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穷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49:52 单元作文
篇一:中国古代如何吃“肉”:贵族吃牛羊穷人吃猪肉
中国古代如何吃“肉”:贵族吃牛羊穷人吃猪肉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樊哙冲入大帐,要救刘邦。项羽见来了一位莽撞人,饶有兴趣地说道:“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这一幕项羽又赐酒,又给肉,许多人解释为项羽对樊哙很器重。但如果在某个宴席上,主人给你四升酒让你喝下去,哪里有一点器重之意?还被迫生吃猪肘,分明是项羽戏耍侮辱樊哙。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高大上的肉食,“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只有牛羊才是上等的肉,到了宋朝,这种饮食特点被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至今日牛羊肉在市场上仍比猪肉昂贵。
先秦时期牛羊肉便是高大上肉食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获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影响到今天的肉类价格。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从排名上看,牛羊在猪之上,为何在先秦时期的肉食排名中会有这样的区分?
首先是从肉食的珍贵程度有关,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就如礼记所说,连诸侯没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轻易杀牛。
最早在汉代,牛已经被立法保护,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
到了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
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在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楚辞》的“大招”和“招魂”篇里分别呈现了两桌异常丰盛的菜单,有:八宝饭、煨牛腱子肉、吴越羹汤、清炖甲鱼、炮羔
羊、醋烹鹅、烤鸡、羊汤、炸麻花、烧鹌鹑、炖狗肉。在菜单的排名中牛肉是排在第一位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宋时期肉食发展趋势——牛羊肉仍是主流
这种从先秦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一直深深地影响到后世,在唐代著名的烧尾宴之上,菜谱是这样的:通花软牛肠(羊油烹制),光明虾炙(活虾烤制),白龙曜(用反复捶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花丝(炒羊肉丝,切一尺长),雪婴儿(豆苗贴田鸡),仙人脔(奶汁炖鸡),小天酥(鹿鸡同炒),箸头春(烤鹌鹑)过门香(各种肉相配炸熟)等。牛羊鸡鹌鹑甚至还有青蛙,就是缺少猪肉。
汉族的饮食文化发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于对牛肉的禁食,羊肉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皇家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
宋朝吃羊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皇家盛行,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宦海生涯时,虽然吃羊吃到腻味,“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监视居住的时候,仍然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所吸引。作为罪官他已经不能吃羊肉了,但弄一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也很解馋。
在宋朝,猪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南宋高宗在清河郡王张浚府上吃了一顿,菜谱中天南海北,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唯独没有猪肉。而在随从高宗出行的禁卫食谱中却有猪肉三千斤,可见当时猪肉的主要消费群体档次实在不高。所以苏东坡说:“(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
但在普通老百姓那里,猪肉就是主食了,《东京梦华录》称,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无数的猪肉摊贩,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真正让猪肉沾上点贵族气的,还是苏东坡,在杭州任上,因为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小火慢炖”的方块肥肉,这种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等做成的猪肉菜肴,被命名为“东坡肉”。
汉人的地盘以羊肉为贵,但到了北方辽金朝却正好相反,猪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节出使辽金,北人用最好的猪肉款待使者,猪肉在辽金,是“非大宴不设”。为何猪肉在同一时代南北国家中有着如此悬殊的待遇?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物以稀为贵”,辽金猪少,以猪肉为贵;大宋羊少,自以羊肉为美。于是在互市的时候双方就互通有无,辽金出口肥羊,换取宋朝的猪,双方都挺高兴。
明清时期——猪肉逐渐流行
明朝时,猪肉逐渐流行开来,至少在皇家食谱中已有所见,《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但在民间,猪肉的盛行程度仍然不如牛羊肉,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显示,万历五年牛肉1斤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也说明在这个时候,牛羊肉仍然是比猪肉更普及的肉食。
到了清朝,猪肉终于实现逆转,成为了汉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中,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叙述:“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在他的介绍中,与猪肉相关的有43道菜,其中有红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等。
而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虽然饮食习惯渐渐逆转,但牛羊肉的高大上地位已经无法撼动了,1840年,当红须绿眼的英国人把大炮架到大清朝的眼皮底下时,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奉旨与洋人交涉。会谈前一天,他按朝廷招待贡使的老规矩给英国舰队送吃的,计包括20头阉牛、200只羊及许多鸭和鸡,一两千个鸡蛋,唯独没有一口猪。
篇二:穷人与富人的区别
穷人与富人的区别
1、 富人用脖子以上来挣钱,穷人用脖子以下赚钱
2、 富人正面思考者,穷人负面思考者
3、 富人买时间,穷人卖时间
4、 富人做事业,穷人做事情
5、 富人重视经验,穷人重视学历
6、 富人知道行动才有结果,穷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7、 富人我要怎样做就会有钱,穷人我要有钱我就会怎样做
8、 富人 爱投资,穷人爱购物
9、 富人有目标,穷人爱瞎想
10、富人在问题中找答案,穷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11、富人放眼长远,穷人在乎眼前
12、富人把握机会,穷人 错失机会
13、富人计划未来,穷人早上才想今天干什么
14、富人按成功的经验做事情 ,穷人按自己的意愿来做
15、富人可以重复做简单的事情,穷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16、富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 ,穷人 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17、富人如何能办到 ,穷人不可能办到)
18、富人记笔记,穷人忘性好
19、富人受成功人的影响 ,穷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富人状态很好,穷人状态不好
21、富人整理资料,穷人不整理资料
22、富人相信以后会成功,穷人受以前失败的影响(习惯性否定倾向)
23、富人与成功人为伍,穷人不愿意改变环境
24、富人改变自己,穷人改变别人
25、富人爱争气,穷人爱生气
26、富人 鼓励和赞美, 穷人批评和漫骂
27、富人会坚持,穷人爱放弃
28、富人相信以后一定会成功,穷人相信就是这个样子
29、富人勇于承担责任,穷人害怕承担责任
30、富人找一个好员工,穷人找一份好工作
31、穷人太过保守,富人适当冒险
32、穷人“人云亦云” 富人“敢于说不”
33、穷人是“羊群性格” 富人是“狼性性格”
34、穷人专心细节 富人留意大事
35、穷人学习为了饭碗, 富人学习为了力量
36、穷人把责任当成累赘, 富人把责任看成动力
37、穷人看不到希望就放弃, 富人看不到希望就准备
38、穷人:经济观点就是少用等于多赚;富人: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
39、 穷人等待机会, 富人制造机会
40、循守旧, 富人打破常规
41、 穷人安于贫穷, 富人渴望富有
42、穷人把机会当作石头, 富人把机会当作璞玉
43、 穷人乐于挖井, 富人善于修路
44、穷人只能把自己做死. 富人只愿把自己做大
45、穷人被别人经营, 富人去经营别人
46、穷人在乎赚钱的多少, 富人在乎赚钱的方法
47、穷人要的是小而康, 富人要的是大而豪
48、穷人:买名牌是为了体验满足感;富人:买名牌是为了节省挑选细节的时间,与消费品的售价相比,他们更在乎产品的质量
49、 穷人会糟蹋钱, 富人会使用钱
50、穷人想改变生活, 富人想改变命运
51、穷人明白赌的目的, 富人只明白赌的规律
52、 穷人怕斗, 富人敢斗
53、穷人会错一世放纵一世, 富人会错一时放纵一时
54、穷人失败后选择放弃, 富人失败后选择重来 )
55、穷人一个跟头会摔晕头脑, 富人摔一个跟头会摔出胆量
56、穷人只甘心走一个点, 富人总想多走几个圈 )
57、穷人善于嘲笑别人, 富人善于证明自己
58、 穷人知道保位子, 富人知道换位置
59、 穷人失败后找借口 富人失败后找原因
60、穷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亡, 富人在逆境中看到的是希望
61、 穷人有钱社会受害, 富人有钱社会受益 )
62、 穷人害怕麻烦, 富人转换麻烦
63、穷人把身家赌在一根稻草上, 富人把命运攥在自己的手里
64、穷人拄别人赏赐的拐杖, 富人发现自己的门与路
65、穷人以为出身卑微,缺少安全感;那些团体的领导者通常都是富人,他们总是一方面向穷人灌输:团结就是力量
66、 穷人能看一寸, 富人能看一仗
67、 穷人妥协俗人的操纵, 富人坚定自己的选择
68、过日子,穷人靠节俭攒钱,富人靠创业积累钱
69、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70、穷人:喜欢走穷亲戚;富人:结交比自己有成就的人
71、 穷人:学手艺;富人:学管理
篇三:诗能穷人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
——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吴承学
内容提要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诗人薄命”、 “诗能穷人”、 “穷而后工”之说,而“诗能达人”之类表述则被遗忘或被遮蔽,从而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中“诗人薄命化”的理论倾向。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现象、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诗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与神圣信仰,“诗人”是一个被赋予了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这种集体认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使命的期待。
关键词 诗能穷人 诗能达人 诗人薄命 集体认同
在古代文论的原始语境中,理论的“生态”往往是平衡的,每种理论常常是和它的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存在的。但是,经过人们的阐释与接受之后,“平衡”就被打破了。某些理论凸显了,某些理论隐没了。考察相关理论从“平衡”到“失衡”的历史与原因,不但是有趣的,也是必要的。这往往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司马迁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1]是治史之道,亦是治学之道。我们需要从中国文学批评的内在理路与文献史料出发,也需要能越超文字之表和惯性思维的悟性与洞察力。本文试图在还原古代文论原始语境的基础上,从中国古代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选择中,考察出中国古人的一种文学观念,即对“诗”与“诗人”的集体认同。[2]“诗人薄命”、“穷而后工”在古代诗学观念中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经典意识。它的形成是不断被选择的过程,而主导这个过程的就是中国古代基于深层价值观念的集体认同。了解这一点,再反观“诗人薄命”、“穷而后工”,我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言外之意与味外之味。
一、 从“伐能”到“薄命”
在中国古代,“诗人”这个概念,有广、狭之义。狭义特指《诗经》作者,
所以往往与“辞人”相对。如《文心雕龙?情采》谓:“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3]广义泛指写诗之人,当然也包括“辞人”在内了。自从司马迁《史记》著《屈原贾生列传》以后,屈、贾并称。两人虽时代不同,然而平生都忧谗畏讥,遭遇相似,又皆长于辞令,故屈贾遂渐成为古人心目中某类诗人、文人的代表人物。正如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屈贾》诗说:“嗟乎二贤,逢世多疑。候詹写志,感鵩献辞。”[4] 这类诗人的特点就是才华出众而与世多违。汉代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到诗人与文人的不幸命运。不过,早期人们比较多地把诗人、文人的不幸与他们才性上的缺陷——张扬自我而忽于操持——联系起来。班固《离骚序》批评屈原“露才扬己”。宋袁淑《吊古文》曰:“贾谊发愤于湘江,长卿愁悉于园邑。彦真因文以悲出,伯喈炫史而求入。文举疏诞以殃速,德祖精密而祸及。夫然,不患思之贫,无若识之浅,士以伐能见斥,女以骄色贻遣。以往古为镜鉴,以未来为针艾,书余言于子绅,亦何劳乎蓍蔡。”[5]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诗人与美人之间,具有某些共性。这里,将“士”之“伐能”与“女”之“骄色”相提并论,认为他们过于表露自己的才华或容貌而遭受贬抑,其遭遇多少是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也谓“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并历数屈原以来许多诗人文人的轻薄与厄运。他谈到其原因时说:“每尝思之,原其所积,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于持操,果于进取。”[6] 颜之推是从“文章之体”的特点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推衍其意旨,文章的特点与本质就是使人“标举兴会,发引性灵”的,所以文章之士难免喜欢自我表现而忽略自我操守。粗看起来,颜之推所言与前人批评文人伐能之说相同,但其实是有所不同的。颜之推认为,文章之士的厄运固然是由于其自身的道德缺陷所造成的,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由文章之体所决定的。实际上,颜之推已涉及一个深刻的问题,即“文章之体”引发形成文章之士的性格特点,从而又决定了文章之士的某种命运。
“诗人薄命”的命题在唐代被明确提出来,此后又不断被重复与强化,积累而成一种长久流行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原因。从文学内部来看,在唐代以前,“诗人薄命”的观念已隐约存在。汉代司马迁已经强调作者的生活遭遇与创作之关系,而诗歌以悲怨为美的观念在古代也有深远的传
统。[7] 唐代以来,儒学对诗学的影响更为显著,人们对于诗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也更高了。从文学价值观的角度对心目中的好诗与好诗人进行历史考察,自然会涉及诗人的命运问题。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层面来看,唐代以诗取士,诗艺之工拙关乎仕途之通塞,这就更直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诗人的悲剧性命运问题。杜甫《天末怀李白》已感叹说:“文章憎命达。”[8] 白居易接过这个话题,又大加发挥,明确提出“诗人薄命”之说。“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9]“辞人命薄多无位,战将功高少有文。”[10]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11]白居易又以李白、杜甫为例,说明他们在世时历经乱离磨难,但诗名却传之久远。言外之意谓此是一种“天意”:人间需要好诗,所以诗人要经过乱离才行。白居易《读邓鲂诗》也列举数位本朝诗人薄命之例云:“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岐。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12]他觉得诗人蹇厄是一种人们无法理解与推测的神秘天数。白居易《自解》诗又云:“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13] 白居易这里提出了诗人的“宿命”。白居易的“宿命”是佛教的概念,指前世的生命。佛教认为人之往世皆有生命,辗转轮回,故称宿命。“多生”,也是佛教术语。佛教以众生造善恶之业,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谓之“多生”。白居易意谓自己之往世今生,皆为诗人,亦受其轮回之苦。白居易把中国本土的命运之说与佛教传入的宿命之论结合起来,谈论诗人的命运问题。
宋代以后,这种说法更为流行,苏轼诗云:“诗人例穷蹇,秀句出寒饿。”[14]“诗人”与“穷愁”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诗人的穷苦,又是上天的意思,是一种不可解脱的宿命,好的诗人与好的诗都要经过穷苦的磨练。东坡又云:“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15] 诗人穷苦乃为“天意”,此亦为“宿命”。苏轼所言与白居易意思相同,而用词却有所差异。白居易谓“多薄命”,而苏轼则说“例穷苦”,穷苦成为诗人的通例与规律。不穷苦的诗人,反而是极少数的例外。虽然“诗人例穷苦”之说是诗人之语,不能过分执着地去理解,不过当其他诗人也
持相同说法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它当成某位诗人一时兴到之语。如宋人徐钧诗云:“自古诗人例怨穷,不知穷正坐诗工。”[16] 诗人不但自己薄命,还连累了身边的事物。“阴霏非是妒春华,薄命诗人带累花。”[17] 因为阴雨霏霏,而想到是因为“薄命诗人”连累了梅花。这也是很有趣的联想。
对文章之士命运的关注,是古已有之的。不过,对其不幸遭遇原因的阐释则有所变化。从汉代的“文人伐能”之说,到唐宋的“诗人薄命”之说,是一种转折。[18]它意味着人们从关注诗人自身的品德缺陷变成关注诗人悲剧性的宿命,对诗人的态度也从批评转为理解与欣赏了。
古人已注意到在唐代以前,是不以穷达论诗的,以穷达论诗始于中唐。元代黄溍云:“古之为诗者,未始以辞之工拙验夫人之穷达。以穷达言诗,自昌黎韩子、庐陵欧阳子始。昌黎盖曰:‘穷苦之言易好’,庐陵亦曰:‘非诗能穷人,殆穷而后工耳’。自夫为是言也,好事者或又矫之,以诗能达人之说,此岂近于理也哉?《匪风》、《下泉》诚穷矣,《凫鹥》、《既醉》,未或有不工者。窃意昌黎、庐陵特指夫秦汉以来,幽人狷士悲呼愤慨之辞以为言,而未暇深论乎古之为诗也。”
[19] 为什么在以诗取士的唐代反而会出现“诗人薄命”之说? 正如上面所论,这种观念的产生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深刻、复杂的思想文化以及文学内部原因。而在唐代,这种观念从原先的隐约和个别,变成明晰与系统,则更直接地与政治制度相关。
在未实施科举制度之前,诗人的前途命运与文学才华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人们很少去考虑诗人的穷达问题。正是到了唐代实施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后,能诗者普遍可平步青云,取得上流社会的入场劵。而一旦其中有能诗却穷苦不达的诗人,则与人们原有的期望值形成巨大的反差。虽然是少数,但给人以更为强烈的印象。与贵族政治时代由血缘出身决定人的等级差异不同,科举制度强调的是对于人才的平等精神。在这样“平等”的时代,如果杰出的人才还遭遇穷困,其原因大概只能归之天命了。自唐代以后,诗歌功能出现两极化:诗歌既是吟咏情性的工具,也是平步青云的阶梯,这就引起人们对不同类别诗歌的审美价值、不同际遇诗人的历史地位的思考。因此,以诗取士的制度与其他思想文化以及文学内部因素共同构成“诗人薄命”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
在研究文学批评史时,我们会把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等说法作为文学批评史的一条理论线索。[20] 这其实只是古人说法的一个方面。在古代文论的原始语境中,每种理论往往是和它的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存在的。宋代以后,“诗能达人”之说正是针对唐代以来“诗人薄命”与“诗能穷人”而提出来的。客观地看,“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是中国文学史史实与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古人既有认为诗能穷人的,也有认为诗能达人的。这原本是两个自有道理、各有例证的话题。把“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两个话题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比较全面、真实和圆融,也比较深刻。
在“诗人例愁苦”说流行之时,就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宋人许棐直截了当地表示,“不信诗人一例穷”。[21] 在宋代,一方面诗人薄命之说更为普遍,另一方面也出现完全相反的说法,那就是“诗能达人”。可是,这种说法并不流行,甚至差不多被后人遗忘。这种遗忘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如果完全漠视这种说法,可能会显得片面和肤浅。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达”有显贵、显达之意,“穷”特指不得志。作为诗学命题的“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对举时,其“穷”、“达”之义大致与此相仿。但在具体语境中,意义却比较复杂。“穷”有生活困顿、穷愁潦倒这种物质层面的“穷”,也有理想与现实强烈矛盾的精神层面的“穷”。“达”可指社会地位的显达,也可指诗名远扬的显达。我们要注意到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差异。
在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提出“诗能达人”的是宋人陈师道。他在《王平甫文集后序》云:“欧阳永叔谓梅圣俞曰,世谓诗能穷人,非诗之穷,穷则工也??方平甫之时,其志抑而不伸,其才积而不发,其号位势力不足动人,而人闻其声,家有其书,旁行于一时,而下达于千世,虽其怨敌不敢议也,则诗能达人矣,未见其穷也。夫士之行世,穷达不足论,论其所传而已。”[22]陈师道以王平甫为例,说明“诗能达人,未见其穷”。不过,他所理解的“达”,不是现世的“显达”,而是诗歌在当下与后世的影响与流传。元代李继本也说:“余意诗能达人,则有
篇四:穷人1
《穷人》说课稿 (2011-11-16 22:26:11)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了解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4. 练习续编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进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 课件
二、说学情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了 “ 依托教材、借助问题、运用语言” 的学习思路,利用问题、情境等要素,让学生不断领悟课文的丰富内涵的同时,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在教学时,我还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法:通过拼读、开火车读词语等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感受: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2. 生活中处处有爱心,处处见真情。穷人有爱心吗?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课题
2.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增长知识,从中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检测字词:我会读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预习成果的展示,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用——标出有关句子。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
3、交流 (屋内装饰、吃穿、忙碌、劳动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教学时,我紧扣““质疑—析疑—解疑”进行设计,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自主探究直奔中心
1.有人说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们支持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用……划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品析句子体会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高尚的品质。明确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
课件出示:
1、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①从室内外的环境的描写体会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重点理解“温暖、舒适”。
②有感情地朗读。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 体会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进一步感受穷人的善良。)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 通过环境的描写,体会穷人的善良、勤劳。)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① 体会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设计意图】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②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③ 指导朗读。(师范读、指名读赛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体会桑娜决心要收养两个孩子,指导用“非……不可”说话。)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课件出示:“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让学生从“熬”及渔夫 “严肃、忧虑“的神色来体会收养孩子的决定使经过渔夫的认真的考虑,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的生活使非常的窘困。
②指导朗读。
(读出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决心。)
(3)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4、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两个“沉默”的含义)
(第一次,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
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师结:其实他们是最富有的人。
5、出示当堂检测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通过环境、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品质。
2、课外延伸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夸父逐日》说课稿 一、说课标和教材内容 《夸父逐日》是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神话与传说,其中既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又有外国著名的传说。学生阅读这些作品,能深切的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在大胆、丰富的想象中,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能感受到神话与传说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夸父逐日》是一篇文言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课文讲的是巨人夸父立志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反映了远古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这篇神话由于充满幻想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品味,容易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生活或阅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以各种方式接触过这个神话,学生读懂课文肯定问题不大。但这毕竟是一篇用古文写成的文章,而在此之前学生也仅仅只学过三篇这样的课文,这样的语言对没有任何古汉语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因此,如何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和培养小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以及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将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并结合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本节课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本课的两个生字,了解课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想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感受绚丽多彩的神话世界,体会先民们渴望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顽
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进而 读懂文本。 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夸父的英雄形象和精神力量,并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执教本节课,在总体思路上,我打算以读为突破口,并贯穿整节课始终,然后结合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文本、丰富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文本,把想象作为一个沟通文本内容和文本精神内涵的桥梁,而想象则正是小学生最擅长也最愿意做的事情,只要老师能够适时、合理的创设情境,其余的一切便会水到渠成。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将主要采用谈话法、朗读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和选择也很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学生在本节课上将主要以读悟法、圈点法、想象法等自主学习的方式为主,并且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将贯穿整个课堂。 四、说教学步骤及教学环节。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具体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首先,老师通过幻灯出示一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图画上分别画的是哪一个神话传说的情景,并简介其内容。这组图画是经过老师精心选择的,色彩丰富、明丽,形象生动、传神,意境古朴、苍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很快便会被带到一个神奇而又绚丽的神话世界中去,也为整节课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情感氛围。在如此的氛围中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充满期盼! (二)、读中悟法 1、先听老师范读课文。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停顿、该用什么语气、什么语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培养语感,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3、读后交流: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说说文言文都有哪些特点?师生共同归纳 总结,并重点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不过老师要注意,不能只是枯燥的讲解,灌输,而应该变换方式,用一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主动的接纳。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并透过老师的启发、渗透、指导,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三)、自读解文 1、结合课后注释,再读课文,并想一想、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同时让学生画出你认为文中比较重要的字词,或查过注释后仍不理解的地方。 2、同桌合作,试着翻译全文。这时,老师会在教室里不停的巡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适进行启发或指导,其中重点关注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
3、汇报交流,疏通文句。学生的自学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汇报的过程中,他们对一些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出入的字词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此时,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责任,可采用黑板或幻灯将重点字词进行归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完成任务问题不大。但我并不会仅仅满足于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预设几个想象点,比如:夸父与日“逐走”时的样子、他“渴”的样子、他“饮于河、渭”时的样子,以及他“道渴而死”时的样子和他的手杖化为“邓林”的情景,适时启发学生的想象。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化,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揭示的意义的一个先奏,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四)、描绘画面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不会急于让学生来体会这篇神话的情感和意义,而是去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的神话。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1、音乐渲染,老师煽情。在雄浑而又悲壮的乐曲声中,我设计了这么一段旁白:神话世界是美丽的,神话的世界是奇妙的,神话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神话的世界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展开自己那双想象的翅膀,往前飞去吧,一
起飞回到那个遥远而古老的神话中去吧?? 2、学生分组描绘神话中的画面。
3、作品展示。 这个过程会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使学生能与神话中的人物产生亲密的接触,为后面理解课文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进行
篇五: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匿名用户
沿着这个主题,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
也浅谈我的财富观。
2011 年,博士毕业,和妻子,同时在一所二线城市大学工作。 收入就不说了,全国统一市场价。
两家基本生活条件,都属于三线小城市的富裕家庭。
我父母,文革期间招工,进的企业。国有企业双职工,父母年轻时,有做生意,有承包小工厂,是 85 年就是万元户。
岳父岳母,在电力系统工作,岳父是 80 年代武大毕业,总工程师,年薪在 2000 年前后 10W。
退二线后,在距离家不远的民营电厂做厂长,算是经理人。 说了这么多,只能证明“不穷”。
2011 年 10 月,岳父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先是寒暄,聊天,说是想我们了。
妻子就觉得不对劲,接着问出来了,说是当天要做手术了。 没有任何先兆……
觉得癌症距离我们好遥远……
我们立即赶往老家省会医院。
确诊,是肝癌 + 胆囊癌 + 胰腺癌。
几个关键器官,都发现癌细胞。
我们觉得,癌症距离我们好遥远……
没想到发生在自己身边。
我的第一想法,就是“钱”。
老人自己有些钱,但是那是养老的钱,并且妻子哥哥收入当时不高,有 2 次婚姻,3 个孩子。
妻子和我商量,要尽最大努力,在经济上支撑。
说说我的工作:
2011 年。
平时工资,学校里大概每年 8W。
逮着机会,就出去讲课,到自考、成教,每节课 60。每年能多挣 2W。
很多人觉得老师出去走穴,肯定挣很多钱,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名师确实可以。但普通老师,只能如此生活。
拼命找之前的朋友、师兄、师长,找机会,做项目。每年能多挣 5W。 我大概每年能拿到手 15W。
妻子得个空,就去照看岳父,每年学校工资约有 5W。
我们两个人,在 2011 年,年收入大概 20W。
现在说说 20W,咋花的。
岳父一上手术台,我们立即拿出来 5W。
跟踪治疗,1 个月去观察、化疗 1 次,每次去医院,至少拿 1W。每个月生活营养费用,5 千。
2011 年到年底,给老人大概拿了 8 万。
平时去医院路费、住宿费、送礼,不说了。
两个人的生活费,还要准备买房子……
我母亲非常支持我们,时时补贴。
2012 年开始,熬的项目好一些了,当年经济政策刺激很厉害。 师兄的公司,居然接到一个大广告项目。
我的收入也上去了,当年项目分成,30W。
人在压力下的潜力,很可怕,学校网评教师,我排名第 3。加上年终奖励,在学校拿了 13W。
妻子开始出去讲课、培训,每年能拿 10W。
岳父这一年,身体还是老样子,当时精神很好。
我们总共给老人大概拿了 15W。
妻子怀孕的时候,还在讲台上讲课。呵呵,挺着大肚子。
我们开始买房。
压力下的人生,是痛苦并努力着。
当时我们想,既然项目前景不错,生活质量还可以,老人的病情不可能好转,但基本维持费用,我们可以承担,担心手里的钱自己掌控不了,又没有投资渠道,就开始买房。
一套自住,首付 25 万,总价 67 万。
一套写字楼,首付 50 万,总价 95 万。
找亲戚、朋友,又借了 20 万,把这些钱凑齐。
我们当时的想法,很明确,如果岳父病情恶化,需要大钱,房子立即卖掉。
这一年,最快乐的事情,是孩子出世。
岳父在有生之年,见到外孙女。
2013 年,国家经济政策开始收紧。
在学校,还是老样子,和妻子年收入约 14W。
跟着师兄做项目
,当年挣了大概 20W。妻子出去讲课,慢慢有了基础,大概年收入 5W。
当时非常辛苦,妻子没坐月子,就接着上课。
给岳父,大概拿了 10 万。
2013 年 7 月,岳父去世。
从发现多种癌症并发晚期,到去世,总共存活 18 个月,过了 2012、2013 两个春节,
在当地医疗系统,是个奇迹。
有硕士生跟踪数据,做论文研究。
2013 年 8 月,学校刚好有短期交流,去澳洲,好好放松了 2 个礼拜。 妻子打电话说,看我爸爸多疼你,知道你这几年辛苦,在他走后,让你出去休息一下。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