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夜宴最后谁杀了皇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7:19 字数作文
夜宴最后谁杀了皇后字数作文

篇一: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 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

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 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 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太子复仇,反被母后用心腹宫女提供的有毒宝剑误杀,而当母后最终解决掉大臣之子时,却从阴影处伸出致命的一剑。整个故事也已悲剧而收场。

二、评述两大艺术创作风格(creativa style of art)的差异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1601)是思想艺术最突出的一部。它通 1

过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地表现了个人复仇和“重整乾坤”相结合的鲜明主题,是一出内容深广的社会悲剧,一首情调悲愤的叙事长诗。而现代影片《夜宴》的介绍说它其实是脱胎于大明宫词的一段剧情。历史考据方面的功夫没有白下,晚唐森森的深宫感觉很是对路。幽玄的黑色与猩艳的红色,将《夜宴》华美、阴晦、凄厉的世界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越人的歌谱、婉后的凤袍等均令人过目不忘;而独坐幽篁里的歌艺馆则堪称全片艺术指导的点睛之笔。

三、创作内容(creative content)方面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一部压抑、阴霾的宫廷政治斗争剧。但我与部分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剧情的确有些类似于《哈姆雷特》;艺术创作风格也幽默得好像给人一种压抑感。但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如:“冯小刚相当聪明,早在宣传初期就宣布影片构思来自《哈姆莱特》,一则借莎士比亚提高影片的艺术品味,二则避免在故事整体构架上受到质疑。影片也的确非常“忠于”原著,故事情节甚至剧中每个角色几乎都能与原著戏剧中一一对应。不过,影片对人物的主次关系还是有所调整,重点侧重于皇后、厉帝与太子的三方矛盾冲突,皇后、青衣与太子的三角恋爱最终沦为政治阴谋的点缀,这或许更多出自商业方面考虑”。

四、人性(Human nature)方面

尽管《夜宴》从莎士比亚借来西方化的背景与格局,可还是带出中国传统禅意。拥有一种存在主义气质的太子,最终还是抵消不乐宿命的召唤。在爱情和阴谋之间毁灭的,还有篡位的厉帝,他的谥号就说明了他的本质,充满欲望,试图拥有一切,当然最重要的便是婉后,厉帝从所有层面反击过去觊觎的岁月,核心当然是哥哥和侄儿,权利和性欲,占据了这些人的行为。其实,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都是为无可逆转的悲辛而怜悯,《夜宴》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所有人都逃不脱,最终婉后在尘埃落定后的欣喜中,被不明来处的飞刀所杀,她回头,却不知暗器何所由来。

总之,在影片《夜宴》中,虽然无情无义之徒互相玩弄、同归于尽的荒诞结尾一时让人无语。但它也确实是一部颇有争议、耐人寻味的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参考文献:

[1].Nichael St John Porker.William Shakespeare.

Briish:The Pitkin Guide.2001.

[2].朱维之 赵澧. 外国文学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3].朱雯.自学考试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 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夜宴》与《哈姆莱特》人物比较研究

摘要:通过对《夜宴》这部中国影视作品和《哈姆莱特》这部英国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差异性、性格的迥异性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品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作品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宴》;《哈姆莱特》;人物性格;比较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

《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2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

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

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他机智地识破了朋友的背叛,他由于误会杀死了情人的父亲,更因此陷入了情人之兄的复仇之中,最终他赢了却输了整个国家。无鸾则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化的人。他勇于揭露新国王的罪恶行径,却不够狠毒、没有胆量杀死新国王。他十分勇敢却又对敌人过于善良,使他进入到一个死亡的境地。最终青女的死激发了他的仇恨,新国王死后,王后劝他继位,他却拒绝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想执著追求美好的人,厌恶权力的争夺。另外,他还是一个感性的人,他深爱的婉后处于危险时,他舍身相救,为爱而死他无晦。

3、克劳狄斯与厉帝的比较

克劳狄斯作为国王的弟弟、王嫂的小叔,哈姆莱特的叔叔,他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哈姆莱特的陷害。厉帝作为与克劳狄斯相似的身份,同样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对王嫂的性欲,对无鸾的谋害。但他却与克劳狄斯稍有不同,他爱权力,但也深爱婉后,有时他也难以在两者中选择,这也许就是他的失败。如果说克劳狄斯败在王子手下,那么厉帝则败在婉后手下。

4、青女与奥菲莉娅的比较

青女对爱情执著且热烈,她的爱美好而宽容。面对无鸾爱着婉的现实,她仍坚信自己最终能赢得无鸾的爱。最后,她用死证明了它的爱伟大而真诚,奥菲莉娅是一个纯洁的姑娘,她的爱情备受阻碍,父亲的死使她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直到死去。

二、性格的迥异性

1、王后的反复性格

两个作品中两位王后都有着反复的性格,表现却有所不同。虽然乔特鲁德是软弱与懦弱的代名词,但是她却能替王子去死;文婉虽然干练和强悍,但她更多的是对权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即使最后只剩下自己,她仍然不放弃对权力的贪婪。乔特鲁德爱先王是真诚的,可是她却抵挡不住克洛狄斯的诱惑;她痛哭丈夫的死也是真挚的,可是她也参与了这个谋杀事件。乔特鲁德的性格是矛盾的,既饱含欲望又妥协软弱,其面对克洛狄斯诱惑时的软弱,和哈姆莱特咄咄相逼时的懦弱恰好说明了她的这一性格。相比来看,文婉的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各种手段。她可以无限地娇媚,使出女人的千般柔情;也可以冷酷到底,无视无辜生命的悲惨死去。对太子,她至真至诚,又恨其不争;对厉帝,她有不忍之心,又有狠毒之策。在环境危险,太子又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自己和太子的绝对安全,她不得不独立行动,顾不得个人理想和道德观念。可见正是因为太子的软弱,这才加剧了婉后对权位觊觎和争夺的欲望。正是这些复杂的性格的交织,使得文婉皇后成为强者形象。

2、王子的矛盾性格

王子哈姆莱特与太子无鸾的性格都具有矛盾性,既要去复仇,还表现出犹豫不决。哈姆莱特徘徊在生存与毁灭的两难之中,这是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的性格的形成,自然无法脱离四百多年前的欧洲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父亲被杀、叔父篡位和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使他又不得不去面对,于是这种矛盾心理在他心中不断的淤积和斗争。形成了其犹豫、延宕的性格。太子无鸾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篡权夺位、 3

流血斗争时有发生,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思想更是制约人心,这使得无鸾的忧郁和软弱性格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哈姆莱特的心里从未间断,这种内心冲突顽强地要求得到解决,且只能在生存还是毁灭中选择其一。哈姆莱特考虑到与邪恶斗争到底,完成复仇愿望,同时也考虑到死亡是解决世间一切的痛苦的最好办法,这两种选择最后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但是不论如何,我们看到了他性格的坚强与软弱的不和谐性。哈姆莱特的软弱与踌躇是作为其不和谐性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对于太子无鸾,其性格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有着清晰而独特的确指——悲伤、哀怨、孤独和彷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无限仇恨。另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像哈姆莱特一样以战士的姿态和军人的气势去面对自己的复仇使命,即使在最后他选择了复仇,那也不过是在履行他作为王子的不可推托之责任。与“哈姆莱特”的那种丰富的“非确定性”因素相比,无鸾这一人物性格多义性并不是十分明显,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沉默和自抑,以及浑身散发着徘徊忧郁气质和消极遁世思绪的王子形象。

3、新王的阴暗性格

厉帝虽然凶残卑鄙,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这与克洛狄斯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莎士比亚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甚至为了个人权欲,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为了满足淫欲,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他又是孤独无助的。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但是,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但是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厉帝更有谋略,更沉着冷静,将整个王朝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他毅然饮下毒酒,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更让人信服。

三、结语

《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为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夜宴》脱形于《哈姆莱特》,但并没有走出《哈》的精髓,未达到《哈》的艺术高度,它是在中国特定年代的大背景下,融入了中国的诸多元素,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影视作品。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二者都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我的爱永没有改变”——从《哈姆莱特》看《夜宴》

【内容提要】

《夜宴》是继《英雄》和《无极》之后,中国著名导演进军世界电影市场和进入世界美学赛道的另一张“出师表”,然而,对于经典的克隆和改编又一次遭遇“滑铁卢”。《哈姆莱特》的美学贡献何在?同为复仇题材,《哈姆莱特》与《夜宴》为什么一个成为经典,另一个却遭遇“滑铁卢”?隐藏于影片奢华制作背后的美学眼光与美学感觉,是比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关键词】 夜宴 复仇 延宕 爱

近几年,几位著名导演不约而同选择了以克隆和改编经典名著的方式作为自己挑战世界最高美学水平、艺术水平的“出师表”:如果说张艺谋的作品《英雄》是中国版的《罗生门》,陈凯歌的作品《无极》是中国版的“古希腊悲剧”,冯小刚的作品《夜宴》则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可是,他们的美学努力却皆以失败告终。同为复仇题材,为什么一个成为传世经典,另一个却兵败“滑铁卢”?《哈姆莱特》真正的美学贡献何在?我们究竟需要培养起怎样的美学眼光和美学感觉?这是比评价一场浮华“夜宴”的声色影像本身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

4

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源于公元4至5世纪流传于欧洲的丹麦传说,自12世纪至16世纪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素材不断地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但并没有一部作品取得成功并流传后世,直至莎士比亚点睛之笔的创作,才使得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哈姆莱特》的美学魅力何在?是什么让“哈姆莱特”——这个曾经是“复仇者”代名词的血腥形象成为令一代又一代读者感动和沉思的艺术珍品?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为莎士比亚作品的读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和厘清。直到1736年,英国批评家托马斯·汉莫第一次提出“哈姆莱特的延宕”的命题,发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我为什么要复仇?复仇意味着什么?人类千年快意恩仇的历史在哈姆莱特脚下意外地停顿了短短几秒钟,但这实在是个引人瞩目的“停顿”!西方人性的历史因为这个引人瞩目的“停顿”而得以掉转方向继续大踏步地前进。

《哈姆莱特》的“延宕”的历史起点与人类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复仇”密切相关。复仇,曾经普遍而长期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伦理和文学艺术之中。杀父(子、兄弟)之仇与夺妻(母、姐妹)之恨及其衍生,构成了复仇的基本内涵。古代中国的赵氏孤儿、伍员鞭尸、荆轲刺秦、卧薪尝胆,古希腊的阿加门农、美狄亚等等复仇故事皆为人所熟知。复仇是人动物性本能的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复仇既是维护个人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群体稳定团结的重要方式。在相对松散的社会结构下,公共监督和社会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人与人之间难以避免的矛盾摩擦,只能依靠“复仇”的方式寻求解决。因此,在人类社会尚不成熟的时期,“复仇”作为一种代表正义力量的价值观为社会所接受,甚至深入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以伦理观的形式被肯定、被规定,从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复仇文化:《礼记》中有“父之仇也,弗与共戴天”,民谚有云“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诸如此类等等,“复仇”,一度成为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评价标准。文化视野下的“复仇”,进而也成了长盛不衰的人类文学母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复仇”不同于“报应”,它具有处心积虑的计划性,一如越王勾践日日卧薪尝胆,矢志复仇;人类的“复仇”也不同于动物间的相互厮打寻衅,它具有蓄谋日久,一朝实现的延时性,著名的“赵氏孤儿”即是等待20年后才一雪前仇;而由于公共监督的缺席,为了防止对方再度寻仇,复仇者往往不惜大开杀戒直至将仇家斩草除根、毁族灭门,被复仇者则无时无刻不伺机再度向复仇者寻仇,“复仇”因此呈现出非理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当“复仇”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被肯定、被规定之后,复仇者必然承受来自伦理习俗的重责,被复仇者则时刻背负着对假想敌的恐惧,因而“复仇”的施受双方均面临巨大的心理焦虑和心理紧张。

在相对松散的社会组织形态下,复仇曾经是保护个人安全、保障社会稳定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虽然它必然导致流血,但却可以有效地制衡社会以保持相对的稳定。然而,当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渐趋成熟之后,社会开始试图以公共权力更为公正和理智地解决人际纠纷和私怨情仇。人类对于安全的要求则不再完全寄希望于自身的防御能力和伤害能力,而是更多地倚重于组织严密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个人的护佑和监督。安全感的来源由自我保护转向社会保护,这一重要转化是以地缘团体、业缘团体逐步取代血缘团体而成为主体社会组织形态为标志的。人类由此开始了对“复仇”的困惑和反思。最早以“爱”和“宽恕”深刻反对“复仇”的是早期基督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复仇对社会稳定所起的促进作用日益式微,而由复仇所引发的反复流血冲突却发展为加剧社会动荡、激化社会矛盾的主导因素之一,它的负面效应尖锐地凸现出来。冤冤相报、快意恩仇成为阻碍社会高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错误力量。这就是人类社会开始反对复仇的全部理由。

通过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得知: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复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过制衡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成熟和完善,复仇很快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而通过对人性内涵的理性思考,我们同样不难发现:“复仇”在人性层面,谬误可谓多矣。

复仇,是人类的“不得不”。它既是弱者最后的自我保护,也是其在被世界无情拒绝、丧失一切沟通希望后唯一残存的表达方式。必须强调的是:复仇,是一种自私而并非一种公 5

篇二:夜宴观后感

观《夜宴》有感

故事讲的是大唐帝国解体后,诸侯乱战的时代,史书上称为“五

代十国”,其中某一国内部因为争夺皇帝权位,而发生的阴谋、暗杀、打斗,还有就是电影中贯有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看完此片,感慨颇多。《夜宴》片中的歌声、音乐、背景非常美,男女主人公也很靓丽,确实有大片的气势,也展示了冯小刚作为国内一流导演的实力。

《夜宴》片中也表现了男女情感中很真诚、很感人的一面,但主

旋律反映的还是为了权力而展开的打杀。

回想无鸾。无鸾其实是一个很不地道的人。当朝太子,本该拥

有的万人景仰,群臣俯首。但是,他却是一个沉浸在舞蹈,醉生梦死的人。心爱的婉儿已经成为婉后,一个之差却把他打下地狱,也许,他仅仅是对爱情失望了。复仇,爱情,绝望,他不可能不是一个坚强的人。杀戮,毁灭,他都信步闲庭,当观众看着他若无其事的出现在婉后时,都为之一震。这就是那个手舞足蹈,醉生梦死的无鸾吗?然而,也有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问,宫廷守卫森严,无鸾何以进若无人之境?这也许就是艺术的可能性代替了实际的不可能性,我想这种代替是合理的,而且影片里里有好几处情节看似荒唐,其实,正是这种有效的忽略才构造了故事的趣味性,可想而知,如果情节按照可能的路线一直发展下去,那将是怎样的无趣和呆板啊.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以其特有的音韵竟在瞬间就揪住了我的心。以及白

色面具白色衣裳的幽灵折骨般的舞蹈。由不得我不感触。

这时候,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不会因为剧情的单一,还有部分演员演技的拙劣而失望,毕竟,一部好的影片产生这样能够让人愉悦的艺术感已经很难得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怀疑其他呢?同时,我相信,在接下来演绎的两个伟大情痴——厉帝和青女更是感动了所有人,在江山和权势的面前,爱情--无疑是最伟大的。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对《夜宴》所表达的爱胜于恨给了高度的评价。然而,人们忽略了,婉儿和殷隼心中的爱丝毫不

亚于厉帝和青女,在乱世里,他们都无法很安宁的获得爱,所以《夜宴》里所表达的悲剧感是极其成功的。什么是绝唱?他们的爱情就是绝唱!

最后,当我看到青女无力的倒在无鸾的脚下的时候,我相信,青女是幸福的,她获得了无鸾对她的感激之爱。死亡在爱情面前,能算得了什么?

然而,厉帝是孤独的。他连死后都没有得到婉后的爱,虽然,婉后是带着伤感的眼泪看着厉帝吞下她精心设计的毒酒,江山依然在,美人却找不到了。厉帝带着对爱情的失望离开了他终身为之眷恋的江山和美人,我有种幻觉,在青女死亡的那一刻,他已经死了。他应该不会想到,他梦中的盛唐将在不远的将来颓然倒塌,他为之心动的婉后死在卑微的不足道的凌儿手里,那时候,他将多么失望,他会不会独自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宫廷里想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会不会偶尔听到越女歌,也手舞足蹈?

回想无鸾。无鸾其实是一个很不地道的人。当朝太子,本该拥有的万人景仰,群臣俯首。但是,他却是一个沉浸在舞蹈,醉生梦死的人。心爱的婉儿已经成为婉后,一个之差却把他打下地狱,也许,他仅仅是对爱情失望了。复仇,爱情,绝望,他不可能不是一个坚强的人。杀戮,毁灭,他都信步闲庭,当观众看着他若无其事的出现在婉后时,都为之一震。这就是那个手舞足蹈,醉生梦死的无鸾吗?然而,也有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问,宫廷守卫森严,无鸾何以进若无人之境?这也许就是艺术的可能性

代替了实际的不可能性,我想这种代替是合理的,而且影片里里有好几处情节看似荒唐,其实,正是这种有效的忽略才构造了故事的趣味性,可想而知,如果情节按照可能的路线一直发展下去,那将是怎样的无趣和呆板啊.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皇帝,王子,婉后,青女等。

《越人歌》,以其特有的音韵竟在瞬间就揪住了我的心。以及白色面具白色衣裳的幽灵折骨般的舞蹈。由不得我不感触。

最为欣赏的便是葛尤所扮演的皇帝了。有其野心勃勃,且敢放手去做。这类人,实在不多。但终是命丧爱情。温柔乡,英雄冢。最终还是含笑饮毒酒。曾经有本书上提到过的,爱情,即是含笑饮毒酒。便是如同法国鹅肝里的故事了吧。最终从这个不择手段而辉煌的男人嘴里流出的句子,“皇后你敬的酒,我如何能不喝?”

篇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 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

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哈姆莱

夜宴最后谁杀了皇后

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 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 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太子复仇,反被

母后用心腹宫女提供的有毒宝剑误杀,而当母后最终解决掉大臣之子时,却从阴影处伸出致命的一剑。整个故事也已悲剧而收场。

二、评述两大艺术创作风格(creativa style of art)的差异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中,《哈姆莱特》(1601)是思想艺术最突出的一部。它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地表现了个人复仇和“重整乾坤”相结合的鲜明主题,是一出内容深广的社会悲剧,一首情调悲愤的叙事长诗。而现代影片《夜宴》的介绍说它其实是脱胎于大明宫词的一段剧情。历史考据方面的功夫没有白下,晚唐森森的深宫感觉很是对路。幽玄的黑色与猩艳的红色,将《夜宴》华美、阴晦、凄厉的世界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越人的歌谱、婉后的凤袍等均令人过目不忘;而独坐幽篁里的歌艺馆则堪称全片艺术指导的点睛之笔。

三、创作内容(creative content)方面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一部压抑、阴霾的宫廷政治斗争剧。但我与部分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剧情的确有些类似于《哈姆雷特》;艺术创作风格也幽默得好像给人一种压抑感。但评论也是众说纷纭,如:“冯小刚相当聪明,早在宣传初期就宣布影片构思来自《哈姆莱特》,一则借莎士比亚提高影片的艺术品味,二则避免在故事整体构架上受到质疑。影片也的确非常“忠于”原著,故事情节甚至剧中每个角色几乎都能与原著戏剧中一一对应。不过,影片对人物的主次关系还是有所调整,重点侧重于皇后、厉帝与太子的三方矛盾冲突,皇后、青衣与太子的三角恋爱最终沦为政治阴谋的点缀,这或许更多出自商业方面考虑”。

四、人性(Human nature)方面

尽管《夜宴》从莎士比亚借来西方化的背景与格局,可还是带出中国传统禅意。拥有一种存在主义气质的太子,最终还是抵消不乐宿命的召唤。在爱情和阴谋之间毁灭的,还有篡位的厉帝,他的谥号就说明了他的本质,充满欲望,试图拥有一切,当然最重要的便是婉后,厉帝从所有层面反击过去觊觎的岁月,核心当然是哥哥和侄儿,权利和性欲,占据了这些人的行为。其实,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都是为无可逆转的悲辛而怜悯,《夜宴》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所有人都逃不脱,最终婉后在尘埃落定后的欣喜中,被不明来处的飞刀所杀,她回头,却不知暗器何所由来。

总之,在影片《夜宴》中,虽然无情无义之徒互相玩弄、同归于尽的荒诞结尾一时让人无语。但它也确实是一部颇有争议、耐人寻味的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篇四:影视传媒艺考:浅析《夜宴》的视听语言

浅析《夜宴》的视听语言

今年9月份上映的《夜宴》在风格上,一反冯小刚以往最擅长的“平民喜剧”。在该片中,冯小刚不再聚焦于都市中起起伏伏的红男绿女,而是把镜头急速向后拉,对准了五代十国那段战火纷飞、权欲横流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工出身的冯小刚运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符号化”的悲剧故事。

一、别具匠心的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电影过多地使用蒙太奇技巧而导致影片真实性丧失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导演尽量多使用长镜头拍摄,即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者一段戏,以便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保证事件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从而使观众注意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长镜头不仅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而且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方面有重大功效。例如影片一开始,导演采用一个很长的运动长镜头,摄影机跟随着婉后缓缓步入大殿深处。婉后拖着曳地长袍在前面缓缓地走着,摄影机跟的很好,节奏步伐和主角一致,配合着朗朗弹奏的气势恢宏的音乐,使观众根本没有意识到有摄影机的存在,如同身临其境般跟随着女主人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那权欲横流、杀机四伏的年代。简单的一个长镜头,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地点,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压抑舒缓的长镜头,能够迅速地把观众带入导演所要展示的世界之中,使观众暂时消解了自我身份感和时空感,立刻融入影片氛围,沉浸在导演所建构的“千年一悲,百年一戏”中。

《夜宴》中长镜头的魅力还不止这些。影片结尾部分,巳登上皇位的婉后手捧着鲜红的茜素红绸布得意地诉说心中的满足和寂寞时,一把飞驰而来的剑刺中了她的后背。这时冯导并没有按照通常做法去拍刺客的真面目,而是把镜头一转,拍摄婉后经常给鱼喂食的鱼缸:只见沾有婉后鲜血的越女剑缓缓落入鱼缸中,此时荡气回肠的片尾曲响起,镜头定格在漂浮着点点浮萍的一汪碧水上。随着晃动的水面渐渐恢复平静,影片也完成了最后的点晴之笔。充满悬疑寓言式的长镜头不仅使整部电影脱离了具体时空的羁绊,而且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没有点出的刺客恰恰就是人的欲望本身。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手足可以相残、父亲可以霸占儿媳、臣子可以弑君??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人对欲望的追逐,追逐欲望的后果只能是被欲望所毁灭。影片别致的结尾有着古希腊悲剧的影子,开放式的结尾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二、大量面部特写镜头的运用

特写镜头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标志。戏剧表演由于必须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舞台,而且舞台一般离观众比较远,因此观众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只能靠台词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而电影则不同,电影可以让观众清楚的知道演员们的一举一动,如果有需要,摄像机甚至可以把一张脸放大到占据整个银幕。 巴拉兹认为:“特写摄影是面部表情的艺术,同时也是电影艺术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法之一。电影演员的脸必须尽可能靠近我们,而这样一来他便同周围相隔绝,以使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他。影片要求面部表情既细腻又可信,这一点,戏剧演员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在特写镜头中,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指示着一个决定性的性格特征。面部肌肉的每一个轻微的!线条都要受到惊人的热情和伟大的内心运动的牵制。”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的情感变化都能通过特写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夜宴》是一部宫廷戏,虽然披着五代十国的外衣,故事的主线也是太子无鸾的复仇,但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寂寞、权欲以及让人困惑的爱情。影片分别有四个主角:皇后婉儿、厉帝、太子无鸾和青女,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十分错综复杂。皇后婉儿是太子无鸾青梅竹马的恋人,却被其父皇册立为皇后,无鸾心灰意冷,遂归隐吴越竹林,寄情于歌舞音韵之中。而当朝太守之女青女却一直暗恋着太子无鸾。三年后,无鸾的叔叔,也就是厉帝,弑兄篡位,获得江山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一直垂涎的婉后??导演给予这四个人很多的面

部特写镜头,用于反映四个人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尤其是婉后,其面部特写镜头所占比例最大。本文就以婉后的面部特写为例作一简要分析。

1.婉后对厉帝。

影片刚开始,婉后拖着华丽的长袍穿越重重雄伟华丽而又阴暗压抑的宫殿走到身着先帝盔甲的厉帝面前,对他说:“你撑不起它。”厉帝:“对我不要称你,叫皇上。”婉后:“让我改口很困难,叔叔。”此时镜头由近景转变成婉后的面部特写,观众可以明显地看到婉后的眼角抽搐了一下,眼神中满是愤恨和鄙夷。此时的婉后还未成为欲望的奴仆,她对弑兄篡位的厉帝有的只有蔑视。当厉帝走出内殿直到殿门快要被封住,导演一共给了婉后四个特写镜头,可以清晰看到她的眼神逐渐由凌厉,充满愤恨到黯然无光,凄然无奈的过程。表现出她由刚开始对厉帝的强烈憎恨厌恶,到意识到如果不答应厉帝就会被深锁冷宫,从此再无出头之日的心有不甘,因此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心理挣扎过程。莎翁笔下不朽的名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大问题”正是其真实的内心写照。

2.婉后对太子无鸾。

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婉后和太子的关系——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如果不是无鸾的父皇横刀夺爱,也许他们两人早壮结成连理。可现实是残酷的,婉儿不仅被无鸾的父亲册立为皇后,而且在老皇上被谋杀后又被厉帝霸占。尽管厉帝给了她万千宠爱,但她心中仍然不忘太子,并且千方百计地维系着无鸾的生命。但是,无鸾却不领情,回到皇宫的第一件事就是指责她的不忠。当午睡的婉后看到归来的无鸾时,她被巨大的喜悦所包围,不顾一切地奔了过去,但却被无鸾的一声“母后”所制止。此时,一个面部特写表现出了婉后从忘情的云端跌入现实谷底的心情转变。随后,面对太子的痛苦,婉后情不自禁的抱住无鸾的头来安慰他。在昔日恋人面前,她终于释放出压抑已久的痛苦。借助特写镜头,观众可以饭清晰地感受到婉后内心的痛苦和无助,眼中的泪水是唯一没有被剥夺的东西。正如让·爱浦斯坦在《你好,电影》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特写镜头通过近在咫尺的印象增加戏剧性。心中的痛苦也仿佛伸手可及。如果我伸出双臂,我就会碰到你,感到不安。我悉数着根根痛苦的睫毛。我简直可以感到你的泪水的滋味。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脸这样贴近我的脸??”在无鸾被殷隼的毒剑误杀将要死去时,婉后抱着他疯狂地四处叫太医时,哽咽得声音和绝望的表情让人再一次揪心??

三、音乐

电影是影像的艺术。但无论是无声电影时期还是有声电影时期,音乐都是所有制作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同样担负着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升华主旨的任务。一代又一代的导演都力图使画面和声音的配合达到最好的效果,来充分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无疑,《夜宴》就是这样一部视听盛筵。由诗经填词而成的《越人歌》是影片的灵魂歌曲,分别由滕格尔和周迅演唱。滕格尔演唱得大气磅礴,苍凉悲壮,主要是用于营造氛围和烘托气氛;而周迅的演唱婉约轻灵、哀而不伤,主要是体现人物内心的寂寞之情。除了由真人演绎,在影片中间还时常穿插着朗朗的《越人歌》钢琴独奏。歌曲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1.营造气氛,烘托氛围。

影片一开始,配合着簌簌地风吹竹叶声,《越人歌》(复仇版)如同天籁般地由腾格尔缓缓吟唱出来,在吸引住观众注意力的同时,歌声中透出的苍凉和寂寞也给整部影片奠定了悲情基调。

2.减少打斗中的血腥气氛。

竹林打斗的那场戏足足有十多分钟,而且画面拍摄地比较血腥。为了中和如此血腥的画面,导演给这段画面配上了朗朗的钢琴独奏。低沉舒缓的音乐配合着人物飘逸舞蹈化的动作,不仅降低了影片的血腥程度,同时也给影片增加了几许悲情与诗意。在打斗紧处,钢琴独奏

配合打击乐,再加上了短促的鼓点以改变影片的节奏,使观众不至于产生腻烦心理。

3.用于表现青女的寂寞之爱。

《越人歌》在影片中的定位是由太子无鸾创作出来的。无鸾因为永远无法和心爱的女孩——婉儿在一起而自诩为天下最寂寞的人。但他的寂寞只是流于表面的,真正使他不能和意中人在一起的原因是他的懦弱和忧郁,他局限于自己心目中狭隘的“孝”,不敢和自己的父皇起正面冲突而把心上人拱手让人。他自怜自伤认为天下人都不懂他,其实他不知道正是他自己酿造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因此在影片中,《越人歌》主要是用于表现青女对无鸾的寂寞之爱。青女是纯真无暇的,她有着让人不忍伤害的清亮眼神,是为爱而生的女子。她深爱着太子,尽管知道太子并不爱她。她不计回报,无怨无悔。从第一次听得内宫召见,误以为太子回宫的青女飞奔入宫开始,青女的每次出场差不多都配有《越人歌》的伴奏。直到影片最后,青女饮下厉帝赏赐的毒酒开始吟唱《越人歌》,此时,影片的悲剧气氛进入高潮。简单的几下古琴伴奏配合着周迅略带沙哑低沉的嗓音,使闻着无不被歌声中流露出的深情和深深的寂寞之意所打动。“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正是青女对太子爱的真实写照??

想参加影视传媒类专业高考的同学,请关注新浪微博:屡败屡战的创业者,或加QQ:384986689。本人长期从事高考影视传媒类专业的教学和辅导工作,现在义务为广大同学答疑解惑。

篇五:《夜宴》与《无极》是一路货色

中国艺术招生网>>影视>>影视专业

>>《夜宴》与《无极》是一路货色

《夜宴》与《无极》是一路货色

2007-4-2 11:02:58

我一直以为,这一回冯小刚执导的《夜宴》会比《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三个“宝贝”拍得好一些,并且看报道说票房业绩也上去了一点。但近期,却不断又见到传媒诟病《夜宴》的文章。为了弄清这否定《夜宴》的文章是否是有人故意在炒作(现在批评文章是最有效的炒作),我特意看了《夜宴》。看完后我才感到,原来,《夜宴》确实依旧属于《无极》、《十面埋伏》、《英雄》一类货色,是后三者的“兄弟篇”或“姐妹篇”,它们摹仿《卧虎藏龙》(《夜宴》甚至请的作曲也是谭盾),但永远也学不像。

相比较而言,《夜宴》的故事比《无极》编得稍为圆满一些,至少有头有尾,像我们这些不大习惯欣赏什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风格的观众总算能看懂,看完后能完整地复述故事梗概。但是,《夜宴》依旧没跳出《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的品格上的“三无”(无正义、无爱憎、与观众感情上无共鸣)毛病,是一部思想苍白的平庸之作。《夜宴》的故事讲了五代时某朝厉帝(葛优饰)杀兄篡位又夺嫂(即皇后,章子怡饰),而皇后婉儿和先帝的太子无鸾都想复仇,最后他们成功谋杀了厉帝,但由于皇后婉儿的复仇目的是自己想做女皇帝,而无鸾这个人物则自始至终没有为自己找到报仇的正义动机(因为他的父亲先帝对他也不好,不仅夺他所爱的婉儿,而且还迫他出走吴越之地,躲在世外桃园式的竹林中研究音律),而另一个大臣殷太常虽然暗中帮助了太子无鸾,但其动机则是为了让儿子殷隼取而代之。因此,可以说全剧的矛盾冲突各方都没一方代表正义和光明,这样,无论是厉帝也好、无鸾也好、皇后也好、殷太常父子也好,已被谋杀的先帝也好,观众都无法寄托爱憎,即都是坏人,没有好人,观众欣赏时的感情与影片中的人物,无法在心灵感情上找到接缝。实际上,《夜宴》叙述的是一群强盗、流氓、恶棍和政治赌徒之间的一场围绕权力的争斗,塑造的人物都是引不起老百姓拥戴或同情的僵尸,这样的电影拍得有意义吗?

与《无极》绝对大同小异的是,《夜宴》重复了情节为镜头服务的毛病,这是当今“冲奥派”导演们艺术上的致命伤。《夜宴》的镜头与它的“三个哥哥”一样,拍得很美,到了精雕细刻的地步,例如无鸾竹林里的“排练场”、皇宫、北国雪地、武打设计等都很讲究,看得出不仅舞美上花了大钱,而且大量使用慢镜头,甚至把武打的场面也拍很有诗情画意。但由于过分讲究了画面美观,因此不惜牺牲了剧情的正常推进,甚至许多地方为了镜头好看,常使情节处于停顿状态,例如打斗场面就多得让人讨厌。打个比方:这就像昔日的中国足球运动员,他们为突出“自我”,常常接了球后不肯传球给别人或射门,一味在自己脚下盘带、玩“特技”,个人球技是表演给观众看了,但球却射不进对方的球门。《夜宴》也犯了国足的毛病(我不明白,中国当代电影和中国足球何其有如此惊人的共同点!),尽管那些武打设计都较精心,武士们飞来飞去,想来导演都很得意,但这么一来,情节就拖沓了,节奏就慢了。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则力求节奏要快,要充分使用“蒙太奇”手段的。《夜宴》这样的节奏能适应奥斯卡奖评委的欣赏趣味吗?我看很悬。

《夜宴》塑造了一群流氓、强盗、政治恶棍、阴谋家、野心家,却又把他们的争斗用美丽的形式来表现,犹如在华丽的房子内饲养着一群很脏的猪,这是一对无法取得一致的矛盾,当人们进影院本想享用可口美餐时,雪白的餐桌上漂亮盘子里存放的却是一盘炒苍蝇,人们能滿意这份大餐吗?这也说明,艺术如果远离了正义、远离了大多数人的爱憎,那么,它将不会有生命力。《夜宴》经过宣传、炒作,尽管有票房,但它最后会发现自己将“苍白”得只剩下几个钱。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