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南国急雨北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37:15 体裁作文
南国急雨北国体裁作文

篇一:2012年广州市萝岗区中考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萝岗区初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 文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6小题,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嘹亮 眼花缭乱 潦草 星火燎原 ....

B.怠慢 心旷神怡 陶冶 百战不殆 ....

C.沉醉 鞠躬尽瘁 粉碎 猝然长逝 ....

D.撒娇 清澈见底 撤销 南辕北辙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陷阱 钉书机 锦绣河山 搬师回朝

B.脉搏 一刹那 再接再厉 世外桃源

C.震憾 缔造者 前赴后继 通霄达旦

D.反应 渡假村 怡然自得 弱不经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止..3月31日,报名参加全市初中作文大赛的学生大约有500人。

B.新领导一到任,就解决了我家的住房问题,一家人感动得以泪洗面。 ....

C.游客在桃花的海洋中拍照、嬉戏,品味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暖暖的阳光。 ..

D.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各科成绩,至于思想品德方面,就不以为然了。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天是小红十五岁的生日,可是同学和老师没有一个人记得,她心里十分难过。

B.王老师的心理健康讲座,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在极度的振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意见很大,纷纷打电话到环保部门投诉。

D.虽然这是一次重要的考试,但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春天,别处的草青了,树绿了, ;夏天,烈日当空, 。此情此景,促使人产生了对色彩的强烈渴望,渴望郁郁葱葱的树、斑斓多姿的花。

①那里,远远望去,红花绿叶比比皆是

②这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单调的砖瓦色

③砖铺的地面像火炉那样发着热,叫人焦躁难忍

④院里的一块绿色兰绒,转眼间,变成了缤纷五彩的锦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保持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4分)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作的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答: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⑴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年最是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F.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⑵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4分)

①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曹操《龟虽寿》)

③ ,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④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⑤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⑶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4分,其中加2分,加分后第7题不能超过10分。) 雨常常眷顾南方,雪往往倾情北国。“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南方的雨啊,在兰溪,在巴山,打湿了苏轼的

南国急雨北国

衣衫和李商隐的思绪。“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听着南国的风雨,梦中又回到了北方铁骑飞驰的战场;“ , ”,岑参面对北方的雪景,眼前仿佛出现了江南梨花在春风中盛开的景象。

8.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⑴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塞翁失马》) 富: .

⑵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 ..

⑶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 上: .

⑷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日: .

⑸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得: .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分)

三、(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自非亭午夜分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B.或王命急宣 .

稍稍宾客父,或以钱币乞 .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D.故渔者歌曰 .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以生动简练的笔墨描写三峡之山,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②③④段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分别描写了三峡之水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C.文章语言凝练,“清荣峻茂”四字再现了三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的特点。

D.文章在描绘三峡的景物时,既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⑵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指什么朝代?(2分)

答: 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什么主旨?(4分)

答:

四、(9小题,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6分)

“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

在近百万年的地球气温变迁中,严寒的冰河期和温暖的间冰期曾交替出现。在冰河期,陆地冰川遍地,海水相对减少,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00-145米。而在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5-30米。今天,人类居住的地球冰河尚未完全消失,可认为是处于冰河期的末尾。现在令人关注的是:地球今后是继续变暖使冰河期彻底结束而迎接间冰期到来呢?还是再次从寒冷又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期?人类对此虽尚难以预测,但“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能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人类对地球气温变化的干预能力虽然极其渺小,但因为地球表面温度的平衡是以十分微妙的力学关系来维持的,只要对它施以较少的能量,就有打破热平衡的可能。人类活动可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尘埃、水汽等增加,改变大气的成分,也能影响大气的透明度和热能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气温发生变化。而导致地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又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即能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不致逸入宇宙空间,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会导致地面温度上升,全球气温变暖,即为“温室效应”。

而“阳伞效应”实质上是大气中人为尘埃的气候效应。大气中除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产生尘埃外,人为因素产生的尘埃日益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通过工厂、交通工具和家庭炉灶及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烟尘、废气,正越来越多地散发着大量的微尘离子,造成大气污染。对大气尘埃的气候效应,一般认为微尘能把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和削弱到达地面的辐射能,这样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尘埃所起的这种“遮阳伞”的作用称为“阳伞效应”。此外,尘埃还有吸湿特性,可把周围的水汽凝结在自身表面,促进和增加云雾的形成。云雾又能阻挡和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也可使地面降温。如果大气污染使下层云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就会使冰河期再现。

综上可看出,当地球稳定的热平衡,因人为的因素而被打破时,就会导致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但这其中是“温室效应”作用强,还是“阳伞效应”影响大,人们还难以定论。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变暖,这样会导致冰川融化;而也有些气象学家根据多方面的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地球将进一步变冷,可能面临着一个新的小冰河期的到来。对于这一全球性的气温问题,到底是正在变暖还是逐渐变冷,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选自杨叔子主编《探索未知世界》,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对地面的短波辐射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能截留住地球释放的热能。

B.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

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有可能破坏地球热平衡,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D.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从而使地面增温。

1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不成立的一项是(3分)13.A 14.D

A.目前地球尚处于冰河期。

B.二氧化碳和人为尘埃分别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C.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 “阳伞效应”,都有可能使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

D.“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此消彼长,将导致地球冷暖平衡。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10分)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拥塞。只疏不密,则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①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②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③或以强烈见

长,④或以柔和取胜,⑤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15.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⑴第4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分) ⑵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 (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24分)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来。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之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他不想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忽忽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回来。

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犹如被折断翅膀的大雁随时可能跌落山崖,而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大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子是斜的!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是开的,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

篇二:故都的秋课件配套

故都的秋

有关秋天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杜甫《登高》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有关秋天的诗句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里悲秋常作客,

碧云天,黄叶地, 百年多病独登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杜甫《登高》

晓来谁染霜林醉? 浔阳江头夜送客,

总是离人泪。 枫叶荻花秋瑟瑟。

——王实甫《西厢记》 ——白居易《琵琶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有声——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 王勃《滕王阁序》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无边落木萧萧下, 秋有形——

不尽长江滚滚来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学习目标

? 1.认知目标

? 了解写 作背景

? 2.技能目标

?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叙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

? 3.情感目标

? 分析故都的秋的色味,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郁达夫(1895-1945)其人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主观色彩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课文朗读

读准这些字的读音

凋零 混混沌沌 潭柘寺 一椽破屋 喇叭 扫帚 细腻 落蕊 平平仄仄 悲啼 萧索 橄榄 歧韵 颓废

阅读第一段

? 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有什么样的特点

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秋晨静观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思考与探讨

? 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

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 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

都之秋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思考与探讨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

? 明确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

自然交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怀。

秋蝉残鸣图

思考与探讨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明确: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

秋雨话凉图

思考与探讨

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

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突出他们有浓浓人情味!也表露了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秋日胜果图

?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

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 整体把握: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 高远、柔和、

清冷

? 秋声: 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凄凉、哀惋

?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钟声 悠远、低沉

? 秋色:牵牛花,将熟未熟的枣儿 冷色、青涩

?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 落寞、凄凉

?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读9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

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

思考与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还写了最让作者思念的北国之景,有何作用?

1-2段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用以衬托故都的秋“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能够让人玩味到十足,借以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全文之“神”)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

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

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

忧伤而又苍凉

篇三:中考语文模拟题附答案

初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6小题,1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嘹亮 眼花缭乱 潦草 星火燎原 ....

B.怠慢 心旷神怡 陶冶 百战不殆 ....

C.沉醉 鞠躬尽瘁 粉碎 猝然长逝 ....

D.撒娇 清澈见底 撤销 南辕北辙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陷阱 钉书机 锦绣河山 搬师回朝

B.脉搏 一刹那 再接再厉 世外桃源

C.震憾 缔造者 前赴后继 通霄达旦

D.反应 渡假村 怡然自得 弱不经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止..3月31日,报名参加全市初中作文大赛的学生大约有500人。

B.新领导一到任,就解决了我家的住房问题,一家人感动得以泪洗面。 ....

C.游客在桃花的海洋中拍照、嬉戏,品味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暖暖的阳光。 ..

D.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各科成绩,至于思想品德方面,就不以为然了。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天是小红十五岁的生日,可是同学和老师没有一个人记得,她心里十分难过。

B.王老师的心理健康讲座,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在极度的振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周边居民意见很大,纷纷打电话到环保部门投诉。

D.虽然这是一次重要的考试,但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春天,别处的草青了,树绿了, ;夏天,烈日当空, 。此情此景,促

使人产生了对色彩的强烈渴望,渴望郁郁葱葱的树、斑斓多姿的花。

①那里,远远望去,红花绿叶比比皆是

②这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单调的砖瓦色

③砖铺的地面像火炉那样发着热,叫人焦躁难忍

④院里的一块绿色兰绒,转眼间,变成了缤纷五彩的锦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请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保持语意不变,可适当增删个别字词。(4分)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作的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

答: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⑴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C.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年最是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F.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⑵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4分)

①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曹操《龟虽寿》)

③ ,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④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⑤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⑶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名句。(4分,其中加2分,加分后第7题不能超过10分。) 雨常常眷顾南方,雪往往倾情北国。“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南方的雨啊,在兰溪,在巴山,打湿了苏轼的衣衫和李商隐的思绪。“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听着南国的风雨,梦中又回到了北方铁骑飞驰的战场;“ , ”,岑参面对北方的雪景,眼前仿佛出现了江南梨花在春风中盛开的景象。

8.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⑴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塞翁失马》) 富: .

⑵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 ..

⑶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 上: .

⑷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日: .

⑸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得: .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分)

三、(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自非亭午夜分 .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B.或王命急宣 .

稍稍宾客父,或以钱币乞 .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D.故渔者歌曰 .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以生动简练的笔墨描写三峡之山,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②③④段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分别描写了三峡之水在不同季节的特点。

C.文章语言凝练,“清荣峻茂”四字再现了三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的特点。

D.文章在描绘三峡的景物时,既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⑵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指什么朝代?(2分)

答: 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什么主旨?(4分)

答:

四、(9小题,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6分)

“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

在近百万年的地球气温变迁中,严寒的冰河期和温暖的间冰期曾交替出现。在冰河期,陆地冰川遍地,海水相对减少,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00-145米。而在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5-30米。今天,人类居住的地球冰河尚未完全消失,可认为是处于冰河期的末尾。现在令人关注的是:地球今后是继续变暖使冰河期彻底结束而迎接间冰期到来呢?还是再次从寒冷又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期?人类对此虽尚难以预测,但“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能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人类对地球气温变化的干预能力虽然极其渺小,但因为地球表面温度的平衡是以十分微

妙的力学关系来维持的,只要对它施以较少的能量,就有打破热平衡的可能。人类活动可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尘埃、水汽等增加,改变大气的成分,也能影响大气的透明度和热能辐射,从而导致地球气温发生变化。而导致地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地球外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而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又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即能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不致逸入宇宙空间,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会导致地面温度上升,全球气温变暖,即为“温室效应”。

而“阳伞效应”实质上是大气中人为尘埃的气候效应。大气中除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产生尘埃外,人为因素产生的尘埃日益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通过工厂、交通工具和家庭炉灶及焚烧垃圾等产生的烟尘、废气,正越来越多地散发着大量的微尘离子,造成大气污染。对大气尘埃的气候效应,一般认为微尘能把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减少和削弱到达地面的辐射能,这样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尘埃所起的这种“遮阳伞”的作用称为“阳伞效应”。此外,尘埃还有吸湿特性,可把周围的水汽凝结在自身表面,促进和增加云雾的形成。云雾又能阻挡和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也可使地面降温。如果大气污染使下层云量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就会使冰河期再现。

综上可看出,当地球稳定的热平衡,因人为的因素而被打破时,就会导致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但这其中是“温室效应”作用强,还是“阳伞效应”影响大,人们还难以定论。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变暖,这样会导致冰川融化;而也有些气象学家根据多方面的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地球将进一步变冷,可能面临着一个新的小冰河期的到来。对于这一全球性的气温问题,到底是正在变暖还是逐渐变冷,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选自杨叔子主编《探索未知世界》,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氧化碳对地面的短波辐射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能截留住地球释放的热能。

B.将地球释放的热能截留在二氧化碳层内,同时通过逆反射又将热能返回地面。

C.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增加,就有可能破坏地球热平衡,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D.二氧化碳能够透射太阳短波辐射,使热能容易到达地球表面从而使地面增温。

1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不成立的一项是(3分)13.A 14.D

A.目前地球尚处于冰河期。

B.二氧化碳和人为尘埃分别是“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C.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 “阳伞效应”,都有可能使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

D.“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此消彼长,将导致地球冷暖平衡。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6题。(10分)

《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拥塞。只疏不密,则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①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②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③或以强烈见长,④或以柔和取胜,⑤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15.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⑴第4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这是为了论证 的观点。(4分) ⑵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 (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24分)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来。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之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们,他不想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忽忽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回来。

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犹如被折断翅膀的大雁随时可能跌落山崖,而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大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子是斜的!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是开的,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篇四:训练·达标检测 第三单元 第11课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蓑衣(suō) 酝酿(yùn) ..

静默(mò) 黄晕(yūn) ..

B.抚摸(fū) 应和(hè) ..

鸟巢(cháo) 稀疏(shū) ..

C.戴笠(lì) 薄烟(bó) ..

朗润(rùn) 眨眼(zhǎ) ..

D.抖擞(sǒu) 烘托(hōnɡ) ..

繁花(fán) 蜜蜂(mì) ..

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瞭亮地响着。

改为 ; 改为 。

3.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A.长 B.冒 C.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 (A.触摸 B.抚摸 C.轻抚)

- 1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着你。

(3)春天像 (A.健康 B.健壮 C.强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仿句练习。

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仿句:

5.综合性学习。

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 .

(2)【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答:

- 2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3)【广告护春】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5、6段,回答6~9题。

6.第5段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写出了对春天的丰富感受,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

(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触觉的:

7.第5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第6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

答:

9.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答:

- 3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

北国之春

孙立燕

春天的脚步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

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

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来得壮美。

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繁花,群鸟乱飞”的朝气勃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

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她天然的风韵。

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迎面扑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温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青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偶尔会看到坑坑洼洼的地方露出的几簇绿草芽;那一排排的树木都已脱了藏青色的褂子,换上了淡黄透绿的衣裳;红杏的枝头依然落着寂寞的尖,缀着的景色只有心中的那份渴望。春天的活泼劲就是这样在令人难耐的期盼中酝酿着。北国的春天没有名花的娇贵,也没有美酒的香醇,可她那种半醉半醒的眠思,纵是“无情也动人”啊!

北国的春天,无花只有寒,春雪是她唯一的绽放。那似花非花的落蕊,在北方

- 4 -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的大地上,铺染着一幅清奇、苍劲、古朴的水墨画。当人们的足迹浸润这幅画的时候,内心里也被踩得泥泞不堪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感觉到了一种抖也抖不掉的清凉。

“春风十里柔情”,那是南国的情愫,而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像升腾的野火,像昂扬的斗士,像冲锋者的擂鼓。它使你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

啊!北国之春,我真想张开双臂,扑进你这返浆大地的怀抱,任由自己的每一处足迹都写满了豪情。

(选自《吉林农业·乡土文学》2013年第2期)

10.作者眼中南国的春与北国的春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

11.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2.选文主要描写了北国的春天的哪两种景物?为什么主要写这两种景物?

答:

1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5 -

篇五:新人教版语文第11课《春》优化练习题及答案

11《春》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蓑衣(suō) 酝酿(yùn) 静默(mò) 黄晕(yūn) ....

B.抚摸(fū) 应和(hè) 鸟巢(cháo) 稀疏(shū) ....

C.戴笠(lì) 薄烟(bó) 朗润(rùn) 眨眼(zhǎ) ....

D.抖擞(sǒu) 烘托(hōnɡ) 繁花(fán) 蜜蜂(mì) ....

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瞭亮地响着。

改为 ; 改为 。

3.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A.长 B.冒 C.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 (A.触摸 B.抚摸 C.轻抚)着你。

(3)春天像 (A.健康 B.健壮 C.强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仿句练习。

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仿句:

5、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 .

〈二〉能力提升

阅读课文5、6段,回答6~9题。

6.第5段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写出了对春天的丰富感受,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

(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触觉的:

7.第5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第6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

答:

9.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答:

〈三〉拓展创新

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

北国之春

孙立燕

春天的脚步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

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

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来得壮美。 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繁花,群鸟乱飞”的朝气勃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

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她天然的风韵。

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迎面扑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温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青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

偶尔会看到坑坑洼洼的地方露出的几簇绿草芽;那一排排的树木都已脱了藏青色的褂子,换上了淡黄透绿的衣裳;红杏的枝头依然落着寂寞的尖,缀着的景色只有心中的那份渴望。春天的活泼劲就是这样在令人难耐的期盼中酝酿着。北国的春天没有名花的娇贵,也没有美酒的香醇,可她那种半醉半醒的眠思,纵是“无情也动人”啊!

北国的春天,无花只有寒,春雪是她唯一的绽放。那似花非花的落蕊,在北方的大地上,铺染着一幅清奇、苍劲、古朴的水墨画。当人们的足迹浸润这幅画的时候,内心里也被踩得泥泞不堪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感觉到了一种抖也抖不掉的清凉。

“春风十里柔情”,那是南国的情愫,而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像升腾的野火,像昂扬的斗士,像冲锋者的擂鼓。它使你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

啊!北国之春,我真想张开双臂,扑进你这返浆大地的怀抱,任由自己的每一处足迹都写满了豪情。

(选自《吉林农业·乡土文学》2013年第2期)

10.作者眼中南国的春与北国的春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

11.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12.选文主要描写了北国的春天的哪两种景物?为什么主要写这两种景物?

答:

1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A项中的“晕”应读yùn;B项中的“抚”应读fǔ;C项中的“薄”应读báo。

2.答案:翠 脆 瞭 嘹

3.答案:(1)C (2)B (3)B

4.答案(示例):风筝到处有:彩色的,动物样的,器具样的,飘在晴空中,像彩旗,像大手,还挥呀挥的。

5.(1)答案: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6.答案:(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2)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7.【解析】此题考查文段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对春风的和暖与清新特点的 描写中思考作者的情感。 答案:借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赞颂了春天,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8.【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写树叶和小草的颜色是为了写春雨,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不仅仅是写树叶和小草的颜色,因为这一句还侧面写出了春雨对树、草等自然万物的洗涤、滋润。

9.【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要考虑细雨“斜”的原因——春风使然,“织”字与“像细丝”照应。

答案: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地写了春风。“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生动形象。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春天特征的概 括。结合全文内容,从文中 筛选“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等语句进行概括。

答案:南国的春是温婉的,像天姿国色的丽人,北国的春是质朴豪放的,像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首先根据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表达作用。

答案:比喻。将春天比喻为一幅水墨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国的春清奇、苍劲、古朴的特点。

12.【解析】此题考查对主要内容的把握。选文抓住了北国春天富有特征的春雪和春风进行描写。 答案:春雪和春风。因为这两种景物和南国的春景形成对比,能突出北国之春的特点。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由文章对春景的描绘及最后一段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北国春天的喜爱之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北国春天由衷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