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黄土地影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7:17 初中作文
黄土地影评初中作文

篇一:《黄土地》影评

一方黄土,一片情愁

那片漫无边际的黄土地上什么都没有,然而一个美丽的故事就发生在了那个只有民歌,只有传统的不毛之地。《黄土地》这部带有历史色彩的影片不同于后大片时代的大投资、大明星、大场面的电影,但每个人看完后都会觉得陈凯歌是在用艺术的心拍电影,即使没有巧夺天工的特技,没有高调的宣传推广,却能成为中国本土电影中的经典。

都说《黄土地》是“优美”和“崇高”兼有的艺术精品,我想那是毋庸置疑的。影片中大部分采用封闭式构图,一开头即是铺天盖地的黄土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然后镜头在天与地之间缓缓移动,与观众心理要求一致,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开阔与雄浑及天地相成一脉的画面。空间造型感很强,当天边出现顾青的身影时,我们觉得他极其渺小。当顾青走进画面中,随着一段民歌声的响起,黄土地里一条悠长的小路带来了迎亲的队伍,我们产生优美、协调的感觉。还记得翠巧他们四个人在山顶上的那个仰拍镜头,当老爹仰望天空,整个画面被蓝天占据,仅仅出现了老爹的上半身,而当老爹坐下,整个画面又被土地占据,四人的头部已经超出于画面之外了。这更加告诉了我他们属于天,属于地,但不属于自己的事实。这些场景为后面透漏出当地人们质朴而愚昧及对生活逆来顺受的特点及翠巧的那无法摆脱的命运作了铺垫。影片中还多次出现月亮高挂空中的空镜头,作为时空转换的手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人一种满足的感觉,却又给人思考和想象空间,让观众接受事实。例如翠巧被黄河水无情的吞噬

后,那连续出现的空镜头,让观者陷入深沉的思考中。

《黄土地》的人物语言不多,但是每句都印在我心,很多场面也都刻骨铭心。吃酒席时,乡亲敲了敲木鱼说“就是个木头,摆着是个意思。”这一情节让我觉得惊讶但又觉得他们可怜。翠巧在那个第一次见到顾青的晚上,边织布边唱歌时的独白,让我意识到了翠巧内心的哀愁。在顾青要离开前,她的一句“我有了”,让我看到她内心的向往。直到她后来唱着“共产??”消失在画面中,我才真正明白她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的女人。但是正如她爹反复说的“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翠巧最终躲不过她的宿命。紧接着“打鼓”,荒凉和热闹的强烈对比,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延安的生存状态。让观众从一个麻木、贫穷的深渊,爆发出极强生命力,看到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胜利的希望。“求雨”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对上天的反抗还是臣服?或许应该说是因果报应吧,正因为他们的盲目迷信,他们才会祈雨,向龙王屈膝磕头。

黄土地赋予了人们黄色的皮肤,黄河孕育了中国的红色文化。让新世界的到来把那些多余的悲剧色彩抹掉,让憨憨最终靠近他的顾大哥。

篇二:影评《黄土地》

有人说,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那么,毫无疑问,陈凯歌就是缔造这神话的最重要作者之一。在我看来陈凯歌的电影生涯中,《黄土地》可谓是处女作,《霸王别姬》是其巅峰之作,《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西去好莱坞归来后的首部作品。虽然三部作品代表了陈凯歌不同时期的导演风格,代表了不同时期陈凯歌对于电影的理解程度,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影片中的一个导演。下面我就借助陈凯歌的巅峰之作《黄土地》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

电影《黄土地》作为陈凯歌的处女作,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新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生活在陕北的少女翠巧在延安干部顾青的影响下,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追求自由和幸福,在一个大浪滔天的夜晚驾船出走,最后被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跟随着导演的镜头,观众的视线穿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体会了西北信天游的粗犷和不羁;更加感受到那种传统的世俗婚姻与新文化的强烈冲击感。电影中也给我们呈现了西北文化的精彩,例如:腰鼓、秧歌。

谈起其开山之作《黄土地》之前不得不提及陈凯歌的身世,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参军复员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其后赴美国进修,正是拥有这样错综复杂的的经历,使得陈凯歌的电影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1984年,一

部气势宏大而又思想深邃的中国电影征服了许多从来不看电影的中国观众,人们为那漫天黄土之下透出的激情所震撼,被创作者大手笔的历史勾画所折服,这就是《黄土地》 。

在电影中,有许多的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而且在电影中,许多信息都是用画面而非语言来传达的。影片中腰鼓和求雨的民俗仪式,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加之《黄土地》的空间造型感很强,也很极端,最典型的构图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 《黄土地》的视觉风格是令人震撼的,影片中贫瘠的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成了主角,把人物挤到了银幕的边缘。人物造型一静态为主,每一个画面看似构图完整,但又充满了意蕴丰满的画外空间,所以说使得全片动静结合辉映。有评论说《黄土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呆镜头”唱的令人窒息,看过之后确实有同样的感觉。张艺谋就在《“就拍这块土”——<黄土地>摄影体会》中说到“希望以此表现出在近乎凝固的生活状态中,人的挣扎与渴望,而生命在过于缓慢与不变之中,便不能耐,便有宣泄之欲,便存迸发之势”。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压抑感和宣泄的欲望。

影片的主旨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既颂扬这个民族身上坚韧而伟岸的生存能力,也批判其身上的劣根性。同时在色彩上,以黄土高原,黄河为基调,服装道具是以黑、红为主。在叙事风格上没有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淡化了矛盾跟冲突,具有象征性。写意性的诗化风格,充满沉郁、深邃的哲学思考。

有人认为《黄土地》也致力于表现群体性的力量,“腰鼓”与“求雨”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暗示: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但是这种力量有可能转化

为可怕的愚昧洪流。结局也是意味深长,一方面,憨憨作为觉醒的个人终于敢于反抗群体,寻找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将憨憨的希望寄托在顾青身上很有可能是一个乌托邦化的理想。

在《黄土地》的文化视野中涉及的不只是单一的人文主题,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存在这对永恒矛盾的阐释。理想与现实如同生与死、爱与恨、忠诚与背叛、既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又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人生总是在理想与现实永恒的对立中运行,悲剧为困惑的人生在痛苦与哀悯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是宿命的注定还是今生的真相,我们不能从电影里寻找,唯一的途径应该是我们结合传统文化的由来跟人性之本根去体会导演意图传递给我们的意愿。

因此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陈凯歌始终把民族忧思和精英主义的复杂叙事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使创作者对沉重伤痛的农村题材和问题主义的思索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这种体味苦难式的心灵审视很大程度上是追求一种个人的喜好,因而在银幕上营造了高深莫测的历史氛围和精神情结。

所以说《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对中华民族力量的反省和思考,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既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又承载着厚重深远的文化使命。

篇三: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该电影于1985年在加拿大首映。由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所导演。类型为剧情。主演:王学圻、刘强等人。摄影:张艺谋。片长89分钟。色彩:彩色。

陕北黄土高原一条贫脊的沟壑里,鼓乐声声。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千百年来毫无变化的传统婚礼。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也来到这里。他见到:新娘,竟是个十

二、三岁的女娃。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他在翠巧家住,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最后翠巧逃婚。

天高地阔、气势磅礴的黄土地,浊浪滚滚的黄河,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等众多中国象征和风俗民风的描写,比如陕北民歌,加上人物命运的压抑悲怆,使影片集叙事、象征、隐喻于一身,在土地、民俗与人物命运之间反思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特性。影片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以及创作者对农民的思考与关注。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顾青走的前晚,翠巧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十分微弱,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此外、影片善于运用广角镜头,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影片除了表现出“父权社会”,“包办婚姻”以及对国民性的简单批判外、杀死梦想的,根本上,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它养育你,赐福你;它也禁锢你,杀死你。这里面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层悲哀。

篇四:《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河是流动的土

在这里,没有绚丽花哨的特技,没有一掷千万的投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只有世世代代供贫苦的陕北人民扎根的漫漫黄土、苍茫大地。

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担任影像摄制,这两位当今国内最顶尖的大导演在1984年的首次合作作品《黄土地》,次年放映,即成绝唱。

影片中对光的运用单调而不乏深意。全片向我们全面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其中,尤以充满眼球的黄黑之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种朴实沧桑和厚重压抑。此外,片中出现的衣物的红色,寓意深刻:既象征着中国传统的风土人情,又昭示了生命天然的自由鲜活。偶尔出现在天空的淡蓝,则向我们以及影片中的人传达了叫希望的东西。

影片的构图对拍摄角度的选取和镜头的使用极为讲究。俯角拍摄和远景景别的搭配,一方面立体地呈现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如滚浪般的地理外貌,另一方面营造了一幅人如蝼蚁般匍匐在黄土地上的景象,揭示了当时中国落后地区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无形中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影片中多角度地塑造了主要人物的鲜明形象。多次通过翠巧父亲黝黑的面部特写镜头和面无表情的说话,表现了这位老庄稼人敦厚而古板,善良而愚昧的性格。从借宿的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那得之婚姻自由的消息后,一直以来裹在贫苦中女孩翠巧终于看到了幸福的希望。而从她陡然轻快的步伐就可看出,她心中的无限的渴望。在这一点上,影片将人物的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完美的融合了。

影片通过男主角顾青这条线索完成了整部影片的连贯性。在他由“公家人”变为翠巧一家的“自家人”的过程中,他用八路军的热情勤劳、智慧理性逐渐改变了翠巧一家。他帮她善良淳朴的爹爹犁地,他教她木讷寡言的弟弟唱歌??当然,因为封建残余观念的根深蒂固,这种改变还是不彻底的。所以,最后才有翠巧悲剧的故事情节。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声乐的效果。洋溢着喜庆的婚姻嫁娶的锣鼓声,充满着生活气息即兴而唱的信天游,各种民族乐器奏响的背景音,还有母亲河(黄河)几千年来不变的流水潺潺。乐由心生,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不难猜度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的冲突、矛盾、挣扎、消极、升华等等。声乐让我们随剧情的发展时而欢快,时而阴郁,时而热闹,时而冷寂。

影片中对某些道具的应用匠心独运。顾青的绣着红色五角星的帽子,表明其八路军的身份和探索陕北民歌源泉、播撒革命之种的光荣任务。翠巧为顾大哥做的鞋垫,体现了前者的心灵手巧。

影片最后,翠巧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连夜东渡黄河,却极具戏剧性的船沉人亡。黄河水是流动的黄土,养育了翠巧,最后又埋葬了她。水声依旧??

影片不可避免的有些拘于时代技术上的瑕疵,比如:画面的质感较粗糙,人物声音的处理尚有缺处。但瑕不掩瑜,《黄土地》以陕北一个小地方的视角,尖锐地讽刺了旧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并透视了抗战初期整个中国新思潮涌动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共产主义时代氛围。

篇五:电影《黄土地》影评

3/4的电影构图

-----解析 电影《黄土地》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子良

原著:柯蓝 散文集《深谷回声》

摄影∕像:张艺谋

获奖情况:影片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由陈凯歌导演联袂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不仅标志着第五代电影人的真正崛起,迄今也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经典作品。作品取材陕北,讲述三九年八路军顾青去黄土高原采集民歌路遇崔巧一家人,顾青带来的外界革命思想深刻影响了翠巧,她开始思想斗争最终勇敢地渡过黄河参军的故事。故事之所以打动观众与这部电影的摄影构图是密不可分的。3/4式的镜头模块从始至终架构了整部影片,可称经典。

3/4的高原,苦难的压抑

摄影机拍摄机位固定在黄土高原上,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里黄土占据整个银幕的大部分,几乎是四分之三的比例。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千沟万壑的厚重的像山一样的黄土堆砌在电影银幕上,天空窄小的被挤在犄角,首先这在画面审美构图上比例就是不和谐的,给观众造成一种压抑感、厚重感。第二个镜头采用长镜头空摇拍摄,展现黄土高原的全貌到处都是这样的情景。接着是一组叠化镜头,八路军顾青从远处走来,他的背后还是一片广袤的黄土高原的背景,于是影片的基调也就基本确立下来。叠化镜头的运用更能凸现高原之广,日月更换走几天也难以走出来。除了黄土地上几乎没有植株,音响中掺杂着风沙呼啸声、乌鸦鸟鸣声渲染环境的恶劣、土地的贫瘠。镜头中的一颗小树凸现在画面里,但是同样这棵树是被挤在画面的顶端的占据画面3/4的还是黄土地,它给人一种思考。在这荒原上怎么能长出一颗绿树,它会不会长大?它代表着一种希望,同时也象征被压抑的生命。影片中的迎亲队伍从荒原里走入画面,欢庆的喇叭声红色的彩带原本会给人欢喜和希望,但是导演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模式表现,反倒是用另类的镜头拍摄。队伍走在高原上,并非平坦的大道而是被挤在1/4的画面顶端,导演没有给它安排一条上坡的路,而是沿着坡度往下走,在走下坡路,暗预了这场婚姻的不幸。在这落后的村子里包办婚姻成了穷人家来以生存的方式。正如大叔的大女儿愿意嫁是因为“婆家有的吃”不愿意嫁了是因为“婆家没的吃了”。贫穷让他们被迫成了婚姻的奴隶。在婚礼上大家吃得不是真鱼而是木鱼,特写镜头传达了导演的辛酸,观众在观看了这些林林总总的破衣烂衫、米粒难收和少女不幸的命运也不免产生同情,这样露骨地展现贫穷和落后其实更大的是带给观众一种张力、和更深刻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苦难悲剧?门上的对联不是字而是画的圆圈,翠巧解释是因为村里没有人识字,自己不会写、写了也没人认识。这

些话很让人感伤,这里竟然如此落后。

大叔带着儿子犁地,一头牛一对父子,倾斜在画面的1/4处,堆挤得压抑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古老农耕文明的反思,特写梨壁翻起厚重的土层就像翻开古老的历史。大叔实际年龄才47岁,从外表看来却像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影片中有对他的一个特写镜头,当顾青问及他的年龄大叔回答完47,镜头切换大特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张年老的就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样的脸,这样年龄的人未老先衰必定饱经沧桑、承受了无数的苦难。这些苦难背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九三年陕北的中北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国民党统治区,在这里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里。影片苦难的表现也正是这种3/4的构图模式所传达的。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找

黄土地影评

到共产党,正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于是,憨憨向往顾青包上缝的五角星,翠巧要求顾青带走她,压抑与渴望凝结于此。

3/4的天空,自由解放

3/4割裂的是土地与天空的距离,比例的不同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3/4的天空少量厚重和压抑感,多的是自由的呼吸。

影片中的翠巧生于落后的黄土高原,十几年的成长轨迹始终沿着贫穷和辛劳度日,就像黄河水没有停歇。直到当她接受了顾青带来的新鲜事物和革命思想她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思考。生于贫困家庭的女子的命运就是为人做嫁衣。影片特写翠巧披的红盖头上伸过来的一只黑手,手部特写占据了半个银幕,但是这个人除了一只手没有其它镜头,给观众视觉上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免对翠巧的丈夫、翠巧的命运,产生思考和担忧。影片中的翠巧的角色在人物形象上导演选用的是一张稚嫩的娃娃脸,更增大了影片的悲剧性。翠巧是一个安静朴实的小姑娘,她对念书识字的渴望、对婚姻自由的渴望从她唱的民歌曲子里就可以感受到。但是人物从出场表情一直都是严谨的,很少看到她的笑容,直到她听到顾青说她可以去参军,她第一次漏出了开心的笑容,影片远景拍摄她挑着水走在高原上镜头推到近景,从她欢快的动作和面部表情看得出有了生活的寄托和希望。影片中还几次出境的高原上独立的一棵绿树的空镜头,同样的镜头在此处高原上真的有了生机。这时,画面的3/4是天空,一片澄明。她在精神上或得了一种自由。但是,顾青只能是传达革命思想对翠巧和憨憨起引导作用而真正能解救自己的只有自我救赎。“所以她的解脱是从她下定决心”逃亡”的时候得以实现,画面中翠巧唱着八路军的歌之起高昂的告别弟弟独自成一只小船划入黄河和远山的深处??

几乎每一个镜头都不偏离土地并充斥着原始的信仰膜拜,影片《黄土地》处处流露出导演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寻根的反思。3/4的镜头处理就是人性在困难里的挣扎,苦难的压抑最终被自由和新生战胜,最终达到自我的救赎和解放,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这便是影片最富有哲理的内涵。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