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善于变脸的同桌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14:01 体裁作文
善于变脸的同桌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善于变脸的同桌

善于变脸的同桌

三年级 刘铭驿

我的同桌是一位善于变脸的同桌,她是女生,叫余娜,一百二十五厘米。

她有一面可爱的脸,两条弯弯的眉毛,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下有一个小小的鼻子,一张樱桃小嘴,英语说得好,她总是喜欢穿(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善于变脸的同桌作文)一些颜色亮丽的衣服,让人感到很烂漫。

一次,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写作业。我不小心碰到她的手臂,她的本子上立刻出现了一条“尾巴”,我感觉大事不妙,因为已经是N次了。所以我就用《孙子兵法》里的走为上计!果然,她怒目圆睁,那小小的樱桃嘴里迸出几个字:“你干什么?”河东狮吼般的声音让全教室的同学为之一振。说罢,她向我相同的方向移动,防止我“逃跑”。我赶紧前进,占领我刚失去的“领地”。可还没到三十秒,她又移动开始的位置,我以为她要反击,连忙防守,可她笑眯眯地对我说:“借这个橡皮擦用用!”表情变化之快,令人膛目结舌!她演了许多课本剧,演过白雪公主、凶狠的巫婆??一转过身子,她就变脸了,把剧中人物演得惟妙惟肖,成了我校变脸王。 这就是我的同桌,善于变脸的同桌。

篇二:善于变脸的同桌

善于变脸的同桌

她,一双弯弯的眉毛,一张樱桃似的小嘴,英语说得非常好,总是喜欢穿一些颜色鲜艳的衣服,让人看起来觉得她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注意,我强调起来的是:“看起来”!殊不知,这天真烂漫的表面下隐藏的可是火爆的脾气和让人捉摸不透的“变脸术”。

你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次,我们正在全神贯注的写作业,我不小心碰了一下她的手臂,她的本子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小尾巴”,我感觉大事不妙,因为只已经是第N次了。所以我就打算用《孙子兵法》里的“走为上计”!果然,她怒目圆睁,那小小的樱桃嘴里迸出几个字﹕“你干什么?”河东犯下般的声音让全教室的同学为之一“震”。说罢,她伸出手来,防止我“逃跑”。我赶紧放弃,继续埋头写作业。可还没到30秒,她又把头转过来,我以为她要“反攻”,连忙放防守,可她居然笑眯眯的对我说﹕“借个橡皮擦用用!”表情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虽然她令我退避三舍,可她的“变脸术”也有让我佩服的时候。记得表演英语小品时,他演了好几个童话剧中的人物﹕恶毒的巫婆、善良可爱的白雪公主?一转过身子,她的脸就“变”了,把剧中人物演得惟妙惟肖,成了我们学校英语口语和“变脸”一绝。

对了,还没告诉你她叫什么名字呢,她叫?呀,不好她正虎视眈眈地看着我呢,看来是不让我说出她的名字,对不起,我要撤了,因为她一经发现了我的这篇作文,救命啊,老天爷!暴风雨就要来啦!

富新小学六年级:陈灿

篇三:我的“变脸”老师(写人作文)

我的“变脸”老师(写人作文)

我的“变脸”老师(写人作文)

新的学校生活终于开始喽!在这个新学期,我们校园的变化多多,连我们班的音乐老师都更换了!这位音乐老师可是大名鼎鼎的管乐队老师—曹老师,我们同学知道后,可是一直期盼着音乐课的到来呢!

曹老师大约四十多岁,高大魁梧的身材,高挺的鼻梁,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最奇特的还就属他那没长一根头发的大脑袋,活像一面光亮的镜子。曹老师可真有点摇滚歌手的明星范!

第一节音乐课终于来临了!

曹老师大摇大摆的走上了讲台,一脸的严肃,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探照灯似的扫视着同学们,足足有半分钟的时间。有的同学无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曹老师的目光转移向他,他就立刻挺直腰板,生怕被老师批评。有的同学悄悄地对同桌耳语:“这个老师好凶呀!”曹老师的目光又转移向他,他就赶忙坐好了。还有的同学正在和同桌玩橡皮,曹老师的目光好像有魔力似的,把他调整了坐姿。同学们在这半分钟里度日如年。

“大家好!我姓曹,你们可以叫我曹老师。今年,你们的音乐课就由我来上啦!接下来,我们要学唱国歌!”曹老师的声音洪亮而亲切,没过一会儿,雄伟的国歌声响起来了。曹老师微睁双眼,随着国歌的旋律,边唱边指挥。只见他摆动着手臂,一会儿把手收得紧紧的,一会儿又放松下来。曹老师好似已陶醉其中,看不见我们了。顿时,我们就放松了警惕。有一些同学又开始偷偷地嬉戏了!

可是,孙悟空怎么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呢!这不,一名恶作剧的同学已经被曹老师盯上了!坐在我前面斜对面的男同学偷偷玩可塑橡皮,恰巧橡皮粘到了他前面的女生头发上,他伸手去揪橡皮,结果拽掉了女生的好几根头发,只听女生大喊:“啊啊啊!老师,他拽我的头发!”只见曹老师立刻迈步向前,用手指指着他,眉头紧皱,眯起眼睛,目露凶光,一把拽起了那名男同学,怒喝道:“哪只手拽的头发?伸出来!”曹老师拿起一把教杆,只听 “啪”的一声脆响,男同学的手被打得一哆嗦,整个教室顿时一片寂静。“谁再不好好上课,就和他一起作伴!”曹老师一边威慑着同学们,一边把那名男同学拉到了教室一角罚站。我们怀着恐惧的心情,心惊胆战地唱着,生怕唱错了一个音,被老师拉去墙角接受惩罚。

唉!越是紧张就越出错,有一名同学不小心唱错了音,我本以为他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可是,曹老师只是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纠正道:“这个音应该唱‘咪’,不是‘嗦’,下次别唱错了!”只见曹老师的脸蛋瞬间“长”出了一个小酒窝,就像变

了一个人一样,对之前的事已忘记脑后。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变脸术”?

自此,我们都认真地学习着音乐,曹老师也很少“变脸”了,整天都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畅游。

篇四:会变脸的同桌

会“变脸”的同桌

姜林依

白白的皮肤,浓眉大眼,一张红红的小嘴,笑起来露出八颗洁白的牙齿。他就是郑纪鹏。郑纪鹏是我三学期的同桌,虽然在别人眼中的他十分小气,但在我心中,他永远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同桌!

一个星期三的下午,语文老师为了考验同学们在老师不在教室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静息,就假装出去办点事,哪知周老师一出门,教室里猛然就热闹了起来,我们这个四人小组郑纪鹏声音最大,他拿起一本检测题,身子一转,装出一副“小郑子”的样子和声音,嬉皮笑脸,绘声绘色地说:“皇帝宣诣??”“安静!周老师来了!”高鑫一边跑回座位,一边像哨兵一样大声喊道。高鑫这一声可把周老师的脚步加快了!可因为郑纪鹏说得太起劲儿,并不知道周老师已经来到教室。他还在大声地说,同学们和老师的目光都转向了他。“好啊!你们!”周老师走到郑纪鹏跟前想拍拍他的手臂,但郑纪鹏很快就意识到了。“我不是说过老师不在就静息吗?四人小组组长来报告情况!”“唉,唉!姜林依,不要告我嘛!”郑纪鹏在我报告前不停地恳求我,嘟着小嘴,皱着眉头,“还不时地拉着我的手不停地摇动。”可是,胆小的我在周老师严厉的目光下,一边望着可怜巴巴的郑纪鹏,心想:“不要说他的名字了。”一边又不由自主地结巴道:“郑??

郑??郑纪鹏有,有一点闹!”郑纪鹏的眼圈当场就红了,双手揉着头发,试图不让我们看到他哭时的模样虽然他并没有说话,但我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姜林依,我恨你!”

回到家后,我一直坐立不安,最后决定给他写一个纸条,送一个小礼物。

第二天,来到教室门口,我看到郑纪鹏已经在他的位子上坐着了,便有点不敢进去,只见郑纪鹏向我摆了摆手,还友好地笑了笑,这可真令我不敢想象,我仍不敢进去,直到他再次向我招招手,我这才走进教室。见我走过来,郑纪鹏很快地站起来给我让座位,上课时我向他借橡皮,他二话没说就借给了我,他的表现令我既吃惊又惭愧。

下课了,我发现他还在因为昨天的事在讲台上罚站,就把纸条和小礼物悄悄放进他的文具盒里,上数学课时,他偶然发现了那张纸条,十分吃惊,取出来看了以后紧握拳头,装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小声说:“姜-林―依―”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纸条放进了书包,我见他没有发现我送他的阿狸玩偶,着急地一把夺过他的文具盒,直接把“阿狸”取出来递给了他,他见到后又笑了,笑得是那么开心!

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位会变脸的同学。

篇五:作文教学不妨多点变脸艺术

? 作文教学不妨多点“变脸”艺术

?

? 何莹娟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三

小学。曾荣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巾帼建功标兵、三亚市优秀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远程培训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

在全国各级语文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加全国各级课堂教学、说课等比赛,获奖二十多次。获得广东省、全国小语会等论文比赛一等奖六次。其中《〈一份薄礼〉课堂实录》《何莹娟教师工作室谈高效课堂》等文章被多家出版社的畅销书系收录,在小学语文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不管是京剧的脸谱千变万化,还是川剧的变脸独树一帜,对作文教学而言,它们那善于表现、富于变幻、让人好奇不已的魅力,让笔者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尝试多点“变脸”艺术,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平添一些意趣,而学生也会像京剧、川剧迷那样,爱上作文,乐在其中?

作文教学的“变脸”,或是角度转换,或是方式创新,一切以教得生动、有效,学得有收获、有兴趣为目标。虽无定法,却有迹可循,在此,我且试着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结合亲历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这作文教学的“变脸”艺术。

一、变换内容,用鲜活的课程资源激发作文意趣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资源“变脸”。

2010年,笔者和来自连州教研室的省级骨干培训班学员一起开展了《让农村资源走进小学生习作的研究》,为农村的孩子摆脱作文短板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其一,开发特色课内外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玩,不会玩耍的学生还能写出体验独特的文章?老师们因地制宜,设计很多简单实用的乡土游戏,组织学生玩“抛石子”“转陀螺”“泥塑”“沙地画”“赛纸飞机”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有了习作的源头活水。

其二,开掘农村家庭生活场景。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引导学生参与家事,如“割禾”“摘菜”等;与家禽家畜为友,“喂猪”“看牛”等;和小伙伴比赛,“发豆芽”“我的泥娃娃”等,促使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

其三,开拓农村社会生活。利用生活这本大书,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东陂的圩日、三月三的来历、东陂水角和东陂腊味的制作过程等;了解东陂抗日英雄冯达飞的事迹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丰富其心灵。

其四,开展亲近自然活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他们开展“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重点介绍“连州东陂地下河”;观察小鸡、小狗等家禽家畜的样子、生活习性;观察水稻、油菜、菜地等植物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随着农时变化,注目特有的劳动场景图:秋收图、种植图等。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美,发现美,写下美。

其五,关注农家农事。新农村建设又是农村资源习作的极好素材,老师们带着学生

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养殖专业户等,出示家乡今昔的照片,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开展“家乡的变化”讨论后,学生的振奋之情自然流于笔端。引导学生注目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网络进家等,进行“时空对比”训练——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听本村事、谈自家事,激起了学生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变则通,这作文内容的“变脸”经历说明:只要转变一下思路,作文教学的空间是大有可为的。

二、变换时空,用鲜明的现场体验激发表达需求

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小学生涉世未深,生活体验远远不足,经历过的人或事,往往也因为阅历不足,并没有像成人那么丰富的感触。写起来,也难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设计现场作文或唤醒回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他们“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极为必要的。笔者曾上过这样一节几乎称不上作文指导的作文课:一上课,我就宣布:“欢欢喜喜吃柚子”比赛现在开始。规则:1.各组商定选柚方法,并由代表说出各自的高招;2.挑选柚子;3.动手剥皮分瓣,无论甜酸一律吃完;4.收拾干净,最快的一组为冠军,依类推。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关:各支高招选柚子

因为隔着彩色的塑料膜,他们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手轻拍,有的煞有介事地东按西按,有的神秘兮兮地闻闻,还有的二话不说,干脆拎一个就走。选柚的理由更是妙趣横生:“拎一拎,挺沉的柚子水分就多,好吃”,显得很有经验;“按按柚子的‘肚脐眼’,软一些的可能熟一些,也就甜了”。这个高招比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还要搞笑;“我想闻闻这柚子的香味,香一些的应该好吃”,又引来一阵笑声:“你的鼻子赛过警犬咯!”至于“没招,只好碰运气”的,被公认为最“听天由命”的无奈。

第二关:齐心协力吃柚子

一声令下,各小组就忙开了:用手抠的,用剪刀划的,还有七手八脚帮着按住柚子的,都拿出了武松打虎的架势,脸蛋胀得通红,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不一会儿,各小组陆续把柚子剥好,去皮剔子,塞进嘴里,有的美滋滋地连声称好,也有的愁眉苦脸,大呼“酸死了”。不管如何,柚子很快就吃完了,“战场”也是在笑声中争先恐后地清扫干净。

第三关:诙谐风趣评特色

冠、亚、季军诞生了,师生们一起为各组命名:风卷残云之冠军;囫囵吞枣之亚军;狼吞虎咽之季军??细嚼慢咽之最后一名。无论是哪个学生,无论是哪个组,都一脸喜气,一脸热情。尤其是听说第八小组的柚子虽干涩无汁,但他们却食之殆尽时,更是引起诙谐的称赞:“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勇夺冠军,佩服佩服!”

第四关:自由命题写感受

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写下了这节飘着柚子香味的课,有参与有体会,有内容有感受,习作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通过预设或唤醒回忆的“变脸”方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参与的兴趣、直接与体验对话,从而使作文过程与观察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统一,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

三、变换角度,用无限的想象潜能激发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认为:真正自由的活动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关于创新,课程标准的叙述很多,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牙膏公司征集提高销售量的最佳方案。有的提出打折促销,有的提出附赠纪念品吸引顾客,从众多方案中胜出的方案只有一句话:请

将牙膏瓶口增宽一毫米。“一毫米”,简单易行,不花一分一文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习作的要求可以增宽一毫米呢?那将有多少学生不再举笔维艰呢?

例如:在不改变原作基本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改编经典,向文学大师们发起挑战,让独特的创意融入到名著名篇中去,同时又要让文学经典变成笔下汩汩流动的字符,让经典为学生所有,让学生享受经典,创造经典。

“原作好比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古董酒瓶,如果不想它只是你们家客厅博古架上的摆设,那你就酿一壶茅台或五粮液式的美酒再装进去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马上明白了改编要锦上添花,不要画蛇添足;要别开生面,柳喑花明又一村。

学生们或是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雪灾中的中国,还救护了受伤的高压线维修工人,奇特的构思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份关爱生命和温暖人心的真情,更是让人感到温馨,让人不由得为“温暖无国界”而拍掌叫好;或是根据《凡卡》创作背景,也就是“我”(契柯夫)童年的生活经历进行改编,想象“我”帮助凡卡逃离虎口,并且联系1917年的十月革命,设想凡卡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正义之士,参加了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为穷人谋取幸福??种种奇思妙想,个个不落窠臼。

怎样帮助学生练得这寻找“源头活水”的本领?作文教学没有“点石成金”的金指头,只有不拘一格的“变脸”,一招一式地精心研磨。

四、变换理念,用具体的作文指导培养习作能力

在与香港的学校合作进行作文课题研究时,我体会到他们的课题小而实,例如《怎样写好比喻句》《学写说明文》等。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觉得,这种重视学习方法的思路是务实的,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兼收并蓄的。

我听过两节高年级篇章仿写作文课,执教老师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给予学生确切有效的指导。

第十册《养花》一文,她紧扣“乐趣”二字,从“长知识”“益身心”“同分享”“伤菊秧”四个方面,极尽养花之乐: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学生特别喜欢这篇结构简单,语言亲切的文章。接着,引导学生自拟文题,学生不仅能运用此文的行文结构,还不知不觉地模仿老舍行文的语气,写下了许多极富生活情趣的好文章,不仅形似,还颇有几分神似。

第十一册的《第一场雪》按照“雪前”“雪中”“雪后”“雪的联想”的时间顺序,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第一场雪。问及学生可以将此种写法运用到哪些场景描写时,他们很快就有了多种选择:写雨景,写日出??

方法培养了,意识加强了,审美的敏感也就相应地提升了,好的句段和章法都会不知不觉地拿来琢磨,拿来为我所用。句子的生动、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新颖,也就尽在这具体务实的指导之中!从而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则可“其文若出吾之手”,进而做到“仿而能作,作而出新”,这源于勇敢的“变脸”之功。

五、变换途径,用小报、博客等扩大评改范围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互评互改往往流于形式,自评自改也常常因能力和阅历限制,难以实现有作用的“自我批评”。 基于此,尝试用编写小报的方法,促进学生自评自改和互相评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避免了教师“一支笔”。

1.学习合理安排篇幅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在读中悟法、写中用法。作

文还是习惯,要经常练习。”学生平常写作文随意性大,篇幅、字数随意,而小报篇幅则要求学生简练文字,学会剪辑精华段落。这样对学生概括、提炼语言的能力有了高一层次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2.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

崔峦提出:“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学生平常的作文里的语病、错别字等,一般是依赖老师批改,未能养成认真检查、修改的良好习惯,而办小报的作文是要给同学看的,因而学生都产生了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每个小组也重视自己将要展出的小报,希望办好小报,展示小组实力和编辑水平。他们的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自然也是用心多了。这正是作文修改和评价的好时机,也是编辑作文小报的目的所在。

我觉得,无论作文途径如何“变脸”,它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生,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个人网络博客和班级博客群的作用,让学生作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接受更广泛的大众点评,让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还是批评家,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惟一或最后裁定者。网络及时新颖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引导学生把写作延续到校外和课外,让写作成为随时随地的习惯和爱好。

六、变换方式,让网络作文成为写作“嘉年华”

今天我们把电脑压缩成平板,让手机充满了智慧,使QQ拥有了魔力,让博客插上了翅膀??这些生动时尚的通讯工具对小学生而言,既是必不可少学习工具,又是不可多得的智力玩具,每个孩子都爱不释手。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学生不一定每天放学后结伴游戏,但几乎都会用QQ聊上几句;一个青少年不一定喜欢看中央台的《探索发现》栏目,但很有可能会互发几个段子、互通几段微信。我们如果利用好这些学生和家长都擅于使用又乐于使用的日常通信工具和社交平台,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可能事半而功倍,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有可能因此而突飞猛进。

有一次,班里爆发流感,防疫站要求停课,我和学生约定语文课改在QQ群里上。没想到,上课时间还没到,学生已经在群里自动点名完毕,比平时上课主动多了。 讨论的时候,争着发言,还会回应其他同学的话语,偶尔有调皮捣蛋灌水的孩子,很快被班级的群管理员屏蔽,急得直打我的电话,要求我帮他说说,给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少学生还会搜索相关的材料来阅读,有的是下水文,有的是相应的名家之作,贴在群里共享。一时间,QQ群里热情高涨,热闹非凡,48位学生无一“漏网”,全员参与。

返校后,查看他们的作文,有不少学生记录了这兴奋的第一次“触网”的语文课,笔端流淌着的是兴奋与喜爱。

由此可见,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他们喜欢尝试新的变化,童真是最宝贵的。作文教学要及时“变脸”,适应学生需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写作素材,讨论写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利用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写作过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何莹娟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三小学。曾荣获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巾帼建功标兵、三亚市优秀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远程培训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等荣誉。

在全国各级语文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加全国各级课堂教学、说课等比赛,获奖二十多次。获得广东省、全国小语会等论文比赛一等奖六次。其中《〈一份薄礼〉课堂实录》《何莹娟教师工作室谈高效课堂》等文章被多家出版社的畅销书系收录,在小学语文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