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回到三国志郭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58:44 体裁作文
回到三国志郭嘉体裁作文

篇一:《少年三国志》新手攻略与阵容推荐

一、理论篇

(1)心态

少年三国志是一款养成类的卡牌游戏,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新手玩家们千万不要想着一步登天。毕竟游戏的核心还是在于卡牌养成,所以我们要有淡定的心态,摆正心态,才能厚积薄发。

(2)游戏的核心要素:

决定游戏中强弱平衡有以下几个要素:(与战斗力有直接关系)

a)装备+宝物(橙装影响程度:30%,强化大师等级+精炼大师等级)40%

b)神将(橙色武将影响度:20%,天命等级+缘份点亮程度)40%

c)培养丹,武器和宝物精炼石(由于四维属性的潜力是固定的,培养无技巧)10%~20% 注解:(缘分加成是基于武将的裸属性,缘分全满的武将优先培养)

总结以上的要素,其实核心还是在于元宝和银币,以上的条件都在元宝和银币充足的情况下才能稳健发展!

二、实践篇

(1)前期阵容,与组阵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

关于阵容的选择,是很多新手最烦恼的问题,抓住阵容核心才是关键。

所谓阵容的核心就是,你上阵武将中能激活双向或多向缘分最多的,和合体技的释放者,抓住这俩点,那么你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方向去组合阵容了。

合击技,我就不多讲了,因为一般有合击技的组合,都是双向缘的存在。

我重点讲下多向缘,多向缘一般来说是普通的单向,双向缘的加成要多2到3倍!所以我们组阵的核心还比较倾向于多向缘,然后在这多向缘里的武将寻找队伍的核心,一般来说一个队伍需要两个合体技组合的武将们,就是要有两个阵容核心。

大体的思路就是这样了

推荐阵容:

下面我推荐几个前期阵容:(前期不用太过分考虑橙将,组合技和缘分才是王道,在我看来满缘的紫将是不弱于俩三缘橙将的)

吴国:大乔,主角,孙尚香,步练师,小乔,甄姬

图1 《少年三国志》吴国前期阵容推荐

推荐理由:很给力的三奶组合,1号位大乔技能减怒能很好的限制对面1号位,3号位孙尚香能在对面后排出手前发动70%概率的减怒,至于你的后排真心的奶量足。虽然这个阵容没有俩个组合技,但是它贯彻了多向缘的原理,让你的紫将在前期就能点亮5到6个缘~

蜀国:马超,主角,孟获,祝融,刘备(或者黄月英),魏延

图2 《少年三国志》蜀国前期阵容推荐

推荐理由;输出与爆发集合一体的组合,1号位马超拥有目前最强的秒人技能伤害,攻击高的话,马超第一回合就直接秒对面1号位,造成6V5的滚雪球局势,3号位孟获是个群攻伤害制造者,他的中毒效果能持续俩回合,能一直持续到下次技能的释放,绝对群攻输出手,4号位祝融后排单体输出,15%概率的减3怒(有点低),但是还是可以期待下的,5号奶妈位,6号魏延作为一个随机输出的存在,能起到补刀的作用

魏国:(前期不强,只能推荐中期组合)

张辽 司马懿 主角 张郃 贾诩 郭嘉

图3 《少年三国志》魏国中期阵容推荐

推荐理由:全体输出非常给力的组合,1号位张辽可以对面全体加易伤的debuff,司马懿和贾诩由于技能输出范围(司马懿是十字型)只能放在2号和5号位来造成最大化输出,4号位张颌带有20%的前排眩晕还是不错的,6号奶妈兼加怒的大辅助。

群雄:(前期成型慢,不推荐)

卢植 张角 主角 于吉 华佗(没华佗的话,用黄月英) 公孙瓒

图4 《少年三国志》群雄中期阵容推荐

推荐理由:输出控制一体的组合,1号位卢植是唯一一个给全体加暴击率的神将,对队友的输出能力最大化的提升,2号张角眩晕与伤害的制造者,4号位于吉又是给全队带来一个10%的闪避BUFF,6号位公孙瓒带有易伤。整体来说,因为卢植的全体暴击率光环让这个组合在游戏中成为暴力输出的存在。

(2)银币用途的优先级:

宝物升级>装备升级>武将突破>武将培养(后期战力的突破口)>武将升级

(3)元宝用途:

1.体力丹与精力丹买全

篇二: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 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_网易论坛

网易论坛 >>> 龙的传人[华区] 版主: 袁元元 知病 小楼知秋

第1页 共1页

2006-05-20 20:35:43 主题: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孤笑

积分:64

称号:幼儿园

在线:20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网易博客冲刺世界杯

本文网址:http://bbs5.news.163.com/board/rep.jsp?b=history&i=206982 复制 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历过惨痛的失恋?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

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也许罗贯中不相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

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我曾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

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

回到三国志郭嘉

键.

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曹操竟言听计从.

修改 推荐 置顶 加锁 垃圾 精华 发纸条 回复 删除 投诉 加黑 2006-05-20 20:36:40 主题: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孤笑

积分:65

称号:幼儿园

在线:20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虽然中国史籍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

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绝对真诚.

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番还原性的努力.

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加黑

2006-05-20 20:37:09 主题: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孤笑

积分:66

称号:幼儿园

在线:20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如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篇三:十胜十败郭嘉

最佳实践-十胜十败-郭嘉

其实郭嘉最著名的是他向曹操进献的十胜论:“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与孙子兵法一比的。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孙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宏观战略思维优异,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对敌我双方统帅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谋划。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十胜论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结果上看,郭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郭嘉死后曹操表版本一评价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奠定了基础,其惊人的识人的洞察力在当时是杰出的。

编辑本段毛主席评论郭嘉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人物传记。1959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毛主席说:“诸葛亮和郭嘉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辅佐蜀汉大业闻名的。郭嘉则是以他的十胜论和三次大的战略决策闻名于世的。郭嘉是三国历史上智慧的佼佼者,他的思想是值得战略家和军事家认真研究的。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曹操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毛泽东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兵法认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的追求。

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危难,后来按照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缭子》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最初他北上晋见袁绍,不得重用,离开袁绍后又投奔了曹操。

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

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

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泽东还指出,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的党委书记,要学会“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的工作方法。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泽东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的历史巨人。

篇四:曹操三哭郭嘉

曹操三哭郭嘉

曹操虽然为人奸诈,善以权术御人,然而。对待人才,也和刘备、孙权一样,礼贤下士,深为尊重,而且,也常流露真情,为才而“哭”。如,曹操一哭旬攸,两哭典韦,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记载:“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曹操对他非常信任,经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还曾对自己的儿子曹丕教导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后来,荀攸在跟随曹操征伐孙权的途中,不幸死了,曹操很悲痛,史书上说,那期间,“太祖言则流涕”。也就是一提到苟攸就伤心流泪。

典韦使一双铁戟,勇猛过人,是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曹操一哭典韦是在典韦死时,当时曹操引兵讨伐张绣,误中张绣奸计,身陷重围,典韦梦中惊醒后,“奋力向前”保护曹操脱险,因死战不退,血流满地而死。曹操击退张绣后,立即“设祭祭典韦,操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一众皆感叹。第二年,曹操再次引军至宛城攻击张绣,触景生情,曹操忽然大哭,众人不知何故,曹操哭罢解释道:“去年于此吾折了大将典韦,不由大哭耳!”曹操第二次哭祭典韦时,在垒军上下都引起震动,从士卒到将领,无不为曹操的真情所感动。

鲁迅先生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千百年来,一代枭雄曹操三“哭”郭嘉,不知让天下多少英雄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曹操一哭郭嘉,是在他采纳郭嘉建议,率大军远征辽西沙漠途中。一路上风沙弥漫,人马行进十分困难,郭嘉因水土不服而“卧病”床上,曹操十分心疼,前来看望,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几句关心和爱护的话使郭嘉大为感动,嘉曰:“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分之一”

郭嘉死后,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众官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这是曹操第二次为郭嘉而哭,为失去像郭嘉这样的英才,曹操委实非常惋惜和悲痛。

第三次哭郭嘉应当是在赤壁之战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没想到结果兵败赤壁,几乎全军覆没。曹操败走华容道,幸亏关羽放了他一条生路。《三国演义》这样描写道:“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操皆令将息。曹仁置酒与操解闽。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干虎窟中逃难之时,垒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三国演义》中所有描写刘备、孙权和曹操之“哭”的场景,可以说,没有哪一场景比此凄恻、悲壮,没有哪一“哭”比曹操这一“哭”悲切和沉痛!如果说,当年刘备一“哭”得益州,是人生大喜,而曹操三“哭”失奉孝,悲天悯人,则是人间大悲。所以,曹操这一“哭”更能称得上是“千年一哭”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对人才精神方面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比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关心更为重要。三国时期,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是“一代天骄”,国之豪杰,三人虽然性格各异,但在对待人才方面却都“英雄所见略同”,都能做到知才、爱才、尊才、用才,且往往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为才而“哭”。正因此,天下英雄才会仰慕他们,望影而从,且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征战疆场,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为人奸诈,善以权术御人,然而对待人才礼贤下士,常流露真情,为才而“哭”。如曹操一哭旬攸,二哭典韦,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请分别简述曹操三次哭郭嘉的原因。

一哭郭嘉,曹操采纳郭嘉建议,率大军远征辽西沙漠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而卧病于床上,曹操前来看望,十分心疼而流泪。(2分)(流泪道:“因我欲举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 二哭郭嘉,郭嘉死后,操往祭之,为失去像郭嘉这样的英才而哭。(2分)(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众官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三哭郭嘉,曹操兵败赤壁,几乎全军覆没,回归途中曹操哭郭嘉,怀念郭嘉,认为如果有郭嘉在,绝对不会让他吃这样的败仗,语言中毫不掩饰对众谋士的失望。(2分)意思对即可。

篇五:郭嘉评价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三国演义》

这是三国演义中对郭嘉的评价。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就是今河南禹州一带,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 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 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 是自己的“奇佐”。

三国争雄,英雄辈出。对于各路英雄来说,拥有高明的谋士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 葛亮一出山,刘备就时来运转,从寄人篱下的狼狈状态开始走向成功,最终建立了一 方基业。与之相反,曹操集团却因为一个人的早逝而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导致曹操 统一中国的理想没能实现。毛泽东曾对此人大为赞赏,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 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郭嘉 是曹操最喜爱也是最得力的谋士之一。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 子托付给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则,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绝对可 与诸葛亮相媲美。

郭嘉一生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弱冠隐居 慧眼识主

二·神机妙算 屡建奇功

三·官渡之战 大放异彩

四·征讨乌桓 天妒英才

首先介绍一下第一个时期的郭嘉,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此 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 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 长者们自愧不如。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又有 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郭嘉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 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郭嘉21岁 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 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 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 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公元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 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 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 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15岁,但对曹操的 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给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趁议 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 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 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 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 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 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 谋献策,忠心效力。

而投奔了曹操的郭嘉也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的才华开始大放异彩,在三国 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 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197年,当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 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 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 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哉渭业难酃夥治隼泛拖质担衔耗┐舐沂峭持握摺罢?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 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 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 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 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 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 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

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 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 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 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 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 也便有出头之

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 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十胜十败论分别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个方面阐述了曹操 与袁绍相比的优势。

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 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是完全可以与孙子兵法一比的。中国兵法认 为,国无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 胜,孙子兵法就是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宏观战略思维优异,但是具体到实践 中,却对敌我双方统帅的人性欠缺了研究和谋划。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十胜论 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 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 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198年9月,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 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 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 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 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一般情况下,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有一次,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结果 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在199年放走了刘备。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一开始都 建议杀掉他,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 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因为如果杀了刘备,必然给曹操带来不好的影响,断绝人才 之路。虽然不能杀,但也绝不可以放。但曹操对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以致铸 成大错。在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担心曹操猜忌,便想伺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刘 备假称趁袁术溃败,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不在身边,曹操就同 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回来,得知此事后马上说“ 备不可遗也”。曹操当时也后悔 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来不及。果然,后来刘备踞有徐州,开始对抗曹操。 官渡之战,乃三国中三大战役之一。正是此战让郭嘉的才智得以发挥,使得他有了与 诸葛孔明相提并论的基础。这便是郭嘉一生中的第三个时期。 200年,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担心刘备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

正面的强敌已难于应付,曹军还能不能分出兵马迎击刘备呢?郭嘉偏偏说“可以”, 而且事不宜迟。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 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 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 了关羽。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也是在曹 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 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善战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档档作响,这 位将门虎子艺高胆大,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他以所向披靡之势, 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一举莫定了雄厚的基业。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 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 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 路。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 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居然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见解“明公曹操根本没必 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郭嘉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 是英雄豪杰。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孤家寡人无异。 我看他必然死于刺客之手。”后来孙策果然因三名刺客为主人报仇,中毒箭而亡。这 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203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 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 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 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虽是长子,但袁绍更喜欢袁尚。袁绍一 直为传位给哪个而犹豫,以至于在撒手人寰之际才草草决定让三子袁尚接位,长子袁 谭对此一直心存不满。如果我们攻打,他们一定会联合抗击,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一 定会爆发内讧。”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曹军 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

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然而天妒英才,郭嘉才刚刚迈入辉煌的时期,但危机已悄然降临。 《幻想三国志郭嘉形象》

207年,袁尚逃入乌桓,即现在的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 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 么变数怎么办?”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又积聚了相当 的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 难。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 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 您来阻止他,此人就是刘表。”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 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 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 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刘 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 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曹 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辽东。曹军在白狼山奇袭乌桓主营,俘虏了20余万人。走

投无路的袁尚投奔了襄平公孙康。曹操军到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 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 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 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 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首领蹋顿王的背后。乌桓军士措手不 及,首领蹋顿也被击杀。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 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 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 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 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就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如 流星一般陨落了。然而就在这同一年另一个同样拥有扭转天下大势的人物出山了,他 就是诸葛亮。三国中最强大的两个智者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擦肩而过。让历史上少 了一次巅峰的较量。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 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 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 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 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 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 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 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他引为“知己” 。每逢军国大事,郭 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 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 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生前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 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 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 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 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总结郭嘉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极其辉煌,如若郭嘉不死,那么曹操便不会有赤壁之 失,天下还能有谁能挡住曹孟德的霸道之焰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