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秋思,燕支黄叶落,李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0:41 字数作文
秋思,燕支黄叶落,李白字数作文

篇一:秋思---李白

秋思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李白

篇二:李白诗全集 卷五

李白诗全集 卷五 (乐府三十八首)

发白马

将军发白马。

旌节度黄河。

箫鼓聒川岳。

沧溟涌涛波。 ( 涛一作洪 ) 武安有震瓦。

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

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

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

边烽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

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

包虎戢金戈。

陌上桑

美女渭桥东。 (

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 (

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

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

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

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

况复论秋胡。

寒□爱碧草。

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

但怪旁人愚。

徒令白日暮。

高驾空踟蹰。

渭桥东一作湘绮衣 ) 龙一作花 ) 【上将下虫】

枯鱼过河泣

秋思 燕支黄叶落 李白

白龙改常服。

偶被豫且制。

谁使尔为鱼。

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鲵。

勿恃风涛势。

涛落归泥沙。

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出入。

柏人以为诫。 ( 诫一作识 )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相逢行

朝骑五花马。

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

云车珠箔开。 ( 车一作中 ) 金鞭遥指点。

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

疑从天上来。 ( 疑一作知 ) 蹙入青绮门。 ( 蹙一作邀 ) 当歌共衔杯。

( 以上二句一作

娇羞初解佩。

语笑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

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 ( 得一作相 ) 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 ( 情已一作已情 ) 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

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

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

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

更报长相思。

( 一本无以下六句 )

光景不待人。

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

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

毋令旷佳期。

千里思

李陵没胡沙。

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

朔雪乱边花。 ( 一作愁见雪如花 ) 一去隔绝国。

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

因书报天涯。 ( 因一作飞 )

树中草

鸟衔野田草。

误入枯桑里。

客土植危根。

逢春犹不死。

草木虽无情。

因依尚可生。

如何同枝叶。

各自有枯荣。

君马黄

君马黄。

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

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

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

高冠何□赫。

各有千金裘。

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阱。

壮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

独好亦何益。 (

拟古

融融白玉辉。

映我青蛾眉。

宝镜似空水。

落花如风吹。

出门望帝子。 亦一作知 ) 【赤色】

荡漾不可期。

安得黄鹤羽。

一报佳人知。

折杨柳

垂杨拂绿水。

摇艳东风年。 ( 摇艳一作艳裔 ) 花明玉关雪。

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 (

对此心凄然。 (

攀条折春色。

远寄龙庭前。 (

少年子

青云年少子。 (

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

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

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

独守西山饿。

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

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

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 (

黄云海戍迷。 (

挥鞭万里去。

安得念春闺。 (

少年行二首

其一 想一作恨 ) 对此一作相对 ) 庭前一作沙边 ) 年少一作少年 ) 山一作城 ) 戍一作树 ) 念一作恋 )

篇三:大学语文

思妇主题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中国文人的"怨妇情结"

读唐诗时,每每惊诧于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情有独钟,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类宫怨诗描摹之细腻,刻划之入微,缠绵绯恻、沉郁感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篇,而且不乏名篇佳构。

中唐朱庆馀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姑舅。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原来朱诗人的这首诗是在临考前献给主考官张籍的一首意在取媚的诗歌。

真是无独有偶,这位在朱诗人眼中的高高在上的张主考官也有类似的一首诗《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初读张籍的全诗,我惊诧于张籍对女性坚贞情感的描写之细腻。

我突然明白了,中国古代的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他们与那些怨郁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瓜瓞绵绵,经久不衰。

司马迁说: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士者死。良禽择木而栖,猛兽择穴而居,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妇女一样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格,始终是权贵的附庸,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升与降,浮而沉,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是,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依附性和软骨症。即使如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还是向权贵韩朝宗写过:“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这样类似求乞的话语。

当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铮铮铁骨的“士”,但总体来说这样“硬汉”是稀有资源,凤毛麟角。即使是被世上目为不苟同不屈服的“硬汉”,大多不过是“节妇”“烈妇”变种而已。如明朝的方孝孺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但是他所殉之“义”,不过是忠于明惠帝这个老主子罢了。方孝孺在被目为“篡位”的明成祖面前刚直不阿,但在明惠帝面前“俯首贴耳”却是直不待言。

直到《宋书·乐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妇”才确指怀念远出丈夫的妇人。

“思妇”这个文学题材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是和产生它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在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在中国文明的发轫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就已经形成。妇女被种种男权主义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所束缚在家中,她们被要求“从一而中”,要遵守“夫为妻纲”“七出”等,否则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虽然如此,丈夫对于妻子而言仍然是唯一的籍慰。在古代的乱世,有征戍,在“盛世”,有徭役,每当自己的丈夫被迫离开家乡,也即远离自己时,对于很多的家庭妇女来说就成了很大的打击。她们的愁苦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就为思妇诗最初产生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古代闺怨诗盘点:等待的女人最美丽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多以“闺怨诗”的形式出现。“闺怨”,顾名思义,闺中之怨。这类诗的主人公多是一个独守空闺、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用文学一点的话说叫“思妇”。“思妇”形象古已有之,如《诗经》里的《君子于役》,写一个女子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日暮黄昏,村庄一片寂静,那个等待的女人,满心的期待又落了空。她落寞吗?会怨吗?会继续等待吗?这应是后世闺怨诗的母本了。 《君子于役》作者性别不明,有可能是女性对情感的自我感知,而后世闺怨诗则多是代言之作,亦即“男作女声”。“男作女声”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一大特色,男性诗人不用自己的性别表达对女性的爱情,反以女性的口吻诉说对男性的爱情,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比如在西洋的十四行诗里,在日本的和歌俳句里,男性诗人多用自己的性别直抒胸臆,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对于女性的爱与渴望。

男性代言体爱情诗在汉代即已出现(如张衡的《同声歌》),但直到建安时期才流行开来。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诗中塑造了一个“愁思妇”的形象。她倚楼望月,哀叹多年不得与丈夫相见。那轮孤悬夜空的明月,正与自己一样伶仃。此情此景让她发出了“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感叹。

建安时期男性代言体爱情诗的流行,影响了后世以女性为题材的诗歌创作,确立了闺怨诗表现女性的视角和方式。南朝时

已可以直接从题识上看出诗歌的“闺怨”性质,如“闺怨”、“春怨”、“怨情”等。此时女性成为诗赋吟咏的主要对象之一,梁代宫体诗盛行,闺怨诗受此影响,风格开始变得艳丽,我们更能从中看到其对声色服饰的追求,女性读者也更容易从中感受到男人直视的眼神。如萧绎(一作萧纶)《代旧姬有怨》写道:宁为万里隔,乍作死生离。哪堪眼前见,故爱逐新移?未展春花落,遽被凉风吹。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谁能巧为赋?黄金妾不赀。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有许多闺怨佳作传世。唐代闺怨诗的一大开拓,是赋予前代缠绵悱恻的闺怨诗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如李白的《秋思》写道: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同是登台远眺,此诗中的“思妇”形象与曹植《七哀》中的就大为不同。金昌绪的《春怨》更是家喻户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有唐朝战争频繁,边塞的景色,戍卒生活的艰辛,在闺怨诗中都有所反映。特殊的时代背景使闺怨诗创作突破了闺房的狭小范围,战争带来的创伤在闺怨诗中得以体现。虽仍属代言之作,但与齐梁的闺怨诗相比,浓重的历史忧患渗透于闺怨之中,唐代闺怨诗的境界更为开阔,情感也更为深沉。

闺怨诗占了中国爱情诗的主流,其中不乏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但纵观中国诗史,两千年的爱情诗,竟在重复一个“思妇”形象,从女性的角度来看,未免过于雷同。世间女子何止千千万,性格相貌均不相同,为什么只写一个“思妇”呢?而且,男人只写女人如何想念自己,如何苦苦等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女人吗?思念而见不到,难道他们就不怨吗?然而男人们怎么想,在闺怨诗里是看不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国的男性诗人,为何不约而同地在表达爱情时放弃了自己的男性视角呢?

如果相信古往今来不变的是人对爱的渴望,那就有理由这样推测:中国的男性诗人不是没有炽热的爱情,只是他们不愿或不能这么表达。透过闺怨诗中“思妇”的表象,可以看到男人眼中理想的女人,看到男人对爱的要求和渴望。

女人的思君、念君、怨君、恨君,实皆源于一个“爱”字。爱若不存,双方便形同陌路,彼之生死又与我何干?闺怨诗的作者们充分了解了这一点。闺怨诗中那个翘首等待的女人,其实给了男人极大的安慰,因为只要还在等待,就意味着不离不弃,意味着同甘共苦,意味着那个等待的女人愿意给男人一个避风的港湾。一生有人相守,夫复何求?于是,男人们在闺怨诗中塑造了他们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然而,这难道不会是男人们的一厢情愿吗?如果在他们眼中等待的女人最美丽,那女人也会这么认为吗?“男女来自不同的星球”,男女的思维差异永远无法消除,身为男性的诗人们即使再敏感,又能真正体会女人等待的幸福与哀伤吗?穿越层层时空的“思妇”形象,只揭开了女性额前的一角面纱,女性的真实生活状态已然被掩盖在亘古不变的“等待”中。我们难以知悉闺怨诗中女主人公的真实想法,中国的闺怨诗以“思妇”的口吻代言了她们的心声,也让“思妇”作为女性的典型形象进入了中国文学史。但这些诗中缺少男人直面女人的声音,也缺少女人自己真正的声音,而缺少了这些声音的爱情诗是不完整的。

中国的新诗正是在这些地方,通过借鉴东西方诗歌的榜样,突破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局限,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光辉传统,给近两千年的闺怨诗画上了句号。

儒家的教育思想

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使人们对于儒家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挖掘出其中具有真理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补充、发展和完善现代教育思想。

儒家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它经历了中国漫漫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不断地变化、发展和完善,时至今日仍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和影响,抑制其消极的方面和影响,最终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一 孔子及其生平

二 儒家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关于儒家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儒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

于是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 “皓首穷经”。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三 儒家的治学态度

关于儒家的治学态度,我们不妨抄录《论语》中的几句话,也算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

4· 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

5· 吾恐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论语·述而》}

6·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同上}

7·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死之将至。{《论语·述而》}

9·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0·十室之邑,比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我们从以上的十句话中总结出几个字,用以概括儒家的治学态度,那就是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所谓求实,在第一句和第四句中可以看出;而勤奋则可有第二句、第八句和第十句中得知;至于严谨则可以从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中看出;而直率和从容则可由第六句和第九句中获知。

未见得。我们的教育显得太功利性了,初中、高中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而大学的门槛虽然似乎放低了没,但那一年甚一年的高额学费却犹如一道无形的山横亘在学生和家长面前。我们的教育显得太浮躁了,老师的心里似乎已不仅仅是教学,还要经商、炒股;学生的心里也不再只是学习,及时行乐的思想似乎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我想,也许我们的现代教育所缺乏的,正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那种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做学问者所应具有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基础。

四 儒家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儒家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特别是《论语》中许多论述这方面的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了时时注意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讲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知和行充分统一起来。

另外,孔子还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发挥他们不同的个人才能和特长。除此之外,经过总结、归纳和概括,大致还有如下几条:

[一]除了教育学生理〈诗〉的字面意义,增加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外,孔子开创了死书活读的说诗途径,。孔子说,学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阳货〉}。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团结大家,发抒抑郁;其中有些原理可以用来事父、事君,并可以从中学到关于动植物方面的知识。

[二]在对待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上

1· 在对教师的要求上,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疆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由此可见,曾子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五方面的条件,即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这五方面的要求可谓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逐一累进,最终达到“让”的最高境界。

〈荀子·致士篇〉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子在这段话中,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他所列举的四条件之一,但他并不把博习放在其中,可以说是他与曾子的不同之处。

另外,孔子还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这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他认为“多见而识之,知之?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病!保ā堵塾铩な龆罚┛杉鬃酉啾戎赂厥永硇匀鲜丁?/p>

2·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上,孔子特别重视通悟,《论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他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特别重视启发和感悟学生,力求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质,但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说现在新创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如此。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尤其是在教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原则,不能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所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但正如嵇文甫先生所说,“这种教育容易导致到天才教育的歧途。”《礼记·学记》中就说“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孔子曾这样说过: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又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可见孔子把学习者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上智”;困而不学者,即所谓的下愚,也就是民。通过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出孔子的二元论的认识论立场:他提出有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先天认识论;又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所谓的后天认识论。

赵先生认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把人、民阶级差别绝对化的结果。“生而知之”当然属于“人”的阶级,就是“学而知之”和“困 而学之”,也是“人”的阶级内部的事,这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因所”习“不同,而可以相远;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而民却没有学的资格,因为孔门的教育内容也是属于”人“的,这里面没有民的份儿。〈论语〉曾记载一个故事,说樊迟请学稼与圃,孔子背后却骂他是小人。

虽然孔子顽固地坚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在招收门徒时,还是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在这里,没有受教育可能的人就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了,只要交纳最低限度的学费。而“有教无类”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主张和民主思想,它突破了严格的阶级和阶层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开创了全民教育的活泼局面。

[三]孔子在教学上是一个主张实践的人。他曾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这里,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全是行,即是实践,这些全做过之后再来学文,也不为晚,归根到底还是以实践为主。

子夏也曾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全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弟子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践行,包括事亲、事君、交友等,能做到上述要求者,也就是“学”了,充分证明了儒家教育重视实践的特征。

[四]另外,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具有重视现实,注重客观实在的特点,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他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还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凡有一定特长的人,孔子都认为是老师。就是有一定错误的人,他认为也可以作为反面教员。这一思想非常了不起,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独特的,开了以不善者为师的先河。

[五]孔子非常重视阙疑。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这样才是真正的知。

[六]孔子还特别重视推理,但又认为从经验得来的东西,只引申类推,还不能达到知识的最高标准。知识的最高标准,不是仅有许多经验,还要于经验中发现贯穿其中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以一贯之”(《论语·卫灵公》)。发现了“一”,才可以把许多表面上不相联系的事物贯穿起来,成为完整的知识。这里的“一”就是从经验中发现的事物的客观规律。

《论语》说孔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就是猜度,也就是主观的成见。“毋意”也就是不要有主观的成见;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后来,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一般地说,“言而有信”是应该的,人们常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但也要分具体情况,比如说医生对重症病人隐瞒病情,这就不能说是“言而无信”,而是出于对病人的保护考虑。也就是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毋必”;

孔子说他自己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他认为行为的标准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无可无不可”也就是所谓的“毋固”;

孔子善于向别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毋我”。通过绝四,才能避免主观成见的困扰和束缚,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一以贯之”。

[七]孔子注重分科,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分为四科。《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以说,孔子开创了分科教学的先例,现代教育中的分科教学可以从中找到其影子。像德行科类似于现在的思政教育专业;言语科类似于现在的逻辑学专业;政事科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管理专业;而文学则类似于现在的中文专业。另外,孔子依据不同学生各自不同的禀赋和特长,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专业中去,就像现在我们的培养特长生,使学生将其不同的特长和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他们日后的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汲取的。

[八]孔子认为一个人学成致用,需要经过四个阶段。《论语·子罕》说“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孔子自述为学进程说:“吾十五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所谈与上述阶段基本上相同,

“可与共学”与“有志于学”同属第一阶段,即开始学习的阶段。“可与适道”为第二阶段,是选定正确方向的阶段。“可与立”与“而立”为第三阶段,是志向坚定不可动摇的阶段。“可与权”与“不惑”为第四阶段。立,如果说是处常,要求有原则性;权则是处变,要求有灵活性。权的本意是秤锤。秤锤必须随时移动,然后才能与所称量的物重相平衡。光懂得原则性,不懂得灵活性,是处理不好事情的。

五 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在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教育目的上,它所规定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始终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所信奉的坚定不渝的金科玉律;而在教学内容上,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则成为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从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考核内容无有例外。

对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评价上,现在不同的学者教授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特殊的评价。

任继愈教授对于孔子及弟子整理和传承六经等古代典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先秦诸子各有自己的典籍著作,但他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都不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这样重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方面的贡献之大,在古代哲学中是无可比拟的。”他进一步指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整理、解释过的六经,又经过历代学者按照时代的需要不断注释发挥,成了封建王朝规定的教材。所有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没有不读六经的。孔子的影响之大,后人对他的印象之深,他所以被奉为?圣人?,和他整理六经的工作也有密切联系。”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文章《孔子思想述略》中则认为:

“孔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国历史的界限,受到长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事实上在法家出现后,已被证明是不适用了……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在过去所起的作用,则不应低估。” 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评价,过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说来,约可分为两派:一派把孔子压的很低,把孔子看成是中国的复古主义,反动势力的总代表,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教育落后的总根源;另一派把孔子抬得很高,把春秋时期的孔子与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歪曲的孔子截然分开,称孔子是“革命家”、“现代民主主义的奠基人”、“万世师表”等。前者以孟录(Paul Monroe)为代表,后者可以顾立雅(H·G creel)为代表 。

孟录把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作为“东方教育—复古式教育”(Recapitulation)的典型代表。他说“全部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发展独创性,而是压制它,不是发展创造能力,而是发展模仿的能力。所以中国教师的任务就是强迫学生,一记忆,二记忆,三记忆以及继续不断地记忆。记忆的内容不外是从孔子那里传下来的教材—《四书》、《五经》。在这种教材里,没有什么感人的教训,没有理想的气息,就是那稀少的道德原理,也是根据专横的威权和不合理的传统。”所以他说中国人民就形成了一种死气沉沉毫无进步的“一本书的民族”(A people of a book),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

威廉士则对此作了总结,他的结论是“孔子或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不能救中国,?只有依靠基督教的福音给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帮助,来提高整个国家的道德感,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4]

孟录在总结概括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说“东方教育(中国为代表)是在原始民族和后期的西方文化当中的一个转变时期……它是复古式的教育,在每个人身上总结了过去的生活,使他们不会与过去的生活相异,或超出这种生活之上……中国教育一开始就是训练小孩“义务的道路”

陈景磐先生对于以孟录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这种极力贬低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他认为,这种结论既不能代表整个中国过去的教育,更不能代表当时三十年代的教育。他认为孟录所描绘的中国教育基本上是取材于清朝末期—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最腐朽的时期。它既不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更不能代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

顾立雅是现在美国有名的研究孔子和中国文化教育的专家。他对现在欧美人士在研究孔子问题方面有着很大影响。顾氏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关于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虽然孔子的民主思想不可能与现

篇四:描写秋天的诗句

描写秋天的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虞世南《蝉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描写秋天的词: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李白——《秋思》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李白《秋思》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篇五:落叶诗句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题落叶 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落叶 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落叶(一作孔绍安诗) 孔德绍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落叶 王周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闻落叶 齐己

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

落叶 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和盛集陶落叶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关于落叶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许浑《早秋》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元稹《遣悲怀》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毛泽东《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万里飞霜,千山落木,寒艳不招春妒。--张炎《绮罗香·红叶》

寒城朝烟淡,山谷落叶赤。--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杜甫《野望》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五》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六》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游》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李商隐《北青萝》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其十四》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

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 说山》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卷二十四》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李白《独漉篇》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李白《长干行二首 其一》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燕支黄叶落( 燕支一作阏氏 ),妾望白登台( 白一作自 )。--李白《秋思》 寒灰寂寞凭谁暖,落叶飘扬何处归。--李白《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仙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庚《文录》

秋风落叶满空山,古寺残灯石壁间。—皎然《秋晚宿破山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题落叶 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落叶 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题落叶 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落叶 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落叶(一作孔绍安诗) 孔德绍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落叶 王周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落叶(一作孔绍安诗) 孔德绍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落叶 王周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