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空巢老人因孤独自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1:51 字数作文
空巢老人因孤独自杀字数作文

篇一: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志敏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6期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孤独感成了影响我国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出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继续弘扬“孝”文化传统、发挥空巢老人主体优势并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等对策来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孤独感。

关键词:空巢老人;孤独感;对策研究;精神慰藉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7-0046-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经济供养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影响老年人心理孤独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笔者试着对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建议,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一、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孤独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而且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相关[2]。由于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其心理孤独感尤为严重。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到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达到60%[3]。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将“空巢”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有很多,王玲凤(2009)的研究认为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其中最主要是孤独感[4]。访谈结果显示,城市老人普遍遭受孤独,且部分老人常年承受孤独,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类似研究发现与非空巢老年人相比,空巢老年人有着较低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收入,更易产生孤独感[5]。孤独感不仅严重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损害或严重损害其社会功能。

高级心理咨询师张沛超指出,孤独感对于空巢老年人来说,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寂寞、苦闷、心烦、少与人交谈,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治,久而久之强烈的孤独感有衍生出精神疾病的可能[6]。有的丧偶独居老人,由于性格孤僻内向,加上子女亲友平时疏于关怀,孤

独抑郁心理日益严重,进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目前由于孤独感引发老人自杀率不断升高的现象,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对孤独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孤独感的表现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这很可能与社会文化、社会角色期待有关,男性普遍被认为是不拘小节、心胸宽阔且能承受压力的,这种角色期望可能导致男性较少关注自己心理状态。同时当意识到自己遭受孤独时,也很少有老人主动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孤独。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对孤独感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独感的调节技巧。因此如何排遣老人的孤独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原因及危害

(一)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成因

一般认为,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产生孤独感的直接原因,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有可能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林明鲜[7]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分住并不一定会导致老人孤独感的产生,它不能成为老人晚年生活感到孤独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代际之间有没有亲密的交往关系。“空巢”背后真正影响老人内心孤独感的是其晚年婚姻状况和子女的孝顺程度。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人认识的提高,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儿女分住,成为当下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空巢”其实并不是老人被动接受的现实,而是很多老人自主自愿的选择。然而如果空巢老人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宣泄途径和社会支持系统,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就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孤独感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1.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酗酒、吸烟等是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却少有人意识到孤独感也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孤独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甚至比不运动所带来的危害还要严重[8]。而且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孤独感可以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8]7。总之,孤独感会损害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孤独感和躯体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孤独感可能增加躯体疾病的患病;另一方面,患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由于躯体活动受限,可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9]。

2.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孤独感容易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降低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研究发现,孤独感能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力和决心,降低老人的自控力,不利于他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子女离家或子女去世后,老人最易产生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社会支持度低的空巢老人有可能因孤独寂寞产生抑郁心理,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求生意志降低,严重的将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出现。

三、消除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空巢老人对孤独感的认识

随着我国老龄化、多元化的发展,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到政府与社会层面来研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家庭、社区、养老院等积极采取措施,以老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对孤独感的认识。一旦遭遇孤独侵扰,应积极调整心态,以科学方法应对。面对应激事件,鼓励老人采用倾诉、宣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或消除孤独感的侵害。

(二)继续弘扬“孝”文化,给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在我国尊老、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夫孝,德之本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都体现了我国重“孝”,重精神赡养的传统。心理学家罗尔认为,空巢老人问题之所以是问题,主要责任应该在子女方面,他们在社会压力的多重因素干扰下不知道怎样才能与父母融洽相处,加强“孝”文化的弘扬应该说是缓解和解决空巢老人心理关爱的一个重要路径[10]。因此我们应继续弘扬“孝”文化,鼓励孝心孝行,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亲情抚慰他们的孤独寂寞。毕竟亲情关爱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子女的精神慰藉可缓解或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三)发挥空巢老人的主体优势,构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

一些空巢老人在离退休之前是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或社会有用之人,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天赋。那些生活经验、与困难斗争的品质,正好可以转化为帮助空巢老人克服心理孤独感的来源,并转化为优势,因此要积极挖掘并发挥空巢老人的这些优势。通过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方配合,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务体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给予空巢老人更多关爱与帮助,是解决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有效途径。

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消除不仅是空巢老人个人和空巢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各环节都需要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问题。因此,为切实解决好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促进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家庭、社区、社会以及政府部门都要关注空巢老人,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

的措施,积极发挥养老护理人员、医护人员的作用,这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问题,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宏伟,串红丽,杨帆.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5(3):9-15.

[2]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现象的实证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77-80.

[3]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孤独[EB/OL].(2008-08-22)[2008-08-22]http://www.med66.com/html/2008/8/re54118

1321122880021494.html.

[4]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2932-2935.

[5]LiuLJ,GuoQ.Lonelinessand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forthe-

emptynestelderlyintheruralareaofamountainouscountyinChina[J].QualLifeREs,2007,16

(8):1275-1280.

[6]叶志卫,帅泉.年纪大了,唠叨可以排遣孤独[EB/OL].(2010-

09-24)[2010-09-25]http://health.people.com.cn/GB/1280

1556.html.

[7]林明鲜,刘永策,展光祚,李贤淑.城市“空巢”老人与孤独感研究[J].社会工作,2008

(3):43-46.

[8]陈绍良.现代社会里,孤独的危害和摆脱[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11(6):4-9.

[9]黎芝,周亮.老年期孤独感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6

(9):658-663.

[10]黄耀明.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

(2):646-648.

篇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什么是空巢老人?

很多人可能对什么是空巢老人不太了解,更加容易疏忽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简单来说,空巢老人就是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只有两位老人或者独自居住的老年人。专家表示,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今天,空巢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下面形象的解释一下空巢老人,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

小鸟长大后,离开温暖的巢穴,远走高飞,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而鸟巢中只剩下两只老鸟。于是就有人借用“空巢”二字,比喻日常生活中子女长大成人后像离巢的小鸟一样,一个个地“飞”走了,家中只留下相依相伴的父母。

子女不在身边往往导致空巢老人心里孤独,从而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直接诱

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并且,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

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 空巢老人的现状: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65岁及上老年人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同年80岁及上老年人口为1191,1万人,占总人口的0,96%。据预计如果保持目前生育水平不变,到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亿占总人口8,1%,而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也在增多,其增长速度每年5,4%,其数量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一亿六千万人,占总人口的12%,也就是说全国人口将接近八分之一是老年人。而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空巢老人的分类: 空巢老人大概包括三类

一种是真空巢即没有孩子老两口相依为命。或鳏寡独守空房。第二种是形式

上的空巢,主要表现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或者子女虽在同一城镇但分开住, 第三种是“无形”的空巢,尽管与儿女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或

者与其存在矛盾,而缺乏沟通。目前社会上第二种“形式上的空巢”占大多数。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

生理方面。空巢老人缺乏家人、朋友的关心孤独、寂寞感长期存在. 易导致老年抑郁症的产生

, 2.

认知方面。空巢老人由于得不到自己子女的关心, 会觉得自己在与子女的沟通交往中是失败的, 从而觉得自己不可能获得别的方面的生活和情感支持。自信心受到打击,影响了自我认识。

3

行为方面。在心理问题产生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治疗,常常会使一些老年人产生轻生的念头。在一些新闻中我们也会看到此方面的报道。

从心理学角度,各种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 性格因素。空巢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使得老人们都不到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但是老人们仍可通过加强与社区内居民的沟通来排除寂寞和孤独。有些老人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沟通,心理问题无法倾诉,就都得不到解决。而且有些人在气质上是抑郁质的,神经系统不够活跃和协调,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认识因素。

空巢家庭中老人和子女的长期分开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会使老人从自身去寻找子女不能陪伴左右的原因,会责备自己在某些地方没尽到责任,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敢去尝试与他人交往,自我认识出现了扭曲。

3. 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的不足。有充分的沟通技巧以及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老人,往往都可以与子女或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庭互动良好,能够充分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心理发展健全。相反,有些老人不具备与他人良好沟通的条件,从而使自己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也是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受到打击,加快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老人在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的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的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里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

2. 社区因素。

在空巢家庭中,老年人在生活以及情感上遇到问题时,儿女不能给予及时的帮助,社区也不能给予老人一些生活帮助及情感支持时,老年人的失落和孤独感感会更

严重,这也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

文化方面:中国素有尊老爱老的传统,十分注重“孝道”,而“共享天伦之乐”、“膝下承欢”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会使老人因身边没有子女的情况下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新闻传播方面: 新闻报道中对于一些空巢老人悲惨状况的报道, 如在家庭去世后无人发现、自杀等, 会在老人的心中留下阴影。而这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对空巢的悲哀感和恐惧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

通过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主观方面的对策

1.

社会工作者给予老人支持和鼓励。工作者通过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表达自己的同感如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痛楚的体会等方式来建立与老人的信任关系,给予老人改变人际交往状况的保证,使老人有足够的信心去与他人交往;还可以给予老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帮助或实物支持,使老人感觉到工作者对他的关心,增强老人改变的要求。

2.

运用认知重构法。让老人举出令他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事物。如:不敢与他人交流,怕他人会拒绝自己;遭到群体的排斥。将这些问题由强到弱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②③。工作者再运用认知重构法解决以上问题。工作者“子女离开父母在很大程度上责任不在父母,如果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而离开,那么,在与子女的沟通中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必因为与子女沟通的减少,而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应该敢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况且与他人正常友好的交流不会遭到他人的拒绝。在一个群体中被排斥的往往是那些在行为和道德上失范的人,而你只是想找到一个聊天或倾诉对象,增强双方互动,是有利于社区和谐发展的,是应该受到鼓励的,所以不要有压力,要有信心与他人交往,将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排解。 3.

加强老人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老人的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工作者以提供者的身份出现,指导老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注意的事项,推荐一些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书籍,帮助老人掌握沟通技巧,树立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客观方面的对策

1.

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空巢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后进行小组工作的形式与老人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充分的沟通,并为双方的交通架起桥梁,正确理解双方的意思。如:子女是由于工作才使老人独居在家,老人 担忧也是因为希望子女可以

多回家看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条件,是解决老人心里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者与社区机构加强合作多举行社区活动,让老人能够多外出活动对老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帮助。

加强社区机构建设。完善社区的关怀和照顾体制。如安排人员定期探访空巢老人、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

3.

工作者扮演呼吁者的角色,向社会保障部门呼吁完善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呼吁子女能够克服困难尽可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呼吁大众媒体能够从积极方面去鼓励空巢老人。

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各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可以提供良好的社区支持,而且农村地区的环境更差实施难度更大。因此我们要呼吁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帮助空巢老人。

,

,

篇三: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一)

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与世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与人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的结果。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心事无处诉说之感。如果身体再不好,更容易对自身的生存价值表示怀疑,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对于老年人的这种心态,有人称之为“老年空巢孤独症”。但是,“空巢”生活情境并不是必然决定了老人的孤独感,这里有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人际反应特质不同。不同的人际反应特质,造成了人们对人际交往需要的不同强度。有些人交往的需要不是很强烈,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他们虽然儿女离家,或是孤身一人,却没有孤独的痛苦。相反,有些人交往的需要较强,所以,当面对空巢生活情境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其次,是气质类型不同。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气质类型上属于抑郁质与粘液质的老年人容易孤独。因为,粘液质的老年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待人容易冷漠,内心不易外露;而抑郁质的老年人多愁善感,胆小孤僻。可见内向的老年人,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爱与人交往,喜欢沉思而孤僻,特别是在新的情境里,多半选择沉默。

再有,是自我认同不同。孤独的老年人往往自我认识不足,容易过低的估计自我。他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与人交往时,总爱拿自己的短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比较,认为自己的家庭出身、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单位都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便渐渐与人疏远了。

不同的老人孤独感的表现也有差异,为人子女要细心观察老人的生活,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环境!

篇四:论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对策

论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一个非凡的特殊群体,在个体人格特征变化、身心健康、个人生活质量、养老保障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空巢老人”的目前状况的不容乐观,要解决好“空巢老人”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政府、家庭子女及“空巢老人”本人等各方力量,尤其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可动用资源支持,家庭子女及“空巢老人”本人共同努力,凝聚社会共识,动用社会一切力量,加大力度改变现有状况。

【关键词】 空巢老人 现状问题 对策

我国“空巢老人”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转型和升级,“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所居地农村劳动力富余,不得不外出打工、从事经商等谋生手段以维持生活,他们的父母被迫留守农村,独守空房,成为人口老龄化中的特殊群体。“空巢老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而又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种种原因导致许多“空巢老人”生活在孤岛之中,“留守”在家里,过着孤寂的生活。他们面临“人格特征发生急剧变化;生活上压力空前,孤立无助;思想上沟通无力,封闭自守;心理上老化自卑,焦虑恐惧;行为上刻板拘泥,困守空房;身心状况上监测不力,疾病缠身,久拖不治;社会上缺少支持,养老陷于困境”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严峻社会问题。我镇位于黄冈市长江边缘,是古老的乡镇,由于改革浪潮的冲击,许多事业单位和当地厂矿企业纷纷倒闭,该镇经济陷于萧条境地,农村人口占该镇总人口90%。农村以传统作业为主的模式已经转型,导致劳力剩余,该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的大镇,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留守“空巢老人”。作者调查了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高湾村“空巢老人”状况,结果显示:该地区处在蕲州镇,约1000户,有12000人口,本地的“空巢老人”有3550人,占总人口28.8%,空巢老人中年龄大部分处于65周岁以上。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一系列文件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守“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个人生活质量、养老保障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是一个事关我国农村留守“空巢老人”的民生问题及和谐社会的持续构建问题,应

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提振精神,凝聚共识,动用社会一切力量解决好农村留守“空巢老人”的诸多民生问题是项迫在眉睫的政治任务。

凭着一名长期从事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心,我在近五年的工作中高度重视“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通过我多年来的充分调查和详尽分析总结,农村留守“空巢老人”主要存在五个方面亟需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人格特征发生急剧变化,生活上压力空前: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2006年我国独居老人约 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14% ,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1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16% ,感到不幸福的占21% ,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15%。2014年2月7日《人民日报》走近空巢老人报道显示:今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预计突破2亿人,其中空巢老人预计达到1亿人。2014年2月21日楚天时报报道黄冈市老年人口仅次武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61.8万人,占总人口的8.3%,预计到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13万人,占总人口的15.1%,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 很多农村青壮年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形成。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人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任何的娱乐生活,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 “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习惯和缩影;人到老年,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行动迟缓,记忆减退等产生畏惧心理是常事,担心生病,害怕死亡也是常有的事;有些人想与人交往,想干点力所能及的事以体现价值,证明自己依然“老当益壮”,获得内心充实,但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些老人希望有一个静谧环境,回忆过去,品尝人生,但苦于烦事缠身,机会难求;有些老人希望受人尊敬,得到肯定,但苦于事与愿违,郁闷不落,意志消沉,造成心理障碍;更有些落后农村地方“空巢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更难说有何精神寄托。

无依无靠的老年生活让老年人倍受艰辛,生活等诸多方面问题压力不言而喻,子女们走后,“留守儿童”的教育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空巢老人们因为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

高达56.11% ,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们的教育让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没有好的辅导技术和水平,有的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有的空巢老人整天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而忧心忡忡,身心疲惫。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教,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好斗自残,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有些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严重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等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有的走向极端(上网成瘾、吸毒、自杀等),有的走向犯罪的深渊不能自拔,如果出现了这些不幸的事情 ,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留守“空巢老人”)的结局就更加悲惨!

(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孤独无助,缺乏幸福感:

空巢老人普遍存在“三怕”现象,即:一怕做饭,二怕生病,三怕孤单。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就更加堪忧,他们除了普遍存在“三怕”现象外,还普遍存在“三难”现象,即:一难没有一个暖和窝,二难有病没钱治,三难没有一个解闷的伴。农村”空巢老人”不仅要忍受子女不在身边时的心灵孤独和生活寂寞,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走访和调查中,我们列出了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一些事情:穿衣,洗衣,买菜,做饭,洗澡,打扫卫生,管理财务,购买日常用品。从收集问题一览调查表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有58%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在蕲州镇高湾村调研时,我们了解到甚至有的老人一季度就穿一件衣服,冬天可能就从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谈不上清洁卫生。如果是已经丧偶了,一个人在家居住,不炒菜,吃饭就马虎应付;有的不做饭了,喝点稀饭米汤,吃点饼打发了事;还有的炒一次菜吃几天,谈不上营养饮食;他们节约成性,很少购买日常用品(洗发水、肥皂、牙膏等等)。随着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健康状况的下降,一些老年病也接踵而来,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困扰着他们,死亡、残疾及意外伤害等威胁也在肆虐着他们,不要说生活起居的困难明显增大,有的连死亡多时也无人知晓。显然,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照顾就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那些有疾病缠身或高龄老人。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单调,缺乏乐趣 :

人到老年,最大的愿望便是儿女子孙能常伴膝下,享受天伦之乐。而这种天伦之乐的物质前提是一家人衣食无忧,由于现实所迫,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在家里独守空巢,对于这一点,老人都表示能够理解。在我们走访的空巢老人中,没有一位老人怨恨子女离家在外,抛下他们。他们都知道子女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用其中一位老人的一句话说“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空巢老人的孤独无奈,也道出了他们的深明大义。但每天活动单调、生活孤独毕竟是困扰很多空巢老人的一大问题。再说,老人年迈,身体每况愈下,行动越来越不方便,户外活动一定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可能到外边去走一走,而这对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样一来,老人活动的范围可能只局限在一间房子,接触的人可能只是老伴,甚至孤苦一人,自唱自和,自然导致老人日常活动单调,生活缺乏乐趣。我们这次调查蕲春县蕲州镇高湾村得知:蕲州镇高湾村总人口是12000人,留守“空巢老人”约3550人,究其根本原因是蕲州镇高湾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使得外出打工的人数如此之多,十室九空,留下老人,孤独无奈。同时也正因为农村娱乐的硬件配套设施比较欠缺,专为老年服务的娱乐场所和设施较少,可以说有些地方是一个空白。没有子女、儿孙的陪伴,又缺乏必需配套的娱乐硬件设施的服务,老人只能独自承受着晚年孤独寂寞的生活。

(四)农村“空巢老人”面临严重的健康医疗问题:

1994年中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统计占同期老年人口的7.6%,估计到2050年我国有4.87亿60岁以上老人,失能老人将达到五千万到六千万;估计农村失能老人占的比例很大。据我们调查,黄冈市空巢老人的总体健康医疗状况并不是太好。黄冈市在城市和农村的健康医疗情况并不是一样,有着相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城市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农村要好,医疗情况也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农村这一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即使子女外出打工带来的经济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优惠政策实施,农村空巢老人就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大病返贫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济原因慢性病久拖不治,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有些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发

性、急危牲,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家中无人转送延误救治最佳时机,导致治疗或抢救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的病例比比皆是。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小病扛,大病拖”,已经形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实事,而农村“空巢老人”中失能老人的医疗健康问题就更加令人担忧。

(五)农村“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养老问题陷于困境:

农村“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切身利益养老问题实质上包括物质上的赡养、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三个部分,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子女赡养重“物质”而轻“精神”,养老只限有限的物质供给和渴求的精神上慰藉,谈不上生活的照料。在我国农村目前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养老模式为补充,但目前仍存在制度方面的缺陷:

1.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弱化主要表现在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我国四、二、一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模式出现,家庭负担加重;当今农村青年传统教育受现代文明和市场理念等的洗礼和冲击,“忠孝”观念淡薄,加上农村劳动力富余,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对家庭养老而言是一种冲击。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脱离实际,几乎是用一个模式、一种制度来解决全国各类、各层次的农民养老问题;政府向农村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力有限,个人家庭支付比例较高,加上无专门机构负责,职责不分,管理不善,资金周转困难,运营过程繁琐,操作运行中阻。3.社区养老各地发展不平衡,最大缺陷是对集体经济的高度依赖,而各地经济差异较大,财力不足,养老机制薄弱,保障力度不大;服务体系未普及,机构不健全,名义上的养老院实际上是“避难所”或显示政绩的“展览品”;缺乏法律保护,倡导的养老没有制度作支撑,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权益得不到保障,运营免不了困难重重,陷于尴尬困难的境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我国医疗卫生和防疫等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空巢老人”诸多现状问题形成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摘要:

一、农村老年人空巢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态势仍将持续: 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原因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人口,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相继进入老年,老年化

篇五:中国空巢老人现象严重

空巢家庭现状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注释: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集只提供了65岁的家庭户资料)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即1/5)。

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1.46%,只有一对老夫妇户占11.38%。地区之间的差异悬殊。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的比例,山东省最高,达到36.05%,其次是浙江省,达到35.12%,均超过1/3。上海(29.37%)、天津(28.20%)、江苏(27.48%)、黑龙江(27.21%)、辽宁(27.08%)、山西(27.00%)、河北(25.39%)及北京(25.00%)的比例也超过或达到1/4。

空巢家庭的产生

“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而发展中国家达到60-70%。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80年代,只有百分之十几。独居老年人占较大的比例。如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 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十个老年人中就有四人独居。现如今,发达国家中,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生活在空巢家庭,与子女分居。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我国的家庭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近几年,我国城市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子女首先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农村掀起建房热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迁入新住宅往往成为代际之间分离的契机。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家庭带来的问题

空巢家庭的增加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冲击。

养老的含义是包括经济供给、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三个主要方面。处于空巢家庭的老人面临的也是这三方面的问题。

我国历史上以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子孙同堂、兄弟不分的联合家庭、扩大家庭被认为是繁荣幸福的象征。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大家庭的居住方式来体现的。如今,子女离开家庭从空间上对他们在经济上依靠子女造成困难,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寄托。特别是进入鳏寡期的老年人,他们面临的困难更大。

经济上:在空巢家庭中,有一部分老年人独居,其中不乏经济贫困者。2003年,北京市6000名享受城市“低保”的老人中,就有4500名是“空巢”老人。

生活上:老人身体好,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中就会有诸多不便。而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空巢老人因孤独自杀),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上述现象就难以避免。

精神上:空巢老人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加上文化程度低,启发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子女时间久后容易产生孤独感。家里四处静悄悄,没有生气。他们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的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精神寂寞、孤独,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感觉失落、悲观。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有的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

环境变化提升了空巢家庭问题。改革开放,社会体制发生变化,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住条件变化,过去的大家庭、大杂院转变为小家庭、单元房。老年人与单位的联系少了,与邻居的交往减弱,因此,使得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到下个世纪初,他们将陆续结婚、生育。独生子女之间通婚,在一定时期内,他们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情况,人们称之为“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妇两个人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城市老人多数有退休金,经济赡养问题还不大。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农村子女来说,就是一个几乎无法承受的负担。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养老制度顶梁柱的基石在动摇。下一世纪,空巢家庭将会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的老龄问题。 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使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的国家行列。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数量和比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如何使这部分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空巢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他们在行动上越来越无能为力,对他人的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提高,脆弱性越来越强。他们越来越像儿童,逐渐成为一个脆弱者,需要家人的帮助,换句话说,他们越来越需要监护人。空巢家庭的含义就是老年人身边缺少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发生了断层,因此,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问题,松弛,甚至断裂。 解决空巢家庭问题的途径

解决空巢家庭问题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的综合性问题。

1.个人

首先要善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应对自己身体突发不适有所思想准备,可以事先与子女、亲友、邻居、社区工作者、单位同事打招呼,以便在紧急时求得帮助。 其次是应该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提升生命的意义。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

·增强人际交往,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闷与烦恼,抒发感情,开阔视野。 ·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积极参加社会交往,就地帮助居委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第三,要有提前量,即当子女到了“离巢”年龄,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

2.家庭

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老年人。

配偶要关心老伴,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经常回家看望,伸手帮一把,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即使不能回家,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在居住方式上,老少两代人应就近居住,缩短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一碗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以送一碗汤到老人家不凉为宜。子女与父母住同一小区、同一栋楼、甚至同一层楼的不同单元都有利于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关照。

3.社区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深挖潜力,提高社区的自助、互助能力。

发达国家“空巢”老年人多,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业比较完善有关。老人住在自己家中,生活中的医疗保健需求主要依靠家庭服务员。这样,即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让老人的生活不脱离社区,并有利于老人与子女、亲属的接触。

我国也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包括:

·组织社区相关部门上门服务,送货上门、建立家庭病床、购物优先优惠、成立老年饭桌、上门理发等服务项目,方便老人的生活。

·对空巢家庭老人中那些身体状况较差、精神状态欠佳、生活不能自理、子女远在外地的,要给予特殊照顾,如实行每日探望制度,在家中安装应急求助设施,邀请心理医生入户咨询等。

·兴建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等养老设施,提供保姆、小时工、志愿者等照料来源。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设立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建立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并提供上门服务等。

·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在交通出行,居家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发能够增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器材,普及应急铃、紧急呼叫系统等防范老年人出现意外事件的装备。

·推动和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动员老年文体活动中的老年人关心和帮助空巢老人。

·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居民党支部对辖区内的“空巢老人”责任到每个党员,每天走访,了解老人的需求。

4.社会

发动社会力量,帮助空巢老人。

·动员社区内的商店、医院、餐饮等服务单位,通过契约方式签订“帮扶空巢家庭老人”的合作协议,确保将照料、服务工作落实到人,服务到户。

·在社区中成立专门的家政公司,为老人们提供交通和伴陪,老年食堂,法律服务。对居家的体弱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应系统等服务。

·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通过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少年儿童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串门与老人聊天,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

·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点和服务热线,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5.政府

加强老龄工作,尤其是基层老龄工作:

·设立专门老年人机构,开展统计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信息,建立空巢老人档案,向空巢老人提供反映问题的机构,并协调有关部门,使空巢老人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以独居老人作为空巢老人工作的重点,采取包干负责、联络关照制度(如电话联系或委托邻居关照,定人、定时、定项目走访慰问),落实其安全保护措施。 ·发展和完善养老机构,安排确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实行社会化养老。对无子女、无生活来源、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孤寡老人,由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建立一批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医院,扩大对普通家庭老人的临终服务。 ·在舆论上,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光荣传统,鼓励和支持子女关心、爱护老年父母。表彰孝敬、赡养老人之模范子女,谴责虐待、歧视、甚至遗弃老人的行为。号召社会各界、单位、街坊邻里多加关爱空巢老人。鼓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鼓励老年人互助。

·将空巢老人问题纳入政府老龄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