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京剧打渔杀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24:43 字数作文
京剧打渔杀家字数作文

篇一:打渔杀家(节选)

打渔杀家(节选)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的 :

1.了解京剧的一般常识。

2.了解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3.了解戏剧剧本的一般特点。

4.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京剧常识,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

2.难点:培养对戏剧的欣赏能力。

教法与学法 : 启发式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倪(ni2)呔(dai1)膂力(lv3)懦弱(nuo4)

把同撒(sa1)往外瞅(chou3)不省事(Xing3)

二、导入

插放录像《打渔杀家》片断或其他京剧剧目,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目的是使学生对京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上我们看了一个京剧片断。京剧在我国有200年的历史,有丰富的传统剧目,(打渔杀家)就是其中优秀剧目之一。全剧大意是:北宋时,梁山英雄萧恩暮年隐退,携女桂英打鱼为生。豪绅丁员外勾结官府,私收渔税,派爪牙大教师登门强讨,被萧恩打回,萧恩往县衙告状,反遭贪官吕子秋毒打,并勒令萧恩往了府赔礼。萧恩忍无可忍深夜闯入丁府,怒杀其全家,逃往他乡。全剧表现“惩恶”的主题,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场,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

三、分析课文

1(课堂练习)指名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复述故事基本要求一(1)讲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人(2)可适当运用原材料中的语句。(3)次要内容的细节描写可删除。可以依据这三点给复述评分。

参考答案:这是全剧的故事开端部分。描写年老体衰家境贫苦的原梁山好汉萧恩,起义失败后带着女儿桂英隐居江湖,以捕鱼为生,度日艰难。夏季的某一天,父女摇船去捕鱼,因天气炎热将船靠在岸边柳荫下乘凉。这时,萧恩的旧友、原梁山泊好汉外号叫混江龙的李俊和(水济后传)里的好汉外号叫卷毛虎的倪荣,来到萧恩的船上一同畅饮聚谈。不久,土豪恶霸丁员外派丁郎来向萧恩催讨渔税银子。李俊、倪荣先后责问了郎: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旨意?’“户部公文甲’丁郎回答说:都“没有”,就凭“本县太爷当堂所断”。李俊、倪荣都警告丁郎说:你回去对了员外讲,从今后免了渔税银子,如着不免渔税银子,在大街上撞着了俺就不客气。萧恩伯李俊、倪荣与丁郎发生冲突,几次出面劝阻。后来,李俊和倪荣告辞而去,他们临走前,一个送给萧思十两银子,一个送给萧恩十石米。到红日西下,萧恩父女也摇船回家去了。

2.提问:全剧表现的是“惩恶”的主题,但第一场为什么写萧恩的忍让?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

萧恩经历过大半生的斗争、反抗,终至失败,因而变得深沉、隐忍,不轻易惹事生非以求得一时平安。所以在了郎讨税时,他答应“改日有钱,送上府去”;见李俊、倪荣与丁郎斗气,他一再劝阻,生怕把事情闹大,不能平平安安过日子。他知道靠几个人是难以斗倒恶霸地主和官府的。他的忍让,是忍怒退让,这有力地反衬出地主恶霸和官府勾结欺压剥削劳动人民的残酷现实。他的起初的不反抗,与最后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也正是相反而相成的。萧恩的性格从不反抗到奋 起反抗,典型地体现了“抗恶”的主题。

3.提问:本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戏剧冲突是索税和抗税之间的冲突。戏剧冲突的实质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与剥削者的尖锐矛盾,是剥削压迫与受剥削压迫、反剥削压迫之间的矛盾。

4.提问:课文安排李、倪与萧恩聚会这场戏,对全剧发展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

安排李俊和倪荣与萧恩见面,见面时适逢丁郎来讨税,李、倪联手出击,指斥了丁郎无理收税,并把丁郎吓跑。他们的抗争获胜和萧恩的忍让受压形成对比,说明只有团结斗争才有出路的道路。

四、小结

这出戏是全剧故事的开端部分,通过萧恩父女处境的介绍以及萧

恩与李俊、倪荣的关系,透露了萧恩非凡的生平,揭露了渔税银子的非 法剥削性质,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戏剧矛盾的冲突作了铺垫。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填空。

1).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是全国性的剧种,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浓郁的____魁力,达到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___,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______。

2).《打渔杀家》是一出有名的京戏,是“水浒戏”之一。全剧以“____ ”为主题,歌颂了_______ 的反抗斗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欣赏念白和唱词的语言特色。

二、导入

京剧的唱词,词句都非常工整,一般都押韵,像诗歌一样非常优美。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京剧念白和唱词的语言特色。

三、分析课文

l.(课堂练习)同学们先来齐读课文开头桂英唱的“快板”;

江水照得两眼花,

青山绿水难描画,

父女打鱼作生涯。

教师点拨:这段唱词只三句话,每句七言,句式整齐。“花”、“画”、“涯”押“a’的韵,音韵和谐,这都像诗。再看内容,第一句“江水照得两眼花”,这是描

述江面阳光强烈晃眼的景象,表面写景。实则描绘打鱼生活的艰辛。于是引出第二句“青山绿水难描画”,美丽的山水在刺眼的骄阳下失去了它固有的形体和色彩,眼前只看见一片白光耀眼、逼得人眼睛生疼的茫茫水天。从这两句,我们已能很具体很形象地感受到萧恩父女打鱼生活的艰辛,再看到最后“父女打鱼作生涯”一句,父女俩相依为命,一整年、一整年地要在这水里浪里穿梭劳作,夏天的炎阳、冬天的冷风,他们的生活该有多么不易啊!简单的三句话,含蓄委婉而又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萧恩父女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唱词具有诗歌的韵味。

2.(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课文的其他唱段,具体谈谈自己对其语言美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

3.请同学们讨论念白部分的语言特色,理解归纳如下:

这场戏的念白部分写得亦庄亦谐,主题严肃而情趣横生。如:

丁郎:你要打?别忙,等我搞了帽子,脱了衣裳。萧恩你拉住了他

萧恩:你要怎样?

倪荣:萧兄休得拦阻!

丁郎:你把他拉住了,我好跑哇。(跑下)

这段台词,活画了走狗色厉内在,欺软伯硬之丑态。“我好跑哇”的台词出乎意料,又符合本质虚弱的剥削者及走狗的特点,含有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和气氛。

4.(课堂练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表演成话剧)再次感受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小结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唱腔和念白以北京话的音韵为主,产生于清代,以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为基础,融合了一些地方戏曲的特点和民间曲调,逐渐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它是复杂的综合艺术。唱、念、做、打并重,有一套完整的艺术程式。唱腔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多采用夸张。虚拟等象征性的表演方式,如开门,不必有真门,只要舞蹈化的开门动作一做,观众就明白了。又如摇船,也不必真桨真相真船。只要舞蹈化的摇船动作,走几个圆场,观众就明白船行很远了。京剧表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三。

2.下面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丁郎、吕子秋、倪荣是怎样的人?

倪荣 我来问你,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的旨意?

丁郎 没有。

倪荣 户部的公文?

丁郎 也没有。

倪荣 凭着何来?

丁郎 本县太爷当堂所断。

倪荣 敢是哪吕子秋?

丁郎 要你叫“太爷”!

倪荣 你回去对他言讲,渔税银子免了便罢??

丁郎 要是不免?

倪荣 大街之上,撞着于俺,俺要剥他的皮,抽他的筋,挖他的眼睛,沧烧酒喝!

篇二:京剧唱词

1、京剧-打渔杀家-昨夜晚吃酒醉——萧恩唱[西皮快三眼] 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

稼场鸡惊醒了梦里南柯。

二贤弟在河下相劝与我,

他叫我把打鱼的事一旦丢却。

我本当不打鱼呀,关门闲坐,

怎奈我家贫穷无计奈何。

清早起开柴扉乌鸦叫过,

飞过来叫过去却是(二六)为呀何,

将身儿来至在草堂内坐,

桂英儿捧茶来为父解渴。

2、京剧-法场换子-恨薛刚小奴才——徐策唱[二黄三眼] 恨薛刚小奴才不如禽兽,吃醉了酒全不顾满面含羞,

闯下了滔天祸一人逃走,连累他二爹娘不能到头,

把一个两辽王午门斩首,樊夫人拔宝剑自刎咽喉,

眼见得忠良臣乏嗣无后,

可怜他斩草除根、寸草不留、天地含忧,

怎叫我看水流舟,夫人啊。

3、京剧-将相和-辅赵邦用心机——蔺相如唱[二黄导板 回龙 原板]

【二黄导板】

辅赵邦用心机深思苦想,

【回龙】

都只为廉老将自逞刚强闷坏衷肠。

【原板】

列国中唯我邦独把秦挡,全凭着文和武共保家邦。

回朝来赏功劳金殿封相,老将军气量狭与我争赏。

为此事终朝挂怀,好叫我心中不爽。

怎能够劝老将回转心肠?

4、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梅兰芳唱[四平调]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 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清清冷落在广寒宫, 啊广寒宫。 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那鸳鸯来戏水,金色鲤鱼在水面朝, 啊,水面朝。 长空雁雁儿飞,哎呀雁儿呀, 雁儿并飞腾。

闻奴的声音落花荫,这景色撩人欲醉,不觉来到百花亭。

篇三:京剧行当介绍

老生介绍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因为老生都挂胡子。胡子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髯口”。老生除了须生和胡子生,还有一个名词叫正生,表示严肃端庄的意思。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又叫真声或大嗓)。照规矩,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叫作“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三绺胡子,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门名词叫“黪(音惨)三”,或“苍三”。还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一种胡子,不分绺,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术语叫作“满”,如黑满、白满、黪满。

照京剧原来的传统,不论是戴黑满的,或是戴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都不属于老生扮演的范围。只有戴黑三的,才能算是真正的老生。其他的角色都由“末”行或“外”行来应工。现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当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围大为扩大,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为什么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为这种老生既以唱为主,那么他的动作性就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官,《击鼓骂曹》的祢衡,《文昭关》和《鱼肠剑》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空城计》、《雍凉关》、《战北原》、《脂粉计》、《七星灯》等剧的诸葛亮,《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桑园寄子》的邓伯道,《让徐州》的陶谦,《逍遥津》的汉献帝等等,都属于唱工戏。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审潘洪》的寇准,《审头刺汤》的陆炳,《审刺客》的闵觉等,都属于这一类。由于大段念白很难掌握,从表现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戏,难度大得多,所以这类戏现在很少演出了。做工老生又叫作哀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马义,《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屑于这一类。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笔》的驿丞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我认为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就是侧重以表演为主,这样比较科学、严谨。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考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就是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作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就是兵器,俗称刀枪把子,也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阳平关》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战太平》的花云,《震潭州》、《八大锤》等剧中的

岳飞,《下河东》的呼延寿亭,《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剧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陆登等等,都屑于靠把老生应工。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都是。 这种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及其剧目的方法,为的是便于演员掌握所扮演角色的表演特点,同时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来选择适合于自己演出的剧目。如果某个演员擅长表演而嗓音较差,那么他就必须选择做工老生戏,作为他的主要演出剧目。如果某个演员擅长唱和做,但是武功基础较差或是身体较弱,那么他就应该扬长避短,避免演出武功繁重的武老生戏。这里应该说明一点的是,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包括特技)的杰出演员。,这些演员,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深浅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比如同是唱工老生,就分成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俱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更不能机械呆板加以分类。有很多戏都是唱做并重,或是文武兼蓄的。实际上纯粹唱工戏或单纯做工戏,是并不多的。我们只能说是侧重某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做工戏,也要唱,只是唱得少一点。而唱工戏也必须表演人物,不能一味地傻唱,只是说这出戏主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人。但是只唱而不表演,只能听不能看,那就不是真正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位京剧演唱者而已。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也不能划分得截然清楚。例如《定军山》,一般都列入靠把老生戏,而且很有代表性。但是这出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可是还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所以这出戏虽然列入靠把老生戏,但是实际上比起一般唱工老生戏,难度还要大,还要吃功夫。再比如《打鱼杀家》这出戏,萧恩这个角色就很难把它具体划入哪一类行当,因为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再如《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边的《打金砖》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难度的跌扑功夫。如果你只能唱,就演不了后边的戏,如果你只有跌扑的功夫,没有嗓子,你就不可能唱前边的戏。所以说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是文武全材。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受欢迎的演员。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划分的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箭氅老生。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藏着王帽,身上穿着龙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例

如《上天台》、《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马嵬坡》的唐明皇,《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袍带老生也分为这样几种:所谓袍带,一般头上都戴着纱帽,身上穿着蟒袍。穿蟒袍的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就是身上不带绣龙、绣花的,比较素净的袍服。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会》的鲁肃,《玉堂春》的红袍、蓝袍,包括像诸葛亮,虽然不戴纱帽,不穿蟒袍和官衣,可是扮演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也划分到这—类里去。还有一种是褶子老生。归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这褶字是个比较特殊的字。这个字有两种念法,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音是念哲,例如咱们平常说百褶裙。还有一个音在〈新华字典〉里是没有的,音“学”,这是剧团里的习惯用字,叫“褶子”。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因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长袍。所以俗称道袍。这在舞台上是一种便服,一般也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上边绣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种是比较素净的,叫作素褶子;纯黑色的叫作青褶子。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书生、秀才所穿的一种便服。穿褶子的角色比较多,包括一些绅士和在野的官员,也穿这种便服。凡是穿这种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例如《状元谱》中的老生陈伯愚,《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捉放曹》中的陈宫等等。与此相类似的,特别穷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就是纯青色的道袍,例如《问谯闹府》的范仲禹,《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因为这样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较困苦,服装比较朴素,所以还有两个专门名词叫作贫生,或苦条子老生。苦条子是地方俗语,旦角也有苦条子青衣。这都是从服装上来辨别角色的一种划分方法。此外还有箭氅老生。箭是箭衣的简称。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边穿着开氅之类服装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武人出身。在戏里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为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所以也穿这样的服装。常见的戏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是这类的角色。靠把老生在前边说过了,就是武老生。

这些都是按照角色的身分份和社会地位,用他们所穿的服装来划分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划分方法,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容易欣赏演员的表演特点。演员一出场,观众看到他的服装和化妆,就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的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赏他的某些独特的表演特点。这种划分方法,当然是比较表面化了,跟塑造人物性格没有什么过分密切的关系。

花脸介绍

京剧的花脸即包括以唱工为主的铜锤花脸,以工架做派为主的架子花脸,以武打摔跌为主的武花脸。早期花脸影响较大的是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庆春圃、李连仲、黄润甫、刘永春、金秀山、刘鸿声和裘桂仙。在这些前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三派应运而生,为花脸丰富了表演,开拓了戏路,提高了地位。在金、郝、侯三派之后,裘盛戎、袁世海又分别把铜锤和架子花脸推向了各自的高峰。在金、郝、侯同时还有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等武花脸。在裘、袁的

同时还有著名的“三奎”即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由于裘派影响极大,出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传人有方荣翔、孟俊泉、李长春和马永安等。

丑角介绍:

无丑不成戏,丑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亦称小花脸或三花睑,武丑又称开口跳。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传说当年唐明皇演戏,就是应工丑角.因皇帝的身份,演戏有诸多不便,为此皇帝特意在脸上挂一块白玉,久而久之,丑角的脸上就留下了——块白,这就是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丑角所画脸谱中的白色“豆腐块儿”。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吏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角的脸谱——要传神,二要干净,三要美观,最忌讳的就是—一个脏字。有人为了突出丑角的花哨和幽默,以为勾画得越花越多就越好,如胡乱添画痞子、疮痣等,其实这种画法的结果只能越画越脏令人生厌。在目前的京剧舞台上,除《打渔杀家》的教师爷因为以打架为职业,是个地痞无赖,所以他的太阳穴可以破例画一个膏药,其他角色一律不得画膏药和痞子等。在画白粉“豆腐块儿”时,由于甘油的作用,画上的白粉又白又亮,而且不会有裂纹。在勾画眉眼时,要注意运笔的方向和笔锋,例如鼻毛要从鼻孔内向外再向上挑出,才有神气。如眉毛等都要一笔画出,不能反复描画,这就要求丑角演员注意学习各种脸谱的画法和勾画的技巧等.

旦角介绍: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衣妇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能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 "武旦"和"刀马旦"相当于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装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们多在剧中扮演女侠、女将甚至女仙、女妖等。武旦和刀马旦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热闹的锣鼓点,烘托场上的气氛。

老旦介绍: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能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

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还有新移植到京剧里来的《对花枪》,其中老旦也扎靠,这似乎比较新鲜,其实传统京戏里有一出《雁门关》,里面的佘太君就是扎靠的,不过这个戏,多少年没人演罢了。当然,老旦这个行当也在逐渐的扩展,丰富着自己。

红生介绍:

在京剧生行里,还有一个行当——红生,也应该附在老生这个门类里来讲一下。红生就是指脸上勾着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这样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这两个角色。从前这类角色有的由花脸来应工,所以又叫红净。后来由花脸应工的日益减少,大多由老生,甚至由武生来扮演,所以现在基本上都叫红生。红生在老生这一行里,也算一个专门的行当。因为红生戏比较少,所以专工红生的演员也比较少。京剧史上有名的红生演员,有米喜子、三麻子(王鸿寿)、李洪春、林树森等人。红生的艺术特点是唱起来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要浑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脸那样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样秀气,所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另外,扮演红生的人,一般都得有比较坚实的武功,演法也跟一般靠把老生不同,要有些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

小生介绍:

小生就是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小生的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这样就从声音上跟老生有所区别。采用这样一种发声方法,是为了表示这种行当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些青年人。可是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如果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完全一样的话,那就不对了。小生的唱法虽然也是用假声,但是应该比较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文小生里又分为这么几类: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袍带小生也可以叫纱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来以后,既不能带杀气,不能粗野,也不能带稚气,显得挺天真活泼似的,那样不行。袍带小生的风度,一般说,应该是雍容端庄还要带点儒雅稳重。除了文小生外,还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纯粹的武小生也分成两种,一种是穿长靠的武小生,比如《镇潭州》、《小商河》的杨再兴,《磐河战》、《借赵云》的赵云,《银空山》的高思继,《柴桑关》的周瑜等,都属于这类的角色。还有一种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从武打的功夫来看,和武生差不多,可是唱和说白,都用小生的方法,就是用小生的真假嗓结合。在有些工架和造型上,也与武生有些出入。

篇四: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冲头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

长尖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

长丝头 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小锣长丝头 专用小锣击奏,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中高来向高旺报事的几次上声,《打焦赞》中杨排风的上场等,都用小锣长丝头。

带锣 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场和武打等动作时使用。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与教师对打时即用带锣。

小锣带锣 小锣带锣的作用略如阴锣,常用于配合台上较浪费时间的动作。例如:《洪洋洞》中老军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赞的尸体的动作时,即用小锣带锣。

一封书 用于配合武戏的某些比较缓慢的对打动作,节奏型基本是冲头,但开始的底鼓不同,且节奏和速度都比较平稳缓慢,音响沉着有力,乐器并加用堂鼓(每拍两击)。例如:《艳阳楼》中高登与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对打时,即用一封书。

慢长锤 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比较缓慢的上场、更衣等动作。例如:《甘露寺》中孙尚香慢板唱上时,《草桥关》中铫期唱完“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用慢长锤。

快长锤 快长锤是由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摇板的入头,同时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或走圆场的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攻打开荡山上场唱快板时;《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但快长锤在习惯上不作为二黄摇板的入头。

散长锤 又名“撞金钟”、“摇板长锤”。是散板的入头,或用以配合缓慢、迟疑情绪的动作。例如:《文昭关》中伍员的上场;《二进宫》中徐彦昭、杨波的上场,都用散长锤。

闪锤 又名“拗锤”、“反长锤”,用于流水、快板、摇板的入头。但在习惯上只限于已在台上的角色开唱,而不作“唱上”的锣鼓,也不作二黄摇板的入头。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前,《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父女们打渔在河下”前,都用闪锤。

纽丝 多用于散板的入头,同时也配合上场、下场及一般的动作。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下城后,唱“人言司马善用兵”一段之前,即用纽丝;再如《四进士》中宋士杰被轰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为了配合他的伤痛和挣扎起立的较迟缓的动作,也用纽丝。在配合人物动作时,大锣可适当地人揣锣或加锣来加强伴奏气氛。

快纽丝 快纽丝也是散板的入头,也可以配合上下场用,常用于比较匆忙、紧迫的情境。如《大保国》中杨波上场时唱的散板,即用快纽丝作入头。演奏快纽丝时,不宜打得太长。

抽头 又名“七字锣”,作用是原棉的入头,但习惯上只作接唱的二黄原板或四平调的入头,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以后,接打抽头再唱原板。另外,也可作摇板的入头,二黄、西皮都可用,但二黄用得较多,例如《草桥关》中刘秀唱二黄原板“叫内侍忙摆驾后宫来进”,唱散以后;《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后唱摇板,都用抽头入二黄摇板。

小锣抽头 小锣抽头也是摇板、流水、快板的入头,在文静的气氛下,配合上场、下场、走圆场及其它的动作。例如《洪洋洞》杨延昭第二场上场唱二黄摇板时,《打渔杀家》萧桂英捧茶上场唱西皮摇板和《桑园会》秋胡上场唱快板,都用小锣抽头。

滚头子 滚头子不作开唱用,只是配合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接到夏侯渊“走马换将”的通知,决定将计就计。当他传令全军以后,在思考明天阵前如何骗过夏侯渊时,就用滚头子来配合表现他用手势虚拟的各种动作。

大锣水底鱼 [水底鱼]原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剧移用,省略原有的词句,只用锣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时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场和走圆场)。例如《望江亭》第一场,谭记儿与白士中下场后,白道姑念:“待我关了观门。”随即由四家丁、张千、李万引杨衙内急忙上场,这时即用水底鱼锣鼓。

小锣水底鱼 小锣水底鱼用法与大锣水底鱼略同。例如《打鱼杀家》中丁家教师赴萧恩家催讨鱼税时的上场和《女起解》中崇公道进监时的小圆场也用小锣水底鱼。

四边静 [四边静]原为昆曲的干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仓需要念词(但不是昆曲原来的“大字”)以外,一般只是代替水底鱼使用。四边静锣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计》第二场,马谡、王平发兵街亭时,即先用四边静的前半段;待第四场马谡、王平领兵抵达街亭上场时,再用后半段。

扑灯蛾 [扑灯蛾]原为昆曲干念牌子,京剧移用。水底鱼可以不念词句,扑灯蛾则必须念词(按照剧情编撰),只是句数长短并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动的情况下,配合念数板。例如《狮子楼》中,武松与士兵的对念:“士兵一言来提醒,武松起下杀人心!??”就是扑灯蛾。再如《鱼肠剑》中专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扑灯蛾。至于牛二接着念的扑灯蛾,则是小锣扑灯蛾,打法与大锣相同。

急急风 急急风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锣鼓点子快,多用于急促、紧张、激烈及战争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场及行路、战斗、厮打等动作。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罢“听一言不由我七窍冒火”后,与教师们的对打;《空城计》的司马懿幕内唱完“大队人马往西城”之后的领兵上场时,也用急急风。

紧锤 又名望家乡或串锤。基本上以大锣连击,声音不断。用在快板之前,是快板的入头,多用于匆忙、紧张的情境。一般快板多有胡琴过门,但在紧锤之后,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绪急迫,如《赤桑镇》中吴妙贞唱完“见包拯我怒火满胸膛”后接唱的快板;另外也可作配合简短动作的锣鼓,如《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也是用紧锤。

搓锤 搓锤用以配合表现焦急的情绪或是失常的动作。但只用于某种特定的唱腔之后。例如《搜孤救孤》,程婴唱完回龙后,即接打搓锤。再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唱四平调“叫一声范金儿你来了罢!”之后,接打搓锤,以配合范仲禹甩发动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状态。

阴锣 所谓阴锣即是大锣、钹的弱音演奏,但小锣从始至终并不作弱音。阴锣是配合暗中的或是迟缓的动作,包括改装、跳形等。剧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滩》等,配合剧中人物的摸黑、觅物和迟缓的动作。另如《女起解》中崇公道为苏三戴枷,《宇宙锋》中赵艳容下场改装等,都是用阴锣。

九锤半 又名“双飞燕”常用于剧中人物一时较匆忙的动作或紊乱的情况,或配合暗中动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脱衣搜查旅店,《白水滩》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场,《英雄义》中的水战等。也用于带滑稽性的唱腔以后和动作中。例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唱完“听罢言来笑开怀”后,焦赞做滑稽动作时;《牧虎关》中高旺唱完回龙腔后,与小达婆作戏耍状时,都用九锤半。九锤半一般不独立使用,后面常接阴锣或马腿儿。

马腿儿 马腿儿是一个三拍子的锣鼓,能反复演奏,节奏较快。马腿儿单起演奏时很少,常接在阴锣、九锤半或急急风的后面。多用于武戏中配合两人单刀对打的各种套数及泅水等动作。如《战马超》中张飞与马超的夜战,《闹天宫》中孙悟空与青龙的对打,《英雄义》中水擒史文恭时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马腿儿。

叫头 叫头多用于人物的喜悦、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动而发出呼喊或控诉的时候。有单叫头、双叫头、三叫头之分。例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听说要把她送进宫里作妃子的时候,便起一个单叫头表示向赵高的呼喊;在情绪特别高昂时,把两个叫头连在一起,重复呼喊一次,称双叫头,如《女起解》中苏三独自感叹时,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双叫头。三叫头一般用在比较悲伤或人物比较豪放的情况下,如《苏武牧羊》、《卧龙吊孝》中回龙之前的叫头即为三叫头。

小锣叫头 多用在感叹的时候。如《洪洋洞》中赵德芳问:“御妹丈此病从何而起?”杨延昭在回答感叹时,即用小锣叫头。另外丑角多用此种叫头,如《战太平》中花安向郜氏反目时,在念白前的呼喊,就是用小锣叫头。

大锣哭头 这是配合京剧唱腔程式哭头而用的锣鼓点子,用于剧中人物哭泣时。有配合散板中的哭头用的,如《斩马谡》中斩过马谡以后,诸葛亮哭马谡时,在唱“马谡!参谋!啊!”的哭头时,即用此种哭头。还有用于快板或摇板中间,如《坐宫》一场,杨延辉在唱“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一句时,即用哭头。

小锣哭头 多用于配合剧中旦角及较平静的场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宝钏唱:“啊!狠心的强盗啊!”即用小锣哭头。

四锣哭头 这是哭头的一种简化形式。往往是在一剧中,需要很多哭头的时候,以它来加入应用,避免过多的重复,如《四郎探母》中哭堂一折。

上板哭头 专用于二黄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关》二黄快原板中“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啊——见!”即用上板哭头。

乱锤 用以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纷乱的情绪,也配合上下场及相应的动作,节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节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下面即用乱锤表现其焦灼情绪。

脆头 用法略同于乱锤。分为硬脆头与软脆头。脆头常用于表现人物的羞愧、惊怒的情感或动作,但只是用以加强表情,不作上下场用,也不能配合时间较长的动作。如《赵氏孤儿》中魏绛所唱的汉调二黄,即是用软脆头起。

扫头 在戏中,有时为了使剧情紧凑,省去原来唱词中的末句,而以动作代替,术语叫扫。扫头就是配合这种动作的锣鼓。如《别窑》中,薛平贵最后下场时唱:“你回寒窑且忍耐,我到军前再作安排。此时间顾不得夫妻恩爱”,第四句就扫去了,用王宝钏扯住薛平贵,薛推王,王倒地等一系列动作代替唱词,锣经即用扫头配合。扫头往往是依其动作的快慢、长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张或缩减,所以又含有小扫头、快扫头、计数扫头等不同形式。

撤锣 又叫“大换小”,即撤去大锣,改用小锣之意。如前一场为大锣下场,次场为小锣上场,或一出戏的第一场即为小锣上场,都需要用撤锣。大锣的打法逐渐缓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后面的小锣锣经。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兵发西城后,在大锣声中下场,次场诸葛亮在小锣声中上场,中间即用撤锣。再如《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杨延辉上场之前即用撤锣。

一锤锣 又名大锣打上、大锣打下、原场、回头等,名称很多,形式变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除了配合上下场的动作以外,也适用于一般的动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后,兼有冲头、住头的部分作用。一锤锣节拍自由、舒展,多用于以伴奏老生、花脸的缓慢上场,烘托其宏大的气度。用于上场的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升帐的上场;用于下场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唱完“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之后的下场;配合一般动作的如《卖马》中秦琼与单雄信自我介绍以后的互换座位。用于歌唱前后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贵唱导板“提起当年泪不干”之前的锣鼓;用在念白前后的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念“犯妇纵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后的锣鼓。

快原场 快原场是一锤锣的更简化形式。多用于歌唱前后和念白前后,用以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一出戏开锣时,常用快原场作为戏前的空场锣鼓。

小锣原场 又称小锣打上、小锣打下,用于戏中排场较小,气氛较平静或角色身份较低的场面,配合人物上下场,间或配合台上的动作(不接小锣归位)。《击鼓骂曹》中弥衡头一次上场时即用小锣原场配合他的上场动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的锣鼓时,前面通常加一个小锣帽子头。

旦上场 又名小锣旦上场。旦上场的节拍自由,效果沉静,多用以伴奏青衣花衫等旦行角色上场,用以衬托其端庄幽雅的气度,如《宇宙锋》中赵艳容的上场。老旦上场有时也用此锣鼓,如《钓金龟》中康氏的上场。

单搜场 单搜场专用于配合剧中的搜索动作。如《战宛城》中夏侯淳向张绣身上搜查时,即用单搜场。

走马锣鼓 又名走马长锤。用于武戏中节奏较缓慢的武打场面。约有下列几种用途:1、配合备马的动作,如《牧虎关》中高来为高旺备马。2、配合神话戏的“跳形”舞蹈动作,但开头的形式不同。如《金山寺》中水族的舞蹈。3、配合武戏的打“四门斗”,如《樊江关》中薛金莲与樊梨花的对剑。4、配合水中的战斗,如《战金山》中梁红玉与金兀术的水战。此外,《英雄义》、《战马超》的对枪时,亦均用走马锣鼓。

大锣夺头 大锣夺头是慢长锤的结束部分。在人物没有什么大动作的情况下,常作为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而单独应用。例如《甘露寺》中刘备过江时,上船以后所唱的原板;《法门寺》中庙堂一场宋巧姣所唱的慢板;《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所唱的二六等,胡琴过门前,都用夺头。

篇五:京剧锣鼓打法

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冲头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

长尖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

长丝头 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小锣长丝头 专用小锣击奏,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中高来向高旺报事的几次上声,《打焦赞》中杨排风的上场等,都用小锣长丝头。

带锣 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场和武打等动作时使用。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与教师对打时即用带锣。

小锣带锣 小锣带锣的作用略如阴锣,常用于配合台上较浪费时间的动作。例如:《洪洋洞》中老军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赞的尸体的动作时,即用小锣带锣。

一封书 用于配合武戏的某些比较缓慢的对打动作,节奏型基本是冲头,但开始的底鼓不同,且节奏和速度都比较平稳缓慢,音响沉着有力,乐器并加用堂鼓(每拍两击)。例如:《艳阳楼》中高登与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对打时,即用一封书。

慢长锤 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比较缓慢的上场、更衣等动作。例如:《甘露寺》中孙尚香慢板唱上时,《草桥关》中铫期唱完“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用慢长锤。

快长锤 快长锤是由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摇板的入头,同时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或走圆场的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攻打开荡山上场唱快板时;《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但快长锤在习惯上不作为二黄摇板的入头。

散长锤 又名“撞金钟”、“摇板长锤”。是散板的入头,或用以配合缓慢、迟疑情绪的动作。例如:《文昭关》中伍员的上场;《二进宫》中徐彦昭、杨波的上场,都用散长锤。

闪锤 又名“拗锤”、“反长锤”,用于流水、快板、摇板的入头。但在习惯上只限于已在台上的角色开唱,而不作“唱上”的锣鼓,也不作二黄摇板的入头。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前,《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父女们打渔在河下”前,都用闪锤。

纽丝 多用于散板的入头,同时也配合上场、下场及一般的动作。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下城后,唱“人言司马善用兵”一段之前,即用纽丝;再如《四进士》中宋士杰被轰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为了配合他的伤痛和挣扎起立的较迟缓的动作,也用纽丝。在配合人物动作时,大锣可适当地人揣锣或加锣来加强伴奏气氛。

快纽丝 快纽丝也是散板的入头,也可以配合上下场用,常用于比较匆忙、紧迫的情境。如《大保国》中杨波上场时唱的散板,即用快纽丝作入头。演奏快纽丝时,不宜打得太长。

抽头 又名“七字锣”,作用是原棉的入头,但习惯上只作接唱的二黄原板或四平调的入头,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以后,接打抽头再唱原板。另外,也可作摇板的入头,二黄、西皮都可用,但二黄用得较多,例如《草桥关》中刘秀唱二黄原板“叫内侍忙摆驾后宫来进”,唱散以后;《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后唱摇板,都用抽头入二黄摇板。

小锣抽头 小锣抽头也是摇板、流水、快板的入头,在文静的气氛下,配合上场、下场、走圆场及其它的动作。例如《洪洋洞》杨延昭第二场上场唱二黄摇板时,《打渔杀家》萧桂英捧茶上场唱西皮摇板和《桑园会》秋胡上场唱快板,都用小锣抽头。

滚头子 滚头子不作开唱用,只是配合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接到夏侯渊“走马换将”的通知,决定将计就计。当他传令全军以后,在思考明天阵前如何骗过夏侯渊时,就用滚头子来配合表现他用手势虚拟的各种动作。

大锣水底鱼 [水底鱼]原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剧移用,省略原有的词句,只用锣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时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场和走圆场)。例如《望江亭》第一场,谭记儿与白士中下场后,白道姑念:“待我关了观门。”随即由四家丁、张千、李万引杨衙内急忙上场,这时即用水底鱼锣鼓。

小锣水底鱼 小锣水底鱼用法与大锣水底鱼略同。例如《打鱼杀家》中丁家教师赴萧恩家催讨鱼税时的上场和《女起解》中崇公道进监时的小圆场也用小锣水底鱼。

四边静 [四边静]原为昆曲的干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仓需要念词(但不是昆曲原来的“大字”)以外,一般只是代替水底鱼使用。四边静锣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计》第二场,马谡、王平发兵街亭时,即先用四边静的前半段;待第四场马谡、王平领兵抵达街亭上场时,再用后半段。

扑灯蛾 [扑灯蛾]原为昆曲干念牌子,京剧移用。水底鱼可以不念词句,扑灯蛾则必须念词(按照剧情编撰),只是句数长短并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动的情况下,配合念数板。例如《狮子楼》中,武松与士兵的对念:“士兵一言来提醒,武松起下杀人心!??”就是扑灯蛾。再如《鱼肠剑》中专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扑灯蛾。至于牛二接着念的扑灯蛾,则是小锣扑灯蛾,打法与大锣相同。

急急风 急急风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锣鼓点子快,多用于急促、紧张、激烈及战争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场及行路、战斗、厮打等动作。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罢“听一言不由我七窍冒火”后,与教师们的对打;《空城计》的司马懿幕内唱完“大队人马往西城”之后的领兵上场时,也用急急风。

紧锤 又名望家乡或串锤。基本上以大锣连击,声音不断。用在快板之前,是快板的入头,多用于匆忙、紧张的情境。一般快板多有胡琴过门,但在紧锤之后,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绪急迫,如《赤桑镇》中吴妙贞唱完“见包拯我怒火满胸膛”后接唱的快板;另外也可作配合简短动作的锣鼓,如《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也是用紧锤。

搓锤 搓锤用以配合表现焦急的情绪或是失常的动作。但只用于某种特定的唱腔之后。例如《搜孤救孤》,程婴唱完回龙后,即接打搓锤。再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唱四平调“叫一声范金儿你来了罢!”之后,接打搓锤,以配合范仲禹甩发动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状态。

阴锣 所谓阴锣即是大锣、钹的弱音演奏,但小锣从始至终并不作弱音。阴锣是配合暗中的或是迟缓的动作,包括改装、跳形等。剧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滩》等,配合剧中人物的摸黑、觅物和迟缓的动作。另如《女起解》中崇公道为苏三戴枷,《宇宙锋》中赵艳容下场改装等,都是用阴锣。

九锤半 又名“双飞燕”常用于剧中人物一时较匆忙的动作或紊乱的情况,或配合暗中动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脱衣搜查旅店,《白水滩》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场,《英雄义》中的水战等。也用于带滑稽性的唱腔以后和动作中。例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唱完“听罢言来笑开怀”后,焦赞做滑稽动作时;《牧虎关》中高旺唱完回龙腔后,与小达婆作戏耍状时,都用九锤半。九锤半一般不独立使用,后面常接阴锣或马腿儿。

马腿儿 马腿儿是一个三拍子的锣鼓,能反复演奏,节奏较快。马腿儿单起演奏时很少,常接在阴锣、九锤半或急急风的后面。多用于武戏中配合两人单刀对打的各种套数及泅水等动作。如《战马超》中张飞与马超的夜战,《闹天宫》中孙悟空与青龙的对打,《英雄义》中水擒史文恭时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马腿儿。

京剧打渔杀家

叫头 叫头多用于人物的喜悦、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动而发出呼喊或控诉的时候。有单叫头、双叫头、三叫头之分。例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听说要把她送进宫里作妃子的时候,便起一个单叫头表示向赵高的呼喊;在情绪特别高昂时,把两个叫头连在一起,重复呼喊一次,称双叫头,如《女起解》中苏三独自感叹时,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双叫头。三叫头一般用在比较悲伤或人物比较豪放的情况下,如《苏武牧羊》、《卧龙吊孝》中回龙之前的叫头即为三叫头。

小锣叫头 多用在感叹的时候。如《洪洋洞》中赵?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嘉剩骸坝谜纱瞬〈雍味穑俊毖钛诱言诨卮鸶刑臼保从眯÷嘟型贰A硗獬蠼嵌嘤么酥纸型罚纭墩教健分谢ò蚕蜊戏茨渴保谀畎浊暗暮艉埃褪怯眯÷嘟型贰?/p>

大锣哭头 这是配合京剧唱腔程式哭头而用的锣鼓点子,用于剧中人物哭泣时。有配合散板中的哭头用的,如《斩马谡》中斩过马谡以后,诸葛亮哭马谡时,在唱“马谡!参谋!啊!”的哭头时,

即用此种哭头。还有用于快板或摇板中间,如《坐宫》一场,杨延辉在唱“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一句时,即用哭头。

小锣哭头 多用于配合剧中旦角及较平静的场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宝钏唱:“啊!狠心的强盗啊!”即用小锣哭头。

四锣哭头 这是哭头的一种简化形式。往往是在一剧中,需要很多哭头的时候,以它来加入应用,避免过多的重复,如《四郎探母》中哭堂一折。

上板哭头 专用于二黄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关》二黄快原板中“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啊——见!”即用上板哭头。

乱锤 用以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纷乱的情绪,也配合上下场及相应的动作,节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节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下面即用乱锤表现其焦灼情绪。

脆头 用法略同于乱锤。分为硬脆头与软脆头。脆头常用于表现人物的羞愧、惊怒的情感或动作,但只是用以加强表情,不作上下场用,也不能配合时间较长的动作。如《赵氏孤儿》中魏绛所唱的汉调二黄,即是用软脆头起。

扫头 在戏中,有时为了使剧情紧凑,省去原来唱词中的末句,而以动作代替,术语叫扫。扫头就是配合这种动作的锣鼓。如《别窑》中,薛平贵最后下场时唱:“你回寒窑且忍耐,我到军前再作安排。此时间顾不得夫妻恩爱”,第四句就扫去了,用王宝钏扯住薛平贵,薛推王,王倒地等一系列动作代替唱词,锣经即用扫头配合。扫头往往是依其动作的快慢、长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张或缩减,所以又含有小扫头、快扫头、计数扫头等不同形式。

撤锣 又叫“大换小”,即撤去大锣,改用小锣之意。如前一场为大锣下场,次场为小锣上场,或一出戏的第一场即为小锣上场,都需要用撤锣。大锣的打法逐渐缓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后面的小锣锣经。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兵发西城后,在大锣声中下场,次场诸葛亮在小锣声中上场,中间即用撤锣。再如《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杨延辉上场之前即用撤锣。

一锤锣 又名大锣打上、大锣打下、原场、回头等,名称很多,形式变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除了配合上下场的动作以外,也适用于一般的动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后,兼有冲头、住头的部分作用。一锤锣节拍自由、舒展,多用于以伴奏老生、花脸的缓慢上场,烘托其宏大的气度。用于上场的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升帐的上场;用于下场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唱完“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之后的下场;配合一般动作的如《卖马》中秦琼与单雄信自我介绍以后的互换座位。用于歌唱前后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贵唱导板“提起当年泪不干”之前的锣鼓;用在念白前后的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念“犯妇纵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后的锣鼓。

快原场 快原场是一锤锣的更简化形式。多用于歌唱前后和念白前后,用以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一出戏开锣时,常用快原场作为戏前的空场锣鼓。

小锣原场 又称小锣打上、小锣打下,用于戏中排场较小,气氛较平静或角色身份较低的场面,配合人物上下场,间或配合台上的动作(不接小锣归位)。《击鼓骂曹》中弥衡头一次上场时即用小锣原场配合他的上场动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的锣鼓时,前面通常加一个小锣帽子头。

旦上场 又名小锣旦上场。旦上场的节拍自由,效果沉静,多用以伴奏青衣花衫等旦行角色上场,用以衬托其端庄幽雅的气度,如《宇宙锋》中赵艳容的上场。老旦上场有时也用此锣鼓,如《钓金龟》中康氏的上场。

单搜场 单搜场专用于配合剧中的搜索动作。如《战宛城》中夏侯淳向张绣身上搜查时,即用单搜场。

走马锣鼓 又名走马长锤。用于武戏中节奏较缓慢的武打场面。约有下列几种用途:1、配合备马的动作,如《牧虎关》中高来为高旺备马。2、配合神话戏的“跳形”舞蹈动作,但开头的形式不同。如《金山寺》中水族的舞蹈。3、配合武戏的打“四门斗”,如《樊江关》中薛金莲与樊梨花的对剑。4、配合水中的战斗,如《战金山》中梁红玉与金兀术的水战。此外,《英雄义》、《战马超》的对枪时,亦均用走马锣鼓。

大锣夺头 大锣夺头是慢长锤的结束部分。在人物没有什么大动作的情况下,常作为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而单独应用。例如《甘露寺》中刘备过江时,上船以后所唱的原板;《法门寺》中庙堂一场宋巧姣所唱的慢板;《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所唱的二六等,胡琴过门前,都用夺头。

小锣夺头 小锣夺头的形式变化很少,也是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完导板“日前领了严亲命”之后就是接小锣夺头,还有《洪洋洞》中杨延昭唱的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之前也是用的小锣夺头。

平板夺头 平板夺头是专作四平调的过门(一般都是小过门)入头用的,如《乌龙院》和《闹府出箱》等剧都用此锣经。

小锣平板夺头 也是四平调的入头,但和平板夺头相反,多用作大过门的入头。例如《梅龙镇》李凤姐第一次上场唱四平调时,即用此。小锣平板夺头又可作为[吹腔]的入头,如《奇双会》李桂枝第一场唱上。

大锣单楗凤点头 大锣单楗凤点头是快长锤的结束部分,用于台上开唱的摇板、流水的入头,但凡是凤点头均不作上场开唱用。例如《打鱼杀家》中,李俊唱完“手搭凉篷用目瞅”之后,接一凤点头入摇板过门,倪荣再接唱“柳荫树下一小舟”。

小锣凤点头 也是摇板或流水的入头,多用于比较文静的场面。例如《捉放曹》中陈宫与吕伯奢对唱时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锣凤点头。

大锣双楗凤点头 也叫纽丝凤点头。是散板的入头,应用较普遍。有时与纽丝结合使用,有时也单独使用,多用于开唱之前动作不多的情况下。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退司马保空城全仗此琴”的西皮散板,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开唱。另外,也用于急促、紧张的情境之下,例如《阳平关》中黄忠唱西皮散板“黄忠今日遭圈套”和赵云接唱“好似天神下九霄”之间,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略简化)。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