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近年来地震多发的思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3:19 体裁作文
近年来地震多发的思考体裁作文

篇一:近年地震多发的思考

《近年地震多发的思考》 近年来,世界各处多发地震,那么有人思考过地震是由和而来的呢?

从板块运作的角度,全球划分为七个板块,板块边界往往是地震活动集中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地震活动带”。从地震活动的统一来看,全球的七级以上强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从1900年以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七级以上的强震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占了全球的80%以上。 由此可见,太平洋周边地区,地震多发并不奇怪。是由全球构造展部及板块运动特征所决定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的大地震,例如2002年美国阿拉斯加7.8级、2003年日本东部沿海8.0级、2004年印度尼西亚9.0级、2006年俄罗斯库页岛8.0级、2008年汶川8级、2010年海地7.3级和智利8.8级地震、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这些地震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包括发生在地震研究十分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世界各国对这些大地震都没有实现成功的预报,是不是国际地震学界遇到这些困难后放弃了地震预报?答案与次恰恰相反,国际地震学界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探索一直没有中断过,并且目前的科学探索正在加强,地震预报问题已成为国际地震学界关注的热点。

而且地震也有人类自身的问题:破坏环境,频繁采矿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其实人们身边几乎每天都在地震,只不过是级数太低没有什么感觉罢了!这只是小地震,当人们感受到时那后果是万万不敢想的。

日本对地震是这样防备的

日本处于地震带,经常发生地震,因此日本对于防范地震和海啸的意识都比较强,尽量在发生地震时,将人员伤亡率和财产损失减到最低,到底日本人在防范地震方面是怎样做的呢?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建筑物必须能防震

因为地震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楼房倒塌,因此日本政府对建筑物抗震能力要求很高,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日本所有建筑的抗震度都要求达到九度,才能抵受七至八级的大地震。 对比日本,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建筑抗震标准为6级,震中烈度10—11度;即使是新建住宅,也几乎100%只按照抗6级标准,有的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有较多的建筑不安全,因此容易在发生地震时倒塌。

所以请大家从小事做起,处处预防,也会减少地震带给我们的危害。 2016届8班 王思懿

篇二:近年来大地震为何频繁发生

近年来大地震为何频繁发生?

文/余胜海

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地震的阴云总是笼罩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不少民众生活在地震恐慌之中。据国家地震局统计,仅2009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8次,中国发生3级以上地震52次,其中6级以上5次。尤其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至今仍记忆犹新。甚至有人将世界地震频发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引起人们广泛议论。那么,近年来,各地大地震为何频繁发生呢?面对大地震频繁发,中国应该怎样做好地震预防,怎样避免经济损失?中国会不会发生大地震?近日,记者采访了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和国家地震台研究员孙士鋐,地震专家将一一为我们解答。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认为,自2008年以来全球7级强烈地震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中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近两年我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频频发生, 2008年5.12汶川里氏8.0级地震。2009年12月19日,我国台湾花莲海域发生6.7级地震。今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目前已造成700多人死亡,150多万人流离失所,这表明全球地震可能已进入新的位置。他强调,地震是有周期性的,地震频发是因为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临地震发生的危险。拿美国来说,近年来在加利福利亚州就曾发生两次大地震:1989年的旧金山洛马普列塔地震(6.9级)和1994年的洛杉矶北岭地震(6.7级)。美国科学家和灾难规划者早已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加州的灾后重建也执行了严格的防震标准。中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面对8.8级地震,我们中国人也应做好准备,在建筑物设计上应该提高防震抗震级别,研究设计能经受长时间摇晃的建筑。我们的法规和标准似乎在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努力将韧性纳入建筑规范。只有建筑物具有足够的韧性,才能在地震中承受长时间的摇晃。同时,政府还应研究怎样避免经济损失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另外,中小学生也已知道地震发生时要“蹲下、找寻保护物、冷静”,住在沿海的人们也明白海啸来袭时该往内陆和高处跑。

中国地震台研究员孙士鋐表示,反对民众将近期世界多地地震频发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他说,去年年末至今年2月以来,全球多个地方接连发生强震,前有台湾高雄6.7级地震,后有海地7.3级地震,近日又有智利8.8级地震。地震频繁发生,加之对“2012世界末日”预言的联想,引起人们广泛议论。

孙士鋐认为,此前发生的智利8.8级地震对中国影响不大。就最近100年来看,前40年全球强震比较少,地球活动比较弱。而这几年8.5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过3次,地震频发现象预示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时段。

这种状态对中国来说也是要关注的,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我国大陆作为全球的一部分,更何况2008年已经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大陆地区每年平均发生145次4级地震(12次/月)、20次5级地震、3-4次6级地震。另外,平均每三年会发生两次7级地震。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处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

李四光关于地震的预言是什么?

[ 标签:李四光 预言,地震,预言 ]

是那几个地方啊?

Yi銘驚人 回答:2 人气:8 解决时间:2008-05-16 21:43

满意答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 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 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 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

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 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 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篇三:来自雅安地震的五个思考

来自雅安地震的几个思考

一、地震多发区居民应具备基本自救设备

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整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有质量过硬的安全帽和黄色防灾背心,平时就放在座位旁边。这样的配备,不仅在学校是常态,每个家庭也把自救设备的保持当成一种常态。政府和公司会给每人免费配置“防灾应急箱”,里面最重要的六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和强力尼龙包。

在同样是地震多发区的云南,2011年下发了《云南省防灾应急“三小”实施方案》,要为全省内约1310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而这样的计划需要至2015年才能够完成。在2010年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时,某媒体随机采访的30个人中,只有一位家里有急救包,还是主人留学日本时带回国的。

二、自建房造成生命损失最多,安全要求应更明确

在此次地震重灾区宝兴县,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之所以许多人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损、倒塌,除了地震本身很强烈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屋的质量不过关。

在一些农村地区,住房基本为自建房。大部分盖房者不懂得抗震技术,只是凭着经验和习惯盖房。而且为了省钱,很多人会选择使用便宜的水泥空心砖,水泥的标号及用量都不充足。这样的房屋质量不行,盖房者自己也是清楚的。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多发区,震后房屋重建的费用大部分有老百姓自己承担,政府帮助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比如2008年盈江地震后,政府给受灾户都分别发放了数额不等的经济补贴,其中重新建房的人家,如果完全按照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可以获得1万元现金补助,但是最后愿意领取这1万元的村民很少。

当地村民说:“按照政府的标准盖房差不多要10多万元,但按照我们自己的传统习惯盖房七八万就够了,不是我们不想要那1万元,而是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即使是七八万也是东拼西凑,加上银行贷款才行。”

由此可见,即便政府有对自建房的安全标准,但限于经济能力,大部分的房屋依然达不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三、让热情变成专业,民间力量该有规则

在此次地震救灾中,我们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4月21日10时,网友在微博上呼吁,“跪求社会志愿者们,不要再去芦山和宝兴了!”,“给救援部队让条路吧!”。截止当天17时,这条微博已得到13万之多的转发。据新浪前方通讯员报道,“大量非相关人员的涌入,使救援现场无序混乱。”据央视报道称,“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现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

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依然记得,无数志愿者带着一颗焦灼和大爱的心,进入灾区展开志愿救援活动,但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是专业技能缺乏,或者是灾区的受灾情况严重导致志愿者后勤保障不能跟上,最后一些志愿者反倒是成了被救援的对象。

目前我国的救援基本上是以110、120为主的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然而,日渐兴起的民间组织多为自发行动,缺乏一个管理层面的引导和疏通,由于是自发的行动,在救援前期的

准备中,缺乏与前方的沟通,在行动组织中难免盲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拒绝煽情,媒体报道需要走出情绪化

雅安地震发生以后,大量媒体从业人员涌入灾区,无论是电视直播,还是报纸不惜版面的大规模报道。画面依然是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依然是被倒塌的墙壁掩埋的生命,依然夹杂着手术室抢救生命的镜头,文字依旧细腻的让人流泪,一张张面对着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伤痛的面孔,还在传递着坚强和乐观。不得不说,一场灾难再次被媒体赋予了太多的悲情、过多的悲壮。仿佛这不是一场现实的灾难,更像是虚拟的“秀场”。

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就有人追问“地震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学会冷静”。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至于灾害中常见的企业和个人捐款,日本媒体则一律不予报道。NHK(日本放送协会)驻北京记者北川熏说,在日本从来看不到企业家们拿写着捐赠数额的牌子在镜头前亮相的场景。“我们不会办类似的仪式。”北川熏说,“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想捐钱,那么偷偷地捐钱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他们想起一点广告宣传的作用,要么可以把消息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要么可以在报纸上买广告版面公布——广告行为用广告版面是最好的。”“在这样紧急的灾后报道中,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报道的。”北川熏进一步指出,“NHK是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也就是说,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实际上,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更多的体现在专业精神上。

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雅安地震后我们或许多了几分冷静和淡定,但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多思考一些,多做一些改进,也许可以挽救更多生命,避免更大的损失。

每次地震,网络世界一片黑白,全国人民一起哀悼,各种煽情,各种你坚强他挺住,就没有人出来问问,为啥日本7级地震跟玩儿一样啥事没有,中国为啥就跟妙脆角一样一震就碎了呢?而且两次还栽到一个坑里了,点那么多蜡烛有什么用,不如多垒几块砖造造结实的房子来的更实在,震一次,碎一次,碎一次,哭一次,哭完之后就完了。然后在继续震,碎了以后再继续哭,再点蜡烛,再拍照片,再献爱心。

篇四:来自雅安地震的五个思考

来自雅安地震的五个思考

相比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在组织救援工作方面有显著改善。但值得思考之处也依然存在:如何能让处于地震多发带的居民拥有自救设备?自建房屋是否应提出明确的安全要求?面对拥堵的生命通道,是否该明确民间救援的规则?媒体的灾难报道何时能走出情绪化?是否该完善与损害相匹配的应急反应措施?

地震多发区居民应具备基本自救设备

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整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有质量过硬的安全帽和黄色防灾背心,平时就放在座位旁边。这样的配备,不仅在学校是常态,每个家庭也把自救设备的保持当成一种常态。政府和公司会给每人免费配置“防灾应急箱”,里面最重要的六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和强力尼龙包。

在同样是地震多发区的云南,2011年下发了《云南省防灾应急“三小”实施方案》,要为全省内约1310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而这样的计划需要至2015年才能够完成。在2010年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时,某媒体随机采访的30个人中,只有一位家里有急救包,还是主人留学日本时带回国的。

自建房造成生命损失最多,安全要求应更明确

在此次地震重灾区宝兴县,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之所以许多人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损、倒塌,除了地震本身很强烈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屋的质量不过关。

在一些农村地区,住房基本为自建房。大部分盖房者不懂得抗震技术,只是凭着经验和习惯盖房。而且为了省钱,很多人会选择使用便宜的水泥空心砖,水泥的标号及用量都不充足。这样的房屋质量不行,盖房者自己也是清楚的。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多发区,震后房屋重建的费用大部分有老百姓自己承担,政府帮助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比如2008年盈江地震后,政府给受灾户都分别发放了数额不等的经济补贴,其中重新建房的人家,如果完全按照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就可以获得1万元现金补助,但是最后愿意领取这1万元的村民很少。

当地村民说:“按照政府的标准盖房差不多要10多万元,但按照我们自己的传统习惯盖房七八万就够了,不是我们不想要那1万元,而是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即使是七八万也是东拼西凑,加上银行贷款才行。”

由此可见,即便政府有对自建房的安全标准,但限于经济能力,大部分的房屋依然达不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让热情变成专业,民间力量该有规则

在此次地震救灾中,我们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4月21日10时,网友WongPok在微博上呼吁,“跪求社会志愿者们,不要再去芦山和宝兴了!”,“给救援部队让条路吧!”。截止当天17时,这条微博已得到13万之多的转发。据新浪前方通讯员报道,“大量非相关人员的涌入,使救援现场无序混乱。”据央视报道称,“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现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

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依然记得,无数志愿者带着一颗焦灼和大爱的心,进入灾区展开志愿救援活动,但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是专业技能缺乏,或者是灾区的受灾情况严重导致志愿者后勤保障不能跟上,最后一些志愿者反倒是成了被救援的对象。

目前我国的救援基本上是以110、120为主的政府应急救援体系。然而,日渐兴起的民间组织多为自发行动,缺乏一个管理层面的引导和疏通,由于是自发的行动,在救援前期的准备中,缺乏与前方的沟通,在行动组织中难免盲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民间组织进行规范。将民间救援组织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加以规范管理和行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如110、120要建立与不同类型的民间救援组织的联系,一旦有群众求助或突发情况,在政府专业机构投入的同时,也要求民间救援组织参与,增加救援力量,提高救援的成

功率。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在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应给予民间救援组织一定的经费援助或提供设备,帮助其提高救援能力,对民间组织开展救援时的人员物力、财力投入应有适当的补偿;对参与救援表现优秀的民间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开展对民间救援组织的培训,尽快提高和完善其救助技能。各地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及各类救援演练应组织民间救援队伍参加,提高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配合协调性。

拒绝煽情,媒体报道需要走出情绪化

雅安地震发生以后,大量媒体从业人员涌入灾区,无论是电视直播,还是报纸不惜版面的大规模报道。画面依然是满目疮痍的断壁残垣,依然是被倒塌的墙壁掩埋的生命,依然夹杂着手术室抢救生命的镜头,文字依旧细腻的让人流泪,一张张面对着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伤痛的面孔,还在传递着坚强和乐观。不得不说,一场灾难再次被媒体赋予了太多的悲情、过多的悲壮。仿佛这不是一场现实的灾难,更像是虚拟的“秀场”。

就在地震发生之后的几个小时,就有人追问“地震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学会冷静”。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

至于灾害中常见的企业和个人捐款,日本媒体则一律不予报道。NHK驻北京记者北川熏说,在日本从来看不到企业家们拿写着捐赠数额的牌子在镜头前亮相的场景。“我们不会办类似的仪式。”北川熏说,“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想捐钱,那么偷偷地捐钱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他们想起一点广告宣传的作用,要么可以把消息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要么可以在报纸上买广告版面公布——广告行为用广告版面是最好的。”“在这样紧急的灾后报道中,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报道的。”北川熏进一步指出,“NHK是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也就是说,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

实际上,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更多的体现在专业精神上

让应急反应措施与地震损害更为匹配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运行机制一般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划分为四个级别: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在总体应急预案基础上,国务院同时发布了25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其中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适用于地震灾害事件(含火山灾害)的应急处置。本次四川省启动的I级地震应急响应即是由《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

目前,由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人口密度、房屋结构和质量等决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因素较多,所以震后短时间内不能准确掌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级在震后几分钟内可以用地震仪器测定,所以通常以震级作为主要判断标准。

现行的预案对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设置也有具体的要求,由政府各职能部门分别牵头,一般分为十个组,负责抢险救援、医疗、人员安置、交通运输保障、次生灾害防护、社会稳定、伤员手术、宣传报道以及协调外来援救队伍等事项。这样使政府部门的权、责都非常明确,每个救灾阶段的工作也相对清楚。

实际上,灾区的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省、市(州)、县组织架构不精细,协调不好,救灾力量也可能相互对冲。应急的同时要强调最小的成本——行政成本要小,物质消耗要小,动员人力、动员社会幅度要小。根据灾害损失的等级,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才是关键.

篇五:地震思考

地震,暴露的问题及研究

谨以此文表达对不幸遇难同胞的深切的同情,并勉励幸存的同胞们走出心理阴影,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开篇:

预报

很多人质疑政府刻意隐瞒地震预报,很多人责骂地震局及科研人员的水平低,依据就是古代张衡就能制造出能预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而为什么现代科技预报不了?

更有人以此作为依据,开始怀疑现代科技,转向相信一堆具有"东方色彩"的"东方科学"。各种荒诞不经但是瞎猫逮个死耗子的"预测理论"都找到了市场。

根据广为流传的官方教育,说其中间是一个直立的柱子,柱子与其周围的龙头里的珠子有关联,当地震波传来,珠子就掉到蛤蟆的嘴巴里,于是,蛤蟆就指示了地震的方位。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首先地震发生后,能量由三种波向远方传播,

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震级就是根据S波的相关参数计算得到的)及面波(L波),这些波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且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层的作用发生衰减、折射、反射、滤波、共振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目前人类尚无法认识清楚。

地动仪倒立的柱子相当于一个倒立摆,遥远地方传播过来的地震波对其的作用,使其受到微小扰动后的倒塌方向根本无法预测。退一步说,就算能指示出方向,那也只能作为地震灾后报告,那个时代地动仪在地震后能在快马前告诉皇帝哪里发生了地震,是灾后报告仪器。而不能"预测"。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好好反思中国科技史的教育和急救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长期预报主要是研究地震区划,为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建立科学的依据。

中期预报,则是为政府准备救灾物资,制定应急预案作为依据。

而临震预报,地震科学界的主流已经逐渐减弱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原因很简单:地震高度复杂,很难准确地在时间空间上预测准确。

所以地震抗灾不能依赖临震预报,而只能寄希望于中长期预报,做好地震区建筑抗震设防,做好政府应急预案及救灾物资准备。这样一旦灾害性地震发生,立即开展救援,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目前国际防灾减灾的主题已经从试图对灾害的预测转向了对灾害的预防和灾后最有效的重建。这是防灾减灾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

各国都大力进行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在不放弃监测预测的同时,提高抗灾能力,加大防灾宣传,积极进行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所以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我们没有看见报道说日本对哪次地震预报多么准确,但是在各次地震中日本总是保持着相当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灾后也能快速地进行救援和恢复建设。可以说,在防灾减灾方面,日本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近年来地震多发的思考)

这次媒体被政府要求围绕"救人"这一主题,一个又一个舍己救人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故事,一个又一个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人们的眼泪都快流干了,各大电台一直在现场直播一个又一个救人的场面。但是有几个人能反思反思?下一次再来一次这样的地震,我们是否还要付出同样的代价?为什么近10年来,大大小小也不少次地震了,引起的很多问题就是无法得到解决?为什么政府的过错要用无辜的生命作为代价?为什么要用惨重的伤亡来做为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最震撼的注脚?为什么要用天文数字的祖国花朵的凋谢,来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无耻的谎言作注释,让那么多灿烂的笑脸永远定格在青春少年?

"某某政府启动了紧急预案"

现在屁大的事,媒体都要加上一句那么怎么这么多年来,没有看到任何公开出版的或者政府内部的所谓"紧急预案"?实际上,哪次灾害,都是政府官员内部先内斗一次,然后才能缓慢地在人治下开展工作。哪来什么在一个法律框架或者政府应急预案的框架下工作的样子?

中篇:

建筑管理

目前在建筑管理上,我国还是一直是二元化管理。各地建设局只管理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和商业建筑。私人业主的,没有经过商业市场的建筑,没有纳入建设局的管理范围。实际上,各地的建设局与土地局,除了在房价上升上推波助澜外,对地方的建筑安全,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案例:农民追求房子的进深(从大门到"中堂"的距离,即房子的宽度)。某房子是9米进深,客厅宽度8米。采用横墙承重方案,4米跨度的预制板。但是9米跨度的主梁,梁下不但没有"梁托",而且梁的边缘距离门洞的边缘在水平上几乎只有20公分的距离,在高度上,也只有半米的距离,1米2的门洞没有过梁,直接采用砖砌。所以,想都不用想,不到1年,就从梁端发展了一条直达门洞角的裂缝!9米跨度的主梁,他们以前从来没做过。于是也不放心,加大梁高,增加配筋数量和直径。但是不幸的是,4根直径22毫米的钢筋净距离太小,又因为我们村没有三相 380伏特的电力,没有采用机械振捣,只采用了人工振捣,混凝土的坍落度、水灰比等指标可能也不合适(他们搅拌混凝土绝对不会有水灰比的概念),混凝土的石子无法穿过钢筋间隙,造成很多主受力钢筋外露,而第二排钢筋又被他配在中性轴的位置,对正截面抗弯完全不起作用。箍筋采用直径为6的钢筋,且间距达到 40公分以上。可见,箍筋配筋相当不足,而由于混凝土密实性不足,屋面又没做好防水,梁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钢筋锈蚀严重。更要命的是,前面的走廊,预制楼板直接放在1米2长的悬臂梁上。而变截面的悬臂梁梁高不足,混凝土密实度又不够,负弯矩的钢筋又严重不足(只有2根直径为10的钢筋),他自己也害怕,于是在预制板上面又浇筑了4-10公分厚度的碎石混凝土。实际上,这一措施,起反作用----因为碎石混凝土层的存在增加了重量,但是对负弯矩的抵抗能力没有一点增加(这需要工程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学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然后他又对梁进行加固,在跨中增加一个砖头砌筑的柱子,把9米跨度的梁变成一个4米5跨度的两跨连续梁。学过力学的人都知道,如果梁不发生一定的挠度,他后期砌筑的柱子不受力。假设梁发生大挠度,但是这样在柱子上面会产生负弯矩,而他的梁在上层只有2根很

细的架立钢筋,根本没有主受力钢筋,所以主梁如果真的产生大挠度以后,柱子顶部位置,梁肯定会裂。还有一大堆其他问题。这就是一个接受过高中教育,有多年工程队经验的农村建筑包工头的水平。所以可想而知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设计的,由这些包工头和农民设计建造的房子,安全性如何。

学校建筑首先资金不足。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教育拨款很少,又不能象城市学校那样可以收取大额度的各种借读费等费用,所以资金十分紧张。在建造过程中,再加上政府部门主管官员,教育局主管官员,学校主管官员,包工头等层层剥削,可以想象最后能花费在教学楼上的钱还能有多少。

当一个地区抗震设防等级提高以后,政府部门,重要的企业等都会对房屋进行鉴定、加固。但是这些学校,7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子也不会有人管。所以,学校的老房子设防不足,学校的新房子偷工减料。学校的房子没几个好的。从大量的描述和照片上可以看到,发生整体垮塌,伤亡最大的,都是采用预制板的教学楼。预制板建造方便,省钱,平时使用也没大问题,但是对抗震十分不利!

案例:你用四个砖头在桌子上围成一个边框,上面放一个小石板,小石板的两端分别压在两侧的砖头上(前后的砖头仅仅起到围护作用),这个时候你前后摇晃桌子,你会发现,不那么容易把这个简易的房子摇倒塌。但是你再试试左右摇晃,保证稍稍一用力,被承受小石板重量的左右两个砖头就剧烈摇晃起来。要是你摇晃的频率恰好接近它自己的自振频率,则很快就倒塌了。这个时候虽然前后两个砖头不容易晃动,但是它"帮不上忙"。从这个小实验中可以看到----墙体被横着摇晃的时候,如果上面再有大的质量,很容易倒塌。但是如果是顺着墙的平面内晃动,则不容易倒塌。

在工程力学上,这叫做"平面内刚度远远大于出平面刚度"。而如果是采用半框架结构,现浇板作为楼板,则相当于用胶水把小石板的四周与四个砖头都粘接上。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摇晃,四个砖头都能起到作用。总有一个方向的砖头能起到强大的作用(面内刚度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灾区有的房子不倒塌有的倒塌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房子的质量,也跟房子的朝向、承重方案等有关,非专业人士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仅仅根据房子是否倒塌就直接下武断的论断说没倒塌的房子好,倒塌的房子都差,是不严谨的。

而对于框架结构,则墙体全部是起围护作用(尽管也对抗震起很多作用,但是在结构计算分析中都忽略,这样使得结果更偏向安全),所以框架结构的房子,窗户大开间大,完全不是伤亡惨重的理由。网上有关于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院士(说起来还是我的师叔呢)的采访,认为"学校校舍的抗震设计是世界性难题",我认为很可能是记者为了政治目的刻意扭曲他的原意的。如果他的原话真的那么说的,真的是那样的观点,那也太无耻了。因为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的本科生都不会那么低水准的。校舍由于开间大、窗户多等因素,确实对抗震不利,但是并不意味着在技术上设计不出来能抵抗高烈度地震的教学楼!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很多幸存者的描述来看,大部分造成重大伤亡的教学楼都是脆性破坏,在地震开始的数十秒甚至数秒就倒塌了。并且一旦倒塌,就是粉碎性的倒塌,很难给幸存者留下多少生存空间。经过正规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就是最终倒塌,也绝对不会是如此快速的脆性破坏。退一万步,就是倒塌的时候人还没来得及跑,经过良好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倒塌后也不

是如此彻底的倒塌,而仅仅是关键部分的损坏造成的整体侧倾,底层框架柱屈曲等形态的破坏,能保证尚未逃生的大部分人都能有生存空间。

所以,如此重大的伤亡,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不足,施工质量不好等因素是主要因素,急于用震级过高来辩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地震正常,高烈度地区的建筑物发生大面积倒塌也正常,但是如此动辄在地震来临瞬间就彻底崩溃,把数百上千人活埋,整个建筑变成活地狱式的倒塌,是无论如何辩解,也是洗刷不了清白的。

下篇:

地震震级及烈度

目前描述地震有两个重要参数,一个是里氏震级,一个是烈度

前者是地震中释放总能量的度量,后者是地震破坏程度的度量,很多普通人对这两个概念区分不开。一个同样震级的地震,其断裂模式不同,震源深浅不同,不同的震中距,则烈度也不同。甚至范围很小的地方,由于地质条件不同,也会形成显著的差异。例如一般孤立山头上烈度会大一些,沉积盆地由于松软土层的滤波、放大作用,也会造成烈度增加。

目前描述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某个场地的地震剧烈程度,主要依靠这个描述性指标----烈度。抗震设防也是使用烈度,同时与超越概率以及峰值加速度等关联起来。譬如平时所通俗说的抗震设防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个小、中、大的分界,就由两级烈度来区分:低于设防烈度的,就叫做小震,介于设防烈度和 "罕遇地震"之间的,叫做中震,超过罕遇地震的,叫做大震。而"频遇"、"罕遇"的区分,又是由超越概率来决定。各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最后与烈度相对应,具体在做抗震计算的时候,又与峰值加速度关联。因此,烈度相当于是一个过渡量。烈度作为一个描述性指标,无法直接运用来指导抗震设计,真正的抗震设计,还是使用峰值加速度和一些代表性的地震记录作为计算依据。而最要命的是,当一个地区的建筑设防采用烈度这一概念,同时,又采用该地区的建筑的损毁状况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地震烈度的描述指标,因此构成一个逻辑上的循环。是极其不合理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甲、乙两地的地质状况、地震加速度谱等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姑且做这个思想试验)。同时两地又采用同一套图纸建造了一批房子,但是甲地的房子没偷工减料,建造质量很好,乙地偷工减料很严重,房屋质量比较差。自然地震过后,甲地的房子受损少,乙地房子受损严重。于是灾后调查的时候,专家根据烈度的描述性指标,就会说"甲地房屋的损毁比较比较小,烈度较小仅有6 -7度,乙地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子多数倒塌,烈度达到9-10度"然后,乙地房屋的建筑商就会以乙地烈度比甲地高为依据,来为他们的房子损毁严重辩解:"我们这里的烈度达到9-10度,而我们的设防仅仅是7度,所以大部分房子损坏了!房子倒塌并非因为我们质量问题,而是由于烈度超过我们的设防烈度"!而为什么乙地烈度会比甲地高,专家学者们又会找出一大堆专业的理由,普通百姓自然是不懂!

所以,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烈度这个描述指标,是不适宜作为地区抗震规划时作为设防的指标量的!而仅仅适合用来作为灾后损失估计的量(不管你房子的设防是什么样的,根据房屋受损比例和严重状况,加上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参数,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灾害损失)。我多次跟相关研究人员辩论,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免得烈度这个描述性指标成为不法建筑商的庇护伞!

烈度这个指标,在真正的抗震设计上并没有直接作为设计依据(目前一般性的结构设计,仅仅考虑一个等级的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力的计算指标,同时,在概念上,进行各种有利于抗震的细节设计及构造设计;重大结构则采用若干条与场地类型匹配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曲线,进行时程分析。特别重要的结构,采用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及主动控制及半主动控制等相关措施),但是在设防上,却作为设防分级标准,是极其没道理的!

案例 著名的剑南春酒厂,储存陈酒的库房遭到毁灭性破坏,损失惨重。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其实,按照道理,陈酒的库房应该进行特殊的抗震设计的,譬如进行基础隔震等特殊的措施,可以保证就是把大地震翻过来,酒坛子都不会坏一个。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