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西欧女人长毛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3:14 字数作文
西欧女人长毛毛字数作文

篇一: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

西欧中世纪贵族妇女修道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修道条件限制,能够进入修道院成为修女的大部分是贵族妇女。本文分析妇女修道的条件,并把修道的贵族妇女分为童贞女、妻子、寡妇三类,分别分析其进入修道院的原因。

在中世纪的西欧,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她们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不准担任教会职务,但是却没有被排除在宗教生活之外。妇女参与宗教生活的形式之一便是进入修道院(注:在中世纪的西欧,妇女通常进入女子修道院即修女院(nunneries)、男女混合修道院即双重修道院(doublemonasteries),也有的进入男子修道院修道。本文采用具有广泛意义的“修道院”一词来涵盖这些妇女修道场所。)修道,也即脱离世俗生活,直接与上帝相通,实践最纯洁的基督教义。参加修道的既有贵族妇女也有平民女子,本文拟探讨前者修道的主要原因。

一、妇女修道的条件

在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的修女大部分来自贵族和骑士家庭,有的甚至曾是王后或公主。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贵族妇女参与修道活动,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4世纪,当时罗马贵族寡妇玛塞拉在阿文丁(Aventine)山建立了一所修道院,她自己成为第一个戴上修女面纱,过修道生活的罗马贵族妇女[1](p.4)。在中世纪时期,法兰克王国颇具盛名的尼韦勒修女院系由墨洛温王朝宫相丕平之妻伊塔捐建,其女儿热特鲁特担任院长[2](p.155)。1056年,圣休在奥顿地区建立玛斯格尼(Marcigny)修女院,最初的99名修女皆来自贵族家庭,后来该院一直保持这种传统

[3](pp.219~220)。征服者威廉的女儿、国王斯蒂芬的母亲、布卢瓦女公爵阿黛拉,皆成为王朝统治者中戴上修女面纱的人物。类似事例之多,不

胜枚举。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贵族妇女进入修道院呢?

首先,进入修道院是有财产条件限制的。妇女进入修道院的基本条件是带着嫁妆(dowry)或入院捐赠(entrygift)。伴随妇女修道出现的入院捐赠现象非常普遍,例如13世纪初,米利亚科(Miliaco)的领主罗伯特每年给予帕拉卡雷特(Paraclete)修女院六英磅,以支持自己的两个女儿在该院修道[4](p.42);1232年,法国普瓦提埃的骑士帕内特和妻子伊丽莎白为他们进入普瓦蒂维(Poitevin)修道院修行的几个女儿捐赠了丰厚的嫁妆

[4](p.20)。这种捐赠给修道院的嫁妆和世俗社会的结婚嫁妆有三点不同。第一,从性质上看,捐赠给修道院的嫁妆是妇女作为基督的、而非世俗男子的新娘带进修道院的。在中世纪西欧,世俗社会的嫁妆是归新娘本人所有的财产,而作为基督的新娘要守神贫,带进修道院的嫁妆理论上属于神圣的修道院,修道者本人不得占有。第二,从数量上看,捐赠给修道院的嫁妆低于贵族妇女结婚时的嫁妆水平。13世纪前期,在法国中西部的普瓦提埃,父亲一般给女儿20英镑作为陪嫁。但若其进入修道院,捐赠的数目要比嫁妆低的多[5](p.195),大约是平均每年2.6英镑左右[4](p.24)。第三,从作用上看,按习惯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给修道院是为了供给新成员的衣食住行所需[3](p.217)。例如1245年前后,一位父亲每年捐赠40先令给莱欧-诺特-戴姆-里斯-罗莫朗坦(Lieu-Notre-Dame-les-Romorantin)修道院,其捐赠令状写明其目的是“付款满足女儿修道期间的服装费用”

[4](pp.25~26)。由此可见,妇女带入修道院的嫁妆和捐赠是用来维持其本人修道生活的,而这笔费用恰恰是贫穷家庭的妇女进入修道院的障碍。尽管很多捐赠确系出于自愿,但是以此作为接受新修女的必要条件,这就使得修道院获取捐赠的作法带有了变相勒索和买卖圣职的性质。因此1215

年拉特兰宗教会议明令禁止修道院接受入院捐赠,但是此风依然盛行。直到中世纪末期,只有中上层社会的女性才能进入修女院,贫苦家庭的妇女出家修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家庭不能从经济上给与足够的支持。即使有个别贫穷家庭出身的女性被修道院接纳,也是为了让她们充当女仆

[3](pp.216~217)。修道院以财产作为接收条件的规定,必然导致其成员大部分是贵族妇女的结果。

其次,妇女进入修道院还受血统限制。有的修道院只接受具有贵族血统的妇女,即使有些妇女的家庭完全有能力捐赠,如城市中产阶级妇女,但她们仍会因为缺乏贵族血统而被拒之门外。在中世纪早期,唱诗班的修女必须来自贵族家庭[4](p.16)。洛林地区的雷米雷蒙修女院院长宣布,出身不明的妇女入院之前须由院方指定的三名骑士保证其贵族血统的纯正性

[3](p.217)。那幕尔附近古老的阿丹姆修道院在1207年宣布,进入该院修道的妇女必须是父母双方均为贵族[6](p.174)。宾根修女院院长希尔德加德为只接受贵族妇女的做法辩解道:“谁能把所有的羊放在一个羊圈里?必须有所区别。硬把贵贱不同的信徒拢在一起,会因地位差别导致矛盾。对上帝而言,人们无论在天上还是在尘世都是有区别的。”[3](p.217)她还告诫贵族妇女们,不要被异端教派推崇的“人人平等”的主张所蛊惑。其实,修道院强调血统限制主要是为了现实利益。一方面,与其他低等级妇女相比,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学识教养以及能力水平都要高出许多,接受她们入院修道,可以使修道院的地位、声誉和影响力随之提高。如果新成员的身份是王后或公主,修道院更会声名鹊起。另一方面,修道院强调贵族血统也是为了吸引财产捐赠。一般情况下,只有贵族才有实力不断捐赠,而捐赠目标当然首先选择那些有亲属在内修行的修道院,所以

修道院希望全部或大部分成员都有贵族血统。但是这种血统限制势必阻塞了下层社会女性进入修道院修行的道路,使修道院实际上成为贵族妇女的修行社团,也使得贵族妇女入院修行的真正原因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贵族妇女修道的原因

在中世纪的西欧,进入修道院的贵族妇女主要有三类,即童贞女(virgins)、妻子(wives)和寡妇(widows)。这种分类是教会按照她们在性方面的纯洁程度划分的[7](p.141),在修道三大誓言——贫穷、贞洁、服从当中,作为妇女首先推重“贞洁”。而且这种划分恰好区分了处于世俗生活三个不同阶段的妇女。她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进入修道院,并非都是出于宗教精神[8](p.38)。

1、童贞女

所谓童贞女,是指达到成年而未婚的女孩。中世纪早期,成年的年龄为12岁;以后随着社会对神圣供奉(oblation)(注:所谓“神圣供奉”,最初是父母把未成年的儿子作为“奉献之子”送进修道院,奉献给上帝。以后这个男孩便由修道院抚养,长大后即成为修士。圣本尼狄克会规就曾提到这种供奉男孩的行为。后来女孩也可以作为“奉献之子”,由父母送入修道院作“神圣供奉”,成年后便成为修女。)的需求,成人年龄增至14、15岁。当女孩达到这个年龄时,她便可以戴上修女面纱[4](p.16)。

童贞女幼年时完全受家庭的控制,即使达到成年年龄之后,仍然处于男性亲属保护之下,是否进入修道院完全受家族意志的支配。兰康(Rancon)的杰弗里把其女伊莉莎白带到圣特斯修女院,要求院长西比勒接纳她为修女[4](p.15)。当时伊莉莎白只是一个小女孩,很难说她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因此,贵族家庭的女孩进入修道院并非完全出于宗教信仰,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是为了确保家族世袭财产不落入他人之手。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建财产,特别是地产的多少决定一个家族的地位高低,所以无论国王还是其他贵族,都很注重保持并设法扩大他们的世袭财产。无论王室修女院还是私有修女院,在其创立和以后的维持过程中,都会发生家族财产转移的情况,但是贵族们却不情愿让财产完全脱离家族的控制,于是许多家族就设法让其女性成员处于修女院的领导地位,从而管理和控制修女院的财产,使这份财产仍可作为家族的资源[9](p.281)。另外,在中世纪的西欧,虽然实行长子继承制,但是女儿也可继承财产,尤其是当没有男性继承人时,家族财产就会全部被女儿们分割继承。而在这种情况下,封君就可以找到借口,转移或收回她们继承的土地。这时家族就有可能决定把女孩们送入修道院或为她们建立修道院,以便家族的世袭财产仍然保持和控制在家族手中。有时一些亲属也会引诱和敦促一个女孩戴上修女面纱,因为这样一来继承权就可以落到他们手上,于是出现了许多王室公主和贵族女儿进入为她们建立的修道院的现象。例如11世纪30年代左右,布列塔尼伯爵艾伦在阿尼斯(Aennes)建立了一所修女院,由他妹妹阿黛尔担任院长。后来该院的文件显示,修女院的建立和阿黛尔的神圣供奉使她的哥哥受益非浅[4](p.26)。

第二,出于家庭经济的考虑。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中世纪的西欧,贵族父母乐意把女儿送进修道院,是因为修道捐赠比结婚嫁妆更省钱。嫁妆和入院捐赠既可以是土地、房屋、磨房等实物,也可以是金钱。学者们通过对中世纪中期法国北部24所修道院的研究发现,只接受金钱捐赠的19所修道院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得到2.89英镑捐赠,最少的是两英镑。12世纪英国的情况与法国相似,修道院每年收到的捐赠平均是每人两英镑。前面提

篇二:欧洲各国美女大观

欧洲各国美女大观

2011-7-1 盖昭华

知道大家喜欢看美女,今天就多发一些,顺便谈谈欧洲各个地方美女的区别。就是个人感觉了。

上图是奥地利的选美比赛。

如果你经常在欧洲游历,东西南北欧如果都去过,你就会发现那里的万种风情。欧洲各地的美女从身材,长相,发色,肤色上确实是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本片选择了一些欧洲各国美女的照片,通过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加以说明,也可以使咱们国人能够较容易的区分欧洲各国的美女人群。

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属德意志民族,老百姓长相类似。这三国美女的特点是,身材高挑,头发以深黄色为主,皮肤虽白但并不细腻,和中国人差不少(这也是欧洲人的共同特征)。很多人说德国女性脸部棱角分明,其实很多德国女孩在脸也是很圆润的。

下图是德国2008年各州小姐照片。

下图是奥地利选美比赛照片。

下图是2011年瑞士小姐照片。

北欧民族和德国人英国人从起源上同属日耳曼民族,他们的美女普遍粗壮,金发居多。越往北皮肤越白,头发金黄的也居多。

英国美女说实话远没有德国多,如果你去英国旅游就知道了。下图是英国萨里郡2008年评出的郡小姐,吓一跳吧。

下图是英国选美大赛。

篇三:可悲可怜的古代欧洲妇女——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八)

可悲可怜的古代欧洲妇女——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八)

11、可悲可怜的古代欧洲妇女

五四以来,不少精英人物痛感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在不断呼吁提高妇女地位的同时,将中国妇女受虐待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矛头直指儒家学说,并持续地进行深揭猛批。 殊不知,欧洲无数的文字记载证明,自古以来,欧洲妇女的地位一点儿也不比中国女人高,可以说处境更糟糕。

欧洲圣贤谈女权

圣贤苏格拉底是这样教导雅典女人的:“一个女人的美德,如果你想知道的话,也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出来:她的责任是在管理她的家务,和看管屋里的东西,以及服从她的丈夫”。 柏拉图认为,女人的智商和小孩、奴隶差不多,除了有各种欲望、痛苦和快乐,啥也不知道。

德谟克利特说:“接受一个女人的命令,对一个男人来说是最大的侮辱”。德谟克利特还谆谆告诫道:“女人不应该动口舌,因为这是很危险的,”“少说话对于女人是一种装饰,而装饰简朴,在她也是一种美”。

欧洲文化的另一主要源头《圣经》之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言论。《马太福音》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男人写封休书,便可休掉妻子;被男人休掉了的女人,连再嫁人的机会也没有了。在欧洲,《圣经》是最高法律,而教会是最高裁判所。 中国圣贤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等,从来没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样蔑视妇女;佛教、道教,也没有像基督教那样歧视妇女。

尽管如此,至今,欧美人也没有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古希腊圣贤和《圣经》。 道理很简单:只有善待古人,才能善待今人,并示范于后人。

欧洲法制下女权

在雅典,女人没有公民权,自然失去了财产继承权。雅典法律规定,没有兄弟的女人,可继承自己父亲的财产,但是,她不能直接继承,必须通过她的丈夫转赠给她的儿子。所以,对于雅典女人,生儿子是天大的事情。怀孕、生儿子固然有利于继承财产,但也给女人套上另一枷锁,雅典规定:男人去世后流产遗腹子

西欧女人长毛毛

是犯罪;有孩子的寡妇必须留在夫家抚养孩子。 罗马法规定:“让每个都知道,如果一个妇女过了法定时间之后,结第二次婚,而在第一次婚姻中已有孩子,则她在活着的时候,可以对她在结婚时得到的财物保有用益权,但全部财产应由他们的孩子继承,因为最神圣的法律已给这些孩子们保留了在其父母死后继承全部财产的权利。”老公的财产不属于老婆,老公死后,老婆只配担当一个看家人的角色。 进入中世纪后,蛮族国王们在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些更直接的东西来。 勃艮第法律写道:“如果一个勃艮第妇女在她丈夫死后,再结第二次婚或第三次婚,如果他每次结婚都生有儿子,则她生活着的时候,可以根据用益权占有婚姻的赠与;但他死后,他的每个儿子都可以继承他的父亲给与他的母亲的财产;因此这位妇女无权把她作为婚姻的赠与得到的任何财物给与、出卖或转让给他人。”

萨利克法律写道:“萨利克的土地不得落入妇女之手;继承权只可以移交给男子。” 1128年,法王胖子路易颁发给拉昂自治市特许状----拉昂自治市“基本法”说:“如果此地的任何人在他女儿或孙女或亲属出嫁时,给了她土地或金钱的,如果她死时没有后嗣,则应将她身后留下的别人给予她的土地或金钱归还给予的人或其后嗣。同样,如果一个丈夫死时没有后嗣,则应让他的一切财产,除了它给予他妻子的妆奁以外,都回到他亲属的手里;他妻子生时可以保持这笔妆奁,但她死后,这笔妆奁应回到他丈夫的亲属手里。” 欧洲法律规定:女人与财产无缘。

贞操文化与初夜权

在雅典,男人只要与女人分居,便算作离婚;男人将女人赶出家门,便算作解除婚约。为了确保女人的贞洁,女人们被隔离在一个外人基本看不到的地方,很少有外出的时候,即便偶尔外出,也必须有女奴陪同。男人一旦发现妻子有不轨行为,可以随意处置她,包括杀死或者致残。

日耳曼人有对偷情妇女严惩不贷的传统。据《日尔曼尼亚志》记载:“这个地区人口虽然稠密,但通奸是难以听到的,一旦被发觉,立刻就会受到丈夫的惩罚。她铰掉他妻子的头发,并把她的亲属集合起来,然后剥掉她的衣服把她逐出家门,穿行整个村子,当着她的父母一边追她一边用鞭子抽打她。”进入中世纪后,西欧妇女的境况更为可悲。男人们离家远行时,为了确保妻子独处时不红杏出墙,发明了将女人阴部套上铜铁锁链的 “贞节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贞节带还是畅销产品。据说,直到19世纪上半叶,这玩意儿还在市面上流行。

欧洲社会绝不宽恕“有污点”的妇女,即便她是贵妇人。中世纪晚期的人描述这个时代上流社会道:“这个时候,天下太平,常有盛大的宴会和马上比武,贵妇人和少女们的各种保护者都集合在他们知道的宴会的地方,这种宴会是普通而常有的,当时的优秀骑士都穿戴得十分体面地前来参加。但是如果偶然有一个名声不好或有污点的贵妇和少女坐在一个好名声的贵妇和少女旁边,那不管她作为贵妇的地位有多高,她的丈夫多么富有、多么高贵,有时那些本身品德良好的骑士,会毫不羞耻地在众目睽睽之下来到她们面前,让有好名声的妇女坐在有污点的妇女面前,并当众对她们说:?夫人,对这位夫人和姑娘坐在您的前面请勿生气;因为虽然她也许不像您那样高贵或富有,但她是没有污点的,毋宁说是属于品德优良的行列;而人们并没有批评你这一点,对此,我是很生气的;但总应该得到尊敬的人表示敬意,这是没有什么惊异的。?优秀的骑士这样说了,就请那些有好名声的妇女坐在第一排,为此,她们在心里感谢上帝,因为她们被认为纯洁,并由此而受到尊敬,而被邀请到第一排就座,其他的人则承认自己的错误,耷拉着脸感到羞愧。通过这件事,一切贵妇都有了好的榜样。” 看起来,欧洲社会很重视女人的贞洁。其实,在过去的欧洲,广大的小家碧玉们,很难将自己的第一夜交给自己的另一半。伏尔泰告诉我们:“领主们发明了一种特权,名为初夜权,或称破瓜权、先占权,即与庶民的新娘睡第一夜的权利。一些主教、修道院长也以大贵族的身份享有这种权利。甚至到上个世纪(生民无疆注:指17世纪),某些领主放弃这个权利时,还要他们的臣民出钱。这种奇怪的权利遍及苏格兰、伦巴第、德国以及法国各省。” 婚姻由长辈决定,出嫁后绝对服从丈夫,未经允许不迈出家门一步,这就是欧美妇女婚后便辞职当家庭主妇的来历。

女权在中国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爱情诗无数,多以女性的身份创作。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女子再嫁,直到宋朝,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宋朝法律规定:夫亡百日(起初为六年)之后,便可改嫁。宋太祖、宋英宗都曾亲自劝大臣之妻改嫁;宋真宗皇后刘氏、宋仁宗皇后曹氏,都是改嫁而来。著名词人李清照原为相府儿媳,夫死之后便改嫁他人。直到明朝,再嫁才开始受到非议,但也就是不够光彩罢了。

在中国,妇女受教育,从来是不成问题的。自汉朝以来,有作品传世的才女,汉朝如班昭,三国如蔡文姬,唐朝如上官婉儿,宋朝如李清照。《全宋词》作者中,女性多达107人。岳母刺字、苏洵之妻管家、薛氏教子等证明,宋朝妇女识字率显然不低。宋朝还一度开设女子科举。翻遍18世纪以前的欧洲历史,也找不出这样才女辈出的场面。

毋庸讳言,在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于男子,但也不是某些人说的那么不堪。即使在明清文人的笔下,《杨家府演义》之“杨门女将”,《说岳全传》之“岳母刺字”,无不是深明大义、文武兼备。

鸦片战争前的1793年,英国马戛尔访华使团随员爱尼斯·安德逊撰写的《英使访华录》

说:“认为中国妇女被关在屋子里不许与外人相见的见解,是无甚根据的。(在北京城内)会集观看英国使团马车队的大量人群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妇女,这比例数字大大超过在我们自己国内所遇到的观看新奇事物而聚集起来的人群中的妇女的数目……当车子开始移动时,我轻轻地和这些殷勤的妇女们握手,她们报我以甚为文雅的亲热。从在场的男子们中间也看不出他们对我的举动有什么不满意之处……因此,在这城市里,女子,显然地,并未被剥夺她们所应享有的这部分自由”。显然,此时的中国男人并不“封建”,而中国女人比英国女人更“自由”。

男权问题

在古希腊,雅典的妓院、妓女多不胜数,海港皮拉埃乌斯就是著名的红灯区。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便是泡妓女的高手。和宋徽宗的李师师一样,雅典名妓阿斯帕西娅,因为被伯里克利泡上了,也获得了流芳千古的荣耀。

罗马皇帝多淫乱不堪。埃拉伽巴卢斯到处找美媚,连神庙里的女尼也不放过,性交姿势和春药研究成了他唯一支持的科研工作。罗马皇帝还将心比心地制定法律:被派担任某省总督之类的官员,如果尚未结婚,政府将为他配备一名专门的姘妇,就跟配备骡马车仗一样。中国也常有皇帝赏赐大臣美女,不过没有法制化。

一夫多妻,是古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伏尔泰说:在中世纪欧洲,“法兰克的几个国王,贡特朗、卡里贝尔、希吉贝尔、希尔佩里克、达戈贝尔都同时有好几个妻子”。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普有3个正式妻子和24个外室,15个私生子,甚至专门为一个他宠信的外室组建了所谓的金羊毛骑士团。至于为了争风吃醋而打打杀杀的故事,那就没法说了。法国学者马可·布洛赫说:“历史提供的证据更加明晰无误。我们知道,贵族的婚姻常常是一宗平凡交易,贵族家族中私生子成群结队。”

食色性也。以高呼“打倒孔家店”而闻名的吴虞,本有妻有妾,59岁时又纳一个16岁女孩做小妾。这足以说明,要想取缔这种丑恶的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

欧洲的贤妻良母

在11世纪,即中国北宋时期,西欧教士吉贝尔特·德·诺根特,是这样歌颂他母亲: “我母亲的善良的表情,她的罕有的语言,她的始终宁静的面容,并不是生来鼓励那些看到她的人的轻浮举止的。而在上流社会妇女中很罕见或者几乎从未见过的是,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保持上帝赐予的纯洁,正像她被天意保留下来去谴责那些滥用上帝赐物的妇女那样;而当一个妇女不论在她自己屋里或在自己屋外成为这种指责的对象时,她总是避免参加进去,她一听到这种指责就感到苦恼,就好像这种指责是落在她头上的。”

“我刚诞生八个月,我父亲就活生生地逝世了。……我母亲那时虽然还很年轻而美丽,但她决心守寡。而且她履行这个誓言是多么坚定啊!她做出的稳重的榜样是多么伟大啊!” “她生活在对上帝的深深的敬畏之中,并以一种平等的爱,对待她的邻居们,特别是那些穷人。她谨慎地管理我们,管理我们和我们的财产。”

“我的母亲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抚育我成人。”

“我刚刚学会最初步的几个词,我母亲就急着让我受教育,把我托付给一位语法老师。” 随便翻阅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就会发现,这位西欧的伟大母亲,与中国人心目中的伟大母亲形象完全一样:恪守妇道,不事二夫,潜心持家,睦邻友好,善良仁爱,倾尽全力抚育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将其中的上帝、贵族之类的洋名词换一换,不就是中国“贤妻良母”形象么!

篇四:17世纪欧洲妇女流行“暴露乳房”

17世纪欧洲妇女流行“暴露乳房”:认为体现美德

英国历史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暴露乳房是在17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妇女中间非常时尚的做法,通常代表了女性的美丽和美德,甚至连当时的英国女王和王后等人都“乐此不疲”。

这项惊人的历史发现是由英格兰沃里克大学历史系讲师安吉拉完成的。经过对17世纪的壁画、印刷品以及数千张木雕版画进行研究后,安吉拉发现,在17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英格兰和荷兰)妇女看来,暴露乳房是一件值得让她们骄傲的做法。今天保存的许多木雕版画上出现的贵族妇女都是暴露着胸部的。不过,这种做法没有丝毫的色情含义,因此当时的人们没有将妇女的乳房与性联系在一起,因而以一种完全纯洁的目光欣赏乳房。

据研究,当时上流社会的女性都被作为圣徒描绘,因此都必须暴露出自己的乳房。在版画中,暴露乳房可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只露出一只乳房的时候。

17世纪的欧洲人认为,暴露乳房是对女性古典和青春美丽的展示,妇女们都乐于向人们展示她们像美神维纳斯一般完美的乳房。健康美丽的乳房代表了女性的美德、美丽和青春活力。为了保持乳房的形状,上层社会的妇女一般都不愿意哺乳婴儿,而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奶妈喂养。如果一名妇女穿着暴露的低胸装,将自己美丽的乳房暴露在众人眼前,她的丈夫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感到很有面子。

据悉,暴露乳房的习俗起源于15世纪法国皇帝的情妇艾格尼丝·索列尔,她通过这种做法赢得别人瞩目。后来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在英格兰风行一时,玛丽二世女王和查理一世的王后亨丽埃塔·玛利亚对此都是推崇备至。1633年,玛利亚王后在一次宫廷举行的假面舞会上出现时,就穿了一套露出双乳的衣服。

17世纪的清教徒律师威廉·普林反对当时的妇女们穿着暴露乳房的服装。为此,他公开写道:“这样的女人们简直就是肮脏的妓女”,对王后的做法进行批评。最后,英国王室为了惩罚他,派人割掉了他的双耳。

篇五:一个女人眼里的欧洲细节

一个女人眼里的欧洲细节

中国有句古话: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走过千山万水的人,脸上自然有见多识广的从容,内心一定有丈量不尽的宽阔。对于我而言,行走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在我的梦里,一直渴望去欧洲走一圈。就在这个时候,素素所著的《欧洲细节》带着我踏上了欧洲之旅。

《欧洲细节》是一本令我着迷的书。素素以图文的方式吧她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下来。在这本书里,欧洲的一个个细节一时间和旅程的次序慢慢的展开,并以名词的方式叙述。或许你会问什么是“以名词的方式叙述”。这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素素走过梵蒂冈、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维也纳、布鲁塞尔、卢森堡、巴黎、伦敦、慕尼黑、德国特里尔、荷兰、摩纳哥。。。但她并不以这些国家及城市的名字来叙述,而是撷取了它们最本真或于平凡细微处展现它们的伟大与感动。此书的目录是这样的:围墙、柱廊、修女、台阶、斗兽场。。。童话、香水。。。等等。如此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就有了迫不及待去一探究竟的渴望。

在书中,素素用简洁的语言,娓娓讲述着她眼里看欧洲。错落的长短句,透着真实、感动,感染着我一步步的跟随。“人在现实里挣扎的时候,其实是需要知道终极在哪里的,至少需要有一条通道,让生命奔向那个顶点,接近那个高度。”这是《欧洲细节〃屋顶》中的一句摘录。素素在看遍几乎所有欧洲最著名的教堂后,在她心里挥之不去的只剩下这些教堂的顶。在她眼里,“教堂的顶,它是一种引领,一种召唤,一种终极。”“攀上了顶,大概就获救了,自由了。”素素

认为:“在欧洲,教堂是设在人家的天堂。”欧洲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他们的一生都和教堂息息相关,新生儿的洗礼,年轻人的婚礼,死者的葬礼,日子里的祈祷和忏悔,都要在这里完成。教堂是欧洲人心灵和精神释放的地方,是他们的另一个家。。。在书中,你能享受的不仅是欧洲多姿的风采景观,你还能进一步了解欧洲的文化、历史及欧洲人的情感。

是的,素素在旅行中,告诉我了欧洲人的另一面。在素素的笔下,欧洲人优雅、从容。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喜欢轻装出外旅行、午后坐在街头小巷了品一杯咖啡、夜晚上歌剧院或音乐厅欣赏歌剧和音乐。欧洲人善于享受生活,比较而言,在我们国家,孩子们似乎都忙着读书和作业,大人则为挣钱奔波劳累。历史、地理、现实的巨大差异。我无法对此做什么评论。但我希望,在不久的某一天,忙忙碌碌的疲累的中国人也可以如欧洲人一般享受悠闲的权利。

《欧洲细节》一页页翻过,久行重新翻开在小说中看过的那些细节,重温心中被潜藏的梦。欧洲在素素的心理虽然早已熟稔,可它在她眼里还是陌生。这才有了这趟欧洲之行。我明白,素素所说的那种陌生,既是血液的,文化的,也是地理的,历史的。在那20多天的旅行里,素素站在一个个陌生面前,常常是发一阵呆,又一点一点找到了熟悉。她不停地辨认着,既看见了欧洲,也看到了她自己。我的目光追随着素素的脚印,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欧洲,也唤醒了我内心的梦。《欧洲细节》知道每一个爱好旅行、向往欧洲的朋友一看。

字数作文