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5:48 体裁作文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高山流水觅知音 千古绝唱话友情

高山流水觅知音 千古绝唱话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之感

兔场小学 教师 王红梅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虽是第二次接触,但毕竟古人的生活与我们相距甚远,学生会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进而推衍为解人、解心,学生对这深层的演绎又能领悟多少呢?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游戏铺垫 歌曲切入,诗句激情

课前,我先领学生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学生说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芳草萋萋??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他们的说话训练做好铺垫。接着我以歌曲《知音》切入,歌词煽情,并相机出示古人对“知音”描述的诗句,引发学生对纯真友情的向往,然后再导入新课,质疑。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的生发还是句段的入手,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咬文嚼字,句句有情''——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1、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最能道出了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以

此为切口,引出“伯牙所念,钟子必得之”。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

2、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如果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志在白雪??你怎么赞叹?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游戏中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3、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子期死后,俞伯牙来到他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师配乐深情朗诵,让学生深切感受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同学们,故事读到现在,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伯牙那痛苦、绝望的心情,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或是安慰、或是鼓励他的话语”。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见真情——悟知音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同学们,让我们在这幽雅的乐曲声中再一次唱响千古知音吧!(深情诵读)。这堂课上,努力营造的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元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2009年12月于兔场小学

篇二:高山流水觅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

作者:马静静

来源:《新课程教学》2015年第02期

【摘要】《伯牙绝弦》是一节经典的文言文,是小学生亲近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让音乐贯穿全课,倾听高山、流水,用语言表现课文的意境.知音,要先懂音律.以志、念入手,地位无高下,只在精神交往.一个居庙堂,一个处村野,心心相通,知音与富贵无关,高境界.托物言志,寄情于艺术,那种心灵的契合,无以言表.

【关键词】伯牙绝弦音志境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讲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为至交,俞伯牙善演奏,钟子期会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便终生不再弹琴.这个故事隐含着知音难求的人生慨叹,是中华人际文化和高尚友情的样板;同时,这个故事中对作为“知音”双方交流媒介的音乐的描写堪称典范.教学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描摹音乐的独特手法.在这节课中,课堂中流淌着柔美的音乐,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的境界在教师的引导下油然而生,高山流水,曲韵悠长,余音袅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人分享.

片段一:高山流水之音

师:根据预习情况,你对本篇课文有怎样的疑问?

生1:为什么知音死了,伯牙就要断弦?

生2:子期死,为什么伯牙说世上再无知音?

师:善疑者善思,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问题涉及了两个人,分别是——(板书:伯牙 子期).根据你的理解,你从哪儿读懂了知音?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读得流利,找得准确.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子期能听得懂伯牙的琴声,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琴声,所以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分析此句,一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生读.

师:(继续伴乐欣赏泰山图)这是泰山,描写泰山的诗句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间.

生:……

师:这是泰山的风格,这就是泰山,多大的气势呀!我们再读这句话!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板书)

师:(伴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生:波涛汹涌的海水,川流不息的河流.

师:古诗中描述黄河、长江的句子有哪些?

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

师:琴声只是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吗?

生:皎皎明月.

生:依依杨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师:你会按出示的格式来运用刚才所说的词语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并读出你的情感.整齐的句式,不也讲究韵律吗?

指定小组内一生读.

【设计反思】音乐贯穿全课,倾听高山、流水,用语言表现出来.知音,要先懂音律.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转换角色,品味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给学生一个创作表达的空间古文教学可以读写结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孩子们学得快乐,学中积累.还能巧妙地为化解后面的教学难点埋下伏笔,同时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做好充分铺垫,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音乐声中“你从哪儿知道子期能听得懂伯牙的琴声”的疑问为切入点,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同时也为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举止及产生情感上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的共鸣做铺垫.

片段二:高山流水之志

师:看,这就是文中所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钟子期得之的是什么? 生:伯牙所志,所念.

师:那伯牙的志与念只是想表现高山流水等自然景物吗?又会表现什么呢?

生:这里的志指的是志向,念想.

师:那么是什么样的志向,念想呢?伯牙鼓琴,可以志在杨柳,可以志在明月,为什么文中独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生:高山,巍峨耸立,稳重如泰山;江河,奔流不息,活跃流畅.

师小结:《论语》中,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念想不绝,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志向远大,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海的阔,山的高都在他们心中.心中有,音律中就有,这就是什么?

生:知音.

《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志”上.“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片段三:高山流水之境

师:再看伯牙和子期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村野之卑,无高下,只精神交往.他们却心心相通,知音与富贵无关,这又是多么高的境界啊!

师:然而伯牙为什么绝弦?

生:子期死,失去了知音.

师:是啊,伯牙绝弦得以千古绝唱,是因子期死.无知音宁死去,弦绝命断,从此也无伯牙,绝弦是必然.(擦掉板书子期伯牙)但是,他们的故事在你心中能抹去吗?

生:不能.

师:对,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传唱,像个神话,吸引有知音者往,净化我们的心灵.(再次板书:子期 伯牙)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师:同学们,本篇课文伯牙寄情音乐有知音,你还知道谁寄情什么有知音?

生: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

师:对,有的人寄情文章也有知音.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都表志、表心、表意,这就是艺术的力量,美的化身,这是世界通用语言,所以流传千古,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他们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设计反思】知音,地位无高下,只精神交往.一个居庙堂,一个处村野,心心相通,知音与富贵无关,高境界.立于天地之间,挖掘出文本内涵.海的阔,山的高都在他们心中.心中有,音律中就有,从琴志心分析得知音.为何分析死?死的价值?因子期死而成千古绝唱,绝弦是必然,与子期同死,无知音宁去死,再回到题目上去,弦绝命断,从此也无伯牙.从绝弦处深分析知音义,有大境界陶冶,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擦不掉的,至今传唱,像个神话,吸引有知音者往,净化我们的心灵.擦掉之后应再写上他们的名字,这就更有一种深意,更具艺术化了,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神来之笔.托物言志,表达心境,寄情于艺术,那种心灵的契合,无以言表.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中安排文言文教学,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小学教材中所选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是小学生亲近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篇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文章标题】高山流水遇知音

【文章缩略图】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俞伯牙、钟子期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流传千年,每每思之,令人感慨不已。的确,千金易得,知音难觅,要想寻得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惜的知己真是难上加难。在过去民风淳朴的年月尚且不易得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当伯牙难遇子期时,我们无需惆怅,亦不必埋怨。“古来圣贤皆寂寞”,我们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走出户外,在绿草茵茵、落英缤纷的原野,懂得了没有虚无的人生,且有自然的馈赠,那花、那草不就是最亲的朋友吗?草儿知我,给我希望的绿意;花儿知我,给我生命的五彩。在清波荡漾、流水潺潺的溪边悟得了人生若水,终将要逝去,该忘却的且忘却,羁羁绊绊的生活不是快意的人生追求。炎热的午间,品着香茗,挥毫泼墨,寄情瀚海,气定神宁,又哪有忧来哪有烦?静谧的夜晚,凭窗仰望,闪烁的繁星是在与我会意的眨眼;端坐桌前,捧读历代经典,浏览当今时文,神游九天,心驰八极,与大师对话,与时代谐振,不亦快哉?再如飘雪的今日,窗外白雪纷纷,室内暖意融融,举目远眺,一片银装素裹,心为之澄澈,意为之淡然,人间多少事,都将如烟飘散,何必长存心底!

【练一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音”故事?

【答案】“拂绿琴埃”

【解析】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篇四: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两千多年来,《高山》、《流

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相传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七弦琴演奏家,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苟子·劝学篇)中有“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语,就是说匏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的草料马也仰首而听。伯牙的琴声能够模仿很多种自然界中的声音,并且能表达各种情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所以,他常常

因此而感叹无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在完成使命以后,俞伯牙乘船逆汉水而上,准备返回晋国。但刚启程不久,就在汉阳遇上了大雨,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边。俞伯牙命令仆人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看着旁边的高山,听着汉水的涛声,就在船舱中抚起琴来。他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按照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走出船舱,见到岸上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签的樵夫,这位樵夫叫钟子期,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些诗书。刚才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船边。俞伯牙问他:“你听我弹琴,但是你能听懂其中的寓意吗?”钟子期答到:“能。”于是,俞伯牙马上换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后,问钟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钟子期面前,一揖

到地,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知音”之典故由此而来。

俞伯牙遇钟子期 雨过天晴,俞伯牙必须启程复命去,两人分别时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俞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这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俞伯牙会在这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俞伯牙。俞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后人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

著名古迹胜地。

清朝著名文人宋湘曾随友人到古琴台游玩,当他听完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他当即在古琴台的墙壁上题诗一首:“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

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篇五:高山流水遇知音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绥滨二中 赵振彩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结合复习,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音乐,说出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我采用了情景式教学法和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并让学生在听觉中自主体验,自主练习,地引导让学生发现,并从中获益。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中,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流水》,知道其中的典故,通过古诗与音乐的美妙结合,使学生体味古典的音乐风格,并能创造性地与音乐相结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中华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总结古代音乐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学案

教学过程

(一) 组织上课,师生问好。

(二) 欣赏

1、 播放《流水》,教师朗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学生看

学案。

2、 再次播放,边听边写出你听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音乐,聆听音乐。)

(三) 综合实践

1、 观看多媒体课件(讨论)。

2、 观看多媒体课件,回答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及表述能力,从而让他们音乐与各学科综合起来。)

3、 回顾歌曲。(深入感受《阳关三叠》的古风古韵。)

4、 学生齐诵。(在体验后模仿)

5、 看学案,用以下三种形式表现《阳关三叠》。

(1) 以《送别》为题写四句诗。

(2) 情景剧。(可加入自己的创意)

(3) 填词。(把学案上的三首诗,填入《阳关三叠》的前四句音乐中。) (这一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参与意识。)

(四) 拓展与延伸。

1、 诗与音乐《静夜思》。

让学生体会古诗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独特韵味,在音乐要素中体现音乐,感受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的与其他音乐的不同之处。

2、 诗与音乐《春晓》。

(继续感受诗与音乐的独特之处。)

3、 说说古代音乐的特点。

五、(结束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