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好事近,渔父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3:06 写作技巧
好事近,渔父词写作技巧

篇一:51好事近(渔父词)

51.好事近(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suō)青笠, 惯(guàn)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 鸿(h?ng)明灭。 52.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fün)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y)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3.武陵春 春晚(李清照)

风住尘(ch?n)香花已尽,日晚倦(juàn)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nǐ)泛(fàn)轻舟。 只恐双溪 舴(z?)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4.醉花阴(李清照)

薄(b?)雾浓云愁永昼(zh?u),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chü)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yíng)袖。莫道不消魂(hún),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5.点绛唇(李清照)

蹴(cù)罢(bà)秋千,起来慵(yōng)整纤(xiün)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xiù)。 56.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风疏雨骤(zh?u)。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7.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ǒu)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8.菩萨蛮(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shün)乍(zhà)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bìn)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w?)时烧,香消酒未消。 59.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dù),争渡,惊起一滩(tün)鸥鹭(lù)。 60.忆王孙 春词(李重元)

萋(qī)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hún)。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61.浣溪沙(张元幹gàn)

山绕平湖波撼(hàn)城,湖光倒影浸(jìn)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xiüo)萧散发到天明。 62.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qi?ng)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 瑶(yáo)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63.满江红 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xiào),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jìng)康耻(chǐ),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lǔ)肉,笑谈渴饮 匈(xiōng)奴血。待(dài)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qua)。

64.好事近(陆游)

秋晓上莲峰,高蹑(nia)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ca)。

铿(kyng)然忽变赤(chì)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kün)楖(jì)栗。 65.钗头凤(陆游)

红酥(shū)手,黄縢(tyn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鲛(jiüo)绡(xiüo)透。 桃花落,闲池阁(g?)。山盟(m?ng)虽在,锦(jǐn)书难托。 莫,莫,莫!

66.卜(bǔ)算子 咏梅(陆游)

驿(yì)外断桥边,寂寞(jì m?)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zhu?)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

故。

67.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jiü)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jì)。

睡觉(ju?)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68.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mì)封候,匹马戍(shù)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diüo qiú)。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69.眼儿媚 萍乡道中,乍zhà晴,卧舆yú中,困甚shan,小憩qì柳

塘(范成大)

酣(hün)酣日脚紫烟浮,妍(yán)暖破轻裘(qiú)。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yōng)恰似春塘水,一片縠(hú)纹愁。溶溶

泄泄(yì),东风无力,欲皱(zh?u)还休。

70.蝶恋花(范成大)

春涨(zhǎng)一篙(güo)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fǎng)夷(yí)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gyn)遍。秀麦连冈(güng)桑叶贱(jiàn),看看尝面收新茧(jiǎn)。

71.昭君怨 咏荷上雨(杨万里)

午梦扁(biün)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p?ng)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jù)。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72.昭君怨 赋松上鸥(杨万里)

偶听松梢(shüo)扑鹿,知是沙鸥来宿(sù)。稚(zhì)子莫喧(xuün)哗,恐惊他。

俄(?)倾(qǐng)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73.浣溪沙(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zhàn)空,鸣鞘(shüo)声里绣旗红,淡烟衰(shuüi)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fyng)火北,一尊浊(zhu?)酒戍(shù)楼东,酒阑(lán)挥泪向悲风。

74.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

问讯(xùn)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75.南柯子(王炎)

山冥(míng)云阴重(zh?ng),天寒雨意浓。数枝幽(yōu)艳(yàn)湿啼(tí)红。莫为惜花惆(ch?u)怅(chàng)对东风。 蓑笠朝(zhüo)朝出,沟塍(gōu ch?ng)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lí)水足望年丰。

76.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yù)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zhy)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zha gū)。

77.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diüo)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lán)珊(shün)处。 78.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

柳边飞鞚(k?ng),露湿(shī)征衣重。宿(sù)鹭(lù) 窥(kuī)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shū)星,浣(huàn)纱人影娉婷(pìng tíng)。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tí)声。

79.生查子 独游西岩(辛弃疾)

青山非不佳,未解留侬住。赤脚踏层冰,为爱清溪故。 朝来山鸟啼,劝上山高处。我意不关渠(qú),自在寻诗去。 80.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yán)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mai)好, 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bō)莲蓬。

81.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82.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陌(m?)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xiá),青旗沽(gū)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jì)菜花。

篇二:南宋渔父词研究

南宋渔父词研究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文21 姓名:郑芳

摘 要:渔父,自先秦出现以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广泛运用于诗、词、歌、赋、曲等文学体裁中。宋代是渔父词的繁荣期。南宋时期的渔父词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 新的渔父形象的描写,典型的典故的运用,丰富的意象的描绘;另外,写作情怀不同:不同的词人通过渔父词抒发不一样的情怀,或抒发超然物外、寄情烟波的隐逸之思,或感叹愤世嫉俗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或借渔父表达淡泊名利的潇洒,或享受仕中求隐的偷闲之趣……本文将结合南宋渔父词的作品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南宋渔父词的特点:一、写作特点;二、写作情怀的不同。

关键词:南宋 写作特点 渔父词

渔父词,就是作者在词作中通过描写渔父的形象,借渔父形象来抒发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心境与情怀。在历朝历代的渔父词创作中,不同时代的文人也赋予了渔父这一形象的不同文化意蕴。从先秦时期姜太公“以隐求仕”的渔父真实形象出现后,《楚辞》和《庄子》文学作品中“明哲保身”、“超然隐逸”的渔父形象被后代文人所广泛借鉴。渔父词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真正的开端。“烟波钓徒”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极能道渔家之事”,具体形象的创造了渔父“青箬笠,绿蓑衣”的外在形象,并具体描写了渔父“菰饭莼羹”的饮食情况和“醉宿渔舟”的生活状态。传达了渔父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精神世界。后世的渔父词作中大多借用了张志和笔下的渔父的外貌特征和思想情感。渔父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繁荣期。据《全宋词》,我统计的北宋渔父词一共33首,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词作为代表。苏轼所作“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隐射了苏轼对饮酒自醉、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渔父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虽无辜受贬却依然旷达高远的精神。而到了南宋,渔父词的创作数量大增,一些南渡词人和南宋后期词人创作了大量的渔父词,主要抒发隐逸之思。我统计了144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国家的巨变以及文人心态的转变有关。南宋时期,民族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军事上不断受到少数民族的侵略骚扰,但是南宋朝廷奸相专权,腐败无能,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一直向金国称臣纳贡、苟且偷安,不予抵抗。造成经济上赋税严重,民不聊生。这样的生活环境使文人士大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与北宋相比,南宋的渔父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文人笔下的渔父词具有

不同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情怀。

一、南宋渔父词的写作特点

(一)运用典故

用典也叫用事,就是引用过去有关的人、地、事、物的史实,作为比喻,以便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南宋时期渔父词创作多用典故,且陶渊明、严子陵的典故运用最多,词人或抒发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或通过与自己当下处境的对比,表现出自己不能学习他们了无心事、毅然隐退的魄力。我将根据文本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谈谈南宋渔父词中典故的运用。

1.正面——通过典故人物隐射自己的情怀。

通过对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的典故运用,以便加强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南宋渔父词中运用最多的历史人物是严子陵。严子陵,字子陵,名严光,是东汉著名的高士(隐士)。严少负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登基做了皇帝,回忆起少年时期的往事,想起了严子陵,便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看破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于是婉拒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所以严子陵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隐逸榜样。

而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其《严先生祠堂记》中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

朱敦儒是隐逸词人的代表,在其《好事近?渔父词》中也引用了严光的典故。“经过子陵滩畔,得梅花消息”,“子陵滩”就是当年严子陵在富春江钓鱼的地方。朱敦儒运用此典故,是为了效仿严光的高尚品质和行为,做一个如梅花一样高洁孤傲的隐居者,以自喻旷达高远、放荡不羁的情怀。

胡寅的一首《水调歌头》,开头就用严光的典故,“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接着“羊裘披了”,即严光隐于齐,披羊裘钓泽中。借用严子陵与刘秀要好,自己满腔抱负,但迫于时局混乱,不得不辞谢皇帝好意而隐居的典故,赞美严光“高韬脱俗”[1]的胸怀,胡寅聪敏机智,抱负远大,政见独特,但官场起伏不顺,且遭到秦桧的嫌恶迫害,虽告老还乡但仍愤尚不平,坐讥讪朝政。所以胡寅以严子陵自喻,抒发自己虽有济世之才,但生不逢时,只能追求心灵上的豁达自适的无奈。

周紫芝《渔父词》第一首就用了张志和的典故。张志和是唐朝渔父词的开端

者,他作有五首渔父词。在五首渔父词中,张志和将“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置于明丽、宁静、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中,描绘了渔父生活的自由、惬意、无忧无虑和悠然脱俗。传达出他对渔父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自己愿抛却红尘、归隐自然的思想。张志和笔下的渔夫形象以及寄情烟波的思想感情为后世文人借鉴发扬。“好个神仙张志和。平生只是一渔蓑。和月醉,棹船歌。乐在江湖可奈何。” 周紫芝用张志和之典,抒发自己愿意向张志和一样做个快活“神仙”的强烈愿望,一生只做好一个渔翁就好:月朗星稀,饮酒自醉;划棹起航,引吭高歌。在江湖风波中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志和归隐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晚年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后退隐庐山。

另外,薛师石在《渔父词》中运用李白的典故,李白号称“诗仙”,被认为是具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其“仙”不仅表现在诗歌的豪放飘逸,也体现在他的孑然傲立的行为举止中。李白常常月下独酌,最后也因寻月而葬身江海。“月下相逢李谪仙”,词人想象与李白相逢,其实也隐喻了内心愿学李白那样的潇洒自在、超凡脱俗的状态。

李光《水调歌头》上阕用陶渊明的典故,“元亮赋归去”,抒发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下阕用唐朝永王璘的典故:永王璘奉唐玄宗之命并获得肃宗认可率水军自江陵沿长江下扬州渡海取幽州至润州时,被肃宗宣布为“叛逆”加以镇压。表达对永王璘虽是合法之举却遭预谋镇压诬陷的愤恨、对统治者的的讽刺之情。也援古证今,说明对南宋当时“君爱谪仙风调”的讽刺,自己家国抱负无法施展的遗憾。

2.反面——与典故人物形成对比,悲叹自己的遭遇。

刘克庄《满江红》抒发归隐之情,首先反用屈原典故,“待唤起沧浪渔父”,问自己何时才能如渔夫一样适应世俗人情,变得与世推移,同流合污。其实是在强调自己如屈原般执着、高洁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结尾又用屈原美人典故,屈原笔下的美人是指品德美好的人,或者是比喻楚怀王。刘词中“不见美人来”,以“美人”代理解自己者,以望不来喻写忧心国事无人理解,报国壮志无法实现。

下片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潘岳,“空有鬓如潘骑省”,才华横溢的潘岳从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到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但是却命丧宫廷之争,只因为不愿放弃自己的乌纱帽,没有退隐的觉悟。作者借潘岳之事,引以

为借,不能如潘安一样,在政治混乱时仍贪恋官职,为虎作伥,最终为人所害并连累母亲家人。二是用陶渊明之典,陶渊明以归隐南山、自耕自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闻名于后世。“断无面见陶彭泽。便倒倾海水浣衣尘,难湔涤”,若自己像潘安一样双鬓花白还争斗宦海,那么就没脸再见陶渊明,即使”倒倾海水“也难以洗尽身上的污浊。词人欣赏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对自己现实的处境感到羞耻,并在自愿自责中,抒发强烈的归隐之情。

刘克庄在其《木兰花慢渔父词》中也反用了姜太公钓西伯的典故。姜尚虽已白发苍苍,但心怀天下,独钓于磻溪,幸运的是“被西伯载归”,得以施展宏伟抱负。而词人虽也有安邦治国之胸怀,并隐于渔,但是在南宋的处境下,不会有贤君来赏识自己,自己终归会默默无闻一生。宣泄了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意象丰富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周易》中指出“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就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寄托情思的艺术形象。

南宋时期的渔父词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有渔夫形象必须匹配的钓台、竿、酒、棹、壶、笠、蓑、歌、笛等;有为塑造渔夫形象设置的自然之物:月、花、叶、山、水、江、湖、雨、雪、风浪、烟波、鸥鹭、雁、鸿、鱼、锦鳞等等。在这些意象中,钓、月用的最多,其次是鸥鹭、歌笛。

1.钓:钓即钩鱼,一个动词就点名了词作中描写人物的形象是渔夫,而且也可以想象渔夫钓鱼的场景。所以,在南宋渔父词中,“钓”字的使用是最多的,能够简洁明了的说明渔夫的生活状态。朱敦儒六首渔父词中就有五首词使用了“钓”字,在“钓丝闲”、“钓竿相识”、“钓鱼船”、“钓船轻”、“一轮钓线”中“钓”出词人的闲情逸致、洒脱豪迈。“收丝垂钓月明中”“鲈鱼钓得”“收纶罢钓”“钓车腥”“三千六百钓鱼钩”“钓得鱼儿不识名”“怡怡钓秋色”等等南宋渔父词句,可以“钓”具体的实物,也可以“钓”得景色心情,即词人通过渔夫简单的生活方式寄托隐逸生活美好愉悦的情思。

但是,“钓”也可以钓名,钓利。有渔父词作的南宋词人多是前期在朝做官,后期有归隐之意。因朝廷腐败、政治昏庸,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名利无法取得而转自寻求内心的安定。名利双收当然是仕途的好处,但是当仕途无望时,只有以隐求仕, 在简单的“钓鱼”之时,也无意中流露出“钓”外之意。

2.月:月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应用最多,或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

乡之愁;或体现边人的悲愁;或蕴涵情感的无奈;或象征时空的永恒。而南宋渔父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是营造一种空灵、缥缈、柔和、旷远的环境,为衬托渔夫的形象服务。“上下是新月”“江不动,月横空”“江边秋月已明晖”“一轮皓月”“和月载松”“一杯同看月昏黄”“高眠风月天”“邀月过南浦”“明月愁人夜未央”等等,这些月的意象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明朗的,在黑暗的夜晚一直陪伴着渔夫,使渔夫沐浴月辉中,安然入眠。可见词人借月抒发渔夫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3.鸥鹭歌笛: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意象、静态植物的意象、江边动物的意象以及人活动行为的意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渔夫与其生活环境的其乐融融,并抒发了对这样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对现实生活的反感与厌恶之情。“沙上鹭,浑相识”“笑与沙鸥语”“有意沙鸥伴我眠”“起来拈笛成三弄”“晚来风定却高歌”鹭为我舞,鸥伴我眠,吹笛为奏,高歌为和。一幅幅幽静、和谐、生动的画面浮现眼前。

(三)渔父形象更加具体、真实、立体。

南宋词作中的渔父形象仍然沿用了张志和《渔歌子》中的绿蓑青笠的外貌,以及时时刻刻酌酒自娱的生活状态,不过在此基础上,又将渔父的外在形象更加具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外在形象多样化。

突破原有固定形象,大胆的创造外貌特征,使渔父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周紫芝《渔父词》中的“闲着屐,醉骑驴”、“人似玉,醉如泥”,道出渔父不一定局限于“扁舟小笠青蓑”垂钓者的形象,也可以“着屐”、“骑驴”,只要内心足够潇洒、旷达,那么在现实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悠闲自在。“人似玉”描绘了渔父的脸部特征,可见远离官场、置身自然的渔父的生活条件是不错的,没有到了节衣缩食的地步。让人想象到渔父的憨态顽皮的样子。

再如刘克庄的《木兰花慢渔父词》中描绘的“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历来渔父多垂钓于江河、湖泽,或垂钓于小溪、潭水之中,而垂钓于海中的则很少,这样的渔父形象乃其新颖之处。在披蓑戴笠的外形基础上,刘克庄又进一步描绘了渔父是其背既曲又驼,其躯又瘦似鹤,这显然是一个可怜的干瘪老翁的形象。

2.生活环境真实化、具体化。

以前的渔父大多是驾一叶扁舟,酌一壶小酒,飘摇于万顷碧波之中,沉浸在

篇三:2014语文二模试题

淄博市2014年春季高考模拟考试(第二轮)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小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小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踮脚(diàn) 旗帜(zhì) 湍急(tuǎn) 灌木(ɡuàn) B.撑住(chēnɡ) 精湛(zhàn) 症结(zhēnɡ) 呜咽(ya) C.镌刻(juān) 刨子(páo) 遒劲(jìn) 深渊(yuān) D.薄情(báo) 窘境(jiǒnɡ) 宽恕(shù) 跪着(ɡu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计其数 迫在眉睫 班门弄斧 掉以轻心 B.旁征博引 并行不背 怦然心动 残酷无情 C.强聒不舍 无计于事 大声急呼 恰如其分 D.全神贯注 浮想联翩 催山坼地 欲壑难填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B.“男人?”苏像吹口琴似的扯着嗓子说:“男人难道值得——不,医生,没有这样的事。” C. 稻谷的香气是浓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D. 研究资料表明,“人类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在70%-80%,某些具体的智力行为可能 特别依赖于遗传素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412页)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 。人生如茶,有时 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B.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C.浅易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B.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C.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D.水在这里,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过一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C.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扬州的城市节特色。 D.住宿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都是宾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五音十二律”是指我国古代音乐中高低不同的各种音阶,“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学问和技能。

B.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栗良平是日本作家,《成长》的作者是奥地利的拉索尔·贝克,《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裴多菲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C.郁达夫,现代著名的作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第一本小说集是《沉沦》;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冯骥才则是当代作家,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守望着和抢救者”。

D.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写调查报告的关键是如实反映情况;简报则是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具有汇报性、交流性、指导性等特点。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

A.“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

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B.“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这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

水中是同一钩新月。

C.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 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好事近,渔父词)

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D.诗中的“渔父”生活上“无时节”,着“绿蓑青笠”去“披霜冲雪”、“出红尘”,可见其洒

脱、疏放的性格,但“看孤鸿明灭”却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的落寞。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9~14题

微晶玻璃是一种我国刚刚开发的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学名叫做玻璃陶瓷。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因微晶玻璃像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的韧性强。

现在,我们做一个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的墨汁可以轻易地擦掉,而大理石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料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的配比和工艺的设计。其中,工艺的设计是技术的关键。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

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玻璃,这一步是烧结的过程。现在,我们把玻璃捣碎,装入模具,抹平,再次放入窑炉,这次煅烧使它的原子排列规则化,是从普通玻璃到微晶玻璃的过程。

一般的废渣土中都含有制作微晶玻璃的大多数成分,我们通过电脑检测,确定现有原料的化学组成,添加所缺部分,大大降低了成本。微晶玻璃利用废渣、废土做原材料,有利于环境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步进行。

9. 下列不属于微晶玻璃同普通玻璃区别的一项是( ) A. 微晶玻璃是由晶体组成的,原子排列更有规则。 B.微晶玻璃比普通玻璃亮度更高。 C.微晶玻璃要比普通玻璃更有韧性。

D. 微晶玻璃要比普通玻璃多出一重陶瓷的特性。

10. 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对比实验要得出的结论是( ) A. 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容易藏污纳垢。

B.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C. 大理石容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因此日久变色。 D.微晶玻璃光滑,不容易藏污纳垢。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这项发明需要突破两方面,而技术的关键是工艺的设计 B.微晶玻璃作为建筑材料要比天然石料优越得多

C. 微晶玻璃和普通玻璃在表面上相差不多,因此不易分辨

D.微晶玻璃可以变废为宝,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因此可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时进行

(二)

今年是经典的重拍年,《三国》《红楼梦》的电视连续剧刚刚揭开战幕,紧接着还有《西游记》和《水浒》的电视连续剧将要陆续上演,一举囊括了我国的四大名著,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三国》开演伊始,立刻鲜花和?板砖"齐飞,正说明人们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其实更是对经典的关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不属于个人,里面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因此,面对经典的重拍,很能够考验导演,也能够考验观

众:是对于经典艺术和电视现代艺术相互结合、彼此关照的考验;也是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温故而知新的考验。

因此,创新从来不是重拍经典之敌。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对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的双重投入。但是,这些创新的出发点一定来自经典本身,而并非对经典的背离,甚至完全的解构和颠覆。因为那样做,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创作属于你自己的新品种,却已经和经典背道而驰。我国四大名著里,特别是《三国演义》,和历史交融更为密切,很多人都愿意用《三国志》来改造《三国》,以历史的名义来修订艺术,殊不知我们拍的是《三国》而并非《三国志》。重拍的新版《三国》,之所以遭到那么多的?板砖?,因为它颠覆了《三国》原著里扬刘抑曹的基本艺术主旨,将一个已经完全艺术化和民族化的白脸曹操,翻案为乱世里的一代英雄。尽管为其披挂了国家统一的一袭耀眼的红袍,但这样的曹操已经不是经典里的曹操,也不是民族记忆、大众情感、民间言说里的曹操。

重拍《三国》,将一世奸雄翻案为一代英雄。显而易见,大众心目中渴望赋予刘关张主角人物身上的正义、仁义与道义,便有所弱化,乃至李代桃僵成为涂抹在曹操脸上的一道腮红。这样的颠覆,表面看是历史与艺术的错位,其实是我们如今对于政治与战争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的新的认知和判断,自作主张地移植到了经典之中。

重拍经典,从来都是一条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路,好莱坞重拍自己的经典不知有多少,而且近年重拍东方经典,为其开发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因此,重拍经典,从来都是好事,值得努力。只是我们对于重拍经典的认识,首先需要提高。颠覆和解构,并非是重拍经典创新的唯一之路。重拍经典,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对于经典的谦恭与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一定比古人或前人高明。其次,重拍经典,需要我们艺术的积累和准备,不需要一窝蜂地扎堆儿,不需要抢占地盘一样先下手为强。好莱坞当年由费雯丽和盖博主演的电影《乱世佳人》,如今已经过去了71年,没有人敢涉足重拍,这是一种态度,因为尊重那曾经的一种高度,没有足够的积累和准备,不敢轻易去碰它。经典不是可以畅销至今的一块肥肉,如果说经典的价值,已经是我们的公共资源和财富,我们需要像爱护我们的公共绿地或文物一样珍惜,而不是随意地占有它,轻而易举地撕裂它。

12.下列有关“重拍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里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知、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所以重拍须谨慎。

B.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热衷于重拍经典,近年来还打破东西方的界线,开发出新的品种,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C.重拍经典,首先要对经典抱有一种谦恭和尊重的态度,还要有艺术上的丰厚积累和充分准备,不能一哄而上。

D.重拍的《三国》,推翻原作主旨,创作者对于政治与战争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的价值观的新的认知和判断是错误的。

13.对于创新和重拍经典的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版《三国》应将我们今天对于曹操等人的认知和判断自觉地移植到了经典之中。 创新与重拍经典并不矛盾,创新是对经典在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上的双重投入。 B.经典是创新的基础,创新不能背离经典,更不能对经典进行完全的解构和颠覆。 C.创作者可以另辟蹊径,创作属于自己的新产品,不能借历史的名义来修订艺术。 D.创新与重拍经典并不矛盾,创新是对经典在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技术上的双重投入。 14.根据原文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拍经典,是对导演的考验,也是对观众的考验,我们要提高对重拍经典的认识, 做好必要的积累和准备。

B.好莱坞当年的电影《乱世佳人》,过去了71年没有人重拍,因为它达到了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C. 新版《三国演义》之所以遭到批评,就在于它以历史的名义改造原著,所塑造的人 物形象与民族记忆、大众情感、民间言说不一致,颠覆了原著的基本艺术主旨。

D.我们要尊重经典,因为经典已是我们的公共资源和财富,不能随意地占为已有,为己牟利,而应该爱护、珍惜它。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 下面 B.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 宝藏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 长矛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缭绕 16.下列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渺渺兮予怀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凌万顷之茫然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激于义理者则不然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之须臾 固一世之雄也 B.舞幽壑之潜蛟 且庸人尚羞之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小学而大遗

D.挟飞仙以遨游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18.苏子用水与月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阐明物归原主的道理。 B.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C.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D.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淄博市2014年春季高考模拟考试(第二轮)

语文试题

第2卷(非选择题,共70分)

四、(15分)

19.将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0.补写出下面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句,共5分)

(1)谁言寸草心, 。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3)地也,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4)桃李不言, , (5) , ,谁主沉浮?

(6)对于我们的父母, 。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7) ,其不善者而改之。

21.22.将下面的短语按要求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傲冬雪 思化雨 迎新春 谢春风 满园桃李 绿柳吐絮 红梅含苞 遍地蕙兰 新春对联:红梅含苞傲冬雪, 。 教师办公室对联: ,满园桃李谢春风。

22.下面一则征文启事在格式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从①——⑨中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4分)

征文启事

为迎接校庆六十周年①,学校特举办校庆征文②,现面向全校师生征稿。征文内容要求反映学

校的悠久历史和讴歌学校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③,反映师生的品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④,文体不限,不超过1500字⑤。校庆办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⑥,发给证书⑦,佳作将在《空间》上发表⑧。来稿从即日起截止到5月30日⑨。

此致 敬礼⑩

省实验中学校庆办

2008年1月15日

(1) (2)(3)(4)五、简答题(共15分)

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

感 觉

冯骥才

①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帘,搅乱心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②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至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灌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橘色的夕照。

③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满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的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漩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已。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绝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令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④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奇怪的是,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暗、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⑤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⑥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⑦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

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一层,枝上的不多。虽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头,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没有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

篇四: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经典名曲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唱不绝。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贯云石《芦花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渔父饮酒有节,饮而不愁。晏殊《浣溪沙》:“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销尽两眉愁。”销愁,一杯足矣,不像诗家“举杯浇愁愁更愁”,不像词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渔父居处在河畔江边。元代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静静流淌的小溪,蜿蜒曲折的小径,横渡江洲的扁舟,悠然可见的屋舍:好一处邈无人迹尘嚣不生的桃源之境!

7:渔父的挚友是樵夫,有诗为证。杨慎《临江仙》:“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桃花扇·余韵》中的老赞礼和柳敬亭,一渔一樵便相逢于江潭。樵夫而外,渔翁友白鹭,侣沙鸥,快活自在,亦有诗为证。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夫》:“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渔父是古代的独身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

8:渔父的社会地位不低。连李煜这样的风流君主也对渔父生仰慕之心。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但李煜不过是说说罢了。遍查历史,有皇帝当和尚,没有皇帝做渔父的。

主持人:徐积《渔父乐》:“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大家从多方面谈论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虽然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职业,却很有社会影响——其隐逸精神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研究的是渔父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诗歌谈一谈。

9:白朴《渔夫》曲:“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渔父最大特点是傲世。不满现实政治,人格孤高,傲气十足。“不识字”是调侃之语。连“万户侯”也要“傲杀”,看得上眼的官吏自然寥寥。这支曲子表现了渔父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过淡泊宁静生活的情怀。

10:李颀《渔父歌》:“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渔父的另一特点是避世。在隐逸中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追求内心的平静。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这位渔父淡出红尘,半醉半醒垂钓于烟波之中,轻灵、逍遥、闲散,词作勾画出了渔隐生活的闲情逸趣。这种乐趣,热衷权力的人永远没有消受的机会。

11:渔父的出现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渔父是仕、隐矛盾的产物。官场失意,走上归隐道路,自称渔父,连爱国诗人陆游也不能免俗。陆游《鹊桥仙》:“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自称渔父,乃游戏之言,实际上表示着对投降派的抗议。 12:杜牧《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渔父的根本主张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种明哲保身哲学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在这些“烟波钓徒”眼中,国家政局、民族利益是无足轻重的。渔父没有是非观念,漠视人间苦难,不免有消极影响。典型案例是渔父站在爱国诗人屈原的对立面。 主持人:看来,渔父是一类顺应自然,往来无踪,风神潇洒,无意仕途的隐士,他们是一群绵延不绝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士人。其孤高人格,愤世心态,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表现出相当复杂的文化内涵。渔父文化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探讨一下渔父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13:渔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或因崇尚自然,追求闲适,或因奸佞当道,无法立足,或因社会动荡,躲灾避祸,或因失意仕途,排遣郁闷,高洁之士成了隐身江湖优哉游哉的渔父。知识分子在渔父身上寻找精神寄托,这是中国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14:渔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永远的渔父。他们从未有过做官的追求,虽然学识超人,然而不为世人所知,在隐逸中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那位“乐在风波钓是闲”的道士张志和堪称典型。一种是暂时的渔父。不做官或做官不得志,也来当一回渔父。柳宗元放逐之后,就以渔父自居。《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位独钓寒江的渔父正是作者心造的形象。还有一种伪渔父,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养志待时,将渔隐作为出仕的筹码。这样的“渔父”是对渔父精神的背叛。薛昂夫《塞鸿秋》:“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官居要津者故作清雅,大唱渔父之歌,唱不由衷,盗名欺世。

15: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渔父已经消亡。一方面,渔父必须生存于河畔江滨,试看今日之中国,江河湖海,何处不在开发?何处不遭污染?渔父幽居独处的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世人难以抵御各种物质诱惑,保持渔父那一份“笑看秋月春风”的心境之难,可谓“难于上青天”。所以,渔父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势在必然。当今世界摒弃渔父,欲作今日之渔父,如同扯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

16:渔父虽亡,精神不死。渔父精神既有消极意义,又有积极意义。傲世避世,享受精神的绝对自由,当然不值得提倡。然而,保持一分休闲、一分从容,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在平淡自然中体验人生的意趣,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这个躁动不安的社会,意义也不可低估。

主持人:同学们对渔父的形象特点、价值取向、社会意义作了认真的讨论,对中国文化的这一独特风景有了较为深入的观察。依据网上搜寻的资料和今天讨论的内容,请同学们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关于古典诗歌中渔父形象的观察报告》。

篇五:语文阅读

塞下曲 戎昱

1气候酷寒 凄清 苍凉

边境形势十分险恶 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 为边将出场铺垫

2久戍不归的老将

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 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帆山子传

BBC

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

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

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就变得不好看(变化)了

水塔上的小白杨

1.(1)拟人、反衬(侧面衬托)。(2分)(2)“站”、“尊荣”赋予小白杨以人性,表达了作者对小白杨的敬意;用“我”的“惊呆”反衬小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分)同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2分)????2.答:(1)根懂得绝地求生的智慧。(2分)???? (2)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中是没有绝境的。(2分)????3.答:三个方面:(1)学会思维方式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2分)(2)善于找生活中的机遇,要“见缝插针”;(2分)(3)能够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和别人和谐相处。(2分)????4.(1)小白杨是一个能够在绝境中找生长的机会、懂得生活技巧、敬畏自然,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生存机会想尽办法活下去,令人可敬的顽强的智者的化身。(2分)(2)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水塔上小白杨生活状态的合理想象,(1分)表达了对身处绝境的小白杨的敬畏之情,寄托了作者对身处逆境,保持自我,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的坚忍、顽强精神的赞美。( 2分

生命是用来挥霍的

12. 许多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作者自身的一种生命性质,(1分)它能让你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2分)

13、因为在作者看来数字只是记载积累,提醒囤积,对生命没有重要意义,(2分)“而我的生命就是用来挥霍的。”(1分)

14. 这是作者在陈述自己当时的一段思想历程,(1分)目的是为了突出前后对生命认识的变化,使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强烈对比,(2分)借以强调突出本文的主旨。(2分)

15. 采用比拟(“挥霍”)/或者反语(“反话正说”)/或者对比(“有限”和“无限”)的手法(1分,指出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即给分),形象地表达了只有不断删除生命中不再美好的“美好”回忆,才能不断重新开始。(2分)

16.“生命观”(主旨):人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生命过程,绝不美化和流连于过去的一切,并坚

信自己的醒悟和亲睹。(2分)这是一种不留念过去、抓紧现在、着眼于未来的不断追求,与时俱进的积极人生观。(4分,从内容2分和表达2分两方面给分,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1.B(俾:使)

2. B(与:①介词,对,向;②介词,跟,同。A. 以:介词,用。C. 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 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3. D(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枕上述梦

漂泊无依 孤苦

开则有云开日出之意,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阅读答案

D 交换

D(③是王导为郭文设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穷”“为……所”“顾”各1个,大意对2分)(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诗文大家余光中

1、BE(5分)(A、作者并不认为余光中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把一些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C、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人们关注的集中点)”,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如何,而是因为余光中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等。D、“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理解不当,“创作丰富” 已成事实,这里是从影响上说,应理解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2、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不与之交谈;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2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既冷静又热情,喜欢有品位的谈话的,坦诚、直率的人。(2分)(他希望朋友之间的谈话是不设防的,是无所用心的,足见其坦诚;他追求见识相当、彼此欣赏的交谈,追求与真正的知己交谈,不希望和俗人交谈。)????3、 同意观点一: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1分) 阐发要点:①他在写作上追求完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②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③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④大力提携后辈,培养年轻人,到处演讲,却从不计酬劳,等等。(5分)??

《戏答元珍》赏析

1以物喻人 借物抒情

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

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2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

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

凌策字子奇

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

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江城子

此首词情景交融。上阕景并不多,开始直抒胸臆,强调离愁。写景主要在最后一句,“见说苍茫云海外,天杳杳,水愁愁。”用两个叠词,加重情感,“水愁愁”又用了拟人的手法,用水的忧愁来表达自己的忧愁。整个上阕语言简洁,切切多情。

姑苏看水

16、水多(广);温柔;有灵性;执倔(刚韧) (4分)

17、①带给姑苏稻香鱼肥、丝锦之饶、商贾云集的繁华和富裕。

②浸润出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和灿烂、张扬、执倔(刚韧)的精神。

③造化出姑苏名园胜迹、评弹昆曲、文人墨客等光辉灿烂的吴文明和吴文化。(每点2分,共6分)

18、姑苏水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水养育了姑苏人,并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人与水有过相似

的命运,都曾经坎坷、不幸,但都不失掉刚韧的精神。 (4分)

19、①欲扬先抑。文章在歌颂姑苏水、姑苏人和姑苏文化,这是扬,但在开头却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是抑,为下文扬作了铺垫。

②对比。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突出姑苏的妩媚。

③拟人。全文赋予姑苏水人的气质和精神,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厚实的文化积淀中透出灵气。

④借物抒情。借水赞美姑苏人及其创造的文化。(答对两点即可,4分)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

C(械:用镣铐拘禁)

10、C(所: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地方。A者:前者是代词,可译为“……的情况”,或“……的状态”;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后者是副词“竟”。D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11.B(②写廷璋的悲伤;⑤写廷璋好仪表;⑥写廷璋善待士。)

12.A(“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文中没有依据。)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祖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他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祖,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祖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 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京平定国难,杨廷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 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廷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廷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祖命令杨廷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设法谋取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主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达,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墙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制造攻城的器械,应当出奇计打败他们。”就招募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为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密封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廷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江南行

1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感情的脉络自然而清晰。同时,诗的第三句又回应了第一句,“别西湾”,暗示了对方是沿江而去,所以这“梦”也就“不离江上水”

2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笔法细腻含情。

宫词

1锁"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

2、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剑门道中遇微雨

①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好事近 渔父词

“出红尘”是全词的“词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诉衷情?送春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⑵不同意。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