,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别,柏木桶的外型、做工、耐用性要好于桧木桶。辨别优质柏木桶从方法上要麻烦一些。一般来说,产自四川的嘉熙木桶,由于其控制了绝大部分香柏木原料,又特别在北方建厂生产以控制含水率,从质量、耐干性能、湿涨变形是最好的,其全国各地服务也能得到保证。

此外,还有更为经济的杉木、松木、杂木浴桶,从外型上也不错,但由于诸多细节的差异,一般用于公共浴场套一次性桶套使用。进入家庭和spa专业美体则远不如柏木和桧木桶。

篇二:苗族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民俗风情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一.苗族的待客习俗

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别样的待客礼仪和风俗。

1. 包拉总

“拉总”,苗语谓“地搂”,又称“总站”。“包拉总”,苗语谓睡觉。苗家通常在火炕边用硬木板铺成地楼,离地高尺许,此处不准生人随便上去。到苗家做客,若主人没有招呼坐下,万不可再火炕旁凳上就座,因火炕旁是苗家安灵设位祭祖之地。主人请坐之后,须擦掉鞋底上的泥土。晚上就寝时,若主人请“包拉总”,客人不能上床,必须规规矩矩地躺在火炕旁的地毯上。此时,不能说这是“睡地铺”。“睡地铺”苗家叫“包大斗”,专指睡在地上的牲畜。安排客人睡地搂,是让客人同主人的祖先英灵睡在一起,是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2.敬牛角酒

中国苗族待客迎送礼.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相敬.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捧案于路口迎候,主人双手将中角敬奉贵宾唇边,客人若不善饮酒,须双手相接,将酒饮尽.敬酒后主人将几根筷子捆成一束,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为客人祝福之意.送客之礼与此同.

3.奉鸡心

苗族待客礼仪。苗族人民款待最信任的人,便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将鸡心或鸭心奉给客人吃;以此相送,即喻以心相托。但客人不能马上个人吃掉,须按苗家风俗,同在坐的老人分享;以此示自己大公无私,不会有二心,是主人的知己。如果不懂规矩,独食鸡心鸭心,就会受到冷遇乃至被孤立。苗族人认为,鸡心代表人心.以鸡心献给客人,包含着“交心”之意,表示自已的至诚.所以,每有宾客来到,友人一定要宰鸡杀鸭,在宴请客人时,长者或尊者将烹制好的熟鸡、鸭心敬献给客人,表示”同心一意,交

契至诚”.客人接受后,要把鸡心分成苦干份.回赠给在座的诸位尊长.以示自已的心无私,忠诚不二,然后大家才一起食用。

二.苗族人的婚俗

在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这些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除此之外,苗族还有一些 更易引人注目的特点。

1. 苗族的爱情婚姻是很自由的,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他们本是山歌唱出的果实,如今又用山歌来播散爱情。因为情歌互答,谈情说爱的场所多在集市边的溪畔、竹林、所以叫作“赶边边场”。

2. 苗族男女幽会时,往往以草标作标记,俗称“草标幽会”。

3. 苗族姑娘在出嫁前一面个月里,寨上的姊妹们大都自觉而来相陪。她们一边帮赶制衣裳,一边互学苗歌,以便在婚礼上与别人唱歌对歌,这是苗族婚俗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苗民聚居区,姑娘出嫁前,多以唱歌来抒发对父母兄弟的、感恩戴德之情:在杂居和敬居区,受汉文化影响,也有以哭嫁代歌的习惯,有些哭七天七夜,甚至达一月之久。

三.苗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服饰也有明显的不同。不仅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而且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1. 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2.被誉为“无字史书”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

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四.苗族的饮食习惯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

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1.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在众多苗族菜肴中,以酸汤最为著名,其酸香丰富,是苗族传统的风味名菜。苗族同胞居住于大山之中,山高路远,于是乎家家都有酸菜坛,少的一两个,至多的也有几十个。苗族的酸汤是选取来自高山的泉水和自家种植的香糯酿制而成,因此美味独特,酸鲜可口。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2.酒是苗族人民常用的饮料,所以每家都酿制,酒曲亦多自制。自酿有烧酒、甜酒、米酒、刺梨酒、泡酒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五.苗族的建筑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

1.黑瓦房

中国苗族姑娘沐浴图片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挂、或四柱三挂。木制结构,两侧用竹子编封外糊泥墙。木板房上盖小青瓦,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复涂抹,风吹日晒,乌黑发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搁有农具,风车等,屋前后栽有凤尾竹枫香树或芭蕉林。进门跨过“虎口”是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侧厢房筑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饭,右侧厢房摆放家具;左右厢房靠后都摆有两张大床,外用青色蓝色土布大蚊帐罩住。帐内设有壁柜;主人家凡值钱的东西多藏在大蚊帐内。

2.吊脚楼

吊脚楼苗家的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吊脚楼通常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择通风向阳处开窗。窗棂花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海、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楼上则为主人居室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织绵、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

所,和土家吊脚楼不同,苗家吊脚楼上楼的梯子一般设在屋内,而不像土家吊脚楼设在屋外。

六.苗族的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历经筛选才世代流传、千百年不变或改变较少,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而直接的表现形式,苗族传统的节日对其民族精神、个体需求等发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开年节和芦笙节,影响比较深远。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芦笙节

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对历史的创造和继承。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也附着历史的痕迹与色彩,表现出来就是更多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传说中的文字却早已失传,每逢节日,就会邀请德高望重的寨头史诗或者巫师口传族源、神话、史诗等历史事象,使子孙后代牢记住祖先的创造和功德。所以苗族的传统节日不仅娱乐身心强化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还绵延了历史,丰富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篇三:苗族

苗族苗族约为894万人(2000年),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族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贵州六盘水的大花苗族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信仰苗族认为万物皆有灵,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因此,龙变成了苗族心目中的“神”。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

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篇四: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广。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着名的歌师。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同时也展现着他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篇五:苗族风俗

苗族 同胞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平塘是一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近60%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生活着24个民族的群众,其中布依族、毛南族、苗族是人口较多的三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苗族风情,新塘、大塘一带的苗族风情有“芦笙舞”、“赶月”等;。

一 苗族风情:苗族是平塘县主要三大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县境内西北部的大塘、新塘、鼠场等乡镇。

1苗族服饰

苗族 同胞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苗族服饰丰富多彩,样式色调繁多,且以色彩艳丽而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在大塘西关、新塘、鼠场、油岜一带,“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花头帕,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衣领背后叠缀3至4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带,垂吊红、绿绣球。戴3至7个银项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脚缠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帕,上穿长衫,系条纹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

在卡罗、牙舟、谷硐一带的苗族少女头顶部留长发,四周剪短发,头后打髻插红梳,妇女绾髻于头后,呈钩状,插骨钗,额头围海贝花。上穿贯首长袖衣,前摆短至腹,后摆长至臀。前后摆,衣袖缀挑花图案,后摆连彩穗。下着青布百褶裙,系青布腰带。缠白布绑腿,脚穿布鞋。戴顶圈、银链和大耳环等银饰。

平塘苗族妇女从小就学会刺绣挑花,裙子是用手指钾慢慢刮出来的缀子,一套衣服一般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成。苗族妇女喜欢戴银器,最多者服饰银器20多斤。新塘有一支自称为“咕噜”的苗族,每年9月中旬他们会身着盛装汇聚在“月场”唱歌跳舞,俗称“跳月”,期间,苗族同胞举行祭祖、“迁徙”等活动,以缅怀祖先,传承民俗。她们衣饰图案记载着祖先走过的路线,衣饰上的一串串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2 苗族歌舞

民间歌舞:主要代表性舞蹈有《红鼓舞》(又称夜乐舞),

《跳芦笙》、《咕噜跳月》、《跳月》、《打草舞》、《粑槽舞》、《粑棒舞》、《铜鼓舞》、《斗鸡舞》、《打粑舞》、《皮鼓舞》等。常见的苗族舞蹈喜用芦笙、铜鼓、皮鼓伴奏和表演。芦笙吹奏者一般参加跳舞、铜鼓和皮鼓大多用于壮场面和伴奏用。

3 苗族的节日

平塘县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其节日有歌节、跳月、了年、撵虫节、迎春节、赛马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绣花节等,同时也汉族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各民族往往渗入本民族自己的内容,使其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平塘的中秋,苗风浓郁,气氛热烈。月亮在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传说里,象征着幸福爱情的信念,所以在中秋夜月亮最大最圆的这天,苗族的青年男女都要沐浴一下月亮的光辉,披着月光唱苗家歌跳苗家舞,寻找心上人、祈求爱情甜蜜,这一风俗被形象地称为“跳月”。贵州平塘是苗族聚集地,每到中秋夜,苗寨里的年轻小伙和姑娘们便盛装打扮、载歌载舞,酣畅淋漓地加入到“跳月”的盛大PARTY里。苗家人对中秋非常重视,“跳月”一般会持续3-7天,每天大约一小时。除了“跳月”,还有赛马、射箭、棒舞等比

4 丧葬

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深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丧葬仪式由巫师(阴阳先生)主持,遇有丧事,必请巫师。某家遇有丧事,同寨的人都出来帮忙,亲戚也前来吊唁。当老人咽气时,全家都围绕哭泣,接着为死者梳头洗尸,换上新制?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咽淄T谔梦葜屑洌傩屑赖煲鞘健C缱迤毡槭峭猎幔沟氐难≡褚话闱胛资ρ≡穸ㄏ颉:芫靡郧埃缱迨遣捎枚丛帷T谛绿料纭⒐软舷纭⑻帘哒蚨挤⑾置缱宥丛幔壳耙哑苹担挥泄软舷绲亩丛嶂两癖4嫱旰谩C缱逶诰侔焐ピ峄疃校傩小按虿菪钡母栉杌疃涓璐是骱捅硌萦泻芨叩囊帐跫壑?/p>

5婚俗

苗族婚姻大致分为自主婚姻和父母包办两种形式:自主婚姻是通过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活动来达到。每逢赶场、喜庆或集会的节日,男女青年就进行公开的社交活动,谈情说爱,对唱情歌,经多次接触,双方感到情投意合,就可以结为夫妻。父母包办的婚姻一般是通过亲友撮合而成。无论是自主婚姻或是父母包办婚姻,一般来讲,都须经过说亲、订婚和结婚三个过程,苗族一般都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以通婚。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先集体邀约相会对唱发展到有意后单独密谈”二个阶段。利用集会的场合,邀约本寨或最友好的朋友一起去参加,通过观察、接触、比较和考虑,若找到意中人,则以交衣换信物,订立婚约。

交换信物一般是以手巾、银饰、衣服等,开始先交换轻小的东西,随着爱情的发展,再交换比较贵重的物品,表示诚意。

每当苗家女儿出嫁时,其母亲把自己收集的头发绳分发给自己的女儿,一代代传承。成亲时,女方可用作嫁妆,如没有姑娘只有儿子的人家,母亲就会把自己世代传承下来的头发给儿子作为聘礼,把头发传承给媳妇,苗族妇女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头发传承给姑娘或媳妇后,又会从新收集,然后在死后与棺材一起下葬。如遇无子无女的人家,苗族妇女死后,所收集的头发绳就与棺材一起下葬。结婚后的苗族妇女,每逢有人家办喜酒、进新房以及重大民族节日的时候,就拿所收集的头绳盘绕在头上,再在外面包上青色帕子。 苗族 一串串的贝壳是对来自东方的记忆。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