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1:08 作文素材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作文素材

篇一: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一、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

(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更多详情请进江西南昌考试网:http://jx.offcn.com/?wt.mc_id=bk14127 也可加入江西中公教育官网微信平台:jx.offcn

或加入新浪官方微博:江西中公教育”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篇二: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一、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篇三: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蒋捷《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一、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虞美人 听雨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篇四:虞美人听雨

二十四 虞美人·听雨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 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说明:

这首词的作者蒋捷,虽生卒年不详,但知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是进士出身,几年以后宋就亡了,隐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整首词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以教师期望通过对本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找出并理清词中作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当我们细读这首词时,其间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不断的诵读中,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

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这首词的用语特别凝练,教师可从画面的具体描写中,特别是具体的字词中,如词中出现的“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这些具体环境描写中,引导学生抓住“上、中、下”这三个字,与作者生活处境的每况愈下相联系,品读出作者的情怀。另外,还可以补充作者的另一首词《贺新郎·兵后寓吴》,与上面这首词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愁。

练习举隅

1、 对这首词的感受深刻吗?请寻找蒋捷的另外一些诗词,与这首词进行比较朗读,读出你所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怀。

2、作者“听雨”的过程清晰、明了,不仅写出了景的变化,还写出了作者情的变迁。请你模仿作者的写法也写一写自己在“观月”、“赏花”、“品茶”等过程中景的变化,情的变迁。

篇五:虞美人·听雨教案

《虞美人·听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运用三幅图画表达自己一生经历的诗词写作手法。 2、了解作者国破家亡的人生经历,感受词中所蕴含思想感情。 1、诗歌结构及双重意蕴。 2、品味本词中雨的多重含义。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二)写作背景

一二七六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但是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要振臂高呼、恢复国土是不可能的。因此,蒋捷入元后隐居不仕,尽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也坚辞不就。蒋捷义不仕元,“抱节终身”,其人品受到后人普遍的称许。

二、诗词赏析

(一)词牌含义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思考:词牌的选择,虞美人有生离死别、悲歌之意)

(二)课文串讲

1、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这句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怡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这种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自然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2、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幅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让人把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

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泊。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对这二句评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所谓“不易到”是说一般人很难有这种襟怀,所谓“不愿到”则是指这种经历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一任”两个字,表达了听雨人的此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三)诗词结构:三幅图、三条线

本词上阕追忆少年、壮年听雨,下阕首句写老年听雨,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听雨”的并列结构,而全词并未因这三段式的结构而显得断裂破碎,三条线索贯穿全词,使之浑然一体。蒋词把一生的经历切成三个片段,绘成三幅“听雨”的图面,此乃“听雨”之线。而“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用三个方位词“上”、“中”、“下”勾勒出一个渐次衰颓的生命轨迹。前两条线皆为明线,而为人忽略的乃是第三条线,全词由少年顺写到老年,实乃从老年逆推到少年。时间的逆推过程,也是词人自我反观的过程,词人用岁月的积淀来观照自己的一生。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四)诗词意象:动态互生性

诗词之境全由意象生成,但蒋词之妙不在意象本身,而在三种意象的动态互生。何为三种意象?第一是时间的意象:中年—壮年—老年;第二是空间的意象:歌楼—客舟—僧庐;第三是行为的意象,听雨是贯穿时空的主题。

何为动态互生?首先是空间意象对时间意象的形象化,蒋词写人生各期之听雨,并未策马直入,而是侧写听雨之空间,用可感之空间充实无形之时间。其次是时间意象对空间的渲染,时、空意象并非单向影响而是互相生成:以少年写歌楼,赋予歌楼以青春懵懂之色彩;以壮年写客舟,赋予客舟以而立担当之色彩;以老年写僧庐,赋予僧庐知命寂寥之色彩。最后,时、空意象又融入“听雨”意象中,一则以听雨之静来反衬人生时代之动,顿生“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另一方面也用人生之厚重充实听雨这个轻巧的细节,让听雨不再飞花似梦、丝雨如愁。

(五)语言风格

该词的语言风格,既非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也非天生我才的神来之笔,而是明达快洁的娓娓道来。蒋捷许多词作都尝试引入白话,本词中“鬓已星星也”便是典型的白话。“曲化”或“俗化”在本词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而更有一番词外的意蕴——人生的沧桑最终都归于一声叹息的平凡中。不同于那些呼天抢地地悲叹不幸的肤浅之徒,蒋捷正如元人

张可久所谓的“读书人一声长叹”,这才是大寂寥、大不幸。

三、总结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四、综合拓展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

少年时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或看破红尘)

2、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听雨”是全词的线索,它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3、“红烛昏罗帐”中的的“昏”字妙处?

“昏"字在词中无暗淡昏沉的气氛,反而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它将少年风流不羁的情怀点染得恰到好处。且不论是否醉生梦死,这确实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的岁月。

4、如何理解”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的“客”和“断”?

这一句写南宋动乱,将蒋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彻底击破。他飘零江湖,无所依托,在风雨飘摇中寄迹湖海。“客”字点明作者流亡他乡,无家可归;“断”字渲染了作者孤苦无依。它们与少年的的“红烛昏罗帐”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一个极其鲜艳明丽,一个无比萧瑟凄凉,感染力很强。

5、词中的意象?它们各什么蕴意?

词人善于用精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如少年时的“歌楼、红烛、罗帐”构成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氛围;壮年时的“客舟、断雁、西风”对应,增添几分凄凉之感;老年时的“僧庐”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的影响,达到心如止水的的境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