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6:29:28 写作技巧
神舟七号发射视频写作技巧

篇一:神舟七号发射全过程

神舟七号发射全记录

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108盏聚光灯将发射场区照得亮如白昼,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出水晶般的光泽。

9月25日20时10分,距神舟七号飞船预定发射时间整整1个小时。

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已进入神舟七号飞船的返回舱。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迎来3名乘客。

雷达、光电望远镜、高速摄像机??发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点号的30多台光测、遥测、雷测设备,一齐对准了发射架方向。 东风、渭南、太原、青岛??一个个航天测控站也随之而动。 在地球另一侧的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远洋测量船上巨大的雷达天线,对准了祖国所在的东北方向。与此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远洋测量船上的“千里眼”全都拭目以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航天员壮行并观看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拿起可视电话,满怀深情地对3位航天员说:“希望你们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汇报!”

话筒里传来航天员充满自信的回答:“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5分钟准备!”

3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点火:4秒钟的漫长等待

“??5、4、3、2、1。”随着零号指挥员郭忠来清晰有力

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在郭忠来的面前,并排摆放着5个话筒——广播、对上、对下、天地主、天地备。即使是在发射准备的最后一秒钟,一旦出现意外情况,零号指挥员也有权中止发射。

“点火——”

控制指挥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断地按下那颗大拇指大小的红色按钮。

1500米外的移动发射平台上,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二号F型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

1,2,3,4??足足4秒钟时间,火箭仍稳稳地坐在发射平台上——似乎如即将远行的游子,不愿意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 等待,让人透不过气的等待。480吨重的火箭,似乎压在每一个人的神经上。

这4秒的停滞,就如同跳水运动员在起跳前猛地将跳板踏下蓄势。现在,那股蓄积的力量——604吨的巨大推力开始托着火箭徐徐升起。

火箭底部喷出的几千摄氏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为蒸汽。烈焰与蒸汽被压迫着从左右两侧的槽口喷薄而出,随即如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高达数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将整个戈壁辉映得如同白昼。

巨大的呼啸声骤然而至,似炸雷滚过,如天崩地裂。数千米外观摩席上的观众同时感受到了滚烫的气浪和耳膜的强烈震动。

长征二号F型火箭开始了它的第7次飞行,也开始了长征火箭家族的第109次飞行。

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谢幕之旅。在完成托举7艘神舟飞船的使命之后,这种专为载人飞行而打造、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历史性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火箭,将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火炬,传给发射

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的下一种火箭。

相当于5倍自身体重的过载压力,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重重地压在座椅上。身着14.5公斤重舱内航天服的3位航天员,蜷曲着双腿,如同安睡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

“尽管他们的耐受力超越常人,但此刻也需要通过调整呼吸来应对这段最难熬的时光。”曾先后把神五、神六航天员送上太空的黄伟芬说。

发射场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太原、渭南、青岛的测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有上千个单位、10多万人员参与到了这一工程之中。

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

第120秒,“逃逸塔分离”——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

第136秒,“助推器分离”——火箭进入52公里高空,捆绑在箭体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芯一级自动脱离,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 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七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杨利伟始终紧盯着计算机屏幕。5年前,他在首次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时,曾由于火箭高速飞行产生的振动而感到“很不舒服”。

“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科技

人员经过严密测算,在火箭助推器内新安装了一套“变能蓄压器”,一举解决了火箭上升过程中的振动问题。

“神舟七号报告:舷窗打开!”

当听到从110公里的高空中传来翟志刚清晰的报告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内,首飞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鼓起掌来。 入轨:中国航天新的蓝图即将展开

几分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又是如此短暂。

就在飞船快要入轨的时候,看着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的时间,郭忠来不由自主地喊出:“580、581、582??”这时,大厅内的人不约而同地跟他一起喊了起来。

第583秒,火箭以7.5公里/秒的速度,将飞船送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入口。而此时,火箭的燃料也消耗殆尽,即将以悲壮的方式与飞船告别。

“‘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杨利伟这样形容5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船箭分离时,我感到忽然有一种腾空的感觉,这是进入了失重状态。”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钟时间内,翟志刚和他的两名战友体会到了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

“失重时,重力会全部消失,血液一下子涌向头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说,这是航天员最容易发生空间运动病的时候。

遥测信号显示,3位航天员的血压、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标正常。 在接下来几天的飞行中,他们中的一人将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到343公里外的太空之中。

“船箭分离!”当郭忠来大声报出这一喜讯时,指控中心大厅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

76岁的载人航天工程原总设计师王永志和51岁的现任总设计师周建平紧紧拥抱在一起。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白发和黑发的交替,勾勒出中国航天日益年轻和自信的轨迹。

这次神七任务,从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到所属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再到各分系统,几乎全部实现了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在太空这个广袤无垠的舞台上,年轻一代的中国航天人将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建造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等新的宏伟蓝图。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的远望五号测量船捕获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员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七号感觉良好!” 21时33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欢笑声和喜庆的爆竹声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东风航天城变成了不夜城。

抬头望去,夜空中星光点点。载着3位航天员开始了绕地球飞行的神舟七号,是今夜星群中最亮最引人注目的一颗??

篇二:神舟七号开舱惊魂瞬间:宇航员差点被烧死

这次“神七”飞行把出舱时间定在下午的16时30分左右,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内外站能够共同观测到飞船在天上40分钟的活动情况。

14时,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做出最新预报。结果显示,当前空间环境平静,飞船在轨运行和航天员出舱无安全隐患。下午16时11分,航天员 对航天服做最后检查,飞控中心确认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医监医生与航天员通话,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16时20分,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

10分钟之后,“神七”已进入测控区,“远望三号”发现目标。轨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16时35分,“神七”状态良好,舱外航天服正常。飞船工作正常,轨道舱泄压正常。

16时35分,翟志刚开始实施出舱。在太空打开舱门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转动把手一拧就开了。航天员第一个动作就是解锁,然后拉住舱门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这时候舱门才能完全打开。

神舟七号开舱门画面,这是宇航员遇到的第一个突发情况

因为空间狭小,只能一个人接近舱门操作,只见翟志刚艰难地移动到舱门旁,抬起手臂,非常费劲地开始逆时针转动把手。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两分多钟。舱门上的把手转动到了打开位置,可是,当翟志刚拉动舱门时,舱门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顺利打开。以下曝光宇航员差点被烧死,有一画面让人胆战心惊...

他调整了一下身体,重新用力拉了几次,因为使劲,不禁发出粗重的喘息声和用力声。接下来,舱门开动了一点,但立即又收压回去,关死了。地面上曾经担心过的问题到底还是出现了。

这时候,翟志刚与地面进行了保密通话。他一边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一边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门自动弹回去了,有一股向外抽的力量。这门怎么需要这么大的劲?

翟志刚后来回到地面上的时候,仍然不时回想起这既短暂又漫长的时刻。翟志刚说,虽然开舱门这个动作在地面练过很多次,但在空中实施这个动作和地面很不一样,差别比较大。

宇航员费尽力气却无法打开舱门

地面时是在水槽里模拟一个失重环境进行训练,但在太空中,我跟伯明将舱内压力卸到只剩一个千帕时,开始开启舱门。但撬开舱门一个缝,感觉还有一股向外抽的力。这种力很顽强,也很大,这在水槽里是没有的。

本来,开启舱门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当气闸舱泄压到1千帕时,就已经完全达到了打开舱门的必要条件。但翟志刚用力拉了三次,舱门都没有丝毫反应。像这种情况在地面训练中还从没有遇到过。

在地面训练时,只要将气闸舱泄压到2千帕以下,打开舱门就没有任何问题,而现在到了天上,开启舱门竟成了最要命的难关。

看到打开舱门不顺利,旁边的刘伯明也有些着急,不禁为翟志刚捏了一把汗。刘伯明说,舱内位置很小,我主要是提供精神鼓励。我当时让他加油,也感觉到他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了。

当时也有点急,看到他用了这么大的力还没打开,就说还给你鼓最后一次劲,如果真是没力气了,我们就交叉换位,我可以用全力帮你把门打开,然后再交叉换位,你再出去。这在地面的时候也都练习过。

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翟志刚已经消耗了大量体力。稍事喘息,刘伯明在舱内把翟志刚腿部抱住,起到一个固定作用,才帮助翟志刚找到着力点。

时间在毫不通融地往前推进,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航天员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出舱活动。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两次,刚打开一点缝隙,残留的气体把舱门又紧紧吸上了。

篇三:神舟七号简介

篇四:中国之谜视频讲述

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的今天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词。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接着,一批国外教授和学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罗纳德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把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差别在哪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第一集·《中国之谜》

关于2008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延续了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

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的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脱离了贫困状态,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我们这30年对全人类减贫所做出的成就时,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一致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总成就的2/3。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称中国为“亚洲的庞然大物”;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

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词。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则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的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

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20多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向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展示了这样一幅未来的画卷: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在家工作成为可能;家庭模式格局将更为多样??

时过境迁,人们发现,托夫勒的预言大多已成为了现实。有人曾说过:“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法。”

但今天,阿尔文·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却感叹所有的变化都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他说:“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是的,今天,再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这是2001年阿根廷的一组新闻镜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辞职。不久,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国家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的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

篇五: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 :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地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

搭载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飞船返回时间: 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意义:新的里程碑;太空中的强国;航天伙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于28日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多个国家的航天专家、宇航员和航天机构对此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将会改变国际空间技术合作的格局,并期待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嫦娥一号”

发射时间: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

(嫦娥一号 工作寿命1年,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不再返回地球)

地点: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搭载航天员:无。嫦娥一号只是一颗月球资源探测器,上面没有人)

意义: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之前还有:

神舟七号发射视频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意义: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意义: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意义: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术,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分 “从酒泉起航,十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意义: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的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也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九时许,地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航,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 搭载航天员:杨利伟 意义: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自行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05年10月12日九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承载两名航天员从酒泉发射升空. 搭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5日后返回. 意义:这是我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向前迈了一步。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