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32:00 体裁作文
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体裁作文

篇一:蔚蓝色地球公开课教案

《蔚蓝色的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如果你乘座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师:你知道了些什么?

(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是什么颜色?3、地球的面积?4、地球上有多少人口?

5、地球的组成?6、地球的周长?7、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多少?8,第一个测量出地球赤道周长的人?9、第一位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课件出示,小组学习)

(1)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3)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学生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课件出示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

(1)数百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

(2)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6、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人类为了揭示地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假如地球朋友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课后,同学们可以到互联网查找地球的相关资料,互相探讨,互相交流。

篇二: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自主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以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体会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人类不懈探索的结果,从小就要树立科学的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2、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设疑导入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谁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生:……

可人站在地上,却感觉它是平平坦坦,方方正正的。这些你又怎么解释?

生:……

同学观点到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蔚蓝色的地球》

二、知识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

师: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那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来重温一下“神七太空行走”时的视频吧,看一看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模样。(太空行走)地球的确太美了,当宇航员亲眼看到地球时,他们有什么反应呢?同学们再来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上的不同颜色表示的又是什么?(从太空看地球)(从太空看地球震撼奇景)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海洋、陆地和云团……

师:小结:从宇航员给我们带画面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圆的,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人们只所以在地球上站得稳,原因就是地球引力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师: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生:……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二)、探索地球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地球方面的小知识(大屏幕出示图片)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师: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1)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3)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生: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学生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师: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

(1)数百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 (2)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

三、总结

人类为了揭示地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假如地球朋友就坐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课下,同学们可以到互联网上继续查找地球的相关资料,互相探讨,互相交流。

篇三:《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1蔚蓝色的地球

石嘴山市二十六小 胡翠莲

课标相关要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

教材简析:

《蔚蓝色的地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这节课,着重就让学生对地球有个全面的认识,并且让他们知道人类探索的脚步从古至今没有停止,人类的执着与追寻真理的精神是需要他们继承的。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更广阔的科学空间。此外,还要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伟大的地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上网、调查等多种途径查找、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过程,并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整理加工,做成地球知识资料卡片。

3.情感目标: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常识,感受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教学难点:

感受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

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分别在小组和班内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小报。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地球的相关资料并制成资料卡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老师带来几张宇宙中太阳系及银河系的图片,让他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首先感受到宇宙中星球都是如此的渺小。

2.在这茫茫宇宙中,在这无数颗星球中,只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你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唯一个存在生命的球体——地球。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生命的摇篮——蔚蓝色的地球。

(师随机播放播放在宇宙中地球转动的影像,画面最后定格在地球的全景图。板书:1蔚蓝色的地球)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走进地球

1.当你看着画面定格在地球全景图上,此时你最想知道地球的哪些知识?(学生质疑,教师随即归纳质疑,板书问题)

海陆分布?

地球 大小?

形成的原因?

??

【设计意图】

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紧接着播放地球在太空中飞行的视频,画面最后定格在地球的全景图,由此引导学生去质疑:看到这张地球全景图,你最想知道地球的哪些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去了解地球相关知识的欲望。

2.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通过阅读书上92、93页,也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通过阅读明白了刚才质疑的哪个问题?

3.围绕以上质疑,学生交流汇报。

4.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我们生存的地球。现在,地球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

(美丽、神秘??)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进入下面教学环节:去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解决质疑问题:地球海陆是怎样分布的?地球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学习、探究,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地球,宇宙中地球如是渺小,而我们在地球上生活,却感受地球如此巨大,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感受到地球是一颗美丽、神秘的地球,更加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的好奇。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引进课堂,给学生营造出声像同步,能静能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活动生动化,形象化。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师过渡:是啊,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的美丽让我们震撼,它的神秘更引发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它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刚才我们所了解的地球知识,都是前人探索的结果。现在我们说起来简单,可是我们人类在曾经的探索之路上却是异常的艰辛,现在大家想不想跟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⑴阅读书上94页,想想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们采用哪些方式来探索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播放幻灯片:古人在探索过程中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

【设计意图】

新课程提出,《品德与社会》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外,还应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本环节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会归纳总结。

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回到1519年,与麦哲伦通行,来一次环球之旅。 ⑶请速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读完后说一说从麦哲伦的事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⑷想不想重温麦哲伦的这次伟大航行?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谁愿意带着大家共同来重温麦哲伦的伟大航行?

【设计意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解说、表演等方式带领大家重温麦哲伦的环球路线,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

⑸我们了解了麦哲伦的航行故事及其环球的路线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因为地球的神秘,引发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不断地探索,自然导入下面的教学内容“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学习《麦哲伦环球远航》时,通过小组合作,读文交流,小组合作表演麦哲伦环球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挖掘出故事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们对麦哲

伦及船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领悟得比较深刻。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突破本课教学重点——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⑹师过渡总结:麦哲伦虽然没有荣归故里,但是他对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不断地去探索我们的地球。时至今日,人类已经不再局限于站在地球上研究生命的摇篮。现代人们对地球的探索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展示大家所搜集有关人类进入太空探索以及了解的地球更多的知识。

2.分享现代人对地球的探索。

⑴小组分享、交流搜集的有关现代人对地球探索的资料。

【设计意图】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无疑,调查、搜集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这一课中,学生分享了课前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以及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故事,既锻炼了学生调查访问、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课堂上开展活动做好了准备。

⑵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⑶学生将搜集制作的资料卡片张贴在“地球小报”上。

【设计意图】

《地球小报》的张贴、展示,激发学生今后对地球知识的搜集、了解一直延续下去,拓展了教学空间。

3. 人类未来对地球的探索。

⑴通过分享我们知道了有关地球的更多知识,可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谁来说说你感兴趣的未解之谜是什么?

⑵全班交流自己所感兴趣的未解之谜。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未解之谜,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人类的执着与追寻真

篇四:《蔚蓝色的地球》教案

《蔚蓝色的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如果你乘座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5、你知道了什么?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1)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3)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学生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

(1)数百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

(2)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6、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人类为了揭示地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后反思: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 “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进入课题,接着欣赏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然后采用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提出了问题:你能用具体的事例说说地球有多大吗?读了《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上课过程中,我感受到课堂气氛不够活泼,学生的主动性似乎被束缚了。上完课后,我开始了对整堂课的回顾与反思,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找来了《小学生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无法代

替。开课前,可以让学生说说对地球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兴趣。学习《麦哲伦环球远航》时,通过小组合作,读文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们对麦哲伦及船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会领悟的更深刻些。还可以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全班交流,让收集来的“知识资源”充分共享。在今后的思品教育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采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并且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村有基本的了解。

建新小学的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地球仪引进课堂,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仪,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切题快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老师在上课时,始终面带微笑,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可见教师素质不错。对于这堂课,谈几点建议:

一、 切实把握教学目标。

我们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心中一定要清楚这堂课的三维目标。本节课在目标上有两个层次:一是知道地球的大小、形状等常识;二是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其中第二个层次是重点。围绕着目标,我们再来组织开展活动,每一个活动都为目标服务,落到实处。

二、 联系生活,活动贯穿。

根据本节课的活动主题以及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可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1、“我所知道的地球”知识擂台赛。

(1)抢答题

出示课本92页的“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抢答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

出一些有关地球大小以及形状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解说题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用彩色笔画一画“我所知道的地球”,并写一写解说词,每一小组派一代表上台解说。

2、“我与麦哲伦一起航行”故事会。

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人们是怎样探索地球奥秘的故事,(包括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让学生在小组里先讲一讲,然后每一小组派一代表上台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起到点拨、诱导作用,一定要深挖故事中的情感因素,感受人们探索地球奥秘的艰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可以从故事中一些具体的数字,从航行的线路图,从当时的船只状况、船员情况以及麦哲伦有关经历等让学生感悟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不能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三、 注重课前调查。

皮亚杰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操作。无疑,调查访问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前让学生到社会上,学校里去调查、了解、搜集一些与活动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材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在这一课中,学生可调查有关地球的知识,有关人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故事,既锻炼了学生调查访问、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课堂上开展活动做好了准备,真是一举两得。

“动态生成”观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同时 “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的课堂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平等的对话,互动的课堂,有时学生的“忍不住”抢嘴,竟是如此的经典。我在《家庭小帐本》一课的教学中亦如此。我想通过课堂的那一段小插曲,一定会加深孩子们对父母挣钱辛苦的感悟,而且他们会明白,不管自己的家长官有多大,地位多高,同样需要付出辛苦。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其宗旨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习一些良好的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而在这一节课中,正是课堂生成的波澜使该门课程的目标得以更扎实地实施,也使我享受着品社教学的精彩。

篇五:《蔚蓝色的地球——从太空看地球》教学设计

《从太空看地球》教学设计

长白第一实验小学校 孙维娜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2.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3.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图片和资料。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你们拍照片都用什么?如果给地球照相该怎么照? 学生汇报。

从太空看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从太空看地球

二、讲授新课

1.你有地球的照片么?请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从同学们展示的照片看,地球应该是什么形状?(球体)

2.老师也有一张地球全貌的照片,请大家看一看:你能看懂地球的这张照片么? 地球上的蓝色是(海洋),陆地是(黄色),白色的涡流是(云)。

地球上大部分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怎样说的。出示幻灯片。 指名朗读,并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宇航员在太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大球,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尤里.加加林说“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大球!”,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出示相关数据,请学生朗读,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这些数据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给地球照相难不难?要想了解地球难不难?

4.地球虽然很大,要想探索他也很难,但是,再难也阻止不了人类探索的脚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93页“你知道吗”中的故事,同桌之间并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人们运用数学原理计算并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三、巩固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地球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画笔,画一画你认识的地球。

2.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总结

1.地球虽然很大,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的利用,地球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我们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

2.地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的时候地球也带给我们可怕的灾难,比如说地震、大风雷雨天气,如果地震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做?大风雷雨天气呢?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蔚蓝色的地球——从太空看地球 照片

球体宇航员亲眼所见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蔚蓝色的地球教学设计)

运用竖向原理计算并证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