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蝉的结尾用了秋风颜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0:31:22 作文素材
蝉的结尾用了秋风颜色作文素材

篇一:蝉 导学案答案

18.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

3.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第一课时

预习案

激情朗读: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冰心)

一.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二. 读词释义——扫清障碍

收敛(liǎn)宽恕(shù)短暂(zàn)聒聒(guō)卑(bēi)微 收敛:收拢,合拢。

宽恕:宽容,饶恕。

聒聒: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零落:花叶脱落。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三. 自由或者齐声朗读课文,充分熟悉课文内容。

四.摘录体现《蝉》的主旨的句子: 摘录《贝壳》中,你有独特感悟的句子:

第二课时

探究案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5.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第三课时

检测案

一. 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题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二.教师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三.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例: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 ,

生命是 ,

五. 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

(温馨提示:参考文章《谈生命(冰心)》。《紫藤萝瀑布》等)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罗曼·罗兰

生命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

篇二:初一语文《蝉》教案

《短文两篇》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 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蝉》

一.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眷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二.字词积累

零落 断续 收敛(liǎn) 宽恕(shù) 颤动(chàn)

三:作者介绍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

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了解本课的写作手法。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烦

第二段: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病弱脆微仅仅为了一个夏天而已,令作者觉得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第三段:朋友说他为了活一个夏天,竟在土中埋藏了17年,使作者感到无比惊讶。

第四段:十七年只为活一个夏天,作者宽恕了它那烦人的聒噪。

明白段意与作者感情变化之后进而分析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或者先抑后扬。 五: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六:名句赏析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七: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相关习题。

篇三:短文两篇之蝉

18、短文两篇之蝉(自读课)

备课人:王莲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抓住关键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事物引发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

【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资料:教参]

【学习环节】

一、课前预习

1、查阅关于蝉的资料,了解蝉的相关知识。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品读。

二、导入: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佩服,就拿蝉来说吧,大家知道蝉吗?学生七嘴八舌:生活在夏天,歌声嘹亮,响彻一个夏天??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香港作家小思的《蝉》,看看作者笔下的小小蝉儿会有怎样的玄机。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1.请同学们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收敛( ): 聒聒( ): ...

宽恕( ) .

2、全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蝉?。

生1:一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生2:一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生3:一个酝酿了17年才一朝花费的蝉。

生4:一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师:一个可怜而可敬的蝉,可怜是因为?? 可敬是因为??

合作探讨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蝉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开头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和赞叹起来,作者被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前后态度对比鲜明。

2、作者对蝉的厌烦转为宽恕,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是朋友的话,那朋友的话:“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这段是全文的文眼(补充介绍什么是“文眼”),它是作者情感转变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它也提醒我们,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

补充: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3、作者从“烦”转为“宽恕”,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补充介绍“欲扬先抑”的知识

4、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并说说作者这样写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抑:.①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②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

扬:.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作用:由抑到扬,蕴含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5、结尾处,作者写“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对于那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它的不敬全部消失了。

主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局限一只小小的蝉吗?更深层的含义是什

么?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写对蝉的感情和认识的转变过程,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这种借写一个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哲理的写法叫什么?(借物喻理)

×、达标检测

1、用“收敛、聒噪、宽恕”这三个词连词成句。

2、文章开头写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写蝉的叫声,是刻意表现蝉的惹人厌烦、弱小、微不足道的一面。为了和后文作者态度的转变和蝉努力延续短暂的生命作对比,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反馈小结: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只毫不起眼的蝉,竟能在短暂的生命里唱出生命的欢歌;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彩霞般绚烂的花儿;??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生命的奇迹?请谈一谈。

【作业布置】

完成评价手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 扬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蝉的结尾用了秋风颜色)

}借物喻理

【教后反思】

篇四:蝉

篇五:短文两篇_蝉

《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讲授,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