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内心的凄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7:22 高中作文
内心的凄苦高中作文

篇一:绝美文章,不看你后悔,看了你悲伤

绝美文章,不看你后悔,看了你悲伤

内心的凄凉,满目的沧桑,我独自走在橘黄色的大街上,一个人随风流浪。我不会跟你说我来到这里举目无亲孤苦零丁,茫然四顾不知何处才有我立锥之地。我不会跟你说,当我遇到种种苦闷百般忧伤,我也只能沿着校园的围墙,只能与它分享。我更不会跟你说,幽静的夜里,我到底有多么想你,我最亲最爱的朋友! 或许来到这里就是一个错误,或许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或许我这农村的孩子根本就不应该来吃这块本来就不属于我的“天鹅肉”。我错了吗?我该放弃吗?我又怎么会没有想过?想过转专业或双专业想过转学或辍学,我甚至像哈姆莱特那样想过“to be or not to be”,我以为我将就此沉沦空度余生,此后再也无脸回故乡无脸见江东父老,我以为世界应该把我遗忘,上帝应该把我抛弃。因为,我实在是辜负了太多太多殷切的期望,实在是对不起太多太多关心'我的人,实在是伤了太多太多柔软的心。 可是,可是,让愁人仇人失望让亲人朋友欣慰的是,我没有这样。我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是那小小的发光的梦啊,带领我走出这迷障。 呀! 好险好险,差点就被自己洗了脑,差点就踩中自己下的套。 冬天终于过去,春日的温暖扑面而来。现在, 我要跟你说的是,现在,没错,就是现在,我端端正正地坐在图书馆,做着又难又讨厌的高数习题,背着永远背不完的英语单词,看着让我深恶痛绝的社会学概论。我在努力,我在change。作为11班的好汉(好汉中的一个),我永记初心! (绝对原创,翻版必究)

篇二:诗词题目加答案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这首宋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

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

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 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2.首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作者用什么意象作为两片之间情感纽带?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3.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

3.周邦彦则有“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两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用面面俱到。)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关于《声声慢》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诗人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全词抒写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

B、叠词的运用是本词的一大亮点。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

C、本词语言含蓄典雅。诗人选取了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抒写内心的忧伤,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精雕细琢。

D、全词借景抒情,透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景象, 表现诗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2、下列诗句与例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D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

答: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 ,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分)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

“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1分)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

答: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2分)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1分)②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1分)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

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1.填空:秦观字( 少游 )是北宋时( 婉约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柳永 )( 李清照 )等。(请写出一位)(2分)

2.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答出任两点即可给2分)(共4分)

3.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4.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

5.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等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等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②运用象征(想象)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③运用寓情于景(触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词人客居孤馆,感受到料峭春寒,听到杜鹃哀鸣,见到日暮斜阳,通过对眼前凄凉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惆怅凄苦。(手法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情感1分)

6. 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②这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7.“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

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

8. “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9.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写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

10.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或“反诘”“诘问”)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

篇三:名著阅读答案

寒假名著阅读答案2

《名人传》: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 法 )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罗曼?罗兰 )。

2.《名人传》叙述了( 德 )国音乐家( 贝多芬 )、( 意大利 )国画家和雕塑家( 米开朗琪罗)、( 俄 )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罗曼?罗兰的( D )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A.《哥拉·布勒尼翁》 B.《阿耐蒂和西勒维》 C.《格莱昂波》 D.《约翰·克里斯朵夫》

4.( A )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A. 第九交响曲 B.第七交响曲 C.命运交响曲 D.英雄交响曲

5.下列长篇小说不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的是( C )

A. 《战争与和平》 B. 《复活》 C.《苦难的历程》 D. 《安娜?卡列尼娜》

6.下列语段描写的分别是哪一位伟人的外貌?把相应的序号填进括号里:

A. 贝多芬 B. 托尔斯泰 C. 米开朗琪罗

⑴“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 B )的外貌描写。

⑵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 C )的外貌描写。 ⑶“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 A )的外貌描写。

7.将下列名言的序号对号入座:

贝多芬( 1、4 ) 列夫?托尔斯泰( 2、5 ) 米开朗基罗( 3 ) ⑴惟其痛苦,才有快乐。

⑵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⑶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⑷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

⑸人只能单独接近上帝。

《海底两万里》: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凡尔纳)是( 法 )国的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一部(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第三部是(《神秘岛》)。

3.《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这艘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 海洋)发电。

4.《海底两万里》书中的主要人物:船长 ( 尼摩 )、自然科学家 ( 阿龙纳斯 )、仆人( 康塞尔 )。

5.《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答:“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6.( B )是加拿大人,勇敢机智,捕鲸技艺天下无双。

A.康塞尔 B.尼德 C.阿龙纳斯

7.尼摩船长在海底用( A )做的笔写字。

A.鲸鱼骨头 B.鹅毛 C.塑料

8.“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话是谁说的( B )。 A.阿龙纳斯 B.尼摩船长 C.尼德

9.鹦鹉螺号是用( A )作为动力源的。 A.电 B.太阳能 C.海水

10.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他们打到了什么?( C )

A.兔子 B.水獭 C.鲨鱼

11.在托雷斯海峡遇到什么危险?( B )

A.鲨鱼 B.撞上一块暗礁,搁浅 C.被炸弹轰炸

《边城》:

一、判断题

1.《边城》中爷爷是纯朴厚道却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 √ )

2.傩送真诚善良,但缺乏天保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两人对调 ( × )

3.《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中篇小说 ( × )

4.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岨和翠翠做伴,期待傩送来。 发现爷爷时爷爷已去世,不可能托付 ( × )

5.天保望着老船夫的老脸,轻轻地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天保称傩送为“会唱歌的竹雀”,表达了自己对弟弟夺己之爱的恨。 没有恨 ( × )

二、根据《边城》故事情节填空。

在 湘西 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 摆渡 为生的祖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 翠翠 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 端午节 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 傩送 ,从此种下情苗。 天保 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于是兄弟俩相约 唱歌 求婚,让翠翠选择。哥哥知道翠翠喜欢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结果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此负有责任,于是选择了 远走它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

《草房子》:

1.《草房子》的作者是 曹文轩 。

2.《草房子》中塑造了许多有特点的人物:比如 B ,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又如 C ,她往那儿一站,象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还是很耐看;还如 A ,他一露出青白的头皮,加上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就把一股挡不住的文气透给人。(A.蒋一轮 B.秃鹤 C.白雀)

3.秃鹤的父亲给秃鹤擦 C 让秃鹤长出头发。

A.何首乌 B.芝麻 C.姜 D.药水

4.桑桑所在的学校叫 B 小学。

A.油油 B.油麻地 C.柿油 D.桑乔小学

5.油麻地有个小孩,他特别喜欢上课吃东西,仿佛不吃点东西,就无法上课,他说自己不吃点东西,脑子就不好使。( A )

A.戚小罐 B.桑桑 C.陆鹤 D.杜小康

篇四:情天在线告诉你 人间难得解语花—谈共情

“共情”一词大概从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使用得多起来,而且有了非常明确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理上的同调与共鸣。英文对应的词是“empathy”,也有译作“神入”、“同情”“同理心”。

共情的重要性在心理学界已经得到共识,更有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把共情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心理问题,共情就像一剂祛病兼补养的良药。

在心理学中,“共情”是一项技术,自有其规范的操作步骤,但同时心理学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问,生活中,人们也总能与共情的问题不期而遇。普通人的共情,也同样十分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幸福的感受。今天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共情。

大家普遍认为,情商高的人共情能力好,所谓情商,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高情商者具备共情的良好基础,做事的同时可以及时消解他人的抵触情绪,因而能够在人际关系中顺风顺水。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高情商,那么情商低的人就不一定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不一定能够做到共情。幸运的是,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生活中,普通人的共情并不像心理咨询师那样基于职业意识和训练得来的技巧,而主要靠情感驱动,技巧全来自以往的生活经验,往往失败,导致情绪龃龉。夫妻相处,经常听到一个对另一个说,“你根本不懂我!”。所谓懂,逻辑上的理解浅显,情绪上的涵义却并不直接显现。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是“你没有共情到我!”。懂,基本上和共情很难分开。《红楼梦》里,贾府夜宴至二更天,意阑人寥落,别的姑娘们都熬不住回去歇着了,唯有探春仍然在席陪伴,贾母夸道:“……只有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三丫头是懂理的,贾母是懂人的。这一句,心有灵犀,共情得很到位。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共情到位?

可能有一个标准,就是被共情的人是不是有所感。

有这样一则故事:老妻去世了,老人心情抑郁,寝食俱废,儿女们束手无策。邻居5岁的小男孩,走到老人的院子里玩了一下午。晚饭时候,老人的心情居然好了很多。妈妈问小男孩下午在和爷爷做什么?小男孩说:“没做什么,爷爷哭了,我就陪着哭了一会儿。”小男孩说并没有做什么,而老爷爷感觉到自己的悲伤被看见,被理解,被分担,哪怕是被一个5岁的孩子分担了些许,也感觉上轻了些,让他能够从悲伤的浓雾中露出头,喘口气,定定神,才看见了身边可爱的孩子,稚嫩的笑脸,悲伤的泪水;之前,因内心的凄苦所阻,他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共情到位?

我把它分为四个步骤,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个要领,因为四步几乎同时进行,不分前后。即:忘我投入,凝神倾听,仔细感受,随心所欲。

忘我投入。共情的首要条件是忘我,要有牛魔王和春三十娘元神出窍的本事,完全忘记自己这具肉身的爱恨情仇。忘记仇和恨似乎容易,忘记情和爱恐怕很难。看着身边的人痛苦难过,每个人可能首先都会想着赶紧做些什么,不要让他/她这么难过了,你要问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会说“我爱他/她,看他这么难受我受不了!”。所以,这种看似爱他/她,其实是爱己,因为自己看不了他/她这么痛苦,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才想尽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抚慰关怀,企图尽快终止身边人的痛苦,也就使自己结束这场折磨,共情却被置之其次。然而那人总却不领情,仍深陷痛苦不图自拔,真是让人生气!至此,爱脱下了温暖的羊皮,露出了恨的凶相,或者说终于由爱生恨,有人会弃对方于不顾,有人会转而恨自己无能,不能让所爱之人离苦得乐,以至于自责、自伤。这是恨他/她不能转而恨自己,或者自己无所不能的夸大自体受损而生的自恋性暴怒,伤己以期伤人。所以,不忘情则无以共情,道家有云“太上忘情”,忘情并非无情,是忘己之情,以感他人之情。除了忘情,忘我还指忘记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他人不做评判,不做评判才能不生爱恨。

忘我之后,才能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听听他/她说些什么,更要听他/她没有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不愿说,那就听听他/她这不愿说的“身体语言”在说什么。不止用耳朵,而是用整个身体去听。听懂之前,只能继续听,不可妄动。此时妄动则离共情愈远矣,适得其反。

然后是仔细感受,感受到他/她的难过、后悔、内疚、怨恨等等,更要感受到他/她的多情、懂事、不忍、挚爱。痛苦一定是矛盾带来的,爱与恨交织,情与仇混杂,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才这般痛苦。一个人如果只有恨或者只有爱,就不会有痛苦,要听懂了这个矛盾,才算是真地感受到了他/她的苦。仔细感受和凝神倾听不分前后,听懂了,也就感受到了。

最后是随心所欲。这里所说的随心所欲并不是眼下流行的“任性”,任意妄为,而是当你做完了前面的三步,你的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跟随你的心,就对了。可能你想去抱抱他/她,可能你想哭一会儿,可能你觉得他/她很可笑(就像大人觉得小孩子没分到糖果就哭泣很可笑),别犹豫,这就是真相,这就是他/她此刻最需要的,just do it!

篇五:清丽婉转 沉哀凄苦

清丽婉转 沉哀凄苦

——浅析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

09小语 岑汶心 2009110236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李清照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她的词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就对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进行浅析。

一、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李清照多才多艺,既能诗词,又能文赋,还能书画,但擅长的还是词。她创作的前期是从她出生到1127年南渡以前这段时间,即北宋时期。这期间她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幸福美满的、闲适宁静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李清照主要生活在父母和丈夫的庇荫之下。当然其间也免不了与丈夫有过短期的别离,使她愁绪满怀,只好借助于词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因此,她的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生活,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作品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词作以朴实无华,清丽灵秀的词句,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并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

(一)对其少年生活情趣和大自然美好景物的歌咏。

李清照年轻时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外出活动,有时在水中荡舟,有时去郊外游玩。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自然景物观察得很细,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志趣。她善于捕捉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画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梦令》)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描绘姑娘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人选择了几幅流动的美景:日暮的溪亭,藕花深处争渡的归舟

和滩上惊飞的欧鹭,而人也早已融入景中,成为景中一点缀物,整个画面散发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在这首词中,还表现出了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

(二)胆率真,深沉惆怅的爱情词

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婚后,由于丈夫要经常外出游学、做官,短暂的离别,也给多情的词人带来悲愁和苦闷。于是,她在作品中表现真挚的夫妇之情的爱情词也是这一时期的内容。例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九日》)

这首词细致地描摹难描的相思:重阳佳节,怀念(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内心的凄苦)远人的心更甚。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周围的客观景物。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却突然地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

在李清照词中所出现的主人公形象,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她的才华出众,文采风流,学识渊博,性格豪爽,感情热烈,无不在词中得到展现,她的闺阁生活,夫妇爱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不反映在其前期的词中,读她的词,即能想见其人,理解其性格,使读者深入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后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李清照自靖康元年南渡逃亡之后,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一连串悲惨的遭遇接踵而至。悠闲富贵的美满生活,李清照只过了25个春秋便结束了。从此,清照在人生道路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她难以再打起精神来,开始步入不幸之路。但是痛苦的流亡生活却使她眼界开阔了,有机会看到现实社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具有很高的艺术手法。

(一)反映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

饱尝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之后,李清照拖着病体孤苦伶仃地到外避难,她把满怀的愁绪都集中到了笔端,写出了许多饱含血泪的篇章。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整首词表现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它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这个“愁”字是“词眼”,有了“眼”,词的“神”就出来了。全词写的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二)反映悼亡的情感

北宋朝廷为了粉饰天下,表示与民同乐,每年正月十五要做盛大灯会,闺中妇女也可在这一夜上街看灯,因而这个节日对妇女有更多的纪念意义。破国以后的南渡词人往往追怀灯节盛况以寄托其亡国之思。其中《永遇乐》(落日熔金)是突出的一首。这首词是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浓重的故国旧家之思,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三)南渡以后流落异乡、孤凄无依的悲愁之情

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一开首就用了十四个叠字,紧紧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使人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凄凉处境产生了无限的同情,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仿佛每点雨滴都如钢针钉在词人头上,击中心灵痛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令人悲痛欲绝。而开端三句,既是写客观环境的冷寂,也是抒发作者心境的悲凉,二者浑然一体,撼动着读者的心弦。词中的景物:淡酒、急风、雁儿、黄花、梧桐、细雨都是为作者抒情而设。如雁儿,就不是一般的飞鸟,而是从北往南的可以传递书信的鸿雁。黄花既不是含苞欲放的,也不是盛开的,而是凋零的。梧桐是凄凉的,是生长在深秋黄昏细雨这个特殊环境之中的。这些

衰败凋残,令人伤感的景象,正好把作者那种孤寂、忧伤、飘泊的情绪烘托得更浓烈,更有感人力量。

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她的作品是真性情的流露,真生活的写照,是主观的抒情与真实生活相融合的结晶。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