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2008地震灾害统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43:32 字数作文
篇一:德阳市2008统计公报
德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2月
2008年是德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德阳市遭遇“5.12”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380万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力开展抗震救灾,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把握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两个机遇,坚持“推进两个加快,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在大灾之年,德阳经济社会总体仍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综 合
2008年,德阳经济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全市经济波动明显,呈“V”型运行态势。一季度,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5.4%,创近十几年新高;二季度,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经济社会遭受发展重创,德阳经济发展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3%,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三季度,全市人民众志成城,认真推进两个加快,调整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经济总量同比下降2%,增幅回落16.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四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4.3%。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04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4亿元,同比下降
3.4%,回落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3.5亿元,同比增长1.3%,回落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2亿元,同比增长3%,回落8.5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8.6:55.2:26.2。
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084元,同比增长1.1%,按2008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为2792.3美元,同比增加355.5美元。
民营经济继续占据德阳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地震和金融危机对民营经济影响大。2008年,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同比下降1.7%,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0.1%,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8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204.52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98.82亿元,同比增长1.3%。年末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为 70853户,私营企业14095户,同比增长9.97%和30.79%。
二、农 业
2008年,全市各级政府按照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重点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但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农村经济整体回落。2008年全市粮食生产稳定,畜牧业生产降幅较大,在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情况下,农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这是德阳建市以来农村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12.7亿元,同比下降
6.4%。其中农业产值(种植业)88.3亿元,下降5.8%;林业产值4.3亿元,增长12%;畜牧业产值109.0亿元,下降8.8%;渔业产值6.1亿元,增长6.7%。
粮食生产稳定,油料产量增加。全年粮食播面31.2万公顷,同比增长0.1%,粮食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加286吨,增长0.01%,其中:小春粮食总产量54.5万吨,同比减1.28万吨,同比下降2.3%;大春粮食作物产量140.5万吨,同比增加1.3万吨,增长0.9%。油料作物播面6.9万公顷,同比增长9.6%,油料作物总产量17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增长6.6%。蔬菜播面6万公顷,同比下降6%,蔬菜总产量178.2万吨,同比下降14.3%。
畜牧业生产受地震后养殖条件等的影响较大,主要产品产量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44.7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下降4.8%;生猪出栏408.2万头,同比减少29.64万头,下降6.8%,猪肉产量27.1万吨,同比下降6.3%。出售和自宰肉用牛11.9万头,同比下降
2.5%;出售和自宰肉用羊30.1万头,同比下降10.5%;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8355.6万只,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3.6万吨,同比下降4.98%;牛奶产量8610吨,同比下降29.9%。
期末生猪存栏247.1万头,同比减少25.3万头,下降9.3%;牛存栏16.59万头,同比下降8%;羊存栏26.5万头,同比下降5.3%。林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村用电量16.6亿千瓦小时,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18.4万吨,增长0.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8.3万千瓦,下降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发展势头大幅振荡,工业企业在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中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恢复性增长。
工业企业个数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1户,比上年净增121户。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12户,比上年增加1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13户,2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50亿元以上的企业4户。
工业经济总量略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325.7亿元,比上年增长0.3%。主营业务收入90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受地震、金融危机和税收政策的影响,利税大幅下滑,实现利润总额42.4亿元,比上年下降50.9%。利税总额88.0亿元,比上年下降34.8%。
机械行业在逆境中发展。机械行业着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不断扩大,有效抗击了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影响,逆境中继续得到发展。2008年,全市机械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户,比上年增加6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3.5%,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43.2%。
工业效益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4.0%,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2%,下降8.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8.7%,下降7.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1%,下降6.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下降0.2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212个,比上年增加1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18.9亿元,比2007年净增54亿元,增长32.8%,投资总量和年净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施工项目125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98个。
从用途结构看,基本建设投资平稳增长,完成投资56.6亿元,同比增长11.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6.6亿元,同比增长9.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5亿元,同比下降0.9%。从城乡结构看,农村投资快于城镇投资。全年城镇投资160.4亿元,增长10.5%,农村投资58.5亿元,同比增长28.6%。从区域结构看,区域差别明显。绵竹市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8.6亿元,同比增长57.2%,广汉、中江同比分别增长70.3%和76.8%,什邡、旌阳区分别完成投资27.3亿元和7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1.7%。
在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67.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9.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7亿元,增长54.6%。
五、国内贸易
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消费市场走势呈“V”型。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08年前四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呈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月均增速为20.9%。5月12日以后,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瘫痪状态,商品流通市场和城乡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滑,5、6、7、8月呈负增长,9月以后,随着援建、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商品消费出现起色,零售额增幅出现拐点,增长速度由负转正,9至12月的月增幅分别为3.4%、3.4%、2.9%和8.8%,全年消费品零售市场呈“V”字型走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的零售额90.1亿元,增长0.1%;县的零售额26.7亿元,增长22.6%;县以下零售额83.6亿元,增长2.7%。从行业看,批发业29.2亿元,增长15.8%;零售业124.3亿元,增长3.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1亿元,下降1.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增长15.8%;集
体经济实现零售额0.8亿元,下降36.3%;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28.6亿元,下降3.8%;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22.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快速增长。全年引进内资项目569个,协议金额447.5亿元,到位资金13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93.5亿元,同比增长56.3%。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个数393个,资金额93.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7.9%。引进资金所属行业前三位是:制造业,到位资金83.6亿元、房地产业,到位资金16.4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到位资金
7.2亿元。引进到位资金亿元以上项目78个,实现到位资金67.1亿元。
对外经济成效突出。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其中:进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28.8%;出口总额9.2亿美元,增长54.3%。境外劳务输出2070人次,增长8.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756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741公里,占公路里程总数的76%,等级公路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等级公路中,高等级公路(含一级公路)317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13.7亿吨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14.6亿人公里。
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7250辆,比去年增加2079辆。其中:私人汽车82256辆,比去年增加3378辆。
邮电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2.9亿元,增长33.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9.3万户,增长29.9%;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5.5万户,增长16.5%。
旅游业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2.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5800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其中:旅游创汇383万美元。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4个,星级饭店1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2100间。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98.2亿元,比上年下降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亿元,下降13.7%。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8亿元,下降12.6%。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2.9%、2.4%、49.8%和47.5%。财政支出总额2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其中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102.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亿元,增长2.4倍、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8倍。
金融运行稳定。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53.7亿元,支出1505.9亿元,分别增长
6.7%和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488.4亿元,增长36.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27.4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1.1亿元,增长16.8%;中长期贷款余额84.1亿元,增长17.3%。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23家,全年保费收入25.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亿元,增长10.7%;寿险保费收入20.4亿元,增长88%。全年处理赔款及给付金8.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8亿元。 全市全年证券新开户数1.03万户(数据只包括华创和和兴证券公司,未包括华西证券,下同),证券开户数达到7.5万户,全年证券累计交易量5202万手,交易金额35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小学534所,在校学生20.2万人;初中学校163所,在校学生13.2万人。高中学校28 所,在校学生5.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5.4万人。全日制高校6所,在校生5.3万人。258人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国家科技项目立项11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立项69项,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6户,获科技进步奖26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共申请专利676件,其中:发明专利132件,实用新型218件,外观设计326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绵竹、什邡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年画之乡”、“书法之乡”。“文化德阳”活动广泛开展,特别是灾区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全市文艺工作者在89个受
灾群众安置救助点开展“情系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慰问活动170余场。组织创作“抗震救灾”主题漫画268幅,主题音乐作品100多首,《托起生命的太阳》、《古老的歌》等一大批美术作品参加了全国、全省抗震救灾主题作品展。率先在灾区启动一批文物抢救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建设绵竹棚花村木版年画传习所、罗江县文化馆等项目,初步恢复一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项目。
年末有广播电台7座,节目7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转播台7座,节目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3702公里,有线电视用户42.3万户,比上年增加5.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2.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今年我市新增旌阳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农民272.9万人,参加合率为91.2%。基金到位总额20752.5万元,基金补偿支出10545.81万元,其中住院补偿43.2万人次,共补偿8642.6万元,门诊补偿42.9万人次,共补偿543.1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个,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8.5万人,覆盖率达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体育服务于社会,面向广大群众,推进全市群众体育向前发展。全市拥有全民健身活动场所140个,健身路径186条,公共体育场馆9个。成功承办奥运火炬展示活动。德阳籍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1金1银,参加全国比赛获得2金2银1铜,参加四川省锦标赛获得12金8银9铜。
十一、环境保护
2008年全市环境质量保持了总体稳定,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58天,达标率97.8%;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出境断面(清江断面)水质有10个月达标;市区环境噪声低于55分贝,其中夜间为47.5分贝,较去年同期降低1分贝。
顺利开展战略环评、《德阳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及《德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年窗口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671个,依法审批600个,验收32个。 截止2008年,全市共建成省级生态小区26个、省级生态村22个、市级生态村3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市级生态家园115户。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
十二、人口与安全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市出生人口3.3万人,死亡人口3.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年末总户数134.2万户,总人口387.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农业人口296.6万人;男性人口199.3万人,女性人口188万人,性别比为106:100。全市城镇化率39.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发生交通事故902件,比上年下降24.3%;事故造成损失折款244.9万元,下降14.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0元,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8.2%和0.8%,转移性收入增长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904元,增长7.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7.9%,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0.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5%;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6.7%;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增长21.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下降4.6%。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85元,比上年增加644元,增长14.2%,增加额中各种救灾补助和救济金410元。工资性收入增长8.8%、家庭经营纯收入下降2.4%、财产性收入增长36.8%、由于国家发放的救灾补助和救济,转移性收入增长
1.84倍。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4607元,增长21.8%。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3.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1%,衣着消费支出增加9.2%、居住支出增长96.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
加快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94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4887人,登记失业率3.5%。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覆盖人数29万人。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007年个别数据有所调整,正式数据以《德阳统计年鉴-2008》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篇二:2011年德阳市统计年鉴
2011年德阳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推进“一三五八”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全面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市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7.4亿元,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提高
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21.0%,第三产业增长11.1%。全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5.6:60.0:24.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6%,拉动经济增长12.0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1562元,按照2011年12月31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达到5009美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30.3亿元,增长19.0%。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4%,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市财政总收入258.8亿元,增长38.1%。地方公共财
政预算收入完成67.1亿元,增长46.4%。财政总支出235.4亿元,下降19.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2亿元,下降31.7%,其中,教育支出20.9亿元,增长2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2亿元,增长11.0%;卫生医疗支出14.4亿元,增长63.1%;住房保障支出9.9亿元,增长63.6%。
二、农 业
狠抓科技助农增收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5.1亿元,增长3.9%。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101公顷,下降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78公顷,增长0.4%;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2公顷,增长0.4%。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05.2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增长1.5%;油料作物产量为18.4万吨,增长1.9%;蔬菜产量192.1万吨,增长2.8%;瓜果产量8.1万吨,增长31.8%。积极调整畜牧生产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养殖业比较效益提高,全市出栏生猪427.7万头,下降2.6%;出栏家禽9910.4万只,增长0.9%;肉类总产量49.1万吨,下降1.1%;禽蛋产量12.7万吨,增长6.4%。
产业化发展成效突出。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517个,其中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5个。专合组织1267个,带动65.1万农户致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发展呈“高开稳走”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3亿元,增长23.5%,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总量继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61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5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79.5亿元,增长35.8%。其中:机械、食品和化工三大传统产业贡献突出,完成工业总产值1686.4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77.4%。
经济效益不断攀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5.7亿元,增长43.0%。实现利税232.9亿元,增长29.0%。其中:利润128.0亿元,增长3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全市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0.7亿元,增长28.6%,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加。全年生产白酒11.7万千升,增长39.0%;软饮料220.1万吨,增长32.7%;磷矿石340.2万吨,增长36.6%;水泥产量1062.2万吨,增长32.0%;电站用汽轮机3916.7万千瓦,增长19.3%;发电设备3968.2万千瓦,增长15.0%;精制食用植物油48.9万吨,增长53.0%;钢材产量72.7万吨,增长28.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239个;建筑业总产值269.4亿元,增长7.8%;施工面积1923.5平方米,增长24.9%;竣工房屋面积676.5万平方米,增长6.3%;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42.5亿元,增长4.0%;实现利润总额4.0亿元,下降3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一手抓灾后重建的全面完成,一手抓投资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0.4亿元,增长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6.3亿元,下降0.6%;更新改造投资
增长56.0%。商品房施工面积为939.3万平方米,增长39.2%;商品房竣工面积137.8万平方米,下降8.6%;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15.5万平方米,下降4.9%;商品房销售额为84.5亿元,增长1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6亿元,增长17.3%。分地域看,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0.9亿元,增长18.9%;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7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89.2亿元,增长16.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2.4亿元,增长21.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中西药品、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增势强劲,分别增长60.8%、57.3%和41.4%;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6.5亿元,增长1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9.1亿美元,增长30.3%。其中:进口额15.1亿美元,增长19.0%;出口额14.0亿美元,增长48.0%。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9亿美元,增长26.3%。外派劳务2430人次。
篇三:赴德阳地震灾区实践调查报告
赴德阳地震灾区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数以万计的同胞丧生、家园受损、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设施损毁严重、社区功能丧失、生态失衡。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解放军指战员以及社会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并在灾民救助与安置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抢险转移到灾后重建,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特别在灾区社会经济的重建与灾民生产生活的恢复等方面显现出了工作的复杂艰巨性和长期攻艰性。在重建初期,国家计划用三年时间耗资一万亿人民币,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现在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时间,重建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三年时间中,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令世界称赞,而今年也恰逢建党九十周年,汶川地震成功的灾后重建工作也是党这一路风雨走来,所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希望能够走进当年的地震重灾区,一方面从宏观上去感受党带领人民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访谈、录音录像、实地考察等方式,接触当年的灾民,了解他们在重建过程中的生活变化,包括物质生活上的提高,精神上是否已经摆脱当年的阴影,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精神面貌;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与当地民众的接触,重温地震救援以及灾后重建中的点滴感动,体会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灾后重建 民生 问题
正文:2011年八月五日,一支由北航学子组建的实践调查队从北京启程踏上了赴四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调查之旅。而我和另外一名四川师范大学的同学作为此次实践的先头部队已提前一天去到本次实践队需要驻扎的两个城市——德阳和绵阳——为队友安排好了住宿。
在迎接队友到来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相聚在绵阳一家特色自助餐厅,茶饭间的谈笑让我们更加熟悉了彼此,一次经过精心计划和准备的地震灾后重建调查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不少人都知道,北有沈阳,南有德阳。德阳——这个四川重要的“工业心脏”,这个四川省乃至全国响当当的重装备工业基地,是三年前那场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其中绵竹、什邡被列为极重灾区,旌阳、广汉、中江、罗江被列为重灾区。那一刻,17000多条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居民住房、山区集镇、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遭受毁灭性破坏,满目疮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58亿元。几辈人积累下的美好,一下子似乎烟消云散,重建美好新家园,成为德阳群众最热切的期盼。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一行走进德阳时,遭受地震重创的痕迹日渐消弭,扑入眼帘
的是焕然一新的美景:重建后的孝德新镇富有鲜明的江南水乡建筑特点,色彩鲜艳、构图活泼的绵竹年画跃然墙上;大山深处的玄郎村,不论是民房的规划和设计,还是全村的配套建设和治理,都让人点头称绝;原址重建的红白新集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传统与现代交融,现代特色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紧密结合;因一棵1200多年历史的红豆树而得名的师古镇红豆村,是北京直接援建的特色村落,以千年红豆树这一特殊生物资源为载体,挖掘婚庆文化,开发婚庆产品,打造成了西南第一“婚庆民俗文化特色村”??
数字虽然干枯,却最有说服力。截至去年年底,德阳开工灾后重建项目5474个,开工率99.7%;竣工5107个,竣工率93%;完成总投资1448亿元,占92%,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其中,33.4万户重建农房全部竣工入住,6.8万户重建城镇住房基本完成;重建学校584所、医疗卫生机构183个,文化、体育、广电、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城镇建设大跨越,城市功能更加完备;竣工1070个工业重建项目,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纷纷协助德阳工业扩容吸金,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为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
这次在德阳,我们还特别去了其中一个重灾区——旌阳区。在旌阳区团委办公人员的介绍下,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受灾和重建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特大地震突袭旌阳。顷刻间,天灾震毁家园,哀恸穿透心灵,美丽如画的旌阳满目疮痍。灾难的肆虐,给旌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80亿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旌阳26万人无家可归,
6.8万名孩子无学可上,1010家企业停产;孝泉、柏隆、德新、黄许、扬嘉等五个乡镇灾情严重,大量受灾群众急需安家就业,学校急需复学复课,企业急需复工复产??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旌阳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创造了没有发生疫情、没有民心不安、没有社会不稳的奇迹——仅两天时间,就建起了12个临时救助站,安置受灾群众13000余人次,其中,安置绵竹、什邡等极重灾区群众7600余人;组建的临时医院、救护站,累计收治区域外的伤病人员1800余人,其中住院480人。
旌阳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旌阳共规划灾后重建项目735个,计划总投资200余亿元。三年来,全区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0余亿元。重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分别累计完成9600余户和4.2万余户;20万户城乡震损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建成的德新镇柏木泉新村、孝泉镇涌泉新村等307个农房聚居点各具特
色,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全区新村建设至少向前推进了10年。2)设施重建,重在提高,应对未来。重建的学校、医院、交通、水利??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还有推动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朝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动力。
3)精神家园重建放在了文化重建之首,把灾后精神重塑放在了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建设之中,让灾区群众走出地震阴霾,重拾快乐生活,绽放美丽笑容。如今,一座座无比坚强的“精神大厦”拔地而起,再度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4)全区一二三产业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产业从恢复到振兴的历史性跨越。如今,一项项富民增收的产业风生水起,招商引资实现了快节奏,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快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超预期。2010年,旌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7亿元,同比增长12.56%;财政总收入21.34亿元,增长23.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6亿元,增长7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37元。“十一五”期间,旌阳区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称号。
总之,在德阳“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的重建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值得总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阳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的原则,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德阳的建设者们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卓有成效地开展灾后重建;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区重建工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虽然才进行几天实践,但是我对于灾后重建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新闻报道上的白纸黑字,而是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机的新四川。采访中我看到了灾区人民亲手建起美好家园,感受到了他们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感动于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之旅,我不仅了解了更多在灾区受灾并重建的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信息,同时还提高了我的实践沟通能力,积累了更多社会经验,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我感谢这次实践活动,它让我再一次战胜了我自己!
篇四:德阳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德阳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作者:张宗书 蒋敬 王苏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着重从德阳旅游总人次、总收入、旅游人均消费、客源结构等方面分析德阳旅游市场现状,为进一步拓宽市场、发展旅游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旅游市场 现状分析 德阳市
德阳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部,距省会成都市区41公里,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是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基地,有“西部鲁尔”、“川西明珠”之称,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经济发展和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二。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虽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当前,德阳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成都天府新区及加快灾区发展振兴等重大机遇,旅游业在推进德阳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建设和“两化”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
1 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灾后平稳增长
2008年汶川地震后,德阳市旅游产业确立为灾后重建先导产业,入境旅游市场开始稳步增长,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2008-2011年,德阳市入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11.41%和18.88%。2011年旅游总收入51.7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2.11倍;旅游总人次2011年875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了2.12倍。(见表一)
2011年德阳市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四川省作对比(图1、图2)可以发现:2006年德阳市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增长比率高,其中旅游总人次增长率达66.7%,是四川省增长率的2.5倍;旅游总收入增长率达62.3%,接近四川省增长率的2倍。2008年地震灾后,德阳市旅游业恢复较快,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与全省基本一致;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变化较大,2009年旅游总人次增长率与全省几乎一样,2010年为全省的2倍,但2011年低于全省15.2个百分点。
2 旅游总人次相对偏少,以国内旅游为主
2011年德阳接待入境旅游者0.8万人次,在四川省地市州GDP前十强中,德阳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居第7位;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居第10位,旅游总人次相对偏少。
2011年德阳旅游总收入51.7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1.32亿元、旅游外汇收入0.617亿元,由此可见,德阳旅游市场总体上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几乎占据99%的市场份额。(见表一)
3 旅游人均消费入境旅游高,国内旅游相对偏低
德阳旅游总人次虽然相对偏少,但德阳市入境旅游市场效益较高,人均消费排在全省第1位;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相对偏低,只高于达州、凉山,仅相当于乐山的63%,成都的72%。倘若德阳市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达到700元的水平(十强市的平均消费为660.71元),全市旅游总收入将进入全省前5位。此外,德阳市旅游市场发展速度名列前茅,若加大开发与宣传促销力度,排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4 德阳客源市场相对集中,但客源市场规模不大
4.1 入境客源市场以亚洲、北美洲、欧洲等地区为主,集中度较高
在入境旅游方面,德阳市的客源市场集中度较高,客源结构稳定,主要集中在亚洲(含港澳台)、北美洲、欧洲等地区。亚洲(含港澳台)始终是最大的入境客源区,所占比例约为60%;欧洲是第二大客源区,比例在约18%;北美洲是第三大客源区,比例在12-17%。近年来,港澳台区域的主体市场地位越发突出,此地区所占入境旅游市场比例一直保持在三成左右。
德阳市入境旅游市场总体规模不大,与全省地市州GDP前十强相比,德阳入境游客远不及成都、乐山、宜宾和南充,仅相当于绵阳、泸州的一半左右,仅高于达州和凉山。
4.2 国内客源以省内游客为主,北上广游客为辅
在国内旅游方面,德阳市国内旅游市场中省内客源比重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2011年,本省客源占国内游客比重为44.53%。前5位客源市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和前10位客源市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云南、海南、广西、江苏、贵州)的游客人数分别占德阳市国内游客总数的70.72%和83.76%。外省客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等省。西南各省市和川西平原两个周边客源市场约占80%,中远距离市场比重较小。
5 结语
德阳旅游基础初具、影响初成,但亮点不突出,形象不鲜明,德阳旅游市场规模不大。需整合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建立一套地区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多元一体的整体宣传促销机制,构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目的地营销网络系统,吸引游客;依托德阳这个处处是景的城市,将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点、线、面空间格局,让德阳这个“古蜀之源、重装之都”留住游客,加快德阳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四川统计年鉴.
[2]2012年德阳统计年鉴.
[3]2012年成都统计年鉴.
[4]德阳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Z].2011,8.
作者简介:张宗书(1966-),女,四川内江人,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管理研究。
蒋敬(1985-),女,绵阳安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王苏(1986-),女,德阳广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德阳市旅游产业
发展调研报告》(LYD12-02)阶段性成果。
篇五:绵竹2008统计公报
绵竹市统计局文件
竹统计发2009(10)号
绵竹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绵竹市统计局2009年 3月18日
2008年是绵竹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绵竹遭受空前重创。在这场史无前例地震灾害中,全市11117人遇难、37209人受伤、251人失踪;18余万户城乡居民住房倒塌和严重受损;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业设施等大部分损毁,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系统一度瘫痪;机关、学校、医院等受损严重;全市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停工停产,工业企业损失面达100%,造成全市经济损失总量达到1423亿元。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
德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社会各界、全国人民特别是江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围绕“三年恢复、五年提升、八年全面小康”为工作目标,积极投身于恢复重建,努力把地震灾害对绵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综 合 经 济
经济总量大幅下降。2008年,绵竹经济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全市经济波动明显。一季度,绵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9.2%,创近十年新高;二季度,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经济发展遭受重创,绵竹经济总量大幅下降,同比下降19.4%;三季度,经济持续下滑,同比下降23.6%;四季度,经济发展跌入低谷,同比下降3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3亿元,同比下降21.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25亿元,同比下降32.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7亿元,同比下降32%;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 14.69:66.36:18.95。 全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292元,同比减少26.2%。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由于我市的企业受损十分严重,财税基础受到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我市的财政收入。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1.1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6亿元,下降4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1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62亿元,下降20.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1亿元,下降34.84%。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明显。2008年绵竹全市完成了总投资28.5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生产性的基建投资不足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19.4 %;更新改造投资10亿元,下降1.18%。同时,受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绵竹的房地产市场信心严重不足,房地产开发投资仅4389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8.39%;农房重建拉动农村住房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农房投资达到13.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6倍。
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影响。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2.25亿元,下降37%。其中:批发零售业下降31.3%,住宿餐饮业下降53.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大幅增长,同比增长445.42%;城镇居民住房加固相对滞后,住房支出比上年减少19.92%。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增长16.95%,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增长8.38%。农村居民交通支出增长21.34%,城镇居民交通支出增长1.64%。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6.03%,其中文化体育娱乐支出下降34.17%;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和娱乐支出下降45.32%,其中文化体育娱乐支出下降64%。农村衣着支出出现了略增的情况,增长6.04%,城镇居民衣着支出下降7.86%。
二、产 业 经 济
农业:受地震灾害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农村经济整体回落。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52亿元,同期比下降16.5%,实现农业增加值15.33亿元,同比下降21.9%。其中:
1、种植业方面,耕地面积、农作物播面、粮油单产、粮油产量全面下降。由于“5.12”地震,使全市耕地毁损及安置城镇居民建设板房占用耕地等因素影响,2008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1.53万亩,同比下降3.5%;同时,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4.87万亩,同比下降4.7%;粮食总产量258307吨,减少了4.32万吨,同比下降14.3%。粮食单产364
公斤,同比下降13.1%。油菜籽单产112公斤/亩,油菜籽总产量11247吨,同比下降28.8%。2008年实现种植业产值 13.6亿元,实现种植业增加值
8.4亿元。
2、畜牧业方面,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由于“5.12”地震,农户饲养畜禽圈舍毁损严重,农村大部分农户无法饲养生猪及家禽等畜禽,全市生猪、牛、羊及家禽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全市仅出栏生猪 57.6万头,同比下降34.6%,存栏同比下降24%;牛出栏 5803头,同比下降50.4%,存栏同比下降43.5%;羊出栏5597只,同比下降29.3%,存栏同比下降 77.9 %;小家禽畜出栏640万只,同比下降43.8 %。2008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0.9亿元,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亿元,同比下降29.3%。
工业:到2008年底,全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57家,基本恢复生产105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02058万元,比上年减少16.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66273万元,比上年减少7.7%元,实现利润-106093万元,比上年亏损39.2亿元,实现利税-1628万元,比上年亏损43.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2亿元,比上年减少30%。
建筑业:全市有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 26个,实现建筑业产值 44453.4万元,利润1316万元,利税合计 2603万元;全年建筑施工面积49010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278307万平方米。2008年全市 12家房地产开发业全年完成投资总额为4398万元,比去年下降 48.39%。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流通市场和城乡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出现大幅下滑,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85亿元,同比减少37%。个体私营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及餐饮业受地震影响较为严重。全
年个体私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实现 18.68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 90%。
交通运输业:全市共有营业性车辆2571辆,其中:客车302辆(含出租车150辆),货车2269辆。全市现有公路146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7公里,二级公路134公里,三级公路166公里,四级公路991公里,等外路106公里。全年营业性客运量401万人,营业性旅客周转量9707万人公里;全年营业性货运量335万吨,营运性货运周转量9212万吨公里。
邮电通讯业:200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78106户,比上年减少55535 户,下降 31.3%;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含移动、联通)共287564户,比上年增加87564户,增长43.8%。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71.2部,比上年增加10.1部。全年宽带上网用户达到16699户,减少5291户,下降24.1 %。邮电业务总量61826万元。
金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涨幅较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7.7 亿元,比年初增加87.7亿元,增长 97.6%,贷款余额37.1亿元,比年初增加10.2亿元,增长33.7%。
三、科、教、文、卫及市政建设
2008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校22所(初中20 所,高完中1 所),职业中学 4所,共有小学校42所(其中村小16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21718 人,毕业生数5362人,教职工人数1616人,其中,专任教师1390人,学龄儿童总人数1964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19462人,其中,初中14689人,高中4773人,毕业生数6435人(其中:初中 4902人,高中1533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1493人,其中,专任教师1230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1665人,毕业生数1034人,教职工数159人,其中专任教师 121人;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