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聊斋志异之孽欲狐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1:26 体裁作文
聊斋志异之孽欲狐仙体裁作文

篇一: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狐妖的篇幅极为可观且十分精彩。学界对于狐妖形象的研究很是关注,成果斐然。本文借鉴学者对狐妖形象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关于狐妖的故事,解读蒲松龄笔下“和易可亲”的充满人性温暖的夜半美人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苦历程及狐妖一词的来源与嬗变;其次,分析小说中刻画的狐妖形象及其与以往小说中狐妖形象的不同。再次,通过所刻画的狐妖形象的分析,解读狐妖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士”观念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最后,对全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妖形象 女性意识 士观念

引言

狐妖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是一个相当常见与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或素材。“狐妖”这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的书籍中,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人入人梦中的故事。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相当多。及唐代,谈狐之窗愈多,《广异志》、《宣室志》连篇累牍,《太平广记》专录狐事者达九卷之多。宋、明时,谈狐作品渐少。至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其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狐妖最为出色,这与蒲松龄的家乡文化风情是很有联系的。狐妖传说主要流于北方,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临淄亦多神话传说故事。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从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1],可以得出。蒲松龄大概从25岁开始写作,无论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穷到揭不开锅的境况下仍坚持不放弃写作。正是蒲松龄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并且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材料,就像《聊斋志异》里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经过蒲松龄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笔耕,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而他的这部书也改变狐妖在过去小说中邪恶形象,并创造出不少美丽感人的狐妖形象。她们美丽善良或温柔娴淑或天真活泼或冰雪聪明或有情有义或无私奉献,独具人性美。使得世间痴男儿皆盼有青凤之遇,足见《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也说明了蒲松龄塑造的狐妖形象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正文

一、《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狐妖形象

在早期怪异小说中狐的形象,充当的大多数是并不光彩的角色,除了吸人精

血,窃取财物,诱人作恶之类的形象,主要是淫媚之狐,常糟人批判。在众多的狐妖故事中,唐代的《任氏传》一改之前小说的狐妖形象。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对郑生无比忠贞,能以一弱女子抗拒韦崟的无礼。任氏的出现表明塑造狐妖形象由淫狐变为羙狐的转机。可惜这种良好的转变在宋元明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真正改变狐的淫媚形象的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最喜欢写狐妖。在他的笔下,各种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读者眼花缭乱。《聊斋志异》明确写狐的作品近八十篇。在我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蒲松龄那样,将狐写得那么多,那么好,真可叹为观止!笔者在此将《聊斋志异》中的狐划分为四类:情狐、侠狐、友狐、谐狐,分别表现它们的艺术形象。

1.情狐

《聊斋志异》极善于描写情狐,塑造了一系列美丽动人的情狐形象,如莲香、阿绣、青凤等等。这些多情的狐妖具有美丽的形貌、心灵、情操。她们是爱与美的象征,为世俗痴男子所羡慕,企盼与狐妖的艳遇。

《莲香》写的是狐鬼共恋桑生的动人爱情故事。此中狐女莲香无疑是出于中心地位,故而小说以狐女之名命篇。莲香冒充“西家妓女”主动就生合欢,分明是一般狐女之性,但她有着温婉诚挚的性格。莲香面对着情敌——女鬼李氏,表现出和“醋娘子”李氏全然不同的态度。她对李氏的宽容和“妾见犹怜”的怜惜,终于感动了李氏,“事莲犹姊”。 [2]这种态度既是莲香的敦厚之性使然,也是出于对桑生的深恋之情——爱桑生之所爱。因此,当李氏借尸还魂以人的身份做了桑生“新妇”之后,莲香也断然死去并订下“十年相见之约”,转世为人再事桑生,成就了“两世情好”。故事里虽带有一夫多妻封建思想,但抛开这不说。莲香愿为桑生订下“十年之约”也足见其真情,很令人感动的。 《阿秀》写的是刘子固的痴情故事。海州男子刘子固外出到盖省,对杂货铺“姣丽无双”的少女阿绣一见钟情,就借买东西亲近阿绣,结果感情越陷越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刘子固对阿绣的痴情,被忠于其父母的仆人发现,设计让他离开盖州。一年过去,他仍然不能忘情阿绣。他再次回盖州寻找阿绣,阿绣却已经随父亲离去,不久听说已许嫁他人。刘子固很伤心,日夜“捧荚缀泣,而徘徊顾念,冀天下有相似之者”。[3]

狐女阿绣李代桃僵,幻化为阿绣形象出现在刘子固面前。使得刘子固以为与真阿秀再次相见了,狐女阿秀亦顺利的实现了桃代李僵的目的。然而,不久后聪明细心的仆人发现了狐女阿秀不是真阿秀。狐女知事情已败露便舒徐从容,坦坦荡荡、落落大方地直抒衷情,说完转身离去。

刘子固跑回盖州,却遭受战乱,跟仆人失散,在回家的路上重新与真阿绣相遇,才得知这是狐女帮助的结果:阿绣的父亲带她从广宁回到盖州,半路上被乱兵捉住,是狐女施法术将阿秀从乱兵中带出来。少女阿绣不知道救自己的人是哪个,刘子固知道:是狐女!

狐女有法术神力,却没有对无情义的刘子固施以报复,而是将自己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帮助薄情郎和情敌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相爱者的宽容和体谅,对美的执着追求,对爱的无私奉献。为此,足见狐女的高贵品格与宽广的胸怀,亦为其爱情感到惋惜。

2.友狐

明清俗间有许多人狐友情的故事流传,是之谓狐友故事。同爱情故事一样,友情也是人间美好情感,所以描写友狐也是蒲松龄羙狐创造的重要内容。在友狐形象的描写中,蒲松龄特别注意发掘人狐友情中动人的情感因素和植根于传统美德的伦理因素,因此友狐实际都是仁爱信义之狐。

《娇娜》描写两位狐女,松娘嫁与书生孔雪笠,“艳色贤名,声闻遐迩”,属情狐类型;娇娜所嫁为狐,夫名吴郎,虽然孔生对其心怀爱慕,但各有家室,最终确立为亲密朋友关系,娇娜成为孔生的“腻友”。蒲松龄赞语云:“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

[4] 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聊斋志异之孽欲狐仙)

所谓“腻友”是一种处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亲密两性关系。娇娜对于孔生的情意只是亲之近之而不愈规矩,所以但明伦论评道:“娇娜能用情,能守礼,天真烂漫,举止大方,可爱可敬。”

娇娜孔生的友情是生死之交。先是孔生胸肿,眠食都废,娇娜用狐丹治愈;后来娇娜遇雷庭之劫,孔生仗剑击雷鬼相救,自己反被击死,娇娜又亲以狐丹救

[5]活。当娇娜见孔生震死后大哭道:“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 既不肯独生,

又何畏接吻之非礼!娇娜不畏礼教的批评‘撮颐度丸,接吻呵气’再次救活了孔生,足见双方情谊之真。可知娇娜作为孔生的“腻友”,其情其意是远出肌肤之亲的崇高情感。

《封三娘》封三娘是特别性情的女性友狐,她和人的友情在同性间展开。封三娘本为修吐纳引导之术的道术之狐,只因睹范十一娘之艳美,为情魔所缠,心生爱意,而十一娘亦相爱悦。不过封三娘毕竟始终自持,没有堕入同性恋的“情魔之劫”,而以姊妹之情善待范十一娘。作为十一娘闺中良友,

她告诫十一娘慎于择偶:“纨绔儿傲不足数,如欲得佳偶,请无以贫富论。”

[6]并为十三娘物色得贫士孟秀才——谓为“翰苑才”,代为赠钗作伐。范夫人嫌贫作阻,又逢某权要托邑宰求婚,范公畏而允之,十一娘愤而自杀。这时封三娘忽来,使孟生发墓,投药救活十一娘,终于成就姻缘。封三娘是一个以友情为核心的崭新的狐媒形象,她对十一娘的友情既有姊妹之情,又有诤友之义,可谓善为友者。

3.谐狐

《聊斋志异》中有一类狐妖,诙谐、幽默看了令人不禁发笑。他们纯洁美丽,天真活泼,不懂封建礼仪,言行举止十分大胆滑稽。让人不觉叛逆异类,反而被其纯真憨笑所征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啊。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谁都忘不了婴宁的笑。婴宁的笑是人的性情的自然表现。作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情致,姿容和神态来写她的笑及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含苞欲放的青年少女婴宁偶然邂逅情痴王子服,见他注目不移,笑骂一句“目灼灼似贼”,遂“遗花地上,笑语自去”[7],表现出若有意若无意的微妙情意。再见王生时,笑意逐渐分明。当婴宁发现王生在自家门口徘徊,乃“含笑拈花而入”,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听到鬼母唤她出来与王生相见时,顿时发出阵阵笑声,人还来到,户外“隐有笑声”,继而“嗤嗤笑不已”,见面后犹掩口笑不可遏,活绘出婴宁天性乐笑的情态。鬼母责备她不该在客人面前嘻嘻哈哈,她只好“忍笑而立”当鬼母将提亲的事挑明,王生再次注目婴宁,以示相爱,又惹得婴宁大笑。

随后躲在后院小树上,见王生追来,又狂笑欲堕,边下边笑,“不能自止”。耐人寻味的是,方将及地,她才失手而堕,使王生有机会上前扶她“阴捘其腕”,于是笑声又起,“倚树不能行”。

当王生出示袖中花表示“相爱不忘”,婴宁似乎不解其意要折一巨捆送给他。王生说妹子为何这么傻,我爱的是“捻花”那个人。往下更有趣,当王生向她表示:“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8]时婴宁不明白这两爱的区别。王生不得已向她解释夫妻之爱是“夜共枕席耳”,婴宁却回答说“我不惯与生人睡”后来当母亲向她问及和王生说了什么话时。婴宁直通通地回答“大哥欲与我共寝”顿时令王生满脸通红,示意她不要再说了,婴宁却反问“适此语不应说耶?”王生向她说明:“此背人语。”婴宁却回答:“背他人,岂可背老母?且寝处也常事,

[9]何讳之。”

小翠母亲为了报王太常的恩,将女儿嫁给王太常的痴傻儿子。在别的少女,必愁苦不堪,可是小翠却笑哈哈,似乎乐不知愁。婚后,整天带王元丰踢圆球,涂鬼面,扮古人,甚至把圆球踢到公公的脸上,婆婆气冲冲地来责问小翠,她却俯首微笑,若无其事。后来越玩越离谱,最离奇的一次是让王元丰穿戴皇帝礼服,还让王给谏拿了去。更严重的是,王给谏又是王太常的死对头,正设法暗中陷害于他。小翠的玩耍,无异于授人把柄。因此王太常“惊颜如土”,在恐惧和盛怒的情绪支配下,竟拿起斧头砍了房门要杀小翠。可是,小翠依然是“含笑”不当回事。看到这里人们或许真是以为小翠贪玩,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嫁与元丰,恰好是一对“癲妇痴儿”。

再读下去,人们才发现,她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诱王给谏上当。费尽心机的王给谏终以诬告罪被充军云南。小翠的贪玩癲痴,背后藏着莫大的智慧。

4.侠狐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向来是行侠仗义的男子所为。他们乐于慷慨解囊,救人于水火之中 ,保护弱小,申张正义。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妖已有如此之豪杰。

《红玉》里的红玉贤德更带侠气,蒲松龄称赞道:“非特人侠,狐亦侠也。”

[10]红玉爱慕冯相如,假托东邻女主动与冯生幽会交好,半年后被冯翁发现受到斥责。红玉羞愧难当,以为“妾与君无媒灼之言,父母之命,逾墙钻隙,何能白首。”

[11]毅然与冯生断绝关系。但红玉绝交不绝情,出金为冯生娶得卫家女为妻。日子过得相当幸福美满。后来,不幸的是冯生妻子被邑绅宋氏强夺。冯生横遭迫害,家破人亡,妻死子散;自己亦身陷监狱。幸得虬髯客侠义相助杀死宋氏,冯生得以释放。然而,冯生面对的却是破败不堪的家,不禁伤心大哭。红玉携子而来,负担起了重创家业的重任,并辅助冯生功成名就。冯生大冤昭雪,表面上看是虬髯客所为,其实详文意,必是红玉所为。红玉的有情有义体现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实在难得。无怪乎王士祯大赞红玉曰:“程婴,杵臼,未曾闻诸巾帼,况狐耶!”

[12]

在《张鸿渐》中,张鸿渐因状告官府被迫流氓,到狐仙舜华家借宿,舜华发现张鸿渐是个志诚君子,主动提出跟他结为结发夫妻。张鸿渐说,家中已有妻子。舜华说,这正显出你的笃诚,“顾亦无妨”,坦然跟张鸿渐结合。张鸿渐后来发现舜华是狐仙,乞求她送自己回家的愿望,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

[13]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褊心”跟“偏心”意思不同,“褊心”是心地狭

窄,舜华用这个词表明,她希望在张鸿渐的爱情天平上压倒张夫人,希望张鸿渐

不忘自己而忘记别人。

舜华虽这么说可做起来却是舍己为人、舍爱助人。舜华是狐妖,明明有法术,可以阻碍或至少可以不帮助张鸿渐夫妻团聚,她却亲自送张鸿渐回家。张鸿渐回家后被官府抓住,在押送途中,舜华又把他救了出来。张鸿渐问,后会何时?舜华不回答,飘然离去。

张鸿渐遇到的狐妖,既不蛊惑他,也不利用他,在他逃窜时,给他个温暖的家,在他危难时,勇于救助他。等到张鸿渐脱离了危险,舜华即消失得无踪影。舜华的行为虽出于爱情,但也足见其侠义之气与博大的胸襟。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意识与士观念

《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多为女性,她们身上极具个性色彩,其行为举止也颇为超前,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显现出现代女性的萌牙。封建时代男女相处,占主动地位的是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大权的男子;女人是被动,处于被猎获、被统治、被歧视的地位。而《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对于这个传统却大声说“不“,她们与男子相处中则占据主导地位、领导位置,有控制权,她们想爱就主动地爱。想恨就大胆地恨,想合就义无反顾地合,不想合就拂袖而去。她们性格开朗,甚至做到了性解放,活得自在,活得潇洒,不做男人的附庸。

《房文淑》写开封人邓成德游学到兖州,跟狐妖房文淑相识相恋,同居并生了儿子。邓成德的妻子不育,得了儿子后邀房文淑跟自己回家,房文淑回答说:“多谢多谢!我不能胁肩谄笑,仰大妇眉睫,为人作乳媪,呱呱者难堪也!”[14]看她那话说得极具个性,坚决拒绝了邓成德的要求,还把孩子送给他的妻子,并大施神术,给从未生育的邓夫人服药下奶,喂养孩子。她这样做,不管是为了一家更加美满,还是为了给孩子求得一个良好前途,都既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又维护了个人尊严。

《红玉》篇中塑造了一个大胆、进退有度、视封建礼教于无物的女性形象,她敢于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遵照“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爱情模式。在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媒人介绍的情况下,男女在墙上挖洞相互窥看,更甚之红玉不仅没有羞涩而且还翻墙而过与冯生苟合,作者对此并未加以批判而是有少许的赞赏。这里可以看出红玉敢于争取恋爱的自由,也不顾是否有违封建家长制婚姻,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动求偶。后来,红玉被冯父谴责,自觉地离去,并未因与冯生有肌肤之亲而受封建礼教的羁绊,这足可体现红玉新的婚恋意识——婚恋意识的自主。不仅如此,红玉还给冯生做媒,娶卫家之女。从表面上看好似遵循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婚恋思想,但实则却充分地表现红玉冲破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婚恋意识。最后红玉帮助冯生走出劫难,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留下却是飘然离去,反映了两人并没有受封建婚恋意识的束缚。红玉一直是自由的,她觉得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充分地表现红玉追求婚恋的自由,也体现她婚恋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个性的独立。

此外,《鸦头》中的狐女鸦头受尽了贪婪的老鸨的压迫,她渴望自由,希望能逃出生天。有一天她遇上了王文被王文的不近女色、笃诚可信的忠厚品德所打动。她发现王文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便爱上了他。但王文很软弱,鸦头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性格倔强,个性独立。如何欺骗老鸨,如何逃走,逃走后如何谋生都是鸦头一人抓的主意,作为顶梁柱的男主人公却是毫无主意,完全服从鸦头。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里男人控制一切,女人只有服从的纲常伦理。

篇二:《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感想

1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但到蒲松龄上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中的近五百篇作品,其故事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家收集的民间传说和亲身经历,二是前代的小说、戏剧故事。作家自己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简相寄4,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在于一个“异”字。它同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写鬼的,有写狐的,也有既写鬼有写狐的。此外虫鱼鸟兽,花草

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人。就是就是一些没有出现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接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聊斋志异》中一个突出的思想内容,是揭露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无恶不做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豪绅地主,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席方平》《狼梦》、《窦氏》《红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席方平》写的是一个非现实的幻想世界——阴间的故事。老实厚道的席廉再阴世受尽了富豪扬某的欺凌。扬某死后,贿赂冥界使者将西打死。席来到阴间,羊又贿买阴间狱使“日夜磅掠”,使之“筋骨摧残”。席廉之子席方平赴阴间代父伸冤,他层层上诉,从城隍、郡司、直到冥王,但是由于他们都受了羊某的贿赂,结果是都不受理,而冥王“命置火床等。席方平受尽了折磨,但毫不气馁,最后告上了二郎神,冤案方得昭雪。作家接阴间的险恶,影射人间的贪官吏虐,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机构的各个层次。

它使人们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各级官府,只不过是压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会的官场社会的腐败以极,暗无天日,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对封建统治性的怀疑。

如果说在是阴间影射阳间,那么《促织》则是借历史以针砭现实。篇中著名的悲剧有促织而起,而促织有是宫中“岁征民间”之物。作家首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接示了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总根源。小说中勾画了从里胥、县令直至抚军的各级贪官污吏对上献媚、对虾狰狞的面目,有他们构成的封建转治罗网,使广大人民从政治到经济、从肉体到灵魂,无不受到严重的迫害和残害。这就是《促织》对封建统治的揭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揭露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变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聊斋志异》不仅写了现实的黑暗和被压迫与被损害的苦难,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席方平不畏死亡替父伸冤,受尽了许多酷刑之后,对冥王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诉”!这种反抗精神是

十分顽强的。另外,如《窦氏》中所描写的农村姑娘,但她被恶霸骗子南三复蹂躏抛弃后,再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 在这类作品中,还有《红玉》更脍炙人口。冯相如在狐女红玉的帮助下,同林村美丽的姑娘卫氏结合了,不料罢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权势,打伤相如打死相如的父亲,强走了卫氏女。冯相如到处伸冤,可无人为他申冤。后来一位虬髯侠士,为他杀死了仇人,夫妻团聚,重整家业。这篇小说,不仅是爆露社会的黑暗,而且着重表现了人们同恶势力的抗争,使恶人受到惩治,善良的受害者受到救助。作家对“人侠”虬髯客,“狐侠”红玉不不记个人得失助人为乐的品德十分赞颂,而且对豪绅和赃官,则表示了极大的愤怒。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

篇三:聊斋志异故事-黄英醉陶

聊斋志异故事:黄英醉陶

This is a story in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 about "Drunken Tao," a unique species in the chrysanthemum family. The Ma family was a scholars family and a family of chrysanthemum lovers. In this story, the lord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Ma Zicai, was more fanantical about the plant than those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On hearing of a unique species available in JinlingCity, he rushed there and bought two. On his way back he saw a handsome young man on a horse behind a canopied cart. He was surnamed Tao and the girl inside the cart was his sister Huangying. They were moving away from Jinling and looking for a new place to live. At Ma's invitation, the two settled down in the south courtyard of the Ma residence. The girl often picked up the withered plants Ma discarded and would replant them in front of her room. The next day these withered plants would bloom splendidly and fragrantly. Before long, Huanying's flowers became known in the area and many people came to buy them.

Before long Ma's wife died of illness and Ma married the flower-loving Huangying. Every day Ma drank and played chess with her brogher beside chrysanthemum flowers. One day ,after getting drunk, the young man tripped and fell. Ma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 when the young man fell and turned in a huge, man-sized chrysanthemum plant. He ran to report to his wife, who rushed out and plucked a flower that she kept inside her dress. By dawn, Ma saw the young man again, lying on the ground fast asleep. He realized that the brother and sister were both chrysanthemum spirits.

But the second time the brother turned into a plant after getting drunk, the young man failed to change back to human form. His sister reserved a length of root from the plant. Before long, a unique species sprouted, grew up and bloomed with a smell of wine aroma. Later generations caslled this species "Drunken Tao."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一种菊花叫"醉陶",此花名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家姓马的,历代爱菊。到了马子才这一代,更有过于前辈,一次,子才在金陵买了两株菊花佳品。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位英俊少年,骑驴紧跟着一车前行。少年自称姓陶,车内坐的是姐姐黄英。因姐姐住不惯金陵,想移居他地。于是,在子才的邀请下,姐弟俩住进了马家南院。陶家姐弟经常把子才扔掉的残谢菊花种到自己住的南院。今日种下,隔日开花,姿色绝美,香气袭人。从前,前来买花者不断。不久,马子才的妻子病死,娶黄英为妻。陶弟天天和子才在菊圃下酒。一日,陶弟喝醉,在回屋时,不小心被菊花绊倒,即化为一株菊花。子才急忙告诉黄英,黄英急出,拔菊放入衣下,待天亮时,见陶弟在地上酣睡。子才这才知道黄英和陶弟都是菊仙。一日,陶弟又醉酒,倒地化菊再未能转回。黄英说我弟弟没命了,立即掐一段根,回屋精心护植,不久开花,飘出浓烈的酒香。后来,人们把这种菊花叫"醉陶"。

篇四:关羽竟然在《聊斋》中曾出现? 在清朝任科举考官

关羽竟然在《聊斋》中曾出现? 在清朝任科举考官

关羽(资料图片)

历史上的关羽,在公元220年就完成了他的使命,走到了事业和生命的终点。然而,他虽然死了,却还活着,活在各种传说、戏曲、小说里,中国人总要借用关二哥的神勇和忠义,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到了公元17世纪,关将军都已经离世1400多年了,蒲松龄老师却还在大作《聊斋志异》里屡屡祭起他的威名,去实现平民百姓的种种理想。现在,让我们一起瞧瞧关羽在清朝的《聊斋志异》里都忙些什么?

三国名将在清朝

担任科举考官 不拘一格录人才

翻开《聊斋志异》的第一卷,在第一个故事里,我们就能看到关将军在清朝从事的一份工作。故事名为《考城隍》,这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幽冥世界,实际上是清朝科举考试的一种神话式阐述。

蒲松龄说得有板有眼,故事主角是他姐夫的祖父,叫宋焘,有一回病卧在家,见有公差拿着公文,唤他去考试。他迷迷糊糊跟着去了,到了一座城市,随后进入一个大考场,上面坐着几位考官,大部分都很面生,但有一位很熟悉,那就是大名鼎鼎、威震华夏上千年的关

云长,原文为“惟关壮缪可识”,关壮缪就是关羽,“壮缪”是关羽死后刘备给他的封号。传说中的关羽长着一张明星脸——赤脸长须,宋同学当然认识他。

接下来是考试,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有点玄乎,让一般人摸不着门框。宋同学有能耐,居然写得花团锦簇,字字珠玑,且有警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前面讲的是为善不要刻意,后面则认为要宽容过失犯罪。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反正,文化背景和宋焘同学相差一千多年的关羽读懂了宋同学的作文,而且很赞赏,当场就录取了宋同学并任命职位。

关羽的知识水平如何?能不能当主考官?我们看看依据,《三国演义》里说关羽好读《春秋》,其秉烛读《春秋》的故事流传千古。而在《三国志》所附录的资料里则提到,关羽熟读的是《左传》,基本上朗朗上口。这么看来,专修《左传》的云长老师,还是有资格当主考官的。

蒲松龄虚构的“考城隍”,实际上是寄托了他的一个梦想:希望主考官能不拘一格录取人才。蒲老师有才,科举考试却考得很辛苦,一辈子都没考取。考昏了头的他,最后是不是将录取的希望寄托在三国人物身上?蒲老师的心思难猜啊。

而且,蒲松龄不仅请关羽当主考官,还请他老人家主持考场的公道呢。

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被关羽发现 并予以重罚

《聊斋志异》里的《公孙夏》也是一篇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故事,讲的是科举舞弊。河北保定的一位考生,在人世间考科举不得意,于是转战幽冥界。

这位考生通过一个名为公孙夏的中介,送了五千缗,果然得到一个城隍的职位。此公大喜,志得意满起来,想显摆一番,“一道相属,意得甚”。

然而,路上有突变,前面的人忽然战战兢兢,从马上滚落下来,马也停步不前。这时,很有镜头感的蒲松龄老师来了个漫画式的场面:人都变得只有一尺来大小,高大的骏马此刻变得只有狐狸大小。

这是为什么?因为来了对比,来了一位威武雄壮的大人物——关羽。前方的人员也惊呼:“关帝至矣。”关帝,就是关羽,清朝都称关羽为“帝”。

这里,关羽的相貌和《三国演义》、戏曲里有很大区别,“须多绕颊,不似世所模肖者;而神采威猛,目长几近耳际”,居然长着络腮胡子,眼睛很长,都长到耳朵边上去了。当然,不管长成什么样,关二爷总是“神采威猛”。蒲老师肯定读过《三国志》,《三国志》对关羽的外貌有简略描写:“羽美须髯”,就是说关羽的胡须帅爆了,但至于是不是长须飘飘,则不得而知,蒲松龄将他写成络腮胡子,也有他的道理。

刚上任的城隍很嚣张,关羽很生气,所以后果很严重。关羽让此生重考,结果此生自然是一窍不通。眼中容不得沙子的关羽,当即取消其考试成绩,还打得他皮开肉绽。

蒲老师在清朝科举考场屡试不中,是不是因为考试的录取不公?这个没法推测。倒是蒲老师的朋友曾劝过他:老蒲啊,你将你写“聊斋”的功夫和才气用一点到考试上来,好不好?这么看来,似乎是文学创作拖了他的后腿。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公孙夏》这个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折射的正是清朝科举考场的弊端。

清朝确实有几次科举考试舞弊,例如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江南乡试出现舞弊现象,才疏学浅之人高高中榜,闻名天下的才子尤侗、汤传楹等却名落孙山。这篓子捅大了,顺治皇帝下令严查,并且不惜重新考试,考场就在紫禁城太和门,监考官就是顺治本人,复试结果出来后,顺治取消了14人的举人资格。

这场舞弊案发生时,蒲松龄18岁左右,算是成年人了,肯定对这个案件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公孙夏》中的关羽亲自监考,取消考生资格的虚拟故事,似乎有顺治皇帝亲自监考、取消部分举人资格的影子。

这则故事,其实反映了蒲松龄等考生对考试公正的诉求,神化了的关羽则是这种诉求的执行人。

被塑造成各类角色

伸张正义之外 还能做外科手术

关羽在蒲松龄的笔下,确实忙得很,除了在科举考场监考,还要负责扬善惩恶,甚至当医务人员。

例如在《董公子》一文中,仆人杀害了董公子,将首级埋在荒郊野外。随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当时还是三更半夜,董公子家人并不知道董公子已经被杀害,却听得一阵靴子声,半夜进来一个身材高大之人,红脸长须,很像传说中的关云长,“一伟丈夫赤面修髯,似寿亭侯像”。关二哥半夜造访普通人家干吗呢?只见他在董公子的床上一阵捣鼓,好像是在给人动外科手术,“闻床上支支格格,如振衣,如摩腹,移时始罢”,床铺在响,好像在抖动衣服,又好像在抚摸董公子的腹部。手术持续到凌晨才结束。

关羽忙乎了大半夜在干啥呢?原来是将董公子的头颅再安装上去,让董公子复活。过了几天,关二哥又用青龙刀处决了凶手。

对于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如果你真相信,那就是迷信,这其中其实是寄托了蒲松龄希望好人平安,坏人最终能得到惩罚的美好愿望。关羽不仅要负责治安,还成了能妙手回春的外科手术大夫。为了满足蒲老师的美好愿望,关将军你忙就忙点吧,值得。

更神奇的是,关羽还要帮孩子找父亲。有一则名为《大男》的故事,主人公叫大男,还在娘肚里时,父亲就玩失踪。大男是孝子,年幼的时候就希望自己快快长高,以便早点出去寻找父亲。因此他每次路过关羽庙,都会去祈求关爷爷助他早日长高。这里,一代大将居然还有时间满足小朋友的愿望。

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可信,估计蒲松龄自己也不会相信。事实上,撩开神话的面纱,我们看到的是蒲松龄借关羽来歌颂人伦温情和亲情的可贵。奇迹是虚构的,但愿望是真实的。

关羽一直活跃在各种传说、小说和戏曲里。在《三国演义》里,虽然他已经被神话,但至少其背景是真实的,而在《聊斋志异》里,关羽完全活动在一个与他历史身份不相关的环境里,蒲松龄之所以不惜用笔墨让关羽穿越来清朝,是因为他在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愿望。关羽在“聊斋”里成了卡通形象。

所以说,关羽从史书里走出来,走入传说、戏曲、小说之后,就成了一个新关羽,一个集中很多诉求和审美需求的新关羽。从史料而言,他是虚构的;从诉求而言,他是真实的。可以这样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关羽。

篇五: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在文学史上,它是中国文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该书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冯镇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评点《聊斋》,并称“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

《聊斋志异》读后感

电影《画皮》里那些恐怖夸张的故事情节时到今日仍然令我们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会误以为《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一本纯粹的恐怖小说,大错特错!这本经典耐读的小说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么低级的层面的话,它还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吗?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一个个故事,它还通过让我们阅读这些故事从而领会到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聊斋志异》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畈畹母啵欢俏幢囟蓟崛ニ伎颊庑┥缁嵛侍狻W髡叽蟮ǖ亟铱怂健笆⑹馈毕碌摹袄冒獭碧婺切┍ナ芷群Φ南虏闳嗣裉岢隹厮?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