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悉尼歌剧院设计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6:19 体裁作文
悉尼歌剧院设计者体裁作文

篇一: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分析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分析

悉尼歌剧院位於澳洲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

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

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这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

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是从20shi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後来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的设计屏雀中选,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每年在悉尼歌剧院举行的表演大约3000场,约二百万观众前往共襄盛举,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歌剧院白色屋顶是由一百多万片瑞典陶瓦铺成,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屋顶下方就是

悉尼歌剧院的两大表演场所─音乐厅(Concert Hall)和歌剧院(Opera Theater)。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於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於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州自有的风格。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

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

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悉尼歌剧院鸟瞰图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

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

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

想。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

篇二:建筑设计论文 -浅析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建筑设计论文

-------------浅赏悉尼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市贝尼朗岬角 (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每个倒过那里的游客们都会有种碧海蓝天的感觉!!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外观及结构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内部装饰 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

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大利亚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大利亚自有的风格。

悉尼歌剧院内部图

悉尼歌剧院是从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徵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Jorn Utzon的设计屏雀中选,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於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Jorn Utzon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於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与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悉尼歌剧院座落在三面环水,距海面19米的一座花岗岩基座上,故又称海中歌剧院,它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它的屋顶由十块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搭成的,壳外头覆盖着105万块白色的奶油色的瓷砖。两组巍峨的大壳顶覆盖着并排而立的音乐厅、歌剧厅和休息厅,其中3块壳顶面海依抱,1块背海而立,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7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这个占地1.8公顷的庞然大物临街一面是一条用赫色花岗石铺面的,世界上最宽的91米台阶。壳体的开口处是休息厅,它有一片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玻璃镶成的墙面,休息厅的旁边是音乐厅和歌剧厅,音乐厅由围绕表演台四周是一个可容2700位听众的座席。歌剧厅由除了有1550个座席外,还有一个可接待世界上所有大型演出的配有转台和升降台的440平米的大舞台,台前有两幅豪华的由法国织造的毛料幕布,一幅名为“日幕”,它是用红、黄、粉红三色织成的图案,好似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另一幅名为“月幕”,它是用深蓝、绿色、棕色组成,犹如一弯新月隐挂云。悉尼歌剧院的三面环海,外形曲线流畅,白色的奶油的瓷砖给人干净舒畅的美感,犹如一个即将远航的帆船,与周围的环境混为一体。悉尼歌剧院的外壳采用不规则的流畅的曲线,体现出一种现代气息,外壳错落有致产生一种韵律。色彩虽然比较单一,变化少,但不会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干净,大气,神圣的感觉。悉尼歌剧院改变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现代“包豪斯”的艺术风格,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典范2000年悉尼奥运会,让我们更多地领略了澳大利亚的美丽,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莫过于悉尼的标志——悉尼歌剧院了。 蓝天碧海间,悉尼歌剧院静卧在海边,在阳光的映耀下,分外勾人心魄。它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象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洁白大贝壳,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悉尼歌剧院最动人的就是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海天交接之地,歌剧院如贝壳,又似白帆,清新自然,明快轻盈。举世的建筑无不竭力宣示人工的伟大,只有悉尼歌剧院,是竭尽人工之力来宣示自然的壮丽。它在大地之上,海洋之滨展示着和谐、优美,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的热爱。你可以从各个方位,各个时间去看它,它永远是那么美丽,那么和谐,那么与世无争。让欣赏歌剧的人听歌剧之前就已经身心愉悦,放松。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它像被海浪涌上岸的一只只贝壳,斜竖在海边,白色的帆状屋顶由10块大“海贝”组成,最高的那一块高达67米。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对于歌剧院的造型艺术也是全世界瞩目的——像是在风浪中鼓帆前进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湾海面上的洁白贝壳,这就是悉尼歌剧院的外观。这栋建筑物的形状实际上参照了一个被拨开的球体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剧院是多数人能从图片上认出来的少数现代建筑之一。对许多来说,它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它每年都吸引着200万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凡是到澳大利亚旅游观光的人很少有不去悉尼的,而到了悉尼的游客没有不去悉尼歌剧院的。

歌剧院的独特设计,表现了巨大的反传统的勇气,自然也对传统的建筑施工提出了挑战。歌剧院落成时共投资1.02亿美元工程技术人员光计算怎样建造10个大“海贝”,以确保其不会崩塌就用了整整5年时间。历时14年,于1973年完成。它既是一座歌剧院,同时也包括两个 剧院、一个音乐厅、若干个餐馆、一个电影院、多个艺术画廊和一个图书馆。

可以说,悉尼歌剧院已经成功地想人们展示了悉尼的形象,更好地代表了悉尼。悉尼歌剧院是最能代表澳洲的建筑物,更可以说是悉尼市的灵魂,并列于举世文明的建筑物之列。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歌剧院内部,共有四个厅,分别为音乐大厅、歌剧院、剧场和音乐厅。音乐大厅座位有 3 千余个,其余各厅从 420 个到一千五百个不等。音乐厅是歌剧院内最大的厅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位于音乐听的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它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的建材使用的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上的,配上澳洲独有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马亚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虽然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的装潢事故费尽心思,但是欣赏悉尼歌剧院的重点还是应该注重远眺的感觉,而不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内部的游览中。在进入歌剧院之前,不妨在它的周围和对岸找几个地方,多角度、远距离的像欣赏油画一样慢慢的品味。悉尼歌剧院,希望有机会能亲自参观悉尼歌剧院建筑总面积88258平方米,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它矗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块小半岛上,三面环海,南端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其整体建筑独具特色,雄伟而不失俊美,独特新颖而让人浮想联翩,是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亦是悉尼的代表性建筑。其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其建筑整体颜色为白色,给人一种干净冷峻的感觉,与蓝色的海洋 天空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赞叹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歌剧院的展览厅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主要展商是悉尼的物体艺廊,展现现代艺术和手工艺品。

篇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

原本位于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麦格理堡垒电车厂于1958年拆除,歌剧院的前期准备工作于1959年3月份开始。 3月2日,卡希尔拧紧了悉尼歌剧院青铜铭牌上的最后一颗螺丝钉,象征着大剧院的建设工作由此展开。然而不幸的是,仅仅几个月之后的1959年10月22日,约瑟夫·卡希尔因心肌梗塞死于悉尼医院,日后悉尼歌剧院的建设遭遇困难时因此缺乏了许多政治上的支持。歌剧院的建造计划一共有三个阶段。阶段一(1959–1963)包括建造平台。阶段二(1963–1967)建造外部的“壳” 结构。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1967–73)。

阶段一:平台

阶段一的准备工作于1958年12月5日开始,由Civil&Civic公司负责建筑,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则负责监督和指导,正式的建设开始于1959年5月5日。政府出于对资金和公众舆论的担心力求工程尽快开展,然而乌松的最终设计却仍未完成。 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预计延后了47周,这主要是因为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包括天气,没有预料到的雨水改道,而工程开始之际乌松实际上还没有准备好正确的结构图,政府又在原本只用两个厅的设计中新加了4个小厅。1961年3月1日成立了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基金会负责管理建造悉尼歌剧院所需的费用。1962年1月1日,乌松又发布了名为黄皮书的设计方案,在这一个方案中抛物线式的屋顶被修改为球面结构。平台的工程最终于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尽快开展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平台的强度并不能够支撑它的屋顶结构,因此必须要重建。重建工作完成于1963年2月,同一年中乌松全家搬到了贝尼朗角距离悉尼歌剧院不远的地方。

阶段二:屋顶

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却无法建造这些“壳”。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不同部分的结构不同,需要设计许多不同的模具。

1968年的建造进度 悉尼歌剧院用来支撑壳的肋骨

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同的方法建造“壳”(包括抛物线结构,圆形肋骨和椭圆体)。“壳”的设计工作是最早利用电脑进行构造分析来完成构造分析的部分之一。在1961年中期,设计队伍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壳”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这一方法可以使用一个通用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似长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剖面,不过现在已经不太清楚是谁最先想出这个解决方法的了。确定了制造屋顶的方法之后,屋顶的颜色和材质也成为了需要选择的对象,乌松的想法是想让悉尼歌剧院在港湾的衬托下看起来像是天空中的白云。乌松在日本发现了他想要的材料,这就是陶瓷。最终他们选定了瑞士陶瓷制造商的哈格纳斯,这家企业生产的瓷砖具有光滑的表面,但又不像玻璃那样拥有高反射率。

悉尼歌剧院上的瓷砖 音乐厅和大风琴

“壳”由霍尼布鲁克集团(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他负责建造了第三阶段。 Hornibrook在工厂中制成了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屋顶面板,着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制混凝土构建从而避免了建造昂贵的模具(他同样允许屋顶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预先建造组合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的拼接)。 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师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剧院估计将于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间完成。到1965年时,又估计第二阶段最终将于1967年6月完成。

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

阶段三的工作从乌松将他的工作室于1963年2月搬至悉尼后开始。然而,政府在1965年发生了改变,澳大利亚工党在新一轮的选举中落败,新的罗伯特·阿斯金(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剧院建造计划将由公共工程部管辖。戴维·斯休斯(Davis Hughes)取代了诺曼·赖安(Norman Ryan)成为公共工程部门的长官。当乌松希望获取用于购买第三阶段胶合板的资金时,斯休斯没有批准。于是乌松直接去找斯休斯本人,后者告诉他没有办法在这个方案上使用这么多钱。在这之后,悉尼政府就逐渐减少了对悉尼歌剧院的资金供给,此时的乌松几乎身无分文,要靠朋友救济才能维持生活。不仅如此,公共工程部门甚至连乌松的设计方案都要反对。有些律师建议乌松打官司,不过乌松却不愿意这么做,1966年2月28日乌松辞职的时候第二阶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此时悉尼歌剧院建造计划的花费仍然只有2290万元。3月份的时候斯休斯还给乌松提供了一个重返悉尼歌剧院项目的职位,只不过这个职位只是建筑设计师而没有任何权利,乌松拒绝了这个机会。

彼得·霍尔(Peter Hall)在乌松辞职后取代了他的位置,霍尔对第三阶段的内部设计和装潢负最大责任。莱昂内·托德(Lionel Todd)、大卫·利特尔莫尔(David Littlemore)以及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工程师特德·法默(Ted Farmer)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乌松的位置。声学顾问洛萨·克莱尔(Lothar Cremer),向SOHEC证实乌松最初的设计仅允许在大厅中安放2000个座位,并进一步指出如果将座位加至3000个的话将会对声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舞台设计师马丁·卡尔(Martin Carr)也曾批评过悉尼歌剧院的内部设计和演出用设备。乌松离开之后,他的许多设计被后人改动了。例

如,在原先的设计中北面的矮墙并不是现在这样,地板的材料也不一样了,乌松原本的计划是使用木合板来做玻璃的窗框。两个主要大厅的用途也被更换了,原先较大的厅是歌剧厅如今则成了音乐厅。而小一些的厅本来只是用于舞台剧,现在也用来表演歌剧。另外还加入了两个新的小厅,这些变化连同舞台设备的变更使得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结构大为变化,还有乌松设计的木合板走廊以及他的座位排布设计也都被抛弃了。悉尼歌剧院第三阶段的建造工作最终于1973年完成。

完工以及花费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完工,总花费为1亿零200万美元。截至1973,悉尼歌剧院各制造阶段的花费为:阶段一:矮墙大约为5千5百万。阶段二:屋顶大约为1千2百50万。阶段三:内部的设计和装潢5千6百50万。舞台设施,舞台照明和风琴9百万,其他的花费和费用1千6百50万。1957年初步计划的成本为7百万,最初预计完工日期为1963年1月26日(澳大利亚日)

篇四: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

要鉴赏悉尼歌剧院,我想应该要先了解悉尼歌剧院的历史。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

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

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而对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也有一小段有趣的历史,我们不妨了解一下。

1956年,丹麦37

·伍重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后来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但是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但是,当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艺术馆大厅里,记者云集,评委会庄严宣布:约恩·伍重的方案击败所有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俗脱群的设计而折服了。但是,谁又曾知道,约恩·伍重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枪毙而出局。

·沙里宁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

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我们从设计者的言语中得知,悉尼歌剧院的的初衷是想设计成切开的橘子瓣,而当设计出来时,却被更多的人认为是蛋壳或是风帆。我个人也认为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更像是三块巨大的蛋壳,并且,我认为蛋壳更符合悉尼歌剧院的美感与艺术感。

我们想,悉尼歌剧院是临海的的建筑,在蔚蓝的海边我们首先能想到什么?自然是沙滩、海鸟等,而有海鸟的存在就自然会有海鸟蛋,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就如同刚破壳的鸟蛋,小鸟已然展翅飞翔,留下自己的蛋壳印证着自己的坚强与成长。

那么大海与蛋壳的呼应更是象征着悉尼的新生与坚强。蔚蓝色的大海当做了悉尼歌剧院白色蛋壳的背景,深色与暖色的交融,使得悉尼歌剧院与周边环境融合的更加和谐。 我们也不难发现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多数用的是直线和曲线,直线与曲线的交汇让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没有很“扎人”的感觉,纯直线的设计会让人难以亲近加之弧线与曲线就会给人在棱角分明中有了想触摸的感觉,让观赏的人更加有兴趣去欣赏这件艺术作品。

总之,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

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篇五:《悉尼歌剧院》说课及反思

《悉尼歌剧院》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内容,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即“生本”教育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是本单元

悉尼歌剧院设计者

的第二课,也是一篇著名的游记。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尝试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而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A、B类生能通过课前预习,用查阅字典、词典和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造句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标志’、‘滨海’、‘三面临海’、‘巧夺天工’等词的意思。C类生能在语言环境中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正确认读并识记10个生字:艄、垫、帘、技、纵、拥、雇、祷、横。正确书写6个词语:滨海、标志、独特、洁白晶莹、雄伟、巧夺天工、监控。重点关注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掌握。”的分层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巧夺天工”一词,我设计了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对悉尼歌剧院的独特、美丽的外形的描写和第五小节中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和建筑者花了14年的时间来设计和建设这座歌剧院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联系上下文”。

三、说教学策略。因为本课是一篇游记,跟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不大,所以在教学时,我运用丰富美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悉尼歌剧院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

还有就是本课中的句型也比较丰富:有设问句、比喻句,还有过渡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设问句”;用仿写的方式来理解运用“比喻句”,用讲解的方式来理解“过渡句”。

本课中有一个新的说明方法,那就是—列数字。这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表达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先通读,再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找这些课文中的数字,接着设计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白“列数字”的写作方法可以有效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悉尼歌剧院》教学反思

《悉尼歌剧院》是一篇游记,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用美丽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悉尼的标志--悉尼歌剧院的风采。在课堂教学中,我基本实现了自己的课前设计,也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也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还是比较突出的。这篇课文中的第三小节是本课的重点,特别是其中的三个比喻句非常有特色。这是作者经过精心挑选而选用的比喻句。“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抓住的是悉尼歌剧院与白莲之间颜色的相似—洁白。而“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抓住的是悉尼歌剧院与扇贝之间形状的相似。“更像一组营造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抓住的就是悉尼歌剧院所处的环境给人的印象来写比喻句的。这些是不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的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个知识点作为重点给学生讲解分析了,就是考虑到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选择语言都是有讲究的,从而告诉他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注意到用语的准确性。

其次,我本堂课的教学是紧紧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展开的。本单元的重要训练点就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用找形近字的方法记住“悉”与“采”的区别;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监控”;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标志”、“滨海”等;用查阅工具书的方法理解“别致”、“设备”、“三面临海”等,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巧夺天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还有不少的遗憾,比如没有让学生充分朗读,这个也是我平时教学的短板,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生的朗读感悟,教师过多地包办了学生自己的感悟任务。还有就是在课堂相关练习的设计上,“长江隧桥雄伟壮丽,像( ),又像( )”。这一练习题,原本的设计意图是很好的,想要学生在学完文本内容后及时用自己的话来练习,从而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坡度,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两个比较简单的比喻句,并且联系以前学过的关于“桥”的“像扬琴”的比喻句,再让学生在组内充分讨论后,再个别练习说话,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课文内容的写作方法,并把课文的表达变成自己的本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