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心目中的家儿童油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7:16 体裁作文
我心目中的家儿童油画体裁作文

篇一:儿童学油画

儿童学油画

秀的绘本经得起我们这样放大,我们放大多少倍,里面没有网格出现,它就是这么精良。

再看看远处的这些色调,还有它的透视法则都是符合文艺复兴时候各种各样的绘画原则,但他又完全是创新的。

文艺复兴时候很多的画是画在墙上的,画在教堂的穹顶上,叫湿壁画。这一幅像不像画在墙壁上的感觉?又有装饰感,从色彩上面又有一种复古的美感。 这本书里面的色彩、构图,包括人物动态的表现,都遵从了文艺复兴时候的审美格式。古典主义当时是很严格的,在构图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法则。这本绘本完全是遵循了这个法则,但是有它的创新,有戏剧性,有场景。而且我们要想一想,这位画家是画一本小书,而不是画一幅独立的画,不是像达芬奇那样为大教堂画一幅大大的特别荣耀的巨作。他是完全专心的画一本给孩子的书。一个艺术家要有什么样的心境才能这样去画画?

每个接触过绘本的人都很容易被绘本打动,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而且能够发现绘本当中很多的所谓的功用,比如说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孩子阅读的能力,让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包括提高孩子的智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绘本的艺术性,它是绘本最精髓的东西。优秀的绘本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品,给孩子一本好的绘本就等于给孩子一个小型的精品画展。绘本可以培养孩子多元的眼光和多视角的来看世界。绘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视觉印象,而孩子在接触绘本的过程当中会形成自己最初的视觉习惯,能够在一个好的视觉环境中成长,而这些对孩子将来形成一个多元的心态、多元的视角以及看世界的多元的眼光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 老师, 老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的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的创办人,多年来她在从事艺术研究的同时,以一种独特的美术教育方式在广大家长中产生了广泛影

响,同时她发表的文章具有深刻的学术影响力,从2000年以来她策划并主持了系列的中国儿童美术世界巡展和艺术体验活动,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等国家带着孩子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展览交流、创作实践和比较研究,使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他们的家长都亲身感受到艺术的发展历程,体验了艺术对儿童成长和优化生存环境的深刻的影响力。

感谢新经典,感谢爱心树。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这个题目太大了。今天先大概简单的讲一讲,怎么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

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爱心树童书馆第四次经典童书品读会于2012年3月14日在宝钢大厦四层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举办。

爱心树童书馆已经举办了3次经典童书品读会。今天是第四次,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品读会。爱心树经典童书品读会希望给从事儿童阅读传播推广的亲子图书馆的创办人、教师、儿童工作者以专业的指导,从更深层次和更多角度来理解儿童阅读的意义,介绍包括绘本在内的经典儿童图书的内容,探讨阅读如何帮助一个人打下精神底色等等。

首先请大家关注“绘本”这两个字,一个绘,一个本,实际上在英文里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最熟悉的、最惯用的就是Picture book,我觉得翻译成中文很贴切,这里有两个字,一个绘,一个本,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这个“绘”。 绘画艺术是绘本的首要因素。让我们用一种谦逊的态度来看一下绘画艺术怎么样在绘本里占着首要的位置。

经典绘本里的绘画是完美的,可以说是没有缺憾的。画家的或者是画展的作品,在座的妈妈们和未来的妈妈们都看过很多,我们是否能看到完美?真的是没有缺憾的?可能很难。

但是经典绘本却大大不同了!因为儿童本身是非常非常纯洁的,心灵的至真至纯近乎完美。这些为儿童创作的绘画对于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是完美的,因此,经典绘本和儿童在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

如果我们有这种观念的话,我们再看绘本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种审美的心态。

因为走进绘本的艺术世界,就是在进行绘画艺术的欣赏,在进行审美活动。审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可以说是我们身(视觉)、心、灵的一种和谐的关系。经典的绘本能让我们获得非常愉快的审美的经验或者体验。

很多家长的审美困境其实也是我们很多成人的一个审美现状,这个我们不要回避,确确实实存在,可能就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的现状是很尴尬的,原因很多,说起来就复杂了。我们在这里很简单的来说一下。

有些绘本实际上是电脑做的垃圾,完全不是手绘的,哪怕是手绘的很多也是应付。比如,为了出版社赶快完成任务,什么火了我们跟什么风。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一个视觉环境里面。再加上父母家人缺少审美能力,不能为孩子来选优秀的东西、好的东西、经典的东西,直接导致我们的儿童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一个现实。我遇到一些家长,他收藏了很多很多的书,他说这个我也买,那个也买,只要是专家推荐的都买。因为他们没有办法选择,实际上这都和我们前面讲的审美能力有关系。

正确审美教育的匮乏,导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失落。

这样的失落直接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每个人审美状况的影响就是对绘画艺术的陌生和疏离,哪怕这幅画挂在我面前,我还是觉得跟它有很遥远的距离。我们在绘本面前不能甄别绘本的艺术品质,是因为我们的审美能力出了问题。

我们成人既然是这样尴尬的审美现状,我们会带给儿童什么?如何带给儿童好的审美环境,我们每个家长本身或者每个出版人本身,或者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幼儿园、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成为儿童的审美环境的场所。我们成人既然是这样的一个现状,再想想儿童的审美环境是怎样的?一点都不容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成人的审美能力不能支持我们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 一谈到审美教育,我们就会联想到各种美术班,钢琴班、舞蹈班……这就是现在基本的审美教育了。其中很多东西值得商榷和探讨;同时,更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儿童的视觉环境。2007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儿童视觉环境,这个视觉环境确实非常的低劣。

我常常说一句话 我们吸收的是什么我们所释放的也是什么;我们听的是什么、看的是什么可能以后我们想的就是什么、说的就是什么。视觉环境会固定了一个人的审美口味,就像孩子本来应该吃萝卜青菜,非常有营养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天天给他吃的都是快餐、油炸食品,你再给他吃萝卜青菜他就不吃了,他不知道那是好东西,他说我不要吃没有味道的东西。我们的视觉环境给孩子就造成了这样的口味。

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想法来演绎这样一个故事,还加上了自己很多的理解。很高兴看到新经典这样一个出版机构能让中国孩子看到这本书,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篇二:儿童绘画的几个阶段

儿童绘画的几个阶段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2.命名期(2、3岁)

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活动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儿童不是想什么画什么,而是画什么想什么。

3.罗列期(3、4岁)

在涂鸦阶段,儿童只要能把画的东西和想的东西逐渐联系起来,画得稍微有些形状,就感到很大满足。把表示脑袋的圆圈和表示手脚的长线拼凑起来,就感到这是一个活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个猫,这只能说是一个一个物的罗列,相互没有联系。这里画个太阳,旁边画个猫,又可能画个车,或画个小虫子。因为这时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不能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状态,应该根据孩子兴趣,引导他注意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例如:孩子画个小鸭,可以问他小鸭和谁玩呀?在哪玩呢?在水里游泳呀。水里有什么呢?水里有小鱼,有荷花。天上有什么呀?有云、有蜻蜓??。这样依据孩子的有限经验,启发他联想,就会使画面越来越丰富。孩子一个时期反复画一样东西,从不像到有点像,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4.图式期(4、5岁)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情的表现,他们主观地体会和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常用形态符号来表示同一事物。其中夸张了主要部分,忽视或干脆省去了不重要部分。表现动作时,就主观地移动要做动作的那个部分。如为了把刀举过头,就主观地伸展移动胳膊。

这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还不能正确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和空间,对比例的估计能力更晚。让孩子在纸上表现一定深度的画是有困难的,因此画面上就会出现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任意排列的平面图,而且他们把一切东西都放在一条表示地平线的基础上,他们画画怕遮掩、重叠,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也统统排列在画面上。屋里的陈设在室外根本看不见,也要透过墙壁画出来,并认为不这样反而是错误的。这种求全、求实的表现法,正是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这些都说明孩子画的还不是他看见的东西,是他想当然的东西。这时让他画写生画,他看一眼对象就凭自己的印象去画了。因为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成人不同,他们还缺乏理性地分析和比较能力,只能凭感觉印象画画,对印象深的部分他容易夸大。这正是儿童画的“黄金时期”。孩子的天真气应注意保护,让它充分表现出来。

5.想象期(6~9岁)

随着孩子生活面的扩大,认识和理解力比幼儿时有所发展,画画中能逐步掌握物的

基本形状,画面也比以前丰富。这时,他们注意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动态和生活环境,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由于常常以想象代替观察,孩子画画的内容广泛多了,海阔天空,任意幻想。他们望见星星和月亮象盏灯,就想到月亮上去读书;看见星星爱眨眼,就想和星星打电话。我们成年人虽然见识多,但受写实的局限,反而使想象力受到了抑制。当然,这一阶段孩子的画,大多还是平面造型。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也不能表达出空间和透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比例关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画会向写实发展,会关心透视和比例,而画面的儿童情趣就越来越少了。

这一时期,有些家长往往急于求成,让孩子追求成人化的东西,单纯临摹画家的笔法和现成的画面,以孩子临摹得像为标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当然临摹是学习绘画技法的一种方法,让孩子单纯临摹可能很快见效,锻炼了眼看和手画的协调机能,但都没有动脑子。因为他照抄的是现成画面,那是画家经过观察、概括、提炼等艺术加工后产生的形象,是人家的创造,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就像抄书和写作文是不同的两回事,抄书不能代替作文,作文需要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画画也是一样,单纯临摹只会妨碍他的记忆和想象的发挥,也就影响了他创造力的发展。什么时候着重学习绘画技法合适呢?约到9岁以后

6.写实期(9~12岁)

孩子进入了少年,心理上逐渐失去了儿童的天真。他们对过去画的东西已经不满足了,他们看着也觉得不顺眼了,要求画得更“像”了。不只形状、颜色上要求真实,而且初步有了立体、空间的感觉(视知觉有了一定深度)。他们逐步追求怎样在平面上,通过合理的空间透视关系,去描写接近于视觉真实的形象。这些还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要学会分析的方法去认识周围世界,学会概括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大致要到11岁以后。

这时期了解一些绘画知识,初步学习一些绘画技法,会巩固孩子对绘画的兴趣。绘画基本功练习(写生、素描)比较直观,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容易见效果。他们能看到成绩,就愿意把精力转移到单纯基本功练习——画写生中去了。而他们那既缺乏天真稚气又不成熟的创作画,不大讨人喜欢,所以往往不被承认,他们的积极性也就容易受到挫伤,创作的欲望便逐渐淡漠了。这是10岁以后感到创作难的心理变化。

以上是根据儿童心理变化说明儿童绘画的几个发展阶段。年岁只是一个大概界线,有的孩子很可能处在提前状态,有的也可能在这方面显露得慢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人是环境之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出生后主要是处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刺激着孩子的感官。他所接触的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发展。环境的刺激越丰富,儿童自由活动体验也越丰富,他的感应能力愈强。当然这一切又都不是人为地短时间强制教育的结果,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点点滴滴,耳濡目染,完全是一个潜移默化地熏陶过程。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是一个参考“数据”,不应机械地硬套在孩子身上。5、6岁孩子画石膏写生是不实际的;反之,孩子具有了一定写实绘画能力,再让他画稚趣的形象也是困难的,那就让他继续向前走吧。

我们珍视儿童画的特点,让孩子以纯真的感情去表现他们的生活,任何用尺子衡量儿童画,超越儿童自然发展阶段的作法都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们也要随着儿童心理发展不断培养他们各个感官的功能。在辅导方法、内容、程度上,都应适应这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认识水平。孩子会一天天长大,儿童绘画特点会逐渐消失,慢慢向成人绘画过渡发展。

阶段一:涂鸦,2—4岁

1、自由的、随意的

2、受控的、重复的、纵向的、圆的

3、无命名的涂鸦

4、色彩很多但却与对象无关

5、过程比结果重要

阶段二:画符号,4—8岁

1、头\足:由线条构成的封闭图形、放射状外形。

2、身体常用几何图形构成。

3、绘画大部分靠记忆而不是靠直接观察。

4、显示出有意义的情感和身体上的观念,夸张和省略一些身体部位,注重重要部分的细节。

5、很少或者没有重叠。

6、在图片空间内任意布置。

7、出现简单的基线。

8、背离现实。

弯曲的、多重的、平面的和立面的混合,透视重叠。

阶段三:写实,8—12岁

1、 更注意身体比例、人物的动作和服装的细节。

2、更近距离观察环境,绘画基线=逐渐消失,出现地平线。影子和阴影也可能出现。

3、通过缩小尺寸和重叠来显示图像深度。

4、使用真实的色彩。

5、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更高。

-------------------------------------------

许多妈妈来了都会问:“老师,我们在家里怎么辅导孩子画画?”今天又仔细读了这本

书《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发现其中许多要点是值得家长参考的。与大家分享:

两岁儿童绘画要点: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只需一种颜色。除了粗的马克笔外,还要给孩子细的签字笔、圆珠笔、铅笔(2B-4B)、蜡笔(不要粉蜡笔)。纸张也要既有小的也有大的。最好还是让孩子回到画连续的圆圈的时期。妈妈一边和孩子说“圆圈和你一起做游戏呢”,一边画着和两岁孩子相符的圆或连续圆圈给孩子看。

三岁儿童绘画要点:仍然不能教孩子画具体形象,不要让孩子画人脸、车、人物之类的东西,要听孩子讲用很多的圆圈和线条画出来的画的内容。如果给孩子用墨水笔,请给孩子准备类似报纸或草稿纸等吸水性好的大张的纸。如果使用马克笔、签字笔、铅笔、圆珠笔就请给孩子准备绘画本或记录本。请记住我的心得:用色的指导从无色开始。妈妈要让孩子像三岁的孩子那样画圆圈。画的时候,把大的圆圈和小的圆圈区分开画,同时和孩子聊聊画画的感受,用画圆圈来代表事物。

四岁儿童绘画要点:终于可以画出形象了,开始了凭印象画画的时期,绘画作品中除了有头足人像,还出现了头体二足人像。绘画作品像商品目录一样,各种事物无秩序排列。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在绘画用具方面,给孩子一种颜色就好。如果孩子想用多一点颜色,最多给他6种颜色。除了细的签字笔之外,还要给孩子准备马克笔、蜡笔、圆珠笔、铅笔等。蜡笔要选择蜡质较多较硬的那一种。在这个年龄段,形象绘画本身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孩子有可能总是画同一类型、图案的画。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广交朋友、尽情玩耍。这样的话,孩子绘画的内容也会变得丰富起来。另外,家长要多听听孩子对绘画内容的讲述。

五岁儿童绘画要点:并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按照自己看到的样子画出来,而是把感兴趣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认识画出来。开始给事物建立秩序,并开始出现“基地线”。能够把听到的事情在头脑里形成印象并画成画,请家长不要说孩子画的形象奇怪、可笑。仔细倾听孩子画中所表现的各种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享受分区涂色的乐趣。给孩子准备12色的蜡笔或绘画材料。但是,如果孩子喜欢用单色,也是可以的。和油画棒相比,还是给孩子用蜡质较多、质地较硬的蜡笔好。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如何,早晚都会开始画形象了。所以,画形象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孩子有可能总是画同样题材、内容、形式的画。请家长仔细倾听孩子们讲述他们绘画中的故事,还要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

六岁儿童绘画要点:坚决地使用利用基地线建立事物秩序的方式,开始能够做图案游戏,把事物做抽象化表达。绝对不要用画得好、画得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多问孩子画里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干什么等。不要让孩子总看电视。把有趣的生活经历作为绘画的主题让孩子画出来。读绘本给孩子听,讲民间传说或自己记忆中的故事给孩子听,时常让孩子把故事画出来。

七岁八岁儿童绘画要点:基地线转变为水平线或地平线。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三个角度画人物肖像。孩子的话逐渐变得让成人一看就能理解,成人要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作品。

九岁儿童绘画要点:开始追求画出眼睛看到的真实景象。当孩子对画画很着迷的时候。成人不要过于计较他的写实能力。对孩子横加干涉是没用的,不如和孩子一起动手吧。可以借家庭旅行的机会来一次亲子写生,或是和孩子一起做贺年卡片,和孩子共同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

六岁到九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使用任何绘画工具。彩色铅笔也可以给孩子准备整套的12种颜色。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孩子用水彩和其他颜料。孩子们也会非常喜欢有挑战的版画游戏。如果孩子总是画电视里的人物角色,或只喜欢临摹,家长就应该跟孩子讲讲生活中的事或传说故事,帮助孩子去发掘绘画主题。

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

我心目中的家儿童油画

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图画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5、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晶,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在每个阶段的创作中,儿童会自发地表现出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性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特征,美术教育应该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进行自我表现。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7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3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篇三:从绘画第一个人中了解儿童心理

从绘画第一个人中了解儿童心理

“你画的第一个人是谁?”等大家陆续画完以后,负责“解画”的学校国家级心理辅导师金明强老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从举手情况看,22名学生中第一个画自己的是7人,画妈妈的是6人、画爸爸的是6

人,其余还有个别画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的。而四位家长的答案,却无一例外,第一个画的人物都是孩子。

解读:金老师说,一般来说所画的第一人,就是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或者说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人。家长的答案并不让人惊讶,对他们来说,孩子就是中心和重点。但要提醒家长的是,这种关爱要有一

个原则,不能百依百顺。而学生的答案就比较分散,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关注自我,所有很多会把自己列为第一。“从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情况看,他画出来的结果和家庭的情况还挺一致的,比

如有些孩子,和妈妈特别亲,或爸爸非常严厉,或从小由奶奶带大,落笔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家人。”金老师说。母女心心相印画出家的温馨

在家长的图画中,有一幅是这样的:橘黄色的彩笔描出的一家三口,头碰着头,下面分别注着“女儿”“妈妈”“爸爸”;在学生的图画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小姑娘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三个人并排

向前走着。

解读:“名字一核对,才发现这是一对母女。尽管是家长和孩子是分头当场画画的,可从他们的画中却表达出了一样的家庭和谐关系。”金老师说,作画时给家长发了一盒彩色笔,让他们自己选择,这

位妈妈选的橘黄色,本身就给人温馨的感觉,而且妈妈画中的“头碰头”,孩子画中的“手牵手”,这都传递着这个家庭的亲密无间。“我”在中间可为何这么小

规定画画的时间到了,一位男生却还只画了一个人物:差不多位于白纸的正中心,站着一个只有1厘米高的小男孩。“这是我自己,爸爸妈妈来不及画了。”男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解读:从画面上看,即使是细密的头发和难度高的眼神,这名学生也画得很仔细很传神。或许正是画得过于仔细,才导致时间不够。金老师说,这张画是即将青春期的孩子典型心理的反应。“孩子把自

己画在最中心,而且花了这么长时间,对细微之处一点不马虎,恰恰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非常看重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很想在家庭甚至是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个位置。”金老师说,可无论细

节怎么关注,整体的人却画得那么细小,正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地位其实不高。他建议,这个阶段家里的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问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多倾听

篇四:浅析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

浅析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

【摘 要】本论文对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儿童绘画时情感的复杂性等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此研究可以辐射到幼儿美术教学中,为幼儿教师的培养,幼儿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儿童绘画 绘画情感 情感表现

一、概念界定

(一) 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是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然后观察后,通过自己的想像力自由发挥,采用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的界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另一方面就是儿童在前面的基础上保持绘画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绘画作品。

(二)绘画情感

绘画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亲情、友情、幸福、美感、厌恶等等。

(三)情感表现 情感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情感是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现。《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二、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方式

* 指导老师:袁媛,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一)儿童绘画的内容可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儿童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每一个儿童都有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能通过绘画释放出来。他们的想法,感受很容易的就能反应在画面上。所以想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就要多观察儿童的画,观察分析他们的画面内涵。

例如:笔者在给儿童上美术课时,让他们画一副全家福,可以是一家人出去游玩的情景。他们听到这个要求时表现的很兴奋,看来家庭在儿童心目中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他们纷纷拿起勾线笔画起来,有的儿童默默的思索着,画着,有的儿童则会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观看他们的画,笔者发现一个儿童画的全家福中出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爸爸画的很精细,笑的咧开大嘴巴,而妈妈则是一张严肃的脸,夸张的头发。并且她和爸爸是手拉着手的,和妈妈离得就比较远。当时看到这幅画笔者就觉得她应该和爸爸关系好,和妈妈关系不好,或者说是喜欢爸爸,不怎么喜欢妈妈。后来笔者去询问了她们的班主任,班主任说她是离异家庭的孩子,那个不是亲妈妈。当时笔者就明白了。

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绘画中得到释放,从中受益。作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师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读懂儿童的画,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二)儿童绘画作品中色彩运用可以表现儿童的性格特点

儿童绘画时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涂色,性格开朗的儿童通常喜用鲜艳的色彩,而性格内向或者悲观的儿童则会选用一些暗色调的色彩,因此通过观察儿童画面色彩可以大致估测出儿童的性格特点。

例如:笔者在进行美术绘画课时,有些儿童把太阳涂成黑色,笔者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夏天太阳太热了,我用黑色把太阳蒙住,这样就不热了。”’碰到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儿童,说太阳是红色或是黄色的,应该要认真读懂儿童的内心想法,因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作品,不要抹杀他们最单纯的情感。

儿童绘画和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儿童所画的画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画面中的色彩、构图等都可以体现儿童不同的性格特性。

(三)通过绘画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儿童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的限制,也没有技巧的约束,只是画自己想画的,对他们来说画画时没有的目的,是一种情绪情感的延伸。

例如:‘毕加索曾经说过:“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的作画。后来我话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看似很混乱的线条,在儿童眼里是充满魅力的,儿童想象力丰富,会把他们想象成很另类的东西。’

作为老师只有读懂儿童的画,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儿童的图画来看人,在绘画过程中要让儿童感觉轻松愉悦,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情感真正得到宣泄,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变的更加健康。

三、对儿童绘画儿童绘画情感表现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的复杂性 ,走访了苏州5所幼儿园,通过随堂观察的形式调查了一些中班大班儿童的绘画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一)儿童绘画时带有情感的复杂性

儿童画出来的人物小动物有时候表情会很复杂,有的咧个大嘴巴,有的嘴巴黑乎乎,把牙齿很夸张的露出来,儿童经常画一张笑脸表示高兴,用皱眉或向下表示生气,用流着眼泪的脸表示悲伤等。

(二)中大班儿童在绘画时往往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来涂

鲜艳的儿童在上色方面喜欢红色就用红色,喜欢蓝色就用蓝色,通常他们喜欢比较,明亮度高的颜色,他们在绘画时一般不会考虑整幅画的色彩搭配,不会考虑深浅配,冷暖配。

(三)儿童画对自己有兴趣,有感情的事物时特别兴奋

儿童画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比老师让他们模仿画一些他们不是很感兴趣的事物要更加认真对待。比如让儿童画自己的妈妈,他们情感投入就比较大,画画时就不似有时候那么粗糙了,脸部都画的细致,可能是自己所熟悉的妈妈吧。颜色上也是偏鲜艳的。有些儿童会在周围画很多的花朵爱心,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热爱。

(四)儿童绘画比较粗糙,夸张且富有想象力

儿童绘画时通常比较粗糙,事物大概画个轮廓,有时候绘画内容的线条和形状会很夸张。有的地方仔细夸张,有的地方轻描淡写。他们画在纸上的形象一般都比较大,画的很快,潦草。有些儿童在涂色方面也不均匀。在构图方面,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非常有想象力,虽然有时候出乎预料,但又合乎常理,有时候虽然很荒诞,但是却富有情趣。

四、对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影响因素,笔者走访了 6所幼儿园,通过对10位幼儿教师的美术课进行随堂观察,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师过于强调目标的阶段性

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方案。教师总是觉得儿童应当是怎样的,而不注意儿童实际上是怎样的。例如:小班儿童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选红、黄、蓝、绿这3种颜色,如果有儿童提出选用其他颜色画画时,多数教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儿童探索的意识,抑制儿童的发展。

(二)老师太注重结果,抑制儿童主动性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儿童完成作业,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儿童则坐着听教师讲,看教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这样儿童的主动性、主体性难发挥。他们的想法、情感、喜怒哀乐、个性等都难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种形式的教学扼杀了儿童绘画的天性。是不可取的

(三)教师缺少对儿童的情感观察

有时侯有些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给儿童一些活动材料、一幅范画,简单讲解一下,然后就让儿童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继续干别的事。教师缺少观察发现儿童画中的一些情感表现,有些儿童可能心情不好,或者心里有黑暗的一面,通过图画表现出来,教师看到后没有深入的了解儿童最近心理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儿童的一些情感问题。有时候儿童的一些奇思怪想的画,教师没有很好的与他们交流,没有倾听他们绘画中想表达的思想。

五、对培养儿童绘画情感表现的建议

(一)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儿童的终身受益上

儿童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这个阶段儿童的一般规律,作为教师应该从每一个儿童的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转变成塑造儿童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不顾儿童的身心感受,要为儿童长远的发展考虑,使儿童终身受益。

(二)教师必须坚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儿童的自主发展,儿童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不能一味的否定,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儿童。但同时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的给儿童指导与教育,发挥教师在儿童绘画教育中独一无二的作用。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儿童发展融为一体。

(三)看待儿童的图画要去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

只有给儿童去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才能让儿童自由的绘画,体验表达的乐趣,克服那些绘画的恐惧感。当儿童绘画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真正地走进儿童的世界,与他们谈论作品,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有些儿童因为绘画技术的限制,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画出来的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与儿童交流,观察他们画画中的情感,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1

[2] 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6月第1版

[3] 严文华.心理画外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1

[4] cathyA.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5] 王勤.与宝宝心灵对话:孩子的第六种语言.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1

篇五:让孩子画出心中的世界

让孩子画出心中的世界

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色彩占据着显要的地位。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位没有经过专门色彩训练的儿童,即使到了小学五年级,其色彩认识仍表现为一惯的原始性,主观色和固有色是他表现作品的主要特点,在低幼段尚可作为一种独特的年龄特征所具有的美感而欣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表现从全面色彩感受的意义来说,不免是单一而浅薄的,同时也使作品失去了更丰富的美感。因此,我认为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儿童逐步走出原始性的色彩表现方式,让儿童的色彩世界更丰富,更具审美。

一、通过写生,提高直觉色彩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色觉水平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写生。让儿童真实面对物体,去感受、分析物体固有色在空气和光影中的自然变化与和谐统一,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并“提炼”出每一个点、线、面所具有的色性与美感,并用自己的方法有序地进行大胆的表现。在写生过程中,要始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觉来画出颜色的倾向性,逐步学会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回到整体的正确表现方法。由于儿童用色胆子一般都较大,没有许多的感念约束,故常能用直觉的方法画出非常精彩的作品来。

二、通过欣赏、对临、变临名作,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审美品质,丰富色彩的表现手法

色彩的艺术表现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色彩一些独到的理解,名家作品在色彩表现上的成功性,为后人展示了丰富的技巧和思想,让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欣赏、对临和变临,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培养学生的色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选择合适儿童欣赏习惯和表现水平的名师作品,通过感受、启发、引导、讨论,来理解作品色彩的整体意义及表现技法,体会作者在用笔用色上的美感,只有让儿童“走进去”欣赏和临摹,才能使儿童体会其中的魅力。在临摹时,不要求在造型及深入刻划上与原作的一致,而要注重色性的把握和涂抹的美感体会。低年级可选择一些对比强烈、色彩艳丽,装饰性教强、造型随意性大的作品进行临摹,如毕加索、米罗的作品;到了中高年级,可逐步丰富一些临摹作品的题材与形式,如凡高、塞尚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甚至一些写实性的作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感受进行概括性的表现,并画出色彩的丰富性来,表现手法一般较为粗犷,而舍弃精细的塑造与刻划。在临摹的教学中,变临更是一种好方法,即允许并鼓励儿童在对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个性,在对原作有着深刻理解与赏析的基础上,作大胆的变形与处理,追求与原作在风格与表现方法上的神似。而在造型、色彩处理、主题内容等方面作“随我意”的创作,一方面可消除儿童对色彩艺术的敬畏心理,同时也使儿童能从小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追求自我的实现和艺术个性的张扬,做到临而不“死”。实践证明这往往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创作,培养儿童大胆用色、果断地进行个性表现的艺术品质

儿童个性差异较大,表现在画面的用色和对形体的把握上,对一幅作品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粗犷豪放,风格强烈,色彩张扬;有的丰富细腻,充满韵味。一方面,艺术创作的标准也不应固定于一定的用色概念和表现方法,现代艺术的发展更注重人对色彩的主观运用和情感表达;另一方面,小学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固有化、主观性、情绪化和随机性,也形成了儿童画特有的一种率真和朴素之美,教师要保护儿童这种似乎“不假思索”的直觉表现方法,使儿童艺术个性的发展能保持长久的新鲜与活跃。同时,我也常发现,由于儿童用色经常性的不假思索和信手拈来,也常造成作品杂乱与灰暗等问题,使作品失去美感。所以教师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色彩知识和用色规律与方法的指导,如先使用浅色,然后用深色,用三种、四种颜色如红、绿、黑、白四色来画一幅画,锻炼儿童的色彩概括能力及对比与和谐的处理方法;用油画棒进行覆色与变化练习,感受色彩的丰富与统一之美等。通过多种方法,使儿童掌握诸如平衡、变化、对比、统一等基本的用色技巧,画出在色觉上更美的作品来。

生活和自然都是五彩缤纷、充满情感的,让儿童用充满色觉美感的颜色画出心中的世界,必将给我们展示出更多更美的画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