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秦少游写给苏东坡的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29:54 体裁作文
秦少游写给苏东坡的诗体裁作文

篇一:有趣的“回环诗”

有趣的“回环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观是好朋友。一次,秦观出外游玩。很长时间没回来。苏轼很惦记他,就写信询问他的情况。不久,秦观给苏轼回了一封奇怪的信,只见信纸上写了14个字,排成一圈:

已暮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飞如

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环诗,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和情趣。内容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篇二:有趣的回环诗

有趣的回环诗

有一种诗体叫回环诗,有关回环诗的故事是这样的: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和秦观是好友。一次,苏东坡去秦观家,正巧秦观不在,久等不见归,于是留短信,回家了。秦观回家见之,趁游兴未消,挥笔

写下即兴之作,命家人送到苏家,苏东坡看罢,连声称妙,秦观写的是一首回环诗,原诗如下:

这首诗的读法是: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除了上面的格式,这几首其它格式的回文诗,也别有韵味。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

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

风寒炙炭透炉红。

你体会到中国古诗的精妙了吗?

篇三:秦少游

我们讲苏东坡词是诗化的高峰,可是苏东坡的成就没有被当时的人所共同承认。他的成就很了不起,但当时一般人的议论,一直到南宋李清照都认为他不是词家的正宗。当时写词,从《花间》以来,一直以柔婉为正宗。苏东坡的开拓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当时的人没有追随上来。天才,常常是比一般人走得快一点。秦少游是他的好朋友,比他还年轻一点,但秦少游的词不是诗人之词,实在是词人之词。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词,主要都是代表每个作者的特色,因为时间来不及做全面介绍,只好选择最具特色的来讲了。 秦少游的特色是什么?我说他是词人之词。冯煦评论少游词说:

少游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徘不乱,悄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又说: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干内,不可以传。-《蒿庵论词》

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少游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什么叫词人之词?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我们讲《花间集》就讲过了,当我们从《花间》讲下来的时候,我们曾经举温庭筠的一些写儿女之情的小词,讲到了张惠言的屈子《离骚》的联想。从韦庄的小词,讲到他的故国之思。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我们讲到他们的性格与怀抱,学识与修养。现在你看秦少游有一类词,就是专门只表现那柔婉幽微的一种感受。他不必有寄托,不必有什么理想,就是一种很敏锐的感觉。这是秦观词的特色。可是,冯煦《蒿庵论词》也说了,秦少游的词还寄慨身世。所以,要把秦少游的词分成两类来看: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我们先看第一类的词: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

这词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什么比喻,找不到什么寄托,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的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语码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流露出来像晏殊、欧阳修的怀抱和修养,就是一种敏锐的词人的感觉。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漠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感觉。漠漠清寒,那种无情广漠的轻寒。上小楼。这句也有多义。一个是在漠漠轻寒之中,这个人上了小楼?因为在中国诗词里主词可以不出现。所以,可以是词人在漠漠轻寒之中登上了小楼。可是,就本句的语序来说,这句的主词就是漠漠的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我们不用故意去分别。

“晓阴无赖似穷秋”。他说今天早晨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

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淡烟流水画屏幽”。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是秦少游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常常把他的情感和外界景物融合起来写。一般人常常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象的景物,秦少游有的时候也作这样的比拟。例如他有一首《减字木兰花》词,说:“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你要想见到我内心的千回百转的感情,我是断尽的金炉小篆香。回肠你是看不见的,千回百转的感情你如何看得见?但是,我的千回百转断尽的回肠,就像是断尽的金炉中的小篆香。你看见那金铜香炉里的篆香吗?炉,何等热烈燃烧;金,何等珍重宝贵;小篆,何等柔细缠绵。香,盘成篆字,而且常常是心字的香。小,细的。篆,委曲的,像篆字委曲的。香,何等芬芳。这样珍重宝贵,这样热烈燃烧,这样纤细委曲芬芳的感情,断尽,一寸一寸地烧断了。你看到我千回百转的悲哀了吗?“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他把抽象的感情拟比为具体的形象,拟比得好。可是这首《浣溪沙》不是如此。他是把具体的形象,反而比作了抽象的感情。“自在飞花轻似梦”,因为风也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那个轻的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鹊踏枝》)同样的落花,同样在空中飞舞,从冯正中看来,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从秦少游看来,是自在飞花,飘扬的没有拘束的,这样轻柔的飞扬,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的飞扬。

“无边丝雨细如愁”,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这样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那种轻柔纤细的哀愁。这是为什么而哀愁?为了像李后主的破国亡家而哀愁吗?不是。秦少游所写的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无边丝雨细如愁”。

这首词可以说整个地没有正式地写感情,都是写外在的景物,有的是室内的景物,有的是室外的景物。只有“自在飞花”两句透露了一点感情的迹象,写的是花,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秦少游还写过一首《八六子》,他怎样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呢?他说:“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每个人写女子也不同。像欧阳炯说:“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多么庸俗的描写。秦观说这女子是内在的美,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他写“自在飞花轻似梦”,如果不是有轻似梦感觉的人,怎能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他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之上。帘子是闲挂在小银钩上的,所以看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他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微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所以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幽微。

这是秦少游的词心的本质。可是,就是这样的本质,当他受到挫伤以后,表现了怎样的反应呢?我们看一看他晚年所写的寄慨身世的两首词。

秦少游传记记载说他少年豪俊,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曾写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秦少游所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如他所赞美郭子仪这样敢于单骑见虏

的人物。但是,很可惜,秦少游的豪气只是一时的,是经不住挫折的,是经不住打击的,这是他与苏东坡的极大的差别。他是苏东坡的好朋友,苏东坡读了他早年的策论所写的政治军事上的见解议论,非常欣赏他。而后来秦少游只因一次科考落第就颓废了,就闭门在家中作了《掩关铭》,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苏东坡鼓励他再次参加考试,考中了。后来恰好新党失败,旧党上台,苏东坡、黄庭坚这些个人在朝。就推荐秦少游到朝廷之中任职。他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在当时的首都汴京,这是他们最美好的日子。

可是,政海波澜,不久,这三个人都相继被贬滴。秦少游谪处州,作了下面这首词: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

这要是苏东坡、欧阳修,他们一定不会如此沉陷在哀愁中。欧阳修贬到滁州,他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有四时的美景可以欣赏!而秦观贬谪到处州,浙江的金华,有“花影乱,莺声碎”的美景。你看水边沙外,多么美好的地方,城郭的春寒刚刚消褪,正是三春美景到来的时节,花影的缭乱,莺声的细碎,多么美!可是,他的笔一转,就写了“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的句子。所以,自其可欣赏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欣赏;自其可悲哀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悲哀。秦少游跟苏东坡、欧阳修不同,他所想的是好朋友苏东坡、黄山谷全分离了,没有人一起喝酒了,都被贬谪了。“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我所怀念的人都不在我的身边,当那碧云的长空、苍然的暮色四合的时候,我白白地对着那天空的暮云。古诗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句子,所以他用了“碧云”两个字。

秦观说,“忆昔西池会”,他怀念在汴京的聚会,“鹓鹭同飞盖”,鹓鸟和鹭鸟飞行有序,象征朝官的排列,指他和苏轼、黄庭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当年携手的地方,而今谁在?都被贬出来了。“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李白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梦见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是说当年伊尹做梦在日边经过,后来被商汤所任用。所以,“日边清梦断”,是说他们仕宦的政治理想完全断灭了,而人也衰老憔悴了。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那些美好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当时这首词曾传诵一时,很多人和了这首词,说他写了“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句子,能够长久地活下来吗?

秦少游与苏东坡、黄山谷相较,他是三人中年岁最小的一个,可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因为他经不住挫伤,经不住打击。所以我写了论秦词的第二首绝句(曾夸豪隽少年雄)。

这首词还不是最悲哀的一首。另有一首《踏莎行》才是他最悲哀的,也是在词里有所开拓的一首。他从悲哀里边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我说秦观这个词人,天性有一种非常敏锐感受的能力。我们曾经举了他一些小词作例证,像《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其实不只这一首小词,我们教材上选的其他的

秦观的词作,也可以看出他这种敏锐心灵感受的特色。今天简单的念一首,也许来不及讲,就是《画堂春》。像温、韦、冯、李、晏、欧,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像这首《画堂春》,我们念一遍: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

他的这首词写得非常轻柔,非常婉转。没有像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种奔放和沉痛。

这词的后半首是很难讲的。“柳外画楼独上”,写一个背景,有春天的柳树。登上画楼,他倚在楼栏杆上,手捻着楼外的花枝。这个,一般人还能写出来,最妙的是他写的“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他有很多细致的感情没有说出来。当他凭栏手捻花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像李后主一下子就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他手捻花枝,那种对花的珍重爱惜,那种亲切的感情。他说折花了吗?他说摘花了吗?没有。与秦少游的这种抒写的对比之中,你就知道有些人折花、看花,表面上看起来也是爱花,可是跟秦少游所写的那种珍重爱惜是不同的。你把花折下来,摘下来插在自己的头上,插在自己的瓶中,那也是爱惜。但是,秦少游不是这样写,他说“凭栏手捻花枝”,多少珍重爱借都没有说,只写了一个手捻花枝的动作。更妙的是“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真是难以解说的。花枝上的花是可爱的,是值得珍重的。把花放开了,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天要消逝了,这春天也要消逝了,花朵明天可能就零落了。可是,所有的感情他都没有说。他只说了“此恨谁知?四个字,只是一种对于春天的消逝,对于花的爱赏的难以言说的惆怅哀伤。他说有什么人能够了解?连他自已都很难具体说出来的!这是非常细致、非常幽微的一种感情。就是有这样心灵的人,他有过什么遭遇?当北宋的时候,西北有夏、辽的边患。他青年的时候,曾经是豪隽有大志,喜读兵书,可是经受不住挫折。他的本质就是他锐感的心灵及他的豪隽、他的英发。他的喜读兵书,也是由于他有锐感的心灵,对于当时国事的关心。而当他受到挫折,贬谪到处州,就写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句子。何况他在处州也没有留下来,在政治的斗争之中,敌对党人对政敌的打击,惟恐其不败,要抓住他们的把柄,再次攻击。秦少游到处州后,本想像苏东坡一样,学道自解,这是中国读书人所要求的修养,达要有兼济天下的志意,穷要有独善其身的修养。而他们的修养常常是佛道两家思想的揉合。秦少游贬官处州后,本来也曾与当地僧人往来、曾有诗句说“因缘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阇黎》)。这本是他希望有以自处的自我解慰。可是,周围环伺的敌党要抓住他的把柄,因此,秦观遭到了第二次贬谪,罪名是谒告写佛书。谒告,就是因病请假。他为了修养性情,病假中抄写佛经。这谒告写佛书就成了他的罪名,被贬到更远的湖南郴州,比处州荒僻遥远多了。

秦少游在去郴州路上就写了几首感伤的诗歌,他说: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北客思家浑不寐,荒山一夜雨吹风。-《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

当他被贬到处州时,感慨的是“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是不能够再回到首都去了。那个时候的悲慨,是他关心国家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了。可是,现在他所写的不只是那样的悲哀,写的是巫女在祠丛中的悲歌,饥鼠在坏壁中的追逐。从北方迁贬到这里,怀念家乡,整夜地不能成眠,不仅听到巫女的悲歌,饥鼠的追逐,整个晚上还听尽了荒山的风雨之声。这是一个流落迁贬的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所以,后来他在郴州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小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彻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郴州旅舍

这首词可注意的还不仅是说它内容的情意写的哀伤悲慨,而是说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一个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成就。什么值得注意的成就呢?

我们以前已经注意到了,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才能给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本来秦少游就是很善于把形象与情意相结合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把具体的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比作抽象的感情,比得好!“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情意比作具体的形象,也比得好,这一类的词,形象与情意虽然结合得很好,但是,不管是形象,不管是情意,都还是比较现实的,是属于一种“比”的作法。以此例彼,以这个形象,比那个情意。所比的都是现实的情意,也是现实的形象。“断尽金炉小篆香”是现实的形象。那自在的飞花、无边的丝雨,也是现实的形象。而这首词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量,这两个形象,我以为并不是现实的形象,而是进入了一种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了。因为他写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是现实的景物的形象。为什么?我们要从这首词的整体看,你就知道什么才是它真正现实的景象。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之中。他说我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鸟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秦少游的感情很锐敏,又很深挚。从他的诗文看起来,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哪一天才能回到家人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才是写实的情景。而前面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是整个写他内心心灵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整个内心之中幻灭的感觉,并不是现实的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楼台是一种崇高的,一种高大的,一种目标鲜明的建筑物。也许在秦少游少年的时候,当他豪隽有大志,喜读兵家书之时,心目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

篇四:贬谪诗词、诗人讲义(苏轼、辛弃疾、秦观)

一、贬谪文学

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士大夫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走入仕途、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因此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作了注释。统而观之,其人生大致演绎了从理想主义到幻想主义最后归于悲观主义的悲剧,其心态也经历了从希望到期望终归于绝望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迁谪史”可谓历史悠远。“迁谪史”是一部交织着士人的辛酸和血泪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士人苦苦挣扎,终止找到精神解脱的“思想武器”的心路历程。北宋时期,宋词作为一个新新的文体登上文学的舞台,当然吸引了一大批文人为之倾倒。然而宋代文人的散文和诗歌也接着唐诗的光芒继续发展着,北宋的文人才华洋溢,即使身处贬谪的艰难处境也不忘以诗词明志。

中唐以前,屈原,贾谊皆不能从迁谪的哀伤中解脱出来,一个憔悴枯槁而投江自尽,一个33岁时就抑郁而死。中唐时期,韩愈因上书劝阻唐宪宗迎佛骨一事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远贬南荒,之后憔悴疑惧,痛苦至极。但乐天居士白居易却并非消极对世,他认为屈原式的悲吟、自怨自艾也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损伤身心健康,因此他反对这种屈原式的悲怨哀苦,他主张旷然适性,自得其乐。《琵琶行》

虽然在宋朝还是有部分文人在遭受贬谪之后沿袭了屈原式的悲哀心态,如秦观在遭留贬之后所做的《千秋岁》(水边沙外)及《踏莎行》(雾失楼台)等词就深深表现出声请哀怨,凄凉惨淡。但对宋朝甚至对后世更具影响的还是白居易在遭受迁谪时所表现的旷达自适的态度。以苏轼为典型的很多宋代士人正是朝着白居易所开辟的方向而终于找到了对付迁谪的非常有效的“思想武器”,并由此使得宋代的迁谪词在总体上呈现出了狂放达观的风貌。

苏轼谪居黄州之后,开始自号“东坡居士”,苏轼从白居易身上汲取了这种身处忧患而旷然自适的精神力量。达到了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并给予了宋代很多士人以直接的影响,如黄庭坚,张孝祥等人。苏轼也由此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贬谪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页,

秦少游写给苏东坡的诗

而他的迁谪词正是这一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定风波》中有我最喜欢的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豪迈的句子,不管是面对生活中或是政治上的“风雨”和“晴”,作者都能泰然处之。

北宋被贬谪的文人士大夫虽有贬谪的困苦、失意的牢骚,但却轻易不沮丧、不悲观、不沉沦,仍然试图舒眉一搏,对前途保持着乐观的向往。宋代士大夫贬居期间的这种特殊心态,使他们即使被贬出京,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心情去欣赏“江南”的佳丽风光。在抒发“世无知音”的苦闷时,其基调是对鸿雁振翼的遐想,词的格调因此也不会显得悲苦沉闷,而有一种向上的引发力。除了苏轼、王禹偁之外,在北宋,还有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也是屡遭迁谪。他们也和苏轼一样,以旷达的心态坦然面对迁谪逆境,以旷达之怀书旷达之词。“达于进退穷通之理”的欧阳修因被人诬告与甥女有私被谪官滁州,三年后又移之扬州。

那么文人被贬之后心态如何呢?

首先,贬官士人许国忘身的参政意识和参政实践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身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这是贬官士人最突出的心态特征。孔子在《论语》中提醒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任重道远。就古典社会中士人所接触、打交道的世界而言,庙堂和草野两极是最基本的生活环境。人们常常笼而统之地称呼整个社会时,就叫“朝野”,即朝廷和草野。当宋代大儒范仲淹在讲到人生的境界时,他说的是:“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次,与残酷的现实相对应的是贬官文学笼罩着悲剧的色彩。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溶进骨子里的的理想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心就难免被莫名的悲凉哀伤笼罩。其主调是委屈、愤懑、怀乡、隐逸等,表现为文学就多是英雄穷途末路的长哭,书生生不逢时的感喟,官宦贬谪流放的不平,名哲退居山水的寄托,情人望断归帆的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壮志难酬的惆怅,浪迹天涯的彷徨,想望而不得的苦闷,相思而难遇的忧伤。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如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白居易闻琵琶女演奏琵琶,就触发了自己政治上的感慨而作《琵琶行》。纵使苏轼的大江东去,亦终落在人生如梦上,不过借酒浇愁,借壮语而抒悲酸,借豪放而达婉约。

与贬官士人愤激的心态相对应,贬官文学常常跃动着一种怨愤郁躁的情绪。由于被贬谪者大多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郁悱积于中,哀怨形于外,故见诸文字,发为歌诗。士人怀有极强的用世之心,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曲折艰辛的入仕经历和贬谪的遭遇加剧了他们心理的冲突,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痛苦感慨中常流露出官场失意、功名事业未竟的失望、迷茫与悲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范仲淹有《剔银灯》咏史,嘲笑三国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显然是在倾诉自己仕途一再遭受挫折的牢骚愤懑。

再次,贬官士人始终怀有心有不甘的痛苦。杜甫《旅夜书怀》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语中的道破了所有贬官士人的心声:文学上的成名并非他们的本愿,官场上的失意却是他们终其一生耿耿于怀的遗憾。仕途困顿,心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进行述怀,是一种缓解内心压抑的无奈选择。其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秉性和欲凭借缚鸡之力廓清乾坤的性情很难改变,不愿意放弃自己对于天下国家和世道人心的的关怀,就无法忘怀世道人心,痛苦便无可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抚枕不能寝,振衣独长想、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就是在那些栏杆拍遍、拔剑击柱的壮怀激烈里,也莫不伴随着一种茫然而又无可奈何的长叹息。白居易中年以后放弃早期为民请愿的拾遗风采走上道家的退隐之路,内心也是充满着矛盾的痛苦和煎熬,因为兼济是他的真正理想,独善只是他的一个无可奈何的退路。贬官士人与生俱来的忧愁、忧患、忧愤和悲哀在得不到官场肯定的孤独中更加彰显。自古士悲秋,由于读书多,考虑的问题多,士人心中的积虑也多。

贬官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认识,普遍地表现出对宦途的失望与无奈,时常流露一种避世的淡泊情思。许多士人曾遭到多次或者长期的贬谪,有的竟然死于贬所,如著名文人张说、李邕、王昌龄、刘长卿、韩愈、苏轼、王禹偁等被贬都在两次以上;刘禹锡长期被贬在外,自云“二十三年弃置身”,苏轼则大半生都是在贬所度过的,60多岁的时候还被贬儋州(今海南);上官仪、李峤、苏为导、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更是在流贬地赉志而没的。贬官士人的政治悲剧更激发了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使得一些人对功名逐渐淡漠,一切淡然处之,在优游山水中追求一份心灵的恬静。与之相对应的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把归隐视为傲视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贬官后的苏舜钦有沧浪亭,欧阳修有醉翁亭,苏轼有超然台,苏辙有喜雨亭,要情有所系也;白居易转向闲适诗,王维着意禅宗诗,陶渊明醉心田园诗,要心有所往也。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贬谪期间的文人,增加了接近人民、体察社会生活的机会,加上他们素来的兼济之志、事功之心,使得他们能更加真切地关注朝政、体恤民瘼。

贬官文学多有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贬官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面对的是艰苦的旅途、荒凉的一与,等待他们的是无法预测的未来,对此,三国吴因触怒孙权被贬到交州(今越南河内)的虞翻云:“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见《三国志》虞翻本传

裴注),诗歌自然成为发泄内心痛苦愤懑的最好工具。贬官士人旅况的艰辛、漂泊天涯的苦楚必然表现到他们的作品中去,导致张籍《伤歌行》描写杨凭贬临贺尉的情形是:“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府。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这是何等严苛酷烈、令人心惊动魄的一幕!士人的创作总是必然地受到生活积累和地位处境等主客观条件影响制约的。贬官文学不同于宫廷文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贬官士人不再是在宫廷中陪侍唱和的官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迁客骚人,谁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杜甫弃官前在贬花州(即华州)途中也发出了翩翩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浩叹!是啊,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怎能不发出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我乡的感伤?

落魄的遭际、现实的难堪使得贬官文学中多醉眼朦胧的饮者和梦游人形象。落魄的士人醉酒和咏酒,借酒抒怀作不平之鸣,自有其心理的、精神的需要。饮酒于他们乃是壮志未酬的愤慨,心中无限哀愁的发泄。清醒时,致身通显的心理期待与冷酷的现实使他们更多的思索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表现为贬官文学中的多梦现象:当升官梦伴着清官梦一起破灭的时候,他们感慨于南柯一梦,咀嚼着庄周蝴蝶梦,更多的人又做起了陶渊明的桃源梦。备受艰苦如屈原者唱世人皆醉吾独醒,屡受磨难如苏轼者浩然长叹人生如梦。

代表性贬谪词:

1、《摸鱼儿》

辛弃疾于公元1142年出生在金人占领下的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由于从小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自幼就立下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宏愿。他一生力主抗金,多次上书南宋朝廷,力陈复国方略,但却不被采纳,最后只落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境地。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想到自己因坚持抗金,却屡遭投降派的疑忌和迫害,不由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上片先从惜春写起:如今已是暮春天气,哪里还能经得起几次风雨的吹打淋湿啊!眼看着春天就这样匆匆忙忙地离去。本是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这里却用“更能消”三字,正话反说,很有笔力。“惜春长怕花开早”,由于怕春去花落,作者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春天也就去得急了,曲折而淋漓地把惜春而又伤春的矛盾心情表现出来,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由于怕春天离去,所以作者随后写到:春天啊,你且止步吧,听说那萋萋芳草一直连到天涯,早已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呀!这里,作者移情于物,不说自己留春,而说芳草留春,有意长到天涯,要堵住春天归去的道路,这就把惜春之情表现得又深了一层。留春不住,只好怨春:春天啊,你什么也不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实在是惹人怨恼,倒还是那屋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粘惹住了不少纷飞的柳絮。结合作者的身世,我们不难理解,这里作者显然并不是单纯地惋惜春天的流逝,而应该另有所指,惜春之情的背后隐含着壮志难酬的忧国之思。 下片借古喻今,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陈皇后因美貌而遭人嫉妒,以致被打入冷宫,她拿出黄金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能够打

动汉武帝,但她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实际上正是作者对自己长期遭受排挤和冷遇的不满和感叹,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又该向谁倾诉呢?杨玉环、赵飞燕飞扬跋扈、祸国殃民,终究没有得到好下场,这里作者借杨赵二人的故事,向打击排挤自己的投降派提出了怒斥和警告:你们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都死于非命吗?你们也不会有好下场的。“闲愁最苦”,其实,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愁,哪里是什么“闲愁”?这是反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实话呢?自己虽为南宋忧虑,却又无缘参与议论朝政大事,成了地地道道的闲官,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闲愁实在可以说是最深、最苦的愁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用凭高望远的方式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致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全篇流贯着一位英雄对国事的忧虑和怨愤,但作者却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将满腔忠义奋发的忧国之情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纳入到美人伤春和怨春的范式中来写,为情设景,以景寓情,借暮春落日图,抒发了对国势飘摇不定的忧虑和对社稷前途的担心。从抒情方式上,虽通篇显露出极度的哀怨风味,却又绵里藏针地隐藏着作者愤怒的感情锋芒。整首词外柔内刚,寓刚于柔,外观的“绕指柔”与内里的“百炼钢”是统一在一起的,不愧为外柔而内刚、摧刚而为柔的佳篇名作。

2、《卜算子》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3、秦观《江城子》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秦词提要(汇评): 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幸与他的老师苏轼一样,长期陷入北宋新旧党争的漩涡,屡受迫害,惨遭流放,由此造成了他英年早逝的人生悲剧。在宋代词坛上,秦观被推为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秦观堪称婉约词大家,他的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不幸身世为主,其妙处在于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也就是说善于把男女的爱恋相思、悲欢离合之情,与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柔美的音律、幽冷的场景、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凄迷感伤、清丽深婉的意境,从而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他的一部《淮海词》大多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愁苦,读来低徊哀怨,凄切感人。因而被清代词评家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人”,并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认为别人的词是用才气写出来的,少游的词是用心灵写出来的,是他用真心、真情乃至生命写成的,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秦观在中国词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远祖温庭筠、韦庄,近开周邦彦,下启李清照,历来被誉称为“婉约之宗”。

下面,让我们来重点解读他的一首《江城子》词: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内容解析:

这是一首暮春伤别怀人之作,其所怀之人究竟是友人还是恋人,难以确定。我们认为,由于秦观擅长“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此词既包含爱恋情事,也可能蕴含政治情事,应当是两者兼而有之吧。此词写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春三月,当时秦观因为苏轼被列入元祐旧党而遭受牵连打击,贬为杭州通判,从此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此词就是即将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重游城西金明池,为怀念同僚友人、感伤仕途失意而作。词中“碧野朱桥当日事”,即指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秦观等文坛才俊 25 人受皇帝赏赐、在西城宴集之事。这次盛会是秦观仕途上春风得意的象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可惜好景不长,只是短短两年之后便很快陷入了新旧党争的漩涡而一蹶不振。此词正是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的感伤之作。词的上片侧重忆旧,抒发感伤离别之情;下片侧重咏怀,进一步抒发人生感慨。

篇五:以秦观《踏莎行》为例浅析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

以秦观《踏莎行》为例浅析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的一生随着苏东坡的境遇起起伏伏,由于新旧党争,他先是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又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连番的打击被贬摧残着词人敏感细腻的内心,词人心中的悲苦绝望可想而知。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历来颇有争议,苏东坡绝爱这两句,秦观贬谪而亡后,曾痛心感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并将此句书于扇面上,永志不忘。王国维却不以为然,他在《人间词话》里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可堪”二句景中抒发了作者羁旅郴州凄苦悲凉的情感,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符合王国维的美学——“有我之境”,所以他很欣赏。“郴江”两句词人似乎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江水流向,和天要下雨草木生长一样,本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施的。可是这句,无理却有情,无理而精妙。

那么,什么是“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常常“以必无之事,写必有之情”,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

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清代的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里举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和宋代张先的《一丛花》末句,说“此皆无理而妙”。以李益《江南曲》为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诗写的是一位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她日日伫望江头,盼望夫归,而丈夫归期常误,于是失望至极。潮涨潮落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存在“信”与“不信”的问题。“嫁与弄潮儿”,是女子的怨恨之语,她不是真的要嫁给弄潮儿,而是埋怨丈夫久久不归。她很爱丈夫,可是却得不到爱情,不禁由爱生“恨”,说出了“看似无情,实是有情,看似无理,实是有理”的话。正因为这样,她那颗焦急怨苦而又无人告语的火热的心,才真切地呈露出来。 人在感情激越的时候,常寄情于物,说出“无理”的话来。韦庄在凭吊六朝遗迹,看到依旧繁茂的台城柳时,感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草木本无心,草枯草荣本是自然现象,韦庄却责备台城柳无情,不管六朝的衰亡,自顾自地繁盛着,这实则透露了诗人的无限伤痛。诗人身处唐代末年,国家的覆亡已回天无术,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避免,诗中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无情亦有情”,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在历史感慨中寄寓伤今之意。

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子由的词中写到:“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月亮的圆缺,是亘古以来不变的自然现象,但苏轼却责怪月亮:你没有恨,为什么偏偏在人家离别的时候圆呢?这问得似乎古怪,毫无道理,但是“无理有情”,表达出了词人怀念弟弟之情深。

最后再联系苏教版课本里的两首诗词谈谈这种现象。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一文引用了唐代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前两句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来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生死未卜。诗人通过音书断,不但暗示了生活的艰苦,而且表现出长久与亲人没有联系的思念之痛。下两句按照常情,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然而诗人笔下所写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时的诗人,按照常理,应该是兴奋的,是高兴的,是迫不及待的,但真正快到家乡,却又犹豫了,害怕了,情感上完全出乎常情。诗中,一个“怯”字,道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复杂性,一方面日夜在思念家人,急于回家;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或者因自己受到牵连而遭不幸,或许遇到意外事故而不幸。这两句“看似无理却有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中亲人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

再则,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取李煜《浪淘沙》一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曾经的帝王,如今的阶下囚,曾经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如今的“罗衾不耐五更寒”,巨大的落差难免会产生故国之思,凭栏远眺“无限江山”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竟道出“独自莫凭栏”,为什么呢?原来,凭栏南望,只会引起内心的无限痛楚。“莫凭栏”这一无奈下的“无理”之语,恰恰道出词人思国之切,亡国之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