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的父亲邓小平tx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26:10 小学作文
我的父亲邓小平txt小学作文

篇一:论文 我的父亲邓小平 读书心得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书心得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首先谈一选择本书的原因吧,一是对政治,经什么的确实不怎么感兴趣,所

以就选了一本人物传记类的书目,希望读起来能有趣点。二是对邓小平从小就仰慕已久,从《春天的故事》那首歌中所知,如果有一个机会能了解一下他的生平还能完成课堂作业何乐而不为呢。三是最近学习动力不足,希望能从伟人的奋斗事迹中激励自己。

看完整本书,感觉就是邓小平的这一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过来的,他做的每

一件事情是如此的踏实以至于觉得他后来的成就都是理所当然一样。高瞻远瞩,向着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踩实每一个脚印,这是《我的父亲邓小平》告诉我的。

求学生涯:省吃俭用,只为学业有成。

本书的前半部分从“父亲”退休的当天讲起详细的介绍了父亲的家庭背景少

年时代,真正让我开始对本书有感觉的是从父亲留学时开始,因为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这个更有体会。

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打下了留法求学的基础。1920年

10月19日,“鸯特莱蓬”号邮船驶入马赛港。船上的中国学生历经39天的时间,行程3万余里,终于到达欧罗巴的西部。这标志着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兰西的土地。那时的他身上带着极少的钱,住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习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专程万里来求学的他“几乎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为了支持在法的生活,邓小平不得不非常节俭。“其他人平均每月的杂志费25法郎,他只用18法郎”,想想现在的同学们,花着父母的钱,手拿“苹果”,动不动就是请同学吃饭,同学过生日还要送贵重的礼物,殊不知我们的父母可能连一次生日都没有过过,这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

在此后的日子中邓小平几近破产,高额的生活开支,逼迫他不得不放弃学业,

离开巴耶学校,开始了勤工之路。1921年4月,到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月底,辞去工作赴巴黎,10月,进香布朗工厂做工,两个星期后被解雇。1922年2月,进哈金森橡胶厂做工。这对于那个年龄独自身处异国他乡的他来说已经承受了巨大的考验。身材矮小的他在工厂做苦力,本身就要比同龄人辛苦,每日筋疲力尽的工作,换来的只是还不能填饱肚子的微薄收入。这也锻炼了他不屈不挠和脚踏实地的品格。

在巴黎,邓小平经历了失业,工作,失业,再工作的过程。在这期间,邓小

平一直没有放弃,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坚持了下来。正如第十三章的标题所言的那样“有心万里求学,不怕路远山高”。

革命生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

邓小平在勤工的那五年四个月时间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

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他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社会主义

我的父亲邓小平txt

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活动,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在萧朴生、汪泽楷两人的介绍下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次年,参加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此后的一段时间中邓小平一直忙碌于对欧洲地区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这

一时期的邓小平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为将来在国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终于在1927年春回到了中国,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将

这份重要和关键的责任交给当时年仅23岁的邓小平。然而革命工作处处有危险

相伴,1928年4月,邓小平按照约定,来到在上海爱文义路望德里罗亦农的住

所。那天,邓小平与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接头。两个精明强干

的年轻人很快将事情处理完毕,邓小平便离开了。按照地下工作原则,两人应一

先一后离开联络站。邓小平从后门出来,走到弄堂口习惯地看了一眼摆在街头的

修鞋摊。一瞥间,使他大吃一惊,只见那个非同一般的“鞋匠”正在漫不经心地

向他做手势,于是他知道“出事”了。他快步走到路口,再回头一望,只见联络

站的大门已被几个英国巡捕死死堵住,罗亦农已无路可走。邓小平顿时出了一身

冷汗,心脏像打鼓一般狂跳不止。真危险,前后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差点儿落入

魔掌。邓小平深感事态的严重,一刻也不敢怠慢,他叫了一辆黄包车,火速向中

央报告这一紧急情况。这一事件也锻炼了邓小平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的工作作风。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恰逢邓小平受党中央指

示到武汉工作,为了安全起见便改名为邓小平(原名邓希贤),此后便一直沿用

这个名字,这便是邓小平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一时期的邓小平已经了解了中国当

时的政治形势,正在为准备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而做准备。1929年夏,25岁的

邓小平同志领导广西百色起义,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化名邓斌,同张云逸等于

12月和次年2月,先后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

1947年8月,同刘伯承率野战军主力,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的口号,

千里跃进大别山地区。在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中坚持了大别山斗争,把战线推进到

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正如书中所写“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

伤??但危险过好几次。”邓小平从一个进步少年到革命青年到伟大的革命家,

就这么一路走来,茫茫大漠、滔滔巨浪、豺狼虎豹、枪林弹雨不起刘邓大军可能

无人不晓,八年抗日战争以来,这支骁勇善战的野战军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

真是数也数不清。邓小平,一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他从不体现出大喜与

大悲,但他目标明确、立场坚定,是个实事求是、斗志顽强、忠贞不渝的共产主

义战士。

在最艰苦的时代甚至没有放弃,邓小平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从1938年走上

抗日战场,到1945年打响与国民党之战的第一枪,再到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进行淮海战役、举行渡江战役,直到解放南京、解放上海,已经是十一年了。这

十一年的岁月中,父亲栉风沐雨,历尽艰难,却从未病倒过。他虽不强壮,但却

健康,为了战争,为了胜利,他也必须保持健康。抗日战争以来,父亲一直坚持

每日洗冷水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清晨,他都用一桶冷水,从头到脚一注而下。

就是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也从未间断。”这让我这个连按时睡觉这点小事都做

不到的人顿觉自惭形秽。

家庭生活: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优秀的革命家,合格的党员,

从作者作为一个女儿的角度,从亲情的角度,我们感觉的出他也是一个好父亲,一个称职的丈夫,一个好爷爷,一个好同事,他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和胆

识,他的人伦情海,都为我深深折服。

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作者邓蓉从一个女儿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

更生活,更真实的邓小平。脱去国家领导人的外衣,作为一个普通人,邓小平生

活中的起居点滴和在面对人生起伏变换时的表现,都被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一个丈夫,妻子眼里的他,危难时能成为家庭不倒的支柱;作为一个儿子,母亲眼里的他,心地纯朴善良永远如同是个孩子;作为一个父亲,孩子眼里的他,不苟言笑但榜样的作用润物无声。而这所有的这些,在我的眼中,既成为感动,也成为启迪。

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特别地珍惜,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牵挂在心。

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即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广安接到了重庆,从此,夏伯根便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 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保护家人,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亲自致信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10月,得知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江西工厂劳动锻炼后,当即向汪东兴提出,带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

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通过汪东兴多次给中央写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对家人的关爱却毫不掩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邓小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篇二:《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在毛概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经历以及他提出的改革开放对我们的影响。老师的讲述使我对邓小平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一生才能铸就这样一个伟人。

同时在《我的父亲邓小平》里面也记载了一位女儿对“文革”时期父亲客观的看法及评价,让我看到了一个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可亲可爱的老人之外一个对文革期间做出了不可磨灭功绩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那些惨痛的经历。没有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的摸索,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他在被批判期间说过一句话让我深深的记住了,他说 “我的最大的希望就是留在党内,做一个普通的党员。”在文革初始,在一次会议上被要求做检查,说他代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面对报刊的点名,面对对他的种种打击,污蔑,甚至造谣中伤。邓小平沉默,但是有谁知道他内心有多挣扎,也许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早就练就无畏无惧,也许因为在他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早已有过不同寻常的坎坷磨砺,所以面对非常局面,面对不公平的待遇,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他虽不可能无思无虑,却仍以沉默待之。 邓蓉当时还是一个10多岁的孩子,面对始料不及的抄家,父母被隔离,兄弟姐妹被关禁闭,他们不理解,他们愤怒,但是他们从他们的父亲身上或多或少得到一点冷静的力量。邓蓉说虽然父亲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于色。但是,与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分别,或许从此再也不能相见。对于他来说这是最大的伤害,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但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是他最难接受的。中南海被软禁三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高位截瘫终身残疾,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全家人紧紧依靠在一起。用信任和和亲情相互安慰和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但这仅仅是第一次被打倒,更大的苦难还在后面。 邓小平同志第二次被打倒又再复出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他是非常被动地被卷入这场运动的,没有思想准备。面对造反派的诬蔑、不实之词和批斗,他不可能心情平静。但面对这样的险境和逆境,他从容镇定,坚韧地等待时机。他没有放弃,他相信有一天他会回到党为党工作。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下去,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十年文革,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广为人知。但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却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学生所能体会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光辉显著的业绩、卓越深远的才略、坦荡开阔的胸襟,都是值

得我们借鉴与称颂的。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灾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十年“文革”,是发展到极端的错误的爆发性的大宣泄,是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客观发展阶段。“文革”所留下来的,不只是沉痛和创伤,更有可以思考可以以兹为戒为鉴的重要历史教训。

邓小平的复出,是民望所归,是对中国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复出。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是艰辛的,所有人都不会懂。他还要担任着复兴中华的责任,收拾文革留下来的创伤。他对历史、对现实和对未来的思索,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这种思索,毕其七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始终不辍。在“文革”以前和以后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文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的确可以说思索得很多很多。通过这些实践和思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他再次复出后,他和他的战友们,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不是轻松容易的,但却是成功的。 邓小平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凡人之家。他是一个孝顺儿子,老继母在他家里度过幸福一生;他又是一个温和的父亲,愿意每顿和儿女们一同进餐;会饶有耐心地守着炉火一块一块为孙子烘烤尿布。他和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融和。正是这一切,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爸爸,我们想念你”让我深深的感动了,还有什么比这句话还能让一个父亲感动呢?邓朴方,他记得父亲邓小平有一次曾经对他说,“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比所有华丽的语言来的实在,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邓小平,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他对中国的贡献;一位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和给予他们乐观的力量。他慈祥,可敬可佩。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永远铭记

篇三: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有感

摘要: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大革命,是我国政治历史上的重大浩劫。毛毛的这本《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从女儿的角度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伟人邓小平一家是如何应对这场浩劫的,并最终渡过了难关的。也从作者的角度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等作出了公正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历史概念的理科生来说,各种历史事件在我脑中总是痛苦的混成一片。但最近几次课对于毛概老师关于中国道路探索的那段听得却很认真,对几位国家领导人为我国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印象尤为深刻。而其中邓小平在政治上的前瞻性和准确性定位令我无比敬佩,于是便对他的人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刚开始阅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时,觉得它都是记载一些文革时期发生在邓小平身上的点滴的事件的,所以感觉很无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及各种人物关系的逐步理清后,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震撼!邓小平面对批斗时的沉着淡定,邓家人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爱,邓家孩子面对造反派时的聪慧勇敢?无不让我感叹不已。

文革过去已经将近40年,尽管在过去的历史课本中我们也学到过很多次关于文革的内容,但那寥寥数字介绍的都只是文革的皮毛,如果不是有心我想是很难了解更多的吧。也许上课时老师会给我们深入介绍一些,我们的父辈也许正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给我们灌输了许多那个时期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安稳中的学生来说,文革的一切离我们都是那么遥远,其悲惨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到的。但这本书中,毛毛用她的感情,用极其平淡的文字向我们一一讲述的文革的故事,让我如临其境,不禁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而胆战心惊,时而愤然拍案。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邓家人面对困境时对彼此表现出的爱。书中毛毛对于邓小平的有一句评价是这样的:“从来坚强,从来遇险不惊,从来不喜怒不喜形于色,政治上的遭遇再险恶也打不到他,亲人的生离死别,却是他最难于接收的”。我想对于这一点,邓家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即使在文革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人也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全家人聚在一起。“要知道,在最艰难是时刻,能与亲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亲情是如此的伟大。1967年前后,即使邓小平夫妇被囚禁中南海后,他们仍每天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编着各种借口想要多要些钱给孩子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虽然是一件家庭小事,但

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孩子们无尽的牵挂和爱。对于他们的大儿子邓朴方,两位老人更是表现出了其伟大之处。当面对朴方不堪忍受造反派辱骂被逼跳楼导致高位截瘫终身残疾事,他们没有去责怪谁,而是紧紧团结在一起,想方设法为朴方医治。即使后来朴方被送到江西和他们一起生活,邓小平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是亲照顾瘫痪的儿子给他翻身。还有书后面邓小平在孙子生日是写的小纸条:“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小的细节,他都能一一想到还写上纸条提醒,让邓小平那高大的形象顿时变得充满温情与爱,就像自家爷爷那样亲近触手可及。文革十年,邓家人始终如一的心不分离,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纵使这十年间邓小平起起落落,但邓家一家人的温暖却始终未变过。

其次让我敬佩的是邓家的几个小孩在面对造反派时的无所畏惧。当听自家公务员老吴说刘家的孩子们被撵出中南海的时候,他们也是害怕的,害怕和父母分离,害怕被撵出后不明的命运,但他们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反抗,选择了斗争。“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的命运绝不能任人摆布。”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面前没有平坦的大路,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中南海—那个往日的避风港-以外的漠漠人世。”表达了他们不甘妥协,与命运作斗争的决心!在方壶斋的胡同里,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很快调整适应。即使经常还会受到造反派的骚扰批斗,但他们从来都没有畏惧过,还学会了攒钱防范于未然。在方壶斋的日子枯燥无聊,他们却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时间,想办法把家里的藏书偷拿出来阅读学习,毫不怠慢。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是无比的惭愧,现在的我们即使是在课堂上也从来没有像他们那样对书本如此如饥似渴,这一点我想不佩服他们都难。还有大哥朴方在面对文化大革命如此浩劫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那样背叛家人以让自己获得最宽大的处理,而是为了保护弟弟妹妹做出大哥的样子,把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揽到自己身上一人承担。让同为家里的老大不禁反问自己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勇气牺牲自己保护弟弟?

第三个让我佩服的便是邓小平及其老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了。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谁人不是只求自保,甚至有些还选择了背叛。但彭真被打倒时,邓小平不畏旁人的眼光给彭真一家送去橘子。邓小平被第二号走资派时,李富春又让警卫员送来了香烟,虽然都是些小小的礼物,但礼轻情意重,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小礼物也不是谁都会送出的。还有在“邓小平专案组”后期加紧对邓小平的调查取证工作时,对开国元帅聂荣臻进行的调查及请周恩来总理写的证明都充分证明了他们稳固的革命友谊,没有背叛,没有对造反派的妥协退让,有的只是对邓小平客观公正的评价。周恩来那“邓小平是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团转党的,我和

李富春、蔡畅同志均知道此事。”的证明,更是给予专案组和造反派重重一击!

第四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革时期的作风了。文革初期,邓小平刚刚被打到时,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他并没有任何预警和准,但面对批斗,面对造反派的各种侮辱他从不争辩,始终都是漠漠忍受,以静制动,不去做无谓的斗争,我想这也为后来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奠定了身体基础吧。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被“囚禁”的,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并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个时候邓小平经常是沉默的,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不停的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邓小平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 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家混乱,更不忍看自己的人民受苦!他深知这次复出的机会来之不易,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他也要进行改革。这也许就是他沉着冷静的外表下所守护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在他的整顿下。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他在全国的全面整顿,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是一个及其爱国的共产党员被囚禁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思考的结果啊!

当然,文革过后邓小平能再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我想还是要感谢毛泽东这位伯乐。是他看出了邓小平的政治才能,在文革期间始终要求与刘少奇区别对待,在政治和人身上都有所保留,从来没有让林彪和中央文革插手。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顶住压力,为邓小平保留了党籍。作为一名还未成为共产党员的共青团员,毛毛在书中告诉了我们党籍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党籍,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不过一支政治的风向标;而在忠实的共产党员心中,则高于生命,重于生命。”文革中,毛泽东保留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干部,也许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确实给新中国带来了不小的浩劫,但他发动文革是要由“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方式去夺取社会权力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政权发展中国,这一个我们是不可否认的,他对邓小平选择保留的方针也是及其正确的。

我想读完这本书,对我真正起影响作用的并非邓小平卓尔不凡的一生或是其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所

起的重大作用,而是他这一身的生活作风与整个邓家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这对于我们当

代的大学生来说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篇四:邓小平女儿笔下的转折时刻Microsoft Word 文档

邓小平女儿笔下的转折时

导读 8月8日晚8时,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播出。因首次展现了1976年以来高层政治斗争,其“大胆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一经播出即引人热议。

这部48集连续剧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聚焦了1976年到1984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同志。被父亲爱称为“毛毛”的邓榕曾经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以亲历者和女儿的双重身份记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书中披露了许多邓小平1976年再次被打倒至1977年复出期间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与史料。

风雨如晦 一号文件“批邓”

1.1976年1月15日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是他被再次打倒前在电视屏幕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一场更大规模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了。

2.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也就是197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通知说:“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代总理。经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剑英同志生病期间,由陈锡联同志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从2月2日“一号文件”下发后,邓小平不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专管外事”也是形同虚设。他在党内、政府内和军内的职务还没有免除,但实际上已不能工作。政治局会议,叫,就去参加,不叫,则不去。每日在家,与子孙们相聚,比去看“四人帮”猖狂的嘴脸要舒服多了。

3.到了1976年的2月,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已经大大恶化。2月底来中国进行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会见毛泽东后,是这样描述的:“毛的情况严重恶化了,他讲话的声音就像一串串单音节,含混不清。不过他思想仍是敏捷和清晰的。他明白我说的一切,不过在他要回答时,却说不出字来。如果他认为翻译听不懂他的意思,他就会不耐烦地抓过一张便条,把他的话写出来。他处于这种情形是痛苦的。”

4.一些坚决执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进行的全面整顿的部门领导人被撤职,重新受到批判。万里、胡耀邦、胡乔木等被罢官和批判。教育部长周荣鑫被逼作检查并每日遭到残酷批斗,4月12日于“追查”会上被斗争迫害致死。

5.周恩来去世后,开始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已经是人心不稳。人心不稳,便会“谣言”四起。那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国的大小城市,传闻不断,议论纷纷。这些被“四人帮”后来一再追查的“谣言”,差不多都是关于江青的。说江青30年代在上海是个三流电影明星,讲江青当时与她的丈夫唐纳的风流故事,说江青当过叛徒,还有关于江青生活腐化和行为乖张的各色传闻。

6.3月19日,北京市朝阳区牛坊小学的学生们,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为人民的好总理献上了第一个悼念的花圈。

风声鹤唳 被撤销一切党内职务

7.4月4日晚,华国锋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叶剑英、李先念“因病”没有参加。在江青等人左右下,会议把天AN门广场悼念活动的性质定为“反革命搞的事件”,“是邓小平搞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形成的”。会后,毛远新把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情况和会议决定,书面报告了毛泽东。报告中说:“这次是反革命性质的反扑”,“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去年邓小平说批林批孔就是反总理”,今年“就抬出总理做文章,攻击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反总理,利用死人压活人”。毛泽东圈阅了。

8.4月7日上午八时零五分,毛远新根据姚文元亲手组织炮制的“天AN门事件现场报道”,

向毛泽东汇报了“天AN门事件”的进展情况和处理意见。??听完毛远新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汇报后,身体已经极度衰弱的毛泽东,作了以下指示:“据此开除邓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次,一、首都,二、天AN门,三、烧、打这三件好。性质变了,据此,赶出去!”“华国锋任总理”,提议华国锋任党的第一副主席。同意公开发表这篇“现场报道”。

9.自从江青和张春桥在会上说可能有人会去冲击邓小平,汪东兴就留了一份神。??(7日下午)他从人民大会堂出来,并没有直接去找邓小平谈话,而是车子一拐,进了近在咫尺的中南海。

见到毛泽东后,汪东兴向毛泽东汇报,政治局正在紧急开会讨论“天AN门事件”和邓小平的问题。??汪东兴向毛泽东汇报可能有人会去冲击邓小平。毛泽东说,不能再冲击,不能抓走,并问汪东兴有没有办法。汪东兴建议,把邓小平转移个地方,可以转移到东交民巷那个房子去。毛泽东说,可以。

10.4月7日晚八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两个决议。第一个决议的内容是,“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第二个决议的内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发生在天AN门广场的反*革命事件和邓小平最近的表现,认为邓小平问题的性质已经变为对抗性的矛盾。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政治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天崩地裂 短兵相接

11.7月28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河北唐山地区发生了七点八级强烈地震。

12.9月9日那一天,从中午开始,广播电台便反复播放:“下午四时有重要广播。”我们的消息太不灵通了,而且“文革”中的“重要消息”也实在太多了,对这个广播我们完全没有留意。下午四时左右,孩子们有的还在睡觉,父亲坐在客厅里看书,家里静静的。我当时正在院子外面,突然听见远远地,空中传来一阵阵奏乐的声音。仔细一听,是哀乐!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赶紧跑进屋里,告诉父母亲。我们一起打开收音机,骤然间,听到了毛泽东逝世的消息。

13.毛泽东去世了,他生前安排的政治格局立即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

七、八月间,王洪文到了上海,提出要“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要准备上山打游击”,让上海尽速用库存的枪支弹药进一步装备“第二武装”。8月,七万枝枪,三百门炮,一千万发各种弹药很好发到上海基层民兵组织。

14.看着局势的发展,陈云、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们感到十分焦虑。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联络,互通消息,并分别找叶剑英交谈。 他(叶剑英)找华国锋谈话,单刀直入地告诫华国锋:“现在,他们不服气,迫不及待地要抢班夺权。主席不在了,你就要站出来,和他们斗!”叶帅推心置腹的谈话,打动着华国锋的心。华国锋在考虑着。他知道,形势已万分急迫,他必须要考虑了。“四人帮”两次大闹中央政治局会议,取而代之的野心毕露无遗。在与叶剑英谈话时,华国锋没有马上表态。虽然在内心已决定与“四人帮”进行斗争,但他毕竟刚刚上任不久,没有像叶剑英那样的政治经验和必胜的信心,他还要进行考虑。

15.叶剑英、华国锋、汪东兴商议后,最后确定以坚决的方式进行“智取”。具体方案是,以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为题召开中央常委会,吸收姚文元参加,会上即对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采取行动,江青另行处置。行动时间定于10月6日。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为了提高警惕,避开王洪文的监视,行动之前,叶帅随时变换着住所,让“四人帮”摸不着他的行踪。同时,叶帅对军队作了相应的部署。

16.10月6日这一天到来了。会议定在晚八时开,叶帅和华国锋二人提前一小时到达怀仁堂,做具体部署工作的汪东兴已带着警卫人员在大厅守候。会议室内,叶帅和华国锋坐在沙发上沉着静候。时钟滴答滴答地鸣响,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

快八点了,“四人帮”中第一个来到的是王洪文。进入怀仁堂后,一见情况有变,王洪文便拿出当年在上海进行武斗的架势,拳打脚踢,拼命反抗。不过,他那点儿武斗本领根本不顶事,几下子就被警卫人员制服。王洪文被带到会议室后,看见坐在那里的叶剑英和华国锋,便像野兽一样想扑上去。警卫人员见势一把将其推倒在地。华国锋向王洪文宣布决定后,王洪文还不服气地嘟囔:“没想到有这样快!”

第二个到来的是张春桥。进入怀仁堂后,在现场警卫不许随身警卫员跟进时,张春桥才发现异常。他不停地问:“怎么回事?”张春桥进入会议室后,只听见华国锋严肃地向他宣布:“张春桥你听着,你伙同江青、王洪文等反党、反社会主义,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接着华国锋郑重宣布对其进行“隔离审查”,立即执行!

姗姗来迟的是姚文元,解决这个“文弱书生”是“杀鸡焉用牛刀”。在休息室里,仅由中央警卫局一位副局长向他宣布了决定。听完后,姚文元,这个“四人帮”中的“文痞”和“刀笔吏”便一下子瘫倒在地,最后还是让人扶着才走了出去。

在中南海二O一住地,江青正穿着丝绸睡衣,一边看着进口录像片,一边看“文件”。中央警卫局行动组人员进来后,她尚且没有明白,对来人厉声地喝斥:“你们来干什么?”当来人向她宣布决定时,江青慌了,站起来连声问道:“为什么?为什么?”“你去了就知道了。”听到来人的回答,江青明白了,便提出要方便一下。她在厕所里赖了一刻钟,最后不得不在两名女警卫的“护送”下,悻悻离去。

这次行动最后一个要解决的是毛远新。毛远新是参与“四人帮”夺权的中坚人物。奉命去解决他的,是毛泽东的老卫士李连庆。在毛远新临时住的中南海颐年堂后院,李连庆向他宣布了中央的决定。这个神气活现以“太子”自居的“联络员”,在被搜出了一把手枪后,没有反抗便被带走了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右三)、叶剑英(右四)、李先念(右二)、汪东兴(右一)、陈锡联(右

五)、武建华(右六)等合影

批“两个凡是” 艰难复出

17.10月6日晚十时,华国锋和叶剑英手挽着手,面带笑容地和与会人员见面。华国锋庄严宣布了粉碎“四人帮”的经过。会场沸腾了,讲话被一阵阵掌声打断。在一片欢欣兴奋的气氛中,会议开了整整一个通宵。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决定: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

委主席,并决定,为通报粉碎“四人帮”一事,从10月7日起,全国范围内由上而下地召开“打招呼”会议。

18.10月10日,当消息再经证实后,父亲郑重地拿起笔来,致信汪东兴并转华国锋和中央,表示坚决拥护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的果敢行动。信的最后,父亲用他从来没有使用过的词语写道:“我同全国人民一样,对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由衷地感到万分的喜悦,情不自禁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19.12月4日,父亲患前列腺炎,严重尿潴留。

12月14日,中央作出决定,恢复邓小平看文件。

??

12月16日,华国锋、汪东兴批示,同意医院给邓小平进行手术治疗。

20.出院后,在叶帅亲自安排下,父亲住进西郊西山军委的一个住处的二十五号楼。 有一天晚上,我们全家正在吃饭,叶帅的小儿子头头来了。他悄悄地告诉我们,他是奉命来接我们家“老爷子”,去见他们家的“老爷子”。父亲听后立即起身。

头头的车子停在大门外,父亲上车,是坐在汽车的后座上,我和头头坐在前面。头头开着车,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父亲接到了叶帅住的十五号楼。父亲下车,快步走进大门。刚一进门,远远地就看见叶帅由人搀扶着,从里屋走出来。叶帅是专程出来迎接邓小平的。父亲高声喊道:“老兄!”赶紧趋步向前。父亲和叶帅两人走到一起,热烈而紧紧地握着手,长时间不放。然后,他们相互搀扶着,走进里屋。门紧紧地关着,他们谈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21.4月10日,父亲提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父亲明确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观点。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在这封信中,父亲鲜明地提出要准确地和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5月3日,中央转发了邓小平的信,肯定了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

在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王震等老同志的推动下,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下,在粉碎“四人帮”九个月之后,1977年7月,邓小平终于再次复出

篇五:《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读后感

环境0701 0713100103号 陆燕 十年“文革”早已结束了。这场20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政治大劫难,早已化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沉淀在了人们的回忆里。而对我们这些生在八十年代末的学生们来说,十年“文革”,也仅仅是一件历史事件,跟辛亥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这些事件一样,给我们的有经验,有教训。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对其中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们对这场革命的受难者之一——邓小平并不陌生,我仍然记得,1997年春节前后,当电视、广播不断重复着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举国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对于邓小平,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在“文革”中的“三落三起”以及复出后对中国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等。而在读了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以后,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邓小平,也联想到现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下面,我就具体讲讲我读了这本书后对邓小平一些另外的感想吧!

读这本书时,我始终被其中充斥的浓厚的亲情深深感动着。亲情,这个简单却沉重的词语,在邓小平一家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在“文革”开始时,邓小平夫妇将儿女关在家中,只为了儿女们的安全。在中南海被软禁三年期间,大儿子被逼得跳楼,高位截瘫终身残疾,邓小平提笔给毛泽东写信,希望组织上安排给儿子治病,后来,作为一个70岁的老人每天还要为儿子翻身。在江西时,邓小平省吃俭用,差不喝了,酒从当地买,烟控制在三四天一包,甚至一支烟都分两次抽,只为了将钱存下留给儿女。都说父爱是深沉的,在邓小平的身上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儿女回来团聚时,他只是望着交谈中的儿女和妻子微笑,但不言语,但他的心中一定是汹涌澎湃的,毕竟是自己两年多没见的孩子啊!而另一方面,儿女们对自己的父亲又是相当敬爱的。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个细节就是当孩子和老人被赶出中南海的家时,邓榕也就是毛毛轻轻地亲了父亲一下,然后匆匆地走了??“文革”期间批斗邓小平,子女们都是十多岁的孩子,惶惑,不理解,愤怒,觉得委屈,但从父亲身上,能够或多或少似懂非懂地获得一点保持镇定的力量。这些孩子,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爱自己的爸爸,深信自己的爸爸决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帮分子。他们坚信自己的父亲是无罪的,他们爱自己的父亲,愿与他共度危难。在困境中,邓小平夫妇和子女们像大海狂涛中的一叶孤舟,

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只能更加紧紧地聚在一起,用信任和亲情来相互安慰和支持,以获得心灵上的镇定。父母与孩子的亲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正是这弥足珍贵的人间亲情,使我们一家人在险恶困境中获得最后的精神支持。

但是,我们现在的家庭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越来越少,说是“代沟”,实际上呢,这只是不肯交心的结果,一有问题,要么争吵,要么互不搭理,家人间的亲情变得薄弱,甚至经不起一点点风浪的侵袭。如果我们做子女的,也能够体谅自己的父母,经常跟父母沟通,那么,哪还有如此多的家庭问题?

此外,一直贯穿整本书的就是邓小平及其一家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初在江西,邓小平夫妇及其继母很快熟悉、适应新环境,生活就是这样,有乐就有苦,有苦也就必有乐,只要你能努力适应生活,生活就会给你以回报。生活不算苦,真正苦的是人的内心,这家人在最困苦的时候,仍在生活中想着法子寻找乐趣。三个老人相互体贴,相互照料,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以在困境中保持的乐观精神,把禁闭中的生活过得具有生命力,正像邓小平说的“新的生活总会习惯的”。 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卓琳呀,快来看,丝瓜又开花了。”这是在江西期间,生活虽艰苦,但邓小平在院子里种菜,仍自得其乐。而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知道,欢乐和幸福要自己去寻找,自己去争取,困难和忧伤要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去克服。乐观主义在逆境中更要保持。

想想我们自己,真的很惭愧啊!我们的生活不会像当时那么艰苦,不会遭到批斗,我们相比于那时而言是相当幸福的。但是在挫折、困境面前,能够做到乐观的有几人?我们总在自怨自艾,感慨命运的不公,心中徘徊的永远是如何逃避现实的不堪,以消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邓小平能够做到“三落三起”,不仅仅是其他人的帮助,他自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出了努力。

尽管我一再地想将邓小平当成一个平常的人去感悟,但发现根本做不到这点。因为他真真实实地活到了1997年,那时的我毕竟也已经八岁了。我记得,我们那时候称呼邓小平都不是什么邓小平总书记、改革开放的工程师之类的,我们这些孩子叫的仅仅是一生“邓小平爷爷”,有时甚至是“小平爷爷”,就像一个熟悉的邻居??结合《我的父亲邓小平》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比我

想象中更贴近生活的邓小平,同时,我也更能体会他在1981年为《邓小平文集》写序言时说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正是这样深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伟人,将我们的祖国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也利用这学期上毛邓三课的机会,我通过读邓小平女儿邓榕的这本书,深深体会到了邓小平的不同于其他领导人之处,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邓小平的无比乐观的精神,使自己变得更坚强!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