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奥妙数学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31:55 英语作文
关于奥妙数学的论文英语作文

篇一:认识数学趣味和奥秘论文

认识数学的趣味和奥秘

【摘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一味强调升学率的今天,我们已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就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会算题,能得高分就行了。既不给他们讲有关的历史,也很少向他们介绍这些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致于使学生怕上数学课,不愿意上数学课;为什么刚学数学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野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还得对症下药。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想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挖掘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究竟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

关于奥妙数学的论文

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多思善问,就会发现很多和数学知识有直接联系的东西.数学绝对不仅仅只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抽象演绎打交道,或者是玩那些煞似好玩的数字游戏,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让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应用于数学教学,让数学更加具体化、趣味化。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

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三、如果我们一味的代替学生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性,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差,自信心也会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长方体的时候,我提前一天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让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学生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能不活跃吗?此法也可以用于学习其它“多面体”。

四、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篇二:数学小论文-“0”的奥秘

“0”的奥秘

浙江省金华市青春小学四(3)班 罗佳雨

指导老师 杨旭贞

【内容摘要】让人觉得微不足道的“0”,在生活和数学中都发挥着非常奇妙的作用,让然又爱又恨。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它,发现他的无穷奥秘。

【关键词】没有 标准 占位

很多人都觉得“0”这个数字微不足道,甚至会和没有联系在一起,随着学的知识不断增加,我发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数学里,“0”这个数都很常见,并且奇妙的作用。但说它没有意义吧,有时候也是。

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任何数减去它本身等于“0”(如:8-8=0), 这时的“0”就表示没有;“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如:8*0=)这是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又一句关于“0”的“定论”,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此时的我看到“0”就会有些失望,觉得没了、没了、没了。

二年级发现:“0”在一个自然数中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大小和读法也不同,例如:用0、1、2三个数字来组数,可以组成102、201、120、210,放在数中间的“0”要读,放在数末尾的“0”不读,唯独“0”不能占到最高位上。

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我们就已经学过温度计上的“0”刻度, 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 。“0”度以下水会结成冰,“0”度以上冰会融化成水。有一次老师要统计我们班同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

水瓶,大家大约都是二三十个左右,老师让我们把25当零进行统计,结果计算变简单,原来零可以代替任何数作为标准。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0”,比如说宾馆里、某些办公大楼里,会看见每一个房间的门上都有一个牌子,刻着这个房间的序号:如:“605”房间,中间的“0”是因为房间号没有够两位;又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某件商品标价为805元,把中间那个“0”给去掉,那商场可就赔大了。所以说在很多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0”的话,那是不行的。计算604÷2当时为上不够商一,只能用“0”来占位。

我也查阅了许多“0”的资料:“0”作为自然数,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0”是最小的完全平方数;“0”是偶数;“0”非正非负,“0”的相反数是“0”‥‥ “0”的历史:“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0”的发现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0”在我国古代叫做金元数字,是极为珍贵的数字。“0”这个数,据说是由印度人在约公元5世纪时发明的,在1202年时,一个商人写了一本算盘之书,当时的东方,数学是以运算为主,由于运算上的需要,自然地引入了“0”这个数。在中国很早便有“0”这个数字并且很多文献都有记载。

随着我们知识的增长,“0”所表示的意义将会越学越多,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去探索“0”的奥秘吧!

篇三:生活中数学论文

浅谈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着一定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运用学生最为熟悉、常见的、手边上的事物处理突发事件,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课“一亿有多大”时,课件首先出示中国人口数的资料,学生对这么大的数字概念很模糊,当我拿出一千张纸时,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今天要学习数学“一亿有多大”,让他们猜猜,全班竟然不约而同的说有一万或一亿张。要求数数你的练习本,再和老师手中的纸比一比,这时,学生大部分都猜出了是多少。当算出大约一亿张纸有多高时,就告诉他们所在教学楼的高度,让他们对照比一比等,让他们从对身边熟悉的眼前常见的事物作对比,感知了

生活中的大数,了解了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我们请小精灵聪聪给我们讲个故事好不好?”课件展示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到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妥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垂直与平行”一课的一个片断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体育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测量跳远成绩时,小红跳时,老师从跳板的一个顶点测量,小明跳时,老师从跳板与小明做垂线段量,

这时小明不高兴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想用哪种方法替你量?于是,激烈的讨论展开了。到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可画无数条线段,但只能画一条垂直线段并且垂线段最短。所以采取做垂线段量法最合理也很公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也使他们知道了不管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则,渗透了一定的思品教育。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们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这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是,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

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避免学生越学越怕、越学越烦,甚至于失去自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现实世界联系起来,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打破以往数学的构架,让数学不再是理论上的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篇四:数学小论文

数学论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妙,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善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吃亏。接下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按照青年的话来讲一只重2斤的螃蟹就卖15+15=30元,但李大爷本打算卖2×30=60元。这一下子少了一半,明显上当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妙。

有一天,某一珠宝店被盗走了一块贵重的钻石。经侦破,查明作案人肯定在甲、乙、丙、丁之中。于是,对这四个重大嫌疑犯进行审讯。审讯所得到的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作案的。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经查实:这四个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那么,谁是罪犯? 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既然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那么我们就假设谁说的是假的。假设甲说的是假话,那么他就是作案的,而以说丁是罪犯,那乙说的也就是错的了,此时有两个人说的是假话,不成立。假设乙说的是假话,那么丁说的是真话,丁不是作案的;丙说得也是对的,那么乙是罪犯,甲说的也是正确的,成立。最后得出结论:乙是罪犯。

这就是逻辑推理,有趣的逻辑推理。

篇五:四年级数学小论文 减法性质的奥秘

减法性质的奥秘

学 生:郑锐博 驻马店市第十二小学 四(2)班 指导老师:童慧

今天,童老师教我们新的知识 — 减法性质,刚学完第一个例题后,我就想:太简单了!班里的其他同学也说:“老师,今天的新课太容易了。”童老师笑着说:“真的吗?那老师再出几道题考考你们,看看减法性质里还藏着什么奥秘呢?”

第一道题:593-(214+193)

我心想:小菜一碟!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除法。可是要求简便运算呢!怎么算呢?我开始抓耳挠腮了。童老师说:“减法性质的字母表示是:a-b-c=a-(b+c),做这道题能不能倒过来运用啊!”我恍然大悟,很快把答案写了出来:593-(214+193)=593-193-214=400-214=186 。

第二道题:967-423-187-267

和例题讲的不一样啊!这有三个减数呢!怎样才能简算呢?噢,可以把423与187结合起来,那267与谁结合简便呢?可以用967-267呀!我举手回答说:“很好算啊!967-423-187-267=(967-267)-(423+187)=700-500=200。”“你真棒!很正确”,听着老师的表扬,我又开始沾沾自喜了。

第三道题:768-46+134

“超简单!”刚看见算式,一向沉稳的同桌竟禁不住小声嘀咕起来。我和他的想法一样,不就是把46与134结合凑整200,768-200=568吗!童老师提问了几位成绩较好的同学,答案和我的一样。“全班同学的答案都是568吗?”童老师竟然又问了一遍。没人否认,童老师摇摇头,有点遗憾的说:“孩子们,你们真粗心!”这时,最后一排

的黄鲁豫说:“老师,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答案是722+134=856。”童老师说:“还是黄鲁豫细心,观察仔细。这道题其实设的有个小陷阱,最后一个运算符号是加号,不是减号.做题不但要看清楚数字,还要看清楚运算符号。”听了童老师的讲解,我心想:减法性质里还真藏有奥密呢!

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我明白一点道理:学习数学,不是只理解了定义概念就行,还要灵活运用;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肯动脑筋就可以,还要细心观察。只要认真思考,抓住小窍门,数学题变简单了,学数学也变得更加有趣了。课堂内外,我们处处可以观察到数学的奥秘,只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探索,就能学到很多很多的数学知识。

指导老师:童 慧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