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6:09 字数作文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字数作文

篇一:人的性格能被改变吗

人的性格能被改变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到底能不能被改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而苦恼、而困惑,都在为改变自己而不懈地努力,可又苦于屡战屡败、解脱无门。今天,我们就一起由浅入深地探讨一下“人的性格之谜“,以求找到“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使你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习惯就是人格

若要解开“性格之谜”,我们就必须对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谓人的性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一整套习惯,包括情感或情绪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比如,有的人就习惯于发怒、有的人习惯于忧愁,这就是情感习惯;有的人习惯于多疑、有的人习惯于幻想,这就是思维习惯。我们平常,就是凭借着这些情感和思维习惯,来判断别人的性格。比如,对于多疑的人,我们会说:“他这个人,太偏激、太幼稚”对于易怒的人,我们又会说:“他呀,性格不好、脾气不好。”

其实,我们偶尔都会有发火或多疑的时候,但是,别人不会单凭着一个人的偶然表现,来对一个人下断言,只有某种情绪、情感或思维,屡次出现,成了这个人的特征、成了这个人一贯的表现和习惯,人们才会把它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有那些成了“习惯”的情感和思维,才能把它归之于人的性格。

只有核心人格是独特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形成很多习惯,或者说,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形成很多侧面,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和人格。心理学把这种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人格,称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象“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乐观”、“忧郁”、“内向”或者“外向”,都是我们用来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词汇。当提起某人,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有关他或她的特征,就是我们隐约感到的那个人的主人格。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就是指这个人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只有主人格,才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能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的人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性格。当我们评论某人“有性格”或“没性格”的时候,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是否突出。

性格反应都是自动完成

人的性格具有很多特征,了解了它们,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性格。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动性、或者说本能性。意思是说,凡是性格性的东西,不需要记忆、指挥、或者控制,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或刺激出现,就一定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情绪和思维反应。记住,是“自动出现”。比如,有一种“奴婢型人格”,由于有强烈的劣等感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不管见了谁,心里面马上就会自动想到:“她一定讨厌我,我不如他,我必须低着头。”这些反应在见面的一瞬间,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实际上这点时间根本就不够她进行现实的比较与判断。这些反应往往与现实环境不相称。虽然有时候她也会反省一下,甚至能够发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下次,她见到别人的时候,她还是会迅即做出习惯了的自动反应。这,就是人格的自动性特征。由性格决定的反应,就是自动的、本能的、不受理智和意志控制的。

人的性格相对恒定

除了性格反应的“自动性”特征外,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反应的“恒定性”。意思是说,与性格相对应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长期保持恒定不变。比如,您可能有一位非常熟悉、非常要好的中学同学,在二十年后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发现他发生了很大变化、似乎感觉很陌生,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与他饮酒畅谈,您会发现,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没有变化,只是服饰变了、地位变了,面具多了而已。当你把他的服饰、地位和面具统统剥光之后,你才会意识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性格还是那个性格、人依旧还是那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不随时间而明显改变,性格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是“恒定”不变的。

那么,人的性格为什么具备“自动性”和“恒定性”的特征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断言,这些特征肯定对人的生存有好处,否则,这些特征就无法通过自然法则保留至今。那么,这些特征对人有什么好处呢?若想为这些问题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去探寻人格形成和发展之谜。

生命的头5年——性格形成的关键

关于人的性格,心理学界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就是人的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过程,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5岁左右基本完成。确切地说,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说到了5岁,一个人的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而且,5岁以后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已经无关大局了。也许,您现在才意识到,早在童年,我们的性格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命运,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贝

我们知道了性格形成的时间——生命的头5年,接着,我们想知道的就是,在这生命早期的5年中,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有些人一定会想,那些性格变态或扭曲的人,在童年一定经受过重大精神创伤或打击,给这些人的记忆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判断,有一部分是对的,即情感体验的记忆或烙印,就是一个人形成一定情感或思维习惯的基础。一个人对于环境或周围世界的看法,取决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但是,某种性格的形成,往往不一定具有那么多戏剧性。它往往是一点一滴、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慢慢地形成。比如,一个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欢生气,而是从小就与一个爱生气、爱发脾气的亲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气的环境里,天长日久,慢慢地,也就模仿或学会了生气易怒的习惯。为此,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假如有一个特别爱生气、发脾气的母亲。平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发一次脾气,5年就是1800次,试问,哪个孩子在多达1800次的熏陶和影响下,会学不会发怒呢?更何况,儿童的头5年,是学习情绪反应和思维方式的最佳年龄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给您一个5岁以内的孩子,您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随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种心理怪物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头5年,之所以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么重要,就是因为头5年孩子对于双亲特别依赖、因而,也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孩子的性格基础,是在生命的头5年,由赋予孩子生命、其后又养育孩子的双亲,一手缔造的。这种缔造,是在与孩子长期共同生活的几万小

时内、在孩子对于性格塑造最敏感的时期完成的。谁抚养孩子、谁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谁就是孩子性格的缔造和决定者。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人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那么,野兽,就成了孩子性格的缔造者,他的性格,也就具备了野兽的特征。这方面,并不缺乏实例。比如,印度的“狼孩”,由于自幼长期与狼生活在一起,导致“狼孩”无论在情绪、思维,还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备了狼的特征,即具备了所谓的?狼性“。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狼孩”是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狼孩”是狼。我们有理由推断,一个孩子的性格,就是父母性格的拷贝和缩影。

篇二:人的性格能被改变那是真的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到底能不能被改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而苦恼、而困惑,都在为改变自己而不懈地努力,可又苦于屡战屡败、解脱无门。今天,我们就一起由浅入深地探讨一下“人的性格之谜“,以求找到“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使你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习惯就是人格

若要解开“性格之谜”,我们就必须对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谓人的性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一整套习惯,包括情感或情绪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比如,有的人就习惯于发怒、有的人习惯于忧愁,这就是情感习惯;有的人习惯于多疑、有的人习惯于幻想,这就是思维习惯。我们平常,就是凭借着这些情感和思维习惯,来判断别人的性格。比如,对于多疑的人,我们会说:“他这个人,太偏激、太幼稚”对于易怒的人,我们又会说:“他呀,性格不好、脾气不好。”

其实,我们偶尔都会有发火或多疑的时候,但是,别人不会单凭着一个人的偶然表现,来对一个人下断言,只有某种情绪、情感或思维,屡次出现,成了这个人的特征、成了这个人一贯的表现和习惯,人们才会把它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有那些成了“习惯”的情感和思维,才能把它归之于人的性格。

只有核心人格是独特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形成很多习惯,或者说,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形成很多侧面,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和人格。心理学把这种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人格,称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象“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乐观”、“忧郁”、“内向”或者“外向”,都是我们用来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词汇。当提起某人,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有关他或她的特征,就是我们隐约感到的那个人的主人格。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就是指这个人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只有主人格,才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能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的人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性格。当我们评论某人“有性格”或“没性格”的时候,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是否突出。

性格反应都是自动完成

人的性格具有很多特征,了解了它们,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性格。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动性、或者说本能性。意思是说,凡是性格性的东西,不需要记忆、指挥、或者控制,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或刺激出现,就一定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情绪和思维反应。记住,是“自动出现”。比如,有一种“奴婢型人格”,由于有强烈的劣等感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不管见了谁,心里面马上就会自动想到:“她一定讨厌我,我不如他,我必须低着头。”这些反应在见面的一瞬间,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实际上这点时间根本就不够她进行现实的比较与判断。这些反应往往与现实环境不相称。虽然有时候她也会反省一下,甚至能够发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下次,她见到别人的时候,她还是会迅即做出习惯了的自动反应。这,就是人格的自

动性特征。由性格决定的反应,就是自动的、本能的、不受理智和意志控制的。

人的性格相对恒定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除了性格反应的“自动性”特征外,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反应的“恒定性”。意思是说,与性格相对应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长期保持恒定不变。比如,您可能有一位非常熟悉、非常要好的中学同学,在二十年后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发现他发生了很大变化、似乎感觉很陌生,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与他饮酒畅谈,您会发现,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没有变化,只是服饰变了、地位变了,面具多了而已。当你把他的服饰、地位和面具统统剥光之后,你才会意识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性格还是那个性格、人依旧还是那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不随时间而明显改变,性格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是“恒定”不变的。

那么,人的性格为什么具备“自动性”和“恒定性”的特征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断言,这些特征肯定对人的生存有好处,否则,这些特征就无法通过自然法则保留至今。那么,这些特征对人有什么好处呢?若想为这些问题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去探寻人格形成和发展之谜。

生命的头5年——性格形成的关键

关于人的性格,心理学界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就是人的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过程,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5岁左右基本完成。确切地说,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说到了5岁,一个人的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而且,5岁以后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已经无关大局了。也许,您现在才意识到,早在童年,我们的性格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命运,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贝

我们知道了性格形成的时间——生命的头5年,接着,我们想知道的就是,在这生命早期的5年中,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有些人一定会想,那些性格变态或扭曲的人,在童年一定经受过重大精神创伤或打击,给这些人的记忆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判断,有一部分是对的,即情感体验的记忆或烙印,就是一个人形成一定情感或思维习惯的基础。一个人对于环境或周围世界的看法,取决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方式。但是,某种性格的形成,往往不一定具有那么多戏剧性。它往往是一点一滴、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慢慢地形成。比如,一个易怒的人,不是先天就容易或喜欢生气,而是从小就与一个爱生气、爱发脾气的亲人在一起生活,天天生活在生气的环境里,天长日久,慢慢地,也就模仿或学会了生气易怒的习惯。为此,我们可以算一笔帐。假如有一个特别爱生气、发脾气的母亲。平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发一次脾气,5年就是1800次,试问,哪个孩子在多达1800次的熏陶和影响下,会学不会发怒呢?更何况,儿童的头5年,是学习情绪反应和思维方式的最佳年龄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给您一个5岁以内的孩子,您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随心所欲地制造出各种心理怪物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头5年,之所以对于性格的形成和塑造那么重要,就是因为头5年孩子对于双亲特别依赖、因而,也特别容易受影响。所以,孩子的性格基础,是在生命的头5年,由赋予孩子生命、其后又养育孩子的双亲,一手缔造的。这种缔造,是在与孩子

长期共同生活的几万小时内、在孩子对于性格塑造最敏感的时期完成的。谁抚养孩子、谁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谁就是孩子性格的缔造和决定者。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人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那么,野兽,就成了孩子性格的缔造者,他的性格,也就具备了野兽的特征。这方面,并不缺乏实例。比如,印度的“狼孩”,由于自幼长期与狼生活在一起,导致“狼孩”无论在情绪、思维,还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备了狼的特征,即具备了所谓的‘狼性“。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狼孩”是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狼孩”是狼。我们有理由推断,一个孩子的性格,就是父母性格的拷贝和缩影。

性格改变的惰性来自改变者自身

出于自恋,人的性格一旦确立,就会恒定不变,自动发挥作用。人们就会本能地对其加以保护和肯定。因为再不完善的性格,也会被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固定的适应环境的模式,有总比什么都没有安全。大家一定要牢记,再糟糕的性格,也对人有某种好处。所以,人们会围绕着从小形成的性格,建立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的人生哲学体系,并且,象保护生命一样,坚定不移地保护自己的人格,无论那些人格在外人看起来,是多么的扭曲、低效。比如,多疑的人信奉的是“怀疑一切”;具有负罪感的人相信“因果报应”。这种体系一旦建立,就会有相应的模式与之配套。比如,“肛欲期人格”,非常守时、守约,办事循规蹈矩;“口欲型人格”贪得无厌、为所欲为。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人格体系和人生哲学,为自己相应人格的合理性,寻找很多理由。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围绕着一个人的人格大厦,还修筑了许多辅助设施,有“保安处”负责保卫自己性格的存在、有“律师处”负责为自己的人格辩护,甚至还有食堂和动力车间,为自己的人格补充能量。所以,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被触动或需要进行改变的话,是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与本能的自动性和恒定性相抵触、必然会遇到本能的全面抵抗。因为人们对于改变性格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遭到进攻,危险!”所以,阻力是强烈的,而且,是步步为营的。这种阻力的关键来源,就在于人本身抗拒改变的本能,和面对改变的不安全感。所以,我们应该记住,无论我们在理智上多么愿意改变自己,我们的潜意识,还是会本能地做出各种阻抗。人性,就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拒绝改变和革新的。每当我们提出一个改变的理由的时候,脑子里马上会有一百个反对的理由等在那里。所有的改变,都是在一定压力下,被迫做出的选择。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据此得到一个初步观点:“改变人的性格,是一件非常难于达到的目标”,因为它会遭到来自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人性的强烈抵抗和反对。

性格改变——错过佳期的努力

除了我们内在的抵抗之外,人格难于改变的第二个原因在于:“错过了人格改变的最佳期”。大家都知道,学习体操,是有一定年龄限制的,超过了一定年龄,韧带的柔韧性差,就无法进行高难度的体操动作了,也就失去了练习体操的机会了;同样,人格也是在5岁之前最容易塑造,过了这个年龄段,因为很多情感的“神经反射弧“已经固定,改变起来,将难上加难。有些持有极端观点的心理学家,甚至干脆断言:“人的性格不可改变,那些所谓人格发生了变化的人,也是因为他的人格,原本就具备了可变性。”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从根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有限的调整”。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心理医生,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年龄和潜力是性格改变的资本

性格难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经过艰苦努力,还是可以发生积极变化的。性格的改变受以下因素制约:首先,是年龄制约。性格的可塑性,与年龄成反比例。年纪越大,越难改变。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性格改变的年龄上限,大概在42-47岁。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极个别人在70余岁的时候,还可以做出

一些性格调整。性格改变的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最初的性格是否具备改变的潜力。衡量性格改变潜力的指标,有以下三方面:一、对于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否有批判和排斥力——即是否“自我失谐”;二、对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是否具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即是否拥有足够的“力必多”;三、对于性格改变的承受力——即是否具备一定强度的自我功能。

生活和时间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师

在年龄适宜、具备一定的改变潜力的情况下,性格的改变自然会发生。性格发生改变的核心机制,就是“在寻求改变的内在驱动力之下,通过环境刺激、或者生活经历塑造人格。换句话说,性格的改变,是生活经历塑造出来的,生活和时间,是性格的雕塑师。这还可以分为自然经历、心理治疗经历、宗教体验等几方面。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然生活经历与体验。最好的老师,就是生活经历。生活经历,还可以被分为日常体验和超常体验。所谓超常体验,就是强度超常的、接近人的忍受极限的体验,比如频死感或死亡体验、极度冷热、孤独、饥饿、危险体验等等。有一少部分人,就是在极度超常的生活体验的刺激下,改变了人格、改变了生活态度、改变了人生观。日常体验,就是普通人每天的自然体验。日常生活的体验,对于性格的塑造效果,必须天长日久,才能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人的性格的变化,就是一个经历和时间的函数。心理治疗经历和宗教体验,只是人的性格改变的小插曲,是性格改变的催化剂。在理论上,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应该能够促进人的性格的改变。但是,无论心理治疗还是宗教体验,都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变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人本身的改变潜力、改变欲望和改变能力。

“彻底改变人格”——徒劳无益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性格改变的限度、性格改变的途径。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所谓的“改变性格”,是要改变什么。也许有人会说,“我想把我的性格全部改变”,“我想洗脑”。其实,世界上没有最好或最坏的性格,每种人格,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性。没有任何一种人格需要被彻底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只是矛盾、不适应、于己于人不利的那部分人格特征。我们不是要重建人格,我们是要修改、重新搭配和组合人格。只要一个人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足以证明,他人格中的大部分,是健康和适应的。“彻底改变人格”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

改变性格的三大要点

改变的要点有三,首先是,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暂时接受自己的性格缺陷。自责和自卑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益处。况且,性格缺陷不是自己的错,它是父母亲的杰作,我们只是命运的承受者和改变着。

完全接受了自己之后,就是冷静的分析自己性格的所长所短,尽可能扬长避短。

第三点就是学会等待和寻找机会,所谓等待,就是充分意识到,“改变是一个时间函数”,有时侯,听其自然,就是最佳的改变方式。所谓机会包括超常的生活经历、心理治疗、等外界的帮助。机会总是出现在准备好了的人面前。

生活中没有绝对好的性格,无论喜欢与否,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每种性格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应性,也伴随着与性格相应的希望和可能。我们无法选择父母赋予我们什么样的性格,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在有限的人格限度内,寻找适合自己人格的希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篇三:系统思维教你如何培养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系统思维教你如何培养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黄佑才 2012-4-2 18:29

人的身体素质即生理基础是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活动即是指人的所为,心理活动即是指人的所想。心理活动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心理活动又会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而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即表现在语言、行为、穿戴、神态等方面,而这些又正是人的性格的体现。因此,也可以说人的性格就是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总和。

那么,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呢?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改变人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或体质);另一面,通过教育、引导、示范等对其思维施以影响以改变其意识形态而改变心里活动(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那么,又为什么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呢?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需要做父母的从小培养和教育好子女。这是改变他人的性格。还有,就是自己有理想、有抱负,但暂时又性格方面有缺陷。这时就得通过锻炼、调养以提升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自己的思维以改变意识形态。这是自己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性格的出发点应该是往好的方面发展,这样,改变性格才有意义。 培养和改变子女性格得从小开始。

小时候,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其生理基础为:气血充足、经络通畅、气机无阻,其生理机制的运行受外界干扰的影响想比与身体素质较弱的人要小很多。因此,身体素质较好的孩子较难接受父母的教导而身体素质较弱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举例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身体素质较好的孩子一般都调皮捣蛋、心浮气躁,因为他有支撑他进行这些活动的充足的能量。而身体素质较弱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安静,因为他们需要休息以节省能量。这些是人的生理基础的一种自然调节在人的性格上的表现。如何教导身体素质较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般的父母都是会说:“不要调皮,不要老是玩啊,要懂事要好好看书之类的”,其实你说这些是时候,他基本是听不进去,没用的。你应该让他玩或者安排他做点事,让他动动手跑跑腿以消耗他的身体能量。待他累了,你就可以让他好好坐下来安心地看看书或者跟他聊聊心加以思想教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你一开始就滥用家长权威强迫他看书的话,他根本静不下心,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前者是疏导而后者是硬堵,效果如何?已经见分晓了。对于身体素质较弱(听话)的孩子则可以要求严格点但要注意别抹杀了孩子好奇心追求自由的个性,一方面抓一方面放。再者,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因为比男孩子更容易教导。一般男孩子的身体素质较阳刚而女孩子则较阴柔。男孩子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韧性,女孩子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塑性。 塑性容易变形,容易改造;韧性则需要先软化,再改造。

步入青年时期如何改变性格?前面说了,人的生理基础是人的所有的生理活动与心里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生理基础就是人的性格的基础。虽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说,但只要改变其生理基础再兼以思想教育、疏导开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其生理基础和思维意识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共同变化,在较长时间内随着变化的积累就会产生较明显的性格变化,则改变性格成功了。

下面说说人的几种生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与性格的关系:

①气血俱盈,经络通畅,家庭思想教育好--为人正直,睿智勇敢。

②气血俱盈,经络通畅,家庭思想教育差--性情暴戾,残酷冷血。

③气血俱盈,经络不畅,家庭思想教育好--性情随和,平易近人。

④气血俱盈,经络不畅,家庭思想教育差--麻木呆滞,头脑简单。

⑤气血俱虚,经络通畅,家庭思想教育好--乖巧灵敏,思维灵活。

⑥气血俱虚,经络通畅,家庭思想教育差--思维灵活,心术不正。

⑦气血俱虚,经络不畅,家庭思想教育好--沉默寡言,安守本分。

⑧气血俱虚,经络不畅,家庭思想教育差--胆小如鼠,偷鸡摸狗。

从中医的角度看,人的身体素质主要决定于气血是否充实,经络是否通畅。如何改变以上性格缺陷?从两方面入手:⑴生理方面:气虚补气;血虚补血;气血俱虚,补气补血。经络不畅者,疏肝解郁,阔痰通络。⑵心里方面:中医有情志治疗法,就是有些病光靠药还不行得加以心里辅导才能根治。性格的缺陷也可以是一种病,只要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不正常的表现都可以看做是病症。其客观的生理基础是:五脏生五气,五气生五志,分别是喜、思、悲、恐、怒,分别对应五脏。喜由心生,思竭脾气,悲生于肺,恐伤肾气,怒发伤肝。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五行相克,五志亦相克。分别是①喜胜悲(火克金),悲伤时报以喜讯或讲述开心事使其转悲为喜②思胜恐(土克水),解释事情的原理,经其集中精神、认真思考明白后消除疑虑③怒胜思(木乘土),因思虑某人某事过多,思则气结,导致不思饭汤。就要想办法激怒对方,焕发其阳气使气机通畅。诬赖加诽谤也行,只要达到效果④恐胜喜(水克火),用威严的语言或行动加以恐吓,使其害怕而得意忘形得以收敛。(范进中举后疯疯颠颠,被其岳父一巴掌打回了原形)⑤悲胜怒(金克木),讲述悲遇或坏的影响,使其怒气顿消,哪怕是使用苦肉计。

到了中年,人的身体素质处于最强盛、最稳定状态。经过家庭、学校教育,逐步成长,经过社会环境洗礼后。思维习惯与意识形态储存在大脑里已基本趋向于饱和状态。这时,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有的、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人也变的更聪明更稳重。此时的性格较稳定,但时间比较短,因为高峰只是一个点而不是一段水平线。

从中年到老年,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衰退,思维习惯与意识形态也在减弱。最后只剩下那些认识和运用最深刻的思维和意识能储存在大脑。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到老年,思维灵活度减弱,意识形态逐步变得单一。生理机能的衰退是导致这些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大脑不得不释放更多的思维和意识,接受和储存新思维新思想的能力越来越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老顽固”等老年性格标签。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和延缓老年的“老顽固”等性格呢?还是从两方面入手,不过得从中年开始注意调养,未雨绸缪。⑴改善生理机能,注意生活习惯,延缓生理机能衰退。具体要求:睡好,吃好,喝好,休闲好,锻炼好。中老年特别要注意防止上火,否则容易得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这些病的根本原因多是阴虚火旺,经络不畅。要少吃煎炸等上火食物,也要少吃寒

凉食物以免败坏胃气。多吃蔬菜多喝温开水,多泡脚多泡手。⑵思维方面:活到老学到老,适当地不断地吸收新思维新思想,改变和活跃意识形态。总之,改变性格从两面入手。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气血的虚实和弱强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一个人的性格有这么大的影响呢?气血充足则五脏得养:肝藏血,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经络通畅则精力充沛、思维灵活。这就是中医里讲的“肝主谋略,为将军之官”;“胆为肝之余气”,就是说肝胆相通,肝血充足则胆气足。“胆主决断,胆为中正之官”。如果经络不畅则肝郁气滞、思维麻木,做事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有的人胆子大,有的人胆子小,根本原因是气血的足与不足。针对后者,只要治以补气养血,疏肝通络,则已。

总结: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移不是不可移,只要改变其生理基础再兼以思想诱导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了。对气血不足,经络不畅的人,性格改变的较快;对气血充足,经络通畅的人,性格改变较慢。或者说:改变生理基础容易,要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比较难。

原创:黄佑才 手机13826398690 QQ745070876

篇四:人的性格能被改变那是真的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到底能不能被改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而苦恼、而困惑,都在为改变自己而不懈地努力,可又苦于屡战屡败、解脱无门。今天,我们就一起由浅入深地探讨一下“人的性格之谜“,以求找到“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变?”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使你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习惯就是人格

若要解开“性格之谜”,我们就必须对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谓人的性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一整套习惯,包括情感或情绪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比如,有的人就习惯于发怒、有的人习惯于忧愁,这就是情感习惯;有的人习惯于多疑、有的人习惯于幻想,这就是思维习惯。我们平常,就是凭借着这些情感和思维习惯,来判断别人的性格。比如,对于多疑的人,我们会说:“他这个人,太偏激、太幼稚”对

于易怒的人,我们又会说:“他呀,性格不好、脾气不好。”

其实,我们偶尔都会有发火或多疑的时候,但是,别人不会单凭着一个人的偶然表现,来对一个人下断言,只有某种情绪、情感或思维,屡次出现,成了这个人的特征、成了这个人一贯的表现和习惯,人们才会把它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所以,只有那些成了“习惯”的情感和思维,才能把它归之于人的性格。

只有核心人格是独特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形成很多习惯,或者说,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形成很多侧面,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和人格。心理学把这种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人格,称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象“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乐观”、“忧郁”、“内向”或者“外向”,都是我们用来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词汇。当提起某人,我们首先联想到的有关他或她的特征,就是我们隐约

感到的那个人的主人格。当我们谈到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就是指这个人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只有主人格,才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能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的人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性格。当我们评论某人“有性格”或“没性格”的时候,指的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人格是否突出。

性格反应都是自动完成

人的性格具有很多特征,了解了它们,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的性格。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动性、或者说本能性。意思是说,凡是性格性的东西,不需要记忆、指挥、或者控制,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或刺激出现,就一定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情绪和思维反应。记住,是“自动出现”。比如,有一种“奴婢型人格”,由于有强烈的劣等感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不管见了谁,心里面马上就会自动想到:“她一定讨厌我,我不如他,我必须低着头。”这些反应在见面的一瞬间,就已经形成了,尽管实际上这点时间根本就不够她进行现实的比较与判断。这些反应往往与现实环境不相称。虽然有时候她也会反省一下,甚至能够发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下

次,她见到别人的时候,她还是会迅即做出习惯了的自动反应。这,就是人格的自动性特征。由性格决定的反应,就是自动的、本能的、不受理智和意志控制的。

人的性格相对恒定

除了性格反应的“自动性”特征外,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反应的“恒定性”。意思是说,与性格相对应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长期保持恒定不变。比如,您可能有一位非常熟悉、非常要好的中学同学,在二十年后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发现他发生了很大变化、似乎感觉很陌生,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与他饮酒畅谈,您会发现,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没有变化,只是服饰变了、地位变了,面具多了而已。当你把他的服饰、地位和面具统统剥光之后,你才会意识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性格还是那个性格、人依旧还是那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不随时间而明显改变,性格在一定时间限度内,是“恒定”不变的。

那么,人的性格为什么具备“自动性”和“恒定性”的特征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断言,这些特征肯定对人的生存有好处,否则,这些特征就无法通过自然法则保留至今。那么,这些特征对人有什么好处呢?若想为这些问题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们不得不追根溯源,去探寻人格形成和发展之谜。

生命的头5年——性格形成的关键

关于人的性格,心理学界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就是人的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过程,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5岁左右基本完成。确切地说,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说到了5岁,一个人的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而且,5岁以后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已经无关大局了。也许,您现在才意识到,早在童年,我们的性格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命运,就已经基本确定了。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贝

篇五:性格可以改变吗?

性格可以改变吗?

今天的能量值很低,因为近期的工作是做复杂的报价表格,excel一眼望去,都是和我没甚关系的钱(做错了可就有关系了);不仅如此,中途还被拉去参加了一个和我没甚关系的会,在大家都昏昏欲睡的会场发呆,心里默默构思着一个类似《生存游戏》的冒险故事。

我的心里经常怀揣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无一例外充满了奇幻和冒险的元素,有些故事从初中开始酝酿到现在,随时可以调出脑海,回放、咀嚼、完善。它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并不是用来完成和发表,

只是为了在感到孤独的时候聊以慰藉,不管这种孤独发生在入梦之

前的夜晚,还是在会议桌旁、在喧闹聚会中、在每一个“理论上”应该充满参与感的场合。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因此给人内向的感觉(废话),所以最近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新公司入职后不久,另一个姑娘A也入职进到我所在的组,原来的老同事将要转岗,临交接前,给我们两人今后的工作提供建议。不出意外地,A因之前做过销售类工作,被期待成为“多和人接触”的外向型角色,而我则被称为“细心的人”,被希望能够参与项目的具体执行工作。我们当然都没有意见,只是因为彼时两人都刚入职不久,于是约好工作还是各自对半分,等到基本能够上手,再按照老员工的指点分工。

一个月过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越发开始对琐碎的工作失去兴趣,对于每次的校对不胜其烦,而A反而能够沉下心来检查表格、做PPT;相反地,对于每次因工作流程不得不去沟通和扯皮的事情,更多是由我硬着头皮跟进和协调,不管心里对对方有多着急上火,打电话过去立马一个“亲爱的”笑意吟吟。

这几乎可以看做一种职场逆反心理,但是老员工的判断并没有错。工作之外的场合,A比我表现出了更多的外向气质,对人好奇,对流行话题敏感,很容易打开话匣子;而我除了工作需要,很少主动搭讪别人,对于八卦流行缺乏兴趣,结束了份内的工作,一秒钟就能回到自己那个异想世界里去。

今天再次码枯燥表格的时候,我不禁想起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人的性格可以改变么?或者性格并不能按照“内向”和“外向”进行简单的区分?还是说,其实“性格”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可以分开的?

我更倾向后一种想法。关于性格内外向区别的研究,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已经有详细的说明,简单解释就是,外向的人更加倾向于从和外界的交流中获取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充电”,回家休息只是为了更好的出发;而内在的人需要从自己内心寻找力量,对外界事物未必那么感兴趣,独处才是他们的“充电”方式。内向的人也需要和人交流、分享感兴趣的观点,但这种交流是有限度的,是“放电”的过程,一旦耗能过久,内向的人会感到疲劳、情绪会变坏,会渴望“独处”、想要“回家”。

这个说明可以成为衡量自我真实性格的参考,但是“表现出来的个性”则不同。书中有提到,如果一个内向的人重视精力的分配,保持“充

电”大于“放电”,保证情绪的平稳,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个别人眼中虽然内向但不失开朗友好的人。

关于表现出来的个性,根据自己的经验,我想可以包括这些方面:

1、真实性格;

2、心态(开放or保守);

3、后天习得的社交技巧。

——真实性格,大部分是先天及童年环境造就,可自测,很难改变;

——心态(开放or保守),是指是否接受自己的性格,愿意遵从自己内心行为作出选择。

现代社会往往提倡快速执行和团队合作、拥有鼓动力、领导力,开朗外向的人们常获得更多青睐,可是那真的也是你想要的吗?对于内向型人来说,坦诚有很多含义,不仅是一份自我认同和对他人的友好提示,同时也明确传达出一些信息:

“我不是那个在讨论时滔滔不绝的人,但并不代表我没有想法”;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请不要绕圈子寒暄想开场白,直接问我就好了”;

“我对于人的情绪更加敏感,并且我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以及“不要担心我会害怕孤独,因为我很习惯甚至享受它”。

……

——后天习得的社交技巧,这个很多,比如利用图表和文字交流代替口头的发言;比如控制“放电”时间,在最具精力的时段处理最重要的沟通事宜;比如对方是女性,在前面加一句温和的“亲爱的”口头禅拉近距离(现在我想起来了,我这句口头禅其实来自之前在电商类公司工作的环境使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尽量做自己有兴趣又能做好的事,不为难自己。

回到一开始的例子,老员工之所以会想让我做具体的执行工作,更多是因为我初来公司,表现出的还是“内向的性格”,而在工作过程中,过去几年在相关领域的经验逐渐代入,自己开始逐步形成了“文静但能够胜任协调角色”的个性;在工作之外的场合,又回归了那个比较真实的“内向”的自己……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