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生三境,王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2:49 体裁作文
人生三境,王蒙体裁作文

篇一:王蒙是个复杂的人

王蒙是个复杂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而在别人的眼中,他又是什么样子?一个学生说:他太严肃了,见到他时感觉他从来没有笑过。一位学者说:王蒙是个幽默的人,和他聊天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王蒙说自己的一生扮演了多种角色。实际上,在别人的眼中,王蒙亦是一个多面的人。

作家眼中的王蒙

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是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单是小说方面,还有诗歌散文,比较文学以及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在齐头并进的多个方面及前沿地带。他作为前辈给我的突出感觉是学习,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实不然。贾平凹在一个场合说过:我是一个农民。王蒙就说如果任何人都给自己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我自己是一个学生,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对他充满敬意,因为这绝不是虚假的谦虚。这要比他说自己是一个学者来得真切。历经苦难后永不言败的激情、活力、情感、智慧、燃烧,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并不过分,这些都是令人感佩的。

张炜(山东省作协主席):用一个词来形容王蒙的创作道路就是“风雨兼程”,他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这是作为作家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既有一种触动感情的自由抒发,也有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思考。从对王蒙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切入点。

周大新(河南作家):王蒙作品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通过文字透露出来的文学内涵和语言感受。文学的内涵或许需要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苦难的理解,而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有一种震撼力,就好像集束炸弹轰炸带给人的感觉。

张宇(河南作家):讨论王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人,光看他的称谓就有着许多的不可思议,既是作家,又当过官,甚至还当过生产队的队长。

学者眼中的王蒙

严家炎(北大教授):王蒙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

从文学技巧上来讲,王蒙是中国作家中最早尝试意识流小说的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看王蒙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创作类型非常多样,除了意识流小说,他的传统类型小说也写得很有新意,像《活动变人形》之类,可以称之为“诗情”小说。到80年代末,在王蒙的文学创作中又增加了荒诞作品、寓言类作品以及幽默类型的小说。他的这些作品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不是一般的,而是产生了深深的烙印。

我从50年代开始读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就开始喜欢上他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时尚与流行,而王蒙当时的作品就写出了我们那一代年青人的心中所想,表现出了当时年青人的青春气息。

作为一个作家,应该了解他所在社会的真实,通过文字来表达出他的思想。作家不一定都是思想家,但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没有思想,这种思想是在关切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命运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王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80年代提出了“FAIRPLAY(公平)应该实行”,要知道,当时社会上还是鲁迅的“FAIRPLAY应该缓行”思想占据主流,一个人只要被批判就会被划为敌人,只有检讨权而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力,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当时王蒙先生提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想见这要有多大的勇气,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社会的进步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他还提出过“学者型作家”,发动了人文精神的讨论,这些都表现出一个作家的责任。

黄维睴(香港文学评论家):评价一个作家无外乎从其艺术性和技巧性两方面。从艺术性上来说,王蒙的作品与时代息息相关,在他的作品中写尽了人生百态;从技巧性上来说,他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在大陆开风气之先,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上,不论是严肃类型还是幽默类型,都可谓炉火纯青,所以有人称之为“语言集束炸弹”的说法。

我对王蒙的评价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博”,一个是“新”。

之所以称之为“博”,主要在于王蒙涉猎的范围比较广阔,这恐怕得益于他的学习。就像他提出的“作家学者化”,一个作家可以有很有才华,但如果不从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才华很快会被用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作家可能会创作出一两部不错的作品,但他没有深厚的基础,也就没有创作后劲。而王蒙却是老而弥坚。

“新”是指王蒙的?醋鞑⒉换嵬V筒磺啊R恍┳骷遥热缤醢惨洌醋鞯男∷滴液芟不叮渲行淳缮虾D侵窒改宓谋蚀ィ峭趺勺髌分兴痪弑傅摹2还馐改昀矗醢惨涞淖髌贩绺袢词敲挥惺裁幢浠N颐瞧兰垡桓鲎骷遥怂奶氐阋酝猓挂此淖髌肥欠裆羁淌欠癫欢系赝黄谱约骸4诱庖坏闵纤担趺墒且桓鲋档米鹁吹淖骷遥胨诘氖贝煌诮剑且怀刹槐洹?

学生眼中的王蒙

郭静(海大中文系学生):我很喜欢王蒙的作品,自从他担任我们院长后,看他的作品就更多了。我看王蒙的作品,是从中去寻找一些历史的足迹和投影,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一直在阅读他的作品,并逐渐开始敬佩他的思想和精神。我感觉支撑他坚持不懈创作的动力源泉,是他对祖国的爱,就像他自己说的:母亲有打他孩子的时候,但终会在本质上疼爱他的孩子的。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我们来说,从王蒙的执著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生命和时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另外,还有他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果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们的抱怨和不满不会对此有任何的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调整自己,克服困难。我想这些对我们的人生成长都是最宝贵的经验。 王大鹏(海大中文系学生):我不喜欢王蒙的那些意识流小说,反而是更喜欢他那些传统的小说,就是故事性强,有情节的那种吧。除了他传统写法的小说,我还喜欢他的一些哲理文章,那是只有经历过人生风雨的老人才有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宝贵的启示。某种意义上说,王蒙对于我们来说是“过去式”了。现在我们周围同学愿意看的书,都是一些大众文学,而王蒙文学并不是大众文学。

对于王蒙的评价,我觉得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些学者提得有点过,像有位老师提出“王学”的建立,我觉得就不是很恰当。王蒙文学是不是可以称得上“学”,我觉得一定要用时间来考验,像我们现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评价,比如鲁迅、梁实秋、沈从文等,和前些年就不太一样。现在大家都知道“红学”,但《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这期间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才有了“红学”的诞生。而我们如果现在对王蒙这么早的就下定语,眼光肯定会有偏颇。再经过一百年、二百年的研究,如果王蒙文学创作真得可以称得上是“学”,再提“王学”也不迟。文/本报记者赵笛图/本报记者邢志峰

从《围城》到《活动变人形》

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写中国传统文化,写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织,很容易让人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在新中国走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曲折道路,直到改革开放好几年了才被国内读者认可重视。在国内接受和《活动变人形》的发表差不多时间,因此两部作品就有了更大的可比性。相信王蒙在写活动变人形之前读过《围城》,也说不定还受了钱先生作品启发影响呢。虽然说两部小说有着不小的相似性,可是读完了你还是会发现很多的不同之处。作者选择的时空背景,主人公的身份特征,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两个作者的行文用语都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先看一下作者选择的时空背景。“抗战”是两个作者的共选,他们都选择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时空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景”,而且人物的活动范围都很大:《围城》:国外——上海(乡下-上海)——内地——香港——上海——内地(可能)

《活动变人形》:国外(藻)——北京(乡下-北京)——胶东——北京——解放区——北京如此大范围的活动也暗含了主人公命运的波折,而《活动变人形》的时空却更加延展到了解放后,改革开放后。作者写了历次的政治变动,把时间拉的如此大就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下面就试分析这两方面。

倪吾诚和方鸿渐在家庭出身,知识背景,性格特征,人生遭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地主出身,都出国留学,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文明,回国后与各种传统力量发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在社会上的处境极其狼狈,甚至于走投无路。细说来,倪吾诚却又“更甚之”。在他看来中国必须接受发扬西方文明,相比较于方鸿渐的“鸦片梅毒”他真正的学到了“先进的东西”。他回国后边执着地追求他心目中的“科学与文明”来,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王蒙更进一步地让倪吾诚“接受了”革命和新政治。倪吾诚对革命的“热情”是他对“科学与文明”追求的继续。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命运多舛,可是他却笃信“真理”,不忘理想,至死无怨,甚至纯真虔诚到了真假不分,美丑难辨,是非不认的程度。这些都是他“自找的”,如果他不这样可能会生活的很安定。他不象方鸿渐那样是被各种矛盾卷来卷去,是被动的无奈。

主人公形象刻画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很显然,《围城》是在写“人生”,而《活动变人形》是写“社会”。虽然王蒙也写了中国出传统知识分子、中西文化等问题,但是他更直接地把“问题”摆出来,他关注知识分子的命运,更关注作为一个“文化实体”的中国的前途命运。较之于《围城》来讲《活动变人形》的主题更复杂、更加面对现实了。《围城》可以在古代发表,可以在近代发表,也可以在现当代发表,甚至还可以在将来的任何年代发表;可以在中国发表,也可以在外国发表。它是“普遍的、一般的”,而《活动变人形》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它写了“生活在外国的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生活在外国的外国人和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这几种不同身份的人,写他们对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看法,这使得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可能就是“学者”与“小说家”的区别:学者站在高出别人的地方最能看清世界,而小说家只有在人群里钻久了才会来“灵感”。

除了以上几点外,在叙事和语言运用上《活动变人形》也迥异于《围城》。《围城》采用“全知全述”的方式,除了个别心理描写外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而《活动变人形》却采用了多种人称相互穿插叙述的方法,而且作者很谨慎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写法,尽管不太“地道”,但还是使小说的现代色彩加深了。还有就是《活动变人形》里滥用了议论。《围城》里的议论是尽人皆知的,那是作者智慧灵光的闪耀,他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来几句最需要的议论。《活动变人形》里面的议论却到了滥用的程度,小说好象是作者在进行的讲演,就连年幼的倪萍、倪藻也是时常大发感慨,这里露出了作者过分雕琢的痕迹,使小说语言的艺术性降低了一个层次。这或许也是王蒙与钱钟书的又一个区别吧。

不知道从《围城》到《活动变人形》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影响还是作者对小说认识的差别的影响呢,可能兼而有之吧。

王蒙

一种冲动被压抑在心底,变成一根弦,一拉拉过了五十年。我相信这根弦时常被作者在无人的角落轻轻弹拨。否则它不能保持如此柔韧,且发出震颤人心的声音,而早已僵死,泯灭于岁月的消磨之中。看王蒙的文字如听琴弦上的流水行云,感触颇多却难以道尽其丝丝微微的妙处,我这里仅从个别强音为基点写下些粗浅的想法。

冲突与共存

《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的家庭生活被三个女人所围绕:妻子姜静宜、妻子的姐姐姜静珍和岳母姜赵氏,另外他还有一个女儿倪萍和一个儿子倪藻。这看来就颇不平衡的关系中经常不断地爆发出激烈的矛盾与纷争。这种纷争以倪吾诚与姜静宜的夫妻矛盾为中心,辐射向所有家庭成员。其实矛盾和纷争存在于很多家庭,不仅仅是夫妻之间,还有子女同父母之间的斗争。喜欢或不喜欢、满意或不满意某件事、某个人,这些都源于价值观的不同。知识背景和年代背景的差异造就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精神以及行为冲突难以避免。然而冲突尽管存在,却很少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即家庭的分崩离析。绝大多数的人们仍然默默地共存着。或者说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共识,人们才冲突不断,否则只需要直接走人了事。年幼的子女无法离开父母除了血缘亲情外,生存资本即金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离开了父母无处安身无法温饱,求安逸的本能使得他们只能委曲于父母的看护范围之内。当子女长大成人,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之后,对于父母权威的认同便大大降低。我们的主人公倪吾诚对静宜的依赖除了他自己经济状况窘迫外,孩子们明显站在母亲一边的态度同样对倪吾诚有着扼喉的作用。因此虽然明显从精神上鄙弃妻子,倪吾诚却没办法轻易离开这个家庭。反观姜静宜对丈夫倪吾诚同样诸多不满,但传统观念所谓嫁鸡随鸡,丈夫虽然不成器但总比没有丈夫强。尽管委屈重重,心里仍然希望丈夫浪子回头,跟自己好好过日子。这种令双方都感到压抑的焦灼状态保持到倪吾诚偷偷找律师咨询离婚的事被揭发。最后静宜在筵席上对他的控诉,以及赵尚同当众的三个巴掌才使倪吾诚和家人都得到了快速的解脱。他上吊,没有死掉,但获得了他早就向往的离开的自由。说到自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并不在于人可以支配别人,而只在于人可以逃避别人的支配。正是人的这种自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冲突”。一个人似乎总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为别人所无法进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人与人无法结为一体,即“他人是地狱”。 此外,由于小说中特殊的时代和人物背景,倪家的矛盾和冲突,又明显带着中西方文化的分野。且矛盾之激烈并非见只于墨守陈规的姜家母女同喝过洋墨水的倪吾诚之斗争。倪吾诚其自身也存在着矛盾。(矛盾不和谐的双方同样处于冲突中的共存状态)因为缺乏实质性的精神基奠,倪吾诚只是学到了西方精神之皮毛。他从西方学到的、接受的文化观念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腔调及做派,这就使得他在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中不断陷入困境。倪吾诚竭力把西方礼仪灌输给具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的家人,他“讲欧洲,讲日本,讲英美,讲笛卡儿和康德,讲人不应该驼背讲晒太阳对人有好处,讲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讲不但应该刷牙而且可以并应该早晚各刷一次牙┅┅”然而他不考虑对象是谁,他们生存在怎样的伦理环境下?仅看如此表面化的说教加之本身的不良状况缺乏说服力,便足以使得教化的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家庭成员间关系恶化。“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由三部分组成。他的心灵,他的欲望和愿望,他的幻想、理想、追求、希望,这些是他的头。他的知识,他的本领,他的资本,他的成就,他的行为、行动、做人行事,这些是他的身。他的环境,他的地位,他站立在一块什么样的地面上。这些是他的腿。这三者和谐,能大致调和,哪怕只是能彼此相容,你就能活,也许还活得不错。不然,就只有烦恼,只有痛苦。”活动变人形,拍拍脑袋,转转身子,动动腿脚,倪吾诚究竟何许人也?他夸夸其谈,不顾实际。处处显示自己的博学,显示自己的文明,却洋相百出。讲课没头没脑,东一榔头西一锤椎,敲得连自己也说不清楚。

篇二:《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摘要

王蒙,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了这个名字,但都是只闻其名,未读其文,上了大学时候,终于让我阅读到了他的作品——《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作品的文字激越、思想深邃、思维严谨,另外里面讲的许多内容充满哲学性,王蒙,我喜欢称其为王老,表示对其尊敬之情,他那种达观超脱的人生境界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王蒙;人生哲学;哲学性;人生境界

一、 内容概述

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淡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指导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1]。.

其实人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莎翁的《哈姆莱特》,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常也在考虑“to be or not to be”即生或死的问题,其实问题也没那么复杂,只不过是个怎么活法或死法的问题。但是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活得自己开心,活得不让别人因为你的原因而改变这就是并非简单而且非常复杂的生命工程了。于是,王老以他个人的生活体验,在这本书里归纳出人际准则二十一条,无为四规则,守住人生的底线七不要,低调原则的七个方面,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人在境遇中的八种主动性美德以及达观或者豁达的十二法,处世哲学十二条,为了安详的八条经验??

王老在跌宕沉浮的人生际遇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幻中悟出的一些哲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人生就是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得活的简单,活得快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二、 语段回味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全书共分12章。在每一章的标题下都有一段概述性的导读文字。这些文字虽短,却能给人启迪,令人思索,耐人寻味。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喜欢的就是以下三段话:

(1)“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没有生存之虞的人生是没有代表性的人生,因而我们不能笼统地咒骂人欲横流。牺牲有时是必要的,但生存的权利是第一位的人权,是不可剥夺的。我们必须珍惜个体的生命价值,但生存并不是简单地活着。你所做的事在决定着自己生存的价值和质量,而这里学习是最重要的[2]。”

(2) “‘无为’本是道家哲学,尽管我们要‘学学老子’,但也要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无为观’。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做那些无益、无效、无趣、无聊的事,更不是去蠢事。无为是要理智地把握好‘不做什么’。无为是一种效率原则、养生原则、成事原则、快乐原则。无为是一种境界,一种办事原则。无为也是一种豁达、聪明和风格。但无为也有它的“规则”和“底线”,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3]。”

(3) “人的一生总要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境遇中,无数的不同特定境遇连续起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线段。这个处境线段既不可能是圆的,也不可能是直的,你会遇到逆境、顺境和无奈的俗境,你也会因此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也会在同类的境遇中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许多人境遇相同而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4]。”

三、读后感想

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中,王蒙首先强调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他用了许多言语,如本读后感第二部分—语段回味的第一点,“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王老大大谈学习的益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在他看来,学习就是人生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此,“学习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习是无条件的,是与生俱有的,这种无限延伸的学习概念给我以警醒和激励。

人生就好像一条船,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船上的舵手,驾驶着人生之船,在命运的大海中搏击前行。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大起大落总会有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总要生活在一种特定的境遇中,而这些无数的不同特定境遇连续起来,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线段。而这个处境线段既不可能是圆的,也不可能是直的,我们总会遇到逆境、顺境。因此,一个人的成就也就有有大小之分,但只要终身和学习相伴,不断用知识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就能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读完这本书,王老处处洋溢于文字间的那份坦诚,那种浓烈的人生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让我由衷佩服。王老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的风波和动荡,在最灰暗的时刻,他也没有停止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没有丧失一个小说家的敏锐和诗人的梦想。他对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如此的执著的,而我们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唐代诗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也与王老的意境大同小异吗?他们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王老现在是一个多么成功的人士,但是,我们看人不能仅仅只是看人光彩的一面,更多的我们得学习王老在逆境中依然看淡一切,坦然地活下去的那份执着、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本书就是王老对大起大落的人生的真实体验,也是他人生感悟的精华,这也是我读完《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之后最大的体会。

人生,并不用看得那么复杂,我们得活得简单,活得快乐。

脚踏实地,仰望天空!

参考文献

[1]周海珍.保险业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管理世界,Management World,编辑部邮箱2008年11期:170.

[2]黄微,李朝晖.小心陷阱:保险理财的五大误区[J].湖南经济,2003,(03):46.

[3]黄微,李朝晖.小心陷阱:保险理财的五大误区[J].湖南经济,2003,(03):46.

篇三: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王蒙

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王蒙

作家名片

王蒙,当代著名作家。原籍河北南皮,生于北

平。十四岁入党,20世纪50年代初从事青年团工作。

十九岁开始文学创作,后被错划成右派,“自我流放”

新疆十六年。新时期复出后引领文坛二十余年,以至

言说新时期文学不可不说王蒙。曾担任《人民文学》

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王蒙

是当代中国文坛成果最丰、最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

的作家之一,以小说名世,又广泛涉笔散文、杂感、

随笔、报告文学、新旧体诗等领域,著述逾千万言。

他的作品见证了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历史,反映了当代

知识分子心灵变化的轨迹。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

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

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

写作技巧的开拓者。作品被译成英、俄、日、法、德、意、西、韩等二十余种文字,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等国内外文学奖二十余次。代表作有《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曲》、《青狐》、《半生多事》等。有《王蒙文集》十卷、《王蒙文存》二十三卷行世。

链接中考

《不设防》(入选200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

《宽容是一种爱》(入选2006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生命的平衡》(入选2007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生活里那些不同的脸》(入选2009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俗世故事·百态人生

老王小故事

王 蒙

老王学会了下载MP3,收听到了——寻找到了各种遗失多年,如同被风吹走、被浪花淹没的宝贵的记忆。

他听了黎锦晖的儿童歌曲,他听了周璇和李丽华的电影插曲,他收听到了俄语唱的《灯光》与《遥远啊遥远》,他听了柴可夫斯基与门德尔松,他听了德沃夏克与司美塔纳,他听了“红太阳”颂系列,他听了帕瓦罗蒂、神童、王昆、楼乾贵、黄虹,他也听了筝《平湖秋月》与古琴《高山流水》??

他太兴奋了,像是找到了老年间的伙伴,像是找到了自己的过往,像是重温了一遍七岁、十五岁、二十九岁、三十六岁、四十九岁、六十八岁??听遍歌曲人未老,还保存着,还记忆着,还感动着,还湿润着呢。我就是这样活过来的呀,我分明是活了好几十年了啊。我分明是听了许多歌曲。哪怕只是为了听歌儿,走这一趟也是值得的啊。

老了再重新听一遍是多么幸福啊。老了也是值得的与必要的,只有老了以后才有听不完老歌的动人的感觉。你经历了,你熟悉了,你重温着,你珍惜着,你温暖着也悲伤着??真好。

听多了MP3,老王也碰到一些麻烦。有时候谷歌或者百度上调出歌曲或者乐曲的条目,实际上却显示为“不存在”、“无法下载”??有时候条目是音乐,一点击,出来的是电器广告或者性感美女半裸照片。有时候音响图示出来了,先说是“在连接媒体”,再说是“媒体已连接”,再说是“缓冲”。先前说是缓冲已完成64%了,想不到的是接续64的不是68也不是65,而是变成了完成1%,从头开始。有时候等了半天,最后出现的是“准备就绪”四个字,而只要有此四字,就甭想听这一条音乐了。更可乐的是写着勃拉姆斯,出来的是刘德华,写着舒曼,出来的是圣桑。有时候音箱顺利调出,标志飞快运行,却只出了一些乌七八糟的怪声。有时候,老王发现了一个好歌,将其保存在收藏夹里,下回点击,却已经杳然无踪影。有时候老王与电脑互联网较劲,半个小时老王出了一身汗,却什么也没有听到。

老王的孩子看到老父天天与电脑较劲,正在变成网络上瘾者,孝心油然而生,便注意老王在求索什么,暗中记下,到视听用品商店采购了一批CD、VCD、DVD、也不知还有什么D,在老王的七十四岁生日那天作为礼物给老王送了来。

老王悻悻。老王唯唯。老王哼哼唧唧。老王怔怔磕磕。老王四顾茫然。

最后才明白,老王的意思是说,从MP3上找有一个过程,有一种不确定性,有一些惊喜,有一些运气,有一些天意,瞎猫碰死耗子,声东得西,一不小心就听到一个好歌,这才是人生啊,如果一切都是调好了,印刷在DDD上,批量生产,效果同一,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有什么意思呀?

各种D并没有取代MP3的地位,老王每天孜孜不倦地听MP3,各种听过而且记住了的,听到了,如逢老友。忽然听到,似曾相识,终又邂逅的,半老不生的曲子,也听到了,如逢千解释万介绍才略生印象的友人。偏题冷门,不但当初没有听过,对作曲家与曲目也是闻所未闻的货色也搜出来了,如结识新知。

此时老王收到了一位老同学赠送的音乐厅演出的音乐会的票,他去了两次。他听到了辉煌真切的交响乐,他欣赏了天才的乐队指挥的风采,他欣赏了客座外国独奏家的高超技巧,他也感受到了在一个光辉的音乐厅里听音乐会的满意感高雅感充实感温馨感。

我有多么幸福!

老王干脆又预订了下一个演出季节的门票,老了老了,他将作为音乐粉丝度过自己的余年。

从此,MP3笼不住他的心了,失真,没有现场感,轻慢,太马虎了,用MP3听音乐其实是对音乐的亵渎??再想回到初听MP3的热泪涌流的心情,感激神往的心情,已经不可能了。人啊人,你是个多么讨厌的动物啊。

(摘自《全国新书目》2009年第19期)

人性回归

老王身上的小故事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之下显得幽默有趣,故事看似简单,却底蕴十足,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老王喜欢听歌,喜欢上网搜歌的感觉,因为听歌给他带来动人的感觉,给他兴奋,给他幸福,给他无尽的宝贵回忆;因为搜歌时的不确定性给他带来惊喜、运气,甚至天意,给他带来一首首好歌??老王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朴实,他热爱生活,他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被别人限制,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作者以朴实而老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爱的老王的形象。

且读且思

1.老王那么喜欢听MP3,也非常喜欢搜歌的特别感觉,为什么到后来MP3笼不住老王的心了?

2.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他听了??”的句式进行叙述,如果我们把这一段改成“老王听了无数好听的MP3”这样一句话,好不好?

3.按照下面所提示的角度对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1)如果一切都是调好了,印刷在DDD上,批量生产,效果同一,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有什么意思呀?(从语言风格上赏析)

(2)你经历了,你熟悉了,你重温着,你珍惜着,你温暖着也悲伤着??真好。(从句式角度进行赏析)

4.第七段用一组简短的句子概括地写出了老王的心理和神态,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老王,你的内心是怎样想的?

自然物语·借物抒情

王 蒙

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流。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海是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沙漠是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庄严的等待。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那时候我没有见过海,颐和园的昆明湖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浩浩然荡荡然的大水了。我每去一次颐和园,都要欣赏昆明湖的碧波,惊叹于湖水的美丽与自身的渺小。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吗?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但是太缺少湖水了。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情有独钟。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

后来到了新疆以后,那就开了眼啦。在乌鲁木齐与伊梨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么样地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是咸的,湖水一望无际,湛蓝如玉,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时而有强劲的风自由地吹过。我在这里,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我不能不庆幸我终于离开了大城市,离开了那一个区一个胡同一处房子。我面对着的是一个严峻的、带几分神秘和野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巨大而晶莹的咸湖,它冷静而又尊严,凛然而又高耸地存在着。你觉得你其实只能向往它却很难有机会去亲近它。

在天山南麓的焉耆与库尔勒之间,有一个大湖——博斯腾湖,浩渺无际,芦苇丛生,坐着汽艇穿来穿去也见不到岸。据说有一个外国的总理看展览的时候看到博斯腾湖的照片甚感惊异,他说:“新疆不是不靠海吗?”那宛如内陆的海,那是远古时代的海的遗留,那是对于远离大海的新疆的特殊的慰安。

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我造访过许多湖泊。我流连忘返,我抱怨自己只能匆匆邂逅,匆匆离去,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

而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呢?它是1993年6月走入我的记忆的。这是又一种心绪,又一番风趣。它是那样亲切随意,那样为人所有为人所用。它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大自然的慷慨,也是特有的风水——它象征着斗门人的、白藤湖人的无限发达的可能。度假村的修建已经开辟了新的历史。白藤湖是一个更加人化的湖,人化的自然。1993年我有幸在这里居住了若干天。居住在白藤湖,我觉得好舒适而又平安。我觉得发展其实并不难,生活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只要好好地做,只要不把力量放在破坏上。只要我们变得更近人情一些,更简单一些。只要我们多一点美好的祝愿,少一点恶狠狠的狼眼。

(摘自《读写天地》2009年第5期)

回味无穷

在对湖的如数家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所流露出的喜爱之情,而这种情感来自于作者对湖的深刻的感悟。“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作者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我们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游湖、品湖之旅。在描绘湖的时候,作者极尽细腻描写之能事,对湖展开了生动的描绘,令人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饱含深情,从湖中品出难得的意蕴,抒发出真实的情感,给人无穷的回味。

且读且思

1.在首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第四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有人认为文章第五段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4.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人生法则·品味幸福

幸 福

王 蒙

小的时候,和妈妈在一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病也是一种娇纵,一种补偿,一种享受。

幸福和爱情包围着每一个人,年幼的人将会得到,年老的人可以补上;年幼的人快乐成长,年老的人补度青春。而年轻的人,正当年华的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的人,简直是泡在幸福的海洋里,行进在幸福的山谷中,你只需要去拥抱,去迎接,去呼吸。幸福就像泥石流,幸福就像瀑布,从天而泻,滚滚而来,大珠小珠,美不胜收??

世间的一男一女,一夫一妇,小两口连理比翼,结为夫妻,竟是这样好,这样美满。这真是生命中最最不可言状的幸福,最最属于生命自身的喜悦。只有在结婚以后,男人才真正成为男人,女人才真正成为女人,他们的生命在拥抱交流、融为一体之后,才变得温暖,光亮,满足,美丽。而这种温暖和美丽又是怎样的电光石火一般转瞬即逝!

哦,几十年以后,当他们步入中年,步入老年以后,他们会不会发现,对于已经失去了或者正在失去幸福以及已经不在意幸福还是不幸福的人来说,幸福,也像童年、天真、纯情、梦想一样,也许压根儿就有点做作呢!

幸福正像健康,只有在失去了以后才觉悟到它的可贵。幸福就像一件薄胎彩绘瓷瓶,惊人的美丽和脆弱,那么容易失手就把它打碎从而失去它。

考验,痛苦,启示,进步;再考验,再痛苦,再启示,再进步。这就是苦难的历程,这就是心灵史,这就是生活的意义,这就是幸福。

我真心以为,有了中国式的伦理观念与义务感,才能有家庭的幸福。

人生下来就需要幸福,就像鸟儿需要天空,草儿需要太阳,鱼儿需要大海。

生活在温煦、芬芳的祖国的地面上是多么奇妙啊!生活在正直、善良、各有一个灵魂的人们当中是多么奇妙啊!

幸福的日子就像平原上运行的平稳的车,你不知不觉,你还以为你是处在一种静止的、不变的、本来如此的状态之中呢,其实,你正乘着“时间”这辆车飞快地运行。

并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赶得上这样火红的岁月:幸福从他们的眼角里嘴角边微笑中泪花中和喉咙里溢出来。

幸福原来是那样平凡。

想想自己在世界上有高高兴兴地吃饭的可能,就够让人快活的了。

幸福是什么,是伟大的终极?是意识形态的规范?是超人的形而上?是乖张的怪癖与疯狂的想象?是童话?是梦?是先觉者的抛头颅洒热血?是强者的蓬勃?是智者的诀窍?是英雄加流氓的好勇斗狠?还是道德家的沽名钓誉的至善?都是,这些都是。

幸福就是对于历史规律的掌握,高尚就是按照历史规律的要求作出自己最好的贡献。那么改造思想呢?归根结底,改造思想就是使自己的头脑符合历史的客观规律。因此,改造才能幸福,改造才能高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辛苦的季节,也是幸福的季节。

(摘自《读书文摘》2009年第6期)

浅尝深思

幸福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王蒙以一位智者的身份为我们阐述了幸福的含义。“幸福就是对于历史规律的掌握”、“改造才能幸福,改造才能高尚”等新颖的观点令人回味。无论是个人的幸福体验,还是家庭的幸福,还是温煦、芬芳的祖国地面上的奇妙感受,幸福都是那样的平凡,但幸福需要我们去奋斗改造,这也许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且读且思

1.通读全文,试概括作者对幸福含义的概括。

2.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做才能真正得到幸福?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一处进行赏析。

4.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辛苦的季节,也是幸福的季节”?

篇四:第三专题《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苏教版必修5)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教学重点: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习方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

“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

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八、拓展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

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篇五:江苏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论厄运》《直面苦难》讲学案 苏教版必修5

《论厄运》《直面苦难》讲学案

人生三境 王蒙

学习目标: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以两文的整合为基础,让学生对材料独立探讨以提高研讨能力,并加深对苦难的认识。 教法和学法的预设

学习中先以学生筛选体现作者观点的格言警句为突破口,以期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然后学生进行两文相同相异点的比较;透彻理解两文深沉的哲思后,学生拓展开去,联想具象化的直面苦难的故事,从中领悟面对不同悲剧时许许多多的英雄或凡人所展示的人性美;最后以练笔的形式将对苦难的认识形成文字,变成座右铭的格式珍藏在自己的内心,化为一种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学法指导:独立探讨,整合信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一、 导入:

人生苦短,风云难测,我们难以想象海伦·凯勒的世界,那是怎样漫长的黑夜;我们难以窥探贝多芬被剥夺聆听权力时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缚了霍金的躯体,宇宙中弥漫着这位科学巨匠睿智的思绪;智障阻碍了舟舟的发育,而音乐王国里却飘洒着灵动的音符。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今天让我们走进培根和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论厄运》《直面苦难》,深入体会苦难中的尊严。

师:板书课题 “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苦难》。

二、 解题

题目中的“厄运”“苦难”,指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时时会遇到什么?——“逆境”。

三、展示学习目标:

1、 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 提高比较辨析的阅读能力。

3、 培养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四、阅读《论厄运》

1、速读2分钟,划出《论厄运》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名言警句。

学生回答,讨论后明确。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

更难能可贵。”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

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小结,同学通过刚才找到的句子,思考培根要大家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呢? “无所畏惧”、“勇敢战胜”、“坚忍”。

五、阅读《直面苦难》。

1、对于苦难,作者阐发了哪三个观点?

讨论后小结:

面对自然苦难,我们应以最真实的勇气挺立而不倒下,以此维护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苦难英雄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在世俗的旋涡中。面对苦难,最深刻的生活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不为人知的角落。

2、这样看来,《直面苦难》的主旨是什么?

人在自然悲剧面前,应该坚强挺住,维护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这种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起的坚强,但不要一味地美化苦难,它也有消极作用。

六、为了更透彻地理解两文的哲理,请同学们用5分钟朗读刚才涉及的名句,并背诵其中的3句。

七、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两文的观点有哪些共同之处? 2、阐述的侧重点又有什么区别?3、它们说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相同之处是,两文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培根说:“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说:一个人只有面对平常生活中的悲剧和苦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两文都指出了面对自然悲剧时应有的态度。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周国平说:“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不同之处是培根的“逆境观”是英雄主义的,具有古典浪漫主义气息,而周国平则汲取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养料,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他承认逆境的作用,但同时指出逆境对人的消极磨损作用,反对过分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和美化苦难英雄的做法,说“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哲理味,观点鲜明简洁而有力度,但是在说理方式上,却很不一样。 《论厄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分析周密严谨,见解深刻独到。《直面苦难 》不追求分析论证的环环相扣,而是用诗一般跳跃的语句、具象化的阐发,直接点明思考的结果。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诵读作业:背诵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课后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拓展延伸●巩固:

学生谈关于“苦难中的尊严”的经典故事,尤其是直面自然悲剧(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的故事。

回顾篇目《我与地坛》(史铁生),推荐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

对于学生来说,顺境和逆境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抓住文本中内容,以此为支撑,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认识得到深化。《读本》上选了王蒙的《人生三境》,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辑录

培根的《培根论人生》一书.该书选择了培根的26篇文章:《论真理》,《论善》,《论美》,《论求知》,《论革新》,《论健康》,《论天性》,《论习惯》,《论幸运》,《论厄运》,《论时机》,《论勇气》,《论敏捷》,《论称赞》,《论爱情》,《论家庭》,《论友谊》,《论青年与老年》,《论旅行》,《论自私》,《论怒气》,《论假聪明》,《论猜疑》,《论嫉妒》,《论狡猾》,《论报复》.这些文章都选自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

单元整合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

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在人生长河中,我们需要面对的内容将会有很多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的是人生的大思考:“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有过这类的思考后,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围绕“直面人生”分成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这三个板块之间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板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利用材料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第二板块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记念刘和珍君》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第三板块围绕“顺境与逆境”整合材料,两篇文章都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和哲理味,充满人生智慧,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探讨,比较文章对逆境表达的观点的异同、说理方式的不同。

参考资料·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霍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言。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言》

与图国艰,以度厄运。――扬雄《元后诔》

厄,困也。――《苍颉篇》

厄难,勤苦之事也。――《诗·谷风》笺

能济其厄涣。――《易·解注》

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报任安书》

洪水爆发 、 流感盛行是种苦难,亲人的突然离开是种苦难,战争的爆发是种苦难??古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苦难,但正如文章中所说的“人总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勇气是打败一切难题的有利武器,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苦难,克服苦难,定会拨开雨雾见天明。

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自信是攻克苦难的坚强后盾,唯有自信,我们面对苦难才会有百折不饶的魄力。

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无穷的力量,力量是战胜苦难的持久的长矛,力量的无穷才会让我们将苦难彻底的粉碎。

《面对苦难》一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让我感慨颇深。记得有首歌曾这样唱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不会随随便便成功”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无力让它不存在,我们要让它彻底消失,唯有我们去努力的去克服它。克服苦难,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生活才过得美好充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