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6:51 字数作文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字数作文

篇一:禅的100个哲理故事

《禅的100个哲理故事》书摘

禅,一种解脱的智慧,一种追寻快乐适意生活的心境。

万物皆为空寂,不去执着与较真方能获得真心,才能超脱于世间,随性生活。

在禅的世界,德行是以自己的修行和对大道的体察、领悟为标准的。它不在乎你在世俗表象中的功德。这种自性德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没有等级的成见,能体悟到世间一切生命、事物的伟大。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只有这样,才能登涅磐的彼岸。

其实,人生来来去去也不过百年。如果人们在这仅有的百余年中还计较来计较去,那么一定会被聪明的禅师笑话。在他们的心中,人生自在适意即可。“我自调心”,正道出了超脱的人生境界。

烦恼随心而生,善随心而起,罪也随心而起。心是人们的人生中最难突破的局限,很多人因莫名的烦恼而耽误了大事,因莫名的愧疚让自己的生活处于悔恨之中。而禅,让人们超脱于心之外,随性生活。

不要固执于某一个点而迷失了自己。

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禅讲究自性、自修、自证;有了外物,或者别人的东西就不是真的东西了。禅家主张:在那个自性的世界里,关照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期获得一种超脱和自明。

不涉入层次之争的最佳方式就是自我修炼,自性证悟,超越层次之上。或者可以说是看透“层次”。

直指人心,就是证见自己的心,用心灵的静和动来体察万物的动静,感受空明的宇宙世界和体味充实的生命气象。同时又超脱于这些之外。——六祖慧能

万物本来也没有迟速可言,也没必要执着不放。

虚空在禅家真意中是一种境界,所谓“万物于我如浮云”是也。在茫茫世间,如果将什么都装进人们的心中,那人们的心一定还不如一锅粥清楚。人们就会背上沉重的负累,过着病恹恹的生活。所为何来呢?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超越外物的执,解脱人生的烦恼。那才是真意!

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

无所执故明,无迷误故快乐无忧,心中轻快。

万法本空,人心本明。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马祖:事如春梦了无痕。

禅讲究回归人的本性,不拘泥于外法,不执着于外物。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百丈怀海禅师

劳作,工作本就是世间生命应有之义,连日月都时时刻刻在运转着,没有一刻的停歇。人类更应该在短暂的百年之内抓紧时间工作,自食其力。

天下的万物万事,无论大小,美丑皆有立身之所。它们相得益彰,各居其所,方有生活于其中的秩序井然之世界。

禅的精神就是要立身于自己的心灵,不拘泥于外物的阖限。不执着于世人的评说,最终要达到心中无一丝的杂念,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有心的存在。

执著就是苦,执著就是不悟。人生,心是根本,凡事,依人不依法。人们只有放下一切执著,

一切人生的成规,才能凡事不为外物所局限,达到心灵的自由,人生的飞翔。

禅师的心中是万法皆空的。这空就是不去刻意地执着于什么,强调什么。

生固然是一种欢乐,死也并不是一种痛苦。只有在生的时候,忠于生命的真实,才能在面对死时感到心灵的安宁。所以,不能说生也不能说死。

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所以它就在人们的身边。只要有一份透明的心,透彻的心境,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安顿好自己的身心,那么你就是佛,你就会快乐。

解脱就是心无挂碍,不作任何的外在追求和无谓的争论、言说。

去除妄念,忘却烦恼是禅家的最终目的,也是禅宗能够受到很多人欢迎的最终原因。在禅师的心中,甚至成佛的念头都不要有才是真正的没有妄念,没有欲求,才能忘却烦恼。正所谓“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就是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一个真正的自己,守住这个真正的自己。

人生本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不过是自然世界的更替,不过是生命的真相之一面。但是大部分人都会陷入生死的执著中。生命就是这样,只要自由适意地过完一生就行了。 人死之后,如水归水。

不争执,不执著,一切随心,随意。

真正悟道的禅师什么都是佛,什么都可以说成佛,没有顾忌,没有执着。

随缘,正是人生适意的表现,是人生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

禅的精神就是一种活灵活现的人生智慧,不要执着和偏执,否则不仅会让自己闷闷不乐,还会让身边的人都讨厌你。

禅的境界是一种状态:无执无碍,逍遥自在,在日常的生活事件中自有一份适意和幸福。 禅最忌的就是执着于语言和文字,最忌在概念上作无谓的争论和辨析,以至于遮蔽了自己的本心,遮蔽了世界的真相。

篇二:最喜欢的100个哲理故事

最喜欢的100个哲理故事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

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禅的100个哲理故事)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或文过饰非。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篇三:100个学会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

100个学会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

经营管理 01-19 2242

100个学会做人、做事的哲理故事()

做人做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样是一门丰富的学问。它涉及生活中的各方面,甚至可以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所折射的人生哲理,也许会影响你的一生,从而改变你的整个命运,而一次微小的失误,同样能使你前功尽弃,丧失远大前程。

相同的一群人站在命运的起跑线上,开始一场人生的马拉松赛跑。通过一段时间的的跋涉和努力,有人会因艰苦而放慢脚步,有人会因方法不当而倍感挫败;有人因缺乏自信而中途放弃;也有人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直到获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同样的开始,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呢?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能够充实人的心灵,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使一个人能从平庸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步入杰出人士的行列。

一、学会做人的50个哲理故事

27、

二、学会做事的50个哲理故事

篇四:几个禅的小故事

几个禅的小故事,关于我们个人修养的!!!

哲理故事:易碎的瓷瓶

任何一个寺院都会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但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小和尚屡屡犯戒。定一法师所在的这个禅院也是如此,他决定有机会对这些小和尚予以教诲。

这一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老方丈定一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定一法师见这些和尚都在以那种探询式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道:“非常可惜吧?一坏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它千百年都不会损坏的,甚至可以永远流传下去。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尤其是我们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容易事!你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一时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无语。

小和尚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于是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智慧小语」

从打江山到烧瓷瓶,从修身养性到立世扬名,无论是成就一番大业,还是拥有一件珍品;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荣誉名声??无不如老方丈列举的瓷瓶一样,永存还是损毁,都取决于长久的珍惜或扬弃的瞬间。

有时,我们所应放弃的东西,往往是那些看似珍贵的东西,有时,我们所应保留的道德、品质或良心,往往是不被人注意的那些细节或机缘。

每个人都应睁开慧眼,再次对自己的良心做一次考问。

哲理故事:小和尚打架

有个寺院的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个农妇发生了争吵,最后两个人互相撕扯起来,结果两个人都把对方的脸给抓破了。后来寺院的其他和尚赶来,把他们劝开,并把受伤的小沙弥送回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为那个农妇寻找布匹,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农妇赔礼道歉、送布匹。

这样一来,那个农妇也变得知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这个事情都怪自己,不该和来化缘的小沙弥争吵直至动手。

从农妇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老法师一个没注意,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那块石头踢了几脚。老法师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踩上它的,一点儿也不能怪它啊,这次磕绊是自找的,我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沙弥愣了一阵,终于领悟了法师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尽量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智慧小语」

人生旅途中,大部分的泥泞坎坷都是自己踩上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磕绊挫折,也多是由自己各式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多数时候,不是社会找了我们的麻烦,而是我们找了社会的麻烦。

我们更应在自身方面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享受生活、热情工作。并在人际关系产生症结之时,多做自我批评,多为别人着想。

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

哲理故事:一村菊香

一日,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怡人,从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

禅师笑了,继而说道:“这样更好啊!三年后可是一村菊香。”

弟子听完也看着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智慧小语】

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事物与人共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只有大家都拥有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不要总为自己着想。殊不知,在看到别人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的,自己也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与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

哲理故事:买土地的农民

有人对“世上什么最可怕”这个问题十分不解,于是,他带着这份困惑去请教定远禅师。

禅师听后,轻声地以“欲望”作答,随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想花1000块钱买地,他从一个地方的卖主那里得知,只要交上1000块钱,在一天内(从日出到日落)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都归买主,但最终必须回到起点。

不难预测,那个农民将会以一日的辛苦来换取最宽广的土地。于是,第二日太阳一露地平线,他就出发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钟也没有停下。在回头已经

看不见出发点的地方才想到拐弯。因为他的全力以赴,不知不觉间,就看太阳快要下山了,但他已经离起点很远了,不得不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太阳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在离起点两步远的地方,他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不过,他倒下的时候双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于是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那片“宽广”的土地。

「智慧小语」

人们往往无法逾越欲望这条鸿沟,甚至会因为过强的欲望而毁灭了自己。人心难满,贪欲无止境,人们就这样在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这也正是人性的最大缺憾。

一个人要想贪占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就要来了。做人必须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顿悟。物欲是没有止境的,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因此,遇事一定要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篇五:中学生最喜欢的100个哲理故事(1)

中学生最喜欢的100个哲理故事(1)

资料荟萃

2009-07-14 2312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

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

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

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

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