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5:48 作文素材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作文素材

篇一:做健康幸福的中国人

做健康幸福的中国人

双沟完全中学 李影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做健康幸福的中国人

21世纪,社会上都提倡“以人为本”,人又是以什么为本呢?人以健康为本,幸福源于健康。我认为每个中国公民都应该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平安是福”这一人生观念。拥有健康并不代表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有人形象地把健康比作“1”,大学、金钱、爱情等比作“1”后面的“0”,没有健康这个“1”,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同时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才算是一个完美、健康的人。健康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所以能够拥有健康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有了好身体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布什最喜欢的是跑步,可以说他是走到哪里跑到哪里,堪称美国人运动及锻炼身体的楷模。散步是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每天必不可少的节目。他说自己的健身“秘诀”就是饮食有规律,不把公干行程安排得太紧张。成龙的健康“秘诀”是每天都要让身体出一点汗。我每天都在践行成龙法则:每天也让自己的身体发一点汗,受益匪浅。法国总统希拉克身材高大,拥有健壮的体魄。他健身的秘诀就是一有空闲就抓紧时间睡觉。我认为睡眠、营养、运动为身体健康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且要保持均衡。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但我后来决意要恢复我的健康,我立志要变得强健无病,并竭尽全力做到这点。”治疗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身心不断地活动,强身健体。法国一位名医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运动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提出的名言。如果我们不经常锻炼,不光身体会生锈,思想更是一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他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毛主席堪称中国人运动及锻炼身体的楷模。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几位教育界人士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还有一位是《论语》中的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英年早逝。我也同样不大看好,认为还不如子路、子贡好一些。我们办学校,也不要我们的青年培养成颜回式的人,而要把他(她)们培养成为现代学生,合格公民。我认为现代学生,合格公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狮子样的体力。二、猴子样的敏捷。三、骆驼样的精神。另外再加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爱”、“爱人”的美德,就可以称得上现代学生、合格公民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会的召开,我国迎来了教育深化改革的春天。一则关于近几年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的新闻引发两会代表的关注,中国男性身高排名低于日本,其中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

2.54厘米。这一消息的公布令很多人感到吃惊。看到这则消息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两篇报道:一篇是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另一篇是关于日本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看到上面这则消息,不必大惊小怪,冷静分析一下,就能得出结论:两国的教育和一杯牛奶造成的。日本,德国战后能迅速崛起,我认为是与两国的教育,国民素质分不开的。与美国、德国学生相比较,中国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更重,而大学生则相反。中考、高考,人生重大的考试,决定人一生的命运。我认为当前教育深化改革应以中考、高考为突破口,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生命至上,健康第一”这一人生观念。建立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保障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应该让孩子动起来,乐起来,在校园里平安、健康、快乐、学业有成。我作为一位老师和一名高二学生的家长,深深感觉到孩子学业压力大,负担重。孩子成绩上来了,体质下降了,高一就开始近视了,由于年龄小,睡眠少,负担重,压力山大,休息不好,导致上学期一段时间持续低热,打了一周点滴才恢复过来。现在孩子身体还好。作为学生家长,我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

重要!开学报名前,孩子的通知书要家长签名,还要给学校、年级组,班主任提一些建议。我的建议分别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学会休息,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希望该生在新二中平安、健康、快乐,学业有成,马年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教师,我建议学习一下人大附中王金战的做法:每个同学每天下午都出去跑步1小时。作为学校应该学习早年的南开中学:学生每天下午不走出教室参加体育活动要记大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你想强壮吗?跑步吧!你想健美吗?跑步吧!你想聪明吗?跑步吧!学校老师,孩子家长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现代学生,合格公民,做一个健康幸福的中国人。

篇二:幸福的中国人

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的中国人们都在谈论着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我说幸福是简单的,是朴实的,和谐的社会就是幸福,幸福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追求,幸福就会与我们相伴。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渴望幸福的权利。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相信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其实幸福是没有标准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人人都渴望幸福的人生,但不一定拥有财富的人就一定很幸福。反之,穷人也不一定就不幸福。所以我们要了解幸福,认识幸福,从而追求美满的幸福生活。幸福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额,他不分贫富贵贱。

然而,幸福对于我来说,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憧憬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取决人的心态。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就像一个人在地里劳动,干的满头大汗,可是他就感觉幸福,那么他就是幸福的;而另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散步,忧心忡忡,那么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其实,你觉得你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它都在你的心中,没有谁能拿走它。

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幸福在人与人之间爱心传递,幸福的生活让人间充满和谐与安宁。这是多么美好的

一件事呀!现在,孩子们都免费上学了,又是多么的令人开心啊!这不是幸福吗?

工人们在工厂里上班,每天都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他们是多么伟大啊!现在,我们这边都盖起了高楼大厦,我们都住上了楼房。而过去我们住的那些草房子,就觉得现在多幸福啊。祖辈们的心血没有白流。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成为他们的子女,这难道不感到很幸福与满足吗?

当今的中国科技发展了,国家变得更强大了。也不再是以前那么的懦弱,任人宰割啦。外国人对我们国家更是羡慕,我们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从2008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到现在,我们都为之感到自豪和幸福。今天的中国,不再是横尸遍野,满目疮痍的景象,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爱与和谐;今天的中国交通发达,高铁,高速公路纵横华夏大地,到处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的中国,在国际地位上,不再是没有能力的国家了;坚信全国人民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就能够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而我们的国家就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健康的生活,全国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房,这难道不是幸福吗?

科技的发展祖国的日益强大。幸福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所以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努

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国家打造的更加美丽,世界因此更加和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奋斗吧!让我们在党的阳光下去汲取幸福的喜悦,憧憬幸福。

简评:学生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作对比,认识到当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才得以感慨体会。是一篇好文章。

篇三:我是幸福的中国人

我是幸福的中国人

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我是中国人。幸福不一定就是别人为自己付出而感到幸福,

不只是拥有无尽的财富,不是衣食无忧;真正的幸福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

相付出。人与家,家与国的和谐发展,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当我一天天长大,

我才发现祖国是多么的伟大,看看我们的周围,祖国的建设不断地改善我们的学

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祖国给予我们九年的义务教育,让我不断地学习

文化知识,环境的改善,让我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祖国的科技发展特

快,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祖国不停地改善和建设美丽的自然环

境,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家乡的“小鸟天堂”和“圭峰山”这一切都离不开祖国重

视和建设......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常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用的电

冰箱,电视....等是日本出产的,才是最好的,现在我家用的格力空调,金羚洗衣

机...等等都是中国名牌;还听妈妈讲到的新闻,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

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越日本紧次于美国,汽车全球销量居第一......等等新闻.虽

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国民生产总值,什么是时事政治,经我上网查阅后终于有点

懂了,原来我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强国中,中国已被世界各国所尊崇,而且不断蓬

勃地发展,我为自己生长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人们常说:“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们祖国历史

悠久,地大物博,经历风雨,如今仍巍然屹立于世界,祖国的建设就需要依靠每

一个人的力量和付出,我们应该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而发奋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就如我们的同乡梁启超同志这样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

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的,祖国母亲辛苦地哺乳

了我们,我们有责任为祖国作出贡献,幸福是双方互相双方付出,互相建立的,

祖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幸福,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篇四:中国人幸福观

透视中国人的幸福观

2012年10月14日 08:34:27

来源: 光明日报

2012年9月,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在人民网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和中国幸福城市排名的发布。 CFP 编者按:近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成了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你幸福吗?”一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最近,关于“幸福感”和“幸福

指数”的调查和排名层出不穷,这些调查或来自官方、或来自学界、或来自企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当代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今天重提中国人的幸福观,既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新表现。

日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探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变迁、影响因素及社会意义,为中国国民幸福体系的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政府为啥关注幸福感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提升国民的幸福感应该是中国政府一个比较新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以前提得很少,但从2007年开始不断见诸我们国家的一些大政方针以及政策工作报告。政府和社会对这个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它不光是一个民生建设和政策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心理、法制、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社会现在面临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也是政府越来越关心的一个问题。

我们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个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也不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这个规律有人称之为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除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还有心理问题,也叫“3000美金的心理阈限”——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3000美金”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标志,我们中国进入现代化是2008年,正好人均GDP是3400美金,美国是1962年进入的,英国是1968年,法国是1972年。

现代化问题出现的第一个标志是心理问题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健康第一大杀手;第二个标志是社会身份认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前是衣食住行的小康水平的问题,在到了3000美金以后国家开始关注“我是谁”这样的身份问题,紧跟身份问题之后,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就会显现,国家间的竞争、国际人心的变化就会出来。美国在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发生,大概花了15年的时间才把这个社会的心态变得理性和谐,中国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恰逢现代化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成为第一个邀请心理学家做国策顾问的美国总统,而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有29位心理学家顾问。所以利用心理科学来管理国家是美国总统的治国秘密,这是时代周刊2009年4月2日揭露出来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国家只请一些经济学家做顾问,这就是有偏差的地方。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创新理念。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积极幸福的情况下才更易发挥创新思想,有积极幸福心绪的人才更有创意和思路,所以创新和幸福是未来政府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智囊。我们中国下一步发展只能走幸福和创新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这是几十年现代化国家发展路径指出来的基本方向。

单纯GDP带不来幸福感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200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叫《幸福的经济学分析》,里面有一段话:“幸福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等。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有人不满意,甚至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呢?从经济学角度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能解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吗?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实现了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如果这些非物质追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幸福感就会降低。

另外,对人们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绝对收入水平和地位,而是一个人与别人特别是与熟人朋友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和地位。这就是说,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提高幅度较小的人会感到不公平、不幸福。这些现象或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那么,解决的途径在哪里呢?首先,要认识到生产目的到底是什么。在一些地方,很多项目都是片面追求GDP。单纯追求GDP早就受到了人们的谴责。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写

过《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他认为经济发展忽视了人们的公共目标,忽视了人们的幸福,转向了专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他说,无论如何不能妨碍经济增长成了一把保护伞,导致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和做法,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的关心,对物的追求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注,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虽然有些地方GDP增加了,但很多GDP是没有效率的GDP,很多就业是没有效益的就业,因为这个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在这里工作的越多损失就越大。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还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失衡。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结果是社会保障跟不上,教育医疗跟不上,人们缺少安全感,没有稳定的保障,幸福感会大大降低。因此,提升国民幸福感需要政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幸福中国到幸福国际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据了解,现在中国已经有20多个地方政府在谈幸福,比如现在广州提出要打造幸福广东,江阴也说要打造幸福江阴。但是很多地方的幸福建设还是GDP的建设,停留在建了多少硬件,建了多少活动中心等。实际上,建设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个软件的建设,是个观念的更新,是个价值观的新革命。

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住房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或者说很多人不幸福,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也是对学术界、政府包括给产业提出的问题。

篇五:中国人的幸福和不幸福

杜平:中国人的幸福和不幸福

在任何一个社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人民对国家和社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若人民不以自己的管理者而自豪,反而为他们感到羞耻,纵使某个时刻有幸福感,那也是一种苟且的幸福。

杜平

中国人当前很喜欢讨论“幸福不幸福”。我有时候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感到幸福的时期到底有多长?我们不是古人,没办法了解,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到,过去的中国人感到幸福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攸关生活质量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中国。

无论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多少,无论城市建设得多么美好,也无论人们积累了多少财富,幸福感似乎还是不够实在和持久。即便某些人和某个群体感到幸福,但由于周边始终有不幸福的群体,所以他们的幸福感很容易被削弱、被动摇。每个人的幸福感可以独立生成,但不可能不受到更大生存空间的影响。所谓更大的生存空间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现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感始终没有持久性。从历史上来讲,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一直不好,特别是边境地区没有可持续的安宁。今天依然如此,例如新疆、西藏以及东部和南部的海域,一直存在着明显或潜在的安全威胁。表面上看,国家安全缺乏持续性,似乎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每时每刻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因为两者密不可分。

若执政者对国家安全总是忧心忡忡,他们自己就不会有安全感,就会导致治国思维难以做到心无旁骛,导致治国模式难以从容不迫,甚至导致防范内忧甚于防范外患。其结果是,大量的公共资源用于攘外安内,社会开放和公民权利自然地会受到约束。中国长期没有民权保障,公民社会进展迟缓,原因之一就是如此,最后的结果就是公民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没有安全和稳定感,即便个体感到幸福,那也是不完整的幸福。说到底,一切的幸福都发乎内心。在一个自由度不高、公民权利缺乏保障、人民个性被长期压抑的社会里,幸福感自然是残缺的。 第二是土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中国历朝历代都频繁地发生过战争,基本上都与土地直接有关。过去的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后来的军阀割据与国共内战,以及不同时代的土地改革,直到邓小平开启的经济改革,都肇始于土地。但至今

为止,土地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是乱象纷呈,衍生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现在面对的很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都来源于土地制度的不稳定和不合理。立足于不稳定的土地之上,人心何来沉静?社会何来安宁?安居乐业又何从谈起?幸福感又何以落到实处?

第三个是人口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有正常有序的人口流动,这样才可以使这个社会充满活力,不断进步。可是,至今为止,这种良性的人口流动模式还没有出现。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是横向流动的无序。历史上,中国的人口要么是静止不变,被牢牢地羁于土地之上,要么是大规模的盲目流动,极度无序。若人口流动处于静止状态,那必然会导致社会缺乏生机,变成死水一潭;若人口流动无序化,那也必然会导致社会缺乏安宁。中国所经历的多次大规模人口流动,都不是自由自主的正常流动,而是被迫无奈的迁徙。一是战乱和朝代更替造成,比如杭州作为南宋国都,大量北方人口被迫迁徙于此,其实就是逃难。二是饥荒、灾难和疾病迫使人口大规模转移,这依然是逃难。到了现代,在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居民被束缚在固定的工作单位,所有人都没有自由和自主流动的权利,实际上就等于人身自由集体性地被剥夺。这样会感到幸福吗?当然不会。

其次是人口的纵向流动受到限制。人口的纵向流动,其含意就是“人往高处走”,通过平等机会和自身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过去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发现和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无论出身贫贱或富贵,只要自己努力都有机会去尝试。这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制度,因为它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改变现状、向上提升的机会。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社会本身不发达,选拔人才的标准过于单一和僵化,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渠道也太狭窄,所以受益者只是极少数。

在现代中国,高考制度为无数人提供了自下而上流动的机会,使得社会出现了活力和生机,使得现代化进程得以成功和持续。因此,现代中国人要比古代人幸福,感到幸福的人口比例也远远超过历朝历代。但与此同时,在这种纵向流动的过程中,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也在增加,这又导致幸福感被削弱。

相比较而言,其他人群的流动状况更值得关注,因为这类人口十分庞大,影响到中国整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建设,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正当流动的机会,让他们得以离开落后的乡村,进入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表面上,这是跨区域的横向流动,但本质上是一种纵向流动,因为他们的

目标是希望以体力劳动来改善生活状况,以创造财富来改善社会地位。在过去三十年里,确实有不少农村居民在这种流动中改变了生存状况,提升了社会地位,但大多数人依然没有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究其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摆脱不平等和歧视性政策的限制,包括劳动报酬不平等、居住权利不平等。因此,要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不只需要自主择业和劳动的权利,更应该让流动人口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

第四是治国模式始终没有解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治国模式一直没有创新,虽然朝代更迭频繁,但是社会进步一直被冻结。笔者可能说得比较过分一些,过去几千年,中国只有两个变化,一是改朝换代,二是季节轮替。到了帝王政治结束之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但还是动荡不定。“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先进之士自认为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但终究还是不停地折腾。

中国还未找到最适合治国模式

直到19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才开始出现一些建设性的变化,虽然三十多来跌跌撞撞,但却做到了坚持不弃,因而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可远的正确道路。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若要求富求强,就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反反复复地穷折腾,也不要指望有什么捷径可走。现代中国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要幸福,幸福人口的比例也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根本原因就在于脚踏实地地走路,而非整日沉浸于各种黄粱美梦之中,画饼充饥。

然而,在14亿人口当中,当前自认为生活美好的人还是偏少,甚至是太少。如果多数中国人都感到不幸福,那么,少数幸福的群体就是沙漠中的绿洲,始终是危机四伏。

那么,中国现在是否就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治国模式?其实还没有,因为政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还不能令人满意,不诚实、不廉洁、不自律、不自爱的官员更是令人心生厌恶。在任何一个社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人民对国家和社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若人民不以自己的管理者而自豪,反而为他们感到羞耻,纵使某个时刻有幸福感,那也是一种苟且的幸福。中国很多富人把子女送到国外,把财产转移到国外,就表明对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信心,只能用转移和出走的方式来挽留和延续自己的幸福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搞城镇化建设,只要不出偏差,当然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正确选择。但是,中国的情形是这样的,官员的视野和能力参差不

齐,不同地方官员在执行同一项中央政策时,很有可能制造出千奇百怪的结果。假若全国各地一哄而上,只看眼前之利,不避潜在之弊,那么,中国的国土上就有可能再次千疮百孔,短期看是发展,长期看就是破坏。中国的城市化再也不能在破坏中建设、在建设中破坏。中国的好山好水已经被糟蹋够多了,现在再也经不起肆无忌惮的折腾了,因为折腾带不来幸福。

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城市的发展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很多机会,但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包括环境被严重破坏,许多文化古迹遭毁灭,人文环境不再令人亲切,变得越来越陌生,乡愁无处可寻。在全中国,太多的城市都已经或者正在变成没有历史、没有记忆、看不到人生成长足迹的地方。几年前,我回到上海的母校,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已经面目全非,归途中的热切骤然变得冰凉,似乎再也没有值得牵挂之处。若一个地方失去了值得牵挂之处,那么,幸福感也就空缺一大块。

中国人现在谈生活、谈美好、谈发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偏差,因为人们所谓的美好生活就是指城市生活,并不涵盖更加广袤的乡村。想一想,假若现代化城市被贫穷的乡村所包围,那就会使城市自身难保,饮水安全难保,食品安全难保,社会和谐难保。只有当乡村生活同时得到改善,城市的美好生活才有依托。当乡村居民长期被政策和体制所歧视、被当做二等公民的时候,这个社会还有什么资格谈公平正义?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切终于开始改变。

作者是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